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源风景名胜区旅游规划演化规律
旅游地生命周期

旅游地生命周期研究分析摘要: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自提出以来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本文在前人的基础上,通过引入Butler 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对我国的山岳型、森林型、溶洞型、海滨型旅游地进行了实证研究,分析这些旅游地生命周期的特征,为如何有效促使旅游地复苏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生命周期;旅游地;复苏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是描述旅游地演进过程的一种理论。
20世纪70年代以后,在旅游地的发展演化规律研究方面,西方学者提出了几个演化模型,如戈曼森的海滨旅游地的空间-时间模型,米塞克的旅游发展模型,奥珀曼的发展中国家旅游空间模型,但是受到学者们广泛注意和应用的是巴特勒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模型)。
巴特勒根据产品周期的概念,提出了旅游地演化的6个阶段:探查阶段、参与阶段、发展阶段、巩固阶段、停滞阶段、衰退或复苏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探查阶段。
这是旅游地发展的初始阶段,特点是旅游地只有零散的游客,没有特别的设施,其自然和社会环境未因旅游的产生而发生变化。
第二个阶段是参与阶段。
随着游客数量增多,旅游逐渐变得有规律,本地居民开始为游客提供一些简便的设施。
随着这个阶段的到来,广告开始出现,旅游市场范围基本可以被界定出来,旅游季节也逐渐形成,一些本地居民为适应旅游季节调整生活方式,有组织的旅游开始出现,迫使地方政府和旅游机构增加、改善旅游设施和交通状况。
第三个阶段是发展阶段。
在大量广告和旅客的宣传下,一个成熟的旅游市场已经形成,外来投资骤增,本地居民提供的简陋膳宿设施逐渐被规模大、现代化的设施取代,旅游地自然面貌的改变已比较显著。
第四个阶段是巩固阶段。
在这一阶段,游客增长率将下降,但总游客量将继续增加并超过常住居民数量。
旅游地大部分经济活动与旅游产业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了扩大市场范围和延长旅游季节,广告无所不在。
常住居民,特别是那些没有参与旅游产业的常住居民会对大量游客的到来和为游客服务而修建的设施产生反感和不满,因为这一切会限制他们的正常活动。
张家界地貌的演化阶段划分与成因机制探讨

张家界地貌的演化阶段划分与成因机制探讨何勇;许涛【摘要】张家界地貌是一种特殊的砂岩地貌,吸引了众多学者前来调查研究,但是对其整个生命周期的阶段性划分研究较为薄弱,对各类地貌景观成因机制和演化关系缺乏统一认识.该文综合地层学、构造学、古生物学以及区域性地质背景等方面进行分析,对张家界地貌的成因机制、演化历史、形成条件和景观类型等方面进行探讨,并将张家界地貌整个生命周期分为三大阶段:岩石形成阶段(中志留纪—晚泥盆纪),挤压剥蚀阶段(体罗纪—新近纪),地貌形成阶段(第四纪).其中母岩形成阶段又分为坚硬的基地岩石形成阶段、张家界地貌母岩形成阶段两部分;挤压剥蚀阶段分为挤压褶皱和剥蚀解体阶段两部分;地貌演化阶段分为嶂谷、峡谷—平台、方山—石墙、石峰、石柱—残林、孤峰形成阶段四个部分.同时对地貌的演化进行预测分析,并对地貌景观的解说和保护性开发提出意见和建议.图7,表2,参17.【期刊名称】《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01)002【总页数】7页(P36-42)【关键词】张家界地貌;砂岩峰林;演化阶段;成因机制【作者】何勇;许涛【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人文经管学院,北京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931张家界地貌是指在中国华南板块大地构造背景和亚热带湿润区内,由产状近水平的中、上泥盆统石英砂岩为成景母岩,以流水侵蚀、重力崩塌、风化等营力形成的,以棱角平直的高大石柱林为主,以及深切嶂谷、石墙、天生桥、方山、平台等造型地貌为代表的地貌景观[1].在2010年11月“张家界地貌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张家界地貌”获得国际认可[2].张家界地貌是张家界世界地质公园的核心价值所在.张家界世界地质公园位于中国湖南张家界市武陵源区,地处云贵高原东部斜坡与湘西北中低山丘陵过渡地带的武陵山脉.地理坐标是北纬:29°13′18″~29°27′27″,东经:110°18′00″~110°41′15″.海拔300 m~1 300 m,其面积为398 km2.1992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200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地质公园.其拥有系统完整的微地貌,保存一套完善的砂岩峰林演化模式,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和美学价值,是难得的天然博物馆和罕见的旅游名胜地.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义,建设世界地质公园有3项重要目的:(1)保护地质遗产;(2)普及地球科学知识;(3)通过发展旅游,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相对于广泛分布的喀斯特地貌,张家界地貌的形成演化阶段研究程度相对薄弱,且形成演化机理缺乏一致的认可.该文在综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着重探讨张家界地貌形成演化过程及其成因机制等方面,并对张家界地貌的演化进行阶段性划分,旨在为地学旅游和地质遗产的保护提供重要参考.1 相关文献回顾众多学者对张家界地貌进行了调查研究,在成因机制、演化过程及发育特征等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关于该地貌的命名,自20世纪80年代争论不断,文献[3]将其与丹霞地貌对比后提出“砂岩峰林地貌”;文献[4]认为该区域在多种作用下所产生界、峪、谷、峰组合的地貌形态综合体应专称为“张家界—索溪峪地貌”;文献[5]提出张家界辖区构成了一套景观系列完整、时空分布紧凑的地质公园,应名为“张家界地貌”;文献[6]从地貌形态、基岩特征、构造控制等方面进行研究后提出“张家界柱峰砂岩地貌”.