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藏铜鼓的纹饰

合集下载

传统纹样

传统纹样
中国传统纹样
LOREM IPSUM DOLOR
纹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贯穿于中
国历史发展的整个流程,贯穿于人们生活的始终,反映 出不同时期的风俗习惯。从原始社会简单的纹样到奴隶 社会简洁、粗犷的青铜器纹饰,再到封建社会精美繁复 的花鸟虫鱼、飞鸟走兽、吉祥图案纹样,都凝聚着相应 时期独特的艺术审美观。
回纹回纹是被中国
民间称为富贵不断头的 一种纹样。它是由古代 陶器和青铜器上的雷纹 衍化来的几何纹样,因 为它是由横竖短线折绕 组成的方形或圆形的回 环状花纹,形如“回” 字,所以称做回纹。回 纹是指以横竖折绕组成 如同“回”字形的一种 传统几何装饰纹样,因 其构成形式回环反复, 延绵不断,回纹在民间 有“富贵不断头”的说 法。根据其纹样的特性, 人们赋予了回纹连绵不 断、吉利永长的吉祥寓 意。二方连续的回纹可 以呈现出整齐划一的视 觉效果,所以它常被用 作间隔或锁边图案,而 在织锦纹样中出现的回 纹通常是以四方连续的 形式来进行组合的,俗 称“回回锦”。 回纹玉器 ,减笔组合型
莲花纹莲花纹是中国古代汉族传统纹饰之一。其兴起与佛教的盛行有关。自南北朝
后流行。多出现在瓷器上,作为装饰。其变化丰富。有独立纹样,也有四方连续。南北 朝至唐代,莲花纹常作为瓷器的主题纹饰,碗、盏、钵、盘的外壁或内划复线仰莲,有 的盘心还饰蓬莱纹,酷似盛开的莲花。亦见雕刻成立体状的莲花,如:南北朝的仰覆莲 花尊,五代的莲花形盏托等。宋代开始变为辅助纹饰。元至清代,莲花纹的变化较多, 有缠枝莲、把莲等,并常于动物纹样组合在一起,如:莲池水禽、莲池游鱼等。
一、 几何纹样 二、 动物纹样
三、 花鸟昆虫纹样
四、 吉祥纹样 五、 人物纹样 六、 器物纹样
连珠纹又称联珠纹、连珠、圈带纹,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几何图形的纹饰,

翔鹭纹铜鼓背后的历史与神话

翔鹭纹铜鼓背后的历史与神话

史实与奇幻的交融翔鹭纹铜鼓,1976年出土于广西贵县(今贵港)罗泊湾1号墓,现藏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是目前出土的铜鼓中最为完整的一只。

它见证了秦末汉初岭南地区的历史,也承载着岭南先民的想象与祈福。

文、图 | 柏清20世纪50年代,正是广西基建发展迅速的时候,然而贵县(今贵港)的工程却几次陷入停滞。

因为在建设过程中,施工队发掘出数量庞大的古墓群,其中有汉墓500多座,墓中出土文物1万多件,发掘工作也持续多年。

1976年发现的罗泊湾1号墓就是这些汉墓中规模较大的一座。

墓坑南北长14米,东西宽9.6米,深6.3米。

椁室南北总长12.5米,通高2.4米,内含12个椁箱,主棺位于后室,是双重漆棺。

《礼记·檀弓上》记载:“天子之棺四重。

”东汉学者郑玄注释:“诸公三重,诸侯再重,大夫一重,士不重。

” 以此来看,罗泊湾1号墓在规格上属于诸侯一级。

墓中有车马坑1个、器物坑1个、殉葬坑7个。

器物坑出土的文物,从质地上看,涵盖了金属器、玉石器、陶器、木器等,从用途上看,包括了生产工具、兵器、乐器等,一应俱全。

墓中出土的木牍《从器志》记载了陪葬品明细,这些物品里有一大批源于中原地区,甚至有的器物上铭刻有中原地名。

另外一小部分器物显得十分奇异,尤其是绘满了岭南文化符号的一大一小两只铜鼓,更是显得耀眼夺目。

两类风格截然不同的器物为何出土于同一个墓中?两只铜鼓的意义是什么?翔鹭纹铜鼓背后的历史与神话8282大鼓是翔鹭纹铜鼓,鼓身中间细,两端粗,高36.8厘米,鼓面直径56.4厘米,足径(底面直径)67.4厘米。

