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传统礼仪与当代大学生德育教育

合集下载

以中国传统文化引导新时代大学生礼仪素养发展

以中国传统文化引导新时代大学生礼仪素养发展

以中国传统文化引导新时代大学生礼仪素养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瑰宝,蕴含着博大精深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代表,他们的礼仪素养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如何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引导,提高大学生的礼仪素养,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我们要通过教育和培训,让大学生了解和熟悉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这些文化都在不同程度上讲究礼仪。

比如儒家文化强调“礼”与“仪”,讲求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为人处世提供了一种基本的价值观。

通过教育,可以将这些传统文化渗透到大学生的思想中,使他们养成尊敬师长、友善待人、尊重他人的良好习惯。

大学校园应该创设一种文化氛围,让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比如在校园内建立一些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景点和建筑,让大学生在欣赏美景的能够了解到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校内也可以组织一些传统文化活动,如书法、茶道、传统音乐等,让大学生参与亲身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应积极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礼仪精神。

大学生是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的行为举止直接影响着社会的风气。

在社会实践中,大学生应当以身作则,秉持着中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争做遵守法律法规、尊重他人、尊敬师长的好青年。

大学生也应积极参与志愿者活动,为社会做出贡献,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公益精神。

家庭教育也是提高大学生礼仪素养的关键。

在家庭中,父母应扮演起榜样的角色,用自己的行为影响着孩子。

父母要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要以身作则,让孩子在家庭中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家庭教育也应注重培养孩子的修养和道德观念,让他们懂得尊重父母、照顾长辈、友善待人,形成良好的家庭氛围。

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引导,提高大学生的礼仪素养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只有通过教育培训、校园文化创设、社会实践和家庭教育等多方面的努力,才能够让大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谈中国文化传统与当代大学生教育

谈中国文化传统与当代大学生教育

谈中国文化传统与当代大学生教育中国文化传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对于当代大学生教育起着重要的指导和影响作用。

在这个日益全球化的时代,当代大学生教育面临许多挑战和问题,如价值观多元化、教育内容单一化、知识的碎片化等,而中国文化传统则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价值观念,能够为当代大学生教育提供宝贵的参考和借鉴。

中国文化传统强调敬老尊师的价值观念,这对于当代大学生教育至关重要。

在中国文化中,尊敬和孝顺长辈是一种美德,而对老师的尊重更是一种传统的行为。

尊敬和孝顺长辈能够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和责任感,让他们学会关心他人,并在学习和生活中形成良好的习惯。

在当代大学生教育中,我们应该重视教师的作用,尊重他们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中国文化传统注重道德教育,在当代大学生教育中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的修养和品德的培养,主张以德治国、以德教育人。

在当代社会,道德价值观多样化,年轻人常常面临着迷茫和困惑。

作为大学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教育应该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让他们成为有道德、负责任的社会人士。

中国文化传统注重继承和创新的精神,这对于当代大学生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遗产,但也不是僵化和守旧的,它善于吸收外来文化和进行创新。

在当代大学生教育中,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同时也要适应时代的需求,引入现代科学技术和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只有在传统文化和现代知识的结合中,当代大学生教育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当代大学生教育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教育内容单一化、教育目标功利化等。

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许多人认为只有通过取得好成绩才能获得成功,对于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发展关注不足。

在当代大学生教育中,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造力,关注他们的个性特长,让他们成为独立思考、有追求的人。

浅谈传统礼仪与当代大学生德育教育

浅谈传统礼仪与当代大学生德育教育

浅谈传统礼仪与当代大学生德育教育浅谈传统礼仪与当代大学生德育教育导读:中国的礼文化源远流长,而传统礼仪与道德的关系始终是密切相关,不可分割的。

礼仪是一种既具有内在道德要求,又……中国的礼文化源远流长,而传统礼仪与道德的关系始终是密切相关,不可分割的。

礼仪是一种既具有内在道德要求,又具有特定的外在表现形式的行为规范。

谦恭的态度、礼貌的语言、优雅得体的举止等,本质上是人的内在道德品质、文化修养、精神气质和思想境界等的外在表现。

“德成于中,礼形于外”,这说明礼仪本身是人们道德意识、道德信念、道德情感等精神内涵的外化,没有对传统礼仪的正确认识,对礼仪精神内涵的深刻理解和把握,就不可能产生积极的道德情感和正确的道德判断能力。

我们应深入挖掘传统礼仪中的德育内涵,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广泛深入的礼仪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内心的道德信念和礼仪修养准则,逐步把社会的道德规范转化为自身的道德品质。

