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建筑史一(9)
中外建筑史题库(有答案)

中外建筑史题库(有答案)一、填空题(20分)1.雅典卫城的总负责人是菲迪,其主题建筑是帕台农神庙。
2.标志西方文艺复兴建筑历史开始的建筑物是佛罗伦萨主教堂的穹顶。
3.飞扶壁常见于哥特式建筑中,这种建筑的早期代表作品有巴黎圣母院。
4.写出以下建筑作品的设计风格:母亲住宅后现代范斯沃斯住宅技术精美马赛公寓粗野主义美国国会大厦古典复兴爱因斯坦天文台表现主义5.列出下列建筑作品的设计人:筑波中心、集崎、新南京中山陵、吕延志、安都东堂、中国国家大剧院、裴一鸣·克朗大厦、密斯悉尼歌剧院、吴崇伟宝图书馆、阿尔托·西塔里·艾森·赖特安子桥、帕拉弟奥李春园厅别墅二、单选题(10分)1.中国已知的最早使用榫卯技术建造房屋的例子是(a)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B西安半坡村遗址C河南偃师二里头宫遗址D陕西岐山凤鸡村遗址。
2.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组成部分豆苗钠毡枫衣始于哪个朝代?(c)战国时期B秦c汉d唐3。
中国佛教四大名山是指:(a)五台山、九华山、峨眉山、普陀山B五台山、武当山、峨眉山、普陀山C武当山、九华山、峨眉山、普陀山D武当山、五台山、峨眉山和九华山。
4.《建筑十书》的作者是:(a)a、维特鲁威b、维尼奥拉c、帕拉第奥d、阿尔伯蒂5.著名的罗马大角斗场的叠柱式由下而上的柱式依次是:(b)a、多立克、爱奥尼、科林斯、科林斯壁柱b、塔司干、爱奥尼、科林斯、科林斯壁柱c、爱奥尼、科林斯、多立克、科林斯壁柱d、科林斯壁柱、多立克、爱奥尼、科林斯、6.“建筑是石头的史书”是谁的名言?(a)a、雨果B,歌德C,布鲁内莱斯基D,大仲马7。
著名的“帕拉迪奥主题”指的是:(d)平面形式,B建筑风格,C屋顶形式,d窗户开口的构图处理。
8.被称为西方第一个真正的“现代建筑”的作品是:(B)a、法格斯B工厂、涡轮机车室C、包豪斯学校大楼D、科隆展览办公楼9。
罗马圣彼得大教堂最早的设计师是:(d)达芬奇B拉斐尔C米开朗基罗d布拉蒙特10.ciam的第四次会议主题是?(a)a、城市规划B、建筑产业化C、居住与休闲D、最低生活空间标准III.简短回答问题(30分)1.中国古代都城布局特征。
《中外建筑史》课程笔记

《中外建筑史》课程笔记第一章:中国建筑史——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1.1 建筑的多样性与主流中国古代建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由于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文化交融,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建筑风格。
从北方的雄伟宫殿到南方的精巧园林,从西北的土楼窑洞到西南的吊脚楼,每一种建筑都反映了当地的自然条件、文化传统和审美观念。
然而,在这多样的风格中,木构架建筑因其普遍性和适应性,成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主流形式。
1.2 木构架的特色木构架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大特色。
