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8课 战略大决战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2021年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8课 战略大决战学案 新人教版

2021年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8课 战略大决战学案 新人教版

2019-2020年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8课 战略大决战学案 新人教版一、中考考点:列举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说明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二、知识框架:1.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基础的战役是 A.辽沈战役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2.1948年10月,一位被俘的国民党军官感叹道:“这一着非雄才大略之人是做不出来的。

锦州好比一条扁担,一头挑东北,一头挑华北,现在是中间折断了。

”由此可知他感叹的战役是(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3.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华北全境的战役是( )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C.平津战役D.渡江战役4.人民解放军“关门打狗”,与国民党军队决战的东北的战役是( )A .辽沈战役B .淮海战役C .平津战役D .渡江战役5.下列四部爱国主义影片所反映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 )①《台儿庄战役》②《南战 略 大 决三大战役碎敌人主力)1948.9-1949.1,歼敌 万战绩:使华北敌人成了“ ”,攻克 、 等地,和平渡江战役(粉碎国民党残余) 1949、4 【开始标志】: 年4月, 和 向中国人民解放军下达进军命令 【结果】:国民党 防线顷刻崩溃。

年 月23日,统治中国 年(1927年—1949年)的 政权垮台。

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昌起义》③《重庆谈判》④《开国大典》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①②④③ D.②①③④6.1949年元旦,《人民日报》发表毛泽东题为《将革命进行到底》新年献词,号召“……在全国范围内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中共于4月发动( )A淮海战役B辽沈战役C渡江战役D平津战役7.在特定的历史阶段,脍炙人口的口号、标语往往有着巨大的政治感染力,具有明显的时代气息。

下列口号、标语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星星之火,可以燎原②打倒列强,除军阀③誓死力争,还我青岛④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A.①②③④B.③②①④C.②①③④ D.④①③②8.“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C.平津战役D.渡江战役9.整理知识结构图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方法。

(八年级历史教案)八年级上册《战略大决战》教学设计

(八年级历史教案)八年级上册《战略大决战》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册《战略大决战》教学设计八年级历史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四场解放战争时期的著名战例;重点引导学生从多重角度来了解和探讨制胜因素及其作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识图能力、概括能力、组织与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创新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毛泽东等领导人的伟大胆略,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三大战役、渡江战役;2.教学难点:通过学习,可以分析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三、教学策略1.教学方法:本节课的教法中以探究合作学习和直观教学、史料教学等为重点。

使学生积极思考,达到传授知识、思想教育和培养能力的教学目的。

2.学习方法:针对本课特点,我采取归纳法、比较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等多种学习方法,旨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及新课进程1.讲授新课之前,发给学生学案,让学生有目的的预习。

学案包括学习目标、讲解pk台、自主归纳、三大战役、课堂分析三大战役取得胜利的原因有哪些,看影片回答、合作探究,通过对人民解放战争的学习你能得出怎样的结论。

2.新课进程:学习研读助学资料,根据动态图讲述三大战役;结合课本,完成学案中归纳与总结的内容,分析出三大战役胜利的原因;看短片,掌握渡江战役的历史意义;小组合作分析,理解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

(二)导入新课利用背景材料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展示____年的国共力量对比表,重在引导学生了解战略决战时机已经到来,中共中央抓住有利时机发动的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

(三)合作探究突出重点: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

采用多媒体演示、史料教学等,通过生生与师生交流,激发学生展示自我。

这两个环节能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概括能力、表达能力、归纳及分析问题能力。

第18课战略大决战学案

第18课战略大决战学案

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8课战略大决战(学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要求学生掌握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及南京解放等基本史实;通过对国共两党军队强弱的发展演变进行分析,归纳出蒋家王朝的覆灭是历史的必然,分析得出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培养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历史史实,归纳综合得出结论的历史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和合作学习的精神。

通过观看纪录片《大决战》片段,使学生对相关战役的简要过程有直观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大战役是我军与国民党军队的战略决战。

