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戏曲的起源
中国元素戏曲介绍

我国元素戏曲介绍戏曲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融合了音乐、舞蹈、表演和文学等多种艺术形式。
作为我国的国粹,戏曲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下面将详细介绍我国元素戏曲。
一、戏曲的起源与发展戏曲起源于我国古代的祭祀仪式和宫廷舞蹈,经过演变和创新,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表演形式。
在唐代,戏曲逐渐成为民间娱乐活动,并通过民间艺人的传承和创新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宋元明清时期,戏曲得到了进一步的繁荣和发展,形成了京剧、豫剧、越剧、粤剧等不同剧种。
二、戏曲的表演形式戏曲的表演形式包括唱、念、做、打四个基本功。
其中,“唱”指的是演员用特定的唱腔进行歌唱,“念”指的是演员用念白的方式表达角色的心理活动,“做”指的是演员通过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来塑造角色,“打”指的是演员的武打动作表演。
这四个基本功共同构成了戏曲表演的核心。
三、戏曲的剧种分类我国的戏曲有多个剧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包括京剧、豫剧、越剧和粤剧等。
京剧是我国最著名的戏曲剧种之一,以其丰富的表演技巧和精湛的艺术表现力而闻名于世。
豫剧是河南地区的特色剧种,以其激情四溢的表演风格和富有地方特色的剧本而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
越剧则是浙江地区的传统剧种,以其细腻的表演风格和优美的唱腔而享誉海内外。
粤剧是广东地区的特色剧种,以其独特的音乐和舞蹈形式而备受瞩目。
四、戏曲的音乐与舞蹈戏曲的音乐和舞蹈也是其重要的表现手段之一。
戏曲音乐以器乐伴奏和唱腔为主,旋律优美动人,情感丰富。
舞蹈则是戏曲表演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舞姿的变化来表达角色的情感和心理活动。
五、戏曲的剧本与角色戏曲的剧本通常选取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的经典故事或历史事件为蓝本,通过改编和创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剧本。
剧中的角色分为生、旦、净、末等不同类型,每个类型都有其独特的表演方式和角色特点。
六、戏曲的服饰与道具戏曲的服饰和道具也是其重要的艺术元素之一。
演员们身着华丽的戏装,通过服饰的颜色、款式和配饰来展现角色的身份和性格特点。
中国戏曲的产生

中国戏曲的产生
中国戏曲的产生
中国戏曲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形式,它被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
要组成部分。
那么,究竟是什么导致了中国戏曲的产生呢?本文将从
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社会背景、历史渊源以及文化因素。
一、社会背景
中国戏曲的产生与中国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
在封建社会中,科举制
度非常严格,而百姓毕竟只占人口的大部分,他们的娱乐方式十分有限。
