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紫外辐射对2种微藻的短期影响

合集下载

紫外线—B辐射对海洋微藻的生长效应

紫外线—B辐射对海洋微藻的生长效应

盛; 0生纪 来 , 由十 氰 氟 烃 等 的大 量使 用 和 航 空 2 航 天 飞 i 器数 量 的急 剧增 n , T u 导致 了平流 屡 臭氧 层 的 减薄 , 性到 达地 球表 面 uv 辐 射 呈增 强 趋势 。由于 臭 氧屡 侵 蚀 和 破 坏 的 口渐 f 重 .使 得 到 达 地 面 的 紫外 J 口 线 尤其 是 对 生物 r 具 损伤 作 用 的 紫外 线 B波段
实 验 藻 种

结 是
2 l u B 辐 射 对 两 种 微 藻 相 对 增 长 率 的 哥 响 ;
N 1 经 同 剂 量 L B 处 理 后 培 养 4 - 为 Ⅳ 8h时 的 两
培 养 条 件 参 照 唐 学 至 等 19 9 7午 0 南 法 世 行 , 的 其 中f 晴周 期 为 H : I 且 D= t 1 2 2I :I 1 2 L 一 处 理 B 采 用 北 京 曙 光 电源 广 生 产 的 紫 外 B 灯 处 理 实 验
( 长 范 围 为 20-3 0r【 的 辐 射 增 强 , 紫 步 线 B 的 波 8 - 2 1 丌) 增 强 已 影 响 个 地 面 生 态 系 统 的 变 化 是 最 引 人 注 这
藻 的 辐 射 剂 量 分 别 为 0 0 5 , 8 2 6 .4 10 .1 6密 度 ( ) 相 对 增 长 率 ( ) 测 定 3 N 和 K 的
细胞 密 度 的测定 用 I 删到 碘 液 固定 样 品 , 血球 记
数板 记 数。
文选 用两 种海 洋 微 藻
相 对增 长 率 的测 定 按 照 CK= 】( / ,/T n )
计算~
毒理学 E —ta :u 2 ̄ 2 3 t riy8f 6 Ll

紫外辐射对两种海洋微藻生长及培养体系碳流的影响

紫外辐射对两种海洋微藻生长及培养体系碳流的影响

紫外辐射对两种海洋微藻生长及培养体系碳流的影响廖健祖;郭亚娟;袁翔城;周伟华;黄晖【期刊名称】《生态科学》【年(卷),期】2018(37)1【摘要】以硅藻威氏海链藻(Thalassiosira weissflogii)和甲藻锥状斯氏藻(Scrippsiella trochoidea)为实验材料,通过室内模拟华南地区秋季晴天紫外辐照强度,研究两种不同波段的紫外辐射(Ultraviolet radiation,UVR)对两种微藻生长以及培养体系碳流的影响.结果表明:UV-A对两种微藻的生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UV-B则表现为抑制作用.锥状斯氏藻对UV-B的耐受性更强.在UV-A的作用下,培养体系中溶解无机碳(Dissolved inorganic carbon,DIC)的净消耗量低于对照组,但释放出更多的溶解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对照组的有色溶解有机物(Chromophoric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CDOM)含量显著升高,表明浮游植物生长过程是CDOM的来源之一.然而,在UV-A的作用下,两种微藻培养体系的CDOM浓度变化呈现相反趋势,说明不同藻种的CDOM产物受光漂白和光腐殖化的影响不同.在UV-B的作用下,微藻碎屑的分解使水体DIC和DOC浓度轻微升高.总体上,锥状斯氏藻比威氏海链藻净释放出更多的DOC和CDOM.【总页数】9页(P1-9)【作者】廖健祖;郭亚娟;袁翔城;周伟华;黄晖【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广州510301;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广州510301;中国科学院海南热带海洋生物实验站,三亚572000;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广州510301;中国科学院海南热带海洋生物实验站,三亚572000;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广州510301;中国科学院海南热带海洋生物实验站,三亚572000;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广州510301;中国科学院海南热带海洋生物实验站,三亚572000;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广州510301;中国科学院海南热带海洋生物实验站,三亚572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178.1+1【相关文献】1.UV-B辐射对2种海洋微藻生长和生理生化特征的影响 [J], 俞泓伶;陈彬彬;谢志浩2.紫外线B辐射对海洋微藻的生长效应 [J], 于娟;唐学玺;李永祺3.两种海洋微藻的浓度和配比对太平洋纺锤水蚤生长的影响 [J], 付聪;吴荔生;郭东晖;王桂忠;4.UV-B辐射对两种海洋微藻生长的影响 [J], 刘泳;王悠;唐学玺;李永祺;刘文举5.水杨酸对两种海洋微藻生长及油脂积累的影响 [J], 张诚鹏;朱尧;张仁璇;姜思;佟少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紫外线对紫球藻的生物学效应

