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老子的区别

合集下载

辨析孔子与老子思想观念的差异

辨析孔子与老子思想观念的差异

辨析孔子与老子思想观念的差异孔子和老子是古代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们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其代表作《论语》和《老子》中。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重视“仁”、强调“礼”,主张“中庸之道”;老子的思想核心是“道”,主张“道法自然”,提倡自然之道,尊重自然,回到自然的状态,老子的思想中处处渗透着“自然主义”。

孔子和老子生活的春秋时期,正处于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期,垂死的奴隶主阶级日益腐朽,荒淫无耻,穷奢极欲,醉生梦死,政治日益腐败。

新兴地主阶级正在崛起,经济实力强大,开始夺取国家政权。

社会动荡,战争频仍。

孔子和老子生活在这样的年代里,社会的黑暗、战火的弥漫、失势奴隶主贵族的哀叹、广大人民痛苦的呻吟,都震撼着他们的心灵,引发他们的深思,这一切,都成为他们政治思想产生的深厚土壤。

在对社会黑暗现实冷静分析的基础上,他们都阐发了深邃、丰富的政治思想.虽然他们都是伟大的思想家与哲学家,而且生活的时代背景相似,但是由于思想核心以及个人经历的不同,在思想观念上存在着很多的差异,下面将会更加详细地进行阐述。

一人生态度老子和孔子都是生于乱世,因而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都十分不满。

孔子和老子都是入世的,但在为人立身处世的态度上却有所不同。

孔子立足于现实社会,把“仁”看作人生最高追求,同时又是处理人我关系、群己关系的基本原则。

“仁”的最基本的思想就是“爱人”。

孔子由于历史的局限,是按尊卑、贵贱、亲疏的顺序去爱人,他竭力维护“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有序的封建制度,孔子认为人一旦能够克制自己而使言行都合于礼,天下的人就会称许你是仁人。

只有行仁守礼,才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

老子立足于宇宙、自然,认为人生的总原理应该是顺其自然的,因而他提倡“无为”,摒弃“有为”。

他认为“无为而无不为” ,反对政府及统治者的“有为”之政,对封建社会所认为的善之德目,如圣、智、仁、义、礼以及其他伦理道德规范,一概采取否定的态度,老子认为人们是生而平等的,无贵贱之分,万物是自然生长的,每个人也应当能按照自己的本性发展而不受外界力量的阻碍。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单元一中国古代思想宝库第1课孔子与老子课标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落实课标一、孔子(前551——前479年)1、“仁”的思想:①含义:“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最根本的含义是“爱人”,即体贴别人、关心别人、尊重别人,是美德的总合。

②实现方法:“忠恕”之道。

“恕”是低的要求,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忠”是高的要求,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忠恕”的关键是自我修养。

③对统治阶级来讲,“爱人”就要“为政以德”,反对苛政严刑,实行仁政,体贴民情,爱惜民力。

对普通人来讲,要做君子,不当小人,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目标。

而修仁的标准是“礼”。

2、“礼”的思想①含义:孔子所讲的礼是周礼,是西周建立的以宗法制和等级制度为核心的各种典章制度。

从广义上可以理解为社会准则和政治制度。

②实践方法:一是“正名”:面对春秋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各阶层要贵贱有序,各守其份,以此恢复社会秩序。

其二是“克己复礼”:每个人都要克制自己,不能为所欲为,这实际上还是讲自我修养。

③仁与礼的关系:仁是美好的道德,礼是社会的规范;仁是内在自觉和自律,礼是外在约束和他律。

孔子试图以仁爱为根本,借助伦理道德的作用,化解个人与他人、与家庭、与社会的种种矛盾,按照礼制,重新建立起充满人情味的伦理关系,最终治国安民,使社会由乱变治。

而把握仁与礼两者关系的方法论就是“中庸”。

3、“中庸”的思想:“中庸”是“执其两端而用乎中”,既不过分,也不走极端,不偏不倚,谦和持中,恰到好处。

中庸既是为人处事的方法论,也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4、天命思想:孔子主张理性,反对迷信,把探讨和解决实际问题放到首位,而对“鬼神”则“敬而远之”,这奠定了中国知识分子非宗教、非迷信的文化传统。

5、孔子思想不被统治者重视的原因:①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分裂割据,缺乏一个实行礼制的强有力的中央政权;②当时各诸侯国热衷于兼并战争和改革古制,以图自强,对孔子恢复周礼和仁政爱民的主张不符合他们的需要。

老子和孔子区别

老子和孔子区别

老子和孔子的比较作为儒、道两大主干文化的创始人, 老子和孔子从一开始便有着思想上的直接对话,黑格尔说:“孔子的思想史道德哲学,而老子的思想是思辨哲学”,本文将从美学,法律以及历史观三个方面来加以粗浅的比较。

