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西厢》与《董西厢》比较-戏剧戏曲学专业课打印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自己整理的考研复习资料——戏曲篇名词解释大全

自己整理的考研复习资料——戏曲篇名词解释大全

自己整理的考研资料——戏曲篇名词解释大全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四位元曲作家在元曲创作中地位最为突出,故称。

《王粲登楼》:是郑光祖创作的文人事迹剧,主要写汉末文人王粲遭困不遇事,借以表现作者本人对现实人生的感概和愤懑。

院本:本指民间散乐戏班所用的脚本。

戏剧史上所谓“院本”一般是指产生在元杂剧和南戏之前的,表演形式、内容较为简单、一般有滑稽戏谑风格的短剧。

董西厢:王实甫《西厢记》产生之前,曾有董解元所作《西厢记诸宫调》,世称“董西厢”。

董西厢是王实甫《西厢记》创作的重要基础。

大雅堂乐府:为嘉靖间著名文人汪道昆所作,全剧四折,每折演一个故事,各自独立,剧目为《高唐梦》、《洛水悲》、《五湖游》、《远山戏》。

此四剧均以历史上文人乐道的故事为题材,表现出明清文人以杂剧为消遣的倾向。

四声猿:是明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徐谓所做,包括《翠乡梦》、《雌木兰》、《狂鼓吏》、《女状元》等四剧。

徐渭以《四声猿》命名自己的剧本,一方面以猿声写自己内心的悲愤、不遇的感慨;一方面借猿声写自己心中的奇气,借剧本作中夜长啸。

《四声猿》代表了明代杂剧创作的最高成就。

南戏:是中国最早成熟的戏曲形式,因它主要用南曲演唱,为区别元代兴起的北方杂剧,后人称之为‘南曲戏文’,简称南戏。

永嘉杂剧:南戏最早起源于浙江温州,当其流传至外地,即被称为“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永嘉为温州古称)。

《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是保存在《永乐大典》中三种戏文,为《张协状元》、《错立身》、《小孙屠》。

一般认为,《永乐大典戏文三种》较多保存了早期南戏的面貌,而其中的《张协状元》为现存最早的南戏剧本。

四大南戏:指《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简称“荆刘拜杀”。

四大南戏是元末明初最流行的南戏,在明清戏曲舞台上上也很流行。

明传奇:南戏发展到明代嘉靖年间,因为大量文人学士参与,与前期的南戏在思想内容、剧本体制等方面都有明显不同,标制着中国戏剧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王西厢》与《陆西厢》、《翻西厢》的比较研究的开题报告

《王西厢》与《陆西厢》、《翻西厢》的比较研究的开题报告

《王西厢》与《陆西厢》、《翻西厢》的比较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及意义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代表性艺术形式,戏曲在历史上形成了众多流派和剧种。

其中,元曲是中国戏曲艺术的著名代表之一。

《西厢记》是元曲作品中乃至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品,它以文艺化的手法描述了一个美满爱情故事,讴歌了人间真情和纯爱的力量。

值得注意的是,后世的戏曲作品《陆西厢》和《翻西厢》也分别在这个题材上创作,因此,对《王西厢》、《陆西厢》和《翻西厢》进行比较研究,可以深刻理解元曲艺术的发展历程,同时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是有意义的。

二、研究内容和目的本研究主要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艺术手法等多个方面对《王西厢》、《陆西厢》和《翻西厢》进行全面比较和分析。

具体来说,研究内容包括以下方面:1.故事内容和情节变化。

探讨《王西厢》、《陆西厢》和《翻西厢》的故事情节的异同、主题的不同侧重点。

2.人物形象的刻画。

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特点,揭示不同版本中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手法是否一致,对人物的心理描写,人物的语言行为等进行比较分析。

3.艺术手法的应用。

了解不同版本在艺术手法上的选择和运用,比如对于语言文字的诗词、曲调等的差异和与元曲风格特征的关系;剧中舞蹈形式的变化和对舞蹈形式的运用。

本研究目的有以下几点:1. 探究元曲的创作和发展历程,深入理解元曲的文学艺术特点。

2. 对于元曲中美满爱情故事的传承和发展,及其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价值和意义进行探讨。

