SADDS(自组织药物传递系统)

合集下载

靶向制剂概述

靶向制剂概述

聚甲基丙烯酸酯纳米球 肝细胞瘤
平阳霉素 W/O乳剂
乳腺癌、颈部水囊瘤
脂质体
大脑神经蚀质瘤
顺铂
白蛋白微球
肝肉瘤
氟尿嘧啶 EC微囊
上颚骨窦癌、鳞状癌肝癌
淀粉微球
肝癌
丝裂霉素 淀粉微球
直肠癌、肝癌
白蛋白微球
肝癌
EC微囊
乳腺癌,宫颈癌,胃癌、肝癌
被动靶向制剂的体内靶向性
TODDS 分类介绍
被动靶向给药制剂经静脉注射后,在体内的分布首先取决于 微粒的粒径大小。 通常小于50nm的纳米囊与纳米球缓慢积集于骨髓; 小于7μm时一般被肝、脾中的巨噬细胞摄取; 大于7μm的微粒通常被肺的最小毛细血管床以机械滤过的方 式截留,被单核白细胞摄取进入肺组织或肺气泡。
表面性质等血细胞细胞外的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细胞间隙血管外细胞外组织细胞内血管外细胞内给药部位细胞上皮血管内靶位血管外靶位给药部位细胞到达靶位途径滞留在局部通过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被动扩散主动转运到达靶位途径滞留在给药部位局部主动转运被动扩散microparticles粘附释放游离药物主动识别药物释放血管内靶位到达靶位途径通过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滞留在血管中血细胞细胞外的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随血液循环进行组织分布血管内靶位到达靶位途径滞留在血管中靶向制剂血细胞细胞外的细胞血管内皮细胞主动细胞识别被动扩散药物释放药物释放主动转运被动扩散microparticles粘附释放游离药物选择靶向因子确定靶点到达靶位途径血管内皮细胞药物释放特殊内皮细胞受体病变内皮细胞受体主动转运受体到达靶位途径血管外靶位通过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随血液循环进行组织分布组织细胞内血管外细胞内细胞间隙血管外细胞外穿过血管上皮细胞间隙血管外细胞外到达靶位途径穿过血管上皮到达组织间隙主动识别滞留在组织中药物释放药物释放细胞细胞血管外细胞内到达靶位途径穿过细胞上皮主动转运被动扩散microparticles粘附释放游离药物药物释放通过主动或被动方式药物能选择性地接近其药理学受体并与之发生作用

口服定位给药系统

口服定位给药系统
所有负荷剂量药物释放完为止,同时亲水胶体在逐
渐蚀解至完全溶蚀。
胃内膨胀给药系统
胃中的内容物通过幽门排入小肠,如果改变 药物剂型的大小,使之无法通过幽门,则可 延长制剂在胃中的滞留时间。
胃内膨胀-控释组合给药
该给药系统是由膨胀室和控释体系组成,膨胀 室中含一种液体在体温下产气使室在胃内膨胀 漂浮。 组合系统的制法是将膨胀室与控释体系连在一 起装入胶囊内,控释体系为 ①含饱和药物的聚 合物基质即控制蚀解(骨架)体系和 ②渗透压 控释体系。
结肠的生理与药物的吸收
结肠是介于盲肠和直肠之间的部分,可分为
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四部分。
乙状结肠是多种疾病的易发区,临床上极为
重视,一般也是口服结肠定位给药的部位。
结肠不能主动吸收糖、氨基酸和小分子肽等物质。
但其内容物在结肠内滞留的时间较长,可发挥其
吸收功能,一些药物也可通过被动扩散而吸收。 在结肠大量的消化酶均已失活,结肠丰富的淋巴 组织为口服大分子药物特别是多肽蛋白类药物的 吸收提供一条有效途径。
目的一类新型释药系统,其特点是能将
药物选择性地输送到胃肠道的某一特定
的部位,以速释或缓释的形式释放药物。
其优点为:
① 改善口服药物在胃肠道的吸收,避免某些药
物在胃肠生理环境下失活; ② 提高生物利用度; ③ 改善个体差异/胃肠运动造成的药物吸收不 完全现象。
胃内滞留制剂
胃肠道是多数药物的有效吸收部位,故而延长 制剂的胃肠内滞留时间,可以达到增加药物的 吸收,提高生物利用度的目的。 胃内滞留给药系统是一种可以延长药物在胃内 滞留时间的给药系统,包括胃漂浮系统、胃内
合物在结肠内降解较慢,一般 6h 以上,所以药物
能否全部释放还有待研究。

