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板柱―抗震墙结构
板柱剪力墙结构的布置设计要求

板柱剪力墙结构的布置设计要求板柱剪力墙结构是建筑中常用的一种结构形式,其具有较强的抗震性能和稳定性,因此在建筑设计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然而,如何正确地进行板柱剪力墙结构的布置设计是一个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本文将针对这一问题进行讨论。
一、设计原则在进行板柱剪力墙结构的布置设计时,需要遵循以下原则:1.保证结构的整体稳定性和安全性,将墙体尽可能布置在建筑的重要位置和负荷集中的位置。
2.考虑结构的美观性和使用的便捷性,墙体布置不应影响建筑功能和空间布局,且要与建筑的整体风格相协调。
3.根据建筑的性质和场地条件,灵活选择不同形式的板柱剪力墙结构,满足建筑的抗震设防要求。
二、布置形式板柱剪力墙结构的布置形式一般包括直线式、L型式、U型式和H型式等。
其中,直线式是最简单、最常用的一种形式,适用于大多数建筑类型,且施工方便,成本较低。
而L型式和U型式则适用于转角处和开间较大的建筑,可以提高墙体的稳定性和整体刚度。
H型式则适用于开间较宽,中间存在突出结构的建筑,可以更好地满足抗震设防要求。
三、布置与尺寸在进行板柱剪力墙结构的布置设计时,需要考虑墙体的位置、长度和宽度等尺寸因素。
一般来说,板柱剪力墙结构的墙体应布置在建筑的重要位置和受力集中的位置,长度不宜过长,一般不应超过建筑的1/3,宽度一般不应小于600mm。
此外,为了提高墙体的抗震能力,墙体的厚度应足够,一般不应小于120mm。
四、墙体加强由于在地震发生时,板柱剪力墙结构容易出现剪力破坏和压弯破坏等,因此需要对墙体进行加强。
在设计时,可以采用加固墙柱节点、增加墙板厚度、加强钢筋等方式来提高墙体的抗震性能和稳定性。
五、墙体裂缝控制由于板柱剪力墙结构的墙体容易出现裂缝,因此需要控制墙体的裂缝。
在设计时,可以采取增加墙体钢筋、合理控制温度、施加预应力等方式来防止墙体的裂缝。
此外,在施工时,还应合理控制水泥砂浆的配合比例、控制施工温度等来保证墙体的质量和稳定性。
板柱—抗震墙办公楼结构设计

板 柱 一抗 震 墙 办 公 楼 结 构 设 计
戴 亚 鹏
摘 要: 通过工程 实例 总结了设计板 柱一抗 震墙结构 时应注意 的计算 方法的选 用 , 代框 架梁宽度 计算 , 等 平面 结构布 置 等 r ̄ , . 着重 阐述 了选 用等代框 架法 中梁宽的取值 、 厚的取值 , - l 板 以期 指导 实践。
钢 结构 ,0 6 2 ( ) 3 —7 2 0 , 1 4 :5 3 .
[2 栗增 欣 , 1] 郭成 喜. 心 受压 L形柱 的 有 限元 非线 性 分 析 轴 [ ] 钢 结构 ,0 82 ( ) l —3 J. 2 0 ,3 5 :11 . [3 荣 1]
第3 7卷 第 2 7期 2 0 1 1年 9 月
山 西 建 筑
S HANXI ARCHI TECTURE
V0. 7 N . 7 13 o 2
S p 2 1 e. 0 1
・51 ・
文章编 号 :0 9 6 2 (0 1 2 —0 10 10 — 8 5 2 1 )7 0 5 —3
1层 , 4 地下 1 , 层 地上部分层高均为 36m, . 地下部分层高为 5 3m, 故取 等代框架梁宽度 为 4 2m。 . . 室 内外 高差 0 3 0 建筑 总高度为 5 . .0 , 0 7m。建 筑标 准层平 面布 置 2 3 .