3. 为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提供研究参考。

三、研究方法和实施过程本研究主要采用文本分析和比较研究等方法。

具体实施过程为:1. 收集相关文献,比如《王西厢》、《陆西厢》和《翻西厢》的剧本,相关研究论文和分析资料等。

2. 研究文本,对各个版本的文本材料进行细致分析,归纳总结其共性和差异性。

3. 参考相关理论,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艺术手法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结合时代背景和文化环境进行分析。

4. 综合分析,提取本研究的主要结论,总结研究结果,并对于研究发现的意义和价值进行讨论。

《董西厢》与《王西厢》语言风格比较

《董西厢》与《王西厢》语言风格比较
第二 期
许 昌师 专学 报
社会 科学版
《 董 西 厢 》 与
《 王 西 厢》 语 言 风 格 比 较 贾 庆 申
金 人 董解 元 的 《 西 厢 记 诸 宫 调
《 董西

简称
索 妩媚 之 殊
பைடு நூலகம்纭 与
,


诸 如 此 类的 评 语
,
虽 众 说纷
,



与 元 人 王 实甫 的杂 剧 《 西 厢 记》


,
也 都不 过 是 针 对 个 别 词 句 的 优劣 而 言

简称
王西 厢
被 誉 为描 写崔 莺 莺 和
,



王 ” 的 整 个 语 言 风 格关 系 不 大
,

张 生 爱情 故事 的 全 部剧 情 题材 相 同
的 范围 以删 除
, , ,
双 璧”
在 中 国 古 典戏 曲

笔 者 认为 同 好
, ,
:
刻 画 得 入木 三
〔 混江龙 〕 落花成 阵
,



,
〔 中 吕调 〕 〔 石榴花 〕 譬如 对 灯 闷 闷 的 把似 和 衣 强 强 的 眠
。 。
心 头暗 发 着 愿
,
愿薄 合不
快 闲行 又 闷 坐
。 ,
,
,
悻 的 冤 家梦 中见 定一 双 业 眼

争奈按 不 下九 曲 回肠
,
地 又 昏沉

睡不 稳
,
只 倚着个绞结枕 头儿吨
〔 中 吕调 〕

北 曲 的 语 言是

浅谈《董西厢》到《王西厢》次要人物的演变

浅谈《董西厢》到《王西厢》次要人物的演变

浅谈《董西厢》到《王西厢》次要人物的演变作者:刘娉婷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2年第04期摘要:古往今来,谈及《西厢记》者无不赞崔张之爱情,颂红娘之义举,愤老夫人之背信,却鲜有人关注那些为崔张爱情付出的次要人物。

这些次要人物中有正面人物,亦有反面人物,他们从正侧面烘托出崔张爱情的艰难而伟大,使之增色不少。

王实甫根据前人所作对他们进行二度创作,不仅让人物更加贴近情节,而且符合人物性格。

关键词:《董西厢》;《王西厢》;次要人物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2-0011-01虽然《董西厢》创作大量的次要人物,但其中只有少数人发挥作用。

