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名词解释 (2)

1口腔前庭沟2腮腺导管口3翼下颌皱襞4颊脂垫尖5切牙乳头6腭大孔7舌系带8舌下肉阜9舌系带过短10眶下孔11腮腺导管的体表投影12龋病13四环素牙14楔状缺损15牙本质过敏症16急性根尖周炎17盖髓术18根管治疗术19妊娠期龈炎20牙龈瘤21牙周炎22天疱疮23口腔白斑24局部麻醉25表面麻醉26浸润麻醉27阻滞麻醉28危险三角29颌面部间隙感染30颌骨骨髓炎31疖32痈33颌间固定法34肌筋膜疼痛功能紊乱综合症35炎性疾病36骨关节病37颞下颌关节脱位38颞下颌关节强直:39涎石病40舍格伦综合症41静止龋42急性龋43猛性龋44慢性龋45继发龋

1口腔前庭沟:又称唇颊龈沟,呈马蹄形.为口腔前庭的上下界.为唇.颊粘膜移行于牙槽粘膜的沟槽,前庭沟粘膜下组织松软,是口腔局部麻醉常用的穿刺及手术切口部位.

2腮腺导管口:腮腺导管开口于平对上颌第二磨牙牙冠的颊粘膜上,呈乳头状突起.临床通过此口注入造影剂或药液

3翼下颌皱襞:伸延于上颌结节后内方与磨牙后垫后方之间的粘膜皱襞,其深面为翼下颌韧带,是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的重要标志,翼下颌间隙及咽旁间隙内口切口的标志.

4颊脂垫尖:大张口时,平对上下颌后牙颌面的颊粘膜上有一个三角形隆突起,称颊脂垫.尖部为颊脂垫尖.是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进针点的重要参考标志.

5切牙乳头(腭乳头):为一个粘膜隆起,位于腭中缝前端,左右上颌中切牙间之腭侧,是鼻腭神经局部麻醉的表面标志.

6腭大孔:在硬腭后缘前0.5厘米,从腭中缝至第二磨牙侧缘的外中1/3交界左右格一骨孔称腭大孔或腭后孔,腭前神经血管通过此孔向前分布于尖牙后的黏骨膜及腭侧牙龈.

7舌系带:舌腹部黏膜返折与舌下区的黏膜相延续在中线形成的带状结构.舌系带两侧各有一条平行于舌侧缘的黏膜皱襞,其边缘形成许多锯齿状小突起,称伞襞.

8舌下肉阜:为舌系带移行为口底黏膜的两侧的一对丘形隆起.其顶部有下颌下腺导管和舌下腺大管的共同开口,课经此管行下颌下腺造影术.口底的黏膜自舌下肉阜向两侧的后外方延伸成一对皱襞,称舌下襞

9舌系带过短:当舌不能伸出口外,并向上卷起时,舌尖不能低及硬腭前份,或舌前伸时舌尖部形成沟状切记,为舌系带过短10眶下孔:在眶下缘中点下方约0.5cm,其体表投影在自鼻尖至眼外眦连线的中点,是眶下神经阻滞麻醉的进针部位.

11腮腺导管的体表投影:为耳垂至鼻翼与口角间中点连线的中1/3段.颊部手术时了解腮腺导管的体表投影,将有助于避免腮腺导管的损

12龋病:是牙在以细菌为主的多种因素影响下发生慢性进行性破坏的疾病.口腔中的主要致龋菌是变形链球菌.其临床特征为:牙体硬组织在颜色、形态、质地等方

13四环素牙:在牙的发育矿化期,服用四环素类药物被结合到牙组织内使牙着色.

14楔状缺损:牙唇,颊侧颈部硬组织发生缓慢消耗所致的缺损,常呈楔形

15牙本质过敏症:牙受到外界刺激时,如温度、化学物质、机械作用等,引起的一种酸痛症状.主要表现为刺激痛.特点为:发展迅速、疼痛尖锐、时间短暂.

16急性根尖周炎:是从根尖部牙周膜出现浆液性炎症到根尖周组织形成化脓性炎症的一系列反应过程,可发展为牙槽骨的局限性骨髓炎,严重时还将发生颌骨骨髓炎.

17盖髓术:在接近牙髓的牙本质表面或已暴露的牙髓从创面上,覆盖具有使牙髓病变恢复效应的制剂,以保护牙髓,消除病变.

18根管治疗术:是治疗牙髓病及根尖周病的一种方法,通过清除根管内的炎症牙髓和坏死物质,并进行适当消毒,充填根管,以去除根管内容物对根尖周围组织的不良刺激,促进根尖周病变的愈合.

19妊娠期龈炎:指妇女在妊娠期间,原有的牙龈慢性炎症加重,牙龈肿胀或形成龈瘤样的改变,分娩后病损课自行减轻或消退

20牙龈瘤:是一种炎症反应性瘤样增生物,多发于牙龈乳头,也可发生与龈缘,非真性肿瘤.

21牙周炎:是由牙菌斑中的微生物所引起的牙周支持组织的慢性感染性疾病,最后可导致牙松动拔出,是丧失牙的首位因素.

22天疱疮:是一种严重的,慢性皮肤黏膜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典型表现为出现不易愈合的大疱性损害

23口腔白斑: 是口腔黏膜上以白色为主的损害,不具有其他任何可定义的损害特征,一些口腔白斑可转化为癌.

24局部麻醉:是指用药物暂时阻断机体某一部分的感觉神经传导,使该部分的痛觉消失,以便在完全无痛的情况下进行手术

25表面麻醉:是将麻醉剂涂布或喷射于手术区表面,麻醉剂被吸收而使末梢神经麻痹,以达到痛觉消失的效果

26浸润麻醉:将局麻药注射于组织内,以阻断用药部位神经末梢的传导,产生镇痛的麻醉效果.

27阻滞麻醉:将局麻药注射于神经干或主要分支周围,以阻断神经末梢传入的刺激,使该神经分布区域产生麻醉效果

28危险三角:从鼻根到两侧口角连线形成的三角区内,一旦发生感染,可循此途径引起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脑膜炎和脑水肿等并发症.

29颌面部间隙感染:亦称颌周蜂窝织炎,是颌面和口咽区潜在间隙中化脓性炎症的总称.间隙感染的弥散期称蜂窝织炎,化脓局限期称脓肿.

30颌骨骨髓炎:指各种致病因子入侵颌骨引起整个骨组织包括骨膜骨皮质骨髓及其中的血管神经的炎症,又称“骨槽风”或“穿腮

31疖:单个毛囊和皮脂腺发生浅组织的急性化脓性炎症.

32痈:感染在多个毛囊和皮脂腺内引起较深层组织的化脓性炎症

33颌间固定法:颌间固定是以为骨折的颌骨作为基础来固定骨折的颌骨,使咬合关系恢复正常,也是最常用的颌骨骨折外固定方法之一.适用于单纯下颌骨骨折,单纯上颌骨骨折,也适用于上下颌骨联合骨折和骨折段成角小于30`的髁突和颈部骨折

34肌筋膜疼痛功能紊乱综合症:指原发性咀嚼肌疼痛,以面部及筋膜扳机点疼痛为主要特征,并有肌肉压痛,颞下颌关节运

动受限等症状

35炎性疾病:是指颞下颌关节滑膜以及关节囊内出现炎症反应,包括急慢性滑膜炎,关节囊炎,通常伴有颞下颌关节盘移位,骨关节病以及关节炎等

36骨关节病:指颞下颌关节组织发生磨损与变质并在关节表面形成新骨的非炎症性病变,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

37颞下颌关节脱位:指大张口时,髁突与关节窝,关节结节或关节盘之间完全分离,不能自行恢复到正常位置.

