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的显性与隐性(生物教案)

合集下载

基因的显性与隐性教案

基因的显性与隐性教案

基因的显性与隐性教案篇一:基因的显性与隐性教学设计《基因的显性与隐性》教学设计教学思路顺利完成本节教学,需要学生充分掌握前两节《基因控制性状》、《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的内容,并且在本节课中灵活运用。

同时这节课的学习也是《人类性别遗传》的基础。

这一节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孟德尔遗传学定律。

先用单眼皮和双眼皮这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现象提问,引出孟德尔遗传学定律。

再从孟德尔豌豆杂交试验过程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并得出结论,理解显性性状、隐性性状、显性基因、隐性基因的概念。

在课程中穿插一个小试验,帮助学生理解杂种子二代会出现三种不同的基因组成。

最后回到课前提出的问题,学习利用所学知识解释常见的生物学现象。

孟德尔遗传学定律讲究灵活运用,因此在课程结束时设计了两道“课后继续探究”,以便学有余力的学生继续深入研究。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认识孟德尔,了解豌豆杂交试验。

理解孟德尔遗传学定律,显性基因、隐性基因、显性性状、隐性性状的概念2.运用孟德尔遗传学定律探究生物相对性状与基因的关系3.说明近亲结婚的危害能力目标1.运用科学方法解释生命科学的有关问题的能力2.尝试借鉴运用数学方法探究生物学问题情感目标认识生命的科学本质,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习惯。

教学重点1.孟德尔豌豆杂交试验2.孟德尔遗传学定律3.运用孟德尔遗传学定律探究生物相对性状与基因的关系教学难点1.孟德尔豌豆杂交试验2.由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推导出孟德尔遗传学定律教学方法讲述法、推导和实验综合使用教学过程一引言子代获取了父母遗传下来的基因,但子代的性状和父母并不完全一样,有些些地方像父亲,有些地方却又和母亲相似。

例如上节课布置的作业:观察并统计父母和自己以及兄弟姐妹的眼皮性状。

很多同学发现了父亲是双眼皮、母亲是单眼皮(或者反过来),不同家庭的孩子中既有单眼皮也有双眼皮。

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需要用孟德尔遗传学定律来解释。

二孟德尔遗传学定律1 孟德尔个人介绍提出问题①孟德尔选用什么植物作为实验对象?纯种豌豆②研究了哪些相对性状?豌豆的茎杆高度,高豌豆和矮豌豆学生作答①孟德尔选用纯种豌豆作为实验对象②实验研究了豌豆的茎杆高度这个性状,有高豌豆和矮豌豆这对相对性状 2 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和遗传学定律(1)(2)由上图可以得出结论Ⅰ:生物的一对相对性状分为两类,纯种杂交子一代表现出的性状叫显性性状,没有表现出的性状叫隐性性状(3)孟德尔做了一个猜想:生物的显性性状由显性基因控制,用大写字母表示(如上述实验中的高茎,表示为D);隐性性状由隐性基因控制,用小写字母表示(如上述实验中的矮茎,表示为d)。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教案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教案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的教案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分析: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下册《遗传和变异》一章中的第三节内容。

学好这节课的基本知识,对于学生认识自我,健康地生活和认同优生优育等具有重要作用。

本节是前两节内容的综合深入,是这一章的难点,掌握了这一节可为第四节《人的性别遗传》打下基础。

这一节主要是通过分析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总结出相对性状有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之分,分别由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控制;在教材最后,将基因的显性和隐性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讲述禁止近亲结婚的原因。

2.课时安排:本节内容教学时间为一课时。

二、教学目标:依据教材内容和《课程标准》要求,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相对性状与基因的关系;
(2)、描述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
(3)、说明近亲结婚的危害。

2.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培养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以及语言的归纳概括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增强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运用科学方法解释生命科学的有关问题。

三、教学重点:
(1)、掌握相对性状与基因的关系;
(2)、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
(3)、禁止近亲结婚的道理。

四、教学难点:
(1)、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
(2)、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

二、禁止近亲结婚。

八年级生物下册《基因的显性和隐性》教案

八年级生物下册《基因的显性和隐性》教案

八年级生物下册《基因的显性和隐性》教案八年级生物下册《基因的显性和隐性》教案教学目标:1、举例说出相对性状与基因的关系,描述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