王实甫针对这一陋病删除大量角色,保留必要角色。

一、欢郎这个角色在《董西厢》与《王西厢》中基本一致,身份均为莺之弟。

但《王西厢》中加入一重要情节,即欢郎向老夫人告发莺莺与红娘游花园之事,从而有了拷红一折。

虽然文中提及欢郎的寥寥几句,但他是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人物之一。

他是崔张私合与老夫人知晓之间的一层窗户纸,王实甫安排欢郎在恰当的时机捅破它,成就一段姻缘。

二、法本、法聪、惠明《董西厢》在《莺莺传》基础上创作大量寺僧,颇费笔墨。

《王西厢》则缩减寺僧的数量,重新分配他们的戏份,只写三人:法本、法聪、惠明。

首先法本。

两部作品中法本的身份均是主持兼媒人。

但不同的是《董西厢》献计促成崔张婚姻的是法聪,其次才是法本。

王实甫从形象上塑造一个仪表端正、神态慈祥的主持形象,为他后来帮崔张埋下伏笔。

果然,法本不仅为张生说谎:“老僧有个敝亲”,老夫人听后:“长老的亲,便是我的亲,请来厮见咱”。

因这缘由,张生有了一次与莺莺传递情素的难得机会。

而且法本还借钱与张生下聘礼,后又请医看生、送生上京赶考,直至郑恒横插一脚,他又不辞辛劳替生辩解。

在王实甫笔下,法本已取代董解元笔下的法聪,成为为崔张婚姻默默付出僧人中的最大贡献者。

其次法聪与惠明。

《董西厢》中法聪的形象可谓熠熠生辉,他与张生的初次见面便道出女主角莺莺的家庭背景,让张生对一见钟情的女子了然于胸,从此展开追求计划。

《王西厢》与《董西厢》中引用辞格的比较研究

《王西厢》与《董西厢》中引用辞格的比较研究

《王西厢》与《董西厢》中引用辞格的比较研究作者:刘丽丽来源:《文教资料》2014年第30期摘 ; 要:《王西厢》和《董西厢》在引用辞格的运用上既有许多共性,也存在不少差异。

相同之处首先体现在多处相同的引用上。

不同之处则主要体现在:《王西厢》引用辞格使用的数量是《董西厢》的两倍且分布更为均匀;《董西厢》中引用的神话较多,而《王西厢》中引用的诗词较多;《王西厢》引用辞格的使用比《董西厢》更为丰富灵活。

关键词:《王西厢》 ; ;《董西厢》 ; ;引用辞格 ; ;比较《王西厢》与《董西厢》,尤其是前者历来受人推崇。

明清两代掀起研究高潮,重点集中在作者问题、版本研究、戏剧样式研究、主题思想研究、戏剧冲突研究和艺术特色研究。

八十年代以来,有关《西厢记》的语言包括修辞方面的研究文章出现一些,但数量仍是有限。

以引用辞格为例:《董西厢》没有相关研究,《王西厢》有四篇文章①。

两部作品引用辞格的比较目前也没有专文论述。

现有的四篇文章也或是顺带提及,或是简单罗列,缺乏比较,缺少深度。

本文拟在数量统计的基础上,对两书引用辞格进行全面系统的比较研究。

一、《王西厢》和《董西厢》引用辞格的相同之处两书引用辞格的相同之处很多,如引用方式多样:明引和暗引、正用和反用、夸用和借用、单引、双引和博引;引用手法丰富:和对偶、比喻、排比、映衬相结合;引用来源多样:引自神话典故、诗词典籍和俗语;引用自然贴切、雅俗共赏;用于写人和叙事,写景和抒情,无所不包。

限于篇幅,本文对于以上述及的两书引用辞格的相同之处不多赘述,只是重点分析一下两书使用同一来源的引用。

(一)二书引用了相同的典故和神话《董西厢》中47处引自典故,《王西厢》中则76处。

其中两部作品相同的典故有:何晏面白、宋玉貌美、潘郎多病、沈约多愁、子建多才、三藏取经、张敞画眉、文君夜奔、衣锦还乡、织锦回文等等。

如两书中都引用了何晏的典故形容张生容貌俊美,《董西厢》“玉惨花愁,追思傅粉”(卷七 ; 仙吕调·江红),《王西厢》“往常时见傅粉的委实羞,画眉的敢是谎”(一本二折 ; 中吕·醉春风)。

《莺莺传》《董西厢》《王西厢》由单向爱情到双向爱情

《莺莺传》《董西厢》《王西厢》由单向爱情到双向爱情

《莺莺传》\《董西厢》\《王西厢》:由单向爱情到双向爱情作者:王领妹来源:《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第06期[摘要]《莺莺传》、《董西厢》和《王西厢》载录崔张往来诗词书信,在内容、数量以及往来唱和的情况上,同中有别。

