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女性主义与大众文化
大众文化与当代女性写作

大众文化与当代女性写作作者:董爱芹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01期摘要:新时期以来,大众文化语境中的女性文学更成熟、更丰满,思想也有了空前的解放,出现了创作高峰期,成为文坛上引人注目的景观和不可忽视的重要现象。
女性写作的繁荣与这个大众传媒文化风头正劲的时代息息相关,虽然女性写作具有个性化、多样化色彩,但也因此具有了这个时代文化的一些共同特征。
关键词:新时期;大众文化;女性写作作者简介:董爱芹(1979-),山东泰安人,硕士,山东科技大学文法系讲师。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2)-01-0023-02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社会、文化发生了急剧的转型。
随着这次转型的主要成果——市场经济和大众文化的繁荣,文学被一种难以遏制的力量全面推向市场。
女性文学作品也以各种系列形式纷纷出版,尤其是在1995年,借北京世界妇女大会召开的东风,女性文学作品出版数量达到了历史的最高点。
1995年之后,女性文学由“爆发期”转入平稳发展时期,虽然作品与论文数量有所减少,但一直占据着国内出版市场与各类文学刊物相当显眼的位置。
市场经济、商业出版是以最大利益的获得为目的的,因此在此意义上的女性文学实际上是经商业包装之后而推出的商品,它必须符合市场的热点和买点。
这样,我们可以看到林白《一个人的战争》这部讲述女性主体成长历程的小说,其封面却被设计成了一个没有头部、只有躯干的裸体女人,这就是经过包装的作品,它已经成为一种商品。
这一时期,西方女性主义思想理论的引入,使女作家们更得风气之先,她们在写作中抛开了一切羁绊,表现出女性意识的充分觉醒。
但是强烈的女性优越意识和过分的自恋使女性狂妄而又迷幻,并在两性关系上有矫枉过正之嫌。
她们似乎并没有满足于男女平等,而是以矫枉过正来继续打破两性间的平衡。
诚然,因为短短的母系时代结束以后,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女性被压抑的历史,所以为了摆脱压抑,女性在两性关系上的矫枉过正是一个历史的必然。
《大众文化中的女性主义》(第三章)翻译实践报告

摘要翻译实践报告的原文选自《大众文化中的女性主义》,译者翻译了第三章,所选材料主要讲述电影电视中女性在厨房中的形象变化,以及女性主义在大众文化中的发展,语言生动,用词灵活,难度适中。
翻译实践报告的难点是翻译实践部分。
翻译实践材料涉及大众文化以及女性主义这一主题,文化内涵丰富,很难准确翻译。
文化翻译不仅要求译者具有扎实的英汉双语基本功,还需要深厚的文化功底。
进行文化翻译时译者结合上下文语境,并采用归化、异化和直译、意译相结合的翻译方法,力求译文忠实、通顺。
翻译实践报告将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案例分析相结合,并且提拱了较高质量的翻译实践材料。
这为大众文化和女性主义方面的英译汉翻译实践和翻译实践报告研究者提供了理论以及实践参考,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关键词:女性主义;大众文化;厨房;案例分析;英译汉AbstractThe translation material is an excerpt from Feminism in Popular Culture (Chapter III). This chapter mainly describes the changing images of women in film and TV program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feminism in the popular culture. The language of this chapter is vivid, flexible and moderately difficult.The translation process is the most difficult part of the translation report. The source material includes lots of cultural points on the popular culture and the feminism which are hard to translate accurately. Translator who works on the culture translation not only should be good at English and Chinese