鼓面中心饰有十二太阳芒纹,芒外七晕圈(围绕中心的七个圆圈)环绕,主晕(最靠近中心的圆圈)由十只衔鱼飞翔的鹭鸟组成。

鼓身饰有羽人划船和羽人舞蹈的场景,鹭鸟在羽人头顶飞翔。

翔鹭纹和羽人纹都是鸟图腾的遗风。

翔鹭纹铜鼓行“与越杂处”的政策,本人更是披头散发而坐。

于是,岭南本地文化也得到一定发展。

在两只铜鼓之外,罗泊湾1号墓还出土了10余类乐器,大都岭南色彩浓厚。

北京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

北京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

北京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北京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由互动百科上万网民在5月18日(第33个国际博物馆日)投票选出的,包括故宫博物院的清明上河图、保利艺术博物馆的神面卣、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司母戊大方鼎、北京古陶文明博物馆的汉金乌瓦当、首都博物馆的班簋、中国古动物馆的许氏禄丰龙、国际友谊博物馆瓷塑天鹅、北京松堂斋民间雕刻博物馆的《武士饮兽图》门墩、明十三陵博物馆的金冠[明神宗]、北京晋商博物馆的大德玉印章等十件珍贵展品荣获了“北京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

《清明上河图》藏于:保利艺术博物馆神面卣通梁高33.8厘米,通盖高30.1厘米,器高16.4厘米;口径长14厘米,腹径长19.6厘米,底径长15.2厘米,重量4.23千克。

子母口,器体口沿甚高,颈微束,鼓腹,圈足起棱。

器盖较高,顶是圆拱状,近沿部呈直壁。

拱形提梁跨於器颈长径两端。

主体纹饰作浅浮雕状,但神面双角和象首双耳均加细线刻划云纹。

器和盖的正背面均饰正视神面,鼻梁隆起两侧为块形耳。

圈足上饰同首双身蛇纹。

神面卣的主题图案为一威严夸张的神面,神面的双角和象首双耳刻有细线云纹。

神面卣的这种装饰,表现了古人对鬼神的畏惧与虔敬,整件器物营造了一种庄严肃杀的气氛,具有典型的商周青铜器特征,是青铜艺术品中的旷世珍品。

详细查看词条:神面卣北京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藏于:古陶文明博物馆这件汉金乌瓦当造型奇异,瓦体硕大,工艺精湛,气象非凡。

它是汉武帝甘泉宫建筑的重要构件,甚至可以说是甘泉宫建筑的标志。

它表现了汉代精神、理想和气质,它身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文化和意识形态内涵。

2006年参加中央电视台《鉴宝》节目“镇馆之宝”评选,被评为金奖。

详细查看词条:汉金乌瓦当北京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藏于:中国古动物馆许氏禄丰龙是中国所发掘最古老的恐龙类之一,与欧洲西部三叠纪晚期岩层中所发掘的板龙极为神似。

禄丰龙的第一件标本是杨钟健教授在1941年根据一具完整的骨架描述命名的。

到今天,总计有超过十具的禄丰龙复原骨架分别陈列在北京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北京自然博物馆与云南禄丰恐龙博物馆。

八大铜鼓类型介绍

八大铜鼓类型介绍

⼋⼤铜⿎类型介绍⼋⼤铜⿎类型铜⿎作为⼀种民族民间乐器,⼤约从公元前8世纪起,就在我国云南中部地区产⽣,嗣后随着民族的前途和民族间的⽂化交流,沿着⼤江⼤河分布到我国南⽅的⼴西、⼴东、海南、贵州、四川、重庆、湖南等省和东南亚许多国家。

⼴西历来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壮、瑶、苗、侗及其他民族的先民,世世代代劳动,⽣息在这块富饶、美丽的⼟地上,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给我们留下许多珍贵的⽂化遗产。