自乳化药物传递系统的应用与前景

自乳化药物传递系统的应用与前景

taxonom y,ferm en tati on,iso lati on,physico2chem ical p roperties,structu re elucidati on and b i o logical activity[J].J A n tibiot,1998,51(5):4642470.[27]M ach ida K,T ak i m o to H.M iyo sh i H,et al.U K22A,B,C and D,novel an tifungal an tib i o tics fromStrep tom yces sp.517202.V[J].J A n tibiot,1999,52(5):7482753.[28]K leeinw ach ter P,Sch legel B,Dom berger K.92H ydroxyoudem an sin A,a novel an tifungal(E)2Β2m ethoxyacrylate from a M ycena species[J].JA n tibiot,1999,52(3):3322334.Ξ自乳化药物传递系统的应用与前景周庆辉, 平其能(中国药科大学药剂学教研室,江苏南京210009)摘 要:自乳化药物传递系统对于亲脂性和难溶性药物是一个非常有希望的新型载体系统。

本文综述了自乳化药物传递系统的物化生物药剂学特性和其目前存在的问题,并预测了该药物传递系统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自乳化;乳剂;微乳中图分类号:R9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094(2001)03-0134-05Self-em ulsify i ng D rug D el ivery System sZHOU Q ing2hu i, P I N G Q i2neng(D ep a rt m en t of P ha r m aceu tics,Ch ina P ha r m aceu tica l U n iversity,N anj ing210009,Ch ina)Abstract:Self2em u lsifying drug delivery system s(SEDD S)is a new po ten tial delivery system fo r li pop h ilic o r poo rly so lub le drugs.In th is article,the trend,p hysi ochem ical p rop erty andb i op harm aceu tical character of SEDD S w ere in troduced.Key words:Self2em u lsifying;Em u lsi on;M icroem u lsi on 自乳化药物传递系统(Self2Em u lsifying D rug D elivery System,SEDD S)是包含油相、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的固体或液体剂型,这一系统的基本特征是在胃肠道内或在环境温度(通常指体温37℃)及温和搅拌的情况下能自发形成水包油乳剂。

口服定位给药系统-文档资料

口服定位给药系统-文档资料

2021/4/6
4
胃内滞留制剂
2021/4/6
5
胃肠道是多数药物的有效吸收部位,故而延长 制剂的胃肠内滞留时间,可以达到增加药物的 吸收,提高生物利用度的目的。 胃内滞留给药系统是一种可以延长药物在胃内 滞留时间的给药系统,包括胃漂浮系统、胃内 膨胀系统、生物黏附系统、磁场定位于胃肠道 控释制剂等。
2021/4/6
25
结肠的生理与药物的吸收
结肠是介于盲肠和直肠之间的部分,可分为 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四部分。 乙状结肠是多种疾病的易发区,临床上极为 重视,一般也是口服结肠定位给药的部位。
2021/4/6
26
结肠不能主动吸收糖、氨基酸和小分子肽等物质。 但其内容物在结肠内滞留的时间较长,可发挥其 吸收功能,一些药物也可通过被动扩散而吸收。 在结肠大量的消化酶均已失活,结肠丰富的淋巴 组织为口服大分子药物特别是多肽蛋白类药物的 吸收提供一条有效途径。
2021/4/6
7
胃内滞留控释剂型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生物有效 给药系统,但还存在问题有待解决。 例如,人直立时,胃于左腹上部如一钩状囊斜 着悬挂,即胃呈立位,但如人倒卧,胃成横位, 胃排空时,浮起该制剂有可能先于食物而被排 出,故此类制剂不宜睡前服。
2021/4/6
8
胃内漂浮给药系统
胃内滞留制剂是根据流体动力学平衡原理设计, 由药物和一种或多种亲水性凝胶骨架材料及附 加剂制成的,常制成胶囊、片剂或其他制剂。
2021/4/6
22
结肠靶向给药即通过药物传输系统,使药物口服 后,在上消化道不释放,将药物输送至人体回盲 部后开始崩解或蚀解并释放出来,而在大肠发挥 局部或全身治疗作用。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结肠靶向给药系统已受到越 来越多的关注,形成了多种给药类型,开发出多 种靶向性材料。