图 见 图 1 。
平 面结构 布置
关键词 : 无梁楼盖 , 板柱一 抗震墙结构 , 等代框 架法 , 等代 梁宽度
中 图分 类 号 :U 4 T 23 文献标识码 : A
无梁楼盖结构体 系又称板柱一抗震墙 结构体 系 , 这是相 对梁
1 经验系数法 。 )
板 结构体系而言 的。在我 国 , 无梁楼 盖结构体 系是近 年来发 展较
板柱结构的应用

关于板柱结构的应用1.综述板柱结构是一种经常被采用的结构体系,它具有不少优点,如施工支模及绑扎钢筋较简单,结构本身高度较小,可以减少建筑物的层高,从而降低建筑物的造价等等,但由于此种结构在遭受较强地震作用时,其板柱节点的抗震性能不如有梁的梁柱节点,此外,地震作用产生的不平衡弯矩要由板柱节点传递,它在柱周边将产生较大的附加应力,当剪应力很大而又缺乏有效的抗剪措施时,有可能发生冲切破坏,甚至导致结构的连续破坏。
因此,新的抗震规范对于板柱-抗震墙结构的适用高度,作了较严格的规定。
但是,实际工程中,对于板柱结构还是有大量要求的,本文目的,是想提供一些措施,使板柱结构可以建筑得更高一些,以满足实际需求。
震害实例由于板柱结构(无抗震墙者)抗震性能较差,北京市建筑设计院1992年出版的《结构专业技术措施》中规定,在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的地区,层数不能超过四层,房屋总高不能超过16m,7度区为三层及12m,8度区为二层及8m。
(以上指未设抗震墙的板柱结构)新的抗震规范GB50011-2001对于板柱结构作了比较严格的规定,例如,对于适用最大高度,6、7、8度区分别为40,35,30米;抗震墙应能承担全部地震作用,板柱部分能额外承担全部地震作用的20%;沿两个主轴方向通过柱截面的板底连续钢筋,有数量的要求(抗震规范6.6.9式)在抗震规范表 6.1.1,现浇钢筋混凝土房屋适用的最大高度中,有板柱-抗震墙结构,但是没有不设抗震墙的板柱结构,它的意思是,不推荐采用不设抗震墙的板柱结构。
此外,目前有一种说法:抗震规范对于各种结构体系的房屋,都有一个“限制高度”,这是一个误解。
的确,包括过去的抗震规范都提出了“适用的最大高度”,但这并不是“限制高度”,它的意思是,在使用该规范进行设计,并遵守规范的计算、构造等一系列要求,各种体系在各设防烈度时,该规范的适用范围,是多少高度。
例如,在8度区,框架-抗震墙按该规范设计时,适用到100m高度。
板柱抗震墙结构

板柱抗震墙结构什么是板柱抗震墙结构?就是楼层处不设梁,完全用钢筋混凝土厚板作为承重构件,在地震时,传递水平地震力。
在我国,纯板柱体系是不被润徐的,必须设置剪力墙,这就是板柱剪力墙体系。
在国外,如澳大利亚,应用很多的。
板柱-抗震墙结构抗震设计要求:板柱-抗震墙结构的抗震墙,其抗震构造措施应符合本节规定,尚应符合本规范第6.5 节的有关规定;柱(包括抗震墙端柱)和梁的抗震构造措施应符合本规范第6.3 节的有关规定。
板柱-抗震墙的结构布置,尚应符合下列要求:1、抗震墙厚度不应小于180mm.且不宜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1/20;房屋高度大于12m时,墙厚不应小于200mm。
2、房屋的周边应采用有梁框架,楼、电梯洞口周边宜设置边框梁。
3、8 度时宜采用有托板或柱帽的板柱节点,托板或柱帽根部的厚度(包括板厚)不宜小于柱纵筋直径的16 倍,托板或柱帽的边长不宜小于 4 倍板厚和柱截面对应边长之和。
4、房屋的地下一层顶板,宜采用梁板结构。
板柱-抗震墙结构的抗震计算,应符合下列要求:1、房屋高度大于12m 时,抗震墙应承担结构的全部地震作用;房屋高度不大于12m 时,抗震墙宜承担结构的全部地震作用。
各层板柱和框架部分应能承担不少于本层地震剪力的20%。
2、板柱结构在地震作用下按等代平面框架分析时,其等代梁的宽度宜采用垂直于等代平面框架方向两侧柱距各l/4。
3、板柱节点应进行冲切承载力的抗震验算,应计入不平衡弯矩引起的冲切,节点处地震作用组合的不平衡弯矩引起的冲切反力设计值应乘以增大系数,一、二、三级板柱的增大系数可分别取1.7、1.5、1.3。
板柱-抗震墙结构的板柱节点构造应符合下列要求:1、无柱帽平板应在柱上板带中设构造暗梁,暗梁宽度可取柱宽及柱两侧各不大于1.5 倍板厚。
暗梁支座上部钢筋面积应不小于柱上板带钢筋面积的50%,暗梁下部钢筋不宜少于上部钢筋的1/2;箍筋直径不应小于8mm,间距不宜大于3/4 倍板厚,肢距不宜大于 2 倍板厚,在暗梁两端应加密。
板-柱结构抗震性能研究

板-柱结构抗震性能研究郭楠郑文忠(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90)摘要:目的研究板-柱结构的抗震性能,推广其在抗震区应用. 方法采用三维实体单元建模,对柱网及柱截面尺寸相同的板-柱结构及框架结构进行pushover分析及非线性时程分析. 结果通过pushover分析,得到了结构的基底剪力-顶点侧移关系曲线及能力曲线,构造了弹塑性反应谱并以此求出结构的目标位移,研究了结构的出铰机制,对比了各加载阶段的结构响应;通过非线性时程分析,给出了结构的基底剪力及顶点侧移时程曲线,塑性铰出铰及能量耗散情况,并将不同地震波激励下的结构侧移与pushover分析结果进行了对比. 结论设计合理的板-柱结构可用于Ⅱ类场地7度抗震设防区.关键词:板-柱结构,pushover分析,非线性时程分析,抗震性能中图分类号:TU398.1 文献标识码:A0引言板-柱结构自出现以来,已在建筑工程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近年来,由于这一结构形式具有施工方便,受力明确,分隔灵活,便于装修且可降低层高等优点,其应用范围日趋扩大.另一方面,由于抗侧刚度小,节点介于铰接与刚接之间等原因,使板-柱结构的抗震性能受到工程技术人员的普遍关注和质疑,限制了板-柱结构在抗震区的应用.