三大战役的胜利,使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从而大大加速了全国的解放。

三大战役的胜利表明,党中央的决策和战略指挥是无比英明正确的。

教学重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和渡江战役。

教学难点:对于兵力和武器装备等方面占有绝对优势的国民党军队迅速失败原因的认识。

渡江战役捍卫了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维护了祖国的统一的历史作用的认识。

一、课前预习及检测:速读课文,标画、记忆知识要点,完成下列预习题1、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发动了、、三大战役,共消灭敌人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大大回事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2、1949年4月,解放军总部下达了渡江作战的命令,4月日解放了南京,统治中国达年之久的国民党政治垮台了。

二、学习与探究1、三大战役的首战地点为什么选择在东北?2、三大战役能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三、当堂巩固练习选择题:1、解放战争时期的战役各有特点,下列描述中符合辽沈战役的()A、“千里跃进,逐鹿中原”B、“攻占锦州,关门打狗”C、“分割包围,瓮中捉鳖”D、“百万雄师,三路渡江”2、淮海战役时人民群众踊跃支前说明了()A、国民党发动内战不得民心B、解放战争具有正义性C、人民群众的支持是解放战争胜利的重要保证D、中共是农民阶级的政党3、刘拍承和邓小平被称为战场上最佳拍档,他们共同指挥的著名战役有()A、挺进大别山和淮海战役B、辽沈战役和淮海战役C、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D、平津战役和渡江战役4、毛泽东诗词是一部反映中国近现代革命和建设的壮丽史诗,下列诗句中描写解放战争恢弘场面的是()A、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B、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C、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D、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5、南京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见证了中国近代的耻辱,也记录了中国人民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足迹。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8课《战略大决战》导学案(无答案) 人教新课标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8课《战略大决战》导学案(无答案) 人教新课标版

第18课战略大决战【学习目标】三大战役(√√)渡江战役(√√)【知识梳理】二、渡江战役:1949年4月,和向中国人民解放军下达进军的命令,百万雄师渡江作战。

23日,。

意义:标志着。

【自主检测】一、选择题1、当人们站在长春市内公园的解放碑前,不禁会想到1948年使长春获得解放的那场战役,它是()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2、解放战争期间,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指挥的,为解放长江以南各省奠定基础的战役是()A.辽沈战役 B.渡江战役 C.平津战役 D.淮海战役3、文献记录片《走近毛泽东》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西柏坡村的小院里,警卫员给毛泽东梳头时拔下一根白发,毛泽东打趣地说:“打了三个战役,白了一根头发,值得!”这是因为人民解放军()A.粉碎了敌人对延安的进攻 B.实现了挺进中原的计划C.取得了战略性大决战的胜利 D.攻克了中华民国的首都南京4、电影《大决战》有三部,按战役的先后顺序排列这三部应是()①《辽沈战役》篇 ②《平津战役》篇 ③《淮海战役》篇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③① D.②①③5、1949年初,傅作义率部接受和平改编的战役是()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6、下列哪次战役的胜利,被陈毅称之为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7、解放战争时期,当毛泽东得知一场战役的胜利消息时,欣然提笔写下七律诗“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这首诗反映的战役是()A.挺进大别山战役 B.三大战役 C.渡江战役 D.孟良崮战役8、国民政府统治垮台的标志是()A.三大战役胜利 B.北平和平解放 C.南京解放 D.新中国成立二、非选择题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解放战争开始时的国共两党力量对比图材料二:1946年8月,毛泽东在延安向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发表谈话,指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从长远的观点看问题,真正强大的力量不是属于反动派,而是属于人民。

(八年级历史教案)八年级上册《战略大决战》教学设计

(八年级历史教案)八年级上册《战略大决战》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册《战略大决斗》教课方案八年级历史教课方案一、教课目的1.知识目标:认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斗和渡江战斗四场解放战争时期的有名战例;要点指引学生从多重角度来认识和商讨取胜要素及其作用。

2.能力目标:培育学生的自学能力、识图能力、归纳能力、组织与语言表达能力和剖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培育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创新意识。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经过学习毛泽东等领导人的伟勇敢略,加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课重难点1.教课要点:认识三大战斗、渡江战斗;2.教课难点:经过学习,能够剖析人民解放战争成功的原由。

