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舒婷诗歌创作的思想意蕴与美学特色

合集下载

浅析舒婷诗中的生活与美

浅析舒婷诗中的生活与美

浅析舒婷诗中的生活与美“文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舒婷在现实生活里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女儿、爱人、母亲,她享受着生活,扮演好她的每一种角色,正是对于生活的这种挚爱和对自己本色的回归,她的诗为我们带来无限美的感动和温暖!舒婷诗生活美“文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舒婷在现实生活里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女儿、爱人、母亲,她享受着生活,扮演好她的每一种角色,正是对于生活的这种挚爱和对自己本色的回归,她的诗为我们带来无限美的感动和温暖!一、生活中的角色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不论生活给予多少打击,她仍然没有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对父亲的关爱,对母亲的思念,对儿子的责任,对爱人的挚爱,对拥有完整家庭渴求的最本真的书写。

她的诗作《呵,母亲》《中秋夜》《致橡树》《神女峰》《女朋友的双人床》《会唱歌的鸢尾花》《以忧伤的明亮透彻沉默》等淋漓尽致地诠释着她生活中的角色,对亲情饱含全部的爱!二、舒婷诗中的生活美“文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舒婷在现实生活里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女儿、爱人、母亲,她享受着生活,扮演好她的每一种角色,正是对于生活的这种挚爱和对自己本色的回归,她的诗为我们带来无限美的感动和温暖!舒婷擅长以直接抒写自我和自我的内心世界,以真实的自我作为抒情主人公形象抒发对生活的真实感。

她说:无论在感情上、生活中我都是一个普通女人,我从未想到要当什么作家、诗人,任何最轻量级的桂冠对我简单又简单的思想过于沉重。

读舒婷的诗,会让人觉得有在梦和现实之间缓步而行、在体验生命的痛苦与喜悦的感觉。

她用女性的柔情抚慰孤寂的心,让痛感和美感交织在一起,使我们忘却日常生活中的琐碎卑微而进入到一种幻美的世界。

(一)简洁明了的诗歌语言就语言方面来看,舒婷的诗歌具有音乐美的特点。

在《海滨晨曲》中她写道:“我醒来聆听你深沉的歌声:/一次比一次悲壮,/一声比一声狂热。

”这里使用的“一次”与“一声”重复出现与叠加,简单明亮、循环反复具有明显的音乐性,让诗歌产生了流动音乐一样的变奏,具有了跳动的音乐感,短促而激烈,扣人心弦。

舒婷诗歌研究综述

舒婷诗歌研究综述

舒婷诗歌研究综述舒婷,中国当代著名女诗人,诞生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她的诗歌作品充满了独特的情感和哲理,深受广大读者喜爱。

近年来,对舒婷诗歌的研究逐渐成为学术界的热点,本文将综述这些研究,以展示舒婷诗歌的魅力。

一、舒婷诗歌的背景与主题舒婷的诗歌产生于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社会背景对于舒婷的诗歌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

她的诗歌主题多围绕爱情、人生、历史、命运等展开,深入剖析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生命的矛盾。

二、舒婷诗歌的艺术特色1、情感含蓄:舒婷的诗歌情感表达含蓄,即使在表达强烈的情感时,也多采用暗示和寓言的手法,让读者在诗歌的意象中自我感受。

2、意象优美:舒婷的诗歌中充满了优美的意象,这些意象不仅让人产生强烈的视觉感受,同时也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3、形式独特:舒婷的诗歌形式多样,既有自由诗,也有格律诗,她的诗歌在形式上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三、舒婷诗歌的研究现状目前,对舒婷诗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文本细读:通过对舒婷的诗歌进行逐篇细读和分析,深入探讨诗歌中的隐喻、象征、意象等元素,理解其背后的情感和意义。