一、礼仪中的德育内涵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就把“礼”看作是既是治国安邦、平定天下的基础,也是个人追求德性崇高所必须的修养环节与修养过程。

他在教授学生的知识中,将礼仪作为必修的课程,其所授“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之礼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礼仪的内容。

他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思想,教导人们惟有修养上注重礼节仪表与质朴品格有机结合的人,才能成为真正有道德的人。

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就是说一个人想自立,必先有礼的修养。

战国后期的荀子也明确指出:“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并把礼与法相提并论,“礼仪者,治之始也”,“礼仪制而制法度”。

管子则把礼仪视为立国的精神之本,指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在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礼”一直占有着相当重要的位置。

先人们对于“礼”的精辟论述把传统礼仪的精神内涵揭示得淋漓尽致。

在人类发展的漫漫长河中,传统礼仪不断丰富、演化,逐渐成熟并成为一门学问。

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作用

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作用

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德育教育具有重要作用。

它不仅是形成大学生身心健康、健全人格的重要来源,而且还是培养大学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和国际视野的重要基础。

1.传统文化丰富了大学生的道德观念。

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道德观念和传统美德,如
诚实、宽容、公正、忠诚、敬老等,这些观念和美德对于培养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2.传统文化提供了培养大学生文化素养的有力条件。

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
分,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对于培养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3.传统文化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国际视野.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它的优秀元
素不仅在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在世界范围内也有着深远影响。

培养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欣赏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和国际视野。

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德育的意义

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德育的意义

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德育的意义
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德育的意义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精华,它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而且它对于大学生的德育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首先,传统文化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宽容之心,能够让大学生们学会接受不同的思想和,尊重他人,不以自己的观点为准,能够接受来自他人的批评,从而使大学生在自身思想上变得更加宽容。

其次,传统文化可以培养大学生的自律之心,让他们学会把自己的行为约束在一定的范围之内,能够自觉遵守社会公德,不做一些违法违规的事情,能够约束自己,从而使大学生能够在自身行为上变得更加合理。

再者,传统文化可以培养大学生的礼仪之心,使他们学会尊重他人,承认他人的权利,学会有礼貌的表现,不随意地侵犯他人的隐私,能够诚实守信,从而使大学生在礼仪方面变得更加文明。

最后,传统文化可以培养大学生的精神深度,让他们学会细心思考,从而获得足够的智慧,从而使得大学生能够不仅有良好的研究成绩,还能够有较好的文化修养。

总之,传统文化对于大学生的德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不仅能够培养大学生的宽容之心、自律之心、礼仪之心,还
能够培养大学生的精神深度,从而使大学生能够在研究、生活中取得更大的进步和成功。

传统教育理念对高校道德教育的启示

传统教育理念对高校道德教育的启示

传统教育理念对高校道德教育的启示传统教育理念对高校道德教育的启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高校教育的不断进步,高校道德教育也逐渐受到了重视。

道德教育的对象不只是在校学生,还包括了在校教师和其他工作人员。

而传统的教育理念对高校道德教育的启示具有重要意义。

一、儒家思想的教育意义儒家思想主张“仁义礼智信”,注重礼仪之道。

这就给高校道德教育提供了借鉴意义。

高校在传统礼仪中应注重学生的行为习惯、礼仪规范、言行规范。

通过大量的礼仪学习,使学生在校内外都能维持良好的形象和风范。

同时,儒家的家庭和社会责任感也是应该被灌输给学生的。

在高校内,学生应该有自己的责任意识,不能对学校、老师和同学漠不关心。

在社会中,学生应该有良好的公民素质,对社会有所贡献。

二、道家思想的教育意义道家思想主张“道法自然”,注重对人性的关注。

高校道德教育应该从注重人性方面出发,培养学生们的正确价值观和人生观。

关注学生的自我发展,促进学生们的自主性、创新性和自信心的提高。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们在校内外都能够坚守正义,维护公正,关注他人的需要和情感。

三、佛教思想的教育意义佛教思想主张“慈悲为怀、无私奉献”,注重对自我和他人的关心。

高校道德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慈悲心和奉献精神。

在关注学生自我发展的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关注他人的需要和贡献自己的力量。

让学生在不断学习、进步的同时,也不忘关注身边的人和环境,用自己的力量去做更多的贡献。

本文所提及的三种传统教育理念,都有其独特的教育意义与对高校道德教育的启示。

在今天的高校道德教育中,我们也应该重视学生的信仰和文化背景,不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同时,应该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校内外公益活动、志愿服务等等,用自己的行动实践道德观。

