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重点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伤寒论名词解释经传

伤寒论名词解释经传

伤寒论名词解释经传
《伤寒论》是中国古代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创作的一部医学著作,也是中医学中最重要的经典之一。

该书是一部总结了张仲景临床经
验的治疗伤寒病的宝贵经典,被誉为中医内科学的基础和临床治疗
的指南。

名词解释:
1. 伤寒,伤寒是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由伤寒杆菌引起,其特
点是高热、寒战、头痛、全身酸痛等症状。

《伤寒论》以伤寒病为
主题,详细介绍了该病的病因、病理、症状、辨证和治疗方法。

2. 经,在中医学中,经是指经典著作,如《黄帝内经》、《伤
寒论》等。

经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总结了古代医家
的临床经验和理论,对于指导中医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3. 传,传指的是经典的传承和流传。

在中医学中,经典的传承
是指通过师承、学术交流等方式,将经典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传递给
后世医学家,以保持中医学的发展和传统的延续。

综上所述,《伤寒论》是一部以治疗伤寒病为主题的医学经典,通过对伤寒病的病因、病机、症状和治疗方法的详细阐述,为中医
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作为一部经典著作,它的传承和流传
对于中医学的发展至关重要。

伤寒论名词解释

伤寒论名词解释

伤寒论名词解释作者:赵东奇副主任医师松原市中医院治未病科《伤寒论》名词解释(前面序号为伤寒论条文序列号)(1)头项强痛:头痛项强。

强,强硬、不柔和意。

(3)脉阴阳俱紧:即寸关尺三部脉均见紧象。

关前为阳,关后为阴。

(10)风家:经常易患伤风感冒的人。

(10)不了了:余邪少除,精神不爽,身体不适之意。

了,完毕、结束、清楚、明了。

(42)外证:相对于里证而言,此指表证。

(36)合病:两经或三经症状同时出现者。

(84)淋家:指素患小便淋沥、尿道疼痛之人。

(85)疮家:指久患疮疡之人。

(86)衄血:经常鼻衄之人。

(87)亡血家:平素经常失血之人。

(88)汗家:平素易出汗之人,包括自汗、盗汗在内。

(21)脉促:脉象急促,上壅两寸,关尺以下脉势渐衰,即内经中“中手促上击”意,非后世脉数中一止之谓。

(40)噎:咽喉部有气逆梗塞感。

(90)清谷:大便中夹有未消化物。

清名词活用为动词。

(16上)坏病:六经病经失治误治后产生新的证候而不能归属于六经病时称坏病。

此指太阳表证因误治而变为里证,病情恶化。

(64)叉手自冒心:两手交叉覆按在心胸部。

(118)火逆:指用熏、灸、熨、烧针、温针等法逼汗所致的变证。

火泛指火疗;逆者错也误也。

(65)奔豚:证候名。

以豚之奔形容患者自觉有气从少腹上冲心胸直至咽喉,发作欲死须臾复止。

(65)甘澜水:一名劳水。

程林云<扬之无力,取其不助肾邪>钱天来云<动则其性属阳,扬则其势下走>(67)动经:动摇经气。

(67)身为振振摇:身体震颤摇动不能自持。

(20)遂漏不止:形容汗出不断。

遂,于是之意;漏,渗泻之意。

(91)脚挛急:小腿肌肉痉挛,屈伸不利。

脚指小腿。

(76)虚烦:指无形邪热扰于胸膈而至的烦躁。

虚意指热邪之无形而非正气虚,与有形实热相对而言。

(76)心中懊憹:指心中烦乱不安至甚。

一说心中烦郁闷乱莫可名状。

(76)少气:气息微弱,似不能接续的样子。

非短气。

(143)血室:指胞宫,即子宫。

(71)消渴:形容口渴太甚,急欲饮水之状。

伤寒论名词解释大全

伤寒论名词解释大全

伤寒论名词解释大全《伤寒论》是一部中医经典著作,以下是其中一些重要名词的解释:1. 六经: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是疾病过程中六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因其有各自不同的病理变化和证候特性,与天地阴阳、四时五行、八卦天干等相互联系对应,成为一个完整的过程体系,所以称为六经。