由于文人雅士的支持和推崇,以及人民对于艺术的渴求,戏曲得
以崛起。
时至今日,中国戏曲依然吸引着广大观众,成为了中国文化
传承的重要载体。
二、历史渊源
中国戏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朝时期,而《长生殿》则是中国戏曲的
先驱之作。
它采用了南北曲之后的定调本调,加上人物角色互动,从
而创造了较为完整的表演形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昆曲》《京剧》《豫剧》等不同流派也相继形成,至今仍受到了文化爱好者们的喜爱。
三、文化因素
中国戏曲还受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如中国文化中所倡导的“中庸
之道”、“和谐之道”、“人伦之道”等思想,在戏曲中得以体现。
例如,
在《范蠡与西施》中,范蠡少时将要跑路,和好侍女进行了一番对话:“人生在世,或有荣华,或有富贵,自应留心。
”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
中的和谐之道,以及东方哲学中所强调的平衡思想。
综上所述,中国戏曲的产生与中国传统文化密切相关,它反映了中国
古代社会发展的历史轨迹以及文化思想的内涵。
它的兴盛与消亡贯穿
了整个中国历史的进程,但在当今时代,中国戏曲依然繁荣发展,承
载了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精神和价值。
中国传统戏曲的历史

中国传统戏曲的历史中国传统戏曲作为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情感内涵。
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传承千年的文化传统。
本文将从戏曲的起源、发展、流派和特色等角度来探讨中国传统戏曲的历史。
一、戏曲的起源与发展戏曲可追溯到中国古代的祭祀仪式和民间娱乐活动。
古代的祭祀仪式中,会有神像扮演不同角色,通过肢体动作和语言来表达。
这种表演形式逐渐演变为后来的戏曲。
在古代社会,戏曲成为了一种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方式,被广泛传承并持续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戏曲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表演艺术体系。
最早的戏曲形式有“杂剧”和“弋阳腔”。
杂剧是指在节日和庙会等场合举行的多种表演形式的总称,弋阳腔则是根植于杨州的一种演唱形式。
这些早期戏曲形式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戏曲的流派与特色中国传统戏曲发展出了众多不同的流派,每个流派都有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和艺术特色。
京剧是中国最为知名的传统戏曲流派之一,以其丰富的表演形式、唱腔和精湛的化妆艺术而闻名。
京剧的表演形式注重动作的规范和节奏的掌握,演员还要精通各种唱腔和表情的变化。
同时,京剧作为历史剧的代表,也承载了大量的历史文化内涵。
粤剧是广东地区的传统戏曲,以其悠扬的音乐和独特的唱腔风格而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
粤剧强调歌唱和对白的组合,演员的表演形式更加注重形体的灵活性和肢体语言的表达。
豫剧是河南地区的传统戏曲,以其激昂豪放的唱腔和独特的表演形式而著名。
豫剧在表演时常常运用快板和掉头的技巧,使剧情更加紧凑有张力。
