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的显性和隐性教案
基因显性与隐形教案

基因显性与隐形教案教案标题:基因显性与隐性教学目标:1. 理解基因显性与隐性的概念和原理;2. 掌握基因显性与隐性的遗传模式;3. 能够应用基因显性与隐性的知识解释遗传现象。
教学重点:1. 基因显性与隐性的定义和特点;2. 基因显性与隐性的遗传模式。
教学难点:1. 理解基因显性与隐性的遗传模式;2. 能够应用基因显性与隐性的知识解释遗传现象。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教学素材、实验材料;2. 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和展示相关图片等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基因的概念和遗传规律,并与学生讨论基因显性与隐性的可能含义。
Step 2:概念讲解(15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和示意图,简明扼要地解释基因显性与隐性的定义和特点,强调基因显性表现为较强的遗传效应,而基因隐性表现为较弱或不表现的遗传效应。
Step 3:遗传模式讲解(20分钟)教师介绍基因显性与隐性的遗传模式,包括单基因显性、单基因隐性和共显性遗传。
通过实例和图示,解释每种遗传模式的特点和传递规律,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Step 4:案例分析(20分钟)教师提供一些基因显性与隐性相关的案例,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和解释这些遗传现象。
学生可以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展示和讲解。
Step 5:实验设计(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来验证基因显性与隐性的遗传模式。
学生可以选择一种易于观察的性状,设计交配方案,并预测后代的表现形式。
教师提供必要的实验材料和指导。
Step 6:总结与拓展(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与学生一起回顾和强化基因显性与隐性的概念和遗传模式。
教师还可以提供一些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激发学生对基因遗传的兴趣和深入探索。
Step 7: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布置相关的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
作业可以包括练习题、实验报告或研究性课题等形式。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概念讲解、案例分析和实验设计等方式,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基因显性与隐性的概念和遗传模式,并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释遗传现象。
基因的显性与隐性教案

基因的显性与隐性教案篇一:基因的显性与隐性教学设计《基因的显性与隐性》教学设计教学思路顺利完成本节教学,需要学生充分掌握前两节《基因控制性状》、《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的内容,并且在本节课中灵活运用。
同时这节课的学习也是《人类性别遗传》的基础。
这一节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孟德尔遗传学定律。
先用单眼皮和双眼皮这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现象提问,引出孟德尔遗传学定律。
再从孟德尔豌豆杂交试验过程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并得出结论,理解显性性状、隐性性状、显性基因、隐性基因的概念。
在课程中穿插一个小试验,帮助学生理解杂种子二代会出现三种不同的基因组成。
最后回到课前提出的问题,学习利用所学知识解释常见的生物学现象。
孟德尔遗传学定律讲究灵活运用,因此在课程结束时设计了两道“课后继续探究”,以便学有余力的学生继续深入研究。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认识孟德尔,了解豌豆杂交试验。
理解孟德尔遗传学定律,显性基因、隐性基因、显性性状、隐性性状的概念2.运用孟德尔遗传学定律探究生物相对性状与基因的关系3.说明近亲结婚的危害能力目标1.运用科学方法解释生命科学的有关问题的能力2.尝试借鉴运用数学方法探究生物学问题情感目标认识生命的科学本质,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习惯。
教学重点1.孟德尔豌豆杂交试验2.孟德尔遗传学定律3.运用孟德尔遗传学定律探究生物相对性状与基因的关系教学难点1.孟德尔豌豆杂交试验2.由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推导出孟德尔遗传学定律教学方法讲述法、推导和实验综合使用教学过程一引言子代获取了父母遗传下来的基因,但子代的性状和父母并不完全一样,有些些地方像父亲,有些地方却又和母亲相似。
例如上节课布置的作业:观察并统计父母和自己以及兄弟姐妹的眼皮性状。
很多同学发现了父亲是双眼皮、母亲是单眼皮(或者反过来),不同家庭的孩子中既有单眼皮也有双眼皮。
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需要用孟德尔遗传学定律来解释。