紫外线对紫球藻的生物学效应

紫外线对紫球藻的生物学效应紫外线(UV)是一种非常活跃的电磁辐射,其对物种的影响不容忽视。

紫外线对于一些生物种类具有显著的能量,紫外线尤其是紫外线A(UVA)可以有效地损害DNA,蛋白质和其他生物物质。

紫外线表现出对紫球藻的生物效应非常明显,因此了解其对紫球藻的作用有助于开发控制紫球藻的策略。

紫球藻是一种最常见的海洋藻类,是一类细菌,它们倾向于缩小温度的变化。

一般来说,紫球藻的生长受温度的影响很大,但UVA的存在会抑制紫球藻的生长。

一项研究表明,紫外线在胞外抑制了紫球藻的生物学生长,使紫球藻诱导出抗生素,这可以阻碍其他微生物的生长,抑制对紫球藻的竞争,导致紫球藻的种群减少。

此外,紫外线还可以促进紫球藻的光合作用,有助于它们的生长。

紫外线也会影响紫球藻的遗传特性。

例如,紫外线可以引起DNA 的突变,改变紫球藻的基因组,或者影响紫球藻的发育过程等。

紫外线还会影响紫球藻的代谢过程,例如脂肪酸代谢,蛋白质合成等。

研究表明,紫外线可以影响紫球藻生物学上的多种过程,因此控制紫球藻的策略应当考虑到紫外线的影响。

紫外线暴露可以影响紫球藻的生物学行为,如光合作用,繁殖,运动等。

紫外线的影响表明,紫球藻的生物学行为出尔反尔,这意味着,短时间内的紫外线暴露可能有利于紫球藻的生长,但长时间的暴露可能会抑制紫球藻的生长,减少紫球藻的种群。

此外,紫外线也可以影响紫球藻的表型。

紫外线会直接影响紫球藻的外观,例如色彩,大小等。

研究表明,短波长的紫外线可以使紫球藻变得更大,而长波长的紫外线则可以使紫球藻变得更小。

综上所述,紫外线可以显著影响紫球藻的生物学行为,其危害不容忽视。

紫外线可以抑制紫球藻的生长,影响紫球藻的遗传,影响紫球藻的表型等,因此应当采取一些措施,减少紫外线对紫球藻的影响。

例如,在恶劣的气候条件下,应当增加水质检测频率,以及在高紫外线暴露的地方增加植物遮阳。

总之,要控制紫球藻的增殖,必须全面考虑紫外线的影响,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降低其危害。