《莺莺传》中往来应答的少,依韵唱和的没有;《董西厢》中出现了依韵唱和的情况;《王西厢》中则绝大多数是往来应答、依韵唱和的。

这种变化反映了崔张爱情形态由单向过渡到双向的发展。

[关键词]莺莺传;董西厢;王西厢;诗词书信;爱情形态;单向;过渡状态;双向[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738(2011)06—0071—04在《莺莺传》、《董西厢》、《王西厢》中,都有崔张通过诗词书信传情达意的内容,不仅使作品充溢诗情画意,而且在推动情节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这三部具有明显承继关系的作品,在诗词书信的内容、数量、往来唱和的情况等方面却同而有别。

这种变化不仅是体裁或叙述角度、叙述方式的差异的表现,而且也是爱情形态在不同时代发展变化的反映。

古往今来,对于三部作品中的诗词书信,往往只有只言片语的扰劣评价,或简单的异同对比9,而很少有从诗文互动角度,对人物爱情形态的发展轨迹进行探讨。

对此予以探析,较之仅仅比较其诗词异同优劣云云当然更有裨益。

且看以下简表:总体上看,《莺莺传》中,往来答赠的少,互相唱和的没有;《董西厢》中,不仅有往来赠答,而且增加了依韵唱和的情况;《王西厢》中,除“休将闲事苦萦怀”一首之外,诗词书信都是往来赠答、依韵唱和。

从这种变化中可以看出男女主人公爱情状态的不同。

爱情是男女互相爱慕的感情,而《莺莺传》中的崔张之情,仅仅是单向的爱情。

在崔张故事的流传过程中,爱情形态也悄然改变,即由单向的爱情发展到双向的爱情,《董西厢》、《王西厢》正体现了这种变迁。

一、《莺莺传》;单向的爱情《莺莺传》中,张生对莺莺是“惑而愈惑”,始乱终弃。

唯其惑而愈惑,所以诗词成为他追求莺莺的有力手段;唯其始乱终弃,所以兹后再无只言片语应答莺莺赠诗。

复习:政务文秘《元明清戏曲题材研究》

复习:政务文秘《元明清戏曲题材研究》

《金元文学研究》教案一:《王西厢》与《董西厢》比较研究其二:《董西厢》与《王西厢》之差异二者尽管主题基本一致,仍还有诸多差异A:张生其人的变化。

《董》中,兵围普救,张生先是不肯相救,老夫人泣下相求,又不得已许婚。

张生才出手相救。

事后又频频以恩求报。

而对莺莺,羡色而居,联吟而狂,一厢情愿。

直至因老夫人悔婚而致张生害相思,莺莺方才动心。

中举后,当得知莺莺与郑恒即将婚礼,竟然认为“吾与其子争一妇人,似涉无礼”。

——《董》中的张生颇多心术,莺莺在其心目中并非全部,而《王》中张生是个情痴。

B:老夫人身份设计。

《董》中,初则:老夫人是被迫许婚,甚至有些受张生胁迫;退兵之后,老夫人以莺莺已许配郑恒不可失信而悔婚,及至崔张私会半年后,考虑女儿失身,方许婚;中举后,老夫人又悔婚,出于郑恒的谎言。