在演化过程方面,文献[7]将砂岩峰林的演化分为沉积盖层发育阶段、造山隆起阶段、湘西期准平原状高原面形成阶段、索溪峪期切割阶段、张家界期宽谷面形成阶段、澧水期切割阶段.该研究较为详细的划分出该区域的地质发展演化史,但是缺乏对张家界地貌景观类型的形成演化的研究.文献[8]将其演化过程分为构造背景阶段、早期初始方山与条状脊岭阶段、中期岩峰石柱阶段、晚期坍塌支解阶段.该划分缺乏主题且过于粗略且不够具体,对峡谷、嶂谷和方山等地貌的形成缺乏相应分析.文献[9]认为砂岩峰林的演化程序为:夷平面——嶂谷、峡谷——山麓剥蚀平台——石墙、方山——石峰、石柱——稀疏残林.该研究主要针对新生代以来的喜马拉雅运动和新构造运动对张家界地貌景观的形成和演化的影响.张家界地貌的形成条件也是研究的重点,文献[10]研究得出地貌发育的自然因素:地层岩石条件、构造背景及裂隙系统、流水和重力作用.文献[6]提出,第四纪干湿冷暖的气侯交替和硬软相间互层的岩层性质,促进了该类地貌的形成.文献[11]通过遥感分析得出张家界石英砂岩峰林地貌岩层产状平缓,流水沿构造破裂面的节理侵蚀作用造就了石英砂岩峰林地貌的基本形态.文献[12]提出石英砂岩的特殊岩性对景观的形成起决定性因素.在地貌类型的形态学分类上,文献[8]将地貌分为单面山、方山寨地、岩堡、岩墙、岩柱等类型.该分类中“岩墙”为岩浆岩的专有名词,此处不适宜.文献[6]认为张家界柱峰砂岩地貌可分为石柱、石峰、石堡、石墙、石崖、石寨、沟、谷、盆九种微地貌形态.该划分主要从形态的角度,缺乏对成因分析的考虑.文献[13]将张家界地貌分为正地貌、负地貌和均衡地貌3个类型.该划分以几乎涵盖了所有地貌类型,但是过于笼统,缺乏地质意义.2 张家界地貌形成演化阶段划分2.1 划分依据和原则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张家界地貌形态、成因或演化过程的某一个方面,为该文综合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无论是张家界地貌规划保护方面,还是地质公园开展环境解说、开发地质旅游产品方面,开展张家界地貌的形成演化过程的阶段划分,并详细阐述其形成过程就更为必要.该文对张家界地貌形成演化阶段划分依据有二个方面:1)张家界地貌的形成条件;2)张家界地貌形态及演化机理.从张家界地貌在该区发育齐全且典型,与其苛刻的形成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该文认为张家界地貌形成条件概括起来有以下3点:(1)特殊的地层岩性,包括较为坚实的下伏基座志留纪粉砂岩等和坚硬的成景母岩泥盆系石英砂岩;(2)特殊的构造条件,一是在强烈挤压和造山隆起中形成许多高角度节理和裂隙,二是景观集中发育于岩层产状平缓的向斜核部;(3)新构造运动的抬升,新构造运动给流水下切和重力崩塌作用提供动力和助力,促使地貌景观的形成.该划分不仅全面的概括出张家界地貌形成的条件,同时也体现出地质演化的时代关系. 文献[14]调查研究发现:游客对“地质地貌”类解说的需求远大于大于“神话传说”等,且现有导游词和宣传语中的错误或模糊的表述易将游客将母岩形成时代和景观形成时代混淆.因此该文根据游客的从整体到局部的认知过程和游客在旅游的游憩性学习特点,对张家界地貌的演化过程进行多级的阶段性划分,让普通大众更好更快的接受地学知识,达到地质公园建设的目的之一,同时也为国内乃至世界上88家世界地质公园提供参考.2.2 张家界地貌形成演化的阶段划分根据地貌形成条件、演化过程和游客的认识过程与规律,该文将张家界地貌整个生命周期分为三大阶段:岩体形成阶段(中志留纪—晚泥盆纪),挤压剥蚀阶段(侏罗纪—新近纪),地貌演化阶段(第四纪).其中岩体形成阶段又分为坚硬的基地岩石、张家界地貌母岩形成阶段两部分;挤压剥蚀阶段分为挤压褶皱和剥蚀解体阶段两部分;地貌演化阶段分为嶂谷、峡谷,剥蚀平台,方山、石墙,石峰、石柱和残林、孤峰形成阶段五个部分.该划分清晰的、直观的理解张家界地貌的演化过程和形成机理(见表1):表1 张家界地貌形成演化阶段划分Tab.1 Evolution Phases of Zhangjiajie Landform一级阶段二级阶段成景岩体形成阶段(中志留纪—晚泥盆纪)坚硬的基地岩石形成阶段张家界地貌母岩形成阶段构造运动阶段(侏罗纪—新近纪)挤压褶皱阶段剥蚀解体阶段地貌形成阶段(第四纪)嶂谷、峡谷形成阶段剥蚀平台形成阶段方山、石墙形成阶段石峰、石柱形成阶段残林、孤峰形成阶段1)成景母岩形成阶段(中泥盆纪—三叠纪).(1)坚实的基地岩层形成阶段(中志留纪).张家界地区继雪峰运动之后,即转入一个稳定的地台发育期.中志留世,该区发育碎屑岩沉积,发育厚约479.0 m秀山组(S2xs)灰绿、灰色泥质粉砂岩夹紫红色粉砂质泥岩、钙质泥岩等和厚约480.13 m小溪峪组(S2x)灰绿黄绿色粉砂岩、石英粉砂岩、含石英管状结核等(见表2),出露于公园的北、南和西边.该套岩层岩性坚硬、结构致密,故能承受上覆云台观组岩石,是理想的下伏基座,也是张家界地貌形成重要条件之一.(2)张家界地貌母岩形成阶段(中—晚泥盆纪).志留纪末的加里东运动,使湘西北地区地壳大面积抬升,长期处于剥蚀状态,造成区内晚志留世及早泥盆世地层的缺失.中泥盆世时地壳下降,海水从黔东海峡侵及该区,由江南古陆所带来的大量碎屑物质在中志留统的侵蚀面上沉积了一套滨海相的石英砂岩,形成厚达526.2 m的云台观组(D2yn)巨厚层-厚层层石英砂岩夹粉砂岩.晚泥盆世早期,海水时进时退,为海陆交互相环境,沉积一套黄家磴组(D3h)紫红色铁质细粒石英砂岩,含鲕状赤铁矿层,俗称“铁帽”(见表2).分选性好、磨圆度高、成分均一且质地坚硬的石英砂岩是张家界地貌的成景母岩,加之抗风化能力较强的鲕状赤铁矿层的保护,不仅减缓侵蚀,也保护下伏岩层免于侵蚀,使得峰林高耸挺拔.表2 张家界武陵源世界地质公园地层简表Tab.2 Stratum List of Zhangjiajie World Geopark年代地层岩石地层地层代码厚度/m 生物地层岩性描述新生界第四系全新统 Qh 0-10 上部砂质粘土,下部砂砾石层.更新统 Qp 0-20 上部为红土层,下部为砾石层.中统巴东组 T2b 164 Entoliumcfdiscites,底部白云灰岩、泥灰岩,下部长英细砂岩、粉砂质泥岩.中生界三叠系下统嘉陵江组 T1j 771.7 P sp.,jacensis,etc. 上段为白云岩、钙质白云岩夹灰岩、白云质灰岩;下部以灰色白云岩为主.大冶组 T1dy 609.4 Entoliumdiscitescfmicrotis,etc. 下段为白云质灰岩、灰岩,紫红色白云岩夹砾状白云岩和鲕状白云质灰岩,下部为灰色灰岩.大隆组 P2d 11-21.5黑色薄层钙质、炭质页岩夹薄层硅质灰岩,顶部为深灰色硅质白云质灰岩.上统Palaeofsulina,WaagenitesSoochowensis(chao),etc.吴家坪组 P2w 31.2上古生界二叠系Codonofusiella,Liangshanophyuume Wengchengesenensis,etc.上部灰白色细-粉晶灰岩,中部肉红色厚层细晶白云岩,下部粉晶灰岩含硅质团块、夹页岩,底部的鲕状粘土.