UV-B辐射对2种海洋微藻膜脂过氧化和脱酯化伤害

UV-B辐射对2种海洋微藻膜脂过氧化和脱酯化伤害

UV-B辐射对2种海洋微藻膜脂过氧化和脱酯化伤害
UV-B辐射对2种海洋微藻膜脂过氧化和脱酯化伤害
研究海洋生态系统在调节全球变化中的作用,采用生态毒理学的方法研究了UV-B辐射增强对2种海洋微藻膜的损伤及其差异性.结果表明,随着UV-B辐射剂量的增加,叉鞭金藻(Dicrateria sp.)和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的光合速率降低.同时,膜相对透性增大,细胞内H2O2含量上升,微粒体膜中磷脂减少,游离脂肪酸增加.表明UV-B辐射增强使2种微藻的膜受到了严重伤害,而且膜伤害的加剧与活性氧的积累和由此引发的膜脂脱酯化有关.2种微藻细胞匀浆中丙二醛(MDA)含量无显著变化,而微粒体膜的MDA含量随着UV-B辐射剂量的加大显著提高.这表明UV-B辐射增强对2种海洋微藻膜的损伤可能是由膜脂过氧化和脱酯化作用共同引起的.
作者:王军肖慧冯蕾蔡恒江唐学玺WANG Jun XIAO Hui FENG Lei CAI Heng-Jiang TANG Xue-Xi 作者单位:王军,肖慧,蔡恒江,唐学玺,WANG Jun,XIAO Hui,CAI Heng-Jiang,TANG Xue-Xi(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态实验室,山东,青岛,266003)
冯蕾,FENG Lei(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态实验室,山东,青岛,266003;东营职业学院,山东,东营,257091)
刊名: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ISTIC PKU英文刊名:PERIODIC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年,卷(期):2006 36(5) 分类号:Q936 Q949.2 关键词:UV-B辐射增强膜脂过氧化脱酯化海洋微藻。

紫外线对藻类抑制效果的研究

紫外线对藻类抑制效果的研究

紫外线对藻类抑制效果的研究摘要:以赤潮及压载水常见的7种藻为受试藻种,研究了紫外线照射对不同藻类的抑制效果以压载水常见的3种藻为受试藻种,将经紫外线照射的藻液分别放在黑暗条件下进行培养,研究了试验藻的光复活特性。

结果表明1)紫外线照射对各种藻类的生长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不同藻在相同的紫外线剂量下灭活率不同。

在照射剂量为60mJ/cm2时,梅尼小环藻的灭活率为82%,而镰形纤维藻的灭活率仅为47%。

在光照培养条件下铜绿微囊藻最不易灭活,照射剂量为800mJ/cm2时,灭活率仅达73%。

2)紫外线灭藻的效果还与藻细胞的形态有关系。

尺寸较小的小球衣藻较易灭活,在照射剂量为20mJ/cm2时,小球衣藻的灭活率为50%,尺寸较大的镰形纤维藻的灭活率仅为30%。

3)经过紫外线照射的藻细胞具有自我修复的能力,这种修复能力随着照射剂量的提高而降低,但在照射后暗培养的条件下藻细胞几乎不能修复。

4)镰形纤维藻、小球衣藻和盐生杜氏藻照射后暗培养,紫外线剂量为50mJ/cm2、100mJ/cm2、150mJ/cm2时,灭活率均在照射后的3天之内出现最大值。

关键词:压载水藻类紫外线灭活剂量船舶压载水所导致的外来生物入侵问题已经并且正在威胁着海洋环境、公共财产和人类健康,所以对压载水进行消毒是十分必要的。

由于海洋生物对于化学残余物比较敏感,所以化学性消毒均存在一定的风险。

国际海事组织(IMO)对压载水提出五项标准即安全、实用、经济、有效且环境容许。

IMO公约规定压载水的排放标准为:小于50μm但大于等于10μm的可生存生物的浓度不大于10个/mL。

一般认为介于这一粒径范围的可生存生物为各种藻类。

因此为满足这一标准就需要研究藻类灭活技术。

由于海洋生物对于化学残余物比较敏感,所以化学性消毒均存在一定的风险。

紫外线消毒由于占地面积小、运行成本低、不产生消毒副产物及管理方便的优点,在水处理行业中逐渐受到人们的青睐。

目前已经有不少关于紫外线灭藻的研究,均集中于湖泊富营养化中的常见藻类如铜绿微囊藻等,而对于赤潮及压载水带来的海洋生物入侵中常见的硅藻、绿藻等研究较少,尤其还未见“暗培养条件下紫外线照射对多种藻类灭活效果”的研究报道。

