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重点扶贫产业化项目典型案例

合集下载

冷链物流扶贫项目典型案例

冷链物流扶贫项目典型案例

冷链物流扶贫项目典型案例在遥远的山区里,有个名叫桃花村的地方。

这里山清水秀,物产丰富,尤其是那漫山遍野的新鲜水果,像蜜桃、杨梅啥的,个大味甜。

但在以前啊,这些宝贝可愁坏了村民们。

为啥呢?因为没有冷链物流。

以前的情况那叫一个糟糕。

水果熟了,村民们只能眼巴巴地看着。

要是碰上好天气,还能赶紧运到附近的小集市去卖,可路远一点,到了地方,水果都烂了一大半了。

这就像捧着金饭碗要饭,村民们辛苦种出来的东西,就这么白白浪费了,收入也少得可怜。

后来情况就大不一样啦。

政府牵头引进了一个冷链物流扶贫项目。

这冷链物流啊,就像是给水果们盖了一座座移动的“小冰屋”。

从采摘开始,就有专门的设备。

比如说,那些采摘工人不再像以前那样,随便拿个篮子就摘,而是用特制的带有小冷藏盒的采摘工具。

刚摘下来的水果,就立马被放进小冷藏盒里,就像给水果宝宝们裹上了一层小冰被,让它们从离开枝头的那一刻就享受着凉爽。

然后呢,村里建了一个小型的冷链物流中心。

这个中心可不得了,外观看起来就像一个大仓库,但里面全是高科技。

有一排排整齐的冷藏库,温度可以根据不同的水果需要精确调节。

那些蜜桃啊,喜欢温度稍微高一点,大概0 5度;杨梅呢,就得温度更低点,零下1 2度。

这些冷藏库就像是水果们的专属小房间,每一种水果都能在最适合自己的环境里待着。

还有那运输环节,以前的小三轮啥的都被淘汰了。

现在是一辆辆冷藏车,车身都是白白净净的,上面写着大大的冷链物流的标志。

这些冷藏车就像一个个移动的大冰箱。

司机师傅们可小心了,开车的时候稳稳当当的,生怕一个颠簸就惊扰了车里的水果。

他们把这些水果从桃花村运到了大城市的超市、水果专卖店。

这一变化啊,可给桃花村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大改变。

以前只能烂在地里的水果,现在摇身一变,成了大城市里的抢手货。

村民们的收入就像坐火箭一样蹭蹭往上涨。

以前穷得叮当响的老李家,种了一辈子水果,现在靠着冷链物流,一年能挣好几万呢。

他高兴地说:“以前想都不敢想啊,这冷链物流可真是咱的致富法宝。

用新媒体产业扶贫的事例

用新媒体产业扶贫的事例

用新媒体产业扶贫的事例
新媒体产业已成为促进扶贫的重要手段之一。

以下是几个用新媒
体产业扶贫的成功事例:
1. 党员带头播种致富
在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一位名叫王志刚的党员带头在社交媒体
上宣传当地的土特产品,并通过电商平台销售。

他还组织村民共同种
植黑木耳、茶叶等优质农产品,带动贫困户增加收入。

2. 网络扶贫基地带动整个村庄
云南省会泰县大街镇四合村的贫困户通过网络扶贫基地,学习互
联网知识和电商技能,开展农产品销售。

这增加了他们的收入,也带
动了整个村庄的经济发展。

3. 短视频带动旅游业
广西省梧州市龙圩区祥钦乡王裴村通过拍摄宣传短视频,吸引了
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村民利用这个机会经营农家乐、吸引贩卖商,改善了家庭经济状况。

这些成功的案例表明,新媒体产业可通过合理的利用网络平台和
媒体资源,带动贫困地区发展经济、增加收入,促进扶贫工作的开展。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案例分享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案例分享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案例分享近年来,我国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在这两个阶段的有效衔接中,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案例,为全国其他地区提供了借鉴和推广的经验。

本文将分享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让我们一同领略这些典型案例的魅力所在。

一、产业扶贫助力乡村振兴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途径。

以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市为例,当地政府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地处高原峡谷,自然资源丰富,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

在脱贫攻坚战中,当地政府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推动旅游业、农业和手工业等产业发展。

