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西厢》与《董西厢》比较-戏剧戏曲学专业课打印复习资料

《王西厢》与《董西厢》比较-戏剧戏曲学专业课打印复习资料
《王西厢》与《董西厢》比较-戏剧戏曲学专业课打印复习资料

《王西厢》与《董西厢》比较

——《王西厢》对《董西厢》的发展

一、主题

《董西厢》

“自今至古,自是佳人,合配才子。……一个文章天下无双,一个稔色寰中无二。……从此,趁了文君深愿,酬了相如素志。”(【瑶台月】)

“报德难从礼,裁诗可当媒;高唐休咏赋,今夜雨云来。”(卷五)

《王西厢》“永老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第五本第四折【清江引】)

二、人物形象

(一)“心数多,情性 ”——相国夫人

“她背信弃义,冷酷无情,杀伐决断而又虚伪狡诈,是强大封建势力的代表。”

《王西厢》中第一个上场人物

“治家严肃,有冰霜之操”

“红娘,你看佛殿上没人烧香呵,和小姐闲散心,耍一回去来。”

《董西厢》

(法聪说)“夫人,郑相女也。闺门有法。至于童仆侍婢,各有所役。问有呼召,得到帘下者,亦不敢侧目。家道肃然……”

红娘辞去,生止之曰:“敢问娘子:宅中未尝见婢仆出入,何故?”……红娘曰:“夫人治家严肃,朝野知名。夫人幼女莺莺,数日前夜乘月色潜出,夫人窃知,令妾召归。失子母之情,立莺庭下,责曰:…尔为女子,容颜不常。更夜出庭,月色如昼,使小僧游客得见其面,岂不自耻??莺莺泣谢曰:…今当改过自新,不必娘自苦苦。?然夫人怒色,莺不敢正视。况姨奶敢乱出入耶?”

《王西厢》老奸巨猾

赖婚时说:“莫若多以金帛相酬,先生拣豪门贵宅之女,别为之求,先生台意若何?”

《董西厢》“泣曰”

《王西厢》一切旨在维护家族利益、门第荣誉“怎舍得你献与贼汉,却不辱没了俺家谱?” “待经官呵,玷辱家门。罢,罢,……与了这厮罢!”

“我如今将莺莺与你为妻,则是俺三辈子儿不招白衣女婿,你明日便上朝取应去,我与你养着媳妇。得官呵,来见我;驳落呵,休来见我。”

《王西厢》其身影无处不在

“听琴”时,红娘:“夫人寻小姐哩,咱家去来。“传简”里有“怕夫人寻,我回去也。”

“赖简”莺莺教训张生时有“若夫人闻知” “扯到夫人那里” “万一夫人知之”。

(二)痴情多才的“傻角”——张生

《董西厢》

“今蒙文调,将赴选闱,姑待来年,不为晚矣。”丢舍不下功名利禄

《董西厢》趁人之危

“夫人与我无恩,崔相与我无旧,素不往来,救之何益?” “不是咱家口大,略使权术,立退干戈。……恁时节,便休却外人般待我?”老夫人:“是何言也?不以见薄为辞,祸灭身安,继子为亲!”

《董西厢》浮浪轻狂“赖简”后张生对红娘说“如今待欲去又关了门户,不如咱两个权做妻

夫。”

《董西厢》软弱

老夫人“赖婚”时,他“不语不言,闻着酒只推瞌睡,枉了降贼见识,歪着头避着,脸皮通红,筵席上软瘫了半壁。”闻听莺莺复许郑恒,“扑然倒地,只鼻内似有浮气。”

后又想:“郑公,贤相也。稍蒙见知,吾与其争一妇人,似涉非礼。”

《王西厢》张生更加坚强,更为叛逆。

老夫人“赖婚”时他斥问:“前者贼寇相迫,夫人所言,能退贼者,以莺莺妻之。小生挺身而出,作书与杜将军,庶几得免夫人之祸。今日命小生赴宴,将谓有喜庆之期;不知夫人何见,以兄妹之礼相待?小生非图哺啜而来,此事果若不谐,小生即当告退。”

末云:“夫人听谁说?若有此事,天不盖,地不载,害老大小疔疮!”

《王西厢》张生

“傻角” + “志诚种” → 情痴傻角

第一次在佛殿撞见莺莺,他就魂飞魄散,惊呼:“我死也!”“透骨髓相思病染”

“小生姓张,名珙,字君瑞,本贯西洛人也。年方二十三岁,正月十七日子时建生。并不曾娶妻……”

志诚种“忘餐废寝,魂劳梦断”

对功名的态度几番发生变化:“小生书剑飘零,功名未遂,游于四方。即今贞元十七年二月上旬,唐德宗即位,欲往上朝取应。”

求取功名——不顾功名——赴试

(二)叛逆的玫瑰——崔莺莺

《王西厢》以《董西厢》为基础从各个细节上树立了一个叛逆的,具有强烈的反封建礼教、反封建家族制度和门阀观念,追求自由恋爱与婚姻的更为完美的形象。

《董西厢》中的莺莺是一朵雍容华贵的牡丹,而《王西厢》中的莺莺则是一朵奔放热烈的玫瑰。前者是处处以身份来不断规范自己言谈举止的相国小姐,对于张生想爱而不敢爱,想割舍又不能死心。……不断地与自己的封建意识做着殊死较量,使得她的思想性格存在着重重矛盾,对张生的感情也只得发乎“情”止乎“礼” 。

《王西厢》中的莺莺却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前者,变得敢爱敢恨,勇于表达与封建礼教不相容的言谈。她可以为了“情”摒弃“礼”。她对张生的感情不再是藏着掖着而是让张生明确地感知到。

莺莺出场

《董西厢》“尽人顾盼,手把花枝捻。”[醉希婆] “佳人见生,羞婉而入。”

《王西厢》“只将花笑捻”。“回顾窥末下”

“内无应门五尺之童,年至十二三者,非呼召不敢辄入中堂。向日莺莺潜出闺房,夫人窥之,召立莺莺于庭下,责之曰:…汝为女子,不告而出闺门,倘遇游客小僧私视,岂不自耻。?莺立谢而言曰:…今当改过从新,毋敢再犯。?”

“红娘问醮张生答话”

《王西厢》

(旦云)使你问长老,几时做好事?

(红云)恰回夫人话也,正待回姐姐话。二月十五日请夫人、姐姐拈香。

(红笑云)姐姐,你不知,我对你说一件好笑的勾当。咱前日寺里见的那秀才,今日也在方丈里。他先出门儿外,等著红娘,深深唱个喏道:“小生姓张,名珙,字君瑞,本贯西洛人也,年二十三岁,正月十七日子时建生,并不曾娶妻。”姐姐,却是谁问他来?他又问:“那壁小娘子,莫非莺莺小姐的侍妾乎?小姐常出来么?”被红娘抢白了一顿呵回来了。姐姐,我不知他想甚么哩,世上有这等傻角!

(旦笑云)红娘,休对夫人说。天色晚也,安排香案,咱花园内烧香去来。

听到张生吟诗“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

(旦云)有人墙角吟诗!

(红云)这声音,便是那二十三岁不曾娶妻的那傻角。

(旦云)好清新之诗!我依韵做一首。“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

《董西厢》“依着君瑞韵,亦口占一绝。”

《王西厢》(莺回顾下)“眼角儿传情,咱两个口不言心自省。”[绵搭絮]

“她不再是只坐等郑恒前来迎娶的雍容华贵的牡丹,而是为了守卫绚烂的人生长出花刺的玫瑰。叛逆的萌芽伴随这月夜的酬诗茁壮的成长了。”

闹道场

《董西厢》“孝顺别人卒难学。礼拜无休,追荐亡灵,救拔先考。”

张生虽然“觑见莺莺,眼去眉来”,却也“被那女孩儿不采不采。”[吴音子]

《王西厢》(旦与红云)那生忙了一夜。【锦上花】外象儿风流,青春年少;内性儿聪明,冠世才学……(末云)那小姐好生顾盼小子!