它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通过榫卯结构将柱、梁、枋等构件连接起来,形成稳定的框架结构。
这种结构方式使得建筑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能够在地震中有效地吸收和分散能量,减少损害。
同时,木构架建筑施工速度快,便于维修和扩建,也易于搬迁和重组。
1.3 单体建筑的构成单体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单位,其构成包括屋顶、墙体、柱子、地面和门窗等部分。
屋顶是中国古代建筑最具特色的元素之一,其形式多样,如悬山、硬山、庑殿、歇山等,不同的屋顶形式反映了不同的社会等级和建筑功能。
墙体主要起围护和分隔空间的作用,柱子则是支撑屋顶和梁架的主要构件,而地面和门窗则分别起到承载和通风采光的作用。
1.4 建筑群的组合中国古代建筑往往以建筑群的形式出现,如宫殿、寺庙、府邸等。
建筑群的组合具有一定的规律和模式,如中轴线布局、对称式布局等。
中轴线布局是中国古代建筑群最常见的布局方式,它以一条中轴线为基准,将主要建筑和次要建筑依次排列在轴线两侧,形成严谨的空间序列。
这种布局方式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秩序观念。
1.5 建筑类型中国古代建筑类型丰富多样,每种建筑类型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和形式。
宫殿主要用于皇帝居住和处理政务,其规模宏大、装饰华丽,体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
寺庙用于供奉神佛和举行宗教活动,其建筑形式庄重而神秘,给人以崇敬之感。
府邸则是官员和贵族的住宅,其布局严谨、装饰精美,展现了主人的身份和地位。
此外,还有园林、陵墓、桥梁等建筑类型,每种类型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要求。
《中外建筑史》期末复习资料

《中外建筑史》期末复习1、建筑设计是以自然环境及地域传统为背景,以日常生活为基础,凭借清晰的逻辑思路将具体需求逐步抽象化,寻找和描绘出某一场所的形式特征,实现技术与艺术、功能与形式的统一。
2、中国传统院落式建筑群在商朝开始成型。
3、《兆域图》是已知我国最早的一幅用正投影法绘制的工程图,它不仅说明当时已具备一定的制图水平,还反映当时已形成了先绘图设计,后施工的建筑程序。
4、秦砖汉瓦是对秦汉时期建筑材料和装饰设计创新的高度评价。
5、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文化盛行,形成佛教建筑,主要包括寺院、佛塔和石窟。
6、清朝时期北方民居代表——北京四合院,7、宋朝是古代中国建筑设计史上的全盛期,辽承唐制,金随宋风,西夏别具一格,多种民族风格的建筑共存是这一时期的特点。
8、屋顶的等级限制十分严格,从最高等级的重檐庑殿、庑殿、歇山、攒尖、悬山、到最低等级的硬山顶。
9、隋朝的主要是建造了世界上最早的敞肩拱桥——赵州桥,兴建了大规模的宫殿、御苑、都城——大兴城和洛阳城。
隋文帝创建的大兴城采用的是规整、中轴对称的里坊制城市,这是中国城市设计史上的一次重要变革。
10、城市道路风格网是我国古代宏伟严整的城市方格网道路系统设计的典范。
11元朝的大都城是我国第一个按照《考工记》理想所设计的城市。