进京赶考,是张生提出来的,老夫人并未所谓“吾家三辈不招白衣婿”之词,只是以莺莺丧服未除,不如先去赶考之词。

《董》中:张重功名甚于莺莺张在老夫人应婚后,主动提出:“今蒙文调,将赴选阙,如待来年,不为晚矣。

”又对莺莺寄言:“功名世所甚重,背而弃之,贱丈夫也。

我当发策绝科,策名仕版,谢元宪之圭宝,衣买臣之锦衣,待以取莺,惬予素愿。

无息一时孤闷,有妨万里前程。

”是故:老夫人许婚、悔婚均有缘故,老夫人倒是有情有义,为女儿着想,更像是一位母亲。

C:结局的处理。

《董》中崔张二人的结合,是先私通后私奔,以最终的私奔换取团圆,这是他们反抗封建礼教的实际行动。

(然而二人私奔之时,莺莺是相国千金,张生是新科探花,有些不大合情理之处。

)——私奔团圆(不合乎人物身份,迎合受众)而《王西厢》中的则是张与郑恒当面对证,杜太守才奉旨主婚。

——奉旨团圆D:婚姻观念的提出。

《董》中的观念是:“从今至古,自是佳人合配才子”。

是对青年男女追求爱情自由、实现婚姻理想的肯定,是对父母之命、门当户对之封建礼教道德和封建婚姻制度的叛逆。

——一种新的爱情观而《王西厢》中提出了,不单单是反对门当户对的父母之命,同时提出男女双方要有爱情基础,即“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西厢记》赏析 超星 考试复习难点

《西厢记》赏析 超星 考试复习难点
我的答案:× 得分: 25.0分------是崔莺莺
2
【单选题】“元和令”唱词是张生针对莺莺的动作、语言而唱的版本是()。
D、刘龙田本
我的答案:D 得分: 33.3分
3
【判断题】金圣叹本的《西厢记》更偏重于表现舞台效果。()
我的答案:√ 得分: 0.0分
1
【单选题】序文《恸哭古人》和《留赠后人》是()中的。
我的答案:× 得分: 0.0分-----------对的舞台形象
3
【判断题】《董西厢》中老夫人“赖婚”主要是因为对张生的鄙视。()
我的答案:× 得分: 25.0分
1
【单选题】《王西厢》中张生为接近“可喜娘”采用的计策不包括()。
D、赖简
我的答案:D 得分: 25.0分
4
【判断题】通过对莺莺性格的比较,可以看出《董西厢》所表达的思想与《王西厢》不同。()
A、思想
我的答案:A 得分: 25.0分
2
【单选题】大部分《西厢记》是一共有()折。
C、二十
我的答案:C 得分: 25.0分
3
【判断题】戏剧的首通常是指每一本戏的楔子。()
我的答案:× 得分: 25.0分
1
【单选题】《西厢记》中“哭宴”是在文本结构的第()本。
C、四
我的答案:C 得分: 33.3分
C、崔莺莺
我的答案:C 得分: 25.0分
2
【单选题】《西厢记》中戏剧冲突最激烈的一折是()。
D、《赖婚》
我的答案:D 得分: 25.0分
3
【单选题】《请宴》一折的主唱者是()。
A、红娘
我的答案:A 得分: 25.0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西厢》与《董西厢》比较——《王西厢》对《董西厢》的发展一、主题《董西厢》“自今至古,自是佳人,合配才子。

……一个文章天下无双,一个稔色寰中无二。

……从此,趁了文君深愿,酬了相如素志。

”(【瑶台月】)“报德难从礼,裁诗可当媒;高唐休咏赋,今夜雨云来。

”(卷五)《王西厢》“永老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第五本第四折【清江引】)二、人物形象(一)“心数多,情性 ”——相国夫人“她背信弃义,冷酷无情,杀伐决断而又虚伪狡诈,是强大封建势力的代表。

”《王西厢》中第一个上场人物“治家严肃,有冰霜之操”“红娘,你看佛殿上没人烧香呵,和小姐闲散心,耍一回去来。

”《董西厢》(法聪说)“夫人,郑相女也。

闺门有法。

至于童仆侍婢,各有所役。

问有呼召,得到帘下者,亦不敢侧目。

家道肃然……”红娘辞去,生止之曰:“敢问娘子:宅中未尝见婢仆出入,何故?”……红娘曰:“夫人治家严肃,朝野知名。

夫人幼女莺莺,数日前夜乘月色潜出,夫人窃知,令妾召归。

失子母之情,立莺庭下,责曰:…尔为女子,容颜不常。

更夜出庭,月色如昼,使小僧游客得见其面,岂不自耻?‟莺莺泣谢曰:…今当改过自新,不必娘自苦苦。

‟然夫人怒色,莺不敢正视。

况姨奶敢乱出入耶?”《王西厢》老奸巨猾赖婚时说:“莫若多以金帛相酬,先生拣豪门贵宅之女,别为之求,先生台意若何?”《董西厢》“泣曰”《王西厢》一切旨在维护家族利益、门第荣誉“怎舍得你献与贼汉,却不辱没了俺家谱?” “待经官呵,玷辱家门。