铜⿎是这些珍贵⽂化遗产中最令⼈敬仰的和思慕的伟⼤杰作,是⼴西民族⽂化中最值得骄傲的⼀宗⽆价之宝。

万家坝型铜⿎万家坝型铜⿎,以云南省楚雄万家坝春秋战国时期墓葬出⼟的⼀批铜⿎为代表,是原始形志的铜⿎。

⿎⾯特别⼩,⿎胸特别外凸,⿎腰极度收束,⿎⾜很矮,但⾜径⼤,⾜沿内有⼀周折边,胸腰之际有四只⼩扁⽿;花纹特点是简单、古朴,有种稚拙味,给予⼈以稳重感。

⿎⾯的太阳纹有的仅有光体⽽⽆光芒,有的有光芒,⽽芒数⽆定。

⿎胸和⿎⾜都素⾯⽆纹,腰部也只是由⼏条纵线划分成⼏个空格。

这类铜⿎主要流⾏于春秋战国时期。

⼴西⽥东县林逢镇和同村⼤岭坡、⽥东县祥周镇联福村南哈坡都出⼟过这类铜⿎。

万家坝型铜⿎的出⼟,填补了⼴西铜⿎系列的空⽩。

⽯寨⼭型铜⿎以云南省晋宁⽯寨⼭汉代墓葬出⼟的⼀批铜⿎为代表,是成熟期铜⿎。

这类铜⿎⾯部宽⼤,胸部突出,腰部呈梯形,⾜部短⽽直,布局对称,纹饰丰富华丽。

⿎⾯中⼼是太阳纹,光体与光芒浑然⼀体,三⾓光芒之间填以斜线,太阳纹之外是道道宽窄不等的晕圈,窄晕中饰锯齿纹、圆圈纹、点纹等构成的花纹带。

宽晕是主晕,饰以旋转飞翔的鹭鸟。

胸部也饰与⾯部相同的⼏何纹带,其主晕则是⼈物划船的写实画像。

腰部除晕圈组成的纹带之外,还有由竖直纹带分隔成的⽅格,⽅格中饰以⽜纹或⽤⽻⽑装饰的⼈跳舞的图像。

此类铜⿎造型较雄伟,⽽纹饰刻划细腻。

贵港罗泊湾西汉墓、西林普驮西汉铜⿎墓出⼟的铜⿎都属此类,⽥东祥周、百⾊龙川、隆林共和也出⼟过此类铜⿎。

此类铜⿎流⾏年代是从战国时期⾄东汉初期,前后延续了⼤约500多年。

论铜鼓纹饰的艺术特色

论铜鼓纹饰的艺术特色
Arsc r l 艺术 论 坛 t ice
论 铜 鼓 纹 饰 的 艺 术 特 色
■ T XT/石 磊 E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铜 鼓 是 中 国 青铜 器文 化 的一 部 分 , 主 值 和意义 。 【 】 它 ”4 铜鼓的设计与铸造者们既是 意 的是鼓 身 的人 物 纹样 多是 在 进行 某种 重 大 他 赛 要 分 布 在南 方 地 区尤 其 以 粤 、 、 、 等 地 创 作 主体 也 是 最 初 的欣 赏 主 体 , 们 在 设 计 的 活动 如 祭 祀 、 舟 等 。从 纹样 依 铜 鼓 造 型 桂 滇 贵 对 鼓 为 多 , 文化 影 响 辐 射 东南 亚等 国家 。众 所 与铸 造 的过 程 中 , 于 特 定 的 取材 对 象 需 要 进 行 布局 可 以看 到 , 面 上 的 纹样 多 为 天 空 其 周 知 , 代 铜 鼓 的 产 生 是 为着 祭 祀 、 古 军事 、 集 进行 相 应处 理 以便 与实 用 的 目的相 吻 合 。如 景 象 的缩 影 , 而鼓 身 的纹 样 则 多 为 陆地 景 象 线 面 【】 会 、 乐 等各 种 特 定 的 目的 而存 在 的 。时 至 何创 造 铜鼓 的造 型 体式 ?如 何 运用 点 、 、 的生动呈现 。 8 从整体上观察 这些 布局范 娱 更 怎样 根据 题材 所 式 , 以说 , 其实 就是 古 代先 民们 对 宇 宙生 可 这 今 E, t 它在广西一些地 区依然发挥着独特的 更合 理 、 完美 的呈 现 题材 , 社 会 文 化 功 能 。然 而 , 当我 们把 铜 鼓 作 为 艺 包 含 的 特定 意 义 进 行 主次 分 明 的布 局 , 之 态 的模 仿 和对 自己生 活状 态 的微缩 再 现 。在 使 这应 模 术鉴赏对象 , 以艺 术 审 美 的 眼 光 对其