12、著名建筑评论家、清华大学教授曾昭奋教授最早把中国建筑新风格定为“京派”、“广派”和“海派”。
13、琉璃面砖的建筑设计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整面墙为一幅画面,上下分几段处理,横向的突出重复,纵向的上下段各不相同;另一种是在主要墙面均匀排列一两种形态各异的动物肖像,图形简单而不重复。
14、古代埃及金字塔、方尖碑、及神庙是世界建筑设计史上的奇迹。
15、如果说土砖是两河流域建筑的特征,那么石头就代表了史前时代的欧洲建筑。
在石圈内部建造石墙用以承重是东西方建筑设计艺术的分流。
16、古希腊三种柱式结构:多立克式(雅典娜神庙、帕提侬神庙);爱奥尼克柱式(伊瑞克提翁斯神庙);科林斯柱式(宙斯庙)。
中外建筑史教学课件

巢居
多现于长江流域以南 地区的河姆渡等原始文明 中。
树杆为“桩”,树枝 为“梁”,再用树条绳索 绑扎成楼板和屋顶的骨架, 敷以茅草形成。
巢居形式是干阑式的 原形。
巢居可能是地势低洼、气 候潮湿,多虫 蛇的地区采 用过的一种居住方式。
《中外建筑史》
·
1·主要依据: 文献 上古之世, 人民少而禽兽众, 人民不胜禽兽虫 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 《韩非子· 五蠹》 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 《孟子· 滕文公》 2·演进 巢居→干栏式住宅→底部略架空的宅第
《中外建筑史》
中国建筑史——封建社会建筑前期2
汉(前206 -220年) 古代建筑繁荣期,其宫殿如未央宫、建章宫等也是前无古人的, 突出表现在木结构的渐趋成熟,抬梁式、穿斗式已出现,屋顶形式 也多样起来;砖石建筑和拱券结构有了很大发展,较多应用在墓室。
三国、晋、南北朝(-589年)
连年战争,产生薄葬思想。南方经济文化较发达。里坊街道严 整、分区明确的城市规划。佛教的传入引起佛教建筑的兴起。佛寺、 佛塔和石窟是当时突出的建筑形式。同时山水风景园林建设也极其 兴盛。
《中外建筑史》
《中外建筑史》
母系氏族社会建筑
母系氏族社会文化遗址,主要有黄河流域的仰韶 文化和长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 一 · 河姆渡文化建筑遗迹 1·概况 · 1973年浙江余姚河姆渡村首次发现,命名 ·四个文化层。第3、4层年代约公元前5000 — —前4000年 · 母系氏族社会· 骨器有凿、锥、针、镞、耜,木器有茅、耜、 镞、 浆、耜、碗。发现大量人工栽培的 水稻 粒和杆。家畜有猪、狗、水牛
《中外建筑史》
江苏武进 的淹城可能是 春秋时期的淹 国国都。它有 三重城墙,每 重城墙外有护 城河。只有西 北角有桥可以 出入。护城河 内用独木舟为 交通工具。布 局反映了当时 战乱频繁,国 君以深濠高墙 自卫的状况。
中外建筑史复习资料

中外建筑史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玛斯塔巴 P142 陵墓地表部分呈长方形的平台状,侧面略有些倾斜,多用尼罗河流域盛产的“泥坯砖”来建造。
陵墓内有厅堂,用于放置死者在陵墓中将要“使用”的一切“生活”用品,墓室部分则深埋在地下,用阶梯或竖井与地面入口相连。
这种陵墓看起来与当地常见的石头板凳很相像,后来人们习惯用阿拉伯语的“石凳”,也就是“玛斯塔巴”来称呼它。