只有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良好人格和发展潜力的高素质人才。

大学生礼仪教育与道德教育论文

大学生礼仪教育与道德教育论文

大学生礼仪教育与道德教育论文一、礼仪教育对思想道德教育的支撑不力一方面,大学生礼仪教育地位尴尬。

一是选修课身份客观上导致学生对其不够重视。

目前,礼仪课程在高校一般是以公共选修课的形式出现,还没有列为一门基础必修课。

二是教材缺乏统一性。

国家教育部对于高校选修课教材没有统一规定,也没有形成较为系统、权威、定型的教材体系。

在某种程度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有余,而统一认识、统一规范不足,教材内容千差万别,教材质量鱼龙混杂。

三是编者的随意性。

编者往往根据个人对大学生礼仪的理解、体会、想法编书立著,在教材指导原则、章节布局、案例选择等方面缺乏规范性。

换言之,编者的世界观、价值观取向、理想信念觉悟、政治立场,将会直接影响到使用教材的教师和学生的思想和价值判断。

另一方面,礼仪教育的"不给力"导致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实效性不强。

高等院校大学生存在着许多礼仪缺失的现象,如屡禁不止的课桌文学、教室墙面文化、厕所文化,低级下流的口头禅,不尊重他人,无视校规校纪的行为,等等。

可以说,当代大学生中已经出现了一种受教育没教养、有知识没素质的令人担忧的现象,将直接影响到当前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二、以礼仪教育为切入点提高思想道德教育质量的路径(一)把礼仪教育纳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现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在保持既有的理想信念、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法制观等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可以专门增加礼仪观章节。

对于新增礼仪观章节的主要内容,除了要充分吸收近年来各高校中使用效果较好的大学生礼仪教材中的合理内容,如礼仪起源、礼仪知识、实用礼仪等外,还有两点尤为重要。

一是要继承中华文化的礼仪精髓。

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极为丰富的礼仪教育资源,应着重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中那些科学的、合理的、对当下仍有积极意义的礼仪观,增强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礼仪之邦"的自信,增强对"礼义廉耻,国之四维"等礼仪思想的认知认同。

以中国传统文化引导新时代大学生礼仪素养发展

以中国传统文化引导新时代大学生礼仪素养发展

以中国传统文化引导新时代大学生礼仪素养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累的宝贵财富,是中国人民精神世界的根基和灵魂。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礼仪素养发展对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和文明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以中国传统文化引导新时代大学生礼仪素养发展,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举措。

一、中华传统文化在礼仪方面的独特魅力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传承最广泛的文化之一,其中的礼仪文化更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仪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是人们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的依据,也是中华民族文明和礼仪之邦的象征。

中国传统礼仪以尊敬长辈、孝敬父母为根本,以礼待人、礼让为出发点,强调秩序协调、文明和谐。

特别是在家庭、社交、职业等不同场合,对应的礼仪规范都有着细致入微的要求。

这些中国传统礼仪,不仅是我们的文化基因和道德准绳,更是我们凝聚民族情感和形成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

二、新时代大学生礼仪素养的不足和挑战在当今社会,一些新时代大学生的礼仪素养却出现了不足和挑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技术的普及,一些大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缺乏对于传统文化和礼仪的深入了解和传承,使得其礼貌举止和待人接物的行为出现了一些问题。

一些大学生在校园和社会交往中,对长辈、师长或者是同学朋友的尊重和礼貌不够,言行举止不够得体,威严严重偏低。

在职业发展中,则可能出现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不良行为,甚至出现不讲道义、不顾社会规则的情况。

这些不良现象不仅损害了大学生自身的形象和品德,更可能对社会造成一些不良影响。

如何引导新时代大学生发展良好的礼仪素养,成为了当前社会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在礼仪素养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和价值。

应该通过传统文化引导新时代大学生礼仪素养的发展,从文化传承和思想引领上进行努力,使大学生在校园和社会生活中更好地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传统礼仪与当代大学生德育教育导读:中国的礼文化源远流长,而传统礼仪与道德的关系始终是密切相关,不可分割的。

礼仪是一种既具有内在道德要求,又……中国的礼文化源远流长,而传统礼仪与道德的关系始终是密切相关,不可分割的。

礼仪是一种既具有内在道德要求,又具有特定的外在表现形式的行为规范。

谦恭的态度、礼貌的语言、优雅得体的举止等,本质上是人的内在道德品质、文化修养、精神气质和思想境界等的外在表现。

“德成于中,礼形于外”,这说明礼仪本身是人们道德意识、道德信念、道德情感等精神内涵的外化,没有对传统礼仪的正确认识,对礼仪精神内涵的深刻理解和把握,就不可能产生积极的道德情感和正确的道德判断能力。