[1]由于目前对板-柱结构抗震性能的研究还比较少,我国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及《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在适用最大高度,承担地震作用及相应构造措施等方面对板柱-剪力墙结构做了比较严格的规定,并且在抗震区不提倡采用不设剪力墙的板-柱结构.考虑到板-柱结构在抗震区的建设需求,研究板-柱结构的抗震性能,完善其设计理论和设计方法, 在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方面都具有重大意义.目前,对板-柱结构的抗震性能研究主要集中于板柱节点的滞回性能,板-柱结构的低周反复试验和振动台试验三个方面,[2~5]对板柱节点的破坏情况,滞回性能及抗冲切设计,板-柱结构的滞回性能,延性及地震响应有了一定的认识.对板-柱结构的出铰机制,能量耗散等方面的研究较少,而且对板-柱结构和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对比研究也不多见.此外,以往的有限元分析多将板-柱结构简化为等代框架,或将板简化为壳单元,柱简化为梁单元进行分析,由于板-柱结构是典型的空间结构,上述简化势必会造成一定的误差.收稿日期:2007年12月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0178026);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项目(教技司[2005]290号) 作者简介:郭楠(1978-),男,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板-柱结构抗震性能及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研究.笔者对柱网及柱截面尺寸相同的板-柱结构及框架结构进行了三维实体有限元分析.通过pushover分析,得到了结构的基底剪力-顶点侧移关系曲线及能力曲线,构造了弹塑性反应谱并以此求出结构的目标位移,研究了结构的出铰机制,并根据结构的抗震要求及破坏情况,将加载过程分为5个阶段,对比了各加载阶段的结构响应;通过非线性时程分析,给出了结构的基底剪力及顶点侧移时程曲线,塑性铰出铰及能量耗散情况,并将不同地震波激励下的结构位移与pushover分析结果进行了对比. 得到了设计合理的板-柱结构可用于Ⅱ类场地7度抗震设防区的初步结论.(a )板-柱结构 (b )框架结构图2 结构的三维实体有限元模型1.2.2混凝土的本构关系(1)单轴受压及受拉应力-应变关系混凝土的单轴应力-应变关系采用清华大学过镇海等人提出的双参数模型,[6]同时考虑到ABAQUS 提供的混凝土塑性损伤模型的特点,对受拉应力-应变关系进行了适当的简化,即假定拉应力达到混凝土抗拉强度之前,应力-应变关系是线弹性的.混凝土受压应力-应变关系表达式为⎩⎨⎧≥+-=≤-+-+=1 ])1(/[1 )2()23(232x x x x y x x a x a ax y α(1) 式中:x =ε c /εcp ; y =σ c /f c ;εcp 为混凝土抗压强度所对应的应变,对于C40混凝土,取a=1.7,α=2;εcp =1.8.混凝土受拉应力-应变关系表达式为⎩⎨⎧≥+-=≤=1 ])1(/[1 /7.10x x x x y x f x E y t tp αε (2) 式中:x =ε/εtp ;y =σt /f t ;εtp 为混凝土抗拉强度所对应的应变;α=0.312 f t 2.(2)单轴重复加载应力-应变关系重复荷载作用下,混凝土的应力-应变关系曲线如图3所示,这里为了考虑重复荷载作用下的刚度退化,引入了材料的损伤参数d ,并将混凝土进入塑性后的卸载及再加载方程简化为直线.若混凝土的初始切线模量为E 0,则对应于混凝土受压时的卸载及再加载刚度为(1-d c ) E 0,受拉时的卸载及再加载刚度为 (1-d t ) E 0,其中d c 及d t 分别为混凝土受压及受拉时的损伤参数,其取值参见文献[7].εpε(5)屈服条件1998年Lee和Fenves对Lubliner 提出的屈服条件进行了修正,该模型考虑了在拉伸和压缩作用下材料具有不同的强度特征,其表达式如下[8]0)~~3(11=---+--=c max max σσσγβααp q F (4) 式中:1)/(21)/(0000--=c b c b σσσσα;)1()1(ααβ+--=t c σσ,12)1(3--=c c K K γ;标记代表运算)(5.0x x x +=;maxσ~为最大主等效应力;00/c b σσ为初始双轴抗压屈服强度与单轴抗压屈服强度之比;t σ及c σ分别为等效拉、压应力张量;提出;ζ1.2.3钢筋的本构关系[10]钢筋的应力-应变曲线采用双线性模型,二次强化刚度取为E s '=0.01E s . 2 静力弹塑性分析pushover 分析方法是评价结构抗震性能的一种简便而有效的方法.由于所分析的结构层数不多,振型以第一振型为主,水平荷载分布模式采用倒三角形分布,即取各楼层的剪力总和为b nj jjii i V hW h W F ∑==1(6)式中;n 为结构楼层;i W 为第i 层结构自重;i h 为第i 层结构标高.2.1基底剪力-顶点侧移关系曲线及pushover 分析结果曲线板-柱结构及框架结构的基底剪力-顶点侧移关系曲线及pushover 分析结果曲线如图6所示.2004006008001000120014001600020004000600080001000012000框架结构板-柱结构(a)基底剪力-顶点侧移关系曲线F /K ND/mm(b)pushover分析结果曲线αT/s图6 基底剪力-顶点侧移关系曲线及pushover 分析结果曲线图6(b )中,能力曲线与抗震设计反映谱的交点横纵坐标分别表示结构经受相应地震作用后的周期和水平地震影响系数.值得一提的是,图1所示结构在7度常遇及设防烈度地震作用下,基本保持弹性,此时,用弹性抗震设计反应谱来计算地震需求是合理的,而7度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已进入塑性,仍用弹性谱来计算地震响应会使结果偏大.为此采用文献[11]中提出的公式对弹性谱进行折减.