一、美学思想的比较:在美学理论中, 孔子和老子都标举“道”作为审美的本体,但他们对“美”理解是根本不同的。

孔子说的“道”是善。

老子所说的“道”:老子把宇宙看成一个彼此有机联系的大生命体,能创造出无穷无尽的万事万物, 使之彼此相因相克相化。

这个宇宙大生命体的总生机便是道。

孔子以善为审美本体, 但又强调审美中道德与情感的统一。

孔子视审美目的是感性的, 又是伦理化的, 所以他非常看重审美对人的心理影响, 认为文艺作品能够使人在审美愉悦中陶冶情操, 感发心灵, 达到对“礼”的深刻领会。

大音希声是老子重要的美学学说,老子所赞美是自然无为的, 没有人工造作的痕迹的自然之音。

复归于无知、无欲、无私的精神状态, 是老子审美的最高境界和终极目的。

二、法律观点比较:老子从“无为而治”思想出发,形成了崇尚“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及“道法自然”的自然法思想。

孔子以“仁”作为其法律观的基础和准则,形成伦理法律化, 法律伦理化, 熔伦理和法律于一炉的伦理化法律思想。

三、历史观的比较:孔子的社会历史观是一种倒退的历史观,之所以认为是一种倒退的历史观,是因为孔子要“从周”。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而老子认为:历史不是经验的历史,而是道的逻辑演化的抽象历史。

老子将道加于具体历史发展之中,具体的历史发展只是道的体现。

老子倡导少私寡欲、谦退至远、柔弱至胜的智慧;孔子推崇的积极入世、乐观向上、有为于天下的生命价值理念。

老子,孔子的语录《道德经》、《论语》,作为人类的智慧结晶,作为华夏的子孙,珍视民族优秀的传统,不仅会带给我们智慧,更昭示着我们的成熟。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闰馀成岁律吕调阳云腾致雨露结为霜金生丽水玉出昆冈剑号巨阙珠称夜光果珍李柰菜重芥姜海咸河淡鳞潜羽翔龙师火帝鸟官人皇始制文字乃服衣裳推位让国有虞陶唐吊民伐罪周发殷汤坐朝问道垂拱平章爱育黎首臣伏戎羌遐迩一体率宾归王鸣凤在竹白驹食场化被草木赖及万方盖此身发四大五常恭惟鞠养岂敢毁伤女慕贞洁男效才良知过必改得能莫忘罔谈彼短靡恃己长信使可复器欲难量墨悲丝染诗赞羔羊景行维贤克念作圣德建名立形端表正空谷传声虚堂习听祸因恶积福缘善庆尺璧非宝寸阴是竞资父事君曰严与敬孝当竭力忠则尽命临深履薄夙兴温①似兰斯馨如松之盛川流不息渊澄取映容止若思言辞安定笃初诚美慎终宜令荣业所基籍甚无竟。

老子和孔子的关系

老子和孔子的关系

老子与孔子
老子和孔子分别是道家和儒家的创始人。

孔子曾经问礼于老子,把老子比作龙一样的高深和难以琢磨,认为自己不如他。

孔子的学问渊源于老子。

确切地说,孔子所研究的只是老子提出的理论里的分支,孔子引而申之,自成一家。

孔子终身致力于研究和探索的是“仁义礼”,而老子提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孔子的“仁义礼”在老子的理论里排在道与德的后面,是老子理论总纲中所涵盖的内容。

老子5000多字的《道德经》是纲领性文献(道教),孔子从中选些内容加以研究并发展成为儒教。

孔子的弟子问他:“先生拜访老子,可得见乎?”孔子说道:“见之!”弟子问道:“老子何样?”孔子道:“鸟,我知它能飞;鱼,吾知它能游;兽,我知它能走。

走者可用网缚之,游者可用钩钓之,飞者可用箭取之,至于龙,吾不知其何以?龙乘风云而上九天也!吾所见老子也,其犹龙乎?学识渊深而莫测,志趣高妙而难知;如蛇之随时屈伸,如龙之应时变化。

老聃,真吾师也!”。

孔子和老子观点的不同

孔子和老子观点的不同

孔子和老子观点的不同孔子和老子都是中国古代的伟大思想家,对于中国文化和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的观点和思想虽然有一些相似之处,但在很多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同。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孔子和老子观点的不同之处。

孔子和老子在人性观点上有不同的看法。

孔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他强调人应该努力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通过道德的自我修养来达到人的完善。

而老子则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私的,他强调人应该追求无为而治,顺应自然,放弃私欲,追求无私无我。