我们应深入挖掘传统礼仪中的德育内涵,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广泛深入的礼仪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内心的道德信念和礼仪修养准则,逐步把社会的道德规范转化为自身的道德品质。

一、礼仪中的德育内涵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就把“礼”看作是既是治国安邦、平定天下的基础,也是个人追求德性崇高所必须的修养环节与修养过程。

他在教授学生的知识中,将礼仪作为必修的课程,其所授“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之礼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礼仪的内容。

他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思想,教导人们惟有修养上注重礼节仪表与质朴品格有机结合的人,才能成为真正有道德的人。

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就是说一个人想自立,必先有礼的修养。

战国后期的荀子也明确指出:“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并把礼与法相提并论,“礼仪者,治之始也”,“礼仪制而制法度”。

管子则把礼仪视为立国的精神之本,指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在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礼”一直占有着相当重要的位置。

先人们对于“礼”的精辟论述把传统礼仪的精神内涵揭示得淋漓尽致。

在人类发展的漫漫长河中,传统礼仪不断丰富、演化,逐渐成熟并成为一门学问。

纵观礼仪的发展历史,即使到了现代社会,传统礼仪的精髓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变化,礼仪与道德的关系始终都极为密切,“礼”、“德”相互依托,相辅相成。

在人的行为规范中,礼仪是最起码的、基础性的规范。

作为一种基础性的行为规范,可以引导人们加强道德修养,因而在“仁、义、礼、智、信”这些基本的道德规范中,礼是很重要的范畴。

礼仪已经成为一种既具有内在道德要求,又具有外在表现形式的行为规范,它不仅反映个人的精神面貌,更能折射出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社会风貌、道德水准、文明程度、文化特色、公民素质的重要标志。

人们对礼仪的学习和运用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接受熏陶和教育,提高道德是非辨别能力,陶冶道德情操,培养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和道德自律精神的道德社会化过程。

二、礼仪教育对当代大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作用当代大学生,作为公民的个体,其礼仪行为是他思想觉悟、道德修养、精神面貌和文化教养的综合反映。

通过他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对礼仪运用的程度,可以察知其教养的高低、文明的程度和道德的水准。

1、礼仪教育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人在社会化过程中,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而礼仪教育是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因为,礼仪是整个人生旅途中的必修课。

任何一个生活在某一礼仪习俗和规范环境中的人,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该礼仪的约束。

大学生堪称“准社会人”,还不是真正的社会人。

他们有一种强烈地走向社会的心理愿望,同时又普遍存在一些心理困惑。

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礼仪教育,可以让他们掌握符合社会要求的各种行为规范,让他们懂得如何称呼、介绍和问候; 懂得如何着装、怎样待客、得体地对待赞美与批评; 还懂得如何同各种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在不断变化的场所游刃有余,充满自信地与人交往。

这样不仅满足大学生走向社会的需要,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社会化; 并且还可以培养大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

2、礼仪教育有利于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一个知书不达礼、知识水准和道德水准严重不协调的学生,不可能成为优秀人才。

一个优秀人才,不仅应当有高水平的专业知识,还必须有良好的品德修养和礼仪修养。

礼仪是良好品德修养的表现形式,也是良好道德品质养成的重要途径之一,良好的道德品质需用彬彬有礼的方式去体现。

而目前许多高校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学生接受的是高层次教育,而实际行为却连基本道德水准也达不到,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与缺乏必要的礼仪教育有关。

礼仪是一种非法律的社会规范,它是从社会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一种自觉的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个人的内心信念来维持的; 礼仪体现着一种价值导向,引导着人们选择正确的价值方向和目标,去做符合礼仪规范的事情; 礼仪还能通过对人们行为的评价以及评价信息的反馈,来指导、纠正人们的行为和活动,使之符合礼仪的规范。

所以,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礼仪教育,能正确引导他们的思想意识,指导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如何按照礼仪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真正做到“诚于中而行于外,慧于心而秀于言”,把内在的道德品质和外在的礼仪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真正名副其实的有较高道德素质的现代大学生。

3、礼仪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心理健康当代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环境的变化,自我意识有了新的发展,他们非常渴望友谊,进行更多的情感交流。