药物与药学专业知识讲义-药物递送系统(DDS)与临床应用

药物与药学专业知识讲义-药物递送系统(DDS)与临床应用

药物与药学专业知识讲义-药物递送系统(DDS)与临床应用专题二药物递送系统考点专题专题二、药物递送系统考点1.速释制剂2.滴丸基质3.吸入制剂特点及质量要求4.速释技术特点PK5.固体分散体的类型6.缓控释制剂的特点7.缓控释制剂的释药原理8.缓控释制剂的分类9.缓控释制剂的辅料10.经皮给药制剂的类型11.靶向制剂的分类12.靶向制剂质量要求及评价13.脂质体的质量要求14.微球和微囊15.微囊囊材考点1——快速释放制剂分散片、口崩片、滴丸、吸入制剂考点2——滴丸基质①水基:PEG/甘油明胶/泊洛沙姆/硬脂酸钠(冷凝液:液状石蜡)②脂基:硬脂酸/单甘酯/氢化植物油/虫蜡/蜂蜡考点3——吸入制剂特点及质量要求①特点:使用不当,降低疗效,增加不良反应;对患者认知能力、熟练掌握能力要求较高——干扰因素多,吸收不完全,肺部沉积量小。

②质量要求:气溶胶粒径需控制多剂量:释药剂量均一性检查气雾剂:泄漏检查定量:总揿/吸次,每揿/吸主药含量,临床最小推荐剂量的揿/吸数,抑菌剂考点4——速释技术特点PK特点P K包合物1.提高稳定性2.掩盖不良气味3.减少刺激性4.液体药物粉末化5.调节释药速度6.增加溶解度(生物利用度)7.减少挥发性成分损失固体分散体1.提高稳定性(延缓水解氧化)2.掩盖不良气味3.减少刺激性4.液体药物固体化5.调节释药速度(水溶速溶,难溶缓释,肠溶控释)6.易老化考点5——固体分散体的类型1.低共熔混合物(药物微晶状态)2.固态溶液(药物分子状态)3.共沉淀物(药物与载体形成非结晶性无定形物)考点6——缓/控释制剂的特点①给药次数↓,顺应性↑,适于长期用药的慢性病患者②血药浓度平稳,峰谷现象↓,毒副作用↓,耐药性↓③总剂量↓,发挥药物的最佳治疗效果④部分剂型,如透皮、植入,im避免首过效应⑤剂量调节灵活性↓⑥贵⑦易蓄积考点7——缓控释制剂的释药原理1.溶出:减小溶解度/溶出速度(混悬剂)2.扩散:不溶性骨架材料、膜控包衣(微囊/微球/微丸)、乳剂、注射用乳剂/混悬液、缓释膜3.溶蚀与溶出、扩散相结合:生物溶蚀型骨架(水溶性/脂肪性骨架材料)4.渗透泵:渗透压为动力,零级释放(渗透泵片)5.离子交换作用:药树脂QIAN溶散是胜利考点8——缓控释制剂的分类①骨架型(散、蚀)骨架片(亲水凝胶/蜡质/不溶性)、缓释/控释颗粒(微囊)压制片、胃内滞留片、生物黏附片、骨架型小丸②贮库型(膜控型)(散)微孔膜包衣片、膜控释小片/丸、肠溶膜控释片③渗透泵型渗透泵片考点9——缓控释制剂的辅料①骨架型亲水:CMC-Na、MC、HPMC、PVP、卡波姆、海藻酸盐、壳聚糖不溶:EC、Eudragit RS/RL、聚乙烯、硅橡胶生物溶蚀:脂肪、蜂蜡、氢化植物油、硬脂醇、单甘油酯QIAN:纤维膨胀卡在海里的地壳上②包衣膜型(膜控型)不溶:EC;肠溶:丙烯L、S,酞酸酯③增稠剂:明胶、PVP、CMC、PVA、右旋糖酐——混悬剂考点10——经皮给药制剂的类型①贴剂、凝胶膏剂(巴布剂):基质不同②贴剂:黏胶分散型、周边黏胶骨架型、储库型考点11——靶向制剂的分类考点12——靶向制剂质量要求及评价①药物不突释②载体:定位蓄积、控释、无毒可生物降解③粒度2.5~10μm:巨噬细胞(<7肝、脾,>7肺)200~400nm:集中于肝后迅速被肝清除<10nm:骨髓④评价:相对摄取率r e、靶向效率t e、峰浓度比C e AUC:靶向VS普通,靶向VS非靶,C max:靶向VS普通考点13——脂质体的质量要求①形态:两亲性磷脂+胆固醇形成封闭的多层囊状物②包封率>80%③载药量④稳定性物理:渗漏率化学:磷脂氧化指数<0.2防止氧化:N2,V E,EDTA,磷脂氢化饱和考点15——微囊囊材★包囊材料:QIAN天然胶糖、半合纤维、合成聚硅药物递送系统重难点强化阿西美辛分散片【处方】阿西美辛30g MCC 120g CMS-Na 30g 淀粉 115g 1%HPMC溶液适量微粉硅胶3g 填充剂? MCC和淀粉黏合剂? 1%HPMC溶液润滑剂?微粉硅胶崩解剂? CMS-Na甲氧氯普胺口崩片——干颗粒直接压片【处方】①喷雾干燥混悬液处方:PVPP 2.5g MCC 5g甘露醇42.4g 阿司帕坦0.1g②片剂处方:喷雾干燥颗粒189.8mg甲氧氯普胺10mg硬脂酸镁0.2mg填充剂?甘露醇润滑剂?硬脂酸镁崩解剂?PVPP与MCC甜味剂?阿司帕坦黏合剂?MCC充当干黏合剂卡托普利亲水凝胶骨架片(25mg/片)HPMC?亲水凝胶骨架材料乳糖?稀释剂硬脂酸镁?润滑剂茶碱微孔膜缓释小片片芯:茶碱15g(10%乙醇2.95ml)CMC浆液:黏合剂硬脂酸镁:润滑剂包衣液1:乙基纤维素聚山梨酯20:致孔剂包衣液2:Eudragit RL100Eudragit RS100硝苯地平渗透泵片药物层:硝苯地平、氯化钾、聚环氧乙烷、HPMC 、硬脂酸镁助推层:聚环氧乙烷、氯化钠、硬脂酸镁包衣液(半透膜材料):醋酸纤维素、 PEG4000、三氯甲烷、甲醇黏合剂? HPMC润滑剂?硬脂酸镁渗透压活性物质(渗透压促进剂)?氯化钾、氯化钠助推剂(助渗剂)?聚环氧乙烷致孔剂? PEG4000溶剂?三氯甲烷、甲醇X:下列哪些属于缓、控释制剂A.胃内滞留片B.植入剂C.分散片D.骨架片E.渗透泵片『正确答案』ABDE『答案解析』分散片属于快速释放制剂,其他均是缓控释制剂。