2.人首翼牛像 p151 门洞两侧和塔楼转角处都有高大的象征智慧和力量的长翅膀的人面牛身像,正面为圆雕,侧面为浮雕,五条腿的造型无论从正面还是侧面看都可以得到一个完整的形象,体现了设计者的独创精神。
3.巴西利卡 p164由中间相对高大的长方形大厅式空间同两侧相对低矮的侧廊空间组成,侧廊多为两层,这种空间形式就叫做“巴西利卡”。
4.古典主义建筑 p238“由于法国的古典主义建筑和意大利的巴洛克建筑都发生在17世纪,而且相互渗透,所以有许多史学家把它们混为一谈,统称为巴洛克,这种看法只从一部分表面现象着眼,而没有顾及它们的文化历史内涵。
5.飞扶壁结构逻辑是由侧厅外的柱墩发券平衡中厅的侧推力。
为了增强稳定性常在柱墩砌尖塔。
6.折中主义建筑 p254 折中主义超越新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在建筑样式上的局限,任意选择和模仿历史上各种风格和样式,所以也称之为“集仿主义”。
(折中主义建筑追求建筑比例的和谐与均衡,注重建筑的形式完美。
)7.倒挂楣子用于有廊建筑外侧或游廊柱间上不的一种装修,主要起装饰作用。
均透空,使建筑立面层次更为丰富。
8.副阶周匝 p9在建筑主体外部,附加一圈回廊,这种做法在《营造法式》中叫做“副阶周匝”,它一般用于大殿、塔等比较隆重的建筑,如应县木塔。
9.嫩戗发戗指子角梁将屋角翘起,此做法可使屋角翘起更高,多用于攒尖顶亭子等。
10.水戗发戗子角梁不翘起,仅靠屋角上的脊翘起,如象鼻。
11.抱鼓石又称门鼓,石鼓,锣鼓石,属门枕石的一种。
是放置于寺庙,宗祀等传统古建筑的门槛两旁之圆形石雕,可以稳固门面。
中外建筑史题库

中外建筑史题库(五)(九〉古典主义建筑——17世纪法国1、古典主义建筑的成就与影响(★★)法国的古典主义建筑,它的理论和创作,影响十分深远。
当时,法国不仅是欧洲最强大的国家,而且是绝对君权制度的典范。
陆续建立起来的欧洲各民族国家,纷纷学习法国的典章制度,宫廷仪节,文学艺术,生活习尚,直至走路的姿式和言语的风雅。
一时古典主义建筑成了全欧洲的潮流,连意大利都不例外。
①古典主义建筑,用巨柱式控制整个构图。
巨柱式起源于古罗马,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比较经常地使用,到法国的古典主义建筑,它被突出地当作构图的主要手段,而且形成了一套程式。
② 古典主义建筑,构图简洁,它们的几何性很强,轴线明确,主次有序,以致完整而统一。
巨柱式减少了分划和重复,既能简化构图,又使构图能有变化,并且统一完整。
巨柱式也有利于区分主次。
古典主义建筑确实创造了不少大型纪念性建筑物的壮丽形象,在这方面积累了经验,探讨了规律。
17世纪往后,欧洲各国先后都有建造宫殿和大型公共建筑的高潮,法国的古典主义建筑对它们的成就作出了贡献。
但是,古典主义建筑毕竟主要在宫廷建筑中发展,因此,它的作品大多过于冷肃,傲气凌人,甚至夸张造作,乖谬情理。
宫廷文化中“孤家寡人”的气息宠罩着它们。
古典主义理论的教条主义、世界主义和形而上学起过、甚至还起着消极的作用。
一些人盲目地以为古典主义的种种观念和相应的手法是永恒的,是无所不适的。
他们没有看到古典主义只是产生于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是一种历史现象。
欧洲最早的建筑学院是在古典主义时期设立的,在这些学院里形成了欧洲建筑教育的传统,长时期里统治着欧洲各级的建筑学校,因此,古典主义的教条主义的影响就更加顽固。
2、古典主义建筑理论的形成与特色(★★)古典主义是17世纪下半叶法国文化艺术的总潮流。
