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闽南小吃文化
闽南特色美食

闽南特色美食闽南人历来讲究饮食,形成“鲜、香、淡”的独特风味,在色香味上独树一帜。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闽南的特色美食吧。
闽南特色美食:姜母鸭姜母鸭具有滋而不腻、温而不燥、香气扑鼻的特点,故成为闽南人冬季进补首选的美味佳肴。
在低温来袭的日子来一锅姜母鸭暖暖身子,那种感觉就好像沐浴在冬日煦煦的阳光中,有种幸福的感觉。
闽南特色美食:牛肉羹牛肉煮羹,醇厚的牛肉香包含在汤里,还有汤里细细的姜丝,两种香味一混合,香而不腻,口感倍佳。
牛肉羹有软羹和硬羹之分,最大的区别就是牛肉是剁碎了还是切片。
闽南特色美食:面线糊一碗热腾腾的面线糊,汤底清鲜而味美,面线久煮不烂但入口即化。
吃的时候依各自口味,加入各色海鲜、猪杂等,与面线糊完美搭配出层次丰富的饱满口感。
随着一口口鲜香顺滑下肚,暖流瞬间涌遍全身。
闽南特色美食:沙茶面沙茶面的妙处,是在汤头。
小厨坊采用新鲜的猪大骨、整只鸡及鱼头等熬成鲜美醇厚的高汤;主料之一的沙茶是选用上等的虾头,经拌盐腌制两个月以上,再磨细,将虾酱、蒜头酱按先后顺序加入沸油炸透,待冷却后加入五香粉、咖哩粉、辣椒粉、芝麻等制成。
故小厨坊的汤头甜辣可口,风味独特。
沙茶面的做法看似很简单,面条放入笊篱下开水锅烫熟,捞到碗里,随自己的口味加入猪肝、猪腰、鸭腱、大肠、鲜鱿鱼、豆腐干等辅料,最后淋上一直在大锅里滚开的汤料,一分钟之内一碗面就可上桌了。
闽南特色美食:鸡卷鸡卷是闽南地区的一道地方名小吃,以上等的农家猪肉,配以地瓜粉、海产、葱头及食品配料,再用猪内脏“网纱油”作皮卷成,具有香酥味美的特点,沾上醋和香菜吃起来味道更鲜美。
闽南特色美食:海蛎煎海蛎煎又称蚝仔煎,是闽南一带知名小吃,是将海蛎和地瓜粉、蛋、蒜叶或韭菜等结合烹饪而出的一道菜。
其实,海蛎煎不难做,把研细的地瓜粉加水搅成粉浆,把鲜蒜或韭菜切成小块倒进去,加入适量的精盐、味精,并拌匀;洗净鲜蚝,拌入其中,注意搅拌动作一定要轻,否则会搅破海蛎,破坏鲜美的口感。
闽菜的基本资料介绍_闽菜的特点

闽菜的基本资料介绍_闽菜的特点闽南菜讲究根据本地特殊的天然资源、结合时令的变化,制作菜品,讲究“应季”,按季节物产烹制色香、味、形俱全的好菜。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闽菜的基本资料介绍,希望大家喜欢!闽菜的基本资料介绍闽菜是福建菜的简称,起源于福建省闽候县。
它以福州、泉州、厦门等地的菜肴为代表发展起来。
它是中国烹饪主要菜系之一,在中国烹饪文化宝库中占有重要一席。
烹调方法擅长于炒、溜、煎、煨,尤以“糟”最具特色。
由于福建地处东南沿海,盛产多种海鲜,如海鳗、蛏子、鱿鱼、黄鱼、海参等,因此,多以海鲜为原料烹制各式菜肴,别具风味。
闽菜的特点闽菜的风格特色是:淡雅、鲜嫩、和醇、隽永。
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烹饪原料以海鲜和山珍为主。
由于福建的地理形势倚山傍海,北部多山,南部面海。
苍茫的山区,盛产菇、笋、银耳、莲子和石鳞、河鳗、甲鱼等山珍野味;漫长的浅海滩涂,鱼、虾、蚌、鲟等海鲜佳品,常年不绝。
平原丘陵地带则稻米、蔗糖、蔬菜、水果誉满中外。
山海赐给的神品,给闽菜提供了丰富的原料资源,也造就了几代名厨和广大从事烹饪的劳动者,他们以擅长制作海鲜原料,并蒸、氽、炒、煨、爆、炸等方面独具特色。
全国最佳厨师强木根、强曲曲"双强"兄弟,使闽菜的烹饪技艺跃上一个新台阶,使古老朴实的传统闽菜,发挥了新的活力。
二、刀工巧妙,一切服从于味。
闽菜注重刀工,有"片薄如纸,切丝如发,剞花加荔"之美称。