兵围普救

《董西厢》泣乞从乱军

“污名不小,作下千年耻笑,辱累煞我,相公先考。”[大石调]褰衣望阶下欲跳

《王西厢》

主动提出“不拣何人,建立功勋,杀退贼军,扫荡妖氛,倒陪家门,情愿与英雄结婚姻、成秦晋。”[青歌儿]

“在那个墨黑如漆的长夜里,一个贵族少女除了自身引出爱情的火光,来照亮她的人生之外,她能够更多地想到和做到什么呢? 爱情,是她在生活激流中碰到的一根浮木,她不能不用全部的力量来抓住它。”

请宴

《王西厢》请宴之前

(旦唱)【乔木查】我相思为他,他相思为我,从今后两下里相思都较可。

《董西厢》

【仙吕调】莺莺见生敷扬己志,窃慕于己,心虽匪石,不无一动。

“休劝酒,我张生哥哥醉也”。

赖简

《董西厢》“大怒生曰:…愿兄怀廉耻之心?”

《王西厢》“我在这里烧香你无故至此,若夫人闻知,有何理说!”“若不看红娘的面,扯你到老夫人那里去,看你有何面目见江东父老?”

“万一夫人知之,先生何以自安?” “聪明啊,莺莺,像一枝勇敢而奔放的玫瑰,懂得用扎人的刺来捍卫自己”。

长亭送别

董西厢》莺莺对张生叮嘱道:“……记取奴言语,必登高第,专听伊家好消息,专等着伊家宝冠霞帔。”[斗鹌鹑]

《王西厢》“得官不得官,及早便回来!” “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自始至终藐视功名,只重爱情.

(三)人性的复归者——红娘

一开始张生向红娘探听莺莺时,《董西厢》中红娘只是强调老夫人之严。

《王西厢》

“先生是读书君子,孟子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君知…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道不得个…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旦云)此一炷香,愿化去先人,早生天界;此一炷香,愿堂中老母,身安无事;此一炷香……(做不语科)(红云)姐姐不祝这一炷香,我替姐姐祝告:愿俺姐姐早寻一个姐夫,拖带红娘咱!(旦再拜云)心中无限伤心事,尽在深深两拜中。(长吁科)

(末云)忌甚么物?(红唱)忌的是“知母”未寝,怕的是“红娘”撒沁。

拷红

《董西厢》

“(夫人)外不能报生之恩,内不能蔽莺之丑。取笑于亲戚,取谤于他人。愿夫人裁之。”

《王西厢》“非是张生,小姐,红娘之罪,乃夫人之过也。”

《王西厢》张生:“小生久后多以金帛拜酬小娘子。”

红娘:“是我爱你的金钱?”

《董西厢》“生赠金钗一只……,红娘谢生而归。”

《王西厢》的红娘更大胆、泼辣、受到一定儒学影响但又极力反封建、追求个性解放、思想自由、乐于助人。

三、戏剧结构

《董西厢》单线索发展的结构形式,始终以张生的活动为主线。

《王西厢》复线结构

以莺莺、张生、红娘与老夫人的矛盾为基本矛盾,表现崔张与家长的冲突;以莺莺、张生、红娘间的矛盾为次要矛盾,属于性格矛盾。一主一辅两条线索,相互制约,起伏交错,推动着情节的发展。

另外,《王西厢》删减了许多不必要的情节,使结构更完整,情节更集中。

例一:兵围普救《董西厢》使用了大量的篇幅描写战斗场面脱离主题

《王西厢》紧系主题,直切张生退兵之计。

例二:闻知莺莺重许郑恒《董西厢》张生与莺莺决定悬梁自尽

例三:梦见莺莺《董西厢》两次。第一次,莺莺“赖简”之后;第二次,长亭分别之后。《王西厢》只保留第二次梦境。

四、表现形式

《董西厢》是一种以第三人称叙事的说唱文学。

王国维评论《董西厢》说:“其书且叙事,且代言,自为一体,与元人杂剧传奇不同。明胡元瑞、国朝焦里堂、施北研笔记中均考订此书,讫不知为何体。以国维考之,盖即宋时诸宫调也。”

作者只按情节发展把全文分为八卷(实即八个段落),以便艺人按顺序逐段说唱,而不立具体的关目名称,更不分场次。

《王西厢》是供杂剧演员登场演出用的剧本,根据戏剧演出的需要而作了详细的关目安排,并作了具体的场次划分(本、楔子、折)。

《王西厢》对杂剧体制的突破

1、一本四折→五本二十折

每本也都是四折一楔子,并且最后都有“题目正名”,如第一折的

题目老夫人闭春院崔莺莺夜烧香

正名小红娘传好事张君瑞闹道场

2、演唱:突破了一人主唱的通例

五、语言

《董西厢》质朴清新,《王西厢》典雅优美,各有千秋。

金代民间俚曲发达,刘祁说:“唐以前诗在诗,至宋则多在长短句,今之诗在俗间俚曲。”(《归潜志》)

董解元植根于民间文艺,吸取诗词中富有表现力的词汇,把它和民间口语熔为一炉,形成一种质朴清新、朴实浑成的风格。

《董西厢》以唱为主。曲词总的特点是生动、活泼、新鲜、形象,具有民间俗趣。

卷五〔碧牡丹〕(张生)问红娘道:“韵那不韵?俏那不俏?” 镜儿里不住照,把须鬓掠了重掠。口儿里不住,只管吃地忽哨。九伯了多时,不觉的高声道:“唔啰,日斋时;哑,日转角;哑,日西落!”

《西厢记》语言“当行”,文采与本色相生、藻艳与白描兼备,具有强烈的戏剧效果。

1、在戏剧冲突的发展过程中,显示出性格化的语言。

2、《西厢记》杂剧的语言构成,以民间口语为主体,但是大量熔化了前人诗词歌赋里的语句,从而形成一种通晓流畅而又秀丽华美的艺术风格。

朱权称赞:“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太和正音谱》)