各个戏曲流派在表演形式、唱腔、服饰、道具等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特色,都在传承和展示着中国的历史文化。
三、戏曲的现状与发展在现代社会,随着电影、电视剧等新型娱乐形式的兴起,传统戏曲逐渐失去了一部分观众,也面临着传承和发展的困境。
为了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戏曲,相关部门和爱好者们纷纷采取措施。
一方面,政府加大了对传统戏曲的扶持力度,设立了戏曲学院,培养专业戏曲人才;另一方面,各地也都积极举办演出和比赛,将传统戏曲带到大众面前,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传统戏曲。
了解中国戏曲的基本常识

了解中国戏曲的基本常识中国戏曲是一种古老而独特的艺术形式,拥有数千年的历史,深受中国人民的喜爱。
本文将为您介绍中国戏曲的基本常识,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艺术形式。
一、戏曲的起源和发展中国戏曲起源于远古时期的祭祀仪式和民间歌舞,经过数千年的演变和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表演艺术形式。
在春秋战国时期,戏曲已经初具规模,出现了“百戏”之称。
唐宋时期,戏曲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杂剧、南戏等形式。
元明清时期,戏曲进入了繁荣时期,出现了昆曲、京剧等地方戏曲。
二、戏曲的分类中国戏曲分为多个地方戏曲,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昆曲、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等。
这些戏曲各有特色,表演形式和艺术风格各异。
其中,昆曲被誉为“百戏之祖”,以典雅优美的表演和曲调著称;京剧则以宏大的场面、精湛的武艺和丰富的角色形象而闻名。
三、戏曲的表演形式戏曲的表演形式主要包括唱、做、念、打。
唱指的是演员的歌唱表演,是戏曲表演的核心;做指的是演员的动作表演,包括身段、表情、手势等;念指的是演员的念白表演,是用口语表达剧情的手段;打指的是演员的武打表演,包括武术、杂技等。
四、戏曲的角色分类戏曲角色分为生、旦、净、末、丑五大类。
生指的是男性角色,分为文生、武生等;旦指的是女性角色,分为花旦、青衣、刀马旦、武旦等;净指的是性格刚烈或粗犷的角色,俗称“花脸”;末指的是中年男性角色,通常扮演官员、文人等;丑指的是滑稽角色,以幽默、搞笑为特点。
五、戏曲的服饰和道具戏曲服饰和道具是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服饰包括衣、冠、带、鞋等,根据角色的身份、年龄、性别等特征进行搭配。
道具则包括各种日常生活用品、武器、家具等,用以表现剧情和衬托角色形象。
六、戏曲的演出习俗戏曲演出有许多习俗和规矩,如开场、拜台、谢幕等。
演员在演出前要进行祭祀仪式,以祈求演出顺利。
观众在观看戏曲时也有许多习俗,如提前到场、文明观看、鼓掌喝彩等。
通过以上介绍,相信您对中国戏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中国戏曲发展简史

感谢您的聆听
包着梦想往前飞 不逃避不后 悔
Write in the end, send a sentence to you, with dreams fly forward, do not escape, do not regret
中国戏曲欣赏
中国戏曲欣赏
中国戏曲发展简史
2015 -9
1、中国戏曲的孕育与形成 ——起源于原始歌舞。
先秦”乐舞”。(表现采集、狩猎、农耕、战争生活) 秦汉”散乐”。民间出现了具有表演成份的“角抵戏” ,泛