2. 脉浮:脉象轻按即得,主表,亦主虚。

脉浮而紧者为弦,古人称紧脉。

3. 脉沉:脉象重按始得,主里,亦主实。

4. 阳证:凡热性、实性等类型的病证,皆属于阳证范畴。

5. 阴证:凡寒性、虚性等类型的病证,皆属于阴证范畴。

6. 伤寒:外感寒邪引起的热性病,统称伤寒。

7. 温病:外感温热邪气引起的热性病,统称温病。

8. 热入营分:温热病邪内传营分后,症见高热、口渴、心烦不寐、舌绛苔黄燥等。

9. 气分:温热病邪内传气分后,症见高热、汗出、口渴饮冷、舌红苔黄等。

10. 卫分:温热病邪侵犯卫分后,症见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舌淡苔白等。

11. 湿温:湿温病是感受湿热病邪所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

症见身热不扬、身重肢倦、胸闷脘痞、苔黄腻等。

12. 风湿:风湿病是感受风湿之邪所致的以肌肉关节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13. 表证:疾病初起,病位在肌表,临床表现以头身疼痛、发热恶寒为主。

14. 里证:疾病深入,病位在脏腑,临床表现以大便或小便异常、饮食减少、心胸满闷等为主。

15. 半表半里证:疾病发展至中期,病位既不在表也不在里,而介于表里之间,临床表现以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等为主。

这些名词解释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伤寒论》的精髓和理论体系,为进一步学习和研究中医打下基础。

伤寒论名词解释中医学期末复习

伤寒论名词解释中医学期末复习

伤寒论名词解释伤寒:广义一切外感热病,狭义感受风寒邪气,感而即发的病证。

合病:两个以上阳经(后世不强调)同时发病,其发病无先后次序之分者。

并病:一经证候未罢,又出现另一经的证候,其发病有先后次序之分者。

直中:病邪不经太阳初期及三阳阶段,直接进入三阴经的一种发病方式。

凡直中者,病情一般较重。

变证:六经病失治或误治后,使临床证候发生变化,而新的证候又不能用六经正名来命名者。

坏病:由于伤寒多次误治或失治,而导致病情复杂,已无六经病证可循的病证晬时(周时):指一日一夜24 小时。

阳浮而阴竭:一指营卫,卫气浮盛,故称阳浮;营阴不足,故称阴弱。

一指脉象,轻按则浮,故称阳浮;重按见弱,故称阴弱。

(有双重含义:一是指脉象而言,即轻取见浮,故称阳浮;沉取见弱,故称阴弱,即浮缓脉之变故。

二指病机而言,卫阳因抗邪而浮盛于外,故称阳浮;营阴因汗出而受损伤导致不足,故称阴弱。

)荣气和:荣气,即营气。

和,平和,即正常。

荣气和,即营气未受邪。

日晡所发潮热:申时左右,即下午3~5 点的发热,如潮水之涨落,定时而发。

往来寒热: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休作有时。

翕翕发热:翕为和顺之意,形容发热轻浅之状。

蒸蒸发热:里热炽盛,其热势从内向外蒸发之状。

面和色赤:满面通红。

心中懊憹:胸中烦热而闷乱不安(烦乱极甚),而有无可奈何之感。

虚烦:指无形邪热郁于胸膈,所致的心烦懊憹证,而内无痰、水等有形实邪。

郑声:神志不清,语言重复,声低息微→多为精气内夺,心神无主所致虚则郑声。

谵语:神志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气粗→多为阳明邪热盛实,上迫神明所致实则谵语。

怵惕:恐惧的样子。

瘛瘲:瘛指收缩,瘲指舒伸,指四肢手足抽搐痉挛。

筋惕肉瞤:筋肉不自主地跳动。

脚挛急:小腿抽筋;小腿肌肉拘急,屈伸不利,或伴有轻度疼痛。

喘冒:气喘而头昏目眩(喘过度)。

心下痞:胃脘部胀满阻滞不通。

胸中窒:热郁胸膈,胸中气机不畅,而导致胸中有窒塞憋闷之感。

心中结痛:心中因为火邪郁结而作痛。

结胸:寒邪或热邪与痰水结于胸膈,以胸脘部疼痛为主。

伤寒考试重点(名词解释)

伤寒考试重点(名词解释)