壮族瑰宝——铜鼓

壮族瑰宝——铜鼓

壮族瑰宝——铜鼓展开全文姚亮老师向我们展示了许多壮文化的瑰宝。

其中包括他擅长的打击乐器——铜鼓。

铜鼓,公元前7世纪开始出现,一种流行于广西、广东、云南、贵州、四川、湖南等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打击乐器。

铜鼓全部铜铸,一般的铜鼓鼓面直径约五十公分,高约三十公分(个别的较大)。

鼓腔中空,无铜鼓铜鼓底。

两侧有铜环耳。

鼓面和敲身都刻有精致的花纹。

铜鼓按不同形制和花纹,分为八个类型:万家坝型、石寨山型、冷水冲型、遵义型、麻江型、北流型、灵山型、西盟型。

广西北流出土一面铜鼓,高67.5、面径166厘米,重300公斤。

是现今世界最大的铜鼓。

全国各地收藏的铜鼓已达1400面,分散在中南、西南各地民间还有200余面。

中国是世界上发现铜鼓数量最多、铸造和使用铜鼓时代最早、历史最长的地区。

在古代,少数民族贵族统治者,曾以占有铜鼓的多少,作为代表自己统治权力大小的象征。

后流传到东南亚地区,如仰光,作用巨大。

一般用于祭祀、乐器、召集、婚庆、节日等等。

主要分类万家坝型铜鼓以云南省楚雄市万家坝古墓葬群出土的铜鼓为代表的一类铜鼓。

时值公元前8世纪的春秋中期到公元前5世纪的战国中期。

流行于云南中部的濮族(即今之彝族先民)人民之中。

这种铜鼓鼓壁较厚,工艺粗糙,鼓面无花纹或花纹较简单,胸大于鼓面,是迄今所知最早的铜鼓。

由于它的鼓面还残存有炊烟痕迹,足以证明它是古代由做饭的铜釜向铜鼓演变发展过程中,处于炊具与乐器混用的最初阶段。

石寨山型铜鼓以云南省晋宁县石寨山古墓葬群出土的铜鼓为代表的一类铜鼓。

时值公元前4世纪的战国初期到公元前1世纪的东汉初年。

流行于云南晋宁、四川会理、贵州赫章、广西玉林等广大地区。

这种铜鼓是万家坝型铜鼓的继承与发展,鼓面较宽,铸造工艺也较精细,纹饰多样,其中有翔鹭羽人、龙舟竞渡、瘤牛、剽牛祭祀和环形、同心、锯齿等纹饰。

反映了我国古代民族丰富多彩的生活图景,表现了铜鼓铸造技艺日臻完善、进入了发展阶段。

石寨山型铜鼓在越南、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也有流传。

浅析贵州省民族博物馆馆藏铜鼓纹饰类型及其文化意蕴

浅析贵州省民族博物馆馆藏铜鼓纹饰类型及其文化意蕴

浅析贵州省民族博物馆馆藏铜鼓纹饰类型及其文化意蕴作者:杨亚月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17年第06期【摘要】我国南方少数民族铜鼓以精美的纹饰,形象地反映了当时当地民族的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和宗教意识,本文通过对贵州省民族博物馆馆藏铜鼓纹饰的分析来探讨其背后的文化意蕴。

【关键词】铜鼓;铜鼓纹饰;文化意蕴【中图分类号】K876 【文献标识码】A铜鼓是我国南方少数民族创造的一种富有传奇色彩的青铜制品,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枝瑰丽的奇葩。

铜鼓不但是一种乐器和重器,而且是一种图案丰富多彩的艺术品。

本文试通过对贵州省民族博物馆馆藏铜鼓的纹饰分析,来探讨其背后的文化意蕴。

欠妥之处,请专家指正。

一、铜鼓的装饰纹样类型贵州省民族博物馆自2009年开馆以来,致力于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在8年的时间内征集了近2万件套民族文物,其中铜鼓有35面。