2、主题研究:通过对舒婷的众多诗歌进行主题分类和研究,深入剖析舒婷对于爱情、人生、历史、命运等主题的思考和见解。

3、诗学研究:从诗学的角度研究舒婷的诗歌,探讨其诗歌与当代诗歌的关系,以及其在当代诗歌创作中的地位和影响。

四、研究展望未来对舒婷诗歌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拓展:1、全面深入探究:对舒婷的诗歌进行全面深入的探究,进一步挖掘其诗歌中的深层含义和艺术价值。

2、比较研究:将舒婷的诗歌与其他诗人的作品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其诗歌的独特之处和借鉴之处。

3、跨文化研究:从跨文化的角度研究舒婷的诗歌,分析其作品如何反映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交流与碰撞。

总之,舒婷作为中国当代著名女诗人,其诗歌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通过对舒婷诗歌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她的作品,进一步领略其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和情感。

论舒婷的诗歌创作

论舒婷的诗歌创作

论舒婷的诗歌创作摘要:舒婷是中国现代文坛中的佼佼者,以其生动、自然、充满力量的诗歌作品而著称。

她的诗歌创作可以分为早期山水诗、中期现代诗、后期自由诗三个阶段。

其早期诗歌具有古风又不失现代感的独特风格,中期作品充满现代思潮与生活情感,后期则表现出更加自由、激情、矛盾的诗歌形态。

在艺术造诣和思想深度上,她的诗歌作品相较于当时的其他女性诗人,更具活力和现代感。

本论文主要介绍舒婷的诗歌创作,并对其不同阶段的创作风格及思想内容进行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舒婷;诗歌创作;早期山水诗;中期现代诗;后期自由诗一、舒婷及其诗歌创作历程舒婷,原名葛宝珍,1938年出生于浙江绍兴。

1956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开始接触文学。

1958年参加新诗社,1960年创办诗刊,并担任主编。

1961年出版个人代表作《夏天的森林》。

此后,舒婷的诗歌奠定了华语诗歌创作的重要地位,成为当代华语诗坛中最具代表性、最具创造力的一位女性诗人。

舒婷的诗歌创作可以分为早期山水诗、中期现代诗、后期自由诗三个阶段。

从其创作风格和思想内涵可以看出,她的诗歌创作进入了不断探索、创新的阶段。

二、早期山水诗舒婷的早期山水诗以古风为主,构思新颖,富有现代感。

其代表作品有《千山走遍》、《高原之恋》、《月牙石》等。

这些诗歌表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和人生的感悟,用古典诗歌语言来表达与现代情感的融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千山走遍》中,舒婷借意写出人生探索之路,追寻自我和梦想。

她把草原、河流、山峦等山水形象巧妙地融入诗歌中,表现出诗人走过千山万水,只为寻觅自我和理想的坚定决心。

《高原之恋》则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倾慕之情。

她借物寓情,描绘了大自然恢弘、无垠、寂静的美景,表达了自然界对人的慈爱和保护。

三、中期现代诗舒婷的中期现代诗歌作品多关注生活和人性,表现现代社会的多元化特点,更加注重现实与现代性的融合。

其代表作品有《人生》、《面具》、《暮鼓》等。

在《人生》中,舒婷表达了对生命、人类的理解和感悟。

明代诗人舒婷的女性意识与情感表达分析

明代诗人舒婷的女性意识与情感表达分析

明代诗人舒婷的女性意识与情感表达分析引言在明代文坛上,舒婷是一位备受瞩目的女性诗人。

她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角和鲜明的个性赢得了读者的喜爱,并且对于当时社会尤其是女性圈层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两个方面来分析明代诗人舒婷:她独立自主的女性意识和她丰富多样的情感表达。

舒婷的独立自主女性意识舒婷作为一个明代女性,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并且拥有独立自主的思想。