中国戏剧的起源和发生

中国戏剧的起源和发生 樊果 一、何为戏剧和戏曲? “戏曲”一词,首见于元人陶宗仪《辍耕录》,云:“唐有传奇、宋有戏曲、唱浑、词说:”明人称 戏剧常用“北曲”南曲“传奇”“乐府”至王国维直承陶宗仪之说,用“戏曲”一词来泛指中国传统戏剧。 王国维先生于《戏曲考源》中提出:“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对于这个概念:任中敏先生在《对王国维戏曲理论的简评》中认为:王国维模糊了“戏剧”与“戏曲”的概念,单呼戏曲所取太狭,所失太多,以戏曲概括戏居,难免陷入但要唱不要白之嫌。周华斌在《中国戏剧的起源及“戏剧发生学”》中认为:“传统戏剧形态,实际上是多元并存的,除了作为“戏曲”的主体以外,还呈现包括原始性戏剧)宗教仪式戏剧,节令民俗戏剧(如傩戏、庙戏、社火戏剧)在内的多种形态。刘桢在《20世纪中国戏剧学批判》中认为:“如果拘泥于戏曲研究理论,所失更多。事实上也是,中国戏曲特征不断被强化而同时我们的研究视界则呈萎化之态。”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又下定义为:“必合言语、动作、歌唱、以演故事,而后戏剧之意义始全。”戏剧概念同戏剧形态直接相连,对于戏剧形态,许多学者尝试过不同的界定,洛地将戏剧划分为:“戏弄”“戏文”“戏曲”三种形态。周华斌将戏剧划分为“戏”“戏剧”“戏曲”三种形态,他说:“戏是意味着拟兽的、持戈的、伴有鼓声秦的议式性舞蹈,这种舞蹈表演泛见于原始狩猎时期的图腾议式。后世亦有于战斗操练、战前示威、战后庆功、以及种种祭祀性议式。其中,除了“力”和“武”的展现外。不乏“扮演”、“表演”因素和两两相斗的“矛盾“冲突,亦即戏剧的萌芽……诸艺杂陈的“百戏”来源于原始拟兽舞蹈的“戏”,又是后世“戏剧”和戏曲“的母体”周华斌生先生所讲的“戏”是洛地先生所讲的“戏弄”的来源。《戏、戏剧、戏曲》,见《艺术学教育与科研》1999年第2期。叶长海则按时间顺序将从古到今的戏剧划分为原始戏剧、上古戏剧、古典戏剧、近代戏剧、现代戏剧五个阶段,他认为:“要探素戏剧的起源就要主要研究第1阶段,兼及第2阶段,如果要探索戏剧的成熟就要求主要研究第2阶段,兼及第3阶段。”从以上三种分类来看,戏剧是一个历时性的动态概念。从发生到成熟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其艺术形式上也有一个逐步演进的过程,比如说汉代以后,曾产生过角羝戏、歌舞戏、参军戏、滑稽戏以及受到印度梵剧影响的西域戏剧,宋代以后,曾产生过杂剧、目连戏、傩戏、南戏、明代产生传奇,清代产生京剧等大批地方戏,清末产生文明戏,20年代有了话剧、歌剧,建国后产生不少秧歌剧、花灯剧、采茶剧以及曲剧、影调戏等等。王廷信老师认为《在中国戏剧之发生》中认为戏剧是以“扮演”为形式本体的艺术。“扮演”之中“潜藏着”戏剧四要素—演员、观众、剧场和剧本。扮演中的演员:扮演指的是一种“戏剧行为”。这种行为是由“演员”来进行的。所以,“扮演”实际指的是“演员”的“装扮表演”人进入“扮演”行为之时,恰就是他成为“演员”之时,所以,进行“扮演”的人当然就是“演员”了。 扮演中的观众:扮演行为出现的时候,意味着两种情况。一是自演自赏,二是为他人观赏而扮演。前者可说扮演者身兼演员与观众二职,但缺少真正意义上的观众,后者将演员与观众分开,演者自演、观者自观。故云扮演中潜藏着观众。扮演中的“剧场”,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剧场是一种专门用于戏剧表演的“观演”场所,当戏剧走向成熟之后,才有专门性的演剧场所—剧场的出现。但在此之前,许多场所都有扮演行为出现(如宗教祭祀场所、广场空地的撂地作场等)这些场所都是正式剧场的前身。正是因为扮演行为而赋予了一个场所的“剧场”意义。扮演中的“剧本”:剧本是剧作者用来进行戏剧创作的文学体裁,剧本的出现也是戏剧成熟之后的事情。但在剧本出现之前,戏剧扮演忆经开始萌生,甚至有了一个相当长的过程。

最新戏剧戏曲学专业实习报告

戏剧戏曲学 专业实习报告 学院: 专业:戏剧戏曲学 学生姓名:杜青道学号: 14880121 指导教师:杜晓峰职称:教授 完成时间:2016年5月10日 本范文适合所有戏剧戏曲学专业实习报告,首页不显示页码,正文部分的标题更改之后,在目录上右键->更新域,就会自动更新目录。正文内容根据自己需要修改

目录 一、实习目的 (2) 二、实习时间 (2) 三、实习地点 (2) 四、实习单位 (3) 五、实习主要内容 (3) 六、实习总结 (4) (1)实习体会 (5) (2)实习反思 (6) (3)实习心得 (7) 七、致谢 (8)

一、实习目的 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用人单位对戏剧戏曲学专业大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即将毕业的戏剧戏曲学专业在校生而言,为了能更好的适应戏剧戏曲学专业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后能够尽快的融入到社会,同时能够为自己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参加戏剧戏曲学专业毕业实习是必不可少的阶段。 通过戏剧戏曲学专业毕业实习,能够让我们学到了很多在戏剧戏曲学专业课堂上根本就学不到的知识,提高调查研究、文献检索和搜集资料的能力,提高戏剧戏曲学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提高协同合作及组织工作的能力,同时也打开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只有把从书本上学到的戏剧戏曲学专业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才能真正掌握这门知识。 二、实习时间 201×年02月01日~201×年03月15日 (修改成自己戏剧戏曲学专业实习时间) 三、实习地点 杭州市滨江经济开发区江南大道 (修改成自己戏剧戏曲学专业实习地点)

四、实习单位 杭州市振石教育集团(修改成自己戏剧戏曲学专业实习单位) 此处可以继续添加具体你戏剧戏曲学专业实习单位的详细介绍 五、实习主要内容 我很荣幸进入杭州市振石教育集团(修改成自己戏剧戏曲学专业实习单位)开展毕业实习。为了更好地适应从学生到一个具备完善职业技能的工作人员,实习单位主管领导首先给我们分发戏剧戏曲学专业相关岗位从业相关知识材料进行一些基础知识的自主学习,并安排专门的老同事对岗位所涉及的相关知识进行专项培训。 在实习过程,单位安排的了杜老师作为技术指导,杜老师是位非常和蔼亲切的人,他也是戏剧戏曲学专业毕业的,从事戏剧戏曲学领域工作已经有十年。他先带领我们熟悉工作环境和戏剧戏曲学专业岗位的相关业务,之后他亲切的和我们交谈关于实习工作性质以及戏剧戏曲学专业课堂上知识在实际工作中应用容易遇到的问题。杜老师带领我们认识实习单位的其他工作人员,并让我们虚心地向这些辛勤地在戏剧戏曲学专业工作岗位上的前辈学习,在遇到不懂得问题后要积极请教前辈。 在单位实习期间,我从事的戏剧戏曲学专业相关的工作之外,还负责协助人事部部的日常工作,包括制定计划,利用戏剧戏曲学知识处理相关文书。具体实习内容过程如下:

古代小说戏曲专题课程教学大纲(20201119075520)

《古代小说戏曲专题》暨《中国古代文学专题》(二) 课程教学大纲(修订稿)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古代小说戏曲专题》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的一门必修课程。 该课程是古代文学史的分类细化课程,学生必须在修完《中国古代文学》或《中国文学史》等课程之后,方可修习。 《古代小说戏曲专题》以从上古到五四运动为止的古、近代小说、戏曲为研究对象, 主要探讨英起源,及其各个不同时期各流派代表作品的内容、形式特点,从而概括出英间的演进规律。教学内容的安排遵循以下原则: 立足于代表作。比较系统地介绍古代小说、戏曲各时期的代表作品,对苴作若、版本、内容、艺术性及其影响作简洁精当的介绍,并论述英在小说、戏曲发展史上的地位。 着眼于发展史。重点探讨小说、戏曲作为一种文学样式,其各自发展演变的内在规律。 本课程课内学时90,共5学分,开设一个学期。 二、与相关课程的衔接 本课程的相关课程主要有: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中国古代文论等。三、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建议 本课程是带有一定研究性质的课程,教学中应当注意: (一)本课程是中国文学史的深化课程,需要学生具有古代文学史的基础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了解学生对专科阶段中国古代文学史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对于一些毕业时间较长的中文专业专科学生,要指导他们进行适当的复习;对专科非中文专业的学生,则要求他们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必须补修专科阶段的《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 (二)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古代小说、戏曲的发展演变及其代表作家、作品,关于这些内容的观点都是在分析作品的基础上形成的,作品的阅读因而显得至关重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认真督促学生阅读作品,以加深他们对教材的理解。 (三)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通过自己的阅读和思考深入理解教材中的观点,而不是机械接受教材内容。对基础较好的学生,要引导他们阅读相关的研究文章和著作,进一步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掌握,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四)本课程实践性主要表现在学生对作品的分析和鉴赏上,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鼓励学生写作学术文章或搬演作品。 (五)本课程运用了多种媒体形式进行教学,教师应指导学生综合使用各种教学媒体,尤其是要重视文字教材。同时要指导学生充分利用"电大在线”教学平台,及时提岀问题、参与讨论、寻求学习辅导资料,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教学学习要求及层次