二孟德尔遗传学定律1 孟德尔个人介绍提出问题①孟德尔选用什么植物作为实验对象?纯种豌豆②研究了哪些相对性状?豌豆的茎杆高度,高豌豆和矮豌豆学生作答①孟德尔选用纯种豌豆作为实验对象②实验研究了豌豆的茎杆高度这个性状,有高豌豆和矮豌豆这对相对性状 2 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和遗传学定律(1)(2)由上图可以得出结论Ⅰ:生物的一对相对性状分为两类,纯种杂交子一代表现出的性状叫显性性状,没有表现出的性状叫隐性性状(3)孟德尔做了一个猜想:生物的显性性状由显性基因控制,用大写字母表示(如上述实验中的高茎,表示为D);隐性性状由隐性基因控制,用小写字母表示(如上述实验中的矮茎,表示为d)。
初中基因的显隐性教案

初中基因的显隐性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基因的显性和隐性概念。
2. 掌握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规律。
3. 能够运用基因的显性和隐性知识解释一些生物学现象。
教学重点:1.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概念。
2.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规律。
教学难点:1.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2. 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规律的推理和解释。
教学准备:1. PPT课件:介绍基因的显性和隐性,以及相关的实例。
2. 教学材料:有关基因的显性和隐性的实验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内容,如基因的概念和性状的遗传。
2. 提问:我们知道基因控制着生物的性状,但是你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有些性状会在生物个体中表现出来,而有些性状却不会表现出来呢?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介绍基因的显性和隐性概念:显性基因是指在生物个体中表现出来的基因,隐性基因是指在生物个体中不表现出来的基因。
2. 讲解基因的传递规律:当一个生物体拥有两个相同的显性基因或一个显性基因和一个隐性基因时,它会表现出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当一个生物体拥有两个隐性基因时,它不会表现出该性状。
三、实例分析(15分钟)1. 提供实例:以人类的眼睛颜色为例,解释基因的显性和隐性如何影响眼睛颜色的表现。
2. 引导学生分析实例:通过观察和推理,理解基因的显性和隐性在生物个体中的表现。
四、课堂讨论(10分钟)1.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基因的显性和隐性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遗传疾病的预防。
2. 邀请学生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讨论。
五、小结和作业(5分钟)1.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巩固学生对基因的显性和隐性的理解。
2.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运用基因的显性和隐性知识,解释一些生物学现象,如为什么子女会继承父母的某些特征。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实例和课堂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基因的显性和隐性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教案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教案第一章:基本概念1.1 基因的定义基因是遗传物质的基本单位,是控制遗传信息的分子,是指生物体的某一性状所具有的遗传因素。
1.2 物质基础基因的物质基础是DNA分子。
1.3 基因的性质基因的性质可以分为显性和隐性两类。
第二章:基因的显性2.1 定义显性基因是指在杂合状态下表现出优势表型的基因。
说白了,就是在两个互相不同的基因中只有一个基因的现象。
2.2 表现形式显性基因对于表现形式来说,是可以直接表明的,例如人类的睫毛颜色等等。
2.3 交叉显性基因的交配会使基因表现,人类常见地方即是红花和白花交配出的淡红色花朵。
2.4 表型与表现有时显性基因在酵母等单细胞生物中只对基因表现有影响而不对表型产生影响。
第三章:基因的隐性3.1 定义隐性基因是指在杂合状态下隐蔽的、不能表现出优势表型的基因。
即隐性基因与其他基因的组合会隐藏起来。
3.2 表现形式隐性基因对于表现形式是无法直接表现的,它存在于个体的基因组中,但是不表现。
3.3 交叉隐性基因所在的特定等位基因,在交叉过程中难以表现。
3.4 表型与表现表示一种基因型组合的表型并不是这种基因型组合仅有的可能的表型。
第四章:显性和隐性基因的遗传方式4.1 显性基因的遗传方式孟德尔遗传学说认为,人们通过生殖细胞和某些体细胞的分裂来分离或分离基因。
4.2 隐性基因的遗传方式隐性基因遗传方式常常需要借助于控制基因的现象。
例如,毛球菌的配对会使子孙细胞变得不同,从而使儿子之间的查尔斯现象完全不同。
第五章:注意事项5.1 实验条件基因类型的实验需要特定的实验条件,例如拥有特殊的基因实验器材和操作过程。
5.2 注意安全基因遗传学研究需要特定的安全保障,例如在实验中使用的化学药品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危害,需要特别注意。
结论:在实际应用中,显性和隐性基因极为重要,对于现实生活中的基因疾病等,对于对应的基因的遗传方式需要更深刻的认识。
显性和隐性基因在遗传基因方面有很多不同,在处理实际问题时也需要注意实际应用和安全问题。
基因的显性与隐性教案

这本书介绍了人类分子遗传学的研究 进展和应用前景,涉及到基因突变、 基因表达调控等与基因显隐性相关的 内容。
生物信息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 它利用计算机技术和数学方法对生物 信息进行存储、检索和分析。这本书 介绍了生物信息学在遗传学中的应用 ,包括基因序列分析、基因突变检测 等,对于拓展视野和了解前沿技术有 很大帮助。