三、教课策略1.教课方法:本节课的教法中以研究合作学习和直观教课、史料教课等为要点。

使学生踊跃思虑,达到教授知识、思想教育和培育能力的教课目的。

2.学习方法:针对本课特色,我采纳归纳法、比较法、小组合作研究学习等多种学习方法,旨在培育学生剖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课过程(一)课前准备及新课进度1.解说新课以前,发给学生教案,让学生有目的的预习。

教案包含学习目标、解说pk 台、自主归纳、三大战斗、讲堂剖析三大战斗取获成功的原由有哪些,看电影回答、合作研究,经过对人民解放战争的学习你能得出如何的结论。

2.新课进度:学习研读助学资料,依据动向图叙述三大战斗;联合课本,达成教案中归纳与总结的内容,剖析出三大战斗成功的原由;看短片,掌握渡江战斗的历史意义;小组合作剖析,理解人民解放战争取获成功的原由。

(二)导入新课利用背景资料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展现 ____年的国共力量对照表,重在指引学生认识战略决斗机遇已经到来,中共中央抓住有益机遇发动的三大战斗和渡江战斗。

(三)合作研究突出要点:三大战斗和渡江战斗。

采纳多媒体演示、史料教课等,经过生生与师生沟通,激发学生展现自我。

这两个环节能表现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育学生归纳能力、表达能力、归纳及剖析问题能力。

(八年级历史教案)战略大决战学案

(八年级历史教案)战略大决战学案

战略大决战学案
八年级历史教案
第18课战略大决战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理解掌握解放战争战略决战阶段的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和解放南京等基本历史事实要素。

2、过程与方法:从课文和插图中掌握三大战役等基本历史事实要素,形成正确的时空概念和练习使用图表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决心学习毛泽东等战略家军事指挥家以伟大胆略和雄伟气魄,准确把握历史机遇、夺取革命彻底胜利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重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

难点:对渡江战役历史作用和蒋家王朝覆灭原因的分析和理解。

三、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阅读教材,标划并思考回答以下问题:1、辽沈战役的时间、参战部队、指挥者、主要战斗、战果。

2、辽沈战役为什么首先打锦州?
3、淮海战役的时间、参战部队、指挥者、主要战斗、战果。

4、平津战役的时间、参战部队、指挥者、主要战斗、战果。

5、三大战役有什么历史意义?(二)合作交流:采用同桌→小组→师生合作探究的形式1、将下列内容补充完整:时间
三大战役
指挥员
参战部队
战果
意义
1948.9~1949.1 辽沈战役
淮海战役
平津战役。

2021年八年级历史人教版第8课 战略大决战

2021年八年级历史人教版第8课 战略大决战

2019-2020年八年级历史人教版第18课战略大决战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要求学生掌握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及南京解放等基本史实;通过对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军队优劣势、强弱势、胜败势的发展演变进行分析,归纳出蒋家王朝的覆灭是历史的必然,分析得出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培养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历史史实,归纳综合得出结论的历史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和合作学习的精神。

通过电脑课件,展示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形势示意图,使学生对相关战役的简要过程有直观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三大战役是我军与国民党军队的战略决战。

三大战役的胜利,使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从而大大加速了全国的解放。

三大战役的胜利表明,党中央的决策和战略指挥是无比英明正确的。

教材简析:重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和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

难点:对于兵力和武器装备等方面占有绝对优势的国民党军队迅速失败原因的认识。

渡江战役捍卫了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维护了祖国的统一的历史作用的认识。

教学方法:讨论与探究法、情景再现法等教学准备:剪辑纪录片《大决战》片段、《三大战役示意图》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1、蒋介石何时发动内战?(1946年6月)2、头一年里,战况如何?(敌人对中原解放区、陕甘宁解放区、山东解放区等地发动进攻,战场主要在解放区内,战略上,敌人进攻,我方防守。

但是我军在正确战略作战方针指导下,大量歼灭敌军(200万),粉碎了敌军的进攻。

战争形势的变化,使人民解放军具备了转向全国性战略反攻的条件。

于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把战场摆到国民党统治区去了,严重威胁着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武汉,并带动其他战场的解放军转入反攻。