戏剧鉴赏方法

一、了解主要矛盾冲突 理清矛盾冲突的线索(如何产生矛盾冲突——产生了何种性质的矛盾冲突——矛盾冲突发展进程如何),就完整地鉴赏了戏剧文学的主要情节。 二、鉴赏戏剧语言 戏剧语言是构建剧本的基础。主要包括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人物语言也称台词,包括对话、独白、旁白等,这是人物心理活动与行为动作的外观,由此展开戏剧冲突,塑造人物形象,揭示戏剧主题;舞台说明是一种叙述性质的语言,主要用来说明人物的动作、心理、剧情发展的布景、环境、人物之间的关系等,能直接展示人物的性格和戏剧的情节。尽管舞台说明是戏剧文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同人物语言相比,它起辅助说明的作用,因此,鉴赏戏剧文学,更要紧的是品味人物语言。品味人物语言,应关注以下三方面: 1品味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因为个性化的语言能准确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 所谓个性化,是指受人物的年龄、身份、经历、教养、环境等影响而形成的个性特点。戏剧文学中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尤其重要。优秀的戏剧人物语言往往三言两语就能把人物个性展示出来。 2品味富有动作性的人物语言,即戏剧冲突中人物之间的动作冲突或人物内心活动。 我们常说的“行由心指”“言为心声”,就是说人物的内心世界必定通过言、行表达出来,这种显示动作性的语言,出自人物内心,因而能展示人物丰富的心理境界。 3品味人物语言中蕴涵的丰富的潜台词,也就是“言外之意”“话外之音”。 这是话语字面意思以外的一种深层意义。优秀的台词往往意蕴丰富,耐人寻味,给人以深广的想像空间,能起到一石多鸟之效。 三、在鉴赏戏剧冲突、品味戏剧语言的基础上,不应忽视对戏剧人物形象的鉴赏 1欣赏戏剧中的人物形象,首先要关注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 同一个人物的性格是多侧面的,不同的人物有不同的性格特征,因此,在欣赏人物形象时,首要的是抓住其主要性格特征。 2要揣摩人物的语言。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剧戏曲学导师介绍

戏剧戏曲学著名导师 刘荫柏,满族, 1941 年生,黑龙江拜泉县人。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戏曲学会理事、中国关汉卿研究会理事、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常务理事。出版著作《魏征》、《李泌》、《马致远及其剧作论考》、《元杂剧史》、《洪升研究》、《中国古代杂技》、《中国武侠小说》、《西游记研究资料》、《封神演义导读》。并以上官云龙笔名写过武侠小说。 1996 年被评为有突出贡献的专家。 王安奎,笔名安葵。男,汉族,辽宁省盖州人,共产党员。曾任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现任《戏曲研究》主编、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中国昆剧研究会副会长、武汉大学兼职教授。已出版的专著有:《当代戏曲作家论》、《新时期戏曲创作论》、《戏曲拉奥孔》、《海边评剧》、《张庚评传》。参加了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当代中国戏曲》的写作,任编写组负责人。任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中国当代戏曲史》负责人。《昆曲艺术大典·历史理论点》主编,《戏曲理论与戏曲思维》《昆曲创作与理论》(与人合作)。 章诒和,曾用名章愚,章愚愚,女,1942年9月生,汉族,安徽桐城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1963年毕业于中国戏曲研究院戏文系,1979年调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中国戏曲家协会会员、中国俗文学会理事。主要成果:专著《师友集》、《中国戏曲艺术通论》(合著)、《中国俗文学概论》(合著)、《中国戏曲》(合著,主编兼主笔)。 姜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曲艺协会副主席、分党组书记。国家一级演员。少年时就读于北京灯市口中学,毕业后,上山下乡到黑龙江省生产建设兵团十六团, 1975年被选到黑龙江代表队,次年参加全国曲艺汇演,后被中国广播艺术团选中,在国家级一级说唱团当相声演员,从师马季。1978年创作相声《如此照相》获全国曲艺大奖一等奖,同年年底,当选为中国曲艺家协会理事。 1983年的春节联欢晚会邀请他当主持人,自此,他的艺术生涯又开始了一个新的阶段。十几年来,他奉献了一个又一个精品相声:诗歌与爱情、错走了这一步、虎口遐想、电梯风波、着急、学唱歌、照相…… 1985年,姜昆当选中国曲艺家协会的副主席、中国广播说唱团团长,并被选为中华青年联合会常委。作为中国的第八代相声传人,他在中国以现实知识为特征,在相声界竖起了一面旗帜,作品雅俗共赏,言意新颖,内涵丰富,笑料隽永,他高超的艺术表现,使他获得了中国唱片界的最高荣誉——“金唱片奖”。 1995年,他辞去了中国广播说唱团团长的职务,担任中华曲艺学会会长,潜心在相声领域,编辑了200万字的《中国传统相声大全》,成为研究中国相声珍贵的权威性资料。 而他创作的《姜昆相声集》是中国相声人手一册的教科书。1998年,他出版自传《笑面人生》, 第一年销售就突破四十五万册大关,在中国销售排行榜上名列第二。同年,他创办了中国相声网,把世界的笑引向中国,把中国的笑洒向世界。2001年他担任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所长,及研究生院硕士导师。致力于曲艺通史和理论的编写和出版,由他主持、数十位全国曲艺史论研究专家合作完成的国家级中国曲艺史论,历时三年完成。史论分《中国曲艺通史》与《中国曲艺概论》两卷,堪称近年来曲艺研究领域的集大成之作。 2004年11月至今,姜昆担任中国曲艺家协会分党组书记。

最新《中国古代小说戏剧专题》试题及参考答案

中国古代小说戏剧专题考试题 专业姓名学号 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元代剧作家__纪君祥___创作的《赵氏孤儿》是一部著名的历史悲剧,剧中表现了屠岸贾的残暴奸诈,突出了程婴等义土赴汤蹈火的牺牲精神。 2.李逵是元代水浒戏中最受欢迎的角色,康进之的《____李逵负荆___》和高文秀的《双献功》就是以他为核心人物的优秀剧本。 3.《单刀会》是元代杂剧作家___关汉卿____的历史剧代表作,剧中突出了关羽豪迈无畏的英雄气概,并借关羽之口抒发了深沉的历史沧桑之感。 4.元代剧作家_____白朴____的杂剧《梧桐雨》曲辞缠绵悱恻,细腻传神,朴实而又优雅,赢得了无数的赞誉。 5.元代很多杂剧改编自唐传奇,如王实甫的《西厢记》改编自元稹的传奇小说《_____莺莺传___》,郑光祖的杂剧《____倩女离魂___》改编自陈玄祐的传奇小说《离魂记》。 6.四大南戏之一的《拜月亭》,是根据元代剧作家___关汉卿___的杂剧《闺怨佳人拜月亭》改编的.剧中描写了蒋世隆与王瑞兰、陀满兴福与蒋瑞莲聚散悲欢的爱情故事。 7.梁辰鱼创作的传奇《浣纱记》是第一部用改革后的昆山腔演唱的剧本,它使昆山腔在戏曲舞台上迅速流传开来。 8.清初传奇创作非常繁荣,洪升的《___长生殿___》和__孔尚任_____的《桃花扇》代表了这一阶段传奇创作的最高成就 9.汤显祖的“玉茗堂四梦”包括传奇《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和《___紫钗记_____》。 10.清初以李玉为代表的苏州派剧作家,以戏曲来反映现实政治和平民生活,李玉、朱素臣等合作的_____清忠谱____是其代表作之一,剧中反映了东林党人和苏州人民反抗阉党魏忠贤的斗争。 11、杂剧《四声猿》的作者是徐渭。 12、《金瓶梅》是中国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白话长篇小说。 13.《桃花扇》传奇以李香君和侯方域的爱情故事为线索,表现南明历史。 14.“四大谴责小说”指《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和《孽海花》。 15.王实甫《西厢记》、关汉卿《拜月亭》和白朴的《墙头马上》、郑光祖的《倩女离魂》,被称为元杂“四 大爱情剧”。 二、名词解释(每个4分,共16分)