2、说明近亲结婚的危害。

3、增强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运用科学方法解释生命科学的有关问题。

教学策略:创设情景----观察思考---分析讨论---解决疑难----得出结论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1、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高植株DD矮植株dd高植株Dd结论:相对性状有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之分,杂交后代Dd只表现显性性状;只有基因组成是dd时,才表现隐性性状;表现显性性状的基因组成是DD或Dd。

联系实际,用科学方法解释生命科学的有关问题。

2、禁止近亲结婚人类遗传病相当一部分是由治病基因引起的。

如果是显性的,从外观就可以发现;如果是隐形的,只有是aa时才表现。

近亲结婚,这种aa的组合率会大大提高,使后代患病。

激情、质疑激发兴趣表述交流看书分析讨论表述交流相互质疑得出结论表述交流归纳整理得出结论表述交流相互质疑得出结论进一步明确巩固新知创设情景:A双眼皮a单眼皮AAaaAaAa其表现型是什么?组织学生看书了解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提出思考问题)质疑:双眼皮的父母会生出一个单眼皮的孩子吗? AaAaAaAaAAAaAaaa双双双单质疑:为什么不允许近亲结婚呢?联系实际举例分析组织学生看书知识回顾感悟与收获达标检测:瞭望角进一步探究布置作业。

初中基因的显隐性教案

初中基因的显隐性教案

初中基因的显隐性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基因的显性和隐性概念。

2. 掌握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规律。

3. 能够运用基因的显性和隐性知识解释一些生物学现象。

教学重点:1.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概念。

2.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规律。

教学难点:1.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2. 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规律的推理和解释。

教学准备:1. PPT课件:介绍基因的显性和隐性,以及相关的实例。

2. 教学材料:有关基因的显性和隐性的实验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内容,如基因的概念和性状的遗传。

2. 提问:我们知道基因控制着生物的性状,但是你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有些性状会在生物个体中表现出来,而有些性状却不会表现出来呢?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介绍基因的显性和隐性概念:显性基因是指在生物个体中表现出来的基因,隐性基因是指在生物个体中不表现出来的基因。

2. 讲解基因的传递规律:当一个生物体拥有两个相同的显性基因或一个显性基因和一个隐性基因时,它会表现出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当一个生物体拥有两个隐性基因时,它不会表现出该性状。

三、实例分析(15分钟)1. 提供实例:以人类的眼睛颜色为例,解释基因的显性和隐性如何影响眼睛颜色的表现。

2. 引导学生分析实例:通过观察和推理,理解基因的显性和隐性在生物个体中的表现。

四、课堂讨论(10分钟)1.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基因的显性和隐性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遗传疾病的预防。

2. 邀请学生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讨论。

五、小结和作业(5分钟)1.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巩固学生对基因的显性和隐性的理解。

2.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运用基因的显性和隐性知识,解释一些生物学现象,如为什么子女会继承父母的某些特征。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实例和课堂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基因的显性和隐性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下册《基因的显性和隐性》教案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下册《基因的显性和隐性》教案
生物谷
一个生物科学综合门户网站,包含了生物学各个领域的最 新研究成果和资讯动态,有助于学生了解生物科学的前沿 进展。
科普文章阅读指导
1 2
如何阅读科普文章
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科普文章的方法,包括快速浏 览全文、抓住文章主旨、理解专业术语等技巧。
科普文章的写作特点
介绍科普文章的写作风格和语言特点,帮助学生 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素养。
06 资源推荐与拓展 阅读
相关书籍资料推荐
《遗传学导论》
适合初中生阅读的遗传学入门书 籍,内容浅显易懂,有助于理解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概念。
《基因的故事》
以生动有趣的故事形式,介绍了基 因的发现、遗传规律以及基因技术 在生活中的应用,能够激发学生对 遗传学的兴趣。
《生物学基础》
针对作业完成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 应及时进行总结和反思,调整教学策略 和作业设计,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
习需求。
对于学生在作业中反映出的薄弱环节, 教师应加强针对性的辅导和训练,帮助 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
学习效果。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外拓展活动,如生 物奥赛、科技创新大赛等,以提高学生
课程重点与难点
重点
基因显性与隐性的概念及其与遗传现 象的关系。
难点
如何运用基因显性与隐性的知识解释 一些复杂的遗传现象,如多因素遗传 、基因互作等。同时,学生对于抽象 概念的理解也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02 教材内容解读
基因显性与隐性定义及特点
显性基因
能够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通 常用大写英文字母表示,如A。
成中仍然存在。
教学目标与要求
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基因显性与隐性的概念,理解遗传现象中显性与隐性的关系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遗传现象。

