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的显性和隐性-教案
基因的显性与隐性教案

基因的显性与隐性教案篇一:基因的显性与隐性教学设计《基因的显性与隐性》教学设计教学思路顺利完成本节教学,需要学生充分掌握前两节《基因控制性状》、《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的内容,并且在本节课中灵活运用。
同时这节课的学习也是《人类性别遗传》的基础。
这一节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孟德尔遗传学定律。
先用单眼皮和双眼皮这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现象提问,引出孟德尔遗传学定律。
再从孟德尔豌豆杂交试验过程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并得出结论,理解显性性状、隐性性状、显性基因、隐性基因的概念。
在课程中穿插一个小试验,帮助学生理解杂种子二代会出现三种不同的基因组成。
最后回到课前提出的问题,学习利用所学知识解释常见的生物学现象。
孟德尔遗传学定律讲究灵活运用,因此在课程结束时设计了两道“课后继续探究”,以便学有余力的学生继续深入研究。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认识孟德尔,了解豌豆杂交试验。
理解孟德尔遗传学定律,显性基因、隐性基因、显性性状、隐性性状的概念2.运用孟德尔遗传学定律探究生物相对性状与基因的关系3.说明近亲结婚的危害能力目标1.运用科学方法解释生命科学的有关问题的能力2.尝试借鉴运用数学方法探究生物学问题情感目标认识生命的科学本质,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习惯。
教学重点1.孟德尔豌豆杂交试验2.孟德尔遗传学定律3.运用孟德尔遗传学定律探究生物相对性状与基因的关系教学难点1.孟德尔豌豆杂交试验2.由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推导出孟德尔遗传学定律教学方法讲述法、推导和实验综合使用教学过程一引言子代获取了父母遗传下来的基因,但子代的性状和父母并不完全一样,有些些地方像父亲,有些地方却又和母亲相似。
例如上节课布置的作业:观察并统计父母和自己以及兄弟姐妹的眼皮性状。
很多同学发现了父亲是双眼皮、母亲是单眼皮(或者反过来),不同家庭的孩子中既有单眼皮也有双眼皮。
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需要用孟德尔遗传学定律来解释。
二孟德尔遗传学定律1 孟德尔个人介绍提出问题①孟德尔选用什么植物作为实验对象?纯种豌豆②研究了哪些相对性状?豌豆的茎杆高度,高豌豆和矮豌豆学生作答①孟德尔选用纯种豌豆作为实验对象②实验研究了豌豆的茎杆高度这个性状,有高豌豆和矮豌豆这对相对性状 2 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和遗传学定律(1)(2)由上图可以得出结论Ⅰ:生物的一对相对性状分为两类,纯种杂交子一代表现出的性状叫显性性状,没有表现出的性状叫隐性性状(3)孟德尔做了一个猜想:生物的显性性状由显性基因控制,用大写字母表示(如上述实验中的高茎,表示为D);隐性性状由隐性基因控制,用小写字母表示(如上述实验中的矮茎,表示为d)。
初中基因的显隐性教案

初中基因的显隐性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基因的显性和隐性概念。
2. 掌握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规律。
3. 能够运用基因的显性和隐性知识解释一些生物学现象。
教学重点:1.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概念。
2.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规律。
教学难点:1.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2. 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规律的推理和解释。
教学准备:1. PPT课件:介绍基因的显性和隐性,以及相关的实例。
2. 教学材料:有关基因的显性和隐性的实验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内容,如基因的概念和性状的遗传。
2. 提问:我们知道基因控制着生物的性状,但是你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有些性状会在生物个体中表现出来,而有些性状却不会表现出来呢?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介绍基因的显性和隐性概念:显性基因是指在生物个体中表现出来的基因,隐性基因是指在生物个体中不表现出来的基因。
2. 讲解基因的传递规律:当一个生物体拥有两个相同的显性基因或一个显性基因和一个隐性基因时,它会表现出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当一个生物体拥有两个隐性基因时,它不会表现出该性状。
三、实例分析(15分钟)1. 提供实例:以人类的眼睛颜色为例,解释基因的显性和隐性如何影响眼睛颜色的表现。
2. 引导学生分析实例:通过观察和推理,理解基因的显性和隐性在生物个体中的表现。
四、课堂讨论(10分钟)1.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基因的显性和隐性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遗传疾病的预防。
2. 邀请学生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讨论。