对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遗传规律的应用能力
通过课程中的实例分析和练习题训练,我已经掌握了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的遗传规律,并能够运用这些 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拓展阅读资料推荐
《遗传学原理》
《人类分子遗传学》
《生物信息学在遗传学 中的应用》
这是一本经典的遗传学教材,详细介 绍了遗传学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 对于深入理解基因的显性与隐性有很 大帮助。
维持生态平衡
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在生物体中的分布和表达有 助于维持生态平衡,如通过影响生物体的适应性 、繁殖力等。
预测物种进化趋势
通过研究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的分布和表达,可 以预测物种的进化趋势,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 科学依据。
农业育种技术应用
杂交育种
利用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 在杂交后代中的分离和重 组,选育具有优良性状的 新品种。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释生物遗 传现象;具备进行简单遗传实验设计 和数据分析的能力。
课程安排与时间
课程安排
本课程共分为四个部分,包括基因显性与隐性的基本概念、 基因型与表现型的关系、常见遗传现象解析以及实验设计与 数据分析。每个部分包含若干小节,通过讲解、讨论、案例 分析等多种教学方式进行。
时间安排
共显性
某些情况下,两个不同显性基因可 以同时表达,产生中间表型或双显 性表型。
基因型与表现型关系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第1课时+示范教案

第三节基因的显性和隐性(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举例说出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
2.描述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
3.举例说出相对性状与基因的显隐性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1.描述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
2.举例说出相对性状与基因的显隐性之间的关系。
难点:1.举例说出相对性状与基因的显隐性之间的关系。
2.运用图解方式概述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
三、教学准备教师收集有关孟德尔和豌豆杂交实验的相关视频、图片等。
学生课前预习,收集有关孟德尔和豌豆杂交实验的资料。
四、相关资源《【生物世界】科学家的故事——孟德尔》知识卡片资源、《【知识探究】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视频资源、《【知识解析】基因的显性和隐性(微课)》视频资源、《【活动设计】预测一对夫妇所生子女的性状表现》活动卡片资源。
五、教学过程【课堂引入】游戏引入:展示两张图片(男、女各一张),让学生们从中找出最为明显的相对性状。
同步复习:1._________控制性状。
(基因)2._________和_________是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桥梁”。
(精子卵细胞)3.描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父母体内形成精子与卵细胞的细胞染色体数均为23对,产生的精子或卵细胞只有一半,即23条。
当受精时,形成的受精卵又重合为23对。
)展示图片“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传递给子代,若AA双眼皮,aa控制单眼皮,那后代会是单眼皮还是双眼皮呢?这类问题的解决,不能靠推测,早在19世纪类似的问题就已被孟德尔通过实验解决了。
【新知讲解】(一)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1.孟德尔简介展示:【生物世界】科学家的故事——孟德尔,让学生初步了解这位遗传学奠基人。
播放演示动画:【知识探究】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
(上图为素材库中《【知识探究】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演示动画资源截图)引导学生认识杂交实验现象:纯种高茎、矮茎豌豆杂交,子一代植株全部都是高茎。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教学设计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教学设计基因的显性和隐性是遗传学中的重要概念,用以描述基因在个体表现中的不同影响方式。
显性基因是指表现在个体外观或生理特征中的基因,而隐性基因是指在表现中不会显现出来的基因。
为了向中学生介绍这一概念,可以设计以下教学内容:教学目标:1.理解基因的概念和基本原理;2.理解显性和隐性基因的定义和区别;3.能够运用基因型和表现型来解释个体的遗传特征。
教学内容安排:一、引入(200字)通过一个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同一个父母的孩子会有不同的外貌特征,比如有的人有双眼皮,有的人单眼皮?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差异在基因遗传中的原因。