language, but also be knowledgeable on English and Chinese culture. With referring to the whole context, the translator has tried her best to make the target language faithful and fluent by using translation strategies such as 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 and foreignizing translation as well as the translation methods such as literal translation and free translation.The translation report connect translation theories to translation case analysis of translation practices and also provides a target material with higher quality. It is a good reference with academic value for researchers who study English to Chinese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on report on popular culture and the feminism.Key words: feminism; the popular culture; the kitchen;case analysis;English to Chinese translation目录摘要 (I)Abstract ...................................................................................................... I I 目录 . (IV)1 翻译任务描述 (1)1.1 材料来源 (1)1.2 文本简介 (1)1.3 作者简介 (1)1.4 选题意义 (2)2 翻译过程 (3)2.1 译前准备 (3)2.1.1 背景材料搜集 (3)2.1.2 原文阅读和分析 (3)2.1.3 翻译策略和辅助工具的选择 (3)2.2 初译和修改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2.3 审读、润色、定稿 (4)3翻译案例分析 (5)3.1 词汇翻译 (5)3.1.1专业术语 (5)3.1.2词义选择 (6)3.1.3增译 (8)3.1.4介词短语的翻译 (10)3.2 句子翻译 (11)3.2.1长句的拆分 (12)3.2.2短句的合并 (14)3.2.3被动句的翻译 (14)3.3 语篇翻译 (16)3.3.1指代衔接 (16)3.3.2逻辑连接 (17)3.4 文化因素翻译分析 (18)3.4.1异化 (18)3.4.2归化 (20)4 翻译实践总结 (22)4.1翻译体会和启示 (22)4.2建议和展望 (23)5 参考文献 (24)英语原文 (25)汉语译文 (43)致谢 (57)作者简介 (58)1 翻译任务描述1.1 材料来源翻译材料选自《大众文化中的女性主义》(Feminism in Popular Culture)第三章“厨房中的女性主义者:玛莎、玛莎和尼格拉(The Feminist in the Kitchen: Martha, Martha and Nigella)”。
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脉络笔记

《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脉络笔记●几个概念的发展辨析:1.文化:智力、精神和美学发展的一般过程一群人、一个时期或一个群体的某种特别的生活方式智力,尤其是美学所创造的作品与实践(意指实践)2.意识形态:为某一特定人群所接合的观念系统用以描述某些文本和实践如何呈现对现实加以歪曲的图景关注文本如何持续不断地呈现关于外部世界的图景文本或实践所承载或可能承载的、间接地、常常是无意识的含义存在于日常生活的实践之中,仪式与风俗3.大众文化:被很多人广泛热爱与喜好除“高雅文化”外的其他文化,一种剩余的范畴群氓文化(mass culture)人民的文化,非自上而下强加于人民的富含冲突的场所,统治阶层“收编”与被统治阶层“抵抗”的“均势妥协”无高低区分的后现代文化4.作为“他者”的大众文化:大众文化含义的理解需在与其他文化的比较中得出。
●“文化与文明”传统(大众文化先天存在问题,需加以驯服、规范与控制):1.马修。