五、小结和作业(5分钟)1.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巩固学生对基因的显性和隐性的理解。
2.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运用基因的显性和隐性知识,解释一些生物学现象,如为什么子女会继承父母的某些特征。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实例和课堂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基因的显性和隐性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第1课时+示范教案

第三节基因的显性和隐性(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举例说出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
2.描述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
3.举例说出相对性状与基因的显隐性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1.描述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
2.举例说出相对性状与基因的显隐性之间的关系。
难点:1.举例说出相对性状与基因的显隐性之间的关系。
2.运用图解方式概述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
三、教学准备教师收集有关孟德尔和豌豆杂交实验的相关视频、图片等。
学生课前预习,收集有关孟德尔和豌豆杂交实验的资料。
四、相关资源《【生物世界】科学家的故事——孟德尔》知识卡片资源、《【知识探究】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视频资源、《【知识解析】基因的显性和隐性(微课)》视频资源、《【活动设计】预测一对夫妇所生子女的性状表现》活动卡片资源。
五、教学过程【课堂引入】游戏引入:展示两张图片(男、女各一张),让学生们从中找出最为明显的相对性状。
同步复习:1._________控制性状。
(基因)2._________和_________是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桥梁”。
(精子卵细胞)3.描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父母体内形成精子与卵细胞的细胞染色体数均为23对,产生的精子或卵细胞只有一半,即23条。
当受精时,形成的受精卵又重合为23对。
)展示图片“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传递给子代,若AA双眼皮,aa控制单眼皮,那后代会是单眼皮还是双眼皮呢?这类问题的解决,不能靠推测,早在19世纪类似的问题就已被孟德尔通过实验解决了。
【新知讲解】(一)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1.孟德尔简介展示:【生物世界】科学家的故事——孟德尔,让学生初步了解这位遗传学奠基人。
播放演示动画:【知识探究】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
(上图为素材库中《【知识探究】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演示动画资源截图)引导学生认识杂交实验现象:纯种高茎、矮茎豌豆杂交,子一代植株全部都是高茎。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教学设计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教学设计基因的显性和隐性是遗传学中的重要概念,用以描述基因在个体表现中的不同影响方式。
显性基因是指表现在个体外观或生理特征中的基因,而隐性基因是指在表现中不会显现出来的基因。
为了向中学生介绍这一概念,可以设计以下教学内容:教学目标:1.理解基因的概念和基本原理;2.理解显性和隐性基因的定义和区别;3.能够运用基因型和表现型来解释个体的遗传特征。
教学内容安排:一、引入(200字)通过一个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同一个父母的孩子会有不同的外貌特征,比如有的人有双眼皮,有的人单眼皮?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差异在基因遗传中的原因。
二、讲解基因的概念和基本原理(400字)1.通过图片、案例等方式向学生介绍基因的定义:基因是生物体中的遗传物质,它决定了生物的一些特征。
2.解释基因的特点:基因以DNA的形式存在于细胞核中,不同的基因决定了不同的特征,例如,眼睛的颜色、耳朵的形状等。
3.介绍基因的传递方式:基因通常是由父母一代传给下一代的,形成基因的组合。
三、讲解显性和隐性基因的定义和区别(400字)1.通过举例展示显性和隐性基因的不同表现方式:例如,双眼皮是由显性基因决定的,单眼皮是由隐性基因决定的。
2.解释显性和隐性基因的定义:显性基因指的是在个体表现中能够显现的基因,而隐性基因指的是在表现中不会显现出来的基因。
3.引导学生思考显性和隐性基因传递的规律:显性基因在基因型中只需要一个即可显现,而隐性基因需要两个相同的基因型才能显现。
四、通过案例分析讲解显性和隐性基因的表现方式(400字)1.通过一个案例,比如探究咖啡色眼睛和蓝色眼睛的基因遗传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基因型和表现型之间的关系。