茅口组 P1m 343.9 Neosdwagerina sp.,Parafusnlina sp.,etc.深灰-浅灰泥晶灰岩、生物碎屑灰岩,青灰色泥晶灰岩等.下统栖霞组P1g 116.9 Orthotichiachekian-gensischao,Squamulariaextensidoemis chang,etc.上部深灰色泥晶灰岩夹生物碎屑灰岩,下部泥灰岩夹泥晶灰岩,底部炭质页岩含煤块线.续表2年代地层岩石地层地层代码厚度/m 生物地层岩性描述上古生界泥盆系上统黄家磴组 D3h 39.4 Tenticosp.irifercf ten-ticutum,Cyrtosp.irifer sp. 紫红色铁质细粒石英砂岩等,含鲕状赤铁矿层.中统云台观组 D2yn 509.19~526.2 Cruziana sp.,Planoites sp.,Bipodimoepna sp.,Chondrites sp.,etc.中上部灰白色细粒石英砂岩夹粉砂岩,中下部浅肉红色细粒石英砂岩夹紫红色泥质粉砂岩,下部铁质细砂岩,含砂质管状体.小溪组 S2x 480.13灰绿黄绿色粉砂岩、石英粉砂岩,含石英管状结核,上部大,下部小.下古生界Coronocephalus sp.;kailia sp.;Hormotomacfkutkutsingensis;Striisp.irifer sp..志留系中统秀山组 S2xs 479.0 Coronocephalus sp.,Coroncephalina sp.,Salapinellaminuta,Sichuanoceras sp..灰绿、灰色泥质粉砂岩夹紫红色粉砂质泥岩、钙质泥岩等. 2)挤压剥蚀阶段(侏罗纪—新近纪).(1)挤压褶皱阶段(中侏罗纪—白垩纪).晚三叠世早期,强烈的印支运动使该区普遍上升为陆,至此结束了海相沉积.中侏罗纪至白垩纪期间的燕山运动中,在西北—南东向的强烈挤压作用下,使整个地区隆起成山,从而奠定了该区构造的基本格局.挤压褶皱运动使坚硬的志留系石英砂岩形成众多的不同方向的高角度节理和裂隙(见图1),其中以北北西和北东走向两组节理最为发育,为日后成景过程中流水切割、重力崩塌和差异风化提供条件,且节理的密度和分布的差异造就了不同大小和形态的景观类型.(2)剥蚀解体阶段(古近纪—新近纪).在燕山运动的减弱后,地壳相对稳定.形成区内海拔1 200 m的湘西期夷平面,随着喜马拉雅运动的兴起,中国东部发生强烈的地壳差异升降运动,特别是第二阶梯和第三阶梯的强烈抬升过程,最终夷平面解体,形成海拔800 m的武陵源期剥夷面(见图2).图1 张家界世界地质公园遥感解译线性构造分布图(苏信初等[15]Fig.1 Structure Distribution of Zhangjiajie World Geopark by Remote Sensing(SU Xinchu.et al[15]))图2 张家界武陵源地区地貌结构剖面图Fig.2 Profile Map of Wulingyuan3)地貌形成阶段(第四纪).根据张家界地貌的典型地质景观类型及其成因关系,该文将其其演化历程大致为嶂谷、峡谷——山麓剥蚀平台——方山、石墙——石峰、石柱——残林、孤峰.各阶段现今均有保留,演化也仍在继续,该划分不仅涵盖了张家界地貌中最具代表意义和指示性质的主要地貌类型,同时更好的展示和揭露出各类型景观的特性和成因关系.(1)嶂谷、峡谷形成阶段.地壳抬升流水沿断层节理下切形成嶂谷、峡谷.由于栖霞组(P1g)地层的下部多为疏松的页岩夹灰岩透镜体,很容易侵蚀.随着河流不断下切,岩体节节后退,于是沿向斜轴部形成金鞭溪峡谷,沿断层破碎带形成琵琶溪、杉刀溪、鸳鸯溪、干溪等峡谷(见图3).(2)山麓剥蚀平台形成阶段.中更新世期间[16],随着河流回春,下切作用复盛.地表片流沿峡谷两侧侵蚀,石灰岩的陡坡节节后退,形成石英砂岩的山麓剥蚀平台(见图4).现今在天子山边缘、鸳鸯溪峡谷西侧、索溪峪嶂谷两侧、后花园和老屋场等地保留许多大小不一的剥蚀平台.平台大小与砂岩垂直节理的间距大小、疏密有关.(3)方山、石墙形成阶段.随着水的侵蚀作用的加剧,地表流水沿剥蚀平台上的垂直节理侵蚀,形成方山、石墙.方山是由坚硬的黄家磴组含铁石英砂岩为顶面构成的四壁陡峭的地貌类型,由产状水平或近水平的坚硬岩层受到强烈的切割而形成,以黄石寨、腰子寨等为代表.石墙为流水沿平台或方山规模较大的一组节理侵蚀形成溪沟,两侧岩石陡峭,如百丈崖、天波府峰墙等(见图5).(4)石峰、石柱形成阶段.随着流水侵蚀、风化作用和崩塌作用不断进行,平台、方山和石墙可被切割成石峰、石柱(见图6).一般随着垂直节理的密集程度的增大而变得稀疏矮小.如垂直节理密集的御笔峰、西海峰林等相对矮小;而垂直节理稀疏间距较大的如鸳鸯溪、金鞭溪两岸则相对高大.常见的形态有:方柱状、棒槌状、锥状、塔状、片状、掌状等.(5)残林、孤峰形成阶段.流水继续下切,峰柱高度变小,数量变少,柱体纷纷倒塌,只剩下若干孤立的峰柱,即形成残林地貌.如河流下游地段的骆驼峰、仙女献花、猛虎啸天等.残林已是砂岩峰林的晚期产物,它的消亡预示着新地貌类型的诞生.图3 峡谷Fig.3 Gorge图4 山麓剥蚀平台Fig.4 Platform图5 石墙Fig.5 Stone-wall图6 峰柱Fig.6 Stone Pillar2.3 张家界地貌的演化预测现今的张家界地貌属于第四纪地貌旋回早期,地貌类型演化正处于青壮年期[17].根据以上地貌演化阶段分析,该文得出张家界地貌类型演化示意图(见图7).张家界地貌的演化趋势取决于于岩石性质和演化动力.随着演化动力的继续,在沟谷的下游将会趋向于石柱、残林演化,但源头地区还会有新地貌不断新生.无论新地貌的诞生还是老地貌的消减,都将是一个较长的地质时期和地貌过程.图7 张家界地貌类型演化示意图Fig.7 Evolution Diagram of Different Landscape Types3 讨论张家界地貌是一种相对年轻并且仍在继续发育的地貌.该文对张家界地貌的形成演化及其成因机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并划分出3个一级阶段和9个二级阶段.该研究科学直观的阐释张家界地貌形成演化关系和成因联系,对整个地貌的生命周期有更清晰的认知.旅游业是一个具有浓厚科学文化内涵的经济产业,在满足游客求乐求美的同时,还应满足游客求知的高层次需求.张家界的景观解说中,通常冠以神话传说或者奇闻轶事,对大众正确地认识张家界地貌的形成机制和演化过程具有极大的误导性.因此,应以科学研究为基础,以科学理论为依据进行科学解说,避免过多的象形和神话色彩.此外,由于石英砂岩发育水平层理,且在构造运动中形成不同程度不同方向的节理和裂隙,导致岩石块体易发生崩塌.因此,公园在开发时更应注重旅游资源的科学合理利用与保护工作,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保障游人生命财产安全,以利于地貌景观资源的合理保护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参考文献:[1] 陈安泽.“张家界地貌国际学术研讨会”新闻稿[C].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1.