她在自己的作品中展现了对传统男权社会束缚下女性力量觉醒和解放,以及对女性权益争取和平等呼吁。

对传统男权社会束缚下女性力量觉醒和解放舒婷通过她的作品表达了对传统束缚下女性力量觉醒和解放的渴望。

她以真实、坦率和直接方式描述了女性在家庭、婚姻和社会中所遭受的不公平待遇。

例如,在她的诗歌中经常出现对封建礼教、男权思想和道德观念的批判,强调个体女性的自由和人权意识。

对女性权益争取和平等呼吁舒婷也通过她的作品呼吁女性争取自身权益和追求平等。

她在诗歌中表达了对女性地位提升、教育机会扩大以及社会角色多元化的渴望。

她鼓励女性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并倡导妇女独立精神和财产所有权。

舒婷丰富多样的情感表达舒婷以其敏感细腻的情感表达而闻名于世。

她通过各种形式的写作展示了丰富多样的情感,并将其转化为无比美丽的文字。

爱情与失落舒婷的作品中经常出现关于爱情与失落的描述。

她用细腻动人的笔触描绘了爱情带来的喜悦、幸福,同时也表达了被爱情伤害和失去爱情所带来的痛苦和悲伤。

自省与孤独舒婷在作品中也展现了对内心世界的自省与孤独感。

她通过诗歌表达了人生的无常、迷茫,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同时,她也表达了内心深处的孤独感受,使读者更能够共鸣与她的情感。

希望与坚韧除了负面情感,舒婷也经常在作品中传递出希望和坚韧的力量。

她用乐观积极的文字描绘自己对未来美好生活和人类前景充满信心的态度,使读者从中获得勇气和启示。

结论明代诗人舒婷以其独立自主的女性意识和丰富多样的情感表达赢得了广泛赞誉。

她敢于挑战传统观念,倡导女性权益,并通过自己的作品展现出超凡脱俗的情感才华。

浅谈舒婷朦胧诗的语言美

浅谈舒婷朦胧诗的语言美
当诗人 “ 情动于衷而发于辞”之际 ,一系列意象诸如 船 、大 海 、贝壳 、沙滩 、星星等接踵 而至,诗思所及 的所有人 、物 、事 、景 ,都被主体喷涌着的情 、理 、
逻辑。 她多数 诗的手法采用隐喻、 局部或整体象征 , 很
少以直抒告白的方式 , 表达的意象有一定的多义 陛。



趣所涵盖 ,这 时,对词语 的选择和组合 ,就摆脱了约 定 俗成的概 念和规 范 ,使诗语 言成为主 体与客体 紧
密溶合 的产物 。例如 : “ 你呼吸的轻风吹动我 /在一 片丁当响的月光下” , “ 丁当响的月光”是一个感觉 形象 ,其中中心词与修饰语的搭配是超越常规的 ,但
重 障壁 。 “ 对于诗人 ,语言是净化和积累文化 传统
诚 然 ,诗人 为克服 目常语 言的 有限性 而对它 进
华 北 电业
l j Rj ¨ ㈡ { { N、 } W
后 ,她笔锋一转 ,把人们 的眼光 引向波涛和星光 。这 里有一 种欲 扬先抑 的效 果 ,是虚 和实 的有机 搭配 。 舒 婷诗 中的 感情不 是直线 到达终 点 的 ,而 是通过 疏 密 适度 的意 象组合 ,跌 宕回环 的句式 标 出诗 情运 动 的优美 曲线 。在 标出这 种思 想情 绪的运 行 曲线时 。 舒 婷充分利用了现代 口语的连词 ,使 “ 但是”、 “ 然 而 ”、 “ 虽然 ”、 “ 即使”等这 些转折性修辞发挥神 奇力量 。如 “ 想这 样安慰你 /然而我不敢” ; “ 即使 像眼汩一样跌碎 ”; “ 虽然黎明并不遥远 ”,舒婷非 常善 于用这 样 的转折性 修辞 来构成 情绪 的落差 ,并 把这种情绪推向一个更高层次 。 舒婷 诗 中的 语言 ,虽然 那 样通 俗 、口语 化 ,却 有一 定的张 力和 诗情 的浓度 。 “ 但 愿灯像 今夜 一样 亮着 吧 /即 使冰雪 封住 了 /每一 条道 路 /仍有 向远 方 出发 的人 ”表面上 看 ,舒婷 使用 的语言 是那 样平