2.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根据课堂知识分析自己家庭中其中一特征的基因遗传方式,如唇形、耳朵形状等。
3.学生展示自己的分析结果,并讨论基因遗传方式的多样性。
五、巩固与拓展(200字)1.设计小组互动活动,让学生们互相分享自己的分析结果,并对其他小组的分析结果提出问题和建议。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教案

第三节基因的显性和隐性【学习目标】1。
通过阅读文本、观看课件及相关素材,能够举例说出相对性状与基因的关系,描述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
2.通过阅读文本、观看课件及相关素材,能够说出近亲结婚的危害.【教学重点】描述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教学难点】描述控制相对形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制作PPT课件、视频、图片。
2。
学生准备:课前预习【教学内容】教学进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导入我们来复习上节课的内容:1.请描述转基因超级鼠的产生过程.2。
说明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我们来学习基因是如何在亲子代间传递的。
转基因超级鼠的产生过程仅是在受精卵未融合的精子核或卵细胞核中注入了大鼠生长激素基因。
说明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2.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请同学描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基因由父母向子女传递过程中的桥梁是什么?有什么意义?父母通过精子和卵细胞,分别只把一对基因的一个传给了受精卵,这样子代的体细胞中,控制一种性状的基因仍然是一对,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
那么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之间有着什么关系呢?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33-P35基因的显性和隐性内容,播放孟德尔豌豆杂交试验视频及课件,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图7—15高茎矮茎豌豆杂交实验示意图,及图7-16基因组成与性状的关系,使学生深入理解孟德尔豌豆杂交内容。
讨论下列问题:1。
孟德尔选择了关于豌豆的容易区别的七对相对性状作为研描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思考相对基因的关系。
阅读课本,观看视频及课件,认识孟德尔的豌豆杂交理论,了解到相对性状有显隐性之分,思考回答老师问题。
究对象。
两者杂交的后代杂种豌豆会怎样呢?2.杂种豌豆为什么只表现高的呢?控制矮性状的基因(a)有没有传给子代呢?3。
如果把杂种高豌豆种子种下去,它的后代将会怎样?这表明什么问题?4。
隐性性状在什么情况下才能表现出来呢?5。
为什么杂种豌豆种子的后代高的多而矮的少?3.禁止近亲结婚关于基因与相对性状的关系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重要,也是国家推行一些相关法律条文的依据。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下册《基因的显性和隐性》教案

一个生物科学综合门户网站,包含了生物学各个领域的最 新研究成果和资讯动态,有助于学生了解生物科学的前沿 进展。
科普文章阅读指导
1 2
如何阅读科普文章
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科普文章的方法,包括快速浏 览全文、抓住文章主旨、理解专业术语等技巧。
科普文章的写作特点
介绍科普文章的写作风格和语言特点,帮助学生 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素养。
06 资源推荐与拓展 阅读
相关书籍资料推荐
《遗传学导论》
适合初中生阅读的遗传学入门书 籍,内容浅显易懂,有助于理解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概念。
《基因的故事》
以生动有趣的故事形式,介绍了基 因的发现、遗传规律以及基因技术 在生活中的应用,能够激发学生对 遗传学的兴趣。
《生物学基础》
针对作业完成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 应及时进行总结和反思,调整教学策略 和作业设计,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
习需求。
对于学生在作业中反映出的薄弱环节, 教师应加强针对性的辅导和训练,帮助 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
学习效果。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外拓展活动,如生 物奥赛、科技创新大赛等,以提高学生
课程重点与难点
重点
基因显性与隐性的概念及其与遗传现 象的关系。
难点
如何运用基因显性与隐性的知识解释 一些复杂的遗传现象,如多因素遗传 、基因互作等。同时,学生对于抽象 概念的理解也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02 教材内容解读
基因显性与隐性定义及特点
显性基因
能够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通 常用大写英文字母表示,如A。
成中仍然存在。