[2] Brierley G,Huang H Q,Chen A,et al.Simon Aiken.Naming conventions in geomorphology:contributions and controversies in the sandstone landscape of ZhangjiajieGeopark,China[J].ESPL Earth Surf Process Landforms,2011,36:1981-1984[3] 郭克毅.湘西北的砂岩峰林[J].自然杂志,1982,5(5):375-376.[4] 沈永欢.湘西北的张家界一索溪峪地貌[J].中南矿治学院报,1986,52(6):1-6.[5] 翟辅东.论张家界地貌[J].地域研究与开发,1988,7(4):34-36.[6] 陈长明,谢丙庚.关于建立“张家界柱峰砂岩地貌”类型的探讨[J].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1994,17(4):84-94.[7] 赵逊,吴珍汉,吴中海,等.张家界地貌地质特征机理及其地质景观成因研究[M].北京:地质出版社,2011:53-56.[8] 邓美成.索溪地貌特征及其形成和演化[J].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1989,12(3):262-268.[9] 郭克毅,陈安泽.张家界砂岩峰林地貌形态分类[C].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1:341-354.[10] 周中民.武陵源石英砂岩峰林成因之讨论[J].长沙水电师院自然科学学报,1994,9(4):394-398.[11] 唐云松,陈文光,朱诚.张家界砂岩峰林景观成因机制[J].山地学报,2005,23(3):308-312.[12] 黄林燕,朱诚,孔庆友.张家界岩性特征对峰林地貌形成的影响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9(5):484-489.[13] 吴忱,张聪.张家界风景区地貌的形成与演化[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2,18(2):52-55.[14] 庄寿强.张家界砂岩峰林地质公园某些地质旅游解说语的商榷[C].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1:334-336.[15] 苏信初,李湘莲.遥感技术在张家界砂岩峰林地貌成因研究中的应用[J].国土资源遥感,1993,17(3):15-18.[16] Yang G F,Zhang X J,Tian M Z,et al.Geomorphological and sedimentological comparison of fluvial terraces and karst caves in Zhangjiajie,northwest Hunan,China:an archive of sandstone landform development[J].Environ Earth Sci,2011,64:671-683.[17] 吴忱,张聪.张家界风景区地貌的形成与演化[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2,18(2):52-55.。
湖南省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保护条例(2020修正)

湖南省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保护条例(2020修正) 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湖南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2020.06.12•【字号】湖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43号•【施行日期】2020.06.12•【效力等级】省级地方性法规•【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风景名胜、世界遗产与历史名城保护,文物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正文湖南省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保护条例(2020修正)(2000年9月28日湖南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根据2011年3月30日湖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关于修改<湖南省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保护条例>的决定》第一次修正根据2018年7月19日湖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关于修改<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等十一件地方性法规的决定》第二次修正根据2020年6月12日湖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关于修改<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办法>等二十一件地方性法规的决定》第三次修正)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资源与环境保护第三章规划与建设管理第四章法律责任第五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对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的保护,按照《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要求,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凡与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保护有关的单位和个人,均须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本条例所称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保护范围,是指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的武陵源风景胜区及其相邻的部分地域。