初二生物基因的显性和隐性教案

初二生物基因的显性和隐性教案

第三节基因的显性和隐性教学目标:1、举例说出相对性状与基因的关系,2、描述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3、说明近亲结婚的危害。

教学重点、难点:举例说出相对性状与基因的关系,描述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教具准备多媒体一、复习导入1、基因通过什么方式传递给后代的呢?2、如何判断生物的相对性状?3、如果父方的精子为AA,母方的卵细胞是aa,则受精卵的基因组成是什么?若AA表示为能卷舌,aa表示为不能卷舌,那么受精卵Aa能卷舌吗?二、新授(一)出示学习目标1.能举例说出相对性状与基因的关系2.能描述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3.能说明近亲结婚的危害(二)自主学习(自学要求:内容:课本32-34页;时间:10分钟;方法:自学讨论。

)1.你能介绍一下遗传学之父-孟德尔吗?2.孟德尔进行实验时,用了几个步骤? 有几个推论?3. .禁止近亲结婚的原因是什么?4?红楼梦?中,贾宝玉是贾母的孙子,林黛玉是贾母的外孙女,他们的爱情故事让人惋惜.从科学角度看,他们合适吗?为什么?(三)教师点拨1孟德尔的推论:⑴相对性状有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之分。

⑵在相对性状的遗传中,表现为隐性性状的基因组成为dd,显性性状基因组成为DD和Dd。

⑶基因组成是Dd的,虽然d控制的性状不表现,但会遗传下去。

2解释本文开头的内容。

AA、Aa能卷舌,aa不能卷舌,但Aa中的a基因可遗传。

若夫妻双方基因组成都是Aa,问:后代基因组成有哪几种?父方:Aa A AAa Aa母方:Aa A aa 三种,分别为AA Aa aaa Aa3禁止近亲结婚的原因近亲结婚,其遗传病出现的机会就会增加。

三、练习(见课件)四、作业完成课后练习⒈⒉⒊⒋。

八年级生物下册《基因的显性和隐性》教案

八年级生物下册《基因的显性和隐性》教案

指导杂交育种;预测和控制某些遗传病的发生。
伴性遗传规律
伴性遗传的概念
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 性状在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
,这种现象叫做伴性遗传。
伴性遗传的特点
交叉遗传(色盲和血友病基因是 由男性通过他的女儿传给他的外 孙的);母患子必病,女患父必 病(色盲);父患女必病,子患
母必病(血友病)。
3
问题解决能力
学生应反思自己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表现,包括 分析问题的思路、寻找解决方案的能力等。
拓展延伸:现代生物科技进展
基因编辑技术
介绍CRISPR-Cas9等基因编辑技术的原理和应用,让学生了解其在遗 传病治疗、农业生产等领域的前景。
基因诊断与治疗
介绍基因诊断与治疗的最新进展,如基于基因突变的疾病预测、基因 疗法等。
手段。
细胞移植
通过细胞工程技术,可以培养和扩 增具有特定功能的细胞,如造血干 细胞、心肌细胞等,用于细胞移植 治疗。
组织工程
利用细胞工程技术和生物材料,可 以构建具有特定形态和功能的组织 或器官,用于修复或替代受损组织 或器官。
发酵工程在医学领域应用
抗生素生产
通过发酵工程技术,可以生产抗生素等抗菌药物,用于治疗细菌 感染等疾病。
孟德尔遗传实验及其定 律
基因型与表现型的关系
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在 遗传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01
02
03
知识目标
理解基因的显性与隐性概 念,掌握孟德尔遗传实验 及其定律,了解基因型与 表现型的关系。
能力目标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 物遗传现象,解释基因显 隐性在遗传中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 ,理解生物遗传的奥秘, 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态 度。

[精选]基因的显性与隐性(生物教案)

[精选]基因的显性与隐性(生物教案)

[精选]基因的显性与隐性(生物教案)
一、课题:基因的显性与隐性
二、教学目标:
(1)掌握显性和隐性基因的概念
(2)初步认识基因的显性与隐性
(3)了解基因传递的模式
三、内容:
(一)显性基因
它是指个体特 this only that the company has the best products and services available.
虽然大多数显性基因都是父母传 of town
给孩子,但它们也可以通过一种称为变异的过程而发生变化,这些变异只会影响个体的部分性状,比如头发颜色,肤色等等。