教学目标与要求
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基因显性与隐性的概念,理解遗传现象中显性与隐性的关系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遗传现象。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教学设计5页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教学设计5页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举例说出什么是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
2.描述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
3举例说出相对性状与基因的显隐性之间的关系。
4.说明近亲结婚的危害。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以及语言的归纳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态度和运用科学方法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认同优生优育,禁止近亲结婚。
二、教学思路设计本节是前两节内容的综合和深入,学生学习了生物的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遗传的实质是基因的遗传,因此新课前进行了新旧知识的链接,出了六到链接题,为学习新内容做好铺垫。
然后又利用多媒体直观的观看染色体、基因在亲子之间的传递,生殖细胞是基因在亲子代传递的桥梁,最后利用课本上的“想一想仪一仪”切入主题,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和主动探索的欲望。
对孟德尔的杂交实验,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结合实验,以问题推进方式分析实验结果,逐步得出结论。
第一步由豌豆杂交实验初步认识基因的显性和隐性与相对性状之间的关系,第二步分析子二代自交实验,理解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规律,分析基因组合表现出来的不同性状的原因,激发学生用类比法理解能否卷舌上升理论高度。
由能否卷舌现象过度到”禁止近亲结婚”的教学内容,分析白化病这一典型事例引导学生分析“近亲结婚”的危害。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掌握相对性状与基因的关系。
2.描述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
教学难点描述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
四、教学方法多媒体演示法、讨论法、分析归纳法,谈话引导法。
四教具准备教师准备关于生殖过程中基因的传递图解、有关豌豆杂交实验及隐性遗传病图片的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课下收集的有关孟德尔的个人事迹及豌豆杂交实验资料。
五、教学过程教师:父母通过精子和卵细胞,分别把一对基因的一个传给了受精卵,这样子代的体细胞中,控制一种性状的基因仍然是一对,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
那么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之间有着什么关系呢?如果AA基因控制父亲的能卷舌和aa基因控制母亲的不能卷舌这一对相对性状,那么受精卵的基因型是Aa型,发育的个体能否卷舌?为什么?学生:能不能卷一半。
八年级生物下册《基因的显性和隐性》教案

指导杂交育种;预测和控制某些遗传病的发生。
伴性遗传规律
伴性遗传的概念
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 性状在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
,这种现象叫做伴性遗传。
伴性遗传的特点
交叉遗传(色盲和血友病基因是 由男性通过他的女儿传给他的外 孙的);母患子必病,女患父必 病(色盲);父患女必病,子患
母必病(血友病)。
3
问题解决能力
学生应反思自己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表现,包括 分析问题的思路、寻找解决方案的能力等。
拓展延伸:现代生物科技进展
基因编辑技术
介绍CRISPR-Cas9等基因编辑技术的原理和应用,让学生了解其在遗 传病治疗、农业生产等领域的前景。
基因诊断与治疗
介绍基因诊断与治疗的最新进展,如基于基因突变的疾病预测、基因 疗法等。
手段。
细胞移植
通过细胞工程技术,可以培养和扩 增具有特定功能的细胞,如造血干 细胞、心肌细胞等,用于细胞移植 治疗。
组织工程
利用细胞工程技术和生物材料,可 以构建具有特定形态和功能的组织 或器官,用于修复或替代受损组织 或器官。
发酵工程在医学领域应用
抗生素生产
通过发酵工程技术,可以生产抗生素等抗菌药物,用于治疗细菌 感染等疾病。
孟德尔遗传实验及其定 律
基因型与表现型的关系
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在 遗传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01
02
03
知识目标
理解基因的显性与隐性概 念,掌握孟德尔遗传实验 及其定律,了解基因型与 表现型的关系。