中国戏曲与西洋戏剧之比较

中国戏曲与西洋戏剧之比较 XX学院 XX班 XXX 西洋歌剧与中国戏曲是音乐艺术与戏剧艺术不断发展的结果,也是音乐与戏剧相结合的一种高度综合的艺术。二者是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社会型态、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下形成和出现的艺术类型,从艺术形式上来认识,都是将音乐、戏剧、文学、舞蹈、美术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因而有诸多的相同之处,但因其起源于不同地域,发展于不同地域,故彼此间又存在诸多不同。下面将以具体作品为例,比较中国戏剧和西洋歌剧在文化背景,艺术表演方式和蕴含的人文精神的不同。指出中国戏曲该如何发展。 一、中国戏曲和西洋歌剧形成的时代背景的不同 艺术植根抵于人民生活之中, 而音乐艺术又都源自民族民间音乐中, 各有各的民族特色。世界上有三种古老的戏剧文化:一是希腊悲剧和喜剧、二是印度梵剧、三是中国戏曲。可见我国戏曲在世界艺术宝库中占有了独具特色的重要地位。中国戏曲的起源很早, 在上古原始社会的歌舞中已经萌芽, 经汉唐到宋金的发育成长过程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形态。中国古典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以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为历代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戏曲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秦汉时代。但形成过程相当漫长,到了宋元之际才得成型。成熟的戏曲要从元杂剧算起,经历、明、清的不断发展成熟而进入现代,历八百多年繁盛不败。如今有360多个剧种,多种唱腔。中国古典戏曲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曾先后出现了宋元南戏、元代杂剧、明清传奇、清代地方戏及近、现代戏曲等四种基本形式。 而作为世界艺术珍宝的西洋歌剧, 是西方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歌剧最早出现在16世纪的意大利,源自古希腊悲剧的剧场音乐,既而传播到欧洲各国。而德国的海因里希·许茨、法国普蒂斯特·吕利和英格兰的亨利·珀赛尔分别在他们自己的国家,开创了17世纪歌剧的先河,直到18世纪,意大利歌剧依然是欧洲歌剧的主流。按其性质特点及流传时、区的不同,分有正歌剧、大歌剧、轻歌剧、乐剧等类型。歌剧注重对声乐的掌控,并以此表达人们的生活、思想、情感来感染听众, 唤起对美的追求, 给人以鼓舞和力量。 二、中国戏曲和西洋歌剧的唱法比较 歌剧是一门西方舞台表演艺术,简单而言就是主要或完全以歌唱和音乐来交代和表达剧情的戏剧,西洋歌剧歌唱艺术属于美声唱法,其特点是追求声音效果

中传戏剧真题

中传2000到2009真题 2000戏剧评论写作试题 一、名词解释(各5分,共20分): 1、戏剧四要素 2、体验派 3、表现派 4、关汉卿 二、作品分析评论(各40分,共80分): 1、洪昇《长生殿》的主题内容。 2、试选一部当代话剧进行分析评论。 2001戏剧评论写作试题 一、名词解释(各5分,共20分): 1、幕表制 2、悲喜剧 3、契诃夫 4、舞台时空 二、简答题(各10分,共20分): 1、剧本是“一剧之本”吗?谈谈你的理解。 2、就王国维的“戏曲”定义,谈谈你对戏曲基本特征的理解。 三、论述题(各30分,共60分): 1、联系实例,比较舞台剧与影视剧在观演关系上的差异。 2、评论一部悲喜剧作品(中外皆可)。 2003戏剧戏曲史论 一、名词解释(各5分,共30分): 1、梅兰芳 2、文明戏 3、戏剧GC 4、易卜生 5、《俄狄浦斯王》 6、样板戏 二、简答题(各20分,共40分): 1、明清传奇有何特征?请与元杂剧相比较来谈。 2、结合具体作品,简述戏剧情境的重要性。 三、论述题(各40分,共80分;第1、2题选做一题,第3题必答。): 1、谈谈新的传播媒介(如唱片、广播、电视等)对传统戏曲艺术的变革的积 极意义。 2、结合自己的观剧体会,谈谈舞台剧的美感魅力。 3、联系实际,选取你认为典型的事例,分析近年来戏剧艺术演进中的一个或 若干突出之点。 04戏剧戏曲史论 一、名词解释(各5分,共30分):

1、四大徽班 2、南洪北孔 3、发现与突转 4、南国社 5、《安提戈涅》 6、梅特林克 二、简答题(各20分,共40分): 1、戏剧艺术有哪些基本要素?试分述之。 2、关于戏剧的规律,有“冲突”说、“激变”说、“观众”说等多种,还有人认为 演员表演技术是戏剧艺术的核心,你倾向于哪一种(或几种)意见?试述理由。 三、论述题(各40分,共80分;第1、2题选做一题,第3题必答。): 1、就你所熟悉的一个戏曲剧种,描述其形态特征、评述其代表性剧目和演员 (举例一二即可)。 2、任选西方戏剧史上具有代表性的重要人物,试述其创作和艺术实践成就及 对后世的影响。 3、悲剧和喜剧各有那些基本特征?结合具体作品加以论述。 05戏剧戏曲基础 一、名词解释(各6分,共30分): 1、莎士比亚“四大悲剧” 2、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3、荒诞派戏剧 4、李渔 5、四功五法 二、简答题(各20分,共40分): 1、怎样理解戏剧是“综合艺术”? 2、简述郭沫若历史剧创作的主要成就。 三、论述题(各40分,共80分): 1、略论戏剧的本质特性。 2、《牡丹亭》评析(原作与改编作品均可) 06戏剧戏曲基础 一、名词解释(各6分,共30分): 1、百戏 2、“四大传奇” 3、《雷雨》 4、《茶花女》 5、存在主义戏剧 二、简答题(各20分,共40分): 1、布莱希特演剧理论 2、谈谈你对元杂剧《西厢记》的了解和评价。 三、论述题(各40分,共80分): 1、你认为21世纪的戏曲会怎样处理程式?结合具体事例加以论述。 2、结合具体作家作品谈谈你对中国戏剧流派的看法 07戏剧戏曲基础 一、名词解释(各6分,共30分):