新型药物递送系统研究进展

新型药物递送系统研究进展

新型药物递送系统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型药物递送系统(Drug Delivery Systems, DDS)已成为现代医药领域的研究热点。

本文旨在综述近年来新型药物递送系统的研究进展,探讨其设计理念、技术突破以及对未来药物研发和治疗模式的影响。

我们将重点关注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基因与细胞递送系统、以及智能响应型递送系统等前沿领域,并评述这些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潜力和挑战。

通过深入剖析新型药物递送系统的最新研究进展,本文旨在为医药科研工作者和临床医生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以期推动药物递送技术的持续创新与发展,为患者带来更高效、安全的治疗方案。

二、药物递送系统的分类与特点药物递送系统(Drug Delivery Systems, DDS)是医药领域中一种重要的技术手段,其目的在于优化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提高药物疗效、降低副作用,并实现药物的精准释放。

根据不同的设计原理和应用场景,药物递送系统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各自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特点。

被动靶向药物递送系统:这类系统主要利用药物在体内的自然分布规律,通过改变药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如粒径、溶解度、稳定性等,实现药物在特定组织或器官的富集。

被动靶向系统简单易行,但靶向性相对较弱,通常适用于全身性治疗。

主动靶向药物递送系统:主动靶向系统则通过引入特异性配体(如抗体、多肽、小分子等)与药物载体结合,使药物能够主动识别并结合到目标组织或细胞表面的受体上,实现药物的精准递送。