舒婷诗歌中的创作内涵及美学特色分析

舒婷诗歌中的创作内涵及美学特色分析

舒婷诗歌中的创作内涵及美学特色分析作者:欧雨琪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29期摘要:本文主要从探索性、深刻性和进步性这三个方面,分析了舒婷诗歌的创作内涵。

然后再从自然美、抽象美和意境美三个角度出发,研究了其诗歌的美学特色。

希望能以此为广大读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舒婷诗歌;创作内涵;美学特色[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9-0-01舒婷的诗中,充满了对传统诗歌模式的变革与创新,并具有丰富的创作内涵和独到的美学特色。

其主要追求象征化、立体化与意象化,并且为诗歌创作注入了新鲜血液。

针对其诗歌的内涵与特点展开分析,能够进一步加深对其诗歌乃至对现代诗的理解。

一、舒婷诗歌的创作内涵分析(一)探索性内涵舒婷的诗歌具有探索性的创作内涵,其在诗艺方面表现得特别明显。

她的诗歌能够根据感觉的联想而创造出独有的时间与空间体验,并呈现出“旋律”的颜色,甚至可以看到旋律的游转与低回,听到来自灵魂深处的回响。

她的诗歌经常运用通感这一手法,从而给诗歌赋予了丰富的含义。

在舒婷的诗中,各类带有主观性的象征比比皆是,不同意象之间相互组合,使得主体也产生变化,拓展了诗歌的语言空间。

舒婷不仅借助诗歌对人的价值和心灵的奥秘进行了探索,同时也发出了对人道主义的呼唤。

她的《船》,便是讲述了一代人的悲惨命运;《神女峰》表达的是觉醒和叛逆中构建的新诗歌主题。

她所作的这些探索,展现了人间的真情美,并代表了新时代女性的美好思想。

[1](二)深刻性内涵舒婷的诗歌仔细读来,可以让人产生内心的共鸣与反思,并获得精神享受。

她的长诗《会唱歌的鸢尾花》,说明了自己作为一个女人,同时又是一名诗人,心里所存在的种种矛盾。

如果说,舒婷之前的诗作大多展示的是浪漫主义情怀,那么这首长诗便是其作品朝现代主义转变的标志。

在《致橡树》一诗中,她将自己比作爱情的追随者,宣称自己不会做攀援的凌霄花,而是会成为和橡树并肩站立的木棉。

舒婷诗作简析

舒婷诗作简析

舒婷诗作简析——以《致橡树》为例摘要:舒婷的作品始终贯穿着关于人的价值与尊严的阐述,她善于站在生活与艺术的接触点融入自己内心世界进行细腻的表达,从而触发出情感热烈、意境独特的佳作,这些作品情理交融,处处运用象征、通感、隐喻等修辞手法,获得一种破除时空局限,极具视觉张力的艺术效果,形成了舒婷个性鲜明的艺术特点,这样的诗作,拓展了中国诗歌表现的疆土,充实了浪漫主义汇合现代派艺术的风格。

舒婷的笔触是敏锐纤细的,她善于捕捉细腻的情感体验,善于做自我的内省,由此交汇出作为一名女性所独具的生活体验。

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自始至终流淌在舒婷的诗作里,温暖平和里又充盈着激情,无论是关于祖国还是土地,也无论是关于人生还是爱情,都表达得淋漓尽致。