38颞下颌关节强直:因关节及关节周围组织器质性病变造成开口困难或完全不能开口者成为颞下颌关节强直.

39涎石病:在腺体或导管内发生钙化性团块而引起的一些列病变,85%左右发生于下颌下腺

40舍格伦综合症: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征表现为外分泌腺的进行性破坏,导致黏膜及结膜干燥,并伴有各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面均变化.

41静止龋:是一种特殊的慢性龋表现,在龋病发展过程中,由于病变环境的改变,牙体隐蔽部位外露或开放,原有致病条件发生了变化,龋损不再继续发展而维持原状,如牙邻面龋,由于相邻牙被拔除,龋损表面容易清洁,龋病进程自行停止.

42急性龋:又称湿性龋,多见于儿童或青少年,龋损呈浅棕色,质地湿软,病变进展较快.

43猛性龋:又称放射性龋,常见于颌面及颈部接受放射治疗的患者,多数牙在短期内同时患龋,病程发展很快.

44慢性龋:又称干性龋,临床多见龋损呈黑褐色,质地较干硬,病变进程缓慢.

45继发龋:龋病治疗后,由于填充物边缘或窝洞周围牙体组织破裂,形成菌斑滞留区,或修复材料与牙体组织不密合,形成微渗漏,都可能产生龋病.

三年口腔颌面外科名解、简答、论述题复习重点

一、名词解释: 1.口腔颌面外科学 2.污染创口 3.一期愈合: 4.阻滞麻醉 5.晕厥: 6.“危险三角区”: 7.干槽症: 8.颌骨骨髓炎 9.清创术 10.上颌骨Le FortⅡ骨折: 11.肿瘤 12.涎瘘 13.舍格伦综合症 14. 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 15.颞下颌关节脱位 16.颞下颌关节强直: 17.三叉神经痛 18.扳机点: 19.贝尔面瘫 20.面神经麻痹 四、简答题: 1.简述门诊初诊病历记录包括那几项? 2.临床上局麻时常在局麻药溶液中加入血管收缩药(如肾上腺素)的目的是什么? 3.简述临床常用的牙钳有哪些? 4.患者因跌倒致1┽松动(Ⅱ°),未见牙齿脱位,请简述其处理要点。 5.拔牙的基本步骤包括哪几点? 6.简述拔牙后注意事项(拔牙术后医瞩)? 7.简述脓肿切开引流术的指征。 8.如何预防放射性颌骨骨髓炎? 9.多形性腺瘤为什么属于临界瘤? 10简述下牙槽神经的阻滞麻醉注射标志、注射方法及麻醉区域? 11.简述下牙槽神经的阻滞麻醉注射标志、注射方法及麻醉区域? 12.简述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手术的“无瘤”操作. 五、论述题及病例分析: 1.试述下牙槽神经的阻滞麻醉注射标志、注射方法及麻醉区域? 2.试述干槽症的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 3.简述成釉细胞瘤的临床表现及其治疗原则。 4.试述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及临床特征。 5.请述面部疖、痈的治疗原则。 6.简述贝尔面瘫的临床特点?

病例分析1. 患者,女,20岁主诉:右下后牙肿痛4天。现病史:4天前感右下后牙肿痛,逐渐加重,开口受限,郏部肿胀明显。1天前出现右下后牙区剧烈跳痛。检查:体温38℃,急性病容。右郏部肿胀明显,开口度一指,8┐水平阻生,远中龈瓣覆盖,红肿,扪痛(++),挤压龈瓣有脓液渗出,6┐近中中龋洞,探痛,叩痛(±),不松动,颊侧前庭沟肿胀,扪痛(++)。 据此,请你:①作出诊断。②诊断依据。③拟定治疗计划。 病例分析2 患者男性,55岁,因右上颌牙痛三天,右侧眼下、鼻侧肿胀一天而就诊。检查:右侧上颌尖牙远中深龋,探(-),叩(++),松动(-),前庭沟肿胀变浅,同侧鼻侧、眶下区肿胀明显,局部皮温增高,压痛和波动感存在,眼裂变小。体温40℃,食欲下降,精神萎靡。 据此,请你:①作出诊断。②诊断依据。③拟定治疗计划。 病例分析3 患者,男性,45岁,右侧后下牙反复疼痛半年,口服消炎药后可缓解但反复发作,近一周,疼痛加重,同侧耳颞区放射痛,自觉牙伸长不能咀嚼,右侧下唇发麻,并出现高烧、畏寒、饮食不振。查体:T39.2℃,P108次/分,R24次/分,急性病容,右面部轻微肿胀,右下颌第一磨牙残冠,探死髓,右下颌4567牙松动Ⅱ~Ⅲ°、叩痛,冠周溢脓。白细胞总数为10.3×109/mm3,中性分类为89%。 据此,请你:①作出诊断。②诊断依据。③拟定治疗计划。 病例分析4 男性,20岁,车祸引起口腔颌面部损伤4小时急诊入院。患者烦躁,口唇发绀,呼吸困难。口腔检查:颏部粉碎性骨折,骨折块向下后移位,舌后坠。口内未见明显出血。 据此,请你:①作出诊断。②诊断依据。③拟定治疗计划。 病例分析5 患儿,4岁,10天前出现感冒发热伴声音嘶哑,经肌注抗生素治疗,症状稍缓解,2天前,体温再次上升,无声嘶,但出现右侧颌下肿大疼痛。检查:右侧颌下淋巴结肿大、压痛,质地中等偏硬,肿胀范围较大约2cm×3cm,周界不清,患儿体温40℃,白细胞总数13.2×109/mm3,分类中性粒90%。 据此,请你:①作出诊断。②诊断依据。③拟定治疗计划。 病例分析6 某患者拔牙,注射麻醉药后立即出现头晕、胸闷、面色苍白、全身冷汗、四肢厥冷无力、脉快而弱,恶心. 据此,请你:①作出诊断。②诊断依据。③拟定治疗计划。 病例分析7 患者女性,17岁,左上颈部肿物1年,有反复消长史,特别是感冒时增大。临床触诊质软,囊性感明显,穿刺液为透明、淡黄色水样清亮液体。 据此,请你:①作出诊断。②诊断依据。③拟定治疗计划。 病例分析8 某患者一侧下颌骨磨牙区、下颌角及升支部渐进性膨大,按之有乒乓球感,X线片示多房性密度减低影,分房大小相差悬殊。分隔清晰锐利、阴影边缘呈切迹状,阴影内牙根尖有不规则吸收。