通过扶持乡村旅游、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绿色农业等措施,泸水市成功实现了产业扶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二、易地扶贫搬迁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相结合易地扶贫搬迁是脱贫攻坚的重要手段,也是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

贵州省遵义市正安县在这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

正安县将易地扶贫搬迁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相结合,引导贫困人口向县城和集镇集中,有效解决了贫困人口“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问题。

在搬迁过程中,正安县注重培育新兴产业,为搬迁群众提供就业机会,确保搬迁群众稳定脱贫。

同时,通过改善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正安县实现了易地扶贫搬迁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三、教育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教育扶贫是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柱。

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在教育扶贫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兴国县充分发挥教育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加大对贫困家庭学生的资助力度,确保每个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

兴国县还通过实施职业教育培训、开展技能扶贫,帮助贫困人口提升就业技能,实现稳定脱贫。

通过教育扶贫,兴国县成功阻断了贫困代际传递,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生态扶贫实现绿色发展生态扶贫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

山西省吕梁市临县在生态扶贫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果。

临县地处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脆弱。

在脱贫攻坚战中,当地政府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实施生态扶贫项目,引导贫困人口参与生态建设。

农村电商扶贫案例

农村电商扶贫案例

农村电商扶贫案例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农村电商成为了打破农村贫困的一把利剑。

通过电商平台,农产品得以迅速传播并售出,帮助农民增加收入,改善生活条件。

本文将通过介绍一些农村电商扶贫的成功案例,探讨电商对于扶贫的积极作用。

案例一:某省山区脐橙扶贫项目某省山区是一个贫困地区,该地区的脐橙果实品质优良,但由于交通不便、信息不通畅等原因,农民们难以将产品销售到外地。

为解决这一问题,当地政府与电商平台合作,推出了脐橙扶贫项目。

在这个项目中,政府提供交通补贴以及技术支持,鼓励农民加入到电商平台上销售他们的脐橙。

电商平台则提供销售渠道和宣传支持,帮助农民将脐橙送到全国各地的消费者手中。

通过电商平台,农民不仅销售了更多的产品,还提高了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这一项目使得许多农民脱贫致富,改变了他们的生活。

案例二:某村农副产品电商扶贫合作社某村原本是一个经济相对落后、贫困程度较高的地区。

为了打破贫困局面,当地政府成立了农副产品电商扶贫合作社,旨在通过电商平台推广当地的农副产品,提高农民的收入。

合作社通过培训农民运用互联网技术,教授电商平台运营等相关知识,使农民们能够熟练地使用电商平台进行销售。

同时,合作社还利用社交媒体等渠道进行宣传推广,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购买当地农副产品。

通过这一合作社的努力,该村农民的收入得到显著提升,一些贫困户甚至实现了脱贫。

案例三:慈善电商助力农村教育除了销售农产品,电商平台还可以通过慈善机制帮助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

某省山区的一个小学由于经济困难,无法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

于是,该小学与一个慈善电商平台合作,推出了“购物助教育”项目。

在这个项目中,平台承诺将销售额的一部分用于支持该小学的教育事务。

吸引了大量消费者的关注和支持,他们通过在平台购物来为贫困地区的教育做出贡献。

这一项目不仅解决了小学的经济问题,还将消费者和贫困地区的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呼吁更多人关注和支持农村教育。

总结:农村电商扶贫是一种创新的扶贫模式,通过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帮助农民解决了销售难题,促进农产品的销售和价值提升。

乡村振兴四个一批先进典型案例

乡村振兴四个一批先进典型案例

乡村振兴四个一批先进典型案例乡村振兴是中国乡村扶贫工作的重要战略,通过实施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乡村社会进步。

下面将介绍四个乡村振兴的先进典型案例。

一、平八村——农村旅游发展的典范平八村是浙江省德清县的一个小山村,曾经是一个贫困村,但凭借农村旅游的发展,使得村庄焕发了新的生机。

平八村积极开展农村旅游,通过开展农家乐、农产品加工和乡村体验等项目,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村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打造了一个干净、整洁的村庄环境,并且举办了多次特色的民俗活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