古代小说戏曲专题模拟试卷

《中国古代小说戏曲专题》模拟试卷 一、选择(每题1分,共10分) 1、唐传奇《李娃传》的作者是()。 A.蒋防 B.元稹 C.白行简 D.白居易 2、下列作品不属于白话小说的是()。 A.《碾玉观音》 B.《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C.《虬髯客传》 D.《新编五代史平话》 3、下列作品中在题材类型上属于历史演义小说的是()。 A.《封神演义》 B.《杨家府演义》 C.《新列国志》 D.《荡寇志》 4、十三妹是小说()的主要人物。 A.《三侠五义》 B.《儿女英雄传》 C.《好逑传》 D.《醒世姻缘传》 5、中国戏曲上著名的悲剧《赵氏孤儿》是戏剧家()的作品。 A.马致远 B.康进之 C.尚忠贤 D.纪君祥 6、下列作品中属于关汉卿的是()。 A.《救风尘》 B.《东堂老》 C.《陈州粜米》 D. 《王粲登楼》

7、蔡伯喈是戏曲()塑造的一个文人形象。 A.《拜月亭》 B.《琵琶记》 C.《五伦全备记》 D.《荆钗记》 8、明代戏曲流派吴江派的代表人物是()。 A.梁辰鱼 B.汤显祖 C.沈璟 D.阮大铖 9、《狂鼓史渔阳三弄》是明代戏曲作家()的代表作。 A.徐渭 B.王衡 C.康海 D.杨显之 10、周处除三害的故事出自古代小说集()。 A.《西京杂记》 B.《后搜神记》 C.《传奇》 D.《世说新语》 二、填空(每空1分,共10分) 11.古代文言小说集《搜神记》和《阅微草堂笔记》的作者分别是和。 12、唐代沈既济的小说《》描写了贫士郑六与狐精幻化的美女任氏的爱情,开《聊斋志异》描写花妖狐魅的先河。 13、明代拟话本《》借年轻商贾蒋兴哥与妻子王三巧的离合遭遇,表达了一种新的贞操观念和爱情观念。 14、清代李宝嘉的小说《》是一部专门暴露官场黑暗的力作,对于中国社会崩溃时期的官僚政治进行了总体解剖。 15、所谓南戏四大声腔指的是、海盐腔、余姚腔和弋阳腔。

古代小说戏曲专题.doc期末试题

《古代小说戏曲专题》期末 一、填空题 1、元杂剧在艺术形式上直接上承宋__________________和金________________,并在诗词、讲唱文学的基础上创造了成熟的文学剧本。 2、现存元前期杂剧的著名历史悲剧有______________所作的以昭君故事为题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作的描写春秋时期赵盾和屠岸贾两个家族矛盾斗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作的描写唐明皇和杨贵妃爱情故事的 《_________________》等。 3、王实甫的杂剧代表作是《》。 4、杂剧的剧本主要由_________________和宾白组成,宾白包括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_。剧本还规定了演员的主要动作、表情和舞台效果,叫做“_______________”,简称“___________________”。 5、《窦娥冤》是反映元代社会现实的作品,但从《汉书》、《说苑》、《_______________》等书的记载中,可以看出它的产生收到汉代“_______________”故事的影响。 6、元末明初在宋元______________的基础上产生了长篇章回小说,《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两部杰作的出现,奠定了后世长篇章回小说的基础。 7、元末明初的“四大南戏”又叫“四大传奇”,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项脊轩志》是明代作家的古文名篇,《湖心亭看雪》则是 的小品文佳作。 9、所谓“二拍”指的是明代凌濠初编辑的白话短篇小说集《》和《》。 10、明代戏曲家的戏曲理论和创作蠃得了当时及身后作家的响应,在他的影响之下形成了中国戏曲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流派——吴江派。 11、“一人永占”是___________________在明末所作的四部传奇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合称。 12、明代戏曲家的戏曲理论和创作蠃得了当时及身后作家的响应,在他的影响之下形成了中国戏曲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流派——吴江派。 13、汤显祖的传奇《》取材于唐代传奇小说《南柯太守传》,作品借梦境抒发了现世的人生感慨。 14、杜十娘是明代白话短篇小说《》中塑造的一个外表温顺体贴而内心刚强果敢的风尘女子形象。 15、蒋兴哥是明代白话短篇小说《》的主人公,这篇小说被西方学者认为是“明代最伟大的作品”。 16、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小说集,集中所收作品的体裁,大致可分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17、《红楼梦》原名_______________,最初以八十回抄本的形式流传,这些抄本都附有脂砚斋等人的评语,所以被称为_________________。 18、晚清“四大谴责小说”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洪升和孔尚任是康熙年间出现的两位戏曲家,因为洪升是______________人,孔尚任是_________________人,二人被称为“_________________”。 20、九死一生是晚清谴责小说《______________》的人物,傅彩云是《______________》中

戏曲

戏曲指的是中国传统的戏剧。戏曲的内涵包括唱念做打,综合了对白、音乐、歌唱、舞蹈、武术和杂技等多种表演方式,不同于西方将歌剧、舞剧、话剧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 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出现许多改编的传统剧目,新编历史剧和表现现代生活题材的现代戏,都受广大观众热烈欢迎。比较流行著名的剧种有:昆曲、粤剧、川剧、淮剧、晋剧、汉剧、湘剧、潮剧、闽剧、祁剧、莆仙戏、河北梆子、湖南花鼓、吕剧、花鼓戏、徽剧、沪剧、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秦腔等五十多个剧种。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各种表演艺术因素综合而成的。它的起源历史悠久,早在原始社会歌舞已有萌芽,在漫长发展的过程中,经过八百多年不断地丰富、更新与发展,才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 戏曲的起源 中国戏曲源远流长,它最早是从模仿劳动的歌舞中产生的。 (一)先秦——戏曲的萌芽期。《诗经》里的“颂”,《楚辞》里的“九歌”,就是祭神时歌舞的唱词。从春秋战国到汉代,在娱神的歌舞中逐渐演变出娱人的歌舞。从汉魏到中唐,又先后出现了以竞技为主的“角抵”(即百戏)、以问答方式表演的“参军戏”和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摇娘”等,这些都是萌芽状态的戏剧。 (二)唐代(中后期)——戏曲的形成期。中唐以后,我国戏剧飞跃发展,戏剧艺术逐渐形成。 (三)宋金——戏曲的发展期。宋代的“杂剧”,金代的“院本”和讲唱形式的“诸宫调”,从乐曲、结构到内容,都为元代杂剧打下了基础。 (四)元代——戏曲的成熟期。到了元代,“杂剧”就在原有基础上大大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戏剧。它具备了戏剧的基本特点,标志着我国戏剧进入成熟的阶段。其中最为杰出的作曲家为关汉卿,他的代表作《窦娥冤》历来被后人称颂。 京剧是中国戏曲曲种之一,发源于十九世纪中期的都城北京,并于清朝宫廷内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其腔调以西皮和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清朝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来自中国南方的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第一个进京的徽班是以唱“二黄”声腔为主的“三庆”,由于其声腔及剧目都很丰富,逐渐压倒了当时盛行于北京的秦腔。许多秦腔班演员转入徽班,形成徽秦两腔的融合。随后,另外三个徽班:“四喜”、“春台”和“和春”也来到北京,使盛行多年的昆剧逐渐衰落,昆剧演员也多转入徽班。到了清朝道光年间湖北演员进京,带来了楚调(汉调、西皮调),在京师与徽班造成了西皮与二黄合流,形成所谓的“皮黄戏”。此时在京师里形成的皮黄戏,受到北京语音与腔调的影响,有了“京音”的特色。后来由于他们经常到上海演出,上海人就把这种带有北京特点的皮黄戏叫做“京戏”,也叫“京剧”。又由于京剧在京师的迅速发展,使其艺术水平在中国戏曲中名列前茅,后来在全中国流行,所以也被称为“国剧”。 京剧是在北京形成的戏曲剧种之一,至今已有将近二百年的历史。它是在徽戏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戏曲剧种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演变而形成的。徽戏进京是在公元1790年(清乾隆五十五年),最早进京的徽戏班是安徽享有盛名的“三庆班”。随后来京的又有“四喜”、“和春”、“春台”诸班,合称“四大徽班”。 京剧的正式形成大约是道光二十年(1840年)以后的事,这时京剧的各种唱腔版式已初步具备,京剧的语言特点已经形成,在角色的行当方面已出现了新的变化,已拥有一批具有京剧特点的剧目,京剧第一代演员也已经出现:余胜三、张二奎、程长庚被称为老生“三鼎甲”,此外还有老生演员兼京剧剧作家卢胜奎。程长庚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他在融合汉调、徽调并吸收昆曲加以改造和提高方面,比同时期的其他京剧演员作了更多的努力,对京剧表演艺术的形成贡献很大,对后世京剧的发展影响起了很大的作用。 京剧音乐属于板腔体,主要唱腔有二黄、西皮两个系统,所以京剧也称“皮黄”。京剧常用唱腔还有南梆子、四平调、高拔子和吹腔。京剧的传统剧目约在一千多个,常演的约有三四百个以上,其中除来自徽戏、汉戏、昆曲与秦腔者外,也有相当数量是京剧艺人和民间作家陆续编写出来的。京剧较擅长于表现历史题材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故事大多取自历史演义和小说话本。既有整本的大戏,也有大量的折子戏,此外还有一些连台本戏。 京剧角色的行当划分比较严格,早期分为生、旦、净、末、丑、武行、流行(龙套)七行,以后归为生、旦、净、丑四大行。 京剧形成以来,涌现出大量的优秀演员,他们对京剧的唱腔、表演,以及剧目和人物造型等方面的革新、发展做出了贡献,形成了许多影响很大的流派。如老生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谭鑫培、汪桂花芬、孙菊仙、汪笑侬、刘鸿声、王鸿寿、余叔岩、高庆奎、言菊朋、周信芳、马连良、杨宝森、谭富英、李少春等;小生徐小香、程继先、姜妙香、叶盛兰等;考勤武生俞菊笙、黄月山、李春来、杨小楼、盖叫天、尚和玉、厉慧良等;旦角梅巧玲、余紫云、田桂凤、陈德霖、王瑶卿、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欧阳予倩、冯子和、小翠花、张君秋等、老旦龚云甫、李多奎等;净角穆凤山、黄润甫、何桂山、裘桂仙、金少山、裘盛戎等;丑角刘赶三、杨鸣玉(原为昆丑,加入京班演出)、王长林、肖长华等。此外还有著名琴师孙佑臣、梅田、徐兰沅、王少卿、杨宝忠等;著名鼓师杭子和、白登云、王燮元等。 经典剧目:霸王别姬(梅派)、白蛇传、定军山、贵妃醉酒(旦角折子戏)、群英会、借东风(须生)、玉堂春(程派)、九件衣、文昭关、望江亭、徐策跑城、辕门斩子、四郎探母、红鬃烈马(全部)锁麟囊、探阴山、杨门女将、文姬归汉、罗成叫关、孟丽君、游上林(折子戏)、赵氏孤儿、谢瑶环......