阿诺德《文化与无政府状态》:文化是“最好之物”,是获取“最好之物”的能力,是将“最好之物”运用于精神与灵魂,是对“最好之物”的追求;大众文化即是政治骚乱。
2.利维斯主义:文化始终是少数人的专利,要用教育去抵制大众文化/群氓文化。
3.美国派:德怀特。
麦克唐纳(群氓文化上自上而下强加给人民的)欧内斯特。
海格(大众文化是大众社会和大众化生产的必然结果,生产与消费)莱斯利。
费德勒(大众文化=美国文化)●文化主义:1.理查德。
霍加特《识字的用途》:“过去的文化”(20世纪30年代的工人阶级文化)与“新文化”(50年代大众文化)怀念过去的个人经验与学术批判当时文化2.雷蒙德。
威廉斯《文化分析》:文化是尽善尽美的理想,是“记录”的文本与实践,是“社会性”的(对某种特定生活方式描述)感知结构:为某一特定群体、阶级或社会所共享的价值观,是某种不确定的结构,是文化的集体无意识和意识形态的混合物。
文化的三个层次:活文化(历时性);文化记录;选择性传统(由统治阶层利益支配)大众文化与工人阶级文化截然不同3.E.P.汤普森《英国工人阶级的构成》:关注普通人的生活经验、价值观、行为、欲望,大众文化是他们进行反抗的场所4.斯图亚特。
结合大众文化与女权主义 分析女性的社会定位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大众传播与大众文化论文题目:结合大众文化与女权主义分析女性的社会定位学院专业班级学号姓名任课教师完成日期结合大众文化与女权主义分析女性的社会定位【内容摘要】人类的观念里女性就是天生从属于男性的,她们受男人的支配和管辖,必须向男性屈从,对女性来说男性成了上帝的代理人,这无疑是一种非常不平等的社会关系。
从某种程度来说,男性地位是凌驾于女性地位之上的,男性和女性所享有的权利自古到今也都是有天壤之别的。
在大众媒介中,媒介通过不在场,谴责或浅薄化而把妇女们“象征性地歼灭了”。
大众媒介给女性留有的空间实在是太小了,小到女性甚至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发表自己的言论和感受。
总的来说,从今天女性生存的社会现状来看,女性仍然不能获得真正的解放。
【关键词】女性地位权利女权主义大众媒介女性形象女性文化约翰伯格的《观看之道》一书中表现出这样的一种思想:在欧洲的裸像艺术中,画家,欣赏者,收藏者通常是男性,而画作的对象往往是女性。
男性常常属于观看的一方,而女性则属于被男性观赏的对象。
这种不平等的关系深深植根与我们的文化中,以致构成众多女性的心理状况,她们以男性对待她们的方式来对待自己。
她们像男性般审视自己的气质。
这种思想就不得不让我们思考,女性究竟在我们的社会中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她们所处的地位和享有的权利如何?她们在大众文化中表现如何?等等,下面就让我们一同来探讨一下这个社会对女性的定位。
一、女性所处的地位在西方圣经《创世纪》一篇中,讲述了亚当和夏娃因为偷食禁果,受到了上帝的处罚,他对亚当说“我必多多加增你怀胎的苦楚,你生产儿女必多受苦楚。
你必恋慕你丈夫,你丈夫必管辖你。
”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在人类的观念里女性就是天生从属于男性的,她们受男人的支配和管辖。
女性必须向男性屈从,对女性来说男性成了上帝的代理人。
这无疑是一种非常不平等的社会关系。
在西方,激进的女权主义的思想是:妇女受压迫是父权制度的结果,在这样的制度下,男人群体拥有统治女人群体的权力,男人们和女人们的利益是在根本上和不可避免地背道而驰的,为一种女性分离主义的策略而论争。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大众文化与城市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大众文化与城市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大众文化和城市有许多联系,它们可以相互
影响和塑造。
从大众文化的角度来看,女性主义在电影、电视剧、
音乐、文学等领域都产生了影响。
媒体中出现的女性形象由被动的、传统的角色逐步变为强大、独立和充满自信的形象。
同时,女性主
义在大众文化中也促进了反对性别歧视的倡导,呼吁平等权利、崇
尚女性独立自主和自我实现。
从城市的角度来看,女性主义在城市规划、社会服务和城市文
化中也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城市规划中考虑到不同人群的需求和权利,例如增设女性为主导的公共空间、安全通勤路线等;社会服务
也通过支持妇女组织、提供性别平等培训等方式来实现女性主义的
目标;城市文化方面也呈现出女性主义的特色,例如女权电影节、
女性文化节等。
这些方面的措施都为女性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更