折减系数c c R /1]1)1([+-=μ(7)式中:Tb T Tc a a++=1;a,b 为回归系数,对Ⅱ类场地第1设计地震分组,取a=0.8968,b=0.2937;μ为结构的延性系数,定义为结构经历指定地震作用后的非弹性位移与屈服位移之比,其计算过程如下:1)通过弹性反应谱与能力曲线的交点确定结构的初始延性系数1μ;2)将1μ带入式(7),求得相应的弹塑性反应谱;3)通过新求得的弹塑性反应谱与能力曲线的交点确定延性系数2μ;4)重复上述过程,求得最终的μ值.经计算,对图1所示的板-柱结构μ=1.47,框架结构μ=1.35 . 2.2出铰情况通过与板-柱结构相对应的等代框架来描述其出铰情况.由于板-柱结构承受水平荷载作用时,板中钢筋应力在柱宽范围内最大,从柱边至跨中逐渐减小,故此假定板中柱宽范围内的钢筋屈服后,等代梁即形成塑性铰.由于混凝土柱的弯矩-曲率曲线没有明显的屈服点,其塑性铰区截面的屈服曲率采用图7所示的修正屈服弯矩法[4]确定.图9中圆圈表示(等代)梁钢筋屈服或柱达到屈服曲率,方框表示梁柱屈服且混凝土被压碎.板-柱结构中形成的柱铰不多,以梁铰为主,1层柱底与5层柱顶均出铰,且1-4层等代梁两端均出铰,称这种出铰机制为1-5层的多层柱铰机制.框架结构1层柱底与4层柱顶均出铰,且1-3层梁两端均出铰,形成1-4层的多层柱铰机制.1-4层中柱均出铰,边柱出铰较少,5,6层梁端均未出铰.由于等代梁相对较弱,板-柱结构中形成了更多的梁铰,其出铰机制更为合理.2.3各加载阶段的结构响应对结构进行pushover分析时,从开始加载至结构最终破坏可分为5个阶段.前3个阶段分别以结构的能力曲线穿过常遇、设防烈度及罕遇抗震设计反映谱为标志,通过能力曲线与反映谱的交点,求得相应地震作用下的结构响应.第4阶段以形成出铰机制为标志,设计中可以此来限定结构的最大位移.在形成出铰机制后,结构并非立即倒塌,而是经历塑性铰不断发展的耗能阶段.第5阶段以结构中导致出铰机制形成的塑性铰的混凝土被压碎或分析发散为标志,对应于结构倒塌,用以评价结构形成出铰机制后的耗能能力及极限抗震能力.各加载阶段的结构周期T,基底剪力F,层间位移角θf(层间位移与层高之比)及结构位移角θt(顶点侧移与结构总高之比),如表1所示.表1各加载阶段的结构响应结构类型加载阶段T(s)F(KN)θfθt板-柱1 1.5026991/636 1/8322 1.86817461/233 1/3043 2.38823291/139 1/1804 5.97345411/23 1/28 511.14354831/10 1/12框架10.75316081/1675 1/2327 20.93137111/602 1/8733 1.09648241/335 1/4904 3.49102421/46 1/755 6.065115681/20 1/36结构进入塑性后,将产生塑性内力重分布,这使得结构的层位移分布在加载过程中不断变化.研究结构的层位移分布规律,有助于帮助我们在抗震设计中确定薄弱层,从而采取相应措施.板-柱结构及框架结构在各加载阶段的层位移分布如图10所示,图中横坐标表示层位移与总位移的比值,纵坐标表示结构楼层.(a)板-柱结构nd/D(b)框架结构nd/D图10 层位移分布情况由图10可知,随着结构进入塑性,结构底层位移在总位移中所占的比重逐渐增加,说明结构底层的塑性发展较快,设计中应引起重视. 3 非线性时程分析 3.1输入的地震波根据所选地震波的平均地震影响系数曲线应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所采用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在统计意义上相符的原则,选择四条实际场地地震波和一条人工波进行非线性时程分析.考虑到某一场地实际地震波的反应谱除了具有该类场地设计反应谱的形状特征外,还具有其它场地设计反应谱的形状特征.[12]对结构所在的Ⅱ类场地,选取一条Ⅰ类场地的Pic_ew_m 波,两条Ⅱ类场地的Taft_69_se 波及Sun_10_nor 波和一条Ⅲ类场地的Cpc_16_nor 波.计算时,将所选地震波的加速度峰值调整为7度罕遇地震所对应的220gal. 3.2阻尼模型阻尼是结构振动过程中一种特有的能量耗散机制.进行结构的非线性时程分析时,常采用的阻尼模型有瑞雷阻尼,直接模态阻尼及复合阻尼.瑞雷阻尼的基本表达式为K M C b a +=(8)式中:a , b 为组合系数,与结构自由振动模态i 对应的临界阻尼比i ξ之间的关系为2/)/(i i i b a ωωξ+=;i ω为第i 阶圆频率.a ≠0,b =0时,称为质量比例阻尼,其阻尼力与体系的绝对速度有关,适用于流体分析;a =0,b ≠0时,称为刚度比例阻尼,其阻尼力与材料的应变率成比例,适用于结构分析.由于质量比例阻尼会导致没有物理意义的能量耗散,采用刚度比例阻尼,分析时取结构的阻尼比为0.05. 3.3非线性时程分析结果 3.3.1最大结构位移不同地震波激励下,最大结构位移如图11所示.图中横坐标表示最大结构位移,纵坐标表示楼层.为了进行比较,同时给出5条地震波激励下最大结构位移平均值和pushover 分析结果.可见,虽然不同地震波激励下的最大结构位移差别较大,但其平均值与pushover 分析结果比较接近.(a)板-柱结构nD(a)板-柱结构nD图11 不同地震波激励下的最大结构位移3.3.2基底剪力及顶点侧移时程曲线由于篇幅所限,仅给出Taft 波激励下的分析结果,其它地震波激励下的结果与之具有相似的规律,仅在数值上不同.板-柱结构及框架结构的基底剪力及顶点侧移时程曲线如图12所示.由于板-柱结构的抗侧刚度较小,其基底剪力较小,顶点侧移较大.1020304050-6000-4000-20000200040006000 板-柱结构 框架结构F /K Nt/s1020304050-80-404080板-柱结构 框架结构D /m mt/s3.3.4地震过程中的能量耗散情况.地震时,结构处于能量场中,地震对结构的作用,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能量的输入、转化和耗散过程.