除此之外,舒婷的视角又是尖锐深刻的,如在其《神女峰》《惠安女子》等作品里,往往能够发掘那些常人所忽视的哲理,总是闪耀出思辨的光芒,令人回味。

本文主要针对舒婷诗作的创作内涵,并分析这一主题的成因。

分三个步骤(探索性、深刻性和进步性)及三个角度(自然美、抽象美和意境美)来研究其70、80、90年代诗作中的亲情主题,并阐述其所呈现出来的诗歌美学。

关键词:舒婷诗作;创作内涵;美学特征引言“知人论世”是通常我们做作品研究的一个方法,因为创作主体所处的时代环境、家庭环境决定了创作主体的个体素质。

舒婷所成长的时代属于知青上山下乡及反思的一代,但由于家庭具有浓厚的宗教(基督教)氛围,使得舒婷的内心始终具有博爱与理想的追求,而没有导致因为生活境遇的残酷而被扭曲,她的情感表达反而更显露出时代下所少有的真诚与直率。

早期舒婷的诗作擅长借助个人感觉去展现眼前的现实,到了后期,其作品愈发关注生命本体意义,愈发注重深度发掘心灵的直觉和感悟。

总体看来,舒婷虽然也曾有在黑暗中孤独彷徨和迷惘,但却仍然能够怀揣着一盏“博爱”的明灯,来追寻明天的希望,仿佛是在黑暗中聆听理想的召唤,在现实的评判中仍然坚守光明的信仰。

一、舒婷诗歌的创作内涵分析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生人,祖籍福建龙海石码镇,幼年时期,舒婷随母亲生活在外婆家生活,这令她获得了一笔珍贵的童蒙教育财富,“财富”的提供者一是她的外祖父,教她吟诵唐诗,二是她的外祖母,将三国水浒等中国经典故事当安眠曲哄其睡觉。

浅谈舒婷诗歌的语言特色

浅谈舒婷诗歌的语言特色

浅谈舒婷诗歌的语言特色任何诗歌的外在形式,无不是由诗人的内在情感律动而决定的,直接服从于对一种复杂情感状态的传达。

舒婷诗歌中的语言结构的明显特色就是运用转折、假设、选择和虚拟等句式。

这都是为了表现她独特的内心情感的纠结、缠绕、冲突,以及为矛盾冲突的情感寻找解脱、出路的努力。

她的诗歌之所以具有强大的思想穿透力和艺术感染力,从而与读者产生共鸣,原因即在此。

在她的诗中,经常出现连接性虚词:如果……纵然……却……、虽然……但是……、与其……不如……、不是……而是……、也许……等等。

如“如果有一个晴和的夜晚,/也是这样的风,吹得脸发烫”(《寄杭城)));“无限的大海/纵有辽远的疆城/咫尺之内/却丧失了最后的力量”(《船》);“呵,母亲,/为了留住你渐渐隐去的身影,/虽然晨曦把梦剪成烟缕/我还久久不敢睁开眼睛,”纵然呼喊能够穿透黄土/我怎敢惊动你的安眠?”(《呵,母亲》)。

以及《致橡树》的前半部分也出现了“绝不”、“也不止”、“甚至”、“不”、“必须”等几个虚词,它们不仅把诗中的多个意象连贯起来,而且是诗作塑造意象表情达意的重要法宝。

如: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其中,攀援的凌霄花所象征的是“攀高枝型”女子的情爱模式。

诗人把那些凭借紫色嫁与豪门而依附对方过奢华生活的女性喻为“攀援的凌霄花”,她们之所以要在人前炫耀自己春藤缠绕的幸福,也许是要掩盖出售美貌与青春而付出的沉重代价,或是那种高处不胜寒的寂寞,或是失去人格与尊严的悲哀。

诗人对这类“攀高枝”女子的情爱观嗤之以鼻,因为它根本谈不上爱,与诗人心目中理想的爱情根本不沾边,所以诗中用了语气副词“绝不”,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爱情”断然否定的态度。