指所有的乐舞、技艺、魔术等,有的来自民间,有的传自域外。 以《蚩尤戏》、《东海黄公》为著。
明代戏曲,在音乐上出现明显的地方化趋势, 主要表现为地方声腔的崛起。对后世戏曲影响 最大的是后两种,即弋阳腔和昆山腔,前者发 展为全国影响广泛的高腔系统;后者发展成典 雅细腻的昆曲。
6、中国戏曲的转型期 ——清代地方戏的兴起
自清代前期起,戏曲舞台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主要表现为戏曲的民间化和通俗化。
4、中国戏曲的第二个繁盛期 ——明清传奇
传奇,源于宋元南戏,是其成熟化与规范化的 结果。
明中叶以后,传奇代替杂剧成为戏曲舞台上的 主角。
其剧本文学曲词典雅,体制庞大,名篇佳作不 胜枚举,表演上则日趋成熟,多用昆曲演唱。
5、明代四大声腔
所谓明代四大声腔是对中国明代南曲系统的浙 江海盐腔、浙江余姚腔、江西弋阳腔和江苏昆 山腔的合称。
元代,北方形成“北杂剧”(又叫元杂剧),南 方南戏进一步发展成熟,戏曲形成。
2、中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
——宋元南戏
中国戏曲知识大全

中国戏曲知识大全中国戏曲是中国古代文化瑰宝之一,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它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历史。
它不仅作为表演艺术,而且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思想、习俗和道德观念。
本文将带您了解中国戏曲的发展历程,剧种与剧目,以及各种技术和表演方式。
一、发展历程中国戏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的祭祀仪式。
到了唐代,戏剧这一艺术形式逐渐成为宫廷文化并吸收了宫廷诗歌和音乐的元素,逐渐形成了中国传统戏曲的基础。
到了元朝、明朝和清朝,戏曲文化得到了大力发展,形成了北京、秦腔、豫剧、昆曲和评剧等地方戏的剧种。
二、剧种与剧目1. 京剧京剧是一种中国传统戏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粹。
它源自北京皇家宫廷戏曲,并融合了徽班、昆曲、秦腔、河南坠子等汉族戏的表演艺术。
京剧以唱、念、做、打为主要表演方式,依照唱腔、角色、剧情和音乐等特征,又可分为四大类:青衣、花旦、生、净。
京剧的代表剧目有《红楼梦》、《长生殿》、《霸王别姬》等。
2. 昆曲昆曲是中国最古老和最著名的戏曲剧种之一。
它对于中国戏曲的传承和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昆曲以唱、念、做、打为表演方式,特别注重形体动作和腔调。
昆曲剧目以历史传说和文学作品为主要题材。
代表剧目有《牡丹亭》、《汉宫秋》、《西施牵牛》等。
3. 豫剧豫剧是中国豫剧的代表之一,其发源于河南省中部地区。
豫剧以唱、念、做、打为表演方式,它的特点是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创作。
豫剧的主要剧目是以农村生活为主题的题材剧,如《洛阳才子》、《红灯记》、《沙家浜》等。
4. 秦腔秦腔是安徽、河南、陕西三地的地方戏剧。
秦腔的表演技巧特点是强调唱腔、技艺、舞蹈和动作的运用。
秦腔的主要题材是历史、传说和小说。
典型的秦腔剧目有《汉宫秋》、《穆桂英挂帅》、《霸王别姬》、《空城计》等。
三、技术和表演方式1. 脸谱脸谱是戏曲的重要特色之一。
它反映了各种不同的情绪和性格,使观众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戏曲角色。
脸谱的类型种类多样,如红脸、黑脸、青脸、白脸等。