药理学名词解释归纳

药理学 名词解释 绪论 1.药理学Pharmacology 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制的一门科学。 2. 药物diug 能改变或查明机体的生理功能及病理状态,用以预防、治疗及诊断疾病的物质。3.药动学pharmacokinetics 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过程,即药物在机体的作用下发生的动态变化规律。 4.药效学Pharmacodynamics 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即机体在药物影响下发生的生理、生化变化及机制。 5. 售后调研postmarketing surveillance 上市后在社会人群大范围内继续进行受试药物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在广泛长期使用的条件下考查疗效和不良反应,该期对最终确定新药的临床价值有重要意义。 药效学 1.药物作用drug action 药物与组织细胞之间的初始作用。 2.药理效应drug effect 指继发于药物作用之后的组织细胞原有功能的改变。 3. 兴奋excitation 凡能使机体原有生理、生化功能加强的作用。 4. 抑制inhibition 凡能使机体原有生理、生化功能减弱的作用。 5. 特异性specifity 多数药物是通过化学反应而产生药理效应,这种化学反应的专一性使药物具有特异性。 6. 选择性selectivity 药物只对某些组织器官发生明显作用,而对其他组织作用很小或无作用。 7. 疗效therapeutic effect 药物作用的结果有利于改变病人的生理生化功能或病理过程,使患病机体恢复正常。 8.对因治疗etiological treatment 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致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称对因治疗,或称治本。 9.对症治疗symptomatic treatment 用药目的在于改善疾病症状,减轻疾病的并发症称对症治疗,或称治标。 10.不良反应adverse reaction 凡不符合用药目的或给病人带来痛苦与危害的反应称不良反应。多数不良反应是药物固有效应的延伸. 11.副反应side reaction (副作用side effect)药物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称副反应,亦称副作用。副反应是药物本身固有的,是因药物选择性低而引起的,一般不严重,难避免. 12.毒性反应toxic reaction 药物在剂量过大、用药时间过长、机体敏感性过高时对机体发生的危害性反应称毒性反应。一般较严重,但是可以预知和避免。 13.后遗效应residual effect 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 14. 停药反应withdrawal reaction 长期应用某些药物,突然停药后原有病情加重现象。又称回跃反应(rebound reaction) 15. 变态反应allergic reaction(过敏反应hypersensitive reaciton)药物对过敏特质病人引起的异常免疫反应。 16. 特异质反应idiosyncratic reaction 少数患者对某些药物发生的与往常性质不同的不良良应。是由于遗传缺陷造成的。

药理学常见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耐受性:指机体对药物反应性降低的一种状态。 半衰期:资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毒性反应:指药物在用要药剂量过大,用药时间过长或机体对药物敏感性过高时产生的危害性反应。 半数致死量(LD50):反应药物毒性大小的重要数据。 副作用:药物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作用。 受体激动剂:与受体有较强亲和力,又有较强内在活性的药物。 交叉耐药性:机体对某药产生耐受性后,对另一种药物也的敏感性也降低。 后遗效应: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阀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 首关消除:口服药物在胃肠黏膜吸收后,首先经门静脉进入肝脏,当通过肠黏膜及肝脏时部分药物发生转化,使进入体循环的有效药量减少的现象。 疫苗;激活一种或多种免疫活性细胞,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药物。 抗菌药物:是指对病原菌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主要用于防治细菌性感染疾病的一类药物;属于抗微生物药物的范畴。 抗微生物药物:对病原微生物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用于防治病原微生物感染性疾病的药物。 化学治疗:化学药物抑制或杀灭机体内的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及恶性肿瘤细胞,消除或缓解由它们所引起的疾病。 抗菌谱:是指药物的抗菌范围 窄谱:仅对单一菌种或单一菌属有抗菌作用。 广谱:对多数革兰阳性、革兰阴性细菌有抗菌作用,还对某些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及原虫等也有抑制作用。 抗生素后效应:抗生素在撤药后其浓度低于最低抑菌浓度时,细菌仍受到持久抑制的效应。如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的抗生素后效应十分明显。PAE 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 固有耐药性:是由细菌染色体基因决定而代代相传的耐药,如肠道杆菌对青霉素的耐药。 获得耐药性:指细菌与药物多次接触后,对药物的敏感性下降甚至消失,致使药物疗效低或无效。