伤寒名词解释1.伤寒:伤寒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伤寒,使之一切外感病的总称。

狭义伤寒,是之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

2.失溲:溲,一般指小便。

本条之失溲指二便失禁。

3.被火:火,指灸、熏、熨、温针等治法。

被火指误用火法治疗。

4.若火熏之:像烟火熏过一样,用来描述患者肤色晦暗。

5.不了了:了,完结,结束,清楚之意。

不了了,指病症基本已好,但仍有不舒适的感觉。

6.脉若静:静,静止,未变之意。

脉若静,指脉象与证候尚未发生变化。

7.脉数急:相对静脉而言的,指脉象已经发生改变。

8.行其经尽:指太阳行经之期已经完了。

9.欲作再经:指将传经于阳明。

10.阳浮而阴弱:一指营卫,卫气浮盛,故称阳浮;营阴不足,故称阴弱。

一指脉象,轻按则浮,故称阳浮;重按见弱,故称阴弱。

(有双重含义:一是指脉象而言,即轻取见浮,故称阳浮;沉取见弱,故称阴弱,即浮缓脉之变故。

二指病机而言,卫阳因抗邪而浮盛于外,故称阳浮;营阴因汗出而受损伤导致不足,故称阴弱。

)11.翕翕发热:翕,和顺之意。

翕翕发热,形容发热轻而温和。

12.荣气和:荣气,即营气。

和,平和,即正常。

荣气和,即营气未受邪。

13.外不谐:外,主要指分布于体表的卫气。

外不谐,指卫气发生了病理变化而不调和。

14.遂漏不止:指不间断的小量汗出。

15.微急:轻度拘急。

16.微寒:指脉微恶寒17.目暝:指闭眼懒睁,有畏光感。

18.淋家:淋,指小便淋沥不尽、尿频量少、尿道涩痛指症。

淋家,指久换淋证之人。

19.眴:目动也,指目睛转动。

20.噎:指咽喉部有气逆梗阻感。

21.清便欲自可:指大小便尚属正常。

22.坏病:指因误治使病情恶化,,难以用六经正名者。

23.小逆:指误治引起的比较轻的变证。

24.以水灌之:指用冷水洗浴。

25.清谷:指泻下未消化的食物。

26.虚烦:吐下后余热所致的心烦。

虚,非正气虚,乃无形的邪热。

27.丸药:指当时流行的一种具有泻下作用的成药。

28.叉手自冒心:两手交叉按压于心胸部位。

伤寒论名词解释总结

伤寒论名词解释总结

伤寒论名词解释总结风温:温病误用辛温发汗后的渲ぃ与温病不同。

时瘛:瘛:收缩,:松弛。

阵发性手足抽搐。

若火熏之:像烟火熏过一样,描述肤色晦暗。

啬啬:畏怯貌,形容畏缩怕冷之状。

阳浮而阴弱:一指营卫,卫气浮盛,营阴不足;一指脉象,轻按则浮,重按则弱。

淅淅:冷水洒身不禁其寒之状,形容怕风。

翕翕发热:翕:和顺。

形容发热轻而温柔。

呋咀:制剂法,古代无铁器将药用口咬细。

此指将药物碎成小块。

蛰蛰:小雨不辍,形容微汗皮肤潮润。

遂漏不止:遂:因而于是。

漏:渗泄不止。

指不间断的小量汗出。

目瞑:闭目懒睁,有畏光感。

钮:鼻出血阳气重:阳气郁闭较重。

筋惕肉p:肌肉跳动。

温粉:炒温之米粉,扑在皮肤上用于止汗。

乍有轻时:证情偶尔有所减轻。

心下有水气:心下:胃脘部。

水气:病理水饮之邪。

清便欲自可:指大小便尚属正常。

热色:发热时的红色。

坏病:渲ぃ指因误治而致病情发生变化,已无六经病证候可循的病证。

清谷:泻下未消化的食物。

清便自调:大便已恢复正常。

虚烦:指心烦由无形之邪热所致。

心中懊:心中烦闷殊甚,莫可名状。

少气:气少不足以息。

胸中窒:胸中有堵塞不适之感。

心中结痛:心中因热邪郁结而疼痛。

叉手自冒心:两手交叉按压于心胸部位。