中国戏曲的起源

中国戏曲的起源中国戏曲的起源中国戏曲源远流长,它最早是从模仿劳动的歌舞中产生的。
戏曲的起源是什么?如何发展?我们一起来了解吧~先秦时期(一)先秦——戏曲的萌芽期。
《诗经》里的“颂”,《楚辞》里的“九歌”,就是祭神时歌舞的唱词。
从春秋战国到汉代,在娱神的歌舞中逐渐演变出娱人的歌舞。
从汉魏到中唐,又先后出现了以竞技为主的“角抵”(即百戏)、以问答方式表演的“参军戏”和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摇娘”等,这些都是萌芽状态的戏剧。
唐中后期(二)唐代(中后期)——戏曲的形成期。
中唐以后,我国戏剧飞跃发展,戏剧艺术逐渐形成。
宋金时期(三)宋金——戏曲的发展期。
宋代的“杂剧”,金代的“院本”和讲唱形式的“诸宫调”,从乐曲、结构到内容,都为元代杂剧打下了基础。
元朝时期(四)元代——戏曲的成熟期。
到了元代,“杂剧”就在原有基础上大大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戏剧。
它具备了戏剧的基本特点,标志着我国戏剧进入成熟的阶段。
其中最为杰出的作曲家为关汉卿,他的代表作《窦娥冤》历来被后人称颂。
明清时期(五)明清——戏曲的'繁荣期。
戏曲到了明代,传奇发展起来了。
明代传奇的前身是宋元时代的南戏(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它是在宋代杂剧的基础上,与南方地区曲调结合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的戏剧形式。
温州是它的发祥地)。
南戏在体制上与北杂剧不同:它不受四折的限制,也不受一人唱到底的限制,有开场白的交代情节,多是大团圆的结局,风格上大都比较缠绵,不像北杂剧那样慷慨激昂,在形式上比较自由,更便于表现生活。
可惜早期南戏的本子保留下来的极少,直到元末明初,南戏才开始兴盛,经过文人的加工和提高,这种本来不够严整的短小戏曲,终于变成相当完整的长篇剧作。
例如高明的《琵琶记》就是一部由南戏向传奇过渡的作品。
这部作品的题材,来源于民间传说,比较完整地表现了一个故事,并且有一定的戏剧性,曾被誉为“南戏中兴之祖”。
明代中叶,传奇作家和剧本大量涌现,其中成就最大的是汤显祖。
第一讲戏剧的起源与早期戏剧

傀儡。”书中还说“余此文所论,以宋之傀儡戏、影戏为主,以
为宋元以来戏文杂剧所从出,乃至后世一切大戏,皆源于此”。
五、外来说
许地山的《梵剧体例及其在汉剧上底点点滴滴》从中、
印戏剧内容和表现形式上的共性出发得出结论:“中 国戏剧变化底陈迹如果不是因为印度的影响,就可以
看作是赶巧两国底情形相符了。”
2.大武 3.宴飨乐舞
二、汉魏百戏
汉代优戏表演最初名为角抵戏,后来又称为百戏。百
戏是伴随着秦汉崭新封建经济和文化高涨而兴盛的新 兴表演艺术,它是汉代表演艺术的主体部分。百戏不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是一种成形的、完整的、规范的艺术形式,而是混合
了体育竞技、杂技魔术、杂耍游戏、歌舞装扮诸种表 演于一炉的大杂烩,一种“俳优歌舞杂奏”。
二、汉魏百戏
百戏的内容按照今天的观点进行粗略分类,大
体包括五个部分:
1·杂技 2·舞蹈 3·竞技
4·假形扮饰
5·戏剧
二、汉魏百戏· 东海黄公
有东海人黄公,少时为术能制蛇御虎,佩赤金 刀,以绛缯束发,立兴云雾,坐成山河。及衰 老,气力羸惫,饮酒过度,不能复行其术。秦 未有白虎见于东海,黄公乃以赤刀往厌之,术 既不行,遂为虎所杀。三辅人俗用以为戏,汉 帝亦取以为角抵之戏焉。
西汉角抵戏中的一个节目,取材于民间故 事据《西京杂记》,《东海黄公》根据特 定的人物故事演出的一段情节,表现人虎 搏斗。是第一个突破古代倡优即兴随意的 逗乐与讽刺,把戏曲表演的几种因素初步 融合起来,为戏曲的形成奠定了初步基础。