多的平等机会,促进了社会弱势群体的平等权利和公正发展。
大众文化论文:大众文化 性别建构 社会性别 双性和谐

大众文化论文:性别建构与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研究【中文摘要】中国当代大众文化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是一种契合当代社会市场经济时代背景和当代大众的多重审美需求、反映当代大众日常生活、获得社会大众广泛参与和接受的文化景观。
大众文化具有无所不在、无时不在的特性,拥有极强的渗透力和感染力,从而使得大众在参与和接受大众文化产品的同时将大众文化隐含的意识形态也一并接受,因此,大众文化对于大众的思想意识、情感追求、道德观念等诸方面都具有极大的影响。
当下,中国当代大众文化已经介入到大众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正以勃勃的生机及其强大的社会效能影响甚至改变了大众的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塑造了大众新的生活形态和人格面貌。
作为大众文化的主要传播途径——大众传媒中出现的各种对社会性别角色的刻画和表现都会对社会大众的日常生活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会强化社会大众的性别认知,培养社会大众的性别审美趣味和习惯,最终会影响到社会大众的日常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并且会建构出当今社会中的被社会大众普遍认同的社会性别角色规范。
女性主义者于20世纪60、70年代提出了“社会性别”概念,认为性别是被建构的,强调社会文化对性别的建构作用。
从女性主义视角研究中国当代大众文化是一种较为新颖的思维方式。
中国...【英文摘要】China contemporary popular culture emerged in the late 1980s and early 1990s, is a kind of cultural landscapethat fit contemporary social market economy era background and contemporary mass multiple aesthetic demand, reflect contemporary mass daily life, access to social public participation and acceptation. Popular culture has the omnipresent, the ever-present characteristics, with strong penetration and appeal, make public in participation and accept products of popular culture at the same time the ideol...【关键词】大众文化性别建构社会性别双性和谐【英文关键词】Popular culture Gender construction Gender Bisexual harmonious【索购全文】联系Q1:138113721 Q2:139938848 同时提供论文写作一对一辅导和论文发表服务.保过包发【目录】性别建构与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研究摘要7-9ABSTRACT9-11引言12-18一、理论背景12-14二、研究现状14-16三、选题意义16-18第一章性别建构与大众文化18-36第一节主体建构与性别建构18-25一、主体建构18-22二、性别建构22-25第二节中国当代大众文化与性别建构25-36一、大众文化25-28二、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产生28-31三、中国大众文化对性别建构的作用31-36第二章中国当代大众文化中的社会性别图景36-68第一节广告文化中的社会性别36-49一、广告文化对女性社会性别的建构38-46二、广告文化对男性社会性别的建构46-49第二节影视剧中的社会性别性别图景49-58一、影视剧对女性社会性别的建构51-55二、影视剧对男性社会性别的建构55-58第三节“选秀”节目中的社会性别图景58-68一、“超级女声”的社会性别图景60-63二、“快乐男声”的社会性别图景63-68第三章从性别建构反思中国当代大众文化68-80第一节大众文化对社会性别建构的影响68-75第二节建构男女两性互为主体的社会性别75-80结语80-82参考文献82-86致谢86-87附录87。
大众文化理论