《古代小说戏曲专题》作业参考答案

古代小说戏曲专题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古代小说戏曲专题作业1答案 (本作业大多数为自己所做,故答案仅供参考) 一、认真阅读教材上编第四章《宋元话本和明清拟话本》,回答下例问题。 1、婚姻爱情和断案折狱是话本最重要的题材类型,请简要介绍爱情题材和公案题材的拟话本为代表作品 各一部,每部介绍字数不少于200字。 (1)爱情题材的拟话本 (2)公案题材的拟话本 2、以唐传奇《霍小玉传》和拟话本小说《卖油郎独占花魁》为例,分析话本、拟话本和唐代小说在爱情观念和人物形象上发生了哪些新变化? 答:在爱情观念上:a、话本、拟话本的爱情故事开始由门当户对、郎才女貌,向尊重品德、情感、注重生活实际方面进化; b、话本、拟话本爱情篇章的主题也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在反对封建的门第观念、贞操观念和等级观念以及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争取自由婚姻等。 在人物形象上:话本、拟话本对人物的描写具有特殊性、细致性和多样性。a、特殊性表现在人物描写上的“奇”,非常注重人物描写的个性化。比如:杜十娘、莘瑶琴、玉堂春,三人都是色艺双绝的妓女,都向往自由、渴望爱情;但她们却都有各自不同的风姿。杜十娘深沉老练、莘瑶琴质朴单纯、玉堂春机智泼辣。 B、细致性十分明显,如《刘小官雌雄兄弟》写小酒店掌柜刘公在风雪天救起一个60 多岁的老头,就用了 4000 多字。《苏小妹三难新郎》写秦少游与苏小妹进入洞房后的“三难”就用了将近5000 字的篇幅。 c、人物的多样性,比如:综合环境、人物身世等特点;利用矛盾冲突描写人物的行动;在矛盾冲突中 展示人物心理活动;通过想象夸张塑造带有传奇色彩的理想形象等等 3、话本、拟话本擅长运用富有特征性的器物来连缀故事,请以《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为例,分析话本、拟话本小说是如何以物为线结撰作品的。 答:话本、拟话本是中国古代承前启后的白话小说,其作者博古通今,大都熟悉前朝故事,不仅熟悉下层人民生活,与当时的市民阶层生气想通,而且富有表现生活的艺术技巧。听众也是以下层小市民为主, 所以内容也是写下层民众生活,以描写人物为中心,情节曲折,故事性强,语言是白话口语,下层小市民 在听众数量上占了绝大多数。另外,讲史话本的作者大都地位低下,其听众和观众大多是生活在社会底层 的人民,因而,讲史话本的思想观点比正统诗文进步,较为接近人民群众 4、话本、拟话本小说在安排情节上讲究“无巧不成书”,请以《金玉奴棒打薄情郎》为例,分析话本、拟 话本是如何运用“巧合”的手法的。 答:所谓“巧合”,就是偶然性。偶然性是由必然性决定的,作品中的“巧合”来源于社会,又经过提炼加工,就是即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既反映生活真实,体现客观规律,又富有艺术魅力。比如《错斩崔宁》的“巧”值得一提,作者安排情节,处处抓住一个“错”,在“错”的背后又处处强调一个“巧”。刘贵戏言,二姐出走是“巧”,静山大王杀刘贵是“巧”,崔宁与二姐清早结伴同行是“巧”,刘贵与崔宁的财物正好都是十五贯更是“巧”,表面看来这些“巧”是偶然的;而在“巧”的背后,是封建礼教和司法制度两把杀人的刀子。这里的“巧”表现了社会的本质和客观规律。试想,如果不是社会上普遍存在买卖妻妾的现象,刘贵怎能如此戏言?陈二姐又怎么会轻易信以为真?如果没有“男女同行、非奸即盗”的社会舆论,崔宁和陈二姐又怎会被“错绑”、“错杀”。正因为《错斩崔宁》中的“巧” 戳到了当时社会的要害,所以情节的发展既扣人心弦,又合情合理。听众和读者既因为始料不及而不断称奇,又因为总在情理之中而频频叹服。 5、话本、拟话本是后世文艺创作重要的题材渊薮。请介绍一部根据话本、拟话本改编而成的文艺作品,如戏曲、影视等,并说明其与原作有何不同。 答:根据关汉卿的《窦娥冤》改编的戏曲作品有不少,其中有的剧作在情节上和原剧相比有较大改动。下面是程砚秋改编的京剧《六月雪》的主要剧情(有两种结尾)。 秀才蔡昌宗进京赶考,佣户张氏之子驴儿随往。驴儿垂涎昌宗之妻窦娥,途中将昌宗推入河中,回家假说昌宗失足落水而死。蔡母悲痛成病,想吃羊肚汤,驴儿又在汤内暗放毒药,不想被驴儿的母亲吃 下,当即身亡。驴儿于是诬告说蔡母杀害了他母亲,县官动用严刑逼供。窦娥不忍婆婆受苦,挺身含冤代 罪,被判斩刑。行刑正值六月,忽然天降大雪,县官惊恐异常。窦娥的父亲窦天章,时任八府巡按,前来 楚州巡查,解救了窦娥,同时,蔡昌宗也并没有死,窦娥一家团圆。(另一种结尾是:窦天章来楚州一带 巡查时,乡民替窦娥喊冤,于是将张驴儿抓获。但当他赶去搭救窦娥时,窦娥已屈死于刑刀之下。)两剧情节上的主要不同之处:《六月雪》里窦娥是秀才蔡昌宗的妻子,《窦娥冤》里窦娥先做童养