大面(代面)
• 《兰陵王入阵曲》也 叫大面、代面,为中 国古代著名的歌舞戏。 • 起源于北齐,盛于唐 代。是为歌颂兰陵王 的战功和美德而做的 男子独舞。舞者表现 兰陵王“指麾击刺” 的英姿。曾东传日本, 今属日本雅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讲戏曲的起源一、人类戏剧的起源人类戏剧的起源是什么呢?从发生学的角度去追溯戏剧的起源,我们可以一直追寻到原始人类部落里的宗教仪式歌舞。
一般认为,戏剧源于模仿,当原始人类部族处于初级阶段,还不能够创造文字、音乐和诗歌的时候,他们已经开始创作建立在模仿基础上的原始哑剧和仪式舞蹈了。
作为一种思想的外在符号,行为远比语言更为直接。
模仿的动机从属于原始宗教意识,例如交感巫术观念使原始人类相信模仿活动能够导致其自身命运的改变。
这种认识和实践的结果导致了原始戏剧形态的诞生。
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古老的民族,当它最初举行庆贺神明诞生或欢度节日庆典的宗教仪式时,都会和原始戏剧相遇。
1.古埃及祭祀俄塞里斯神。
比如说5000年前古埃及人们祭祀尼罗河神俄赛里斯神时,当时就有纪念这些神灵的盛大装扮表演。
对俄赛里斯神的敬奉源于人类最初的自然崇拜心理。
这个神体现植物的生长和尼罗河对于生命的繁殖力,而俄赛里斯的经历则包含在一则有趣的传说里。
据说在远古时代,他是一个仁慈的统治者.教民农耕及其它手艺,并授之以法。
后来遭到他的兄弟、邪恶的赛托的暗害,尸体被剁成肉块.分散到各地。
他的妻子、也即他的姊妹埃西斯到处寻找这些肉块.然后把它们护台起来,他的尸体神奇地复活了。
生还的俄赛里斯神夺回了他的王国,继续维持了一段时间的仁政后,又到了地狱.成为阴间的最高审判官。
他的遗腹子荷拉斯长大后成为勇士,杀了赛托,报了杀父之仇。
在这个故事中,俄赛里斯的死亡和复活象征了尼罗河涨落的自然规律:它在每年的秋天降落,到了来年春天则洪水泛滥。
不仅如此,人们还在俄赛里斯死亡和复活的经历中,寄寓了永生不死的期待和愿望。
既然俄赛里斯能够战胜死亡,那么,人们只要笃信并虔诚地供奉这一神明,也必然能得到他所赐予的长生不死的恩典。
当然,其条件是,必须像俄赛里斯一样,保持住完整的尸体,也就是千方百计地防止阳间遗体的消灭。
这种来世观点的产生,不仅使举世闻名的金字塔——巨型墓葬建筑以及稍后一些的大型神庙建筑开始纷纷破土动工,尸体制成木乃伊的技术大为发展,而且使人们对俄赛里斯神的供奉和祭记活动蔚为大观。
而戏剧的雏形.就蕴藏在这些供奉和祭把活动中。
2.古希腊戏剧与祭祀狄俄尼索斯希腊人喜爱酒,田野里到处种植着葡萄藤,酿造作坊遍布城乡,每逢节日庆典,无数的居民都把自己灌得醇也陶陶。
酒有火一样的性格,它使入兴奋,使人手舞足路,使人充满了表演欲.于是.在受欢迎的酒神狄俄尼索斯生日来临之时,举国欢庆的盛大祭奠场面成为放乡扮演的最好场所。
在希腊神话中.洒神狄俄尼索斯是天主宙斯与式拜国的公主塞墨拉所生。
亩斯对塞墨拉的宠爱,超过了任何与他有关系的人间女子,以致对斯蒂克斯河立下了一桩神誓——要满足塞墨拉的任何愿望。
但是塞墨拉在嫉妒成性的灭后赫拉的怂恿下,要求看到宙斯作为天神和雷神的威武面貌,尽管这样做的代价是凡人塞墨拉自己的死亡。
宙斯不好违誓.只好作为天神现形。
这时,围绕在他头上的雷电将塞墨拉烧化。
宙斯只来得及将塞墨拉腹中的胎儿取出,藏在自己的腿中。
由于宙斯只能跟腿行走,这个孩子就被称作狄俄尼索斯,即“宙斯跛子”的意思。
后来,宙斯把他交给山林水泽之神抚养长大。
成人后被杀而惨道肢解,继而复活。
固他发明了葡萄酿酒,进而被尊为酒神。
狄俄尼索斯火中生、水中育的生长过程,正和葡萄在阳光雨露之下成长的经历一样,而他那种死而复活的经历,也象征着生命的循环、季节的更替和万物的生机。
在山林中,狄俄尼索斯的旅伴是一群人身羊腿、爱喝酒胡闹、被称为“萨提儿”或羊人的怪物。