它的哲学基础是反映自然科学初期的重大成就的唯理论;它的政治任务是颂扬古罗马帝国之后最强大的法国的专制政体。
① 哲学基础(☆)笛卡儿的唯理论在当时产生了最广泛的影响。
中外建筑史

古代埃及的建筑(约公元前3200年-前30年)一、历史文化背景人类大规模的建筑活动是奴隶社会建立开始的,奴隶制的形成使得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成为可能,出现了艺术水平很高的建筑物。
建筑技术也有一定的提高,形成了一定的形制。
奴隶制的形成使得劳动分工得以实现,出现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产生了专业的建筑师。
埃及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之一,埃及领土包括上下埃及两部分,大约公元前3000年左右统一。
古埃及的建筑史分为四个时期:(1)古王国时期(2)中王国时期(3)新王国时期(4)晚期、希腊化时期和罗马时期二、古埃及建筑的艺术成就自然环境与宗教文化对建筑艺术的影响,促使石建筑的发展与传承,石料的运用促进了雕饰和绘画艺术的发展,在水利建设中发展的几何学和测量学,促进了建筑技术的发展,产生了较专业的建筑图纸。
社会分化,出现了“工程主持人”---伊姆霍泰普三,埃及三柱式:莲花束茎式,纸草束茎式,纸草盛放式。
三、古代埃及的建筑类型1、府邸和宫殿古埃及的较原始的住宅主要有两种,a、下埃及的以木材为墙基。
B、上埃及的以卵石为墙基。
府邸:府邸形制很发达。
宫殿:出现了明确的纵轴线和纵深布局。
(卡宏城里的宫殿)2、金字塔的演化(A)陵墓: 早期陵墓是以台形墓葬——“玛斯塔巴”( Mastaba)这种形式为主。
风格:是古王国初期墓葬建筑时间:公元前3000年以前—公元前2600年Mastaba在阿拉伯语中意为“凳子”的意思,古代埃及陵墓的特点:分为两部分1、地下墓室2、地上祭祀的厅堂(B)第一王朝皇帝乃伯特卡在萨卡拉的陵墓此陵墓在祭祀厅堂下建了9层砖切的台基,形式简炼,有集中式的纪念性构图的理念。
同时也是金字塔形式的原形。
(C)第一座石头的金字塔:昭赛尔金字塔D)金字塔的形成过程:1、陵墓“玛斯塔巴”(Mastaba)2、第一王朝皇帝乃伯特卡在萨卡拉的陵墓3、金字塔(昭赛尔金字塔)(E)吉萨金字塔群与昭赛尔金字塔相比,吉萨金字塔群里的金字塔有一定的进步。
中外建筑史第9学时 中国主要的住宅形式

土楼的特点是防御性强,居住方式 是同宅同楼聚居;同居异财;超大 规模;平等聚居;向心聚居。
代表性土楼建筑:承启楼
承启楼是一座目前保存得比较 完整的圆形土楼。圆楼直径达 62.6米, 里外共分4环,最里 面一环是全楼的祖堂,由一座 厅堂和半圈围屋组成,面朝南 方,第二环有20间,第三环有 34间,最外环有房60间,并有 4间楼梯间,朝南一座大门, 与祖堂共处于中轴线上,东西 各有一座旁门。外环共4层: 底层为厨房,二层为谷仓,三 四层为卧房,全楼共有房间300 余间。
8. 其他形式
8.1.蒙古包:
蒙古包是满族对蒙古族牧民住房 的称呼。但这类住房形式不限于 蒙古族,而是在中亚地区游牧民 族中很常见。古代突厥、契丹、 蒙古、哈沙克族等游牧民族的住 房。辽国上京的宫城里的宫帐被 称为斡wo耳朵,也是一种形式的蒙 古包。汉语中的蒙古包一词始于 清代。“包”,满语是家、屋的 意思。也称为穹庐、毡帐或毡包 等。蒙古包呈圆形尖顶,顶上和 四周以一至两层厚毡覆盖。
可崖 开面
,
地 坑 窑