而且一切刀均围绕着"味"下功夫,使原料通过刀工的技法,更体现出原料的本味和质地。
它反对华而不实,矫揉造作,提倡原料的自然美并达到滋味沁深融透,成型自然大方、火候表里如一的效果。
"雀巢香螺片"就是典型的一菜,它通过刀工处理和恰当的火候使菜肴犹如盛开的牡丹花,让人赏心悦目又脆嫩可口。
三、汤菜考究,变化无穷。
闽菜重视汤菜,与多烹制海鲜和传统食俗有关。
闽厨长期以来把烹饪和确保原料质鲜、味纯、滋补联系起来,从长期积累的经验认为,最能保持原料本质和原味的当属汤菜,故汤菜多而考究。
闽南特色小吃

闽南特色小吃蚵仔煎起源于福建泉州,是闽南,台湾,潮汕等地区经典的传统小吃之一。
相传与郑成功有关,是沿海地区人民在无法饱食下所发明的替代粮食,是一种贫苦生活的象征。
蚵仔煎据传就是这样的一种在贫穷社会之下所发明的创意料理。
蚵仔为闽南语,指牡蛎(或称海蛎)。
福建闽南、台湾、潮汕常做家常小吃蚵仔煎,口感香脆,内馅香滑。
蚵仔的学名叫牡蛎,瓣鳃纲,异柱目,牡蛎科,牡蛎属,属食用贝类。
壳多为三角型,厚薄因种而异,分布于热带和温带。
牡蛎的营养价值丰富,被人比喻为“深海牛奶”。
广东人称牡蛎为“蚝”,而在闽南潮汕及台湾一带称之为“蚵仔”。
闽南有句俗谚叫“肥蚵仔肥韭菜”,意思是农历二月,韭菜的生长最为旺盛的时候,也是蚵仔最为肥硕的季节。
蚵仔煎则是两者奇妙的黄金组合。
将韭菜切成一指节长短,和洗净的蚵仔搁在一起,加入稀释番薯粉作为粘合剂,入油锅煎至金黄。
在闽南金三角,蚵仔煎是一道考验妇女厨艺的必备菜之一。
虽然菜谱很简单,但是要做得特别好吃,还是有些难度的。
不同的人炒煎出来的口味也是不同的。
这道家常菜是家家户户“办桌”时的首选必备菜。
沙茶面东南亚广泛流行的著名的汤类面食小吃,在中国的沙茶面分有闽南的沙茶,广东潮汕的沙茶等风味,其妙处在在于沙茶酱的制作,用沙茶酱再制作汤头,而其中以厦门的沙茶面为典范。
沙茶酱主料有虾干,鱼干,葱头,蒜头,老姜等十几种食材构成,经油炸香酥再研磨细,制成沙茶酱待用。
福建是最早对外开放的沿海地区也是华侨的主要祖籍地之一,福建的人们的生活中有很多舶来品,沙茶就是一种。
沙茶面的做法很简单,碱水油面放入笊篱下开水锅烫熟,捞到碗里,随自己的口味加入猪心、猪肝、猪腰、鸭腱、鸭血、大肠、鲜鱿鱼、豆腐干等辅料,最后淋上一直在大锅里滚开的汤料,一分钟之内一碗面就可上桌了。
土笋冻土笋冻是起源于福建泉州,一种色香味俱佳的特色传统风味小吃,一种由特有产品加工而成的冻品。
相传发明人是民族英雄郑成功。
它含有胶质,主原料是一种蠕虫,属于星虫动物门,学名可口革囊星虫,身长二、三寸。
闽南小吃的历史文化和变迁

闽南小吃的历史文化和变迁小吃的特点福建省简称闽,分闽东,闽西,闽南,闽北。
其中,厦门市和漳州市,泉州市属于闽南,同讲一种语言,即闽南话。
闽南人历来讲究饮食,形成“鲜、香、淡”的独特风味,在色香味上独树一帜。
如今,闽南各地大街小巷,云集着各种各样小吃,吸引大量海外侨胞、台胞及游人前往品尝。
闽南风味小吃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流传着许多“食”文化的故事。
小吃注重口味、营养、多样,一般喜酸甜不喜辛辣,喜清淡不喜油腻。
小吃品种繁多,式样翻新,造型美观,且用料考究、美味可口,做工精细,有小菜、热菜、汤羹、主食、甜点、水果六种类别。
厨师利用丰厚的特产,融合了闽南地方美食炒、炸、煎、烩等传统工艺,综合体现了闽南小吃的风味特色,既保留了唐宋遗风,又有创新内容。
闽南小吃既保留了唐宋遗风,又有创新改革。
小吃注重口味、营养、多样,一般喜酸甜不喜辛辣,喜清淡不喜油腻。
其品种繁多,式样新颖,造型美观、美味可口;且用料考究,做工精细,风味独特。
小吃的品类和含义婚丧嫁娶、敬神祀祖以及馈赠亲友的风味小吃有:榜舍龟、大花包、满月粿、糖粿、糯米丸子、田螺肉碗糕、白糖碗糕、米糕、松糕、塘头甜粿、麦馅粿等。