这些游客不仅为村庄带来了经济收入,还推动了当地农产品的销售。

平八村通过发展农村旅游,实现了村民增收、环境改善和乡村振兴的目标。

二、梅溪村——精品农业发展的典范梅溪村位于江苏省苏州市,以发展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和农业观光旅游为特色,成为了乡村振兴的典范。

梅溪村通过引进新的农业科技,改变了传统的耕作方式,提高了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

梅溪村还积极推广农业观光旅游,让游客了解农村的生活和农业生产过程。

村里建设了农业科普馆和农民文化园,为游客提供了一个了解农村的窗口。

通过发展精品农业和农业观光旅游,梅溪村实现了农民增收、村庄整体形象的提升和乡村振兴的目标。

三、翠峰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典范翠峰村位于湖南省岳阳市,是一个典型的山区村庄。

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传统的农业产业面临着发展困难。

为了解决贫困问题,翠峰村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如养蜂、种植蔬菜和养殖特色水产品等。

翠峰村通过引进技术和培训,提高了农民的专业水平,改变了过去的传统经营方式。

村民们团结合作,共同经营特色产业,为村庄带来了稳定的经济收入。

翠峰村的成功经验也得到了周边村庄的借鉴,推动了整个地区的乡村振兴。

四、红山村——生态修复的典范红山村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阳朔县,曾经是一个生态环境恶化的村庄。

通过引进生态修复技术和政策支持,红山村成功实施了生态修复项目,恢复了村庄的生态环境。

红山村注重生态种植,开展了大量的植树造林和草地恢复工作。

中国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十大案例

中国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十大案例

中国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十大案例
1.平塘县大湾村红茶基地:通过发展红茶产业,推动村民增收致富。

2. 宁夏贺兰山下中药材产业园:整合村集体土地资源,开展中药材种植和加工。

3. 湖北竹山县佛子岭蜂蜜基地:建设蜂蜜生产基地,带动当地农民增收。

4. 河南南阳市李集镇大力发展瓜果产业:通过规范化种植和销售,提高农民收益。

5. 四川宣汉县大观村发展茶叶产业:利用自然资源,打造茶叶产业,带动村民脱贫致富。

6. 贵州瓮安县腊竹村发展柚子种植:通过科技手段提高柚子品质,助力村民增收。

7. 湖南桃源县发展生态茶叶产业:通过绿色种植和销售,打造生态茶叶品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8. 云南镇雄县芝山村发展松茸产业:通过发展松茸产业,带动村民脱贫致富。

9. 新疆和硕县发展核桃产业:利用地理优势和科技手段,打造核桃品牌,推动农民增收。

10. 辽宁抚顺市东洲区发展葡萄产业:通过规范化种植和销售,提高农民收益,助力农村经济发展。

- 1 -。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产业扶贫典型案例“蓑衣佬农”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产业扶贫典型案例“蓑衣佬农”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产业扶贫典型案例--“江西蓑衣佬农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江西蓑衣佬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是一家集农业、旅游项目综合开发、水稻、蔬菜种植、农副产品加工、销售及网上经营、物联网技术研发与服务、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为一体的民营企业。

该公司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主动创新,担当作为,为推进贵溪农业现代化和农民脱贫致富作出了有益探索。

是江西省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

一、基本情况江西蓑衣佬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充分利用本地自然资源、生态资源优势,与当地农民合作,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大力发展有机和绿色水稻的种植、加工、销售,实现产、供、销一条龙服务,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在企业盈利的同时,带动当地农民和贫困户增产增收,成功走出了一条适合当地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路子,创新了农民和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新举措。

二、创新模式和主要做法(一)创新合作模式,把优势资源整合起来“农业的产业化才是真正实现脱贫致富的基石”。

江西蓑衣佬农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致力于农业产业化,紧密结合贵溪乡镇实情,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方式,大力实施“股份合作”“订单农业”“土地流转”等合作模式,大力整合农村优势资源,整体规划特色农业产业,充分发挥了省级骨干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率先走有机绿色农业种植之路。

“股份合作”模式:充分利用农村传统产业、本地生态资源和产业扶贫政策,和村委会建立农业产业化股份合作社,因地制宜发展扶贫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让贫困户成为扶贫产业的主人,实现入股分红,脱贫致富。