大众文化理论第一章文化与大众文化第二章“文化与文明”传统第三章文化主义第四章马克思主义第五章精神分析第六章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第七章女性主义文化研究第八章后现代主义第九章大众政治By Antlin~第一章文化与大众文化一、文化雷蒙德·威廉斯:第一,文化可以指“智力、精神和美学发展的一般过程”;第二,文化指“一群人、一个时期或一个群体的某种特别的生活方式”;第三,文化指涉“智力,尤其是美学所创造的作品和实践”。
二、意识形态1.意识形态可以指“为某一特定人群所接合的观念系统”;2.意识形态是某种掩饰、扭曲或欺骗,用来描述某些文本和实践如何呈现对现实加以歪曲的图景;(经典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常用的定义)3.用意识形态指代意识形态构成,理论前提是:社会的概念建立于互相冲突而非彼此赞成的基础之上,是围绕着不平等、剥削和压迫被建构出来的,在冲突中,文本总是有意无意地偏袒着一方,即所有文本都带有意识形态的意味;4.罗兰·巴尔特:意识形态主要在内涵层面发挥作用,是文本或实践所承载的或可能承载的、间接的、常常是无意识的含义。
文本将原本特殊的东西普世化、合法化,让观众误将文化之物当做自然之物;5.路易·阿尔都塞:意识形态并不是简单的观念的集合,而是一种物质实践,这意味着意识形态存在于日常生活的实践之中,而不仅仅存在于日常生活的观念之中。
在此意义上,意识形态完成了对资本主义经济条件和经济关系所必须的社会条件和社会关系的再生产,使其继续运行。
三、大众文化1.大众文化是指那些被很多人所广泛热爱和喜好的文化;(无法解释为何很多权威人士认可的“高雅文化”也有很大的销量)2.大众文化就是除了“高雅文化”之外的其他文化,即大众文化是一种低等文化。
大众文化是为了满足乌合之众而批量生产的商业文化,高雅文化则是个体创造活动的结果;3.将大众文化等同于群氓文化,大众文化不过是一种无可救药的商业文化,是为大众消费而批量生产的文化,其受众是一群毫无分辨力的消费者;(1)在过去一直存在着一个黄金时代:有机社区或民间文化;(2)群氓文化不仅具有欺骗性且毫无营养,是美国的舶来品;(3)大众文化的文化事件可以被视为公众幻想的形式,是人类的梦幻世界;(4)结构主义者认为大众文化是一架意识形态机器,轻而易举地对宰制性的权力结构进行着再生产;4.认为大众文化是来源于人民的文化。
7女性主义与大众文化

女权运动
一西方女权主义分三个阶段:
1、第一代女权主义( 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
2、现代女权主义( 20世纪初至60年代)
3、后现代女权主义( 20世纪60年代至今)
女权运动,即妇女解放运动。目的是为妇女争取平等权利,赋予妇女以与男子平等的地位,以及选择自己的职业和生活方式的自由。
(种态度和价值,通过广告,新闻个电视等门类繁多的传播媒介得到表现。
观看女性的基本模式与女性形象的基本用途,仍无变更。
“对妇女象征性的歼灭”塔奇曼
是指在文化生产和媒介表现中忽视、排斥妇女及其利益,或者将她们及其利益边缘化和浅薄化。妇女们或者不在场,或者按照以性的吸引力和在家庭劳动中的表现为基础的陈规来表现。简而言之,媒介通过不在场,谴责或浅薄化而把妇女们“象征性地歼灭了”。
3自由主义女权主义
是男性对妇女的偏见造成的,而这种偏见深深地植根于法律之中或是将妇女排斥在某些特定的生活领域之外而体现出来,批判媒介和通俗文化中对妇女不平等的,利用性的使用与表现,为补救性的机会平等立法而论争,以扭转这一局面。
目前最为广泛为人接受的(权利的斗争已经实现)
4二元制理论
融合了马克思主义和激进女权的观点,认为妇女受压迫是父权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共同作用的结果
1.裸体乃是旁观者思想的产物
2.女性受到责备,并且以向男性屈从作为对他的惩罚。对女性来说男性成了上帝的代理人
当绘画进一步趋向世俗时,别的主题也提供了描绘裸体画的机会:
在这些图画中,显示了主角(女性)意识到了有人在观察自己。
她裸露着,并非如其本来的裸体形象
她裸露着,按照观者眼中的裸体模样
《苏珊娜与长老》
旁观者眼中的裸像,往往成了作品的实际主题。我们加入长者的行列,一起偷窥苏珊娜沐浴,而她也转而注视我们这些瞧着她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四章女性主义与大众文化课时:1周,共2课时教学目的:理解女性主义与大众文化的关系,解读当代大众文化中的女性形象教学内容和过程:先了解什么是女性主义,再讨论女性主义与大众传媒的关系,最后了解我国大众传媒中的女性形象。
第一节:女权运动与女性主义提问:男生对当代女性地位的理解?反过来,女性对自身地位的理解?女性主义历史女性主义(feminism)一般翻译为女权主义和女性主义。
这也是女性主义的早期和后期的称谓。