罢,罢,……与了这厮罢!”“我如今将莺莺与你为妻,则是俺三辈子儿不招白衣女婿,你明日便上朝取应去,我与你养着媳妇。

得官呵,来见我;驳落呵,休来见我。

”《王西厢》其身影无处不在“听琴”时,红娘:“夫人寻小姐哩,咱家去来。

“传简”里有“怕夫人寻,我回去也。

”“赖简”莺莺教训张生时有“若夫人闻知” “扯到夫人那里” “万一夫人知之”。

(二)痴情多才的“傻角”——张生《董西厢》“今蒙文调,将赴选闱,姑待来年,不为晚矣。

”丢舍不下功名利禄《董西厢》趁人之危“夫人与我无恩,崔相与我无旧,素不往来,救之何益?” “不是咱家口大,略使权术,立退干戈。

……恁时节,便休却外人般待我?”老夫人:“是何言也?不以见薄为辞,祸灭身安,继子为亲!”《董西厢》浮浪轻狂“赖简”后张生对红娘说“如今待欲去又关了门户,不如咱两个权做妻夫。

”《董西厢》软弱老夫人“赖婚”时,他“不语不言,闻着酒只推瞌睡,枉了降贼见识,歪着头避着,脸皮通红,筵席上软瘫了半壁。

”闻听莺莺复许郑恒,“扑然倒地,只鼻内似有浮气。

”后又想:“郑公,贤相也。

稍蒙见知,吾与其争一妇人,似涉非礼。

”《王西厢》张生更加坚强,更为叛逆。

老夫人“赖婚”时他斥问:“前者贼寇相迫,夫人所言,能退贼者,以莺莺妻之。

小生挺身而出,作书与杜将军,庶几得免夫人之祸。

今日命小生赴宴,将谓有喜庆之期;不知夫人何见,以兄妹之礼相待?小生非图哺啜而来,此事果若不谐,小生即当告退。

”末云:“夫人听谁说?若有此事,天不盖,地不载,害老大小疔疮!”《王西厢》张生“傻角” + “志诚种” → 情痴傻角第一次在佛殿撞见莺莺,他就魂飞魄散,惊呼:“我死也!”“透骨髓相思病染”“小生姓张,名珙,字君瑞,本贯西洛人也。

年方二十三岁,正月十七日子时建生。

并不曾娶妻……”志诚种“忘餐废寝,魂劳梦断”对功名的态度几番发生变化:“小生书剑飘零,功名未遂,游于四方。

即今贞元十七年二月上旬,唐德宗即位,欲往上朝取应。

”求取功名——不顾功名——赴试(二)叛逆的玫瑰——崔莺莺《王西厢》以《董西厢》为基础从各个细节上树立了一个叛逆的,具有强烈的反封建礼教、反封建家族制度和门阀观念,追求自由恋爱与婚姻的更为完美的形象。

《董西厢》中的莺莺是一朵雍容华贵的牡丹,而《王西厢》中的莺莺则是一朵奔放热烈的玫瑰。

前者是处处以身份来不断规范自己言谈举止的相国小姐,对于张生想爱而不敢爱,想割舍又不能死心。

……不断地与自己的封建意识做着殊死较量,使得她的思想性格存在着重重矛盾,对张生的感情也只得发乎“情”止乎“礼” 。

《王西厢》中的莺莺却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前者,变得敢爱敢恨,勇于表达与封建礼教不相容的言谈。