(二)隐性基因
它是指某些基因表现在一个家族中,但不能立即从两个父母那里传递到子女那里。

这些基因称为隐性基因,主要是因为它们没有在个体表现中发挥功能,但它们仍然可以在未来几代繁衍后表现出来。

(三)基因传递的模式
目前,两个最常见的基因传递模式是单倍体和双倍体。

在单倍体传递中,受体只收到一个完整的复制基因,而在双倍体传递中,受体收到两个完整的复制基因。

此外,基因的传递也可以通过表现显性或隐性的基因。

四、教学方法:
(1)实物演示法:将显性和隐性基因模拟成物理模型,使学生能够真实的感受和理解相关概念的含义;
(2)图表演示法:利用表格图表向学生简明扼要的说明基因的显性与隐性以及传递模式;
(3)小组讨论法:将学生分成小组,引导他们结合实物演示以及图表材料进行讨论,加深理解。

五、教学效果:
通过上述教学方法,学生能够认识显性和隐性基因,了解基因传递的模式,并有能力
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去解决问题,从而拓展知识面和技能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单元第二章第三节基因的显性和隐性教案目标:知识目标:相对性状与基因之间的关系;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近亲结婚的危害;能力目标:能够根据基因型推断出相对性状;情感、价值观:增强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运用科学方法解释生命科学的有关问题;教案重点:基因的显性和隐性与性状之间的关系;相对性状与基因之间的关系;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近亲结婚的危害;教案难点:基因的显性和隐性与性状之间的关系;相对性状与基因之间的关系;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教案方法:讲述法、讨论法;教案准备:多媒体电子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案过程:【复习上堂课内容】师: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

生:一条染色体携带多个基因;染色体在细胞核中成对存在,基因也成对存在。

师:基因在由体细胞传递到精子或卵细胞时,会发生何种变化?生:染色体数目会减半,基因数目也会减半。

【新课讲授】师:如果AA和aa基因,分别控制着能卷舌和不能卷舌这一对相对性状,那么,当受精卵的基因是Aa时,发育成的个体能卷舌吗??为什么?师:这类问题的解决,是由mendel最先通过实验来研究的。

附:孟德尔:现代遗传学的奠基者1822年,即拿破仑死后第二年,孟德尔生于当时奥地利西里西亚德语区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

他幼年名叫约翰·孟德尔,是家中五个孩子中唯一的男孩。

他的故乡素有“多瑙河之花”的美称,村里人都爱好园艺。

一个叫施赖伯的人曾在他的故乡开办果树训练班,指导当地居民培植和嫁接不同的植物品种。

孟德尔的超群智力给他留下深刻印象。

他说服孟德尔的父母送这个男孩进入更好的学校继续其学业。

1833年,孟德尔进入一所中学。

1840年,考入一所哲学学院。

在大学中,他几乎身无分文,不得不经常为求学的资金而奔波。

1843年,大学毕业后,21岁的他进入了修道院,不是由于受到上帝的感召,而是由于他感到“被迫走上生活的第一站,而这样便能解除他为生存而做的艰苦斗争”。

因此,对于孟德尔来说,“环境决定了他职业的选择”。

1849年他获得一个担任中学教师的机会。

但在1850年的教师资格考试中,他的成绩很惨。

为了“起码能胜任一个初级学校教师的工作”,他所在的修道院根据一项教育令把他派到维也纳大学,希望他能得到一张正式的教师文凭。

就这样,孟德尔被准许在维也纳大学学习,度过了从1851到1853年的四个学期。

在此期间,他学习了物理学、化学、动物学、昆虫学、植物学、古生物学和数学。

同时,他还受到杰出科学家们的影响,如多普勒,孟德尔为他当物理学演示助手;又如依汀豪生,他是一位数学家和物理学家;还有恩格尔,他是细胞理论发展中的一位重要人物,但是由于否定植物物种的稳定性而受到教士们的攻击。