自考《药理学》 复习资料

《药理学》 一、名词解释 半衰期:一般是指血浆半衰期,即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般所需时间又称减半期. 药物:药物是指用于预防、治疗、缓解和诊断疾病,有目的地调节机体生理功能的物质。 效能:指药物的最大效应,在量效曲线上指曲线的最高点,也就是药理效应的极限。效能反映药物的内在活性。激动药:又称为兴奋药指对受体有较强亲和力,又有较强内在活性的药物,或者说有内在活性的配体即为激动药。 抗菌谱:指药物的抗菌范围。 吸收: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循环的过程。 治疗指数:为LD50和ED50的比值.是药物安全性的指标之一。该值越大越安全。但治疗指数不够完善,它只适用于治疗效应与毒性效应(或致死效应)的量效曲线相互平行的药物。 ED50:又称半数有效量是能引起50%阳性反应(质反应)或50%最大效应(量反应)的剂量。 不良反应:不符合用药目的并给患者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 抑菌药: 能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而无杀灭作用的药物 副作用: 指药物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生物转化: 指药物在体内发生的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的过程。又称为药物代谢。 拮抗药: 又称为阻滞药指与受体有较强亲和力,但无内在活性,即本身不引起生理效应,却能阻断激动药与受体结合的药物。或者说无内在活性的配体即为拮抗药。 杀菌药: 既能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并且能杀灭微生物的药物 药物效应动力学: 研究药物在机体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其规律,又称药动学。 简述氯丙嗪对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理作用。答:抗精神病作用:用于治疗各型精神分裂症,也可用于躁狂症及其它精神病伴有兴奋、紧张及妄想者;②镇吐作用:用于多种疾病引起的呕吐,但对晕动症无效;③影响体温调节:低温麻醉与人工冬眠;④加强中枢抑制药的作用:合用时宜减量简抗心律失常药的分类。答:。Ⅰ类——钠通道阻滞药,又分为:ⅠA类中度阻滞钠通道ⅠB类轻度阻滞钠通道ⅠC类显著阻滞钠通道Ⅱ类——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Ⅲ类——延长APD的药物。Ⅳ类——钙拮抗剂。 3.简述毛果芸香碱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答:【药理作用】选择性激动M 胆碱受体,产生M 样作用。对眼和腺体的作用最明显。1.对眼的影响(1)缩瞳(2)降低眼内压(3)调节痉挛 2. 促进腺体分泌:汗腺和唾液腺大量分泌。 3. 兴奋平滑肌:收缩肠道、支气管、子宫、膀胱平滑肌。【临床应用】1、治疗青光眼的首选药。 2.治疗虹膜炎:与扩瞳药交替应用,可防止虹膜与晶状体粘连。3、口腔干燥。4、对抗阿托品中毒的M样症状5.简述地西泮的药理作用.药理作用:主要是1抗焦虑;2镇静催眠;3抗惊厥,抗癫痫;4抗中枢性肌肉僵直。简述抗心绞痛药物的分类并各举一代表药。依据它们的电生理机制分成IV类:①I类钠通道阻滞药,能阻滞心肌细胞快钠通道,抑制钠离子内流。根据阻滞钠通道特点和程度的不同以及对钾通道和APD影响的差异分为三亚类:IA---奎尼丁;IB---利多卡因;IC---氟卡尼。②II类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如普萘洛尔;③III类延长APD药物,如胺碘酮;④IV类钙拮抗药,如维拉帕米。 7.简述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 答①有较强的解热、镇痛作用,用于头痛、牙痛、肌肉痛及感冒发热等;②抗炎抗风湿作用较强,为风湿性关节炎首选药;③抗血栓作用可用于预防栓塞;④长期并规律性服用可降低结肠癌风险;预防阿尔茨海默病等。 8.简述肾上腺素的临床应用。 答:①心脏骤停②过敏性休克③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和其他速发型变态反应④局部应用 9.简述地西泮的作用机制。 作用机制:抗焦虑原因可能通过对边缘系统苯二氮卓类受体(BZ受体)的作用,抑制边缘系统电活动的发放和传递;镇静催眠主要是延长NREMS的2期,明显缩短SWS期;抗惊厥和癫痫和缓解大脑损伤所致的肌肉强直的作用机制可能和药物作用于不同部位的GABAa受体密切相关,GABAa受体是大分子复合体,含有14个亚单位。苯二氮卓类(BZ)和GABAa结合,诱导受体发生构象变化,促进GABA和受体结合,使细胞膜对Cl-离子通透性增加,氯离子大量进入细胞内引起超极化,神经元兴奋性降低,显示中枢抑制效应。 10.简述吗啡的临床应用。 吗啡临床上用于:(1)镇痛:适用于其他镇痛药无效的急性锐痛,如严重创伤、烧伤、战伤及心肌梗塞引起的心绞痛。(2)心源性哮喘及肺水肿。(3)止泻:用于急慢性消耗性腹泻。 1. 吗啡等连续应用,个体产生精神及躯体依赖性即成瘾性。一旦停药则会出现戒断症状,表现为兴奋、失眠、流泪、流涕、出汗、震颤、呕吐、腹泻,甚至虚脱、意识丧失等,若给予吗啡则症状立即消失。 11.简述强心苷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 (1)强心①正性肌力作用;②减慢心率;③房室结负性传导。 (2)对神经和内分泌的影响①中毒量引起催吐化学感受区兴奋致呕吐;②增加交感神经冲动发生,致快速型心律失常;③对RAAS产生抑制。 (3)利尿增加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功能发挥利尿作用。 强心苷作用机制主要是抑制心肌细胞膜上的Na+—K+—A TP酶,使Na+—K+转运受阻,进而促进了Na+—Ca2+交换,心肌细胞内Ca2+增多,心肌收缩力加强。 临床用途1)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2)治疗某些类型的心律失常:房颤—通过抑制房室结传导,减慢心室率房扑—通过不均一缩短心房不应期,使扑动变颤动,然后再通过负性传导作用,减慢心室率 12.简述青霉素的抗菌谱。答:G+球菌感染,G+杆菌感染,G-球菌感染;对梅毒、回归热、钩端螺旋体感染也有特效。13.简述呋塞米的不良反应。答:1. 水与电解质紊乱:表现为低血容量、低血钾、低血钠、低氯血症、低血镁等。2. 耳毒性:大剂量时可引起听力下降,或暂时性耳聋甚至永久性耳聋。3.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腹泻、大剂量可出现胃肠道出血。4.高尿酸血症:与体内尿酸竞争排泄系统。 5.过敏反应:皮疹、嗜酸性细胞增多,偶有间质性肾炎。 14.简述糖皮质激素抗炎特点和抗炎用药原则。 特点:对各种炎症的各个期间均有效;仅能缓解症状,不能消除病因,降低机体抵抗力,可使炎症扩散。注意:用糖皮质激素抗炎时应慎重使用;细菌感染必须应用足量有效抗菌药;先上抗菌药后上激素,停药先停激素;抗菌药不能控制的感染(病毒)及诊断未明感染禁用或慎用。简述抗菌药作用机制。 抗菌药可特异性地干扰或阻断细菌所特有的某些关键性环节,从而在宿主细胞和细菌之间发挥选择性抗菌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①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②影响胞浆膜的通透性:③抑制蛋白质合成:④影响叶酸及核酸代谢: 三、选择题 1、药效学的研究内容是( D ) A.药物的临床疗效 B.提高药物疗效的途径 C.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及作用原理 D.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原理 2、关于量反应的量-效曲线正确的是( C ) A. 以药物对数剂量(浓度)为横坐标,以效应强度为纵坐标,可得到直方双曲线。 B. 以药物剂量(浓度)为横坐标,以效应强度为纵坐标,可得到对称S型曲线。 C. 以药物对数剂量(浓度)为横坐标,以效应强度为纵坐标,可得到对称S型曲线。 D. 可用于测定LD50。 3、下列有关生物利用度的描述错误的是( A ) A.与剂型无关 B C.与药物作用的强度无关 D.与药时曲线下面积成正比 4、药物的首过效应可能发生于( C ) A. 舌下给药后 B. 吸入给药后 C. 口服给药后 D. 静脉注射后 5、下列关于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描述,错误的是( D ) A.结合型药物分子变大 B. .结合型药物药理活性暂时消失 D.加速药物在体内的分布 6、毛果芸香碱对眼睛的作用是( C ) A. 缩瞳、升眼压、调节痉挛 B. 扩瞳、升眼压、调节痉挛 C. 缩瞳、降眼压、调节痉挛 D. 缩瞳、降眼压、调节麻痹 7、β受体阻断剂与利尿药合用后降压作用大大增强,这种现象称为( C ) A.敏化作用 B.拮抗作用C.协同作用D.互补作用 8、“肾上腺素升压作用的翻转”是指( B ) A. 给予β受体阻断药后出现升压效应 B. 给予α受体阻断药后出现降压效应 C. 肾上腺素具有α、β受体激动效应 D. 收缩压上升,舒张压不变或下降 9、静滴去甲肾上腺素发生外漏,最佳的处理方式是( C ) A. 局部注射麻醉药 B. 局部滴注去氧肾上腺素 C. 局部注射酚妥拉明 D. 局部注射普萘洛尔 10、阿托品用于全身麻醉前给药的目的是( C ) A.防止休克 B.解除胃肠痉挛 C.抑制呼吸道腺体分泌 D.抑制排便、排尿 11、解热镇痛药作用是( C ) A.能使正常人体温降到正常以下 B.能使发热病人体温降到正常以下 C.能使发热病人体温降到正常水平 D.必须配合物理降温措施 12、治疗变异型心绞痛的最佳药物是( D ) A.普萘洛尔 B.硝酸甘油 C.硝酸异山梨酯 D.硝苯地平 13、肾上腺素对血管的作用,叙述错误的是( B ) A.皮肤黏膜血管收缩强 B.肾血管扩张 C.脑和肺血管收缩微弱 D.冠状血管舒张 14、关于ACE抑制剂治疗心衰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 ) A.能防止和逆转心肌肥厚 B.能消除或缓解心衰症状 C.可明显降低病死率 D.可引起低血压和减少肾血流量 15、颠痫持续状态首选( C ) A. 肌注地西泮 B. 肌注苯巴比妥 C. 静脉注射地西泮 D. 肌注卡马西平 16、巴比妥类急性中毒致死的直接原因是( A ) A.深度呼吸抑制 B.