“订单农业”模式:公司与村委会签订种植合同,通过明确收购标准、拟定预收购价格、做好技术指导、开展业务培训等方式,激发贫困户发展有机绿色农业种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土地流转”模式:通过土地经营权的有序流转整合,并争取市农业局高标准园田化建设项目,着力解决土地基础设施落后,田块高低不平、大小不一、灌溉不畅、机耕不便等问题,提供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建设,使土地流转“流”出效益,“转”出活力。

扶贫的事例

扶贫的事例

扶贫的事例近年来,我国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不断有优秀的扶贫事例涌现。

本文将介绍一些生动的扶贫事例,以期帮助更多的人对扶贫工作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一、扶贫产业:富县牛肉面富县是陕西省中部的一座贫困县,该县政府在扶贫工作中,注重发展特色产业。

在这个过程中,以“富县牛肉面”为代表的餐饮业成为了该县区域经济的重要引擎。

该县政府鼓励当地群众发展农家乐、开设面馆,统一品牌、规范管理、推广市场。

经过多年的努力,“富县牛肉面”已成为陕西省的品牌名片,不仅在国内广受欢迎,还走出国门,进入了国际市场。

二、扶贫教育:福建省“公益助学”福建省一直是全国著名的贫困地区之一。

为了帮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更好的教育,福建省政府推出了“公益助学”计划。

该计划通过民间募捐和政府资金投入,为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提供奖学金、补助、助学金等资助。

同时,政府还积极引导社会力量、企业、基金会等参与公益事业,提供各种形式的教育支持。

截至目前,福建省已累计向贫困地区的学生提供了超过30亿元的资助,帮助数百万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三、扶贫医疗:云南省偏远山区光爱医院云南省的偏远山区一直是我国贫困地区的重点,当地缺乏医疗设施、医生匮乏,因此,当地群众在看病就医方面遇到很大的困难。

光爱医院正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而成立的。

该医院创立于1997年,由遍布全国的各行各业的爱心人士集资建设,为当地群众提供免费或者低费治疗、手术等服务。

目前,已经有22万多人在这里获得了医治。

同时,光爱医院也是各类志愿服务的热门场所,成为当地发展旅游产业的重要资源。

总而言之,扶贫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任务,需要各方的支持,也需要不断的创新和探索。

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类似的扶贫事例出现,为我国的扶贫事业添砖加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务院扶贫办、国家开发银行
华都农业产业化暨京承合作重点项目介绍
项目背景
华都农业产业化暨京承合作重点项目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促进京承地区经济优势互补,在国务院扶贫办、国家开发银行、北京市政府、河北省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帮助下,北京华都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观唐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广信投资有限公司共同投资建设的集种鸡饲养、饲料加工、肉鸡孵化、商品肉鸡放养,肉鸡屠宰加工、熟食制品加工、调味料生产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化扶贫项目,被列入国家产业化扶贫重点项目。

河北省滦平县地处河北省东北部,是环京津贫困带主要省份,也是距首都北京最近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全国305个老区县之一。

全县有6个乡镇,人口32.3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3.6万人,占总人口的40%。

耕地面积38.9万亩,粮食总产量1.65亿公斤,是玉米等饲料原料的主要产地。

境内交通条件便捷,101国道、京承高速横穿东西,京通铁路纵贯南北,社会和自然环境十分适合发展肉鸡养殖和食品加工业。

北京华都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全国优秀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中国名牌产品企业、中国肉类食品强势企业,也是中国民族品牌30强,荣获北京市著名商标。

在今年的北京奥运会上,华都作为奥运会唯一鸡肉供应企业,圆满完成了奥运供应任务,其在食品安全领域的突出贡献得到了各界的一致好评。

国家开发银行以“增强国力,改善民生”为使命,为切实履行自身的社会责任,从2006年起加大了对“三农”的支持力度。

2007年,国家开发银行与国务院扶贫办合作,在滦平县启动了农户产业链小额信用贷款试点。

为解决分散的小农生产销售和社会化大生产销售的矛盾,使得组织起来的农民和市场能够顺利联结,产生稳定还款现金流,实现金融支持的良性循环,国家开发银行设计了严密的信用链条和有效的融资模式。