18世纪和19世纪是女性运动的早期阶段,这一时期通常称为“女权运动”,早期女权运动的特点是带有很强的政治色彩,女性要求获得和男人相同的政治和经济权利,“同工同酬”、“婚姻自由”,妇女谋求政治和经济解放的运动一直持续到20世纪。
到20世纪60年代,随着文化研究的兴起,阶级、种族和性别问题受到关注,“女性主义”再次成为热门话题。
不过,这一时期“女性主义”更侧重于社会和文化层面,而非仅仅是谋求政治权利,女性主义者认为不平等不仅是政治和经济问题,更重要的是,隐藏在文化中各种潜在的男权中心思想,使得女性处于不平等位置,“女性主义”的目的就是要挖掘隐藏在文化深处的性别歧视。
这一时期女性主义在理论上也取得了进展,吸收了马克思主义、弗洛伊德和存在主义等多种思想。
女性主义也形成了三个比较大的派别:自由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和激进的女性主义。
自由女性主义思想主要是在美国,“自由女权主义理论认为理性精神的发展是人类最高的理想,国家应该采取行动确保所有人有平等机会追求这个目标及相关的东西。
”马克思女性主义把女性受压迫的原因归咎于父权社会和资本主义制度,马克思主义的女性主义主张通过社会变革彻底改变女性地位(譬如在中国)。
激进女性主义把女性的悲剧命运归咎于男权制社会传统,主张只有完全摆脱男权制度的控制,女性才能获得完全独立。
20世纪80年代以后,女性主义研究受到其他社会理论影响,摆脱了自由主义女性主义、激进女性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影响,出现了多元化趋向,譬如后殖民女性主义、后结构女性主义等等。
“女性主义”实践、理论和批评的共同支点是确立不同于男权世界的“女性意识”,这种“女性意识”包含三个层面:一是生理-心理结构上的女性意识。
二是社会-群体层面结构上的女性意识,三是历史-文化结构上的女性意识。
“女性主义”要追求的是在生理-心理、社会-群体和历史-文化中全面的平等,因为女性主义首先认为在男权制度下,女性的生理-心理上、社会-群体和历史-文化上全面处于被支配地位。
女性主义的评价女性主义是在实践、理论和文化中都得到深刻的体现,在实践中,各种类型的妇女解放运动蓬勃发展,第4届世界妇女大会在中国召开后,中国的女性主义也开始发展起来。
其次,女性在理论和文化方面,女性主义也力图使自己区别于男权社会。
但是也有许多人蓬勃发展的女性主义表示质疑,譬如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1、我们能够像女权主义者认为的那样称西方社会-以及其它广为人知的社会是父权制社会吗?2、父权制传统怎样为那些对反抗和推翻父权制价值观感兴趣的人所进行的批判提供了基础?我们到哪里去寻找这种反抗的起源、记录以及证据?妇女如何能够既是父权制社会的产物,又是它的批判者?3,最后,讨论存在于一定层面的“妇女文化”,将其作为复杂社会中一种可行的反抗性(或适应性)的“亚文化”是否有意义?1第二节女性主义与媒介文化女性主义与“文化工业”马特拉特认为正是在现代资本主义的文化工业中,基本的性别歧视被表现出来:“正是在日常家庭生活中,基本的性别歧视被表现出来——即公共与私人、生产与再生产的分离被表现出来。
公共机构与生产领域被指派给男性,私人生活和再生产领域被指派给女性。
等级制度的价值观通过赋予男性的时间(由行为、改革和历史所规定)以肯定价值、赋予女性的时间以否定价值的方式得以表达,女性的时间尽管具有潜在的巨大价值,但在我们的社会中却遭到绝对歧视,人们已经习惯把它看作平凡的日常生活、重复和单调的时间来理解和度过。
”2在马特拉特看来,这种男性和女性的社会分工由不同社会机构(教堂、学校、媒介)传播、加强和重新阐释的关于男性和女性品质的定义中表现出来。
女性应是听话、顺从、纯洁、文雅、拘谨的,她们应该玩一些温和的游戏并喜欢室内活动。
相反,男孩在性别上应该是主动的,易于炫耀其体力等等。
由此可见,大众媒体对于女性地位具有重要影响。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随着大众传媒的兴起,女性主义研究也从妇女运动、到女性主义通俗文化,再到大众文化研究领域的变化。
人们常常把这样的媒介研究成为“女性主义媒介批评”。
女性主义媒介批评几种探讨女性在大众媒介中的形象与地位,尤其是探讨大众媒介中的“女性歧视”问题,即大众媒介是如何用一种不平等的态度看待和表现女性。
1978年,美国传播学女学者塔奇曼与他人主编出版了《炉床与家庭:媒介中的女性形象》论文集,标志着女性主义媒介研究正式成为传播学研究的一个分支。
其他的文章还有克里斯·纽伯尔德的《女权主义媒介研究》、H·莱斯利·斯蒂夫斯的《女权主义理论与媒介研究》、玛丽·艾伦·布朗的《女权主义文化电视批评-文化、理论与实践》、安妮特·库恩的《快乐机器》等等。
女性主义媒介文化研究中所采用的方法基本上有以下几种:1、内容分析法、精神分析批评和意识形态分析。
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实证主义学术研究方法,强调客观性、系统性和定量性。