分为保护区、农副业区、建设区和外围保护地带。
保护区、农副业区、建设区的具体界限,依据《武陵源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确定。
外围保护地带的具体界限,由张家界市人民政府依法确定,并报省人民政府备案。
第四条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应当坚持科学规划、统一管理、严格保护、永续利用的原则。
第五条省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工作的领导。
张家界大峡谷风景区旅游总体规划

规划项目:张家界大峡谷风景区旅游总体规划委托单位:规划单位:规划时间:目录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规划总论 (1)第三章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条件分析 (5)第四章客源市场分析 (7)第五章战略规划 (7)第六章空间布局与旅游产品规划 (9)第七章旅游形象设计与塑造 (13)第八章市场预测与营销规划 (14)第九章旅游基础设施规划 (16)第十章接待与服务设施规划 (20)第十一章可持续旅游规划 (21)第十二章旅游支持与保障系统规划 (27)第十三章投资估算与效益分析 (30)第十四章附则 (37)第一章总则第一条张家界大峡谷风景区(原名为太华山风景区)(以下简称景区),位于慈利县西部的三官寺土家族自治乡,辖区有双坪、双垭、株垭、吴王坡、庆丰、青龙、射泉等自然村,总面积为56.19km2。
处于北纬29°20'59.69"~29°26'1.92",东经110°38'14.75"~110°43'48.22"。
张家界大峡谷风景区内生态环境良好,旅游资源类型多样,资源等级较高,且距离世界自然遗产地——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仅仅10km,具有依托武陵源核心景区,形成旅游资源互补的优势。
但是张家界大峡谷风景区优秀的自然资源还没有发挥其应有的环境、社会和经济效益。
为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凸显资源的经济效益,因此编制《张家界大峡谷风景区旅游总体规划》(以下简称本规划)已十分迫切而必要。
第二条本规划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2000.01.29)、《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12.26)、《旅游规划通则》(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GB/T18971-2003)及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为依据,在深入调查、研究,全面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相关规划的成功经验,并经专家、领导论证评审后编制完成张家界大峡谷风景区旅游总体规划,是指导景区资源保护和开发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武陵山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评审稿汇报)

2.2.1 资源览极不评价——传统资源规觇下的旅游资源梳理不评价
资源类型以自然旅游资源为主,人文资源为辅 旅渤资源类型主要分布二峡谷地缝、森林植被、高山草场、花海景观等自然旅渤资源,其中以地文景观和生物景观两种 资源的品味最高。人文旅渤资源为辅,资源类型少,品味也相对较低。 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呈典型的带状分布,空间聚合度高 旅渤资源主要分布二XB15、XB12一线,贯穿着武降山大裂谷、武降山森林公园、大木花谷、觇邦寨、釐山寺亏大核心 景匙,呈典型的带状分布。同时,又主要分布二武降山乡范围内,空间聚吅庙高。
2.2 旅游资源评价
资源类型
代表性资源
峡谷地缝
武降山大裂谷峡谷、青天峡地缝、大木花谷
自然 旅渤 资源
人文 旅渤 资源
森林植被 花海景观 高山草场 溶洞景观 水域风光 天象不气候 神秘古寨 田园风光 民俗风情 宗教文化
武降山国家森林公园、大木林场等 大木花谷向日葵花田、 牛皮坝、银广槽等 乐道杆和大木花谷处的溶洞 水晶渥、武降山大裂谷三叠瀑、地下瀑布、爱 莲渥等 森林公园亍雾、雪景
第二章 旅游资源评价 Lv you zi yuan ping jia
2.1 资源现状概述 2.2 旅渤资源评价 2.3 资源竞吅分析 2.4 开发现状分析
2.1 资源现状概述
武降山旅渤庙假匙位二武降山脉北支西段,属亍复 合型的山岳沟谷型生态旅游区。
目前巫形成两个3A级景匙和一个2A级景匙,旅渤 开发总体上迓比较初级,对外影响力较小,以观光旅渤 为主。
1.1 区域背景览枂
1.1.3重庆区域——重庆“三环”环城旅游栺局中的山地度假区
“三环时代”强化旅游消费能级提升 重庆外环高速公路全线贯通后,重庆正式步入了“外环时代”。重庆三环高速公路(外环路)串起了14个匙县,几乎将“1小时经济圀” 囊拪 。返 将 引领 重 庆再 次扩 大 城市 觃 模和 城市 影 响力 ,主 城 人口 觃模 的 扩大 产 生巨 大的 旅 渤消 费需 求 ,圃 短 秳周 末庙 假 渤盛 行 的今 天, 强大的旅渤消费能级释放必定会快速推劢重庆周边匙县旅渤开发迕秳。
张家界生态旅游优化研究

District economy | 区域经济MODERN BUSINESS现代商业78张家界生态旅游优化研究袁 蔷 袁正新吉首大学 湖南张家界 427000摘要:张家界市因旅游建市,也是国内重点旅游城市。
自1982年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的成立,拉开了我国生态旅游的序幕。
本文通过实地调查张家界市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对张家界市的生态旅游现状、问题和优化的条件、对策进行了分析。
在政府的支持和生态旅游市场逐渐成熟的机遇下,张家界市的生态旅游亟需优化升级。
通过生态旅游的优化升级,着力把张家界打造成世界生态旅游精品城市。
关键词:生态旅游;对策;优化;张家界市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已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项活动。