戏剧戏曲艺术基础知识讲解学习

戏剧戏曲艺术基础知 识

1.世界上民族戏剧的源流归结主要有三大源流它们是:古希腊戏剧、印度梵剧、中国戏曲。 1. 希腊的三大悲剧家分别是埃斯库罗、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它们的代表作分别是《普罗米修斯》、《俄狄浦斯》、《美狄亚》。 2. 印度戏剧家首陀罗迦的代表作是《小泥车》,迦梨陀娑的代表作是《沙恭达罗》,跋娑的代表作是《惊梦记》。 3. 戏曲是对宋元南戏、元明杂剧、明清传奇、以及近代京剧、各种地方戏的总称。 4. 中国戏曲的特征可以概括为综合性、程式性、虚拟性、歌舞性。 5. 中国戏曲的起源发生有多种观点,如王国维的古巫古优说,此外还有印度梵剧说、影戏傀儡戏说、原始歌舞说、宗教仪式说等观点。 6. 西汉角抵戏的代表作是《东海黄公》。 7. 汉代司马迁的《史记滑稽列传》里记载了著名的“优孟衣冠”的故事。 8.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歌舞戏主要有《代面》(兰陵王)、《踏摇娘》和《拨头》。 9. 唐代参军戏的两个主要角色是参军和苍鹘。 10. 北宋时期,“变文”被“鼓子词”所继承,用以说唱长篇故事。 11. 说唱艺术完全成熟的代表作是金代出现的董解元的说唱诸宫调《西厢记》。 12. 构成戏曲的主要来源是古代歌舞、说唱艺术、滑稽戏。 13. 瓦舍是一个集多种技艺、供艺人卖艺、观众观看的场所。 14. 宋杂剧是在唐代参军戏的基础上,广泛吸收歌舞、多种表演技艺,并将其进一步综合形成的。 15. 金院本是金朝在燕山(今北京)建都时逐渐形成的北方派杂剧。 16. 金院本与宋杂剧的不同点在于金院本中用大曲歌唱的节目很少;在属于艳段的节目形式上更加丰富;还存在着一类称为“院幺”的特有节目。 17. 南戏,又称南曲戏文、南曲、戏文。最初产生于浙江温州(又名永嘉)地区,故又称“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

戏曲进入高校的重要性

谈戏曲进入高校艺术课堂的重要性 戏曲作为我们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精髓,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音乐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当前我国高校的音乐教学,出现了歌唱性乐曲教学单一的局面。学生对流行歌曲的热衷已经到了痴迷的地步,但对于我们的民族艺术诸如戏曲、曲艺等传统艺术形式却知之甚少。由于市场经济、社会观念等各种因素的影响,高校艺术专业的学生大部分对戏曲不感兴趣,忽视戏曲知识的学习和戏曲音乐的渗透,不能很好地发挥戏曲艺术的影响力,尚不能将戏曲融入校园文化。因此,站在民族意识的高度,教育部倡导戏曲等民族传统艺术走进音乐课堂,既是对我国优秀民族文化遗产进行传承和发扬光大的一次全新尝试,也是发挥戏曲艺术教育功能、提高民族整体素质的重要举措。提高高校艺术专业的学生对戏曲艺术的认识,不但可以丰富戏曲方面的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振奋民族精神、提高艺术素质,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是高校艺术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戏曲引入高校艺术课堂的意义:1.戏曲艺术教育是振奋民族精神的重要渠道 戏曲是我国传统的戏剧形式,它集中国各民族文化之大成,是经过无数艺术家继往开来不断创新积累的结晶,是博大精深的艺术体系。中国的戏曲艺术是融表演、演唱为一体且运用多种艺术手段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艺术,它综合了多种艺术成分,在世界艺坛独树一帜。戏曲的突出特点是唱、念、做、打,其中的行腔转调和发音吐字都有一定的规矩和要求素质教育,它的手、眼、身、法、步,都要经过专门的、严格的训练,念白的韵白和口白均要有音乐性,武打要干净利落、稳妥准确、轻捷灵便。其表现手段的程式要求更是严格,唱、念、做、打和音乐伴奏以及服装、化妆、布景、道具等都有一定格式。戏曲是一种综合性艺术,它融合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多种艺术门类,中国戏曲文化的发展史也体现了中国民族艺术文化发展过程。所以,把戏曲艺术引入高校艺术教育中,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民族民间传统艺术的认识,深入了解中国民族民间艺术事业的发展,还能促进学生学习祖国传统艺术文化的积极性。 2.戏曲艺术教育是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的需要 目前我国高校大多数学生喜欢流行歌曲、摇滚乐等远远胜过传统的戏曲艺术,对流传千年的戏曲剧目、代表人物及中国的戏剧创作大师更是缺乏了解。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逐渐认识到了继承民族传统艺术的重要性。为了振兴这一历史悠久、曾经深刻影响过中华民族心理的传统艺术形式,在青年学生中传播优秀的传统文化,国家教育部也出台了许多的相关政策,例如教育部在《全国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中规定《戏曲鉴赏》为高校必须开设的课程,要求大中学校为戏曲走进校园提供条件,鼓励大中学生欣赏优秀的戏曲作品,跟优秀的戏曲艺术家进行近距离的接触及交流等。 戏曲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表现形态之一,它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完美体现,更是古老的东方文明的璀璨名片。其优秀剧目蕴含着华夏人民的审美观、道德观、价值观。通过戏曲艺术教育,使学生认识、掌握戏曲艺术的特点和规律,扬长避短,发扬光大,使更多学生知道我们的国家是拥有丰富文化遗产的文明古国。在这些遗产中,戏曲则是独具风貌的重要艺术形式。要让学生知道,这里有令人拍案叫绝的表演,有长久传唱不衰的唱段,还有传播范围极广的民间传说。这些必将激起学生对中国戏曲文化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 3.戏曲艺术教育是提高学生鉴赏能力和表演才能的重要途径 戏曲是一种综合性艺术,它融合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多种艺术门类,中国戏曲文化的发展史也体现了中国民族艺术文化发展过程。所以,把戏曲艺术引入高校艺术教育中,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民族民间传统艺术的认识,深入了解中国民族民间艺术事业的发展,还能促进学生学习祖国传统艺术文化的积极性。唱、念、做、打,行行俱全;手、眼、身、法、步,都要经过严格训练;甩发、拍须、抬袖、台步等都有一定格规。高校学生通过学习戏曲艺术,可置身于戏曲艺术的熏陶之中,将使他们的艺术鉴赏力不断提高。那些脍炙人口、久唱不衰的着名曲目和唱段,不但把学生带入了优美的境界,同时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得以丰富和提高,拓宽了学生的视野,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4.戏曲艺术教育是爱国主义的体现 在戏曲艺术教学中,包含有革命传统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在现代戏曲中素质教育,如杨子荣、郭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