因此,通过人际交往活动,并在交往过程中获得友谊,是大学生适应新的生活环境的需要。

目前,有不少大学生出现“ 自我封闭”的倾向,他们常伴有“ 孤独寂寞”、“没有朋友”的情绪体验。

长期发展容易产生一些心理障碍,不利于心理健康发展。

让大学生学习礼仪,了解一些社交的基本规范和知识,帮助他们掌握社交技巧,积累交往经验,在交往过程中学会遵循相互尊重、诚信真挚、言行适度的原则,能使大学生顺利地开启交际活动的大门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自信和自尊,降低挫折感,缓解内心的冲突和压抑的痛苦,减少孤独、寂寞、空虚等情绪。

这样,不仅能形成良好的社会心理氛围,而且对大学生个体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心理保健功能。

4、礼仪教育有利于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知识教育,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文化素质教育主要是指通过人文学科的教育去塑造和培养大学生的内在品格和修养,也就是塑造大学生的精神境界和高品位的文化境界。

人文教育有明显的教化功能,作用于人的情感状态,影响和改变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个性等,最终目标是教会大学生学会与人相处,学会做文明人。

现在人文素质教育一般渗透在历史文化、文学、艺术、哲学、伦理等学科中,而礼仪教育涵盖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教育和道德教育,同时,礼仪具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可以把内在的道德精神与外在的道德形象很好地结合起来。

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总是通过礼仪来显现个人内在的涵养素质,正因为礼仪可以显现人们的内在品德素质,所以它才能够帮助人们塑造良好的外部形象,并相应地培养良好的人文精神,进而形成完善的人格品质。

可见,礼仪教育有助于将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三、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传统礼仪发展到现在已揉进了各种文明的因素,对于这份珍贵的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当代大学生义不容辞。

而在大学校园里广泛传播礼仪知识,对大学生进行礼仪教育,让每一个大学生都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中之重。

将礼仪教育引入课堂,转换教育理念,发挥网络优势,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是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可行途径。

1、把礼仪教育引入课堂首先应把礼仪教育的内容纳入《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课》,或开设《大学生礼仪》选修课,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礼仪基本理论和具体规范的教育。

课堂教学是系统学习训练的良好途径,礼仪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有机结合,既可以丰富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内涵,又能教会他们如何规范自身行为、塑造良好的仪表形象。

事实上,受过良好礼仪教育的人,无论是内在素质还是外在行为方式,都与缺少教育的人截然不同。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的礼仪教育仍是一片空白,礼仪教育处于德育的边缘地带:一方面多数德育工作者对礼仪教育没有给予足够重视,礼仪教育还处于德育的盲区; 另一方面,在我国高校开设的课程中,重视专业理论和技术,但基本不涉及交往礼仪问题,不进行相应的礼仪教育,结果,礼仪教育普遍空缺,部分学生甚至认为,上大学与礼仪问题不沾边,学好专业知识就行。

所以,加强礼仪教育首先必须把礼仪教育引入课堂。

2、转换教育理念,强化师资培训加强礼仪教育不仅应将礼仪教育引入课堂,纳入教学计划,切实完善高校德育体系,而且应从转换教育理念入手,加强师资培训。

重点是建设一支能够适应现代礼仪教学和研究的师资队伍。

高校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他们的人格力量和表率作用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做到:在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中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注重并不断提高自己的礼仪素养,不断进行礼仪教育的渗透,以利于理论与实践结合,提高礼仪教学和研究的水平。

高校还应举办多种形式的礼仪讲座,开展多种形式的大学生礼仪活动。

3、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加强礼仪教育必须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修养、自我完善的优势,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礼仪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内外各种礼仪活动和社会公共活动,不断积累交往经验,展示礼仪的魅力和大学生的风范。

例如:开展“明礼诚信”活动,制订修身计划,发挥礼仪的自律作用; 发动全校师生寻找校园中的不文明现象,开展辩论、演讲、小品表演等活动,弘扬文明礼貌之风,使礼仪之花遍地开放; 还可以通过广播、电视、宣传栏等媒体工具,介绍名人处世修身的轶事,推动学校的文明建设。

4、发挥网络优势,开展礼仪教育实践礼仪具有丰富的知识和内涵,而网络信息的丰富性、即时性和开放性,使得网络礼仪教育能更好地与时代接轨,使小小教室与大千世界紧密相连。

网络环境下的礼仪教育有助于贴近学生、贴近社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校可以有针对性地建立健全校园网主页,鼓励教育工作者个人设立网页,制作生动直观的德育软件用于礼仪教学,采取“网上”聊天、辩论、咨询等方式,在网上进行思想道德和礼仪教育,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快乐体验,健全其人格。

当然,大学生礼仪素养的提高,仅靠学校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得到家庭和社会的大力配合才行。

只有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相互配合、互相支持,大学生的礼仪教育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