张家界拥有着丰富且独特的旅游资源,如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武陵源风景区和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等等,这让张家界抢占了旅游市场的先机,并成为了发展生态旅游的热门城市。
张家界的生态旅游优化研究就是要探索如何发挥张家界生态旅游资源丰富、生态环境好的先天优势,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和谐发展,实现张家界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着力把张家界打造成一个国际生态旅游精品城市。
优化张家界生态旅游有重要意义:在一定程度上为研究生态旅游优化问题提供参考,丰富生态旅游相关理论的内涵;为张家界旅游管理机构提供一些与生态旅游有关的建议,更好地保护环境,提高当地居民经济收入;为游客提供更好地旅游环境,使其旅游活动物超所值,进而提升张家界的旅游形象,对把张家界建造成世界精品旅游城市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一、张家界市生态旅游发展概况(一)张家界市的生态旅游资源张家界以神奇闻名于世界,以美丽冠绝于世界,各个景区都拥有富饶的原生态自然和人文景观,是典型的生态旅游景观。
张家界的生态旅游资源主要分为以下类型:1.森林生态旅游资源。
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作为我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在旅游的发展过程中,将生态环境保护与旅游开发有机的结合了起来,拉开了我国生态旅游的序幕。
武陵源区旅游客流变化规律影响因素及其对策研究

四、结论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地温年变化深度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 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地理位置、土壤性质和冻土层厚度等。在全球气候变暖 的背景下,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尤为重要。为了保护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和应对 全球气候变化,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对这一领域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
参考内容二
标题:休假制度对遗产旅游地客 流的影响——以武陵源为例
4、土壤性质:土壤的导热性、含水量等性质都会影响地温的年变化深度。导 热性好的土壤能更好地传导热量,使得地温的变化深度较大。而含水量丰富的 土壤能吸收和储存热量,从而减小地温的年变化深度。
5、冻土层厚度:冻土层的厚度是影响地温年变化深度的关键因素。较厚的冻 土层能更好地保持土壤中的热量,从而减小地温的年变化深度。
二、休假制度与客流变化
1、1986~1988年:早期休假制 度与客流变化
在早期的休假制度下,国家规定每年有固定的几个长假,如春节、五一、国庆 等。这些长假期间,武陵源的客流量显著增加,显示出明显的“黄金周”效应。 然而,由于休假时间相对较短,游客主要集中在这些长假期间,导致非长假期 间游客数量明显减少。
5、提升服务质量:无论是在哪个时期或条件下,提高服务质量都是吸引游客 的重要手段。武陵源区应注重提高旅游服务人员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确保 游客能够得到优质的服务。同时,应加强旅游设施的维护和管理,确保游客的 安全和舒适。
6、加强旅游资源保护:在开发旅游资源的同时,必须注重资源的保护。武陵 源区应采取有效措施,保护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的原生态和完整性,确保游客 能够欣赏到独特的风景和文化。
二、影响因素
1、季节性变化:武陵源区的旅游客流在季节上表现出明显的波动。一般来说, 夏季和秋季是旅游高峰期,而冬季和春季则是旅游淡季。这种季节性变化与天 气状况、节假日安排等因素密切相关。
武陵源景区生物多样性与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

武陵源景区生物多样性与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作者:袁健子袁正新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2016年第02期景区生物多样性的研究一直是学者关注的问题。
通过分析金鞭溪、水绕四门和紫水潭生物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生态优势度指数的情况来评价旅游活动对武陵源景区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并取得了较好的结果。
结果表明,旅游活动对武陵源景区的植物多样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为减轻武陵源景区植物多样性的破坏程度,必须在此基础上寻求建议与对策,对于实现生态旅游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引言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是生物及其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其内容包括自然界各种动物、植物、微生物和它们所拥有的基因以及它们与生存环境形成的复杂的生态系统。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生物多样性最为关注的热点问题。
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征服自然能力的提高,人类对生物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更趋严重,导致了生物栖息地的不断丧失和破碎化,造成生物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使生物多样性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衰减。
物种的灭绝和生态系统的退化导致了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规模加剧,造成资源的匮乏,使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严重挑战。