她可以为了“情”摒弃“礼”。

她对张生的感情不再是藏着掖着而是让张生明确地感知到。

莺莺出场《董西厢》“尽人顾盼,手把花枝捻。

”[醉希婆] “佳人见生,羞婉而入。

”《王西厢》“只将花笑捻”。

“回顾窥末下”“内无应门五尺之童,年至十二三者,非呼召不敢辄入中堂。

向日莺莺潜出闺房,夫人窥之,召立莺莺于庭下,责之曰:…汝为女子,不告而出闺门,倘遇游客小僧私视,岂不自耻。

‟莺立谢而言曰:…今当改过从新,毋敢再犯。

‟”“红娘问醮张生答话”《王西厢》(旦云)使你问长老,几时做好事?(红云)恰回夫人话也,正待回姐姐话。

二月十五日请夫人、姐姐拈香。

(红笑云)姐姐,你不知,我对你说一件好笑的勾当。

咱前日寺里见的那秀才,今日也在方丈里。

他先出门儿外,等著红娘,深深唱个喏道:“小生姓张,名珙,字君瑞,本贯西洛人也,年二十三岁,正月十七日子时建生,并不曾娶妻。

”姐姐,却是谁问他来?他又问:“那壁小娘子,莫非莺莺小姐的侍妾乎?小姐常出来么?”被红娘抢白了一顿呵回来了。

姐姐,我不知他想甚么哩,世上有这等傻角!(旦笑云)红娘,休对夫人说。

天色晚也,安排香案,咱花园内烧香去来。

听到张生吟诗“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

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旦云)有人墙角吟诗!(红云)这声音,便是那二十三岁不曾娶妻的那傻角。

(旦云)好清新之诗!我依韵做一首。

“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

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

”《董西厢》“依着君瑞韵,亦口占一绝。

”《王西厢》(莺回顾下)“眼角儿传情,咱两个口不言心自省。

”[绵搭絮]“她不再是只坐等郑恒前来迎娶的雍容华贵的牡丹,而是为了守卫绚烂的人生长出花刺的玫瑰。

叛逆的萌芽伴随这月夜的酬诗茁壮的成长了。

”闹道场《董西厢》“孝顺别人卒难学。

礼拜无休,追荐亡灵,救拔先考。

”张生虽然“觑见莺莺,眼去眉来”,却也“被那女孩儿不采不采。

”[吴音子]《王西厢》(旦与红云)那生忙了一夜。

【锦上花】外象儿风流,青春年少;内性儿聪明,冠世才学……(末云)那小姐好生顾盼小子!兵围普救《董西厢》泣乞从乱军“污名不小,作下千年耻笑,辱累煞我,相公先考。

”[大石调]褰衣望阶下欲跳《王西厢》主动提出“不拣何人,建立功勋,杀退贼军,扫荡妖氛,倒陪家门,情愿与英雄结婚姻、成秦晋。

”[青歌儿]“在那个墨黑如漆的长夜里,一个贵族少女除了自身引出爱情的火光,来照亮她的人生之外,她能够更多地想到和做到什么呢? 爱情,是她在生活激流中碰到的一根浮木,她不能不用全部的力量来抓住它。

”请宴《王西厢》请宴之前(旦唱)【乔木查】我相思为他,他相思为我,从今后两下里相思都较可。

《董西厢》【仙吕调】莺莺见生敷扬己志,窃慕于己,心虽匪石,不无一动。

“休劝酒,我张生哥哥醉也”。

赖简《董西厢》“大怒生曰:…愿兄怀廉耻之心‟”《王西厢》“我在这里烧香你无故至此,若夫人闻知,有何理说!”“若不看红娘的面,扯你到老夫人那里去,看你有何面目见江东父老?”“万一夫人知之,先生何以自安?” “聪明啊,莺莺,像一枝勇敢而奔放的玫瑰,懂得用扎人的刺来捍卫自己”。

长亭送别董西厢》莺莺对张生叮嘱道:“……记取奴言语,必登高第,专听伊家好消息,专等着伊家宝冠霞帔。

”[斗鹌鹑]《王西厢》“得官不得官,及早便回来!” “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自始至终藐视功名,只重爱情.(三)人性的复归者——红娘一开始张生向红娘探听莺莺时,《董西厢》中红娘只是强调老夫人之严。