其中较有特色的榜舍龟,用糯米粉为皮,豆沙为馅心,蒸成形似龟状,面染橙黄色,上面覆有大红团寿图案,以祈延年益寿。
大花包以发面为皮,白糖、花生仁、冬瓜糖为馅。
蒸成大如海碗的甜包,上面覆盖红色喜庆图案,专门用于婚嫁纳彩时,男方馈送女方的食品。
满月粿,是生小孩子满月时要做的小吃,同时煮红皮鸡蛋及线面馈赠亲友乡邻,祈求小孩健康成长。
在农历七月初七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里,家家户户都蒸糖粿、烧鹊桥,以示怀念。
糯米丸子是冬至这天要做的小吃,而“红丸子”是喜事宴请时祝颂甜蜜、圆满,祈求平安美好生活时的小吃。
地方风味小吃有:蚵仔煎、鲜酥蚵串、鱼仔粥、蚝仔粥、鲎羹、包心鱼丸、鲜肉鱼丸、水丸汤、马鲛粳、网纱鱼卷、酥炸鱼条、捆蹄、面线糊、扁食、肉燕、烧芋果、芋包、鸡汤伊面、干拌面、卤面、莲美豆干、糯米灌大肠、猪血尾口粳、苦菜大肠汤、虾皮番薯粉团、豆签、牛肉羹、豆花、石花糕等。
闽南小吃

闽南特色小吃简述(部分)中国饮食文化概论作业闽南特色小吃之一小吃名称:蚝仔煎典故:相传,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陈振龙从吕宋岛带回了番薯种。
翌年,广东、福建受灾,番薯成为推广的救灾品种,吃不完即制成番薯粉。
同样,礁石上的耗仔,也被挖剥来充饥,数量不多的人家则将其与番薯粉蒸煮煎炒。
正是在面临饥饿与生死存亡的危难关头,极具聪明才智的闽南人把番薯和耗仔等结合,烹制来解决了灾区的温饱问题。
食材:主料:鲜海蛎(不带壳)、鸭蛋 4 个;配料:猪肥膘肉、青蒜2根、精盐适量、味精、香油、淀粉(地瓜粉)、花生油。
营养元素:海蛎:其提取物有明显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有利于胰岛素分泌和利用,其中所含丰富的牛黄酸有明显的保肝利胆作用,它含磷很丰富,有利于钙的吸收,海蛎还含有维生素B12,具有活跃造血功能的作用,海蛎中所含的蛋白质中有多种优良的氨基酸,有解毒作用,其中的氨基乙磺酸又有降低血胆固醇浓度的作用,因此可预防动脉硬化;其他:所含的丰富微量元素和糖元,对促进胎儿的生长发育、矫治孕妇贫血和对孕妇的体力恢复均有好处。
文化内涵:耗仔煎不仅体现了闽南人的聪明才智,同时也让闽南人的团结一致的精神在关键时刻彰显得淋漓尽致。
体现出困难并不能使人退缩,不管在家庭还是学校,最重要的就是团结,这样一切问题都将能得到解决。
闽南特色小吃之二小吃名称:烧肉粽典故:泉州的粽子形成是在南宋,据说与陆游有关。
传说陆游到福州做官时,带来了“艾香粽子”。
这种粽用艾叶浸米裹制,吃来肉味独特。
陆游走后,粽子的制作方法就由一位在陆家当差的泉州人带回泉州,并加以改良,最后演变成了品种多样、深受海内外欢迎的风味小吃。
食材:主料:糯米、洋葱、猪肋条肉(五花肉);调料:盐、姜、大葱、酱油、料酒、色拉油、白砂糖。
营养元素:糯米:糯米含有蛋白质、脂肪、糖类、钙、磷、铁、淀粉等,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养胃,止虚汗之功效,对脾胃虚寒,食欲不佳,腹胀腹泻有一定缓解作用;糯米有收涩作用,对尿频,盗汗有较好的食疗效果。
闽南的美食

闽南的美食
闽南地区的美食非常丰富多样,以下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闽南美食:沙茶面:沙茶面是闽南地区非常受欢迎的小吃之一,以沙茶酱作为主要调料,搭配各种食材如豆腐、肉丝、青菜等,味道浓郁香辣。
醋肉:醋肉是闽南地区的一道特色菜肴,以猪肉为主料,加入醋、酱油等调料腌制后油炸而成,口感酥脆酸香。