首先是融资支持华都集团在当地建设完整肉鸡产业链,解决农户社会化生产和市场销售问题;其次是推动龙头企业和农户形成法律上有效的“照付不议”销售模式,以产业链形成的现金流和信用链为基础,向组织起来的贫困农户发放无抵押、无担保的小额信用贷款,支持贫困农户发展肉鸡养殖,实现脱贫致富。

国家开发银行向华都承诺项目贷款2.7亿元,目前已发放1.8亿元,并向490组农户发放了小额信用贷款3863万元。

项目建设内容和成效
项目建设年单班屠宰加工肉鸡3000万只的肉鸡屠宰加工厂、年入孵种蛋4000万枚的商品肉鸡孵化厂、年加工饲料20万吨的饲料加工厂、年产4000吨的调味品工厂、年产2万吨熟食工厂、年存栏5.1万套的父母代种鸡场8座。

项目建成后,每年将向市场提供鸡肉7万吨、雏鸡产品3240万只、加工饲料20
万吨、生产熟食2万吨、生产调味品4000吨。

实现年销售收入13亿元。

与之相配套的,在有条件的乡镇建设300个标准化商品肉鸡饲养小区共1200个鸡舍;成立养鸡协会组织农户进行商品肉鸡饲养,为龙头企业提供商品肉鸡,承担肉鸡饲养风险。

龙头企业按照“统一供雏、统一供料、统一用药、统一防疫、统一屠宰”的“五统一”管理模式对养殖户实行标准化统一管理,利用“华都”品牌在国际、国内市场的名牌效应和技术研发、管理经验和完整的生物安全保障
体系,以保护价格回收商品肉鸡,通过屠宰加工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承担市场风险。

产业链全面形成后,可直接为当地贫困农户提供就业岗位9100个,直接帮助2.73万贫困人口彻底脱贫,间接带动10万人口实现增收,每年可直接增加贫困人口收入9660万元,改善12.73万人生活条件,增加当地农业生产总值8.55亿元,年创造经济收入20亿元。

项目自 2007年7月24日河北省发改委批准备案,2007年9月1日动工以来,分别建设了肉鸡屠宰加工厂、饲料加工厂、孵化厂、种鸡场,共完成建筑面积66500平方米,构筑面积8000立方米等建筑工程。

其中:肉鸡屠宰加工厂已进入生产阶段;饲料厂正在进行设备调试阶段,预计10月底投入使用;孵化厂主体土建工程基本完工,预计2009年3月底投入使用;部分种鸡场已开工建设;调味料计划2008年10月25日开工建设;熟食加工厂、综合楼、检测中心等预计2009年3月建设。

项目总投资56000万元,现已完成投资18938万元。

截止2008年9月30日,共放养商品肉鸡156万只,出栏肉鸡148万只。

养殖农户平均毛利3.47元/只,纯利1.86元/只,平均每年纯利46500元。

各方支持
河北省政府出台对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由省财政贴息100万元的贴息政策。

根据《关于北京市农业企业到承德发展相关政策的合作备忘录》,承德市政府对项目的收费实行免、减、低、缓优惠;为建设项目提供财政、税收、信贷支持。

按固定资产投资额的5%给于一次性贴息奖励等项优惠政策。

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滦平县委县政府为项目出台了农业产业化优惠政策,提供全方位的政策支持。

滦平县政府投资1.1亿元建设完善了项目所需的基础设施,为贫困农户规模化养鸡提供包括保险在内的政策和资金扶持,组织协调广大农户,保证项目在良好的市场和投资环境下顺利运行,保证组织起来的农户和市场顺利对接。

根据《关于北京市农业企业到承德发展相关政策的合作备忘录》,北京市政府出台对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作用突出、带动性强、促进农民增收明显的企业,择优给予一定资金的奖励;获得有机食品、绿色食品认证的企业,享受北京市相关奖励政策;龙头企业纳入北京市农业“绿色贷款通道”的金融服务目录等项政策。

农业发展银行为项目提供1.2亿元玉米专项贷款,保证了项目的正常运转。

华都农业产业化暨京承合作重点项目,将社会各界对“三农”的关心、帮助和支持汇聚到了一起,为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提高农民收入走出了一条新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