研究能量的转化与耗散,对正确估计结构的抗震能力,减轻或控制结构的地震反应具有重要意义.多自由度体系的动力方程可写为:g xx x x MI K C M -=++(9) 式中:M 为结构的质量矩阵;C 为阻尼矩阵;K 为刚度矩阵;x为质点的相对加速度列向量;x 相对速度列向量;x 为相对位移列向量;g x 为地面运动加速度列向量.若在式(9)两端同时左乘T x ,并在时段[0,t ]上积分,则可得到多自由度体系的相对能量方程:dt xx xdt x dt x x dt x x g tT t T t T tT M I K C M ⎰⎰⎰⎰-=++ 0(10) 定义dt x x E g tT T M I ⎰-= 0为结构的总输入能;⎰=t T K dt xx E 0M 为动能;⎰=tT D dt x x E 0 C 为阻尼耗能;⎰=+=tT H S xdt x E E E 0K γ为变形能;其中S E 为弹性应变能;H E 为滞回耗能;则式(10)可写为H S D K T E E E E E +++=(11)式(11)反应了地震过程中的能量转化与耗散,即总输入能以动能、阻尼耗能、弹性应变能及滞回耗能的形式在结构中进行转化与耗散.Taft 波激励下,板-柱结构及框架结构的总输入能及其转化与耗散情况如图14所示.(a)板-柱结构E /K N mt/s(b)框架结构E /K N mt/s图14 结构的能量转化和耗散情况在地震作用前期,由于地震波的加速度幅值较小,结构基本上处于弹性阶段,阻尼耗能和滞回耗能不大,总输入能的绝大部分转化为动能和弹性应变能;随着地震作用的增强,阻尼耗能逐渐增大,且由于结构进入塑性,滞回耗能也明显增加;在地震作用后期,地震波幅值减小,塑性不再发展,滞回耗能不再增加,阻尼耗能虽然继续增加,但增加幅度减缓.板-柱结构的总输入能略大于框架结构,这是因为板-柱结构的抗侧刚度较小,其弹性变形能及滞回耗能均较大.增大Taft 波的加速度幅值,直至结构形成出铰机制,此时,板-柱结构及框架结构所对应的地震波加速度峰值分别为700gal和780gal.由于板-柱结构的抗侧刚度较小,相同加速度峰值的地震波作用下,其基底剪力明显小于框架结构,又因为等代梁较弱,板-柱结构中形成了更多的梁铰,其出铰机制也更为合理,所以二者形成出铰机制时所对应的地震波加速度峰值相差不多.4 结论(1)进行结构的pushover分析时,利于文献[11]中提出的折减系数将我国的弹性抗震设计反应谱折减为弹塑性反应谱,提出了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目标位移的计算方法,并将其结果与时程分析结果进行了比较,两种方法所得的计算结果比较接近.(2)7度罕遇地震作用下,板-柱结构在1-5层的等代梁端形成塑性铰,框架结构在1层柱底及1、2层梁端形成了少量塑性铰.在不断增加的水平荷载作用下,板-柱结构及框架结构分别形成了1-5层及1-4层的多层柱铰机制.由于等代梁较弱,板-柱结构中形成的梁铰更多,其出铰机制更为合理.(3)随着结构进入塑性,底层位移在总位移中所占的比重逐渐增加,结构底层的塑性发展较快,设计中应引起重视.(4)相同地震波激励下,板-柱结构的弹性应变能及滞回耗能大于框架结构.由于相同加速度峰值的地震波作用下,板-柱结构的基底剪力明显小于框架结构,且其出铰机制更为合理,二者形成出铰机制时所对应的地震波加速度峰值相差不多.(5)设计合理的板-柱结构可用于Ⅱ类场地7度设防区.参考文献:[1]郭楠,郑文忠.板-柱结构设计相关问题[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7,39(8):1206-1210.[2] A.A.Elgabry, A.Ghali. Moment Transfer by Shear in Slab-Column Connections[J]. ACI Structural Journal. 1996,93(2):187-196.[3] M.B.D.Hueste, J.W.Bai. Seismic Retrofit of a Reinforced Concrete Flat-Slab Structure:Part I-Seismic Performance Evaluation[J]. Engineering Structures. 2007,29(6):1165-1177[4]郑文忠,王英.后张预应力混凝土平板-柱结构设计与工程实例[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9-31[5]李俊兰.钢筋混凝土板柱体系抗震性能研究[D].同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8:11-29[6] 过镇海.混凝土的强度和变形-试验基础和本构关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33-92[7] G.Peter, an. Damage-plastic model for concrete failur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lids and Structures, 2006,43: 7166-7196.[8] J .Lee, G.L.Fenves, Plastic-Damage Model for Cyclic Loading of Concrete Structures[J]. Journal of Engineering Mechanics, 1998,124(8):892-900.[9] D. C.Drucker, W. Prager. Soil Mechanics and Plastic Analysis or Limit Design[J]. Quarterly of Applied Mathematics, 1952,10:157-165.[10] RC-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弹塑性时程分析[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2006,22(3):393-396.