海蛎煎:海蛎煎是闽南地区非常有名的一道小吃,以新鲜海蛎为主料,加入淀粉、鸡蛋等调料煎制而成,口感鲜美香脆。
土笋冻:土笋冻是闽南地区非常独特的一道小吃,以土笋(沙虫)为原料,经过熬煮凝固而成,口感清爽滑嫩。
牛肉羹:牛肉羹是闽南地区的一道传统汤品,以牛肉为主料,加入地瓜粉、香菜等调料熬制而成,口感鲜美滑嫩。
炸五香:炸五香是闽南地区非常有名的一道小吃,以豆皮、肉丝、葱花等为原料,经过油炸而成,口感香脆可口。
卤味:卤味是闽南地区非常常见的一道传统菜肴,以各种食材为主料,经过卤制而成,口感醇香独特。
鱼丸汤:鱼丸汤是闽南地区的一道传统汤品,以鱼肉为主料,经过搅拌、捏制成丸子后煮熟,再配以清汤、香菜等调料,口感鲜美滑嫩。
除了以上这些美食之外,闽南地区还有许多其他特色小吃和菜肴,如花生汤、芋头饭、闽南糕点等。
这些美食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风味,是当地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闽南饮食文化

❤主辅料:新鲜海土笋,精盐,香醋,酱油,蒜泥,姜丝。 ❤营养元素:土笋冻不仅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而且有药用价值,当你喉咙
疼痛时,吃了它立即止痛,胜似灵丹妙药。它能降火消炎,清凉解热,是人们在 大热天十分喜爱的小吃。
❤文化内涵:象征了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感。
❤起源:传说明代郑和下西洋时,船上有一位水手在古城爱上一位当地酋长
豆腐衣,油炸葱花,鸡蛋,葱白,精盐,味精,白糖, 芫荽、酸萝卜、辣椒酱,五香粉,花生油。
❤营养元素: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等元素。 ❤文化内涵:象征家庭和谐。
❤起源:传说,面线糊的产生也跟艰苦的生活有关。乾隆下江南时,来到了一个
叫做罗甲村的小村庄。那时正值粮食短缺的时候,村民全都穷得揭不开锅。为此村民 急得是团团转,实在想不出要弄什么吃的来招待皇帝。乾隆在一秀才家门口下了轿, 村里人都替秀才捏了把汗。秀才的妻子急中生智,在墙角找到一些往年丰收时啃剩的 猪骨头和鱼剌,洗后下锅熬出一碗汤,又去柜子里扫出一把面线碎和一把木薯粉,和 着就做出了一碗面线糊。乾隆吃后,感觉味道非常鲜美,马上问这“龙须珍珠粥”是 用什么做的?这秀才妻子真是巧,立即大胆回答,这是祖传秘方,用上等面线和特等 精制地瓜粉加工而成。皇上大大赏赐了这个巧媳妇,这面线糊也就这样传开来了。
❤主辅料:糯米、 洋葱、 猪肋条肉(五花肉)、 盐、姜、大葱、酱油、
料酒、色拉油、 白砂糖
❤营养元素:含有蛋白质、脂肪、糖类、钙、磷、铁、维生素B1、维
生素B2、烟酸及淀粉等。
❤文化内涵:象征爱国情感。
❤起源: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清圣祖玄烨因平定“三
藩之乱”,又逢29岁生日,迷信的康熙决定提前做圣诞。 快马传 消息至安溪,李光地和堂兄李光斗、叔叔李日煜商量如何为“升 平嘉宴”增辉添彩?当时湖头山高水险林密虎多,山寨大王也不 少,百姓生活极艰难,实在无物上贺。李光地童年时曾被永春帽 顶寨大王林日胜捉上山寨,是安溪县城东岳庙和尚德辉禅师救出。 未回家前,李光地在东岳庙学过做水粉。此时,李光地忽然想到, 湖头泉水制作的米粉,口感柔韧细腻,不如把水粉做成粗条再晒 干好带上朝去,到时自己还可当众表演吃法。堂兄和叔叔都说如 此甚好,但北方人喜食干食,御前亦难汤水淋漓,建议带上湖头 的笋丝香菇同炒,味道更可显得与众不同。 这样,李光地把湖头 米粉变成了贡品。他用肉丝、虾仁、香菇炒熟,肉骨汤适量和米 粉入锅油炒翻动,快速提锅倒入瓷盘的炒米粉,竟成为康熙帝 “升平嘉宴”中宴请大臣、翰林和有功之臣的有泉州地方特色的 美味。