血压下降 C.深度昏迷 D.肾衰竭 17、氯丙嗪抗精神病的机制为( B ) A. 激动中枢神经系统的多巴胺受体 B. 阻断中脑皮质和中脑边缘系统通路的D2受体 C. 阻断黑质纹状体通路的D2受体 D. 阻断结节漏斗通路的D2受体 18、主要通过阻断Na+通道发挥抗心律失常作用的药物是( D ) A. 普萘洛尔 B. 胺碘酮 C .维拉帕米 D. 奎尼丁 19、治疗量强心苷的正性肌力作用机制为( B ) A. 兴奋Na-K-ATP酶 B. 增加心肌细胞内Ca2+ C. 促进儿茶酚胺释放 D. 增敏β受体 20、甲亢伴有快速心律失常的首选药是( C ) A . 奎尼丁 B . 利多卡因 C . 普奈洛尔 D . 胺碘酮 21、維拉帕米的作用不包括( D ) A. 延长慢反应细胞的不应期 B. 阻滞心肌细胞钙通道 C. 减慢4相舒张期除极速率 D. 加速房室传导速度 22、高血压危象首选( D ) A . 维拉帕米 B. 哌唑嗪 C. 可乐定 D. 硝普钠 23、用哌唑嗪降压不引起心率加快的原因是(A ) A.阻断α1受体而不阻断α2受体 B.阻断α1与α2受体 C.阻断α1与β受体 D.阻断α2受体 24、高效利尿药的作用部位是( B ) A.近曲小管 B.髓袢升支粗段皮质部和髓质部 C.髓袢升支粗段皮质部 D.髓袢升支粗段髓质部 25、一患者因不遵医嘱将两次的药一次服用,自认为是"首次剂量加倍",结果造成强心苷用量过大,引起室性心动过速。此时应如何治疗( C ) A.减量B.应用利尿药C.应用利多卡因D.吸氧治疗 26、他巴唑的作用机制是( B ) A. 直接拮抗已合成的甲状腺素 B. 抑制甲状腺腺胞内过氧化物酶,妨碍甲状腺激素合成 C. 抑制甲状腺细胞增生 D. 抑制甲状腺球蛋白水解酶而减少甲状腺激素的释放 27、I型糖尿病宜用( A ) A. 胰岛素 B. 优降糖 C. 甲苯磺丁脲 D. 二甲双胍 28、有体内和体外抗凝作用的药物是( C ) A. 双香豆素 B. 华法林 C. 肝素 D. 阿司匹林 29、治疗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用( A ) A. 叶酸+维生素B12 B. 硫酸亚铁+维生素B12 C. 硫酸亚铁 D. 枸橼酸铁+维生素C 30、糖皮质激素治疗严重细菌感染必须合用( A ) A. 足量有效的抗菌药 B. 强心药 C. 退热药 D. 升压药 31、妨碍铁剂在肠道吸收的是( D ) A. 维生素C B. 果糖 C. 食物中的半胱氨酸 D. 食物中的高磷、高钙、鞣酸等物质 32、磺酰脲类降血糖药的主要机制是( B ) A.促进葡萄糖降解 B.刺激胰岛β细胞释放胰岛素 C.拮抗胰高血糖素的作用 D.妨碍葡萄糖的肠道吸收 33、糖皮质激素的抗毒机制是(C ) A. 直接中和细菌外毒素 B. 直接中和细菌内毒素 C. 提高机体对内毒素的耐受力 D. 抑制细菌内毒素产生 34、糖皮质激素对造血系统的影响,不正确的是( B ) A.使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加.增强中性粒细胞对炎症区的浸润、吞噬活动 C.使中性粒细胞数目增多 D.在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时,促使淋巴组织增生 35、磺胺类药物的抗菌作用为( B ) A. 抑制DNA回旋酶 B. 抑制二氢叶酸合成酶 C. 抑制拓扑异构酶II D. 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 36、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是( A ) A . 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 B. 抑制细菌DNA螺旋酶 C. 抑制细菌二氢叶酸还原酶 D. 改变细菌细胞膜的通透性 37、喹诺酮类的作用靶点是( C ) A. PBPs B. 转肽酶 C. DNA 回旋酶 D. 二氢叶酸合成酶 38、限制氯霉素临床应用的原因是( D ) A. 肝毒性 B. 严重胃肠反应 C. 二重感染 D. 造血系统毒性 39、青霉素的抗菌谱不包括( D ) A. G+球菌 B .G+-球菌 D. G-杆菌 40、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的抗菌药物不包括( C ) A.头孢菌素 B.去甲万古霉素.链霉素 D.杆菌肽 41、药动学的研究内容是( C ) A.药物的临床疗效 B.提高药物疗效的途径 C.机体对药物的处置过程 D.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原理 42、喹诺酮类药物的抗菌作用机制为 ( A ) A、抑制DNA回旋酶 B、抑制叶酸合成酶 C、抑制拓扑异构酶II D、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 43、药物缓解心绞痛的途径是( D ) A、舒张冠状动脉 B、促进侧支循环的形成 C、降低前后负荷 D、A+B+C 44、肝素过量可选用 ( B ) A. 维生素K B. 鱼精蛋白 C. 叶酸 D. 氨甲苯酸 45、下列药物中哪一个是保钾利尿药 ( D ) A.呋塞米 B.氢氯噻嗪 C.乙酰唑胺 D.氨苯蝶啶 46、限制氯霉素临床应用的主要原因是:(A) A、血液系统毒性 B、肝脏毒性 C、消化系统不良反应 D、二重感染 47、M受体受激动时不产生下列哪种效应( C ) A. 腺体分泌增加 B. 胃肠平滑肌收缩 C. 心率加快 D. 外周血管扩张 48、应用普萘洛尔后,由于阻断了突触前膜上的β2受体,可引起( C ) A.去甲肾上腺素释放减少 B.去甲肾上腺素释放增加 C.去甲肾上腺素释放无变化 D.心率增加 49、抑制细菌的转肽酶,阻止粘肽交叉联接的药物是:( B ) A. 四环素 B. 青霉素 C. 万古霉素 D. 杆菌肽 50、奎尼丁在分类上属于:( A ) A.钠通道阻滞药 B.促钾外流药 C.选择性延长复极过程药 D. β受体阻断药 51、可用于革兰阴性杆菌所致尿路感染的药物为:( B ) A、青霉素G B、庆大霉素 C、红霉素 D、可林霉素 52、对东莨菪碱的叙述错误的是( C ) A.对中枢有抑制作用 B.对心血管作用较弱 C.可增加唾液分泌 D.可治疗晕动病 53、内在拟交感活性是( D ) A.β受体阻断剂的普遍特征 B.β受体激动剂的普遍特征 C.β受体激动剂对α受体的激动作用 D.β受体阻断剂对β受体的激动作用 54、氯丙嗪对体温调节正确的是( B ) A. 仅能降低发热者的体温,而对正常人无影响。 B. 抑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节失灵。 C. 可抑制中枢PG合成。 D. 在高温环境中不采用物理手段亦可降低体温。 55、治疗恶性贫血时宜采用(A) A.口服维生素B12 B.肌注维生素B12 C.口服叶酸 D.肌注叶酸 56、具有镇静、催眠、抗惊厥、抗癫痫作用的药物是( B ) A.苯妥英钠 B.苯巴比妥 C.水合氯醛 D.扑米酮 57、对房性心律失常无效的药物是( A ) A.利多卡因 B C.维拉帕米 D.奎尼丁 58、哌唑嗪降压特点为( A ) A.不加快心率 B.可增加肾素活性 C.可升高血中三酰甘油 D.可减少肾血流量 59、第三代头孢菌素的特点是(D) A.广谱并对铜绿假单胞菌有效 B.对肾脏基本无毒 C.对β–内酰胺酶稳定 D.A+B+C 60、下列不能用于治疗心律失常的是 ( D ) A.奎尼丁 B.普荼洛尔 C.维拉帕米 D.硝苯地平 61、变异性心绞痛首选类药物是 ( A ) A. 钙通道阻滞药 B. β-受体阻断药 C. 血管扩张药 D. α受体阻断药 62、不属于强心苷毒性反应的是 ( D ) A、恶心、呕吐、腹泻 B、室性早搏 C、房室传导阻滞 D、窦性心动过速 63、强心苷类药物增强心肌收缩力的机制是 ( D ) A 兴奋心脏β1受体 B 使心肌细胞内Ca2+增加 C 使心肌细胞内K+增加 D 使心肌细胞内Na+增加 64、静脉注射某药500 mg,其血药浓度为50 g/ml,则其表观分布容积应约为( D ) A.25 L B.20 L C.15 L D.10 L 65、强心苷治疗心房纤颤的机理主要是( C ) A.缩短心房有效不应期 B.抑制房室传导减慢心室率 C.抑制窦房结 D.抑制普肯野纤维自律性 66、硫脲类药物的作用机制是( A ) A.抑制甲状腺激素的生物合成 B.破坏甲状腺组织 C.抑制甲状腺组织摄取碘 D.抑制甲状腺激素的释放 67、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突然停药可导致( B ) A. 类肾上腺皮质机能亢进症 B. 医源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 C. 诱发消化性溃疡 D. 骨质疏松 68、禁用普萘洛尔的疾病是 ( D ) A.高血压 B.心绞痛C.窦性心动过速D.支气管哮喘 69、某女,53岁,在其子婚礼上由于兴奋而突发心绞痛,请问可用哪种药 ( B ) A.硫酸奎尼丁口服 B.硝酸甘油舌下含服 C.盐酸利多卡因注射 D.盐酸普鲁卡因胺口服 70、硝酸甘油适用于( D ) A.稳定型心绞痛 B.不稳定型心绞痛 C.变异型心绞痛 D.各型心绞痛 71、糖皮质激素用于治疗急性严重感染的主要目的是( B ) A.增强机体抵抗力 B.缓解症状帮助病人度过危险期 C.减轻炎症反应 D.减轻后遗症 72、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 ) A. 几乎全部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属胆碱能神经 B. 神经递质NA释放后作用消失的主要途径是被神经末梢摄取 C. 神经递质NA合成的限速酶是酪氨酸羟化酶 D. 神经递质ACh是胆碱能神经的主要递质 73、患者,男,6岁,高热,呼吸困难,双肺有广泛小水泡音,诊断为“支气管肺炎”,青霉素皮试阳性,宜选用:( C ) A. 红霉素 B. 四环素 C. 头孢唑啉 D. 磺胺嘧啶 74、甲亢内科长期治疗用药是:( D ) A. 大剂量碘 B. 小剂量碘 C. 放射性碘 D. 甲硫氧嘧啶 75、能抑制外周组织的T4转变成T3的抗甲状腺药是:( A ) A 甲硫氧嘧啶 B 丙硫氧嘧啶 C 他巴唑 D 卡比马唑 76、女性,26岁,因尿频、尿急、尿痛、发热求诊,用青霉素G治疗三天,疗效不好,可改用的药物是:D A 林可霉素 B 红霉素 C 万古霉素 D 氧氟沙星 77、糖质激素大剂量突击疗法适用于( B ) A.恶性淋巴瘤 B.感染中毒性休克 C.肾病综合征 D.顽固性支气管哮喘 78、四环素不宜与抗酸药合用是因为:( C ) A 抗酸药破坏四环素,降低抗酸药的疗效 B 与抗酸药的金属离子络合,降低抗酸药的疗效 C 与抗酸药的金属离子络合,减少四环素的吸收 D 增加消化道反应 79、治疗梅毒、钩端螺旋体病的首选药物是( D ) A.红霉素 B.四环素 C.氯霉素 D.青霉素 80、青霉素过敏性休克应首选( C )