[11] 吕西林,周定松.考虑场地类别与设计分组的延性需求谱和弹塑性位移反应谱[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4,24(1):39-48.[12] 王亚勇,刘小弟,程民宪.建筑结构时程分析法输入地震波的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1991,12(2):51-60.Research on Seismic Behavior of Plate-column StructureGUO Nan, ZHENG Wenzhong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arbin 150090 , ChinaAbstract: The purposes of this paper are research on seismic behavior of plate-column Structure and popularize it in seismic region. With the method of creating structural models by three-dimensional solid element and pushover analysis and nonlinear time-history analysis of the two structures (plate-column structure and frame structure) with the same column layout and section size, the result is brought out, by the pushover analysis, curves of base shear versus top drift are offered, plastic spectrum is obtained and the target displacement is calculated by it, failure mechanism is researched, earthquake responds of each phase are compared; by the nonlinear time-history analysis, time-history curves of base shear and of top drift, plastic hinges distribution and energy dissipation are offered, drifts subjected to different earthquake waves and the results of pushover analysis are compared. The conclusion is brought forward that the plate-column structure designed suitably can be built in the second soil site seismic fortification areas of 7 degree. Key words:plate-column structure, pushover analysis, nonlinear time-history analysis, seismic behavior。
建筑板柱结构抗震设计分析

建筑板柱结构抗震设计分析新的抗震规范对于板柱-抗震墙结构的适用高度,作了较严格的规定。
但是,实际工程中,对于板柱结构还是有大量要求的,文章结合实际对板柱抗震结构适用高度进行了分析。
标签建筑;板柱结构;抗震;设计板柱结构是一种经常被采用的结构体系,它具有不少优点,如施工支模及绑扎钢筋较简单,结构本身高度较小,可以减少建筑物的层高,从而降低建筑物的造价等等,但由于此种结构在遭受较强地震作用时,其板柱节点的抗震性能不如有梁的梁柱节点,此外,地震作用产生的不平衡弯矩要由板柱节点传递,它在柱周边将产生较大的附加应力,当剪应力很大而又缺乏有效的抗剪措施时,有可能发生冲切破坏,甚至导致结构的连续破坏。
一、概述由于板柱结构(无抗震墙者)抗震性能较差,在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的地区,层数不能超过四层,房屋总高不能超过16m,7度区为三层及12m,8度区为二层及8m。
(以上指未设抗震墙的板柱结构)新的抗震规范GB50011-2001对于板柱结构作了比较严格的规定,例如,对于适用最大高度,6、7、8度区分别为40,35,30米;抗震墙应能承担全部地震作用,板柱部分能额外承担全部地震作用的20%;沿两个主轴方向通过柱截面的板底连续钢筋,有数量的要求(抗震规范6.6.9式)等等。
在抗震规范表 6.1.1,现浇钢筋混凝土房屋适用的最大高度中,有板柱-抗震墙结构,但是没有不设抗震墙的板柱结构,它的意思是,不推荐采用不设抗震墙的板柱结构。
此外,目前有一种说法:抗震规范对于各种结构体系的房屋,都有一个“限制高度”,这是一个误解。
的确,包括过去的抗震规范都提出了“适用的最大高度”,但这并不是“限制高度”,它的意思是,在使用该规范进行设计,并遵守规范的计算、构造等一系列要求,各种体系在各设防烈度时,该规范的适用范围,是多少高度。
例如,在8度区,框架-抗震墙按该规范设计时,适用到100m高度。
如果建筑物高度需要高于100m,就需采取比规范内容更严格的措施(包括计算与构造),并经过规定的审查,只要符合要求,是可以超过抗震规范表 6.1.1中的高度的。
[名词解释题,5分] 抗震墙结构
![[名词解释题,5分] 抗震墙结构](https://img.taocdn.com/s3/m/82ae2900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f31fb78.png)