UV-B辐射对两种海洋微藻生长的影响

UV-B辐射对两种海洋微藻生长的影响

UV-B辐射对两种海洋微藻生长的影响刘泳;王悠;唐学玺;李永祺;刘文举【期刊名称】《渔业科学进展》【年(卷),期】2000(021)002【摘要】研究了两种微藻--小新月菱形藻与青岛大扁藻在各自的抑制剂量范围内(小新月菱形藻0~3.00J/m2;青岛大扁藻0~11.25J/m2)UV-B辐射对其相对增长率(K)、蛋白质含量、类胡萝卜素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辐射剂量的升高,两种微藻的相对增长率(K)逐渐下降,其各自的半数有效抑制浓度48h·EC50分别为:小新月菱形藻1.79J/m2;青岛大扁藻7.80J/m2.(2)蛋白质与光合色素含量的变化趋势基本类似于相对增长率的变化.相对增长率是灵敏指示微藻生长变化的优选指标.(3)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也受到影响,在其各自的最大实验剂量下小新月菱形藻SOD活性下降21%;青岛大扁藻SOD活性下降17%.【总页数】5页(P22-26)【作者】刘泳;王悠;唐学玺;李永祺;刘文举【作者单位】青岛市海泊河污水处理厂,青岛,266021;青岛海洋大学生命学院,266003;青岛海洋大学生命学院,266003;青岛海洋大学生命学院,266003;青岛海洋大学生命学院,266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9【相关文献】1.UV-B辐射增强对两种不同类型番茄幼苗生长和叶绿素荧光猝灭的影响 [J], 胡志峰;郁继华;马彦霞;张昌达;汪志伟;杨芳芳2.UV-B辐射对2种海洋微藻生长和生理生化特征的影响 [J], 俞泓伶;陈彬彬;谢志浩3.UV-B辐射对3种海洋微藻的种间竞争性平衡的影响 [J], 于娟;唐学玺;田继远;张培玉;蔡恒江4.紫外辐射对两种海洋微藻生长及培养体系碳流的影响 [J], 廖健祖;郭亚娟;袁翔城;周伟华;黄晖5.稀土对UV-B辐射伤害植物的影响(Ⅰ)--Ce对UV-B辐射胁迫下油菜幼苗生长的影响 [J], 梁婵娟;曾庆玲;沈东兴;黄晓华;周青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UV—B辐射增强对米氏凯伦藻和青岛大扁藻种群竞争的影响

UV—B辐射增强对米氏凯伦藻和青岛大扁藻种群竞争的影响

12 培 养方法和条件 .
培养液培养液选 用 f2营养 盐配方 ]取指 数生 / ,
长期 的米 氏凯伦 藻和 青 岛大扁 藻 接种 . 培养 条 件 : 光 照强度为 30 ; 暗周期 1 :2h 温 度为 (0± 00l 光 x 2h 1 ; 2
1 C;H为 8 0± .. )c p . 01
组.
16 细胞 密度的测定 .
对照组 大. 由此 说 明 , u — 此 VB辐射 剂 量 对 藻类 生 长
有一 定程度上 的影 响 , 未起 到抑制作 用. 至 , 但并 甚 此
在培养 过程 中定 时摇 动 藻液 , 天摇 动 34次 , 每 .
每天取 1m L藻液 ,1 时用 L gl 『 _量 9 4 u o 碘液 固定样 品. 计
( 曲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 院,7 15,曲阜市; ① 2 36 ②威海市第十中学 ,620, 24 0 山东省威海市 )
摘要 : 以米氏凯伦藻和青岛大扁藻为实验材料, 在实验室共培养条件下, 采用生态毒理学方法研究了4 个
梯度 u — V B辐射剂量 (.00 7 ,.53 7 m ) 0 0 ,.52 2 ,.5J 对米氏凯伦藻 、 岛大扁藻种群竞争 的影 响. 果显示 , / 青 结 对照
天米 氏凯伦 藻 细胞 密度 达 到最 大值 3 .7 0 8 6×1 e 0cl l
米氏凯伦藻 和青 岛大扁 藻 的起 始 藻密度 分 别 为 1. e ・ L 7 3×1 e ・ L一, 种 比 15X 0cl m 一和 . 1 l 0cl m 接 l
・ 之后 开始 减 少 , 岛大 扁 藻则 在 第 5天后 生 mL 青 长速率加快 , 并在第 6天后 细胞密度 超过 米 氏凯 伦藻