在《寄杭城》中,用一个假设出来的美丽清新的意境,来表达诗人心灵深处的序幕,真挚的友谊被赋予了诗情画意般的色彩,如此迷人而令人神往,纯洁的友情,犹如湛蓝的江水,清澈如流;《呵,母亲》中抒情主人公为了表达对母亲深挚、神圣的爱,用了一系列的转折假设句式,“企图”寻找表达这种爱的最恰当的方式,但终究为没有找到充分传达这份深挚的爱而感不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论文题名:浅谈舒婷诗歌创作的思想意蕴与美学特色学生姓名:王起琴学号:20091630130041指导教师:马来者专业:汉语言文学年级:09年春季本科班学校:海西广播电视大学目录一、内容摘要…………………………………………………………………二、关键词…………………………………………………………………三、舒婷简介…………………………………………………………………四、舒婷诗歌的思想意蕴…………………………………………………(一)探索性……………………………………………………………(二)深刻性…………………………………………………………………(三)社会性…………………………………………………………………(四)进步性…………………………………………………………………五、舒婷诗歌创作的美学特点………………………………………………(一)自然美…………………………………………………………………(二)抽象美…………………………………………………………………(三)高尚美…………………………………………………………………(四)意境美…………………………………………………………………【内容摘要】:舒婷的诗对传统诗歌艺术规范的变革和反叛,为诗歌创作提供了新鲜的审美经验。

意象化、象征化和立体化,是朦胧诗艺术表现上的重要特征。

舒婷的诗高扬主体意识,以意象化方式追求主观真实而摒弃客观再现,意象的瞬间撞击和组合、语言的变形与隐喻构成整体象征,使诗的内涵具有多义性。

捕捉直觉与印象,用情感逻辑取代物理逻辑,以时空转换和蒙太奇造成诗歌情绪结构的跳跃性和立体感,使诗歌情绪内涵获得了弹性张力空间。

【关键词】:诗歌艺术,诗歌创作,主题意识,思想意蕴,美学特色,情感体验,朦胧诗,现代诗歌艺术浅谈舒婷诗歌创作的思想意蕴与美学特色一、舒婷简介舒婷,原名龚佩瑜,祖籍福建泉州,1952年出生于福建石码镇(漳州龙海)。

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致橡树》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之一,与北岛、顾城齐名,但事实上,她的诗歌更接近上一代载有意味较浓的传统诗人,反抗性淡漠了许多。

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

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

1980年到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

著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秋天的情绪》、《硬骨凌霄》、《露珠里的“诗想”》、《舒婷文集》(3卷)、《真水无香》等。

诗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获1980年全国中青年优秀诗歌作品奖,并被编入选入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和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双桅船》获全国首届新诗优秀诗集奖、1993年庄重文文学奖;《真水无香》获第六届华语文学传媒盛典“年度散文家授奖辞”。

舒婷的诗长于自我情感律动的内省,在把握复杂细致的情感体验方面特别表现出女性独有的敏感。

情感的复杂性、丰富性常常通过假设、让步等特殊句式表现得曲折尽致。

舒婷又能在一些常常被人们漠视的常规现象中发现尖锐深刻的诗化哲理并把这种发现写得既富有思辩力量,又楚楚动人。

舒婷的诗,有明丽隽美的意象,缜密流畅的逻辑,哀婉而不悲切,凄壮而不沉沦。

她以独特的情感体验和鲜明的意象,真实地展示了一代人的情感历程,构筑了中国当代诗坛一处别致的风景。

二、舒婷诗歌的思想意蕴(一)探索性。

舒婷在诗艺上的探索尤为明显,由感觉上的联想创造独特的时空体验;能听到“旋律”的色彩,看到旋律的游移、低回,在灵魂里听到回响,对“通感”的运用使诗更加富有了多层次的含义,也更富有个性的生动气韵。

总之,在舒婷的诗中,各种主观性的象征俯拾皆是,意象之间的组合由主体感觉的变化而任意多样,这其实都不仅仅是使诗的语言空间得到了拓展,而且也是突现出了诗人心灵中强烈的自我色彩。

舒婷作为现代朦胧诗的代表人物,诗歌处处呈现出与传统诗歌不同的思想意蕴。

对人的自我价值的重新确认,对人道主义和人性复归的呼唤,对人的自由心灵奥秘的探索构成了她诗歌的核心思想。

舒婷以搁浅的船概括一代人的悲剧命运(《船》),面对神女峰这千年流传的人间神话“煽动新的背叛”(《神女峰》);诗人在觉醒与叛逆、迷惘与清醒、痛苦与庄严、失落与寻找、追悔与重建的感伤诗情中试图建构一个新的诗学主题。