从类型上看,有麻江型铜鼓30面、灵山型铜鼓2面、西盟型铜鼓1面、北流型铜鼓1面、冷水冲型铜鼓1面;从使用民族上看,有苗族铜鼓、水族铜鼓、壮族铜鼓、布依族、瑶族、毛南族等少数民族的铜鼓。

这些铜鼓总特征是,通体皆铜,平面曲腰,一头有面,中空无底,侧附四耳。

这些铜鼓的装饰纹样奇异精美、丰富多彩,主要有几何纹样、动物纹样、人物叙事纹样、宗教纹样等四类纹样。

第一类为几何纹样。

几何纹样是铜鼓上大量使用且富于变化的一种纹样,主要有太阳纹、云雷纹、三角纹、乳钉纹、席纹、树条纹、铜钱纹、芒纹、水波纹、同心圆纹等。

其中,太阳纹是铜鼓最早出现和最基本、最主要的纹饰,它是居于鼓面中心的光体纹饰,中间为圆形实体,四周有光芒,一般有12芒。

贵州省民族博物馆现藏的34面铜鼓中,只有一面铜鼓为10芒,其余皆为12芒。

云雷纹是铜鼓上的主要纹饰之一,由云纹和雷纹组合而成,云纹是螺旋式的单线旋出的图案,雷纹是几层菱形套叠或相互勾连成一体的回形图案。

贵州省民族博物馆馆藏铜鼓中有24面麻江型、北流型、灵山型等铜鼓皆有云雷纹饰,线条纤细、形体圆小,有形状奇特的S形勾头云纹、单卷云纹、双卷云纹、半边云纹、波连式云纹、填线云纹、雷云纹、菱形雷纹和椭圆形雷纹等。

中华民族艺术瑰宝——铜鼓文化

中华民族艺术瑰宝——铜鼓文化

中华民族艺术瑰宝——铜鼓文化摘要:铜鼓是南方少数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它的类型众多,造型古朴,具有丰富的艺术价值。

本文主要阐述了少数民族铜鼓的起源、主要类型及其造型特点,对少数民族铜鼓文化进行深入的研究,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不让其在历史的长河中湮没。

关键词:铜鼓文化;造型特点;传统文化一、铜鼓文化的起源铜鼓是我国南方少数民族最具代表的文化遗产,它的产生和发展历史很长,到目前为止,我们仍然无法确切地对铜鼓的起源精确到哪个年份,哪个人物,历史书籍和考古的发现并未给后代的我们详细地记载,只知道铜鼓大约是在春秋时代由生活在中国西南地区的古代濮人所创造的,所以铜鼓文化的起源也成为我将研究的重点之一。

铜鼓是怎么来的?它又起源于何物?这是每一个研究铜鼓文化的人首先要回答的几个问题。

在很早以前就流传着铜鼓是由马援或诸葛亮创造的传说。

但是在《后汉书•马援列传》中说道:“援好骑,善别名马,于交趾得骆越铜鼓,乃铸为马式,还上之。

”所以这告诉我们马援并非是铜鼓的创始人,他是在军事活动中获得了骆越铜鼓,把它铸成了马的模型,战争结束后又将马献给了当时的汉光武帝。

由于马援获得铜鼓以铸为马式一事载入了正史,所以后来的人们才把两广地区出土的铜鼓误认为是马援的遗物,甚至认为铜鼓是由马援创制的。

根据现代学者的研究,马援时代的铜鼓已是铜鼓艺术繁荣时期的作品,所以马援不可能铸造铜鼓更不可能是它的创始者。

更离谱的应该是诸葛亮制作铜鼓的传闻,无法想象古代的人们将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与铸造铜鼓联系到了一起。

他们认为铜鼓是诸葛亮南征时在军中制作的,制作这种铜鼓,白天用来煮饭,晚上用来敲击报警。

另一种说法是,诸葛亮制作铜鼓埋入山中,是为了镇压蛮夷。

《明史·刘显传》说:“相传诸葛亮以鼓镇蛮,鼓失,则蛮运终矣。

”但是这些传闻出现于明代,宋代以前均未见到,也未在文献中提及。

事实和研究证明,铜鼓不是马媛首创的,那么比马媛晚两百年的诸葛亮也更不可能是铜鼓的创始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