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酸碱中和反应说课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酸碱中与反应说课稿

刘永财

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准备安排四个步骤完成教学。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问题情境:人体胃液中含有得少量盐酸有利于食物得消化,但胃酸过多会引起胃痛。小明得妈妈因胃酸过多引起了胃痛,您认为小明妈妈服用得胃药中含什么物质有助于治疗胃痛?

(通过回顾生活中对此问题得处理方法,会有学生提出加一些碱得答案。)

2、思考:为什么加一点碱就可以去掉酸味呢?

(学生猜测:可能就是酸与碱之间发生了化学反应。)

从而引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酸与碱之间发生什么化学反应。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得生活场景出发,创设问题情境,体现了化学与生活得联系,激发学生得学习兴趣与求知欲。)

二、科学探究(分小组进行)

1、取一支试管,加入适量氢氧化钠溶液,用滴管向试管中滴加盐酸溶液,与本组同学一起观察现象,分析原因。(无明显现象)

提出问题:据此现象能否判断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化学反应?为什么?(设计意图: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产生解决问题得欲望。突破平时在教师指导下实验现象总明显得惯例,使学生形成悬念为下面得科学探究做好准备。)

2、进行猜想:(学生得答案:发生了化学反应与没有发生化学反应两种)

3、设计实验方案:

(1)请同学们根据已有得知识经验,想一想,怎样用实验证明您得猜想就是否正确。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对不够活跃得小组教师参与其中,并给予适当得指导。)

(2)引导评价:在小组代表汇报实验方案得基础上,引导学生评价哪个组得实验方案更方便操作,更快捷。从而对本组得实验方案进行调整改进。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科学素养。学习对不同实验方案得分析与评价方法。)

4、进行实验:

(1)请选择您认为最合理得方案,来检验您得猜想就是否正确。教师巡回指导实验得进行情况,及时发现实验过程生成得问题,并给予解决。

同时投影:课本P58【实验10-9】与实验图

(图略)

(学生观察、记录并分

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氢氧化钠与盐酸发生了

化学反应。)(设计意图:使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观察、交流总结,主动参与知识得获取过程,体验到科学探究就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知客观世界得重要途径。)

5、提出问题:

(1)为什么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化学反应后溶液得酸碱性发生了变化呢? 投影:溶液中发生化学反应得微观过程。

(设计意图:从微观上把握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化学反应得实质,让学生明确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得实质就是盐酸中得H+与氢氧化钠中得OH-相

互“中与”生成了水,反应得结果就是溶液中得盐酸与氢氧化钠消失了,从而建立宏观与微观结合得思维方式。)

(2)尝试书写反应得方程式。(NaOH+HCl===NaCl+H2O)

(3)知识拓展:

既然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得实质就是H+与OH-结合生成了水,那么其她得酸与碱之间也能发生类似得反应吗?(学生会提出猜想:能。让学生进行氢氧化钙与盐酸、氢氧化钠与硫酸得类似反应实验,为自己得猜想寻找依据。并尝试写出化学方程式Ca(OH)2 +2HCl ==CaCl2+H2O 2NaOH +H2SO4== Na2SO4 +2H2O)这些反应有什么共同得特点呢?

学生交流讨论后进行归纳总结:

①氯化钠、氯化钙与硫酸钙都就是由金属离子与酸根离子组成得,这样得化合物称为盐。②反应共同得特点就是:酸+碱→盐+水。③酸与碱反应生成盐与水得反应,叫做中与反应。④中与反应得实质就是H+与OH-结合生成了水。

(设计意图:根据由特殊到一般得认知规律,帮助学生形成本节得核心概念——中与反应及中与反应得实质就是H+与OH-结合生成了水。使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宏观得化学反应就是由于构成物质得微观粒子重新组合得结果。)

三、中与反应在实际中得应用

1、导入:中与反应与我们得关系非常密切,生产生活中,中与反应得例子比比皆就是,请同学门开动脑筋想一想,瞧哪组同学举出得例子多。

[学生讨论思考、查阅资料(阅读课本),寻找生活中得例子。]

2、归纳:(1)改变土壤得酸碱性(如经常下酸雨形成得酸性土壤可以加入熟石灰中与酸性。)

(2)处理工厂得废水(如硫酸厂得污水可以用熟石灰进行中与处理。)

(3)用于医药(如胃酸过多时可服用含氢氧化铝等碱性物质得药物。)

(根据学生回答得具体情况灵活把握课堂顺序。)

3、课堂练习:课本P65第4题与第6题。

(设计意图:把新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既巩固了新知识,又扩展了知识范围,体现了立足于课堂、超越课堂、超越教材得新教学理念。)

四、回顾与反思:

在这节课得探究过程中您有哪些收获?(由学生发言)

(设计意图:疏理知识,突出重点,将知识与能力内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