阳光紫外辐射对两种微藻类光化学效率的影响

阳光紫外辐射对两种微藻类光化学效率的影响
亚 心 形 扁 藻 ( e ae i sbotom n 细 胞 的 色 素 含 量 [ , T r l s uc ir i tsm nf g) ]
3 5 m) 同 时 , 究 了 太 阳 u . 和 u — 1n 的 研 vA v B对 形 成 赤 潮 的塔 玛 亚历 山 大 藻 ( l a dim t aes ) 中 肋 骨 条 藻 ( klo e a Ae n r m r e 和 x u a n Se t m en
tr) 合 色 素 随 着 u — 射 的增 强 而 逐 渐 下 降 [ 。 紫外 辐 u 光 n V B辐 ] 射 不 仅 破 坏 光 合 色 素[ J 还 可 以 破 坏 线 粒 体 [] 高 尔 基 1, 6 ”、 体 【 ” 以及 细 胞 内 的 遗 传 物 质 D A 等 。 N[ 室内条件下有关 u — v B效 应 的 研 究 反 映 了其 对 藻 细 胞 的 多 种 伤 害 作 用 。然 而 , 自然 条 件 下 , 类 不 可 避 免 的 同 时 接 藻 受 着 多 种 波 段 的 阳 光 辐 射 。 为 此 , vB 辐 射 对 藻 类 的 生 理 u— 生 态 学效 应 , 须 在 阳光 条 件下 进 行 探 讨 。 本 研 究 在 监 测 太 必 阳 光 合 作 用 有 效 辐 射 ( hts tecl cv aii ( A ) P o y htayaterd tn P R , on i l i ao
U R 可 以抑 制 藻 类 的 生 长 及 光 合 固 碳 和 游 动 性 ( 鞭 毛 的 V ) 有
种 类 ) 并 损 伤 细胞 色 素 和 遗 传 物 质 D A卜 i 。 室 内 高 强 度 。 N【 o ]
人 工 紫 外 光 下 塔 玛 亚 历 山 大 藻 ( l a d u m r s) 快 死 A xnr m t ae e 很 e i a n 亡 l , 紫 外 光 对 不 同 藻 的 伤 害 程 度 存 在 差 异 , 新 月 菱 形 l 但 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方数据万方数据万方数据万方数据万方数据万方数据阳光紫外辐射对2种微藻的短期影响作者:郭婷婷, 关万春, GUO Ting-ting, GUAN Wan-chun作者单位:温州医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海洋科学系,浙江温州,325035刊名:浙江农业学报英文刊名:Acta Agriculturae Zhejiangensis年,卷(期):2011,23(4)1.Mengeh C;Prézelin BB UVA enhancement of carbon fixation and resilience to UV inhibition in the genus Pseudo-nitzschia may provide a competitive advantage in high UV surface waters 20052.Barbieri ES;Villafa(n)e VE;Helbling EW Experimental assessment of UV effects on temperate marine phytoplankton when exposed to variable radiation regimes[外文期刊] 20023.Neori A;Vernet M;Holm-Hansen O Comparison of chlorophyll far-red and red fluorescence excitation spectra with photosynthetic oxygen action spectra for photosystem Ⅱ in algae[外文期刊] 19884.Xiong FS Evidence that UV-B tolerance of the photosynthetic apparatus in microalgae is related to the D1-turnover mediated repair cycle in vivo[外文期刊] 2001(3)5.Sass L;Spetea C;Mate Z Repair of UV-B induced damage of photosystem 1I via de novo synthesis of the D1 and D2 reaction centre subunits in Synechocystis sp.PCC 6803[外文期刊] 19976.Hanelt D;Hupportz K;Nultsch W Photoinhibition of photosynthesis and its recovery in red algae 19927.Campbell D;Eriksson M J;(O)quist G The cyanobacterium Synechocystis resists UV-B by exchanging photosystem Ⅱreaction-centre D1 proteins[外文期刊] 1998(1)8.Heraud P;Beardall J Changes in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 during exposure of Dunaliella tertiolecta to UVradiation indicate a dynamic interaction between damage and repair processes[外文期刊] 20009.刘成圣;唐学玺;王艳玲UV-B辐射对三角褐指藻DNA伤害的研究[期刊论文]-海洋水产研究 2002(02)10.蒋霞敏;翟兴文;王丽雨生红球藻对紫外辐射的生理适应及超微结构变化[期刊论文]-水产科学 2003(02)11.李国才;宋立荣紫外线辐射对蓝藻细胞活性的影响[期刊论文]-微生物学杂志 2002(04)12.刘成圣;王悠;于娟UV-B辐射对叉鞭金藻和三角褐指藻光合色素的影响[期刊论文]-海洋科学 2002(07)13.