在《雨别》等作品里,舒婷真切地呼唤爱者与被爱者之间的真情和人性美,展现了当代中国女性美丽的灵魂。

舒婷的诗对传统诗歌艺术规范的变革和反叛,为诗歌创作提供了新鲜的审美经验。

意象化、象征化和立体化,是朦胧诗艺术表现上的重要特征。

舒婷的诗高扬主体意识,以意象化方式追求主观真实而摒弃客观再现,意象的瞬间撞击和组合、语言的变形与隐喻构成整体象征,使诗的内涵具有多义性。

捕捉直觉与印象,用情感逻辑取代物理逻辑,以时空转换和蒙太奇造成诗歌情绪结构的跳跃性和立体感,使诗歌情绪内涵获得了弹性张力空间。

《日光岩下的三角梅》是舒婷的一首精致的咏物诗。

是喧闹的飞瀑/披挂寂寞的石壁/最有限的营养/却献出了最丰富的自己……与诗人另外的此类作品略显不同的是,它是在一个境界中展开一切的。

放逸有放逸的没,端凝也自有端凝的美。

三角梅作为诗人精神的客观对应物,具有生命质量。

此诗境高意奇,有所托又化若无痕,真称得上是探索诗的典范。

(二)深刻性。

细读舒婷的作品,是一场深刻的心理反思和精神享受,耐人寻味,发人深省,促人顿悟,令人难忘。

1981年秋天,舒婷创作力长诗《会唱歌的鸢尾花》,深刻揭示了自己作为一个女人,又作为一位诗人,内心存在的种种深刻的矛盾。

如果说,在此之前的多数诗作显示了舒婷的浪漫主义的基调,那么《会唱歌的鸢尾花》体现了诗人向现代主义的某种转化。

写《致橡树》等诗的时候,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是爱情的寻求者,她一方面宣称不做攀援的凌霄花,而做与橡树并立的木棉,另一方面,她也在寻找自己的橡树。

而到《会唱歌的鸢尾花》,诗人显然已寻到了自己的橡树,她渴望的爱情已经实现:“在你的胸前/我已变成会唱歌的鸢尾花”。

但是,诗人并未沉醉到这种业已实现的爱情中而不能自拔,而是体悟到,爱情在女性生活中虽然占重要地位,却不是唯一的内容。

在诗中,爱与欲,构成诗人情绪流涌动的浪花,理想与使命感则构成诗歌的精神底蕴:“我情感的三角梅啊/你宁可生生灭灭/回到你风风雨雨的山坡/不要在瓶上摇曳”,“我天性中的野天鹅啊/你即使负着枪伤/也要横越无遮拦的冬天/不要留恋带栏杆的春色。

”诗人珍惜爱情,但又清醒地意识到她不仅仅属于爱人:“我的名字和我的信念/已同时进入跑道/代表民族的某个单项纪录/我没有权力休闲/生命的冲刺/没有终点,只有速度。

”从《会唱歌的鸢尾花》,我们明显地看到舒婷一方面在诗歌中强化了个人经验,另一方面还在努力把个人经验提升到一代人的人生追求上来。

诗人在诗歌中展示了爱情与事业、欲望与信念、个人与环境的矛盾以及由此引起的忧伤与痛苦。

正是舒婷诗歌中的这种深刻的自我矛盾,以及散点透视的结构和幻梦的引入,使这首诗显示出诗人由浪漫主义向现代主义转化的某种趋向。

《会唱歌的鸢尾花》以后,舒婷搁笔三年,在她的第三本诗集《始祖鸟》中诗人已把自己定位一个普通的女性,因而这阶段所写的,也主要是基于个人人生经验的内容。

如果说,舒婷的早期作品主要表现了对爱、对人性、对人道的关切,那么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除去上述内容外,更深刻地表现了对人的生命状态的关切。