此时,国民党只能把兵力收缩到沈阳、北平、徐州等战略要地。

通过决战彻底打垮敌人的时机已经成熟。

于是解放战争进入了战略大决战阶段。

)出示课件:战略防御——战略进攻——战略决战二、新授(一)三大战役1、同学们知道是哪三大战役?最先发起的是哪次战役?(课件显示《三大战役示意图》)2、各抒己见:为什么我军把战略决战的突破口放在东北?(看资料做答)A、兵力对比:转入反攻后,东北地区的人民解放军兵力占优,是全国五大战场中兵力超过国民党军队的唯一战场。

八年级上历史教案《战略大决战》教案

八年级上历史教案《战略大决战》教案

八年级上历史教案《战略大决战》教案《战略大决战》教学设计一、设计思路1.对课标的理解教学设计应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价格。

2.教材分析本课所讲的是战略决战时期的战争过程。

中共中央连续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奠定了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胜利的牢固基础;三大战役以后,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横渡长江,解放南京,国民党政权覆灭。

人民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结束了中国百年来的屈辱史,迎来的是新中国诞生。

故本课有着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

3.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大部分学生已有一定的认知水平和历史思维能力,在学习态度、表现能力、表达能力、组织协作方面都有很强的可塑性,有的学生已能通过网络查找资料。

通过学习,观看电视电影等,对中国近代的屈辱战争史有较深的了解,正好能与本课的教学实现互动。

4.教学目的能列举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说明人民解放军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逐步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和自觉运用地图学习历史、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总结的能力。

让学生知道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道理,坚定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信念。

5.教学重点本课的重点是三大战役和解放南京。

对于三大战役,让学生分组讨论,主动参与,结合地图,分析战略意图,强调其战果;教师利用课件,设置图表,插播电影片段,辅助教学。

对于解放南京,引朱毛的进军令,结合课件,突出南京的解放宣告国民政府的覆灭;最后以____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诗来加深理解。

6.教法设计和学法指导本课以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为主线,内容丰富精彩,故事性强,故可制作课件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法与讨论法、讲述法、图示法等相结合。

并适当插入家乡的解放史,以辅助教学。

课后还可组织学生观看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影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战略大决战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认真学习哟,相信这是一次愉快的学习之旅!)
一、学习目标:
1、知识:掌握战略决战的三大战役极其作用、渡江战役。

理解共产党以弱胜强,取得革命胜利的原因。

2、能力:从课文和插图中掌握三大战役等基本历史事实要素,形成正确的时空概念和练习使用图表的方法。

3、情感:培养爱护文物、保护人文环境的意识。

二、重点难点
重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和解放南京。

难点:1、理解渡江战役捍卫了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维护祖国统一的历史作用。

2、分析国民党垮台的原因。

三、自主学习(我学习,我快乐)
1、完成下表:(10分钟)
实用文档
三大战役战况表:
2、渡江战役:1949年4月在毛泽东、朱德的指挥下,解放军百万雄狮分三路渡过(),23日,()解放,统治中国( )年的南京国民政府垮台。

四、合作探究(小小军事家,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
1、三大战役为什么以东北为突破口?
2、党中央为什么采取和平手段解放北平?
3、材料分析
实用文档
三大战役人民群众支前统计表
解放战争开始时的力量对比
1、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
2、共产党为什么能够在短短三年内就打败国民党?(请从战争的性质、民心
向背、指挥决策、军队士气等方面进行对比说明)
实用文档
五、作业(诗中的历史)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1、诗中的“百万雄狮渡大江”指的什么历史事件?
2、“大江”指的什么江?这条江发源于哪里?
3、如何理解“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这句话的寓意?
4、吟诵这首七律,你能体味到其中的什么情怀?
五、课后反思。

631822 7C4E 籎24232 5EA8 庨 hp36203 8D6B 赫26102 65F6 时25656 6438 搸%t23785 5CE9 峩24401 5F51 彑 33693 839D 莝
实用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