孟德尔也许从他那里学到了把细胞看作为动植物有机体结构的观点。

恩格尔是孟德尔有史以来遇到的最好的生物学家。

他对遗传的看法具体而实际:遗传规律不是用精神本质决定的,也不是由生命力决定的,而是通过真实的事实来决定的。

孟德尔在这方面也受到了恩格尔的很大影响。

1853年,已经31岁的孟德尔重新回到布尔诺的修道院。

同时有机会在布尔诺一所刚创建的技术学校教课。

大约从这时起,孟德尔决定把他的一生贡献给生物学方面的具体实验。

1854年夏天,孟德尔开始用三十四个豌豆株系进行他的工作。

1855年,继续实验它们在传递特性性状时的不变性。

1856年,他开始了著名的一系列实验,八年实验的结果是产生了那篇在1865年“布隆自然历史学会”上宣读的论文。

这篇论文1866年发表于该会的会议录上。

就是这篇当时被完全忽视而日后被发掘出来的论文奠定了孟德尔遗传学史上的地位。

1868年,孟德尔被选为修道院院长,他的管理工作剥夺了他从事科学研究的时间和精力。

在孟德尔的同代人眼中,这个有教养的老修士似乎是在用一些愚蠢的、但却也无害的方法来消磨时间。

1884年6月6日,孟德尔死于慢性肾脏疾病。

他的后继者烧毁了他的私人文件。

因此我们几乎没有关于孟德尔的原始资料或灵感的直接知识。

下面,我们就转到这位被看作有些古怪的人所从事的古怪研究上来吧。

孟德尔先是收集了34个各自具有易于识别的形态特性的豌豆品系。

为了保证这些品系的独有特性是稳定不变的(即是说每个品系自交繁殖的后代具有一致的特性),他把这些品系先种植了两年,最终挑选出22个有明显差异的纯种豌豆植株品系。

在挑选出纯种豌豆后,孟德尔用它们进行杂交,例如把长得高的同长得矮的杂交,把豆粒圆的同皱的杂交,把结白豌豆的植株同结灰褐色豌豆的植株杂交,把沿碗豆藤从下到上开花的植株同只是顶端开花的植株杂交。

他的实验目的就是通过这种杂交,“观察每一对性状的变化情况,推导出控制这些性状在杂交后代中逐代出现的规律”。

八年时间中,孟德尔一共研究了28000株植物,其中有12835株是经过“仔细修饰”的。

通过这些实验,孟德尔获得了大量的实验数据。

他发现如果把仅有一对性状的品系进行杂交,第一代杂种(F1)只出现亲本一方的性状。

比如光滑的圆豆粒与皱的粗糙豆粒杂交,结果得到的完全是光滑的圆豆粒。

如果让F1代自交,那么在得到的杂交第二代(F2)中就出现了两种情况:既有光滑的圆豆粒,也有粗糙的皱豆粒。

他的一次实验结果是:5474个光滑种子,1850个粗糙种子。

两者的比例约为2.96:1。

这只是孟德尔所研究的豌豆一种性状的实验结果。

孟德尔一共研究了七种性状。

孟德尔关于F2代的实验结果如下表:可以发现,所有的实验都有相似的结果。

在F1代只出现一种性状,而在F2代中亲本双方的性状都将出现,而且在F1代中出现过的性状与F1代中未出现过的性状之比例接近3:1。

孟德尔的实验并没有只停留在F2代上,某些实验继续了五代或六代。

但在所有实验中,杂交种都产生3:1的比例。

正是通过这些实验,孟德尔创立了著名的3:1比例。

但如何解释这样的实验结果呢?孟德尔的豌豆田孟德尔引入了孟德尔因子。

他假定豌豆的每个性状都有一对因子所控制。

如对于纯种的光滑圆豌豆,可以假定它由一对RR因子决定;对于纯种的粗糙皱豌豆,假定它由一对rr因子决定。

对于杂交一代来说,是从亲本中各获取一个因子,于是得到Rr。

由于性状只是出现圆豆粒,因此就把这种F1中出现的性状称为显性性状,而F1中未出现的性状称为隐性性状。

相应的,决定显性性状的因子称为显性因子,而决定隐性性状的因子称为隐性因子。

而对于具有Rr因子的F1代而言,进行自交的结果就会出现四种结果:RR、Rr、Rr、rr。

或者简单记作:RR+2Rr+rr。

结合上显性、隐性,显然恰好会出现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之比为3:1的结果。

并且“杂种的后代,代代都发生分离,比例为2(杂):1(稳定类型):1(稳足类型)…”于是,在孟德尔因子的假定下,实验结果得到了完美的解释。

以上只是单变化因子的实验。

如果是多变化因子又如何呢?孟德尔对此也做了一些实验与研究。

他做过两个双变化因子杂交和一个三变化因子杂交实验。

结果与他根据上述理论的预测非常吻合。

各种实验证明了他的理论假定是正确的。

他已经解开了遗传之谜,得到了遗传的重要规律。

对孟德尔的发现,后人归纳为两条定律:(1)分离律:基因不融合,而是各自分开;如果双亲都是杂种,后代以3显性:1隐性的比例分离;(2)自由组合律:每对基因自由组合或分离,而不受其他基因的影响。