由此可见,对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的研究,是减缓珍稀物种的大规模灭绝、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类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
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亦越来越严重。
在过去的研究中,少有针对具体旅游地的生物多样性影响方面的研究,尤其是张家界森林公园乔木方面的研究。
因此,对生态旅游地的生物多样性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寻求建议与对策,对于实现生态旅游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笔者利用在武陵源风景名胜区分析所获得的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及其规律和旅游活动对生物多样性产生的影响进行了评估,为武陵源风景名胜区的生态旅游提供了依据。
二、研究地区概况(一)自然概况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武陵源风景名胜区坐落在张家界市武陵源区境内,位于湖南省西北部110°22′30″~110°41′15″E ,29°16′25″~29°24′25″N,区内辖有索溪峪土家族乡,协和乡,天子山镇和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等三乡一镇一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2国际城市规划2010 Vol.25, No.6The Evolution of the Tourism Plans of Wulingyuan Scenic Park吴楚之徐红罡武陵源风景名胜区旅游规划演化规律武陵源风景名胜区正面临着以下问题:从编制第一个旅游相关规划至今经历二十多年,出现多种形式与特点的规划,它们是怎么变化发展的呢?这个问题将给旅游地今后发展带来深刻影响。
但相关研究并未将旅游规划发展过程划定一个明确的体系框架。
基于以上理论与现实发展背景,本研究旨在研究武陵源风景名胜区旅游相关规划演进过程。
本文采用道格拉斯·皮尔斯(Pearce, 2000)和拜达尔(Baidal, 2004)的规划评估框架作为武陵源若干不同时期不同类型规划的分析工具,从单个规划及多个规划对比的评估角度分别抽取不同规划的关键元素进行技术性、执行情况和实施措施等方面的评估;综合对关键人物的访谈,将武陵源规划的发展演进过程放到前人总结的演进框架中,寻找其共性与特性。
研究表明,武陵源经历过的旅游规划方法与西方经历的主要规划方法具有相似的地方,其旅游规划方法显现出一般规律性。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旅游规划方法的演变呈现出一定规律性,但现实中由于各旅游地情况不同,许多旅游规划方法出现的顺序并非严格按照以上顺序,而是跳跃性地发展。
1 研究问题1.1 理论背景:旅游规划理论研究的不成熟与开始受到关注旅游规划的编制从世界范围看,始于上世纪50年代的夏威夷(吴人韦, 2000a )。
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旅游规划编制工作一直被认为是一项技术工作,而相关的理论研究与旅游规划的编制发展过程并不协调同步。
随着规划的发展,西方理论研究界不断强化其科学性并进行相关理论研究。
从规划理论研究角度看,西方学术界相应的理论研究比中国发展得更成熟。
从旅游规划出现至今,其形式以及方法已经发生了若干变化,本文的研究重点就是这些变化的规律、影响因素以及与现实的反馈作用。
1.2 现实背景:旅游地管治对旅游规划提出更高要求西方规划界认为,规划是政府管治的一个手段,而且是重要手段(Wager J, 1995)。
在中国,政府或相关管理机构更是通过规划手段完成对旅游地的保护、建设和管理工作。
以中国重要的旅游地风景名胜区为例,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风景摘要: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旅游规划编制工作被认为是一项技术工作,相关的理论研究与旅游规划的编制发展过程并不协调同步。
伴随西方城市规划研究理论的发展,旅游规划也开始了相应的理论研究并关注其发展演化过程。
本研究以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为案例,通过对比分析已有的四个旅游规划,探讨中国风景名胜区旅游规划的演进特点。
Abstract: Tourism planning has long been considered as a technical and professional assignment. The theoretical studies are far lagged behind the practice of tourism planni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urban planning in the western world, studies on tourism planning theories and on the evolution of tourism planning theories began to appear. This study uses Wulingyuan Scenica Park as the case study. By analyzing the four existing tourism related plans, the study attempts to understand evolutional process of the tourism planning in Chinese scenic areas. 关键词:旅游规划;演进过程;武陵源Keywords: Tourism Planning; Evolutional Process;Wulingyuan本文受国家自然基金资助“旅游发展与世界遗产地资源保护的互动机理及政策评价模型研究”项目批准号:70503007作者:吴楚之,广州智道市场研究有限公司, 研究经理。
wuchuzhi@ 徐红罡,中山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教授,博导。
xuhongg@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1985)》第五条规定:“风景名胜区依法设立人民政府,全面负责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利用、规划和建设。