二、讲解基因的概念和基本原理(400字)1.通过图片、案例等方式向学生介绍基因的定义:基因是生物体中的遗传物质,它决定了生物的一些特征。
2.解释基因的特点:基因以DNA的形式存在于细胞核中,不同的基因决定了不同的特征,例如,眼睛的颜色、耳朵的形状等。
3.介绍基因的传递方式:基因通常是由父母一代传给下一代的,形成基因的组合。
三、讲解显性和隐性基因的定义和区别(400字)1.通过举例展示显性和隐性基因的不同表现方式:例如,双眼皮是由显性基因决定的,单眼皮是由隐性基因决定的。
2.解释显性和隐性基因的定义:显性基因指的是在个体表现中能够显现的基因,而隐性基因指的是在表现中不会显现出来的基因。
3.引导学生思考显性和隐性基因传递的规律:显性基因在基因型中只需要一个即可显现,而隐性基因需要两个相同的基因型才能显现。
四、通过案例分析讲解显性和隐性基因的表现方式(400字)1.通过一个案例,比如探究咖啡色眼睛和蓝色眼睛的基因遗传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基因型和表现型之间的关系。
2.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根据课堂知识分析自己家庭中其中一特征的基因遗传方式,如唇形、耳朵形状等。
3.学生展示自己的分析结果,并讨论基因遗传方式的多样性。
五、巩固与拓展(200字)1.设计小组互动活动,让学生们互相分享自己的分析结果,并对其他小组的分析结果提出问题和建议。
2024版《基因的显性和隐性》教案设计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教案设计目录•课程背景与目标•基因显隐性概念解析•基因突变与显隐性关系探讨•实验室操作:观察果蝇眼色遗传现象•课堂互动环节设计•总结回顾与作业布置课程背景与目标1 2 3介绍基因、DNA、遗传等基本概念,为后续内容打下基础。
基因遗传的基本概念通过实例引入显性遗传和隐性遗传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其在生物界中的普遍存在。
显性遗传与隐性遗传现象阐述孟德尔遗传规律,解释基因型与表现型之间的关系。
遗传规律与基因型、表现型关系课程背景介绍掌握基因显性和隐性的概念,理解遗传规律,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物遗传现象。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激发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培养其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030201教学目标与要求知识点梳理基因的概念及DNA的结构与功能阐述基因是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介绍DNA的双螺旋结构及其携带遗传信息的方式。
显性遗传与隐性遗传的实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显性遗传和隐性遗传在生物界中的表现,如豌豆的圆粒与皱粒、人类的血型遗传等。
遗传规律(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的阐释详细解释孟德尔的两大遗传规律,即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包括其适用范围、条件及实验验证等。
基因型与表现型的关系探讨分析基因型与表现型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讨论环境因素对表现型的影响。
基因显隐性概念解析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定义显性基因能够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通常用大写英文字母表示,如A。
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通常用小写英文字母表示,如a。
当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同时存在于一个个体中时,显性基因会掩盖隐性基因的表达。
遗传规律中显隐性作用基因的分离定律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基因的显性和隐性
富县沙梁中学魏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举例说出相对性状与基因的关系,描述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说近亲结婚的危害。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的分析,引导学生思考推理,逐步得出结论。
并尝试通过基因显隐性的原理来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生命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运用科学方法解释生命科学的有关问题。
教学重点:
1、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
2、禁止近亲结婚的道理。
教学难点:
1、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
2、禁止近亲结婚的道理。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课本,熟悉本节内容。
教学过程:
回顾旧知:
多媒体课件展示前两节相关内容,师生共同回顾。
设疑新课:
指导学生完成“想一想、议一议”,并指出此类问题很多(豌豆圆皱、番茄红黄、兔黑白、鸡冠形状、有无耳垂、眼皮单双等),不能只靠猜测,最终还要通过科学实验来证实。
人类对遗传现象的探索从很早就开始了,孟德尔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新授内容:
一、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1.孟德尔简介
孟德尔1822年出生于当时奥地利贫苦农民家庭,在父亲的直接熏陶和影响之下,孟德尔自幼就爱好园艺。
在孟德尔从事的大量植物杂交试验中,以豌豆杂交试验的成绩最为出色。
经过整整8年(1856-1864)的不懈努力,终于在1865
年发表了《植物杂交试验》的论文。
这篇不朽论文虽然问世了,但令人遗憾的是,由于他那不同于前人的创造性见解,对于他所处的时代显得太超前了,竟然使得他的科学论文在长达35年的时间里,没有引起生物界同行们的注意。
直到1900年,他的发现被欧洲三位不同国籍的植物学家在各自的豌豆杂交试验中分别予以证实后,才受到重视和公认,遗传学的研究从此也就很快地发展起来。
过渡:那么孟德尔在豌豆杂交实验中究竟看到了什么呢?请同学们看34页图和第一段回答问题。
(板书:一、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2.豌豆杂交实验一
(1)情景再现
孟德尔首先选择了豌豆茎的高矮作为研究对象(高茎:1.5~2米,矮茎:约0.3米),用纯种的高茎和矮茎作为亲本进行杂交,子一代全为高茎。
(副板书:高*矮——高……)
(2)问题引导探究
这是一种偶然的现象吗?除此之外,他还做了黄色豌豆与绿色豌豆、圆粒豌豆与皱粒豌豆等的杂交实验,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由此可见,这不是偶然现象,而是有着一定的规律,他为了找出这个规律进行了假说解释:
相对性状分显性和隐性(主板书:1.相对性状……)。
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基因)控制的,控制显性(隐性)性状的遗传因子叫显性(隐性)遗传因子,分别用同一个字母的大小写形式代表(主板书:2.基因)。
因为染色体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所以染色体上的基因在体细胞中也是成对存在的,所以亲本基因组成(基因型)可以写为:(副板书:DD*dd……)。
它们产生的生殖细胞基因组成是什么呢?子一代的基因组成呢?练习本上补充完整。
(投影展示学生答案)
子一代为什么只表现出高茎呢?难道控制矮茎性状的基因没有传给字代吗?如果你是孟德尔,你怎么解释?(学生讨论回答)
D控制高茎,d控制矮茎,两者同时存在时,表现为显性性状,隐性性状不表现。
所以三种基因型对应的表现型:(学生代表回答)
(主板书:3.对应关系DD、Dd、dd……)
(3)得出结论:
①.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纯种亲本杂交时,子一代表现出的性状叫(),未表现出的性状叫()。
②.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叫(),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叫()。
③.体细胞中的基因()存在,生殖细胞中的基因()存在,所以DD 表现为(),dd表现为(),Dd表现为(),也就是说,D、d同时存在时
表现为()。
(4)练习:刚才结论①强调“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纯种亲本杂交时……”如果亲本不是纯种时,子一代会怎么样?(Dd*dd……,测交)
(5)解决导入中提出的问题:Aa能否卷舌?卷舌是什么性状?
过渡:子一代Dd,d控制的隐性性状没有表达,什么情况下才能表达呢?
3.孟德尔的豌豆实验二:子一代自交实验
(1)现象:子二代有高有矮,高多矮少。
为什么?如何解释?
(2)尝试用遗传图解来分析
教师给出简单图示,指导学生合作探究:子二代出现不同性状的原因,完成图示。
(副板书:实验二)
①写出子一代基因型。
②子一代形成生殖细胞时,会产生几种精子?几种卵细胞?
③携带不同基因的精子与卵细胞结合概率相等,会有几种结合的可
能?
④子二代会有几种基因组成?各表现什么形状?
⑤通过图示,你能得到哪些结论?
师生共同小结:
结论4:子一代中,d控制的性状不表现,但仍会遗传下去,直到后代中2个d结合在一起,才会是隐性性状表现。
(主板书:4.在Dd中,d控制的性状不表现,但会遗传下去)
以上讲的孟德尔的假说解释,被后来的大量科学家证明是正确的,所以假说就成为了的结论,这4个结论是我们这节课的重点内容,要求记住。
二、禁止近亲结婚
过渡:回到现实:近亲结婚,亲上加亲,(白蛇传、天龙八部、红楼梦等),近亲结婚科学么?近亲指的又是什么?
1.禁止近亲结婚的原因
两个显性性状的个体(高茎)可以产生隐性性状(矮茎)的后代,假如在人类中,某个隐性基因控制的是致病性状,后代会怎么样?一对健康的夫妇是否会生出患病的孩子?
出示图片:健康夫妇和白化病孩子,强调:白化病是一种隐性遗传病,由一对隐性基因控制。
提问:假如用A表示正常肤色,a表示白化基因,说出AA、Aa、aa表现出的性状,并分析图片实例产生的原因。
释疑:已知的单基因遗传病有6600多种,其中约1730种受常染色体上隐性基因控制,其实我们大部分看上去表现型正常的个体,都携带有5~6个隐性致病基因,只是被显性基因掩盖没表现出来而已。
为什么一般情况下,健康的夫妇不会生出有遗传病的孩子呢?(携带的隐性致病基因不同)
什么样的两个人可能会携带有相同隐性致病基因呢?
谈谈你的认识。
2.直系血亲和旁系血亲
介绍:《婚姻法》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之间禁止结婚。
出示图片:“直系血亲和旁系血亲”,通过图片介绍直系血亲和旁系血亲。
课堂小结: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练习:多媒体出示习题。
作业:阅读38也页《中国拥抱“基因世纪”》
板书:
第三节基因的显性和隐性
一、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1.相对性状
2.基因
3.对应关系
DD、Dd 显性性状
Dd 隐性性状
4.在Dd中,d控制的性状不表达,但会遗传下去
二、禁止近亲结婚
1.原因
2.直系血亲和旁系血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