火逆:误用烧针艾灸熏慰等火法治疗而产生的渲ぁ奔豚:以猪奔跑状态来形容患者自觉有气从少腹上冲胸咽之证,时发时止,发时痛苦异常。

动经:扰动经脉。

振振欲辟地:肢体颤动欲扑到于地。

谵语:神志不清胡言乱语,多声音高亢。

消渴:指口渴而饮水不解的症状。

白饮:白米饮,米汤。

(五苓散)水逆:水邪停蓄于膀胱,气不化津,以致口渴引饮,饮入即吐,是蓄水重症的表现。

热结膀胱:邪热与瘀血结于下焦部位。

少腹急结:指少腹部拘急硬痛。

先食:饭前空腹之时,进食之前。

结胸:病证名,痰水等实邪结于胸膈脘腹引起的疼痛。

不可余药:不可用其他药剂,或不可剩余药渣,即连汤带渣一并服下。

痞:证候名,以心下痞塞不舒,按之柔软不通为主症。

齐颈而还:指头部汗出,到颈部而止,以下无汗。

伤寒论名词解释及简答论述

伤寒论名词解释及简答论述

白饮:又作白米汤,即米汤麻沸汤:滚烫的水虚烦:指心烦由无形邪热所致坏病:即变证,指因误治而致病情变化,已无六经病症候可循的病症温针:即烧针,是针灸与艾灸合用的一种方法。

操作时,将艾绒缠于针柄上点燃以使热气透入穴位不了了:指病证绝大部分已经消除,但仍留有不舒适的感觉,了:完结,清楚伤寒:广义伤寒是指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狭义伤寒是指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一种发病方式直中:指病邪不经太阳初期即三阳阶段,直接进入三阴经的一种发病方式合病:是指两经或三经同时发病,而无先后次第之分者并病:指一经的病证未罢,而另一经病证又起,有先后次第之分者,称为“并病”心中疼热:自觉胃脘部疼痛并有灼热感脏结: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脏结蛔厥:蛔虫内扰,疼痛剧烈,气机逆乱而致四肢逆冷。

脏厥:指肾脏真阳极虚而致四肢逆冷除中:症候名,中气败绝之危候。

表现为证情危殆而反思饮食郁冒:头晕目眩如雾覆蒙振振欲擗地:肢体颤动欲扑倒于地晬时:即周时,一昼夜24小时筋惕肉瞤:肌肉跳动但欲寐:精神萎靡,呈似睡非睡状态目瞑:指闭幕懒睁,有畏光感温温:心中自觉蕴结不舒汗出漐漐:形容微微汗出,皮肤潮热脉暴出:脉搏突然浮大数更衣:大便次数多息高:息指呼吸,息高是指吸气不能下达,呼吸浅表,为肾不纳气的表现下厥上竭:因阳气虚于下而厥逆,故称下厥;因阴血出于上而耗竭,故称上竭。

苦酒:即米醋坼:裂开泻利下重:下利重坠不爽感和令相得:即把药调和均匀噫气:即嗳气,胃中气体上出咽喉所发出的声响,其声长而缓谵语:神志不清,胡言乱语,多声音高亢心中懊侬:心中烦闷殊甚,莫可名状项背强几几:形容(太阳病)项背拘紧不适,转动俯仰不利之状翕翕发热:形容发热轻而温和欲作再经:指将传经至阳明将息:调理休息,即服药后护理之法叉手自冒心:两手交叉按压于心脏部位时瘈疭:痉病的主要表现,为颈项强直,甚至角弓反张,其中汗出多者为柔痉循衣摸床:同捻衣摸床,指病人昏迷时,两手无意识地反复触摸衣被床沿。

伤寒论名词解释

伤寒论名词解释

伤寒论名词解释伤寒论名词解释潦水:地面流动的雨水,雨水.(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用潦水煎)甘烂水:《伤寒论》云:“作甘澜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内,以杓扬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