地坑窑,也叫天井窑。分为竖穴、横穴,是下沉式窑洞。从平地往下挖,深5米以上,宽 达20米;一户一个天井,天井四壁皆可开窑,天井当中有渗水井。在洞口部位用砖砌筑护 坡墙,地坑院的入口,可在旁侧开挖一斜坡隧道进入天井院内。
混 合 窑
混合窑:将靠山窑与地面建筑组成一个院落,可夏居窑洞,冬住土房。
6.云南一颗印
是房屋转角处互相连接, 形成一颗印章状。三间 四耳即三间正房,耳房 东西各两间。
一颗印三面住房,正面 围墙开门,可做成倒八 座。一条中轴线可以串 联两个以上的一颗印, 组成较大的宅院。
云 南 一 颗 印
7. 湖南民居
湖南民居,植根于湖南 的人文、地理环境,故 形式、功能上显得轻盈、 通透,朴实、粗狂。湖 南传统民居,高下有等、 内外有别、长幼有序, 以及中为尊、东为贵、 西次之、后为卑,重左 轻右等礼仪制度,反应 了住宅中以堂屋为中心, 正屋为主题,中轴对称, 厢房、杂屋均衡发展, 天井院落组合变化的基 本格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萨主教堂正立面
比萨斜塔
哥特式建筑
哥特式建筑脱离了古罗马建筑的影响,以尖券、尖形肋骨拱顶、陡峭的 两坡屋面和教堂中的钟楼、扶壁、束柱、花空棂等为特点。 1、哥特式建筑的特征 1)结构体系 使用骨架券,减轻拱顶的重量及侧推力。 使用飞券传递屋顶的侧推力。 使用二圆心的尖券或尖拱。
尖券和飞券
外国建筑史建筑史
主讲:张子竞
【学习目标】 通过本讲的学习,能够了解欧洲中世纪时东西欧建筑的发展情况, 并掌握中世纪东西欧建筑的特征和代表建筑。 【学习要求】 能力目标 知识要点 相关知识 (1)拜占庭建筑特点 (2)拜占庭建筑代表作品 (1)罗马风建筑的特点 (2)罗马风建筑的代表作品
能够在当时的社会 拜占庭建筑 背景下理解欧洲中 世纪建筑的发展; 能够简要分析拜占 罗马风建筑 庭建筑、罗马风建 筑、哥特建筑的风 哥特建筑 格特征。
米兰大教堂
哥特式建筑
哥特式建筑
哥特式建筑
帆拱的装饰
雕刻装饰
欧洲中世纪建筑
东欧的小教堂---圣索菲亚大教堂之后,拜占庭的建筑规模都很小,穹顶 直径最大也不超过6米。不过,这些教堂在外形上穹顶逐渐饱满起来, 举起在鼓座上,统率整体而成为中心,完成了集中式构图,体形比早期 的舒展、匀称。
格拉尼查茨教堂 华西里.伯拉仁内教堂
西欧中世纪建筑
比萨主教堂建筑群
西欧中世纪建筑
初期基督教建筑和罗马风建筑。
a初期基督教建筑(多半是利用罗马原有的建筑物)
三种类型:1.巴西利卡式, 2.集中式, 3.拉丁十字式。
西欧中世纪建筑
巴西利卡: 是长方形的大厅,纵向的几排柱子把它分为几长条空间,中央的比较宽, 是中厅,两侧的窄一点,是侧廊。中厅比侧廊高很多,可以利用高差在 两侧开高窗。大多数的巴西利卡用木屋架,屋盖轻,所以支柱比较细, 一般用的是柱式柱子。 特点: 这种建筑物容量大,结构简单,便于群众聚会,所以被天主教会选中。
圣马可教堂
圣马可大教堂矗立于威尼斯市中心的圣马可广场上。始建于公元829年, 重建于1043~10711年,它曾是中世纪欧洲最大的教堂,是威尼斯建筑 艺术的经典之作,它同时也是一座收藏丰富艺术品的宝库。 从外观上看,它的五座穹顶仿圣索菲亚大教堂;正面是华丽的拜占庭装 饰,整体布局呈希腊十字式。教堂内部从地板、墙壁到天花都是细致的 马赛克镶嵌画,画上覆盖一层金箔,使整座教堂笼罩在金色的光芒里, 被称为黄金教堂。
拜占庭的建筑