《王西厢》“先生是读书君子,孟子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君知…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道不得个…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旦云)此一炷香,愿化去先人,早生天界;此一炷香,愿堂中老母,身安无事;此一炷香……(做不语科)(红云)姐姐不祝这一炷香,我替姐姐祝告:愿俺姐姐早寻一个姐夫,拖带红娘咱!(旦再拜云)心中无限伤心事,尽在深深两拜中。

(长吁科)(末云)忌甚么物?(红唱)忌的是“知母”未寝,怕的是“红娘”撒沁。

拷红《董西厢》“(夫人)外不能报生之恩,内不能蔽莺之丑。

取笑于亲戚,取谤于他人。

愿夫人裁之。

”《王西厢》“非是张生,小姐,红娘之罪,乃夫人之过也。

”《王西厢》张生:“小生久后多以金帛拜酬小娘子。

”红娘:“是我爱你的金钱?”《董西厢》“生赠金钗一只……,红娘谢生而归。

”《王西厢》的红娘更大胆、泼辣、受到一定儒学影响但又极力反封建、追求个性解放、思想自由、乐于助人。

三、戏剧结构《董西厢》单线索发展的结构形式,始终以张生的活动为主线。

《王西厢》复线结构以莺莺、张生、红娘与老夫人的矛盾为基本矛盾,表现崔张与家长的冲突;以莺莺、张生、红娘间的矛盾为次要矛盾,属于性格矛盾。

一主一辅两条线索,相互制约,起伏交错,推动着情节的发展。

另外,《王西厢》删减了许多不必要的情节,使结构更完整,情节更集中。

例一:兵围普救《董西厢》使用了大量的篇幅描写战斗场面脱离主题《王西厢》紧系主题,直切张生退兵之计。

例二:闻知莺莺重许郑恒《董西厢》张生与莺莺决定悬梁自尽例三:梦见莺莺《董西厢》两次。

第一次,莺莺“赖简”之后;第二次,长亭分别之后。

《王西厢》只保留第二次梦境。

四、表现形式《董西厢》是一种以第三人称叙事的说唱文学。

王国维评论《董西厢》说:“其书且叙事,且代言,自为一体,与元人杂剧传奇不同。

明胡元瑞、国朝焦里堂、施北研笔记中均考订此书,讫不知为何体。

以国维考之,盖即宋时诸宫调也。

”作者只按情节发展把全文分为八卷(实即八个段落),以便艺人按顺序逐段说唱,而不立具体的关目名称,更不分场次。

《王西厢》是供杂剧演员登场演出用的剧本,根据戏剧演出的需要而作了详细的关目安排,并作了具体的场次划分(本、楔子、折)。

《王西厢》对杂剧体制的突破1、一本四折→五本二十折每本也都是四折一楔子,并且最后都有“题目正名”,如第一折的题目老夫人闭春院崔莺莺夜烧香正名小红娘传好事张君瑞闹道场2、演唱:突破了一人主唱的通例五、语言《董西厢》质朴清新,《王西厢》典雅优美,各有千秋。

金代民间俚曲发达,刘祁说:“唐以前诗在诗,至宋则多在长短句,今之诗在俗间俚曲。

”(《归潜志》)董解元植根于民间文艺,吸取诗词中富有表现力的词汇,把它和民间口语熔为一炉,形成一种质朴清新、朴实浑成的风格。

《董西厢》以唱为主。

曲词总的特点是生动、活泼、新鲜、形象,具有民间俗趣。

卷五〔碧牡丹〕(张生)问红娘道:“韵那不韵?俏那不俏?” 镜儿里不住照,把须鬓掠了重掠。

口儿里不住,只管吃地忽哨。

九伯了多时,不觉的高声道:“唔啰,日斋时;哑,日转角;哑,日西落!”《西厢记》语言“当行”,文采与本色相生、藻艳与白描兼备,具有强烈的戏剧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