”从这段原文可见,我们制作甘澜水的目的,是为了取其清扬而不助水邪之性。

如苓桂枣甘汤用甘澜水作为溶剂,正是取甘澜水可化气行水而不助水邪之性。

(煎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用之)。

麻沸汤:指滚沸的热水(大黄黄连泻心汤用麻沸汤泡服)。

水浆:泛指饮料,水,果汁之类。

清浆水:酸浆水。

(枳实栀子汤用浆水煎)。

白饮:白米饮,米汤。

清酒:米酒。

酿酒未曾蒸馏的自然澄清液。

(炙甘草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这两个方子要加清酒)。

苦酒:米醋。

**:米粉.须臾:指很短的时。

平旦:清晨。

日晡所:指申时前,即15-18时左右;下午3-5点,傍晚时分.周时:指一日一夜,即24小时。

客气:即邪气,因从外来,故称客气。

热越:指热邪向外越。

除中:症候名,中气败绝之危候。

表现为:危殆反思饮食。

口中和:口中不苦,不渴,不燥。

口不仁:口中麻木,感觉异常,食不知味,言语不利。

酒客:嗜酒之人。

指脾胃湿热者.喘家:指素患喘疾人。

疮家:久患疮疡之人;有出血病灶的人。

脾家实:实,指正气充实,非指邪气。

脾家实,即脾阳恢复之。

胃家实:胃肠燥热亢盛。

胃家,泛胃肠而言;实,是指病证的性质,即邪气盛。

坏病:变证,被误治而导致的变证.指误治而导致病情发生变化,已无六经病症可循的病证。

四逆辈:辈,作“类”子解。

四逆辈,指理中汤,四逆汤一类方剂。

奔豚:气上冲犹如豚之奔.不了了:了,完结.结束,清楚之意。

不了了,指病症基本已,但仍有不舒适的觉。

藏结:指由脏气虚,阴寒凝结,气血阻滞而形成的病证。

叉手自冒心:两手叉按压于心胸部位。

冒,覆盖,按压之意。

潮热:是一种热型,指发热如潮水之起落,定时而发,或定时高。

瘛疭:瘛指收缩,,松弛之意。

瘛疭指手足抽搐。

怵惕:指恐惧不安状。

喘冒:即气喘而头昏目眩。

郁冒:心胸烦闷,头晕目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寒论重点名词解释
1、伤寒:伤寒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伤寒,使之一切外感病的总称。

狭义伤寒,是之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

2、直中:病邪不经太阳初期及三阳阶段,直接进入三阴经的一种发病方式。

凡直中者,病情一般较重。

3、合病:两经或三经同时发病,发病无先后次第之分者。

4、并病:一经的病证未罢,而另一经病证又起,发病有先后次第之分者。

5、阳浮而阴弱:一指营卫,卫气浮盛,故称阳浮;营阴不足,故称阴弱。

一指脉象,轻按则浮,故称阳浮;重按见弱,故称阴弱。

(有双重含义:一是指脉象而言,即轻取见浮,故称阳浮;沉取见弱,故称阴弱,即浮缓脉之变故。

二指病机而言,卫阳因抗邪而浮盛于外,故称阳浮;营阴因汗出而受损伤导致不足,故称阴弱。


6、荣气和:荣气,即营气。

和,平和,即正常。

荣气和,即营气未受邪。

7、酒家:指嗜酒之人。

8、喘家:指素患喘疾之人。

9、目瞑:指闭目懒睁,有畏光感。

10、恍惚心乱:神识昏惑模糊,心中慌乱不安。

11、熬:《说文·火部》:“熬,干煎也”,与烘、炒、焙近意。

12、坏病:即变证。

指因误治而致病情发生变化,已无六经病证可循的病证。

13、清谷:清,同圊,指厕所,此活用作动词。

清谷,即泻下未消化的食物。

14、心中懊憹:心中烦闷殊甚,莫可名状。

15、水逆:是水邪停蓄于膀胱,气不化津,以致口渴引饮,饮入即吐的一种症状,是蓄水重证的表现。

24、目中不了了:视物不清。

25、潦水:指地面流动的雨水。

26、郑声:语言重复,声音低微,见于虚证。

27、自利:指自发性下利,非误治所致。

28、四逆辈:指四逆汤、理中汤一类方剂。

29、阳微阴涩:此处是指脉象,阴阳指脉之浮取沉取。

阳微阴涩,即脉浮取微、沉取涩。

30、脾家实:实,此处指正气充实,非邪实,即脾阳恢复之义。

31、但欲寐:精神萎靡,呈似睡非睡状态。

32、下厥上竭:因阳气虚于下而厥逆,故称下厥;因阴血出于上而耗竭,故称上竭。

33、息高:息指呼吸,息高是指吸气不能下达,呼吸浅表,
为肾不纳气的表现。

34、气上撞心:心,泛指心胸部位。

气上撞心,即病人自觉有气上冲心胸部位。

35、寒格:指下寒与上热相格拒。

36、除中:证候名,中气败绝之症候。

表现为证情危殆而反思饮食。

37、戴阳:因阴寒内盛,虚阳上浮而出现两颧潮红,乃假热之像。

38、脐上筑:筑者捣也,形容脐上跳动不安如有物捶捣。

39、郁冒:头昏目眩如物覆蒙。

40、下虚:指下焦虚寒,是言微厥的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