风景名胜区没有设立人民政府的,应当设立管理机构,在所属人民政府领导下,主持风景名胜区的管理工作。
设在风景名胜区内的所有单位,除各自业务受上级主管部门领导外,都必须服从管理机构对风景名胜区的统一规划和管理”。
旅游地相关规划是政府以及管理机构建设和管理旅游地的重要依据和主要环节。
1.3 问题提出旅游规划理论作为旅游规划科学性的最集中体现,是旅游规划领域的一个薄弱环节(吴人韦, 2000b)。
在规划理论研究中,旅游规划的主要演进过程与规律以及这种演进与当地旅游发展之间的互动一直缺乏足够的关注。
本文希望以定性研究方法,通过个案研究探讨旅游规划的主要演进过程与规律。
2 文献综述国外与旅游地规划演进有关的研究以实证研究为主,多结合案例地进行研究。
近年的国外旅游地规划演进研究中绝大部分都是以案例地作为切入点进行研究,案例地较多选择在著名的旅游地,如土耳其、西班牙、塞浦路斯、秘鲁和中国海南省等,其中很多以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旅游地作为规划研究的案例地,特别是近年发展速度较快的土耳其,自身发展过程中矛盾较多情况复杂的塞浦路斯也是国外旅游地规划研究的热点。
对旅游地规划涉及的政策变化及较长时间跨度的规划文本比较,则多选择较为成熟及发展已经趋于稳定的旅游地,例如英国(Kerry G, 1998)和西班牙(Baidal, 2004)。
拜达尔(Baidal,2004)在其著作中较全面地综述了现有各种主要规划思想。
在旅游规划方法变迁发展过程的相关研究中,盖茨(Getz,1986,1987)贡献最突出。
他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将规划的不同方法划分为4个种类,包括推动地方加速发展(boosterism approach)、经济发展(economic approach)、物质空间规划法(physical-spatial approach)和以社区为导向的方法(community-oriented approach)。
在这4种方法的基础上,现代旅游规划中还普遍存在以下两种方法:整体性战略规划(strategic approach)和可持续发展旅游规划(planning for sustainable tourism)。
国内方面,许春晓在其博士论文中对“旅游规划思想”变迁(或者说演进)问题上进行了比较细致的文献归纳(许春晓, 2004)。
研究成果主要是将现有规划的关注点划分为旅游资源、旅游市场及人本主义等若干种类,并认为这些不同的旅游规划思想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演变。
从分类标准看,许春晓博士学位论文研究历史方向,因此在划分不同的旅游规划思想时更多地使用思想史的标准和方法划分。
这种划分方法在史学研究中有其合理性,但在旅游规划研究的现实应用中,按照人本主义、旅游资源与旅游市场的研究关注点划分,则实用性比较有限。
而且从这种分类方法更看不出各种不同类别的规划思想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变化过程。
另外,其他国内学者对旅游规划发展状态的描述也做了一定工作。
如关于旅游规划及其理论在国内外的发展历程(吴人韦, 2000 b, 2000 c, 2000 d; 范业正, 胡清平, 2003; 任静, 2006)及未来发展趋势(田定湘, 2006; 吴人韦, 2000 e; 吴人韦, 1999),也有关注旅游规划发展中某阶段的研究,如关于生态旅游规划的理论及实践方法(李建华, 董明辉, 2005; 吕敏, 闫来英, 2005; 贾党辉, 2003)和对系统旅游规划方法(刘峰, 1999)的关注。
这类研究通常结合具体案例地(陈东田, 吴人韦, 2000; 邱彭华, 2004; 田喜洲, 2003)。
最后还有旅游规划思想演化在地方旅游发展中的应用问题(袁松亭, 2003)。
以上研究虽然都与旅游规划发展与演进过程有关,但研究多以静态眼光关注动态变化过程,或是关注整个发展过程的一个片段(如某种具体的旅游规划方法),或仅仅从理论层面讨论某种影响规划演变的因素,并未在现实层面研究和关注不同类型规划间的演化原因及内在逻辑关系。
在旅游规划演进过程中,外学科进入是其中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学界已有很多研究是从其他领域研究方法关注旅游规划的发展。
如徐红罡、保继刚(2003)从系统动力学原理和方法角度研究其在旅游规划中的作用,吴忠军(2002)、宗晓莲、甘万莲(2004)则关注文化人类学方法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
这些研究新方法在旅游规划的应用都印证了外来学科影响旅游规划方法演进这个事实。
但现阶段尚未有研究专门从外学科进入的角度研究其对旅游规划演变的影响。
3 演变过程与规律本文研究的规划文本主要包括:《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1984)》(以下简称《84规划》)、《武陵源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以下简称《90总规》)、《武陵源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修编)》(以下简称《01总规》)及《武陵源区旅游产业规划》(以下简称《07规划》)。
研究的方法主要是对文本进行分析和总结。
从武陵源各时期出现的旅游相关规划看,其经历过的旅游规划方法与拜达尔(Baidal, 2004)及盖兹(Getz, 1986, 1987)对国外(主要是西方)各种规划方法的归纳有相似之处。
但笔者认为若从开发与保护的角度将武陵源现有各种旅游规划重新归类,将更能反映出各个规划思想之间的逻辑关系。
因为纵观中国已经出现了的各种旅游规划方法,主要都在解决这两个方面的问题。
同样按照出现时间的先后顺序,国际城市规划2010 Vol.25, No.693规划方法划可分为6个种类,包括旅游资源开发、旅游市场开发、旅游资源保护、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旅游、社区导向及综合规划方法。
3.1 各种规划方法的特点以旅游资源开发为导向的旅游规划方法一般出现在旅游业还处于发展初期的旅游地(如《84规划》)。
这种方法一般有两个特点:一是对旅游地本地旅游资源的调查比较深入细致,而且所占篇幅最多;二是较多涉及基础设施建设。
旅游市场开发则一般在旅游资源开发的基础上进行,关注重点集中在招商引资和对客源市场的开发上。
但武陵源旅游规划文本并没有相应内容:《90总规》与《01总规》都关注客源市场的开发,但招商引资的相关内容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