孔子和老子对于社会秩序的看法也有所不同。

孔子强调社会的稳定和秩序需要有明确的规范和制度,他提出了仁、义、礼、智、信等道德准则,强调人们应该遵守社会规范,履行自己的责任。

而老子则认为社会秩序是自然而然产生的,不需要人为地去干预,他主张无为而治,让事物自然发展。

孔子和老子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有不同的看法。

孔子认为人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自然规律,追求天人合一。

他主张通过儒家的仁义道德来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的完善。

而老子则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放弃私欲,追求无为而治。

他主张人应该像水一样柔软而坚韧,顺应自然的变化。

孔子和老子对于政治和统治的观点也有所不同。

孔子强调人的修养和道德,认为一个好的统治者应该以身作则,以德服人。

他提出了“君子”和“小人”的区别,认为一个好的统治者应该具备仁德和智慧。

而老子则认为政治和统治是不可避免的,但他主张无为而治,认为一个好的统治者应该少言而行,顺应自然的规律。

孔子和老子对于修身养性的方法也有所不同。

孔子主张通过学习和修身来实现人的完善,他提出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观点,认为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可以提升个人的品德和能力。

而老子则主张“无为而治”,认为人应该放下私欲,追求无私无我,以达到超越自我的境界。

孔子和老子在人性观点、社会秩序、人与自然的关系、政治和统治、修身养性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同。

孔子注重道德修养和社会秩序,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而老子则主张无为而治,强调人应该顺应自然规律。

最新老子与孔子之比较

最新老子与孔子之比较

老子与孔子之比较老子与孔子分别是道家学说和儒家学的创始人,他们对生活不同的态度,使道家与儒家的理论有了很大的差异,我们只有对其进行充分的研究比较,才能知道,那一个学说对社会进步更有积极的意义,当然无论是道家学说还是统治了几千年的儒家学说,都有其精华之处,也都有其糟粕之处,我们应该做的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辩证的学习接收,这样才真正能对社会进步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老子出身于贫苦的农民家庭,在他还没降生时,父亲便战死在了杀场之上,他从小便看着母亲辛辛苦苦的劳作,老子为了上学,去给人家当放牛娃,这些都使他产生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孔子出身于官宦家庭,尽管他的父亲只是一个乡邑大夫,论官职,是一个很小的武官,但却与老子的家庭完全的不同。

孔子的父亲孔纥六十一岁时与他十六岁的母亲颜征野合成亲,生下了他。

孔子与老子这些完全不同的家庭背景,生活经历,奠定了他们对生活态度的完全不同,孔子鄙视生产劳动,他认为种田是没出息的事情。

在对家庭的看法上,他们也有着截然不同的观点:孔子认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所谓无后便是没有男孩,所以中国自古男人妻妾成群,总希望自己子孙满堂。

他的观点影响至今,使计划生育在一些地方很难实施。

有些地方甚至规定出,第一胎如果是女孩,允许在生第二胎,人为的破坏了男女性别上的平衡。

老子认为,有后代没后代,那是天数。

但太多了,也没什么好处。

老子虽没有正试提出宣扬一夫一妻制,但他自己的行动便说明了,一般情况下他主张一夫一妻制。

王冬妮和郭书玲是老子的两个红颜知己,老子娶王冬妮在先,后来郭书玲又来找老子宁愿嫁老子为妾,尽管老子非常爱郭书玲,但还是因为自己已有妻而拒绝了郭书玲。

郭书玲在老子那里住了半个多月,半个多月的时间,老子每天用一线绑在两个凳子上,形成了一道线墙,不论谁碰到线都会拉到凳子发出响声,进而敲响“警种”!别说是过去的男子,就算是当今的男子又有几人能象老子一样呢?儒家学说中,女人嫁夫从夫,就算是丈夫死了,也要守住贞操,而自古为这些守贞操的女人们不知立了多少贞洁碑坊。

中庸与无为

中庸与无为

论孔子中庸之道与老子无为思想的异同课程名称:中国哲学专题研究年级:2013级院系:政法学院专业:伦理学学号:****************目录摘要: (2)关键词: (2)一、孔子中庸之道 (2)(一)词源学意义上的厘清 (2)1、中 (2)2、庸 (2)(二)中庸之道的内涵 (3)1、集德性之特征、方法与境界的中庸 (3)2、融经与权之中庸 (3)3、注情与理之中庸 (3)(三)中西中庸观 (3)二、老子无为思想 (4)(一)无 (4)(二)为 (4)(三)无为之内涵 (5)1、无为是达到道家自然的手段。