闽南炸枣的历史典故

闽南炸枣的历史典故闽南地区是中国的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重镇,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商贸繁盛的地区。
在这里,有一种美食特别受欢迎,它就是闽南炸枣。
闽南炸枣可以说是闽南地区的代表性美食之一,不仅味美可口,而且还有着悠久的历史典故。
历史类:据历史记载,闽南炸枣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
当时,闽南地区的一些寺庙喜欢供奉神像,但风吹日晒会影响神像的保存和处理,于是就有了炸枣这个美食的出现。
寺庙用一些甜饼料做成枣糕,再炸成枣饼,这样就可以保存更久的时间,也更方便食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美食逐渐流传到了民间,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小吃。
优美类:闽南炸枣是闽南地区的一道传统美食,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小吃,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它的外观酥脆,内里香甜,口感丰富,令人垂涎欲滴。
炸枣的制作也非常精细,需要选用最优质的糯米和红枣,经过多次反复揉和,在锅里炸至金黄色。
炸枣的味道与形状有着极高的要求,不仅要味道好,还要形状美观,并且每一颗都要给人惊喜。
无论是在婚礼上,还是在节日里,闽南炸枣都是人们必不可少的美食。
文化类:闽南炸枣之所以能够成为一种代表闽南文化的美食,也是因为它蕴含了闽南地区的传统文化。
闽南地区位于福建省的南部海岸线上,这里地处在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地理位置优越,可以说是南北文化汇聚的地方。
因此,炸枣的制作过程也融合了各类南北美食的元素,让炸枣拥有了更加丰富的品味。
此外,闽南地区还有着浓厚的宗教信仰,寺庙里供奉的神像也影响了闽南炸枣的制作。
炸枣内的甜饼料就是由寺庙里的神像供品演变而来,这也是闽南炸枣的一种独特文化表现。
结语:闽南炸枣的历史典故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闽南地区的代表性美食之一,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由于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口感,闽南炸枣受到了人们的喜爱并被广泛传播。
它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闽南地区文化的一种表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闽南师范大学毕业论文(设计)浅谈闽南小吃文化Introduction to Snack Culture of Southern Fujian姓名:学号:系别: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年级: 11级指导教师:2014年6月8日摘要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