拜占庭建筑的代表是东正教教堂,主要成就是创造把穹顶支承在4个或 更多独立支柱上的结构方法。是集中式建筑形式。 拜占庭建筑是在继承古罗马建筑文化的基础上,汲取了波斯、两河流域、 叙利亚等东方文化,形成了自己的建筑风格。 建筑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1、公元4-6世纪,主要是按古罗马城建设君士坦丁堡,建设规模宏大的 以一个穹隆为中心的圣索菲亚大教堂 。 位于土耳其最大的城市伊斯坦布尔。(君士坦丁堡)
夏尔特尔主教堂西立面
夏尔特尔主教堂平面图
夏尔特尔主教堂俯瞰
哥特式建筑
哥特式建筑
6)米兰大教堂
意大利最著名的哥特式教堂, 14世纪80年代动工,至19世 纪初完成。500年的艺术品 意大利著名的天主教堂,又 称“杜莫主教堂”,位于意 大利米兰市,规模居世界第 二. 教堂内部由四排巨柱隔开, 宽达49米。中厅高约45米, 而在横翼与中厅交叉处,更 高至65米多,上面是一个八 角形采光亭。
哥特式建筑
飞扶壁
哥特式建筑
罗 马 风 哥 特 教 堂 与 剖 面 的 比 较
哥特式建筑
3)亚眠主教堂 法国最大的教堂,1220-1288年建, 中厅系典型的法国哥特式,宽约15 米,高约43米,由于起伏交错的尖 形肋骨交叉拱和束柱式样的柱墩, 看上去比真实的还要高。
亚眠主教堂
哥特式建筑
哥特式建筑
4)科隆主教堂
德国始建于1248年,一直到1880建成,欧洲北部最大的哥特式教堂,中 厅宽12.6米,高46米。西面的一对八角形塔楼高达150余米,教堂内外布 满雕刻、小尖塔等装饰,垂直向上感很强。
科隆主教堂
科隆主教堂内景
哥特式建筑
Hale Waihona Puke 特式建筑哥特式建筑5)夏尔特尔主教堂
法国1194-1260年建,西面两座塔楼建造时间相差400年,形式也不相同。
帆拱与鼓座
欧洲中世纪建筑
希腊十字 中间的穹顶和它四面的筒形拱成等臂的十字,得名为希腊十字形。
欧洲中世纪建筑
(4)装饰特征
墙面的装饰:内墙装修有彩画和贴面两种。在色 彩的使用上,既注意变化,又注意统一,使建筑 内部空间与外部立面显得灿烂夺目。 彩画以粉画为主;贴面材料有大理石、马赛克等, 主题是宗教故事、人物、动物、植物等。 石雕艺术: 重点部位是发券、柱头、 檐口等,题材是几何图 案或植物等。
哥特式建筑外立面
哥特风格的代表作品
1)巴黎圣母院 1163-1250年建,早期哥特式建筑的 典型实例。教堂平面宽约47米,深 约125米,可容近万人。 正立面是一对高60余米的塔楼,粗 壮的墩子把立面纵分为三段,两条 水平雕饰又把三段联系起来。
巴黎圣母院
哥特式建筑
到处可见的垂直线条与小尖塔装饰是哥特建筑的特色,特别是高达90米 的尖塔与前面的那对塔楼,使远近市民在狭窄的城市街道上举目可见。
筒形拱
十字拱
西欧中世纪建筑
拉丁十字: 由于宗教仪式日趋复杂,圣品人增多,后来就在祭坛前增建一道横向的 空间,大一点的也分中厅和侧廊,高度和宽度都同正厅的对应相等。于 是,就形成了一个十字形的平面,竖道比横道长得多,信徒们所在的大 厅比圣坛、祭坛又长得多,叫做拉丁十字式。
西欧中世纪建筑
比萨主教堂正立面高约32米,有四层空券廊作装饰,形体和光影都有丰 富的变化。 钟塔(1174年)在主教堂东南20多米,圆形,直径大约16米,高8层, 中间6层围着空券廊。由于基础不均匀沉降,塔身开始倾斜,成为享誉 世界的比萨斜塔。
5-10世纪,西欧进入封建社会,建筑的体量都不大,且建造也很粗糙。 随着封建经济的增长,教堂及各种公共建筑逐渐多起来。 西欧中世纪建筑大体上分三个时期: 早期基督教时期------西罗马帝国末期到10世纪 罗曼时期(罗马风)---------------12世纪之前-------教堂 哥特时期---------------12世纪到15世纪---------以法国为中心的哥特式建筑