(5)2、从自然与人为的高度排斥妄为。

(5)3、尊重事物的本来状态,但并不否认发展。

(5)三、孔子中庸之道与老子无为思想的异同 (5)(一)异 (5)(二)同 (6)1、同是一种境界 (6)2、同时一种原则 (6)3、同是一种手段 (6)注释: (7)参考文献: (7)论孔子中庸之道与老子无为思想的异同摘要:孔子的中庸之道和老子的无为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和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作为儒家伦理精髓的“中庸之道”之内涵的把握与对作为道家核心概念的“无为”之内涵的理解在现代社会发展中都存在误解、误用的问题,正确理解和深入把握二者各自的内涵及其异同对于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提高个人修养,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中庸无为“中庸”一词最早见于孔子《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1】中庸思想在古代中国思想史上是极其重要的思维方法和修养之道。

一方面,《中庸》难读难懂,另一方面,“中庸”思想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地遭到误读,一些人认为“中庸”无非是保守性、折中主义的代名词,应该给予批判和抛弃。

朱自清认为,以往曾作为启蒙教材的《四书》,到了今天却成了很难读懂的“天书”,一般人往往望而生畏,结果是敬而远之,实在令人痛心。

老子和孔子的审美心胸理论以及比较

老子和孔子的审美心胸理论以及比较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1/2009老子和孔子的审美心胸理论以及比较张翅飞摘要:审美心胸论是审美活动论的基础性前提之一。

早在先秦,老子和孔子的思想中就含有丰富的有关审美心胸的理论,他们的审美心胸论一个以道为体,一个以仁为本,一个重心性修养,一个重事上磨砺,在哲学基础、功夫修养、审美实践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关键词:审美心胸论;老子;孔子作者简介:张翅飞,贵州大学人文学院研究生(邮政编码 550025)中图分类号:B22311;B22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359(2009)01-0067-03 在日常生活和大自然中,不是缺乏美,而是缺乏发现,只有具有了一个审美的心胸,我们才能发现周围事物的美和诗意。

而关于审美心胸的理论在中国先秦的老子和孔子那里是有着丰富论述的。

老子和孔子的审美心胸论是以他们的哲学思想为基础的,通过心性的功夫修养,培养健全人格,达到一定的人生境界,这才生成了审美体验的前提条件———审美心胸。

老子和孔子审美心胸论内涵之特点总的说来一个是虚静,一个是仁爱;一个重天道,一个重人道。

它们的哲学基础不同,修养达成的途径不同,具体的表现也有很大的差异。

一、老子的审美心胸理论老子是中国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提出了以道为核心的哲学美学体系,并进而提出了“致虚极,守静笃”、“涤除玄鉴”的一套体道的功夫修养论。

“涤除玄鉴”使人心虚静空明,而能够洞观万物的本体和生命,于是展现为一个虚静淡泊的审美心胸。

老子虚静淡泊的审美心胸论是以他的道为哲学基础的。

道的本义指道路,后来又被引申为规律或规范,而老子则赋予了道丰富的、哲学的内涵。

老子的道也有规律的内涵在内,但主要指的是天地万物的最初本源。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1]可见道是独立无待的,并非天地万物之一种,与此相反,它是天地万物得以生成的根本。

同时老子认为有形有象的有限之物是需要依赖他物而存在的,故作为万物之母的道不可能是有限之物,必然是无形无象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与老子的区别
孔子,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为“至圣”,相传曾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撰《春秋》,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其言行和语录记录下来整理成《论语》。

老子,又名老聃,李耳,春秋时期人,我国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著有《道德经》。

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礼”与“仁”,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在教育上,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光招学生,把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著名的言论有“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在对人对物提高自我修养方面的名言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则其不善者而改之”。

老子的思想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老子》中包含大量朴素辩证法的观点,认为一切事物均有正反两面,并能由对立而转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他著名的言论有“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上善若水”,“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外以济民,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以天下为己任,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亦不与浊俗同流合污。

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成就一和谐宁静的社会。

其人生态度消极保守。

或院于山林,或陷于朗市,有明显出世倾向。

孔子的思想注重人的积极性,老子的思想注重生命内在底蕴的积累培育,儒家强调有为,道家强调无为。

儒家学说重在强调如何做人和如何处理人际关系,道家注重个人修养。

孔子思想追求道德高尚,仁慈亲和,和而不同,因而有“儒风”“儒士”“儒臣”“儒将”,道家追求温文尔雅,内敛不露,朴实无华,虚怀若谷,从容沉淀。

儒家认为天人是一体的,人类来源于自然,人类应当爱护自然环境。

孔子思想主要用于待人,处世,而道家主要用于修身养性,孔子讲有为,讲爱人,讲入世,老子讲无为,无欲,出世。

孔子与老子也有相似的地方,都认为人性本善,都是以道德为基础的治国思想,都有“民本”思想。

但是,老子讲“失道而后得,失德而后仁”,其中的得可以理解为天道,孔子讲的“德”和“仁”可以理解为人道。

孔子宣传“仁”的思想,君为轻民为贵,老子宣传宁静无为的思想。

孔子与老子都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他们思想有共同点也有很大的不同,但都对我国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