在这种自然环境和精神氛围哺育下成长起来的狄俄尼索斯,天然地充溢着一种洒脱、自由、与自然认同的原始生命力量。
按照希腊人的理解,酒神代表着人类生命的热情。
代表着世界上一切非理念的力量.代表着快乐和疯狂,代表着情绪的放纵。
尼采说,酒神状态是“整个情绪系统激动亢奋”,是“情绪的总激发和总释放”。
他把这种状态归结为一个“醉”字。
的确,酒神祭把的主要形式是一场充满狂欢醉态的歌舞游行。
在游行队伍最前面开路的是洒神狄俄尼索斯的伴随着、众多的巴科斯狂女,一些妇人被挑选出来充当她们的角色,头戴长春藤冠,身披兽皮,手拿神杖、宝剑等器物,边走边舞,跳到极度兴奋时,她们甚至犹如脱缰的猛兽—般,活活撕碎小动物吞吃。
继之是一伙虔诚的信徒抢着狄俄尼索斯的神像——一位漂亮斯文的少年行进。
后面跟着‘大群各式装扮的“神人”,有蒙着羊皮装成半人半羊模样的羊人,有戴着马头的马人,有森林之神,有牧神,有地狱之客等等。
夹杂于他们之中的,是一群装得烂醉如泥的阳物崇拜者,他们的衣服上浸满了洒渍,脸上用酒糟或桑葚涂污——这象征着洒神强大的创造力以及酒对人的熏醉和狂暴刺激作用。
热烈的情绪冲动、巨大的欲望渴求,由持续的颠狂运动而产生的生理期待以及由酒精的作用而积聚、高涨起来的情感空白,都变成了由歇斯底里的叫喊和歌唱所构成的带有原始色彩的生命力量之热潮.这种粗犷的热潮犹如积聚在坚固的岩层之下滚烫的熔岩喷薄而出、蔚为壮观——可以冲决任何习俗的禁忌与道德的约束,可以突破任何家庭的牵制和日常生活的规范,可以使爱琴海沸腾。
而这种以狂欧欢舞之形式出现的陶醉状态,正是任何审美活动和所有艺术形式得以存在的心理前提。
据古希腊最著名的哲学家和艺术理论家亚里士多德考证,希腊喜剧正是从这种游行表演中直接孕育并产生出来的。
3.古印度“吠陀时代”的祭祀活动人类另一古老文明——印度,在它的“吠陀时代”之前,已经在频繁的祭祀活动中夹杂拟神行为。
和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戏剧一样,印度戏剧是从祭把仪典中发展而来,由颂神歌曲和拟神行为逐渐演变而成为戏剧的。
大约产生于公元前后传说为波罗多撰写的印度戏剧理论著作《舞论》,对于印度戏剧的源起进行了神话性的阐释。
“吠陀时代”之后,印度进入了奴隶制国家的‘史诗时代”(公元前6一前4世纪),这其间从列国纷争到统一,恒河流域出现第二次城市化高潮,经济发展,宗教与哲学思想活跃,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兴起,并产生厂两大著名史诗《摩河婆罗多》和《罗摩衍那》。
印度戏剧在此基础上朝向成熟的梵剧样式过渡,与古希腊的情形一样,它汲取了史诗的卡富营养。
二、中国戏曲的起源与发展在悠久的中国文化的早期,同样繁育了人类的精灵——戏剧,它同样体现在原始人类的祭祀仪式里,展现了人类初始时期对于自然与人的关系的认识,透示了人类试图把握命运的原初企图。
与古希腊戏剧和印度梵剧不同的是,中国戏剧没有能够很快出原始宗教形态跨越出来,形成建立在审美意义上的比较完善的舞台样式,而是长期在它的原始状态和初级形态中徘徊,其间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一直到12世纪初期才孕育出成熟的样式。
它的发展轨迹,体现了自身独有的特殊性。
(一)原始戏剧形态1.交感巫仪模仿在远古时代,人类的劳动生产率十分低下,人们从自然界所能索取的生活资料如野兽、果实等十分有限和匮乏。
而雷击火烧、洪水泛滥、地震雪崩等自然灾害对人类的侵害则是极其频繁的。
洞居穴处、茄毛饮血的原始人类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生存问题。
面对命运的强力摆布,原始人的思维里产生了“灵”的意识,进而,他们祈求“灵”的庇护,举行虔诚的宗教祭祀活动来取悦于神灵,在这种带有审美娱乐意义的活动中,最早的艺术以及戏剧就产生了。