早期的强烈的社会性、使命感和伦理色彩有所淡化,而基于女性生命本体的体验有所加强。

像这首《女朋友的双人房》所描写的:“孩子的眼泪是珍珠的锁链/丈夫的脸色是星云图/家是一个可以挂长途电话的号码/无论心里怎样空旷寂寞/女人的日子总是忙忙碌碌”“我们就是心甘情愿的女奴/孩子是怀中的花束/丈夫是暖和舒适的旧衣服/家是炊具、棒针、拖把/和四堵挡风的墙/家是感情的银行/有时投入有时支出”。

诗人写的是琐屑的、平凡的人生经验,但不是自然主义的冷漠的展览,而是渗透着一位成熟女性对生命的感悟。

尽管这是“立秋年华”的心态,不同于早期的纤细、婉约、忧伤,但是在真诚地展示自己内心的律动上,前后期倒是完全一致的。

(三)社会性。

在中国新时期女性文学的发展史上,舒婷已留下了宝贵的脚印,她的诗不是无病呻吟,不是歌花咏月,而是呼唤女性追求的晨钟,反映社会心声的暮鼓。

一般来说,男性诗人对自己的性别角色远不如女性诗人敏感,他们写起诗来很自然地是着眼于包括女性在内的整个人类。

真正成熟的女性诗人亦应如此,她们不仅是着眼于性别,而要着眼于全社会、全人类,这样才在写作上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女性解放。

换句话说,真正女性诗歌所提供的都应是女性自身的和社会人的双重信息,女性诗歌既是女性的,又是社会的,更是人类的。

舒婷正是这种典型意义上的诗人,作为从中国六、七十年代那个对人的本能进行残酷扼杀的时代走过来的诗人,舒婷的诗深深地打上了对那个时代的烙印。

作为女人,她深知爱情在人生中的份量有多沉多重;作为诗人,她又深切地体会到应该抛弃世俗和偏见,大胆地让艳如牡丹的爱情走到阳光下。

正因为如此,舒婷才会真切地以女性的敏锐和深刻去触痛人们脆薄的内心,才会以执傲的声音去呼唤女性独立意识的觉醒和独立人格的树立。

也正是这些,使舒婷的爱情诗上升到了一种哲学的高度。

和《惠安女》等作品一样,舒婷在她的爱情诗中对女人的命运同样作了特别的关注。

《国光》以一只熟苹果为意象进行展开,对女性的脆弱作出了颇具寓言色彩的表现。

芽,虽然“渴死在你蚌一样坚闭的核里”,但灵魂,却不停地“在夜间擂击四壁”(《国光》),这依然是一种坚决的反叛。

有多少禁锢女人爱情之芽的“核”,就是多少砸开“核”的“舒婷们”。

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女人被封建的纲常礼教压在最底层,女性的独立人格被极大地扭曲,形成了对男人的根深蒂固的依附心理:相夫教子成为女子的生活内容,夫唱妇随成为女人的生活准则,夫贵妻荣成为女人的生活理想。

这种心理即使到了现代社会也仍然有强大的市场。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舒婷发出了震聋发聩的呼唤:“我如果爱你——/绝不学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舒婷的这首诗之所以能够传遍大江南北,正因为它是20世纪80年代知识女人追求独立、追求自由、追求解放的真实写照。

诗人响亮地指出“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这崭新的一句浓缩了诗人对两性关系的思考。

男女是平等的,你是树,我也是树,你是“橡树”,我是“木棉”。

这非常契合当时的社会主题和时代气息,喊出了女性心中压抑已久的声音。

比肩而立,岸然相对的两棵树,可以说是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崭新的象征形象。

它比“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等无可奈何的爱情自白来得坚定而刚毅。

它以新时代女性全新的形象对爱情作出了全新的理解,这就是不舍不弃各自独立的地位与人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