能力目标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 物遗传现象,解释基因显 隐性在遗传中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 ,理解生物遗传的奥秘, 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态 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教案
教学思路
顺利完成本节教学,需要学生充分掌握前两节《基因控制性状》、《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的内容,并且在本节课中灵活运用,同时这节课的学习也是《人类性别遗传》的基础。
这一节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孟德尔遗传学定律。
从孟德尔豌豆杂交试验过程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并得出结论,理解显性性状、隐性性状、显性基因、隐性基因的概念。
在课程中穿插一个小试验,帮助学生理解杂种子二代会出现三种不同的基因组成,最后回到课前提出的问题,学习利用所学知识解释常见的生物学现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举例说出相对性状与基因的关系,描述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说近亲结婚的危害。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的分析,引导学生思考推理,逐步得出结论,并尝试通过基因显隐性的原理来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生命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运用科学方法解释生命科学的有关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
禁止近亲结婚的道理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
讲述法、推导和实验综合使用。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前两节内容的综合和深入,是本章的难点之一,老师可以简要回顾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以及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规律,此基础上,教师提出本节需要解决的问题,即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之间的关系问题,这样有利于激发同学探索的欲望。
教材安排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旨在启发学生回答解决上述问题。
教学背景
学生在前两节是已经初步掌握了遗传学的一些基本概念,以及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过程和规律,为这节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学情分析
教学面向是八年级学生,其实学生有了一定的遗传学基础知识,但怎样科学的运用遗传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的现象的能力还是很欠缺的,所以这节是本章的一个难点。
教师怎样结合八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让学生更好的接受本节课的内容是老师要重点思考的问题。
教学过程
引言:子代获取了父母遗传下来的基因,但子代的性状和父母并不完全一样,有些些地方像父亲,有些地方却又和母亲相似,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需要如何解释那?
一、孟德尔遗传学定律
1. 孟德尔个人介绍
教师提出问题
①孟德尔选用什么植物作为实验对象? 纯种豌豆
②研究了哪些相对性状? 豌豆的茎杆高度,高豌豆和矮豌豆 学生作答
①孟德尔选用纯种豌豆作为实验对象
②实验研究了豌豆的茎杆高度这个性状,有高豌豆和矮豌豆这对相对性状
2. 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和遗传学定律
(1)学生自行阅读教材图片 :
豌豆杂交试验示意图
(2)由上图可以得出结论Ⅰ:生物的一对相对性状分为两类,纯种杂交子一代表现出的性状叫显性性状,没有表现出的性状叫隐性性状
(3)孟德尔做了一个猜想:生物的显性性状由显性基因控制,用P :♂ 矮豌豆 ♀ 高豌豆 ╳ F 1 高豌豆 ○╳ F 2 高豌豆 矮豌豆
大写字母表示(如上述实验中的高茎,表示为D);隐性性状由隐性基因控制,用小写字母表示(如上述实验中的矮茎,表示为d)。
上一课学过:生物体内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一对染色体的同一位置携带有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也就是说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
又因为孟德尔选择的豌豆是纯种豌豆,那么亲本豌豆的基因组成是:高豌豆DD
,矮豌豆dd
纯种杂种
图2 纯种和杂种基因组成
填写图3中从亲本到子一代(包括生殖细胞)的基因组成。
P:♂dd♀DD
精子d D卵细胞
Dd
精子D d D d卵细胞
F
1
DD Dd dd基因组成
F
2
高豌豆高豌豆矮豌豆性状
图3 遗传分析图谱
由图3可以看出:表现出显性性状的个体基因型为Dd和DD,而表现出隐性性状个体的基因型为dd。
(4)由孟德尔的实验结果和结论Ⅰ可以推出,在F2中矮豌豆的基因组成只有一种,高豌豆的基因组成有两种可能性。
F2代高豌豆的基因组成到底是什么样?