闽南文化作为我国闽南地区和台湾地区以及东南亚传承已久的区域性地方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以闽南小吃为切入点,阐述闽南小吃与闽南文化的联系,介绍多种闽南特色小吃,并从闽南食俗、历史典故、闽南俗语三个方面深入研究闽南小吃文化,对闽南文化的研究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闽南文化、闽南小吃、闽南食俗、闽南俗语AbstractChinese culture has a long history and profound.As the southern region of Fujian province,Taiwan and the Southeast Asian regional local culture that had been inherit- ed for a long time, the Southern Fujian culture is the important component of Chinese culture. Based on the Southern Fujian snacks as the entry point,this text expounds the Southern Fujian snacks contacted with the Southern Fujian culture,introduces a varie- ty of the Southern Fujian special snacks,and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the Southern F- ujian eating customs,historical allusions and the Southern Fujian folk adages, in-depth study of the Southern Fujian snack culture .It is a significance in studying and develo- ping the Southern Fujian culture.Key words:the Southern Fujian culture; the Southern Fujian snacks; the SouthernFujian eating customs; the Southern Fujian folk adages福建省简称闽,分闽东,闽西,闽南,闽北。
其中泉州市,厦门市,漳州市,属于闽南,同讲一种语言,即闽南话。
我是一名地地道道的闽南人,家在泉州晋江市,从小便在这闽南环境中成长,耳语目染及亲身经历了关于闽南文化的点点滴滴。
作为闽南人,自然对闽南文化、闽南饮食文化、闽南风味小吃、闽南风俗有所了解。
1 闽南文化与闽南小吃闽南文化,渊源于中原文化,又有别于中原文化;既受中原文化影响,又深深根植于闽南大地。
闽南文化既有传统的农耕文化因素,又有海洋商业文化成分。
闽南文化既是区域文化,更是民系文化。
在区域文化中,唯有闽南文化能在闽南区域之外形成强大的闽南文化圈,不仅在国内,如台湾等地;而且在国外,如东南亚各国中的闽南籍华人区。
闽南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辐射广阔、动态传承;跟扎闽南、花开两岸、香飘四海、誉满五洲;中西合璧、南北交融、涉台涉侨、吸收包容。
[1](P004)泉州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设州至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拥有极其丰富的传统文化底蕴。