抗震墙结构一、引言地震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对人类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为了减轻地震造成的损失,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抗震墙结构作为一种有效的抗震构造形式,广泛应用于各类建筑中。
本文将全面阐述抗震墙结构的原理、类型、优势、应用及未来展望,旨在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二、抗震墙结构原理抗震墙结构是指通过在建筑物中设置一定数量的抗震墙,以吸收和分散地震能量,减少地震对建筑的破坏作用。
其基本原理在于,地震作用产生的能量通过抗震墙的消能作用得以消耗,从而减小建筑结构的振动幅度,避免结构发生破坏或倒塌。
三、抗震墙类型1.实体抗震墙:实体抗震墙是由实心墙体组成,主要通过墙体自身的阻尼作用消耗地震能量。
实体墙具有较高的刚度和强度,能够承受较大的地震作用。
2.组合抗震墙:组合抗震墙由混凝土和钢材等组合而成,通过利用不同材料的特性实现消能效果。
组合墙具有较大的延性和耗能能力,能够吸收更多的地震能量。
3.钢纤维抗震墙:钢纤维抗震墙是在普通混凝土中掺入钢纤维,以提高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和韧性。
这种抗震墙具有良好的能量吸收能力,并能有效提高结构的延性。
4.减震抗震墙:减震抗震墙采用特殊材料或结构形式,以增加结构的阻尼。
减震墙能够在地震过程中产生较大的阻尼效应,减小结构振幅,从而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四、抗震墙结构的优势1.有效的地震防护:抗震墙结构能够吸收和分散地震能量,减小地震对建筑结构的作用力,降低建筑倒塌的风险。
2.提高结构安全性:抗震墙结构能够显著提高建筑物的结构安全性,有效避免结构在地震中发生破坏或倒塌。
3.适用范围广:抗震墙结构适用于各类建筑,尤其适用于高层、大跨度或不规则结构的建筑物。
4.良好的经济性:与传统的抗震设计相比,抗震墙结构具有较好的经济性,能够在保证安全性的同时降低工程造价。
5.便于施工和维护:抗震墙结构施工简便,便于安装和维护,能够满足现代建筑的工期和维修要求。
五、抗震墙结构的应用1.住宅建筑:在住宅建筑中,抗震墙结构广泛应用于框架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体系中,以提高住宅的整体抗震性能。
名词解释板柱结构

名词解释板柱结构
“板柱结构”是一种建筑结构形式,也称为板柱剪力墙结构或墙板柱结构。
它是在建筑的竖向柱子和水平梁板之间实现相互支撑和相互协作的一种模式。
具体来说,板柱结构包括一系列的竖向柱子和水平梁板,在建筑的平面布置上形成网状的结构网格。
柱子通常位于建筑的外围,并且在垂直方向提供支撑力。
梁板则位于水平方向,负责分担建筑的水平荷载,并将其引导到竖向柱子上。
板柱结构的特点是抗震性能好、刚度高、稳定性强。
由于柱子和梁板的合理布置和相互配合,使得建筑在受到外力冲击时能够有效地分散和消化力量,从而减小地震或风的影响,提高建筑的抗震能力。
此外,板柱结构还具有灵活性和可塑性。
通过合理调整柱子和梁板的尺寸和布置,可以适应各种建筑形式和功能需求,可以创造出各种不同的建筑风格和空间形态。
综上所述,“板柱结构”指的是一种建筑结构形式,包括竖向柱子和水平梁板,在平面上形成网状结构网格,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和灵活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谈板柱―抗震墙结构
谈谈板柱―抗震墙结构
提要:近年来,板柱结构体系在我国建筑业得到迅速发展。
板柱结构体系较之其它结构体系,优点明显,值得推广,故本文从该体系的结构布置、建模及结构分析、无梁楼板的计算和构造等方面,对其优点进行论述。
关键词:板柱抗震墙结构设计
近年来,板柱结构体系在我国建筑业得到迅速发展。
其结构构件自身高度较小,便于设备管道布置安装,可有效地减少层高,降低建筑造价等。
并且,因其层高较低,采用板柱结构体系的建筑物的地震效应也要明显小于层高较大的梁板结构体系的建筑物。
在施工方面,采用板柱结构结构体系的建筑物具有施工支模简单、楼面钢筋绑扎方便,设备安装方便等优点,从而大大提高了施工速度。
因此,采用板柱结构结构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但是,和传统的梁板柱结构体系比较,板柱结构体系的抗震性能较差,主要是其板-柱节点的抗震性能不如梁-柱节点。
尽管如此,板柱结构体系较之其它结构体系,优点还是明显的。
故阐述如下:
一. 结构布置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中规定,板柱-抗震墙结构的最大适用高度在设防烈度为6度、7度、8度地区分别为80m、70m、55m,较2001版规范有较大提高。
板柱-抗震墙结构体系中需要布置足够多的抗震墙,使抗震墙成为主要的抗侧力构件,并能够承担结构全部的地震作用,各层的板柱框架柱子部分除满足垂直荷载计算要求外,尚应能承担不少于各层相应方向全部地震作用的20%。
这就是说,在板柱-抗震墙结构中,全部的地震力应首先由抗震墙承担。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中对板柱-抗震墙结构的平面布置有如下要求:
1 结构布置宜均匀、对称,刚度中心与质量中心宜重合。
2 板柱结构每方向单列柱数不得少于
3 根。
3 抗震设计时,必须采用板柱-抗震墙结构。
结构两主轴方向均应布置抗震墙,成双向抗侧力体系。
4 为减小边跨跨中弯矩和柱的不平衡弯矩,可将沿周边的楼板伸出边柱外侧,伸出长度(从板边缘至外柱中心)不宜超过板沿伸出方向跨度的 0.4 倍;当楼板不伸出边柱外侧时,在板的周边应设边梁,边梁截面高度不应小于板厚的 2.