圣索菲亚大教堂
欧洲中世纪建筑
欧洲中世纪建筑
欧洲中世纪建筑
欧洲中世纪建筑
中央大穹顶直径32.6米,离地54.8米,通过帆拱支承在四个大柱敦上。 内部空间丰富多变,大小空间前后上下相互渗透,穹顶底部密排着一圈 40个窗洞,将光线引入教堂,使整个空间变得飘忽、轻盈而又神奇,增 加宗教气氛。 门窗玻璃是彩色的,柱墩和内墙面用白、绿、黑、红等彩色大理石拼成, 有的地方镶金,穹顶内贴着蓝色和金色相间的玻璃马赛克,璀璨夺目。
哥特式建筑
2)内部空间 中厅窄而长,导向祭坛的动势明 显。中厅高耸,宗教气氛很浓。 框架式的结构,支柱和骨架券用 为一体,有向上的导向性。 玻璃窗面积大、色彩丰富。
骨架券内景
哥特式建筑
3) 外部造型 西立面的构图特征:一对塔夹着中厅 山墙的立面,以垂直线条为主。水平 方向有山墙檐部比例修长的尖券栏杆 和一二层之间放置雕像的壁龛,把垂 直方向分为三段。 挺拔向上直冲云霄之感,突出垂直线 条向上升腾。 水平划分较重,立面较为温和、舒缓。
哥特式建筑
2)兰斯主教堂 法国1211-1290年建,该教堂以形体匀 称、装饰纤巧著称。教堂前后建了百 余年,由于墩柱形式与装饰主题一致, 格调统一。
兰斯主教堂
哥特式建筑
哥特式建筑
花式窗棂
哥特式建筑
飞 券 1
飞扶壁
哥特式建筑
哥 特 教 堂 的 剖 面
哥特教堂的 玫瑰窗
哥特式建筑
飞 券 2
1、罗马风建筑特征
罗马风建筑在建筑艺术上继承了古罗马的半圆形拱券结构,形式上略有 古罗马风格。
罗马风建筑所创造的扶壁、肋骨拱与束柱在结构与形式上都对后来的建 筑影响很大。
西欧中世纪建筑
2、代表作品——意大利比萨主教堂
比萨主教堂,与它的钟塔和洗礼堂,是意大利中世纪最重要的建筑群之 一。 主教堂是拉丁十字式的,全长95米,有四排柱子。中厅用木桁架,侧廊 用十字拱
本讲内容
13.1拜占庭时期建筑 13.2西欧罗马风建筑与哥特式建筑
欧洲中世纪建筑
395年,古罗马帝国分裂成东、西两个。 意大利和以西的部分为西罗马,首都在罗马城。以东的部分是东罗马, 首都在君士坦丁堡,后来改名为拜占庭帝国。 中世纪分为两大宗,西欧是天主教,东欧是正教。拜占庭帝国一直保存 着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古典文化。 4世纪时,早期的基督教取得合法地位后,仿照古罗马的巴西利卡建造 教堂,巴西利卡是集中性的,早期巴西利卡被称为“早期的基督教堂”
欧洲中世纪建筑
拜占庭建筑的特点
2、7-12世纪,建筑规模小,占地少而向高发展,中央大穹隆改为几个 小穹隆群,并着重于装饰,如威尼斯的圣马可教堂。 3、13-15世纪,拜占庭建筑既不多,也没什么新创造。
特点:
(1)屋顶造型普遍使用穹窿顶。 (2)集中式形制----拜占庭建筑的构图中心,往往是既高又大的圆穹顶 。 (3)结构特征----创造了把穹顶支承在方形空间上的结构方法和与之相 应的集中式建筑形制。 帆拱使建筑方圆过渡自然,又扩大穹顶下空间,是拜占庭结构当中最具 有特色的。
(1)哥特建筑特点 (2)哥特建筑代表作品
【引言】 欧洲中世纪是欧洲建筑发展的重要时期,这段时期的 东西欧随着宗教的不同,建筑也有很大的不同,东欧发展 的是古罗马的穹顶结构和集中式形制,而西罗马发展的则 是古罗马的拱顶结构和巴西利卡形制。两种类型的建筑都 各有各的特点,并且都对建筑的发展有了一定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