有了泉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就有了闽南小吃。
所以泉州是闽南小吃的发源地,然后扩展到漳州、台湾、厦门乃至整个闽南文化圈中。
泉州位于东南沿海,与台湾隔海相望,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山海资源。
历史上两次中原汉民大量南下入闽,带来了北方汉族古老的饮食文化。
唐代,泉州港是中国四大商港之一,与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
宋元时期,一跃成为“东方第一大港”,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对外开放的国际城市。
物资、人员的大交流,促进了中外文化的大交汇。
例如泉州、厦门独有的“沙嗲”类产品,就是中外饮食文化交融的见证。
历代厨师利用丰富的物产,兼容中外烹饪特长,逐渐形成了风味独特的闽南菜流派。
闽三角——厦漳泉三个地区,不仅在地域上相联系,文化上的沟通与交流及相互影响也互不间断,其饮食文化一脉相承。
漳州菜和泉州菜有许多不可分割的渊源。
明万历以后,实行海禁,泉州后渚港式微,闽南的对外港口转移到漳州的月港,漳州成为进出口集散地,泉州、厦门及东南亚的商贾云集,闽南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推动了漳州餐饮的发展。
[2]闽南风味小吃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流传着许多“食”文化的故事。
小吃品种繁多,式样翻新,造型美观,且用料考究、美味可口,做工精细,有小菜、热菜、汤羹、主食、甜点、水果六种类别。
厨师利用丰厚的特产,融合了闽南地方美食炒、炸、煎、烩等传统工艺,综合体现了闽南小吃的风味特色,既保留了唐宋遗风,又有创新内容。
[3]如今,闽南各地大街小巷,云集着各种各样汉族闽南特色小吃,吸引大量海外侨胞、台胞及游人前往品尝。
2 闽南特色小吃闽南最有名和最普遍的小吃有:土笋冻、烧肉粽、五香(也叫鸡卷)、芋包、韭菜盒、油葱粿、卤豆干、卤鸭、蚝仔粥、面线糊、沙茶面、薄饼、蚝仔煎等。
闽南特色小吃还有:鲜酥蚵串、鱼仔粥、鲎羹、包心鱼丸、鲜肉鱼丸、水丸汤、马鲛粳、网纱鱼卷、酥炸鱼条、捆蹄、扁食、肉燕、烧芋果、鸡汤伊面、干拌面、卤面、莲美豆干、糯米灌大肠、猪血尾口粳、苦菜大肠汤、虾皮番薯粉团、豆签、牛肉羹、豆花、石花糕、粳粽、豆粽、炸肉丸、嫩饼菜、桂花蟹、芋鸭、肉夹包、烧芋果、甜芋饼、菜果、水晶菜头饼、腰子饼、肉饼、芥菜饭等。
[4]土笋冻,是用一种生长在浅海滩涂里,像蚯蚓的软体动物熬成的胶状体,不仅美味,还能降火消炎,清凉解热。
最早源于泉州安海,是泉州、漳州沿海一带的特色小吃,然而厦门海沧的“土笋冻”更是远近驰名,被列为厦门第一风味小吃。
海沧有三宝,其中一宝就是“土笋冻”[5]。
“肉粽”以其选料讲究,配料多样,制作精细,历史久远而享誉海内外。
肉粽、粳粽、豆粽在闽南都是端午节的必备供品。
同时,在闽南有这样一个说法,“没吃过面线糊的,肯定不是闽南人。
”这足以证明面线糊在咱们闽南人心中的地位。
但同是闽南小吃,不同地区也有自己的特色。
就面线糊而言,它在泉州、厦门几乎家喻户晓。
然而两者略有差别。
泉州的面线糊,面细汤稠;而厦门面粗汤稀,在用料上也有所不同。
3 闽南小吃与闽南食俗饮食习俗属非物质文化,是一个名族或地区独具特色的文化之重要组成部分,在民俗学的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