第一步:分析F1产生的精子和卵细胞中携带的基因
第二步:F1的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的受精卵的基因组成可以同过实验得出
实验过程:每个学生拿一个骰子,掷出的点数为单数记作D,双数记作d。
两个同学为一组,一个作父本,一个作母本。
记录下多次投掷(20次以上)形成的基因组合方式。
第三步:统计F2代基因组成的类型,完成图3剩余内容
(5)结论Ⅱ:生物的显性性状由显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由隐性基因控制。
表现为显性性状的个体基因组成有DD或Dd两种,表现为隐性性状的个体只有dd。
结论Ⅲ:基因组成是Dd的,虽然d控制的性状不表现,但d不会受D的影响,还会遗传下去。
3.回顾课前问题
(1)假定父亲是双眼皮(AA),母亲是单眼皮(aa),完成下面生殖过程中基因的传递图解(在三个( )内填入相应的基因)
(2)孩子将来会表现出什么性状?
(3)解答
精子携带基因A,卵细胞携带基因a,受精卵基因组成是Aa。
孩子是双眼皮。
二、禁止近亲结婚
1.认识婚姻法: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之间禁止结婚。
2. 近亲结婚的危害
3.人类常见的遗传病
人类常见的遗传病有许多种,如白化病(皮肤细胞不能合成黑色素)、色盲(常见的红绿色盲和全色盲,红绿色盲不能分清红色和绿色,全色盲人的世界只有黑白两色)、苯丙酮尿症(苯丙氨酸代谢途径中的酶缺陷)。
从单一遗传病的发病概率上看,每种遗传病的发病概率较低,但是近亲结婚显著的增加了发病概率,同时每个人的体内或多或少都携带有好几种遗传病的致病基因,所以近亲结婚的夫妇后代患上一种遗传病的概率就很高了。
课堂小结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1、相对性状有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之分。
2、在相对性状的遗传中,表现为隐性性状的基因组成只有一种dd;表现显性性状的基因组成有DD或Dd。
3、基因组成是Dd的个体只表现D控制的性状不表现d控制的性状,但d不受D影响还会继续遗传去。
禁止近亲结婚:近亲结婚后代患隐性遗传病的可能性大。
板书设计
第三节基因的显性和隐性
一、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显性基因(D)隐性基因(d)
显性性状(高)隐性性状(矮)
表现为高茎的基因组成:DD、Dd
表现为矮茎的基因组成:dd
二、禁止近亲结婚
课堂训练
1.(1)都是单眼皮的父母,他们的后代会是什么样的性状?
(2)都是双眼皮的父母,他们的后代会是什么样的性状?
2.课后习题3中遗传病的发病概率是怎么计算的呢?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做进一步研究:
方法提示:(1)使用掷骰子实验的数据,统计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中F2代出现的性状和各种基因组成的比例。
(2)运用概率原理计算后代发病概率。
课后作业
课后练习(1,2,3)。
教学反思
孟德尔遗传学定律在现行教材的初高中都涉及,初中阶段学生只需要了解最浅层次,即能够根据亲本的基因组成推测出后代基因组成以及性状的种类,为后面学习人类性别遗传打下基础。
这节课最大的难点应该是孟德尔定律的第三条,即理解F2代会出现三种不同的基因组成。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回避了教条式的讲述数学统计学知识,再用数学知识解释随机结合现象。
而是借鉴了初中数学课概率教学的试验,用骰子设计出本堂课中的一个小实验。
这样,复杂多变的组合规律立即直观的呈现在学生眼前。
在完成了孟德尔定律的教学后,立即回到课前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最后有关禁止近亲结婚的内容,选用的课后习题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例子,很容易阐释清楚旁系血亲和直系血亲的概念以及近亲结婚的危害。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兴趣引导在前和充分贯穿试验探究思想,重视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生始终处于科学研究情境中,并获得相应的科学情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