口腔颌面外科学名解

口腔颌面外科学名解 皮脂腺囊肿sebaceous cyst 皮样囊肿dermoid cyst: 表皮样囊肿epidermoid cyst: 甲状舌管囊肿thyroglossal tract cyst: 舌异位甲状腺ectopic thyroid: 迷走甲状腺aberrent thyroid: 副甲状腺accessory thyroid: 腮裂囊肿: 第二腮裂囊肿secondary branchial cleft cyst:【根端囊肿radicular cyst: 根尖周囊肿periapical cyst】 残余囊肿residual cyst: 始基囊肿primordial cyst: 【含牙囊肿dentigerous cyst: 滤泡囊肿follicular cyst】 萌出囊肿: 角化囊肿keratocyst: 【痣样基底细胞癌综合征 nevoid basal cell carcinoma syndrome 多发性基底细胞痣综合征 multiple basal cell nevous syndrome】 球上颌囊肿globulomaxillary cyst: 鼻腭囊肿nasopalatine cyst: 正中囊肿median cyst: 鼻唇囊肿nasolabial cyst: 血友病假瘤: 牙龈瘤epulis: 牙源性肿瘤odontogenic tumors: 牙瘤odontoma: 囊性牙瘤: 【良性成牙骨质细胞瘤 benign cementoblastoma, 真性牙骨质瘤true cementoma, 成牙骨质细胞瘤cementoblastoma】 成釉细胞瘤ameloblastoma 牙源性腺样瘤adenomatoid odotogenic tumor 牙源性粘液瘤 毛细管型血管瘤:capillary hemangioma 血管痣: 海绵状血管瘤:cavernous hemangioma 【蔓状血管瘤:plexiform hemangioma 葡萄状血管瘤】 囊性水瘤cystic hydroma 【神经鞘瘤Neurolemmoma, 施万细胞瘤Schwannoma】 【颈动脉体瘤carotid body tumor 化学感受器瘤chemodectoma 副神经节瘤paraganglioma】 嗜酸性粒细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肿eosinophilic hyperplastic lymphogranuloma:Albright综合征: 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 of bone: 舌癌carcinoma of the tongue: 口咽癌carcinoma of the oropharynx: 中央颌骨癌central carcinoma of the jaws:【恶性肉芽肿malignant granuloma: 坏死性肉芽肿necrotic granuloma 中线致死性肉芽肿midline lethal granuloma】恶性黑色素瘤malignant melanoma: 浆细胞肉瘤plasma cell sarcoma: 恶性淋巴瘤malignant lymphoma: 骨源性肉瘤osteogenic sarcoma: 骨肉瘤osteo-sarcoma: 软骨肉瘤chondro-sarcoma: 骨纤维肉瘤fibro-sarcoma of the bone: 尤文肉瘤Ewing’s sarcoma:

最新-药理学名词解释【含英文】课稿

1.药物(drug)是指能够影响机体(包括病原体)功能和 (或)细胞代谢活动,用于疾病的治疗、预防和诊断,以及计划生育等方面的化学物质。 2.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 ADR)是指上市 的合格药品在常规用法、用量情况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并给患者带来痛苦或危害的反应。 3.副作用(side effect)是由于药物作用选择性低,作 用范围广,在治疗剂量引起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作用。 4.毒性反应(toxic effect)是由于用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 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 5.后遗效应(residual effect)是指在停药后,血浆药物浓 度下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 6.变态反应(allergic reaction)是药物引起的免疫反应,反应性质 与药物原有效应无关,其临床表现包括免疫反应的各种类型。致敏原可以是药物本身或药物代谢产物,亦可能是制剂中的杂质或辅剂。 7.继发反应(secondary reaction)是继发于药物治疗作用之后的不 良反应。 8.停药反应(withdrawal reaction)是指患者长期应用某种药物,突 然停药后发生病情恶化的现象。 9.特异质反应(idiosyncrasy reaction)是指少数患者由于遗传因素 对某些药物的反应性发生了变化。特异质反应表现为对药物的反

应特别敏感,或出现与在常人不同性质的反应。 10.依赖性(dependence)是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所造成的一种状态, 表现出强迫要求连续或定期使用该药的行为或其他反应,其目的是感受药物的精神效应,或避免由于停药造成身体不适应。 11.量效关系(does-effect relationship)药理效应的强弱与其剂量大小 或浓度高低呈一定关系,称剂量-效应关系,简称量效关系。12.最小有效量(minimal effective does)或最小有效浓度是指引起效 应的最小药量或最低药物浓度,亦称阈剂量或阈浓度。 13.最大效应(maximal effect Emax)在一定范围内增加药物剂量或 浓度,效应强度随之增加。但当效应增强打最大时,继续增加剂量或浓度,效应不再增强。这一药理效应的极限称为最大效应,又称效能(efficacy)。 14.效价强度(potency)用于作用性质相同的药物之间的等效剂量的 比较,达到等效时所用药量较小者效价强度大,所用药量较大者效价强度小。 15.构效关系(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 ,SAR)药物的结构与药 理活性或毒性之间的关系称为SAR。 16.受体(receptor)是细胞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对生物活性物 质具有识别和结合的能力,并具有介导细胞信号转导功能的蛋白质。与受体特异性结合的生物活性物质称为配体(ligand)。 17.激动药(agonist)是指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的药物,它能与 受体结合并激动受体而产生效应。分为完全激动药和部分激动药。

口腔颌面外科

名词解释: 1.口腔外科学:是一门以外科治疗为主,以研究口腔器官、面部软组织、颌面诸骨、颞下颌关节、唾液腺以及颈部某些疾病的防治为主要内容的学科 2.疖:引起单一毛囊及其附件的急性化脓性炎症,病变局限于皮肤浅层组织 3.痈:相邻多数毛囊及其附件同时发生急性化脓性炎症 4.干槽症:是指拔牙2–3天后有剧烈疼痛,并可向耳颞部,下颌下区或头顶部放射,一般镇痛药物不能止痛,拔牙窝内可空虚,或有腐败的残留血凝块,有恶臭。 5.智齿冠周炎:是指智齿萌出不全或阻生时,牙冠周围软组织发生的炎症 6.舍格伦综合征: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表现为外分泌腺的进行性破坏,导致口腔黏膜及结膜干燥,并伴有各种自身免疫性病征 7.阻塞性睡眠呼吸障碍疾病:是指睡眠时上气道塌陷阻塞引起的呼吸暂停和低通气,伴有打鼾,白天嗜睡等症状 8.涎瘘:是指唾液不经导管系统排入口腔而流向面颊皮肤表面 9.三叉神经痛:是指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出现阵发性、针刺样、电击样剧烈疼痛,历时数秒至数分钟,疼痛呈周期性发作,间歇期无症状 10.危险三角区:颜面及颌骨周围存在较多相互连通的潜在性筋膜间隙,其间含疏松组织,形成感染易于蔓延的通道,在鼻根至两侧口角区域内发生的感染易向颅内扩散。 一、拔牙的适应症、禁忌症、步骤 1.适应症:①牙体病损②根尖周病③牙周病④牙外伤⑤错位牙⑥额外牙 ⑦埋伏牙、阻生牙⑧滞留乳牙⑨治疗需要⑩病灶牙?骨折 2.禁忌症:①心脏病②高血压③血液病④糖尿病⑤甲状腺功能亢进⑥肾脏疾病⑦肝炎⑧妊娠 ⑨月经期⑩感染急性期?恶性肿瘤?长期抗凝药物?长期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神经精神疾患 3.步骤:①分离牙龈②挺松患牙③安放牙钳④患牙脱位 ⑤拔牙后的检查及拔牙创处理⑥拔牙后注意事项 二、牙钳的结构:①钳柄②关节③钳啄 三、牙挺的结构:①刃②柄③杆 四、拔牙的麻醉病人体位 取用坐位或半坐位,①拔上颌牙时,病人头部应后仰至上颌骨面与地面成45°角左右。 ②拔下颌牙时,病人张口后,下颌面与地面大致平行。 五、颌面部软组织清创术手术步骤及注意事项 1手术步骤:①冲洗伤口:采用机械冲洗的方法清除创口内的细菌。纱布盖住创口→用肥皂水和生理盐水洗净创口四周的皮肤→在麻醉下用3%双氧水和生理盐水冲洗创口,同时用纱布反复擦洗,尽量清除创口内的泥沙等异物 ②清理创口:对创口周围皮肤消毒、铺巾,彻底去除异物→清理创口边缘及内部,原则上尽可能保留颌面部组织,一般仅去除确已坏死的组织。 ③缝合:口腔颌面部血运丰富,只要创口无明显化脓感染或组织坏死,在充分清创之后,仍可严密缝合;如果估计可能发生感染,可在创口内放置引流物;如果已明显感染,则不应缝合,应局部湿敷,以后再行处理。如果创口与腔窦相通,应先关闭腔窦内创口,再关闭肌层,最后关闭皮肤创口。如有组织缺损,可进行邻近转瓣或植皮修复,也可采用定向拉拢缝合。 六、口腔颌面部损伤的特点 ①口腔颌面部血循环丰富及相关影响②牙齿的影响③易并发颅脑损伤④有时伴有颈部伤⑤