孟德尔的上述杰出研究成果都体现在他1865年的论文与1866年布隆会议录上。

这一会议录曾寄给约120个图书馆,此外40本此论文的单行本也曾发给其他的植物学家们。

然而,孟德尔的非凡工作除了被德国植物学家福克等个别人提到外,可以说在当时几乎没有产生任何反响,孟德尔的研究成果被完全忽视了。

作为一个插曲,达尔文让提到孟德尔工作的福克的文章在眼皮下滑过:达尔文曾看过福克文章的目录,但没有去注意正文。

如果达尔文能认真看一下正文,那结果会如何呢?我们无意做更多的历史遐想了。

这篇伟大的论文在被忽视了30多年后,于二十世纪初被三位植物学家各自独立地发现。

于是,这位生前默默无闻的先驱获得了重新评价,他的论文也被公认为开辟了现代遗传学。

1965年,英国一位进化论专家在庆祝孟德尔上述论文发表100周年的讲话中,说“一门科学完全诞生于一个人的头脑之中,这是唯一的一个例子”。

在同年的另一次演讲中,他更明确地指出:“准确地说出一门科学分支诞生的时间和地点的事是稀奇的,遗传学是个例外,它的诞生归功于一个人:孟德尔。

是他于1865年的2月8日和3月8日在布尔诺阐述了遗传学的基本规律。

”师:怎样解释这些奇妙的现象呢?经过深入的思考,mendel认为:1、相对性状有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之分。

2、在相对性状的遗传中,表现隐性性状的基因组成只有dd,表现为显性性状的基因组成有DD 和Dd两种。

3、基因组成是Dd的,虽然d控制的性状不表现,但d(隐性基因)并没有受D(显性基因)的影响,还会遗传下去。

师:这就是基因的显性和隐性。

接着回答前面那个问题,Aa的受精卵发育成的个体可以卷舌吗?为什么?生:可以。

因为a控制的性状不表现。

师:如果夫妻双方的基因组成都是Aa,其后代的基因组成可能有哪几种情况?你能对此做出预测吗?学生讨论,教师指正:共AA,Aa,aa三种基因组成可能,两种性状表现可能。

师:请同学们做书P35练习1、2。

附:答案:1.当惯用右手是显性性状时,孩子的细胞内有控制惯用左手的基因。

当惯用左手是显性性状时,孩子的细胞内没有控制惯用左手的基因。

2.不能,决定无酒窝的基因为隐性基因d,所以无酒窝的夫妇决定有无酒窝的基因型都为dd,当亲代形成生殖细胞时只能将d传递给子代而不会出现显性基因D,所以,其子女是无酒窝的。

师:为什么要禁止近亲结婚呢?请同学们阅读P34最后一个自然段。

想想,禁止近亲结婚的原因是什么?生:如果同一个家族中曾经有过某种遗传病,或是携带有致病的基因,其后代携带该致病基因的可能性就大。

如果有血缘关系得后代之间在婚配生育,这种遗传病出现的机会就会增加。

师:禁止近亲结婚,有益于家庭幸福,民族兴旺!师:做课后练习3。

附:答案:3.不合适。

宝玉和黛玉是表兄妹,属于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按我国现行婚姻法规定是不能结婚的。

如果近亲结婚,其后代有害基因纯合的机会比随机婚配的后代要高许多倍。

师:下课。

附:白化病与苯丙酮尿症酶是一种蛋白质,它是在特定的基因指导下合成的。

基因决定酶的形成,酶控制生化反应,从而控制代谢。

白化病与苯丙酮尿症均为与酶有关的先天性代谢缺陷病。

1.白化病皮肤色素的深浅,取决于黑色素的多少,黑色素有保护皮肤的作用。

缺少黑色素,阳光里的紫外线会伤害细胞。

酪氨酸酶与黑色素的产生有关,黑色素的前体是酪氨酸,酪氨酸在酪氨酸酶的作用下成为双羟苯丙氨酸,再逐步形成黑色素。

若这种酶减少,就引起色素的产生发生障碍,进而出现白化病。

此病的症状为不能合成或几乎不能合成黑色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