闽南的饮食习俗有着极浓郁独特的色彩,是闽南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它随着闽南人播迁台湾,也在台湾扎了根,成为闽台亲缘关系一条重要的文化纽带。
闽南人对吃的观念不但是“民以食为天”,而且有“一吃二穿”的谚语。
即吃重于穿,这种观念使中国食文化在闽台大为宏扬。
说“吃在闽南”,实非溢美之词也![6]3.1日常食俗闽南一带主食以大米为主,一般是早晚稀饭,中午干饭。
过去贫穷人家米不够,常将地瓜掺在稀饭中煮。
所以闽南人和地瓜的缘分是非常长远深厚的,现如今,闽南人都保留着吃番薯粥的习惯。
番薯、芋头在一段时间、一些地方曾经作为主食或主要的辅助粮食。
“番薯烧、芋仔冷”,“吃番薯、配海鱼”,获将番薯加工为番薯签、番薯箍、番薯粉、番薯干;街上有卖蒸番薯、焖番薯、烤番薯、炸番薯的。
芋头还可做为芋泥、芋包、芋枣,咸甜皆宜。
闽南人很有创造性,把“硬米”煮成“白粥”、“番薯粥”、“咸粥”,做成米粉、粿条、咸粿。
把“糯米”制作成“甜粿”、“炸枣”、“糕仔”、“油饭”等。
闽南靠海,海味很多,家常食用最普遍的主要是巴浪鱼、赤粽仔、带鱼、鲳、马加、墨鱼、小管、文蛤、蛏、梭子蟹等。
在所有海鲜中与闽南人最亲切的是蚝,即海蛎,闽南海域盛产海蛎,营养丰富又鲜美可口。
海蛎煎、海蛎炸、海蛎汤、酱油煮海蛎……关于海蛎的吃法简直数不胜数。
3.2节日食俗春节:闽南有句顺口溜“初一早,初二早,初三睡到饱”。
大年初一是“新正”,早餐吃鸡蛋线面、甜线面或冬粉、八宝饭,祈求全家美满幸福,延年益寿;但不吃粥,认为吃粥出门会下雨。
也有地区早餐不煮新饭,而吃除夕的“余饭”,讨个吉利,祈望来年“有余”。
初二,闽南人习惯在这一天“请女婿”,许多夫妻都携带儿女,回到娘家团聚。
初三这一天就可以睡个懒觉,好好休息。
[7]午餐,闽南地区不尽相同,但都以荤菜为主,有的吃薄饼,有的吃番薯汤,以纪念过去主要农作物是番薯的年代。
晚餐,大多数地方都比较丰盛,多设家庭宴席。
过年时,亲友上门拜年,主人家用密金枣、冬瓜糖、花生糖、瓜子等招待,并备有红枣、桂圆甜茶,寓意有个甜蜜的开端。
客人则谢道:“吃甜甜的给您赚大钱!”“吃红枣给你年年好!”元宵节:闽南元宵节的两项重头戏是观花灯和吃汤圆。
有的地方还要蒸粿、包薄饼,吃蚝仔煎或蚝仔面线。
闽南俗话说:“蚝仔煮面线,好人来相伴;蚝仔面线兜,好人来相交。
”汤圆俗称“上元圆”、“圆仔汤”,以甜为主,以咸为辅,有包馅汤圆和不包馅的糖水汤圆之分,糖水汤圆有用白糖,有用红糖、伴以花生碎、芝麻食之,包馅亦有荤素之分,肉、菜、香菇、笋丝乃至什锦皆可。
《卖汤圆》中唱到:“一碗汤圆满又满,吃了汤圆好团圆。
”清明节:闽南地区清明节要做“薄饼”和“清明粿”,祭祖先和馈赠亲友;或制作红龟粿、麻糍和甜米糕扫墓,祭毕,将部分祭品分给贫苦孩子,表示先祖德泽永在。
红龟粿是闽南祭祀食品,将糯米浆风干,包上馅料,用“龟印”一压,龟粿就成形了。
闽南人对龟很崇拜,认为龟是福、禄、寿、喜、财的化身。
端午节:闽南地区在这一天家家户户包粽子,有咸仔粽和咸肉粽两种,自己吃以外,还用来作为互相馈赠的礼物。
漳州人还要吃卤面。
这一天,农村里家家户户要在门楣旁插菖蒲、艾草、焚雄黄酒,或饮雄黄酒。
俗语说:“喝了雄黄酒,百病都远走。
”或者喝“百草神”药茶,可降火清毒,辅治伤风感冒。
七夕节:闽南人把农历七月七日的七夕节称为“七娘妈生”,即七仙女生日,要以瓜果、油饭、肉酒祭拜。
有的地方敬祀时要备七项果品、七种花卉、七碗糖粿、七色甘味(香菇、木耳、金针、松菇、腐皮、花生、山东粉)等。
炒豆相赠,谓之“结缘”。
这一天,经常下雨,据说是牛郎织女的眼泪。
有的人家会搓汤圆,老阿嬷一定会交代儿孙们,在汤圆上用指甲戳一个凹槽,让牛郎织女装眼泪。
中秋节:是夜,以月饼、番薯、芋头、柚子、龙眼、苹果祭祀月神及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