原始人相信,在巫术仪式中通过行为摹仿可以实现巫术施行者所希望达到的任何目的。
用死者生前的器物随葬,他在幽冥之中就继续使用;医生将绳子的一端系在病人病痛的部位,用嘴在另—端吸吮,就可以抽出血液以解除病人的病痛;出征前杀牲祭祀,就可以带来战争的胜利;观察龟甲上被火烤出的裂纹,就可以预测此次行动的成败;阐释一个人梦中的情境.就可以判断这个人在生活中会遇到什么吉凶祸福……摹仿巫术和交感巫术产生的原理,在于人类具有观念联想、思维类推的能力。
原始人类的蒙昧思维对于自然界神秘精神的感应,以及长期的共同采集和狩猎活动,使他们逐渐产生了共有的灵的崇拜万物有灵观,原始思维对于灵的理解,导致了交感巫术信仰的诞生。
其大体时间约在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五、六万年以前。
近代人类学家在未接触现代文明地区(澳洲、美洲、一些太平洋岛屿以及中部非洲等)许多保有原始文化状况的氏族部落里所进行的考察表明,原始人常常通过模仿狩猎与战争的行为,来求取狩猎和战争的成功,其模仿过程贯穿着行为模拟和带有强烈节奏的仪式歌舞表演。
由于其中出现了拟态形式,这类经常性和有目的性的扮饰活动,可以被视为原始戏剧的雏形。
只是,中华本土由于其文明发展的趋早和影响覆盖面的广泛,已经不存在这样的实例。
不过,今天我们在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地的史前岩画里,可以看到很多这类初级拟态和象征性表演。
云南省沧源县发现的新石器至青铜器时代的岩画中,有着生动的战阵模拟表演,许多人持剑舞盾,或手执弓箭,按照一定的节拍做出节律性的动作。
广西壮族自治区宁明县明江岸边崖壁上发现的战国时代花山岩画中,也有众多形体动作一致的人物,在按照同一节拍进行仪式舞蹈。
这些表演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通过拟态动作来完成仪式,实现结果。
很明显,由交感巫术意识出发而实施的模仿行为,并非出于审美的动机,甚至也不是直接出于实用的动机,而是一种纯粹的宗教与信仰行为,是原始人试图抗争命运并寻求解脱方向的精神实践行动,因而它与审美意义上的戏剧观念还远远不可同日而语,后者的出现仍须经历一个由宗教目的向审美目的转化的漫长过程。
利用交感巫术控制自然的尝试自然是走向了失败,其结果使原始人类由企图操纵“灵”转向对“灵”的敬畏和乞怜,于是作为“灵”的象征体现物的神和鬼便出来统治大地,从而导致了原始人类的自然神崇拜、图腾崇拜等一系列的信仰和祭祀行为。
2.图腾拟态在中国原始部族的祭祀仪式里,广泛运用着拟态装扮的歌舞表演,从而体现其对于自然神的崇拜、图腾的崇拜,以及对于祖先神的崇拜。
这种实现祈神、娱神功能的原始戏剧行动.呈现出宗教仪式依附物的面貌。
中国早期的文字载述,透示了它们的痕迹。
我们从中国的先秦典籍《尚书》、《吕氏春秋》里,可以看到史前时期原始戏剧的影子。
例如其中说到,在尧、舜的时代,原始部族的成员们时常身穿羽毛兽皮之衣,装扮成乌兽的形象来进行扮饰表演,从而体现部族的图腾。
这类原始扮饰型的戏剧,在今天存在于中国各地的众多史前岩画里,以及发现于各地的早期陶器、铜器的图案里,可以找到其痕迹。
3.驱傩仿生公元前17世纪以后的殷商时期,在初始宗教观念的制约下,民间和宫廷逐渐形成一种驱摊的拟态扮饰仪式,人们相信通过这种仪式性表演,可以驱逐那些危害人类的恶鬼和不祥之物,从而保佑人们的健康和平安。
在驱摊过程中、有人装扮为摊神方相氏,有人装扮为各种鬼怪,各自有着持定的形象扮饰,方相氏捕捉并驱赶鬼怪离去。
到了公元前l0世纪以后的周朝,这种驱傩仪式已经发展为固定的节日礼仪,即在每年的固定时日里,需要举行特定的驱傩仪式活动。
官方规定的驱傩日期为每年三次,即在阴历3月举行诸侯滩,8月举行天子摊,12月举行天下大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