黎峥;段舜山;武宝玕UV-B对两种藻光合色素和多糖含量的影响[期刊论文]-生态科学 2003(01)14.Lesser MP;Cullen JJ;Neale PJ Carbon uptake in a marine diatom during acute exposure to ultraviolet Bradiation:Relative importance of damage and repair[外文期刊] 199415.Weis E;Berry J Quantum efficiency of photosystem Ⅱ in relation to energy-dependent quenching of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 198716.Garcia-Pichel F A model for intemal self-shading in planktonic organisms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the usefulness of ultraviolet sunscreens[外文期刊] 1994(07)17.Gao KS;Wu YP;Li G Solar UV Radiation Drives CO2 Fixation in Marine Phytoplankton:A Double-Edged Sword[外文期刊] 2007(1)18.Genty BE;Briantais JM;Baker NR Relative quantum efficiencies of the two-photosystems of leaves in photorespiratory and nonphotorespiratory conditions 198919.Karentz D;Clearver JE;Mitchell DL Cell survival characteristics and molecular responses of Antarctic phytoplankton to ultraviolet-B radiation 199120.陈善文;韩志国;武宝玕极大螺旋藻(Spirulina maxima)和微小小球藻(Chlorella minutissima)对UV-B增强的响应[期刊论文]-生态科学 2002(04)21.于娟;唐学玺;李永祺紫外线B辐射对海洋微藻的生长效应[期刊论文]-海洋科学 2002(02)22.Guillard RRL;Ryther JH Studies on marine planktonic diatoms.Ⅰ.Cyclotella nana (Hustedt) and Detonulaconfervacea(Cleve)[外文期刊] 196223.Guan WC;Gao KS Light histories influence the impacts of solar ultraviolet radiation on photosynthesis and growth in a marine diatom,Skeletonema costatum[外文期刊] 2008(2/3)24.Helbling EW;Buma AGJ;De Boer MK In situ impact of solar ultraviolet radiation on photosynthesis and DNA in temperate marine phytoplankton[外文期刊] 200125.Nanba O;Satoh K Isolation of a photosystem Ⅱ reaction centre consisting of D1 and D2 polypeptides and cytochrome b559[外文期刊] 198726.Marder JB;Chapmann D J;Telfer A Identification of psbA and psbD gene products,D1 and D2,as reaction centre proteins of photosystem Ⅱ[外文期刊] 198727.Renger G;V(o)lker M;Eckert HJ On the mechanisms of photosystem Ⅱ deterioration by UV-B irradiation[外文期刊] 198928.Guan WC;Gao KS Impacts of UV radiation on photosynthesis and growth of the eoccolithophore Emilianiahuxleyi(Haptophyceae)[外文期刊] 2010(03)29.Boelen P;De Boer MK;Kraay GW UVBR-induced DNA darage in natural marine picoplankton assemblages in the tropical Atlantic Ocean[外文期刊] 200030.Ting CS;Owens TG The effects of excess irradiance on photosynthesis in the marine diatom 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 199431.Vass I;Styring S;Hundal T Reversible and irreversible intermediates during photoinhibition of photosystemⅡ:stable reduced QA species promote chlorophyll triplet formation[外文期刊] 199232.Prasil O;Adir N;Ohad I Dynamics of photosystem Ⅱ:mechanism of photoinhibition and recovery processes 199233.Kirilovsky D;Ducmet JM;Etienne AL Primary events occurring in photoinhibition in Synechocystis 6714 wild-type and an atrazine-resistant mutant 199034.齐雨藻;黄长江;应浙虹紫外线对有毒甲藻塔玛亚历山大藻的生态学效应 1997(02)35.关万春;高坤山阳光紫外辐射对两种赤潮藻类光化学效率的影响[期刊论文]-水生生物学报 2007(04)36.H(a)der DP;Kumar HD;Smith RC Effect of solar UV radiation on aquatic ecosystems and interactions with climate change 2007本文链接:/Periodical_zjnyxb201104029.aspx。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