(完整版)药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规律和原理的科学,包括药效动力学和药代动力学两方面,前者是阐明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和作用原理,后者阐明药物在机体内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的过程,及药物效应和血药浓度随时间消长的规律,以达到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的目的。 药效学 是研究药物对机体作用、作用原理、量效关系及有关影响因素的科学,也是选用药物的主要依据。 药动学 是研究机体对药物处置过程及体内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规律。 治疗作用 凡能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作用。 不良反应 用药后产生与治疗目的无关的其它作用。 副作用 指药物在治疗量时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一般症状轻。 毒性反应 药物剂量过大、用药时间过长或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时,对用药者靶组织(器官)发生的危害性反应。 变态反应 指少数人对药物的特殊反应,它也是免疫反应的一种表现,与毒性反应不同。 后遗效应 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绛至有效水平以下时所残存的生物效应。 继发反应 指药物治疗作用所产生的不良后果,又称治疗矛盾。 三致反应 致畸、致癌、致突变 个体差异 个体之间同一药物的反应可以有明显差异 高敏性 对同一个药物,有的个体特别敏感,只需很小剂量就可以达到应有的效应,常规剂量就能产生强烈效应或中毒反应。 耐受性 有的个体对药物敏感性低,需要较大剂量才能达到同等药效 量效关系 药物剂量的大小和效应强弱之间呈一定关系 治疗量 大于最小有效量,并能对机体产生明显效应而又不引起毒性反应的剂量 极量 是由国家药典明确规定允许使用的最大剂量,比治疗量大,但比最小中毒量小,也是医生用药选量的最大限度。 效能 指继续增加剂量药效不在提高时的效应。 效价强度 该药达到一定效应时所需的剂量。

药理学名词解释14058

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间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学科。 药效学:全称药物效应动力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包括药物的基本作用和作用机制。药动学:全称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包括药物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排泄等体内过程,以及药物在体内浓度变化的规律,即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药物:用于预防(保健)、治疗、诊断疾病及用于计划生育的化学物质。 毒理学:药理学的一个分支,研究药物毒性反应的表现、发生的原因和防治措施。 临床药理学:以药理学和临床医学为基础,并以人体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 药物作用:是指药物与机体细胞间的初始作用,是动因,是分子反应机制。 质反应:药理效应是阳性或者阴性,也称全或无反应。 量反应:药理效应的高低或多少可用数字或量的高低表示其作用强度。 局部作用:药物在用药部位(或在吸收入血循环之前)所发生的作用。 吸收作用:药物在吸收入血液循环后分不到机体各部位发生的作用。 药物作用的选择性:药物对机体不同组织器官反应性的不同。 药物作用的两重性:药物对人体有防治疾病作用的一方面,又有引起病人不利反应的另一方面,即治疗作用与不良反应。 药物作用的差异性:不同个体之间,甚至同一个体在不同的时间内对同一药物的反应不同,这种差异性称为个体差异。 不良反应:凡不符合用药目的并给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统称称为不良反应。 副作用:指治疗量时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不适反应。 毒性反应:指的是用药剂量过大或者用药时间过长所引起的机体损害性反应。 变态反应:是指机体受药物刺激后所发生的不正常(病理性)免疫反应,引起生理功能障碍或组织损害,称为变态反应。 后遗反应:是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经降至最低有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生物效应。 最小有效量:刚引起药理效应的剂量(引起药理效应的最小剂量) 安全范围:药物的最小有效量与最小中毒量之间的距离,距离愈大反映药物愈安全,范围愈大。 治疗指数:LD50/ED50的比值称之为治疗系数,用于估计药物的安全性,此比值愈大愈安全。量效关系:药物剂量与效应间的关系,在一定范围内,药物剂量的大小与其血药浓度成正比,也与药理效应的强弱成正比。 受体:是指某些特定的细胞蛋白组分,能识别并与某种微量化学物质-配体(如药物、激素等)结合,并通过放大系统触发药理或者生理效应。 配体:能与受体特异性结合的内源性物质(递质、激素、自身活性物质等)或药物。 受体激动剂:与受体有强的亲和力和内在活性,能与受体结合产生最大效应的物质。 受体拮抗剂:与受体有强的亲和力,但缺乏内在活性,与受体结合后本身不产生受体生物效应的物质。 竞争性拮抗剂:与激动剂竞争相同受体,拮抗作用是可逆的,可使激动剂的量效曲线平行右移。 非竞争性拮抗剂:与激动剂竞争受体不同部位,可使激动剂量曲线右移,斜率降低,最大效应降低。 部分激动剂:与受体有一定的亲和力,内在活性低,有小剂量激动,大剂量拮抗受体的双重作用。 药物的效价:是指产生一定效应(常为最大效应的一半)时所需要的药物剂量大小,剂量愈小,效价(强度)愈高。 药物的效能:指的是药物产生最大效应的能力。

药理学名词解释

1.药理学( pharmacology ):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之间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2.药效学( pharmacodynamics ):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和作用机制。 3.药动学( pharmacokinetics ):研究药物在机体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其规律,包括吸收、 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 4.离子障(ion trapping ):药物在跨膜转运时,非离子型(非解离部分) 药物可以自由穿透,而离子型药物就被限制在膜的另一侧。 5.首关消除( first pass metabolism ):口服药物从胃肠道吸收后经门静脉进入肝脏,有些药物易被肝脏截留破坏(代谢) ,进入体循环的有效药量明显减小。 6.药酶诱导剂:有些药物能增强药酶活性或使药酶合成加速,从而加快其本身或另一些药物转化,使其作用减弱或缩短。 7.肝肠循环( enterohepatic cycle ):有些药物在肝细胞与葡萄糖醛酸等结合后排入胆中,随胆汁到达小肠后被水解,游离药物被重吸收,此过程称为肝肠循环。 8.一级动力学消除 ( first-order elimination kinetics ):又称恒比消除,是体内药物在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百分率不变。 9.零级动力学消除( zero-order elimination kinetics ):又称恒量消除,是药物在体内以恒定的速率消除。 10.稳态血药浓度(steady-state concentration, Css) :也称坪值。按照一级动力学规律消除的药物,其体内药物总量随着不断给药逐步增多,直至从体内消除的药物量和进入体内的药物量相等时,体内药物总量不再增加而达到稳定状态,此时的血浆药物浓度称为稳态浓度。一般需经4~5个t1/2 后达到稳态浓度。 11.半衰期(half life, t1/2) :常指消除半衰期,即药物在体内消除一半所需的时间,或者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 12.清除率( clerance, CL):是肝、肾等对药物消除率的总和,即单位时间内有多少容积血浆中所含药物被消除。 13.表观分布容积( apparr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 Vd ):当血浆和组织内药物分布达到平衡后,体内药物按此时的血浆药物浓度在体内时所需体液容积。 14.生物利用度( bioavailability, F ):指药物经血管外给药时,能被机体吸收进入全身血循环内药物的百分率。 15.生物等效性 ( bioequivalence ):两个药学等同的药品,若它们所含的有效成分的生物利用度无显著差别,则称为生物等效。 16.药物作用( drug action ):是指药物对机体的初始作用。 17.药理效应( pharmacological effect ):是药物作用的结果,是机体反应的表现。 18.兴奋:机体器官原有功能水平的提高。 19.抑制:机体器官原有功能水平的降低。 20.对因治疗( etiological treatment ):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致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 21.对症治疗( symptomatic treatment ):用药目的在于改善症状,不能根除病因。 22.不良反应( adverse reaction ):凡与用药目的无关,并为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 23.副反应(副作用) (side reaction ):由于选择性低,药理效应涉及多个器官,当某一效应用做治疗目的时,其他效应就成为副反应。 24.毒性反应( toxic reaction ):是指在剂量过大或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时发生的危害性反应,一般比较严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