5 倍,边梁应按与半个柱上板带共同承受弯矩、剪力和扭矩进行设计,并满足各最小配筋率的要求。
5 抗震设计时,房屋的周边应采用有梁框架,有楼梯、电梯间等较大开洞时,洞口周围宜设置框架梁或边梁。
房屋的顶层及地下一层顶板宜采用梁板结构。
在布置抗震墙时,应注意剪力墙宜均匀布置在建筑物的周边附近、楼梯间、电梯间、平面形状变化及恒载较大的部位,以使结构扭转可控。
剪力墙布置时尽量避免单片墙、短肢墙,难以避免时,应设置端柱。
柱距的取值,可参考以下原则:采用平板时,跨度不宜大于 7m,有柱帽时跨度不宜大于 9m。
楼板可采用空心楼板,这是近几年国内推广的新技术,它利用薄壁管材作为内膜,放置在混凝土板中间,能够明显节约混凝土用量,大大减轻结构自重,增大结构剪重比,对结构明显有利,且自重减小对降低工程造价也是有利的。
二. 建模及结构分析
结构分析可采用两种办法将无梁楼板输入模型,一是等代框架法,二是弹性板法。
等代框架法即是将柱间楼板按照宽扁梁输入模型,其梁高等于板厚,梁宽一般取柱宽或柱宽两边分别扩出1.5倍板厚的宽度输入模型。
此种方法计算结构位移和周期都是有用的,不过有一点要注意,柱子刚度不准确。
PKPM2008版中推荐采用弹性板法,此种方法不需要输入宽扁梁,仅需在柱间布置100x100的虚梁即可。
计算时将楼板定义为弹性板6,弹性板6是一种能真实计算楼板平面内和平面外的刚度的楼板假定。
必须注意的是,由于定义了弹性楼板,在进行三维分析计算时我们必
须选择总刚算法进行计算。
建筑施工实践数据表明,采用弹性楼板假定分析的结构刚度大于采用等代框架的刚度,这是由于等代框架法仅分析框架梁的刚度加上梁外楼板刚性假定的刚度进行的计算;而弹性板法是将整层楼板进行真实刚度计算的。
我认为,采用弹性板法的计算结果更接近于真实。
但在计算机计算分析过程中,采用弹性楼板法的分析时间远远长于采用等代框架法的计算时间。
最后,必须指出的是,对于现代高层建筑中比较常见的厚板转换层的计算,也可象无梁楼盖结构一样进行类似的处理计算。
但是如果要在SATWE软件中计算厚板转换层时,在使用PMCAD进行人机交互式输入时必须注意,除了要像无梁楼盖结构一样要输入虚梁以外,层高的输入有所改变。
应将厚板的板厚均分给与其相邻两层的层高。
即取与厚板相邻的两层层高分别为其净空加上厚板的一半板厚。
如第i 层有厚度为Bt的厚板,在PMCAD交互式输入中,则第i层的板厚输入值为Bt,层高为Hi+Bt/2,第i+1层的层高为Hi+1+Bt/2。
三. 无梁楼板计算
对于楼板的计算,过去常采用的方法是等代框架梁法和经验系数法。
PKPM2008版中的“复杂楼板有限元计算”SLABCAD模块能够读取采用弹性板算法计算的SATWE内力计算结果,结果更为准确,因此现在仅讨论此方法。
整体分析计算完成后,我们可以利用PKPM软件中的“复杂楼板有限元计算”SLABCAD模块进行楼板的分析计算。
首先点取“生成楼板有限元分析数据”菜单来生成有关的计算
数据,并将相应的计算条件及计算参数进行定义。
如果是预应力楼板,还应将预应力参数选取。
当然,此时必须注意的是,由于有限元的计算原理所致,对于楼板的有限元划分长度不一样可能会对计算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同时我们还可补充输入无梁楼盖的其它数据,如楼板的洞口及柱帽等特殊构件。
并可对楼板不同部位的板厚进修改,同时,我们还可以在楼板上添加任意的荷载,包括在PMCAD建模时无法输入的板上的任意线荷载及点荷载。
此外,我们还可以输入支座沉降及约束等补充数据。
SLABCAD的补充数据输入完毕后我们就可以通过“有限元分析和计算”菜单对
无梁楼盖进性设计计算了。
对无梁楼盖的计算内容主要包括楼板的内力、位移、配筋计算及板的冲切验算等。
计算完毕后再通过“分析结果图形显示”菜单查询其计算结果。
四. 构造
无梁楼板的构造主要就是暗梁,板柱节点构造,板面抗裂构造。
暗梁注意暗梁宽度和钢筋面积大小,箍筋刚度和密度,要在施工过程中经得起工人的踩压而不变形,这个靠经验,板比较厚(250以上)的情况,建议用10,或12的钢筋做箍筋,做稀一点也可以。
柱头处注意钢筋截断的长度,尤其是有托板的情况下要重视。
另外一个重要的构造就是板筋的搭接问题,对于无梁板什么地方受拉什么受压要清楚,搭接要符合规范,必要时候要在施工图中说明!板面通筋很重要,有人分析尽量不要大于200的间距,尤其是长度比较大的和温差有明显的位置,要考虑板面贯通钢筋的配置。
抗冲切验算在板柱结构中是很重要的,通常有如下处理方式:
1.建筑功能许可的情况下,可采用加设柱帽的方式加强板柱交接处的抗重切能力,这样,可以有效的减小板厚,从而达到减小板钢筋用量,节约工程造价的目的。
2.利用暗梁中的抗剪箍筋抵抗冲切,但国外有研究指出,暗梁箍筋抗剪效果并不理想,试验证明,合理设置抗剪栓钉的效果优于箍筋。
3.设置型钢剪力架抗冲切。
综上所述可知,板柱-抗震墙结构非常适用于多层和高层的办公楼、综合楼等建筑类型。
在有建筑总高度限制的地区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
设计人员在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能从把握整体结构、分析薄弱环节到细致分析,采取合理的措施,保证结构的安全性和提高经济性。
------------最新【精品】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