(1)主要步骤是确定研究的问题,(2)抽取分析样本。
(3)制定分类标准。
(4)检验分类标准的可行度;(5)对内容进行量化评分;(6)统计分析;(7)得出结果、撰写报告。
譬如通过统计报纸对堕胎的报道,来反映女性的反抗问题。
2、精神分析批评是从弗洛伊德学说理论出发,考察在大众传媒,这些理论往往认为大众传媒再现了社会不平等,这些媒体往往把女性表现为依附于男性,女性杯男性观看的。
我们可以看任何一部好莱坞电影或者中国电影《芙蓉镇》、《夜宴》之中,大量的电影都是把男性塑造为主体者。
即使在《茉莉花开》这样的一部自号为“女性主义”的电影中,女主人公仍然是在家庭中,并且还要洗衣服和刷马桶,而男性被塑造在工厂和车间里。
3、意识形态分析主要是运用符号学和阿尔杜塞的意识形态理论,通过文本的阅读寻找意义。
在运用符号学分析方式所进行的文本分析中,麦克卢比对少女杂志《杰基》的代码解析堪称经典。
她认为,诸如浪漫代码、个人生活代码、时装和美丽代码以及波普音乐代码之类的代码,有助于确定一种以未来作为妻子和母亲角色为基础的少女意识形态,而受众不可避免地要屈从于这种意识形态的力量。
我们下面继续讨论女性主义在大众媒介的体现,女性主义主要对各种具体的媒介文本分别进行了个案式的解读。
我们下面就肥皂剧、电影和广告等媒介具体探讨女性主义与媒介关系的话题。
1、视觉快感与叙事电影1安德烈·普雷斯:《霸权过程中的阶级与性别:女性理解电视现实和认同电视人物的阶级差异》。
2米歇尔·马特拉特:《女性与文化工业》,劳拉·穆尔维写于1975年的《视觉快感与叙事电影》是一部探讨电影中女性主义的重要作品。
这篇文章提供了一幅精神分析视角的新图画。
她认为,观淫癖与恋物癖是好莱坞电影用以建构观众的机制,男性观众因为视淫本能(即观看而产生的快感)而成为一个观淫者,电影中的所有女性的躯体都被“恋物癖化”了;而如果观众是一个女人,她不得不假定自己处于男性的位置从而参与到观淫癖和恋物癖这两种机制中去。
她说:“女人在她们那传统的裸露癖角色中同时被人看和被展示,她们的外貌被编码成是具有被看性的内涵。
”有人甚至对西方电影中的东方女性形象也做了类似的探讨。
他们认为这些电影中的女性一样被观赏者置于窥视的地位,而且由于“白种男人从棕色男人手里拯救棕色女人”的故事已成为一种电影寓言,而使东方女性处于双重窥视(西方看东方,男人看女人)的情境中。
2、女性主义与肥皂剧《达拉斯》对妇女与电视剧的经典研究,是1985年伊恩·昂对美国电视连续剧《达拉斯》所作的研究,1985年《达拉斯》曾经在90多个国家播放。
伊恩·昂试图解释这部电视剧的走红原因。
大哪个是荷兰媒体认为《达拉斯》走红是因为电视剧的“文化帝国论”主题。
而伊恩·昂主要是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她认为是女性主义主题导致了这部电视剧的走红,电视剧表现了女性的乌托邦幻想,在这个世界男性不再凌驾于女性之上。
而如果我们从女性主义视角看刘晓庆所演的角色很有意思。
第三节:中国大众文化中的女性形象媒介与性别再现我国的女性主义研究热潮大概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首先是在文化和文学领域,然后,女性主义批评逐渐从文学领域转到大众传媒领域,成为大众文化和大众传媒研究的重要视角。
女性主义媒介研究最大的特点就是关注性别在大众文化和大众传媒中的再现。
而总的来说,我国媒体和大众文化对于女性的展示和塑造,可以说经历了三次大的变化,一是女性从传统的温柔端庄型向开放的美丽漂亮型,然后,再由美丽漂亮型向中性文化的审美趋向。
在20世纪80年代。
80年代的大众传媒中,女性多是以温柔善良的面貌出现,譬如在《少林寺》、《霍元甲》这样的电影和电视剧中,女性多温柔体贴。
她们往往都是隐藏在男人的背后,从事家庭等日常事务。
而在20世纪90年代,随着许多电视剧开始塑造一些具有独立和自我意识的现代女白领,这些女白领往往精明强悍,甚至比男人还要厉害,譬如《公关小姐》等等。
但是到了新世纪,我国大众传媒对于女性的塑造又发生了变化,尤其是在网络和电视文化中,中性化的女性广受欢迎,《超级女生》可以说是一个典型。
《超级女生》2005年湖南卫视的《超级女生》电视节目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对社会性别的重组,制造出了中性化的社会风潮。
连续两届的“超级女生”对女性进行了重新定位,传统的那种女性被否定,而新的女性形象也不是人们所希望的那种漂亮、前卫、时尚。
而是带有中性化的倾向。
《超级女生》被认为真正渴望在现实生活中模糊男性和女性别的企图。
思考题:1.什么是女权运动,你觉得女性意识中最重要的应该是什么?2.你喜欢超级女生,你认为超级女生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女性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