这种系统的靶向性强,但设计和制备相对复杂。

物理刺激响应型药物递送系统:这类系统利用外界物理刺激(如温度、光照、磁场、电场等)触发药物释放。

例如,热敏脂质体可以在温度升高时释放药物,光敏纳米粒则能在特定光照条件下实现药物释放。

物理刺激响应型系统具有较高的可控性和精准性,但需要外部设备的支持。

化学刺激响应型药物递送系统:这类系统利用体内特定的化学环境(如pH值、酶活性等)触发药物释放。

自乳化药物传递系统的研究进展

自乳化药物传递系统的研究进展
中的药物浓度平衡,可能降低药一时曲线的髟谷比¨J。
SEDDS可经淋巴管吸收,这样既可克服首过效应,也可避免 口服药物后胃肠道内酶的水解,有助于提高生物利用度¨J。 目前研制的SEDDS多将自乳化浓缩液灌封于软胶囊或可充 液硬胶囊中,剂量小而准确,服用方便。 2处方组成
作为药物载体,SEDDS的所有辅料成分应无毒、无刺 激、无不良药理作用、不影响主药的药效和稳定性等。在这 一体系中,关键是根据SEDDS的形成机制,结合药物的特点 来寻找合适的油相、表面活性剂和助乳化剂及其比例。在 选定油相、表面活性剂和助乳化剂后,通常采用伪三元相图 进行处方优化,以确定最佳比例和自乳化区域NJ。 2.1油相SEDDS要求的油相要能以较少的用量溶解处 方量的药物,即使在低温储藏条件下,也不会有药物析出, 容易被处方中的乳化剂乳化。目前常用长链和中链有不同 程度饱和度的甘油三酯油类来设计自乳化制剂。新的半合 成中链衍生物,它们具有类似表面活性剂的两亲性,这时处 方中更亲脂的表面活性剂可视为亲水的油相∞,。 2.2表面活性剂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在水中不解离,分子 中构成亲水基团的甘油、聚乙二醇和山梨醇等多元醇,构成
自乳体释药系统的体外评价主要包括相图、粒径、Zeta 电位、浊度、自乳化效率、自乳化速度和体外释放等ⅢJ。影 响自乳化体系的因素很多,主要集中在油相、乳化剂、助乳 化剂及其配比,因此需利用伪三元相图筛选处方,以确定能 形成自微乳的区域,同时可用目测判断自乳化的形成并用 甲基蓝染色法判断乳剂的类型【l“。粒径、浊度、Zeta电位等 是体系稳定性的指标,粒径越小,油水界面积越大,稳定性 越好。粒子极性与乳化剂的HLB值有关,可用药物的油/水 分配系数衡量。自乳化效率指自乳化浓缩液自发形成稳定 乳剂或分散相粒径均一的乳滴的能力,可通过自乳化速率 和粒径进行评价。自乳化速度可通过目测体系中的不同浊 度变化、白服乳化平衡时间及特定波长吸收值的变化来进 行评价【l…。释放试验采用的稀释介质可选择水、生理盐水、 0.1 mol/L的HCl或pH 7.4的磷酸盐缓冲液等模拟胃肠生 理环境的介质以及含有机相和人工胃液的双相溶出介质系 统。Anthony等m1研究了在模拟的胃、肠环境及水中,亲脂 .性、亲水性和亲水亲脂性药物的SEDDS的释放实验,发现亲

自组装药物传递系统

自组装药物传递系统
国际药学研究杂志 2010年 6月 第 37卷 第 3期 J Int Pharm R es, V o.l 37, N o. 3, June, 2010
# 165#
自组装药物传递系统
金义光
[ 摘要 ] 自组装药物传递系统 ( SADD S)是 基于药 质体提出 的新概 念和新 给 药系 统, 融合 了前药、分 子自 组装和 纳米 技术, 是 两亲前 药形 成的自 组装 纳米 体 系。其突出的特点是自组装体 几乎没有辅料的参 与, 载药 量大, 稳定性好, 在体 内 可获得靶向、控释效果, 特 别适合 于抗病 毒和抗 肿瘤治疗。 SADDS 是学科 交叉 的 产物, 是药剂学研究的新方向。本文阐述了 SADDS概 念的来源、特点和研究进展, 并展望了 SADDS的研究前景。
wwwcnkinet国际药学研究杂志2010pharmune2010167因为所有前药分子都发生自组装所以自组装体是热力学稳定态在体内能产生靶向在靶部位单个前药分子从聚集体中解离以及前药降解为活性作用的原药或活性中间体通过控制解离控释效果可进一步功能化如长循环肿瘤靶向等头基两亲前药自组装体系还能将不同药物置于同一两亲分子中不仅获得靶向性还能获得细胞内的鸡尾酒疗法sadds的具体特点如图肺脏脾脏属单核巨噬细胞系统靶向性到达靶部位后通过控制两亲前药从自组装体中解离和降解成原药的速率而获得一定控释性
近 10年, 关于 SADDS的研究, 我们除了在各种 基础学科 ( 如胶体和表面化学 ) 国际杂志上发表文 章外 [ 5-9] , 还在药剂学国际著名杂志 Int J Pharm 上 发表了 / Sel-f assemb led drug delivery system s0系列文 章 [ 1, , 10-13 ] 在国内核心期刊上也发表多篇文章 [ 14-18 ] , 在国际、国内会议上多次报告。关于 SADDS已经申 请了 8项发明专利 [ 19-26] , 其中 4项已获得发明专利 证书 [ 19, 21, 23, 24] 。笔者负责撰写了英文专著 Pharm aceu tical M anuf acturing H andbook 中 / N anotechno logy in Pharm aceutical M anufacturing0一章, 专门 介绍了 SA DD S[ 27] , 表明该概念正被国际同行认可。根据我 们的定义和理论, 药质体应属于 SADDS。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