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第二章 我们身边的物质 课件沪教版
合集下载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二章《身边的化学物质》ppt课件

第2讲 碳、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
[例题分析] 〔2021•佛山〕如图是小忻同窗设计的实验安装〔铁架台 等仪器忽略〕制备CO2和验证CO2能与NaOH反响.
2Mg + O2 点=燃 2MgO
2CO + 2CO2
O2
点=燃
CH4 + 2O2 点=燃 CO2 + 2H2O
C2H5OH+3O2点=燃 2CO2+3H2O
实验探求
d、铜丝加热 2.氧气的化学性质
e、氢气、一氧 化碳、甲烷熄灭
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__比__较__活__泼___的气体,能与碳、磷、镁、硫、铁等许多 物〞质或发“复生原反性响〞,〕在,反是响一中种提常供用_的_氧____元____素__________,__具剂有。___氧__化__性____〔填“氧化性
“得出结论〞:煤熄灭生成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证明煤中含有碳元素和硫元素
。
二氧化硫也会使廓清石灰水变浑浊,无法证明煤中含有碳元素
〔4〕乙同窗以为甲同窗的实验方案不合理,其理由是:
。
〔5〕丙同窗:进展了如以下图所示实验〔部分安装在图中略去〕:
【探求与结论】〔6〕上图C安装的作用是除去过多的二氧化硫或排除二氧化。硫的干扰 〔7〕要证明煤中含有碳元素和硫元素的景象是:丙同窗的实验 中 B中的溶液褪色,C中的溶液不完全褪色。,D中廓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写出二氧化硫与廓清石灰水反响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上述资料,甲同窗、乙同窗和丙SO同2+窗Ca分(OH别)2设=计实Ca验SO3方↓案+H进2O展探求。
第2讲 碳、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
【实验探求】〔3〕甲同窗:进展了如以下图所示A、B两步实验: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全册 第二章:身边的化学物质 课件 (共38张PPT)

知识网络 知识回顾 例题解析
上一页
下一页
3.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1)加热高锰酸钾
高锰酸钾 (2)分解过氧化氢
加热
锰酸钾 + 二氧化锰 + 氧气
过氧化氢
二氧化锰
水 + 氧气
知识网络 知识回顾 例题解析
上一页
下一页
将带火星木条伸入集气瓶中, (3)氧气的检验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木条复燃,则气体是氧气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氧气的收集方法: 排水法 ; ①________ 向上排空气法 。 ②______________
二氧化碳
木炭在氧 气中燃烧
铁丝在氧 气中燃烧
点燃
铁 + 氧气
四氧化三铁
点燃
知识网络 知识回顾 例题解析
上一页
下一页
2.氧气的用途 (1)支持燃烧 助燃剂 ;焊接时让乙炔在 如火箭中使用液态氧作为________ 纯氧中燃烧,即可获得焊接和切割金属所需的高温。
(2)供给呼吸
呼吸作用 等。 如生物的__________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 碳酸钙 + 盐酸 → 氯化钙 + 二氧化碳 + 水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可用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的原因是 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反应的化学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氧化碳 + 氢氧化钙 → 碳酸钙 + 水 。 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燃着 的木条放在 4.收集二氧化碳的验满方法:将_________
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解读课件:第2章-身边的化学物质(共47张PPT)(2024版)

知识点 水资源的综合利用
赤潮和水华:
(2)水华的危害 “水华”,就是水体中藻类大量繁殖的一种现象,水体呈蓝、 绿或暗褐色,是水体富营养化的一种特征。“水华”主要由 于生活及工农业生产中含有大量氮、磷的废水、污水进入水 体后,藻类大量繁殖,成为水体中的优势种群,“水华”现象便 随之出现。出现“水华”现象后,面积会逐年扩散,持续时间 逐年延长。“水华”主要发生在静态水体,近年来太湖、滇 池、巢湖、洪泽湖都出现过水华现象。
知识点水的净化(重、难点) 在净水流程中,投药杀菌消毒与其他过程变化类 型是否相同?
不相同。自来水的净化过程中,沉淀、吸附、过滤,只是利用 明矾和活性炭的吸附性将杂质除掉,此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 成,属于物理变化;消毒杀菌则是利用消毒剂的毒性与细菌、 病毒发生化学变化杀死细菌和病毒,属于化学变化。
知识点 水资源的综合利用
知识点自然界中的二氧化碳(重点) 二氧化碳的功与过:
(3)液态二氧化碳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把液态二氧化碳作为从 某些植物或植物源中提取天然存在的化合物的媒质,不仅不 会破坏原料所含的生物活性物质,而且产品中不含残留的媒 质,用喷洒液态二氧化碳的方法为飞机场除雾,除雾效率比固 态二氧化碳高几百倍。 (4)二氧化碳增多会引起温室效应。
知识点二氧化碳的性质(重、难点)
石灰水保鲜鸡蛋的原理:在生活中,常将鸡蛋浸泡澄清石灰水 以达到保鲜的目的。用石灰水保存鲜鸡蛋是一种化学保鲜 法,其原理是石灰水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碳酸钙 不溶于水,覆盖在鸡蛋表面,堵住了气孔,这种情况下,鸡蛋里 的细胞不能进行有氧呼吸,既减少了营养物质的损耗,又能防 止鸡蛋缓慢氧化而变质。
知识点氧气的化学性质(重点) 鱼为什么能在水中生存?
其实,鱼和人一样,必须呼吸氧气才能生存,空气和水中 都有氧气,人的肺能分离空气中的氧气却无法吸取水中 的氧气,所以人只能在陆地上呼吸,而不能在水中呼吸; 鱼的鳃可以把氧气从水中分离出来,所以,鱼可以呼吸到 水中的氧气。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2章身边的化学物质整理与归纳课件沪教版

15. (2020·北京密云区期末)电解水实验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 试管1中得到的气体为O2 B. 产生氢气与氧气的质量比为2∶1 C. 试管2连接的电源正极一端 D. 该实验可说明水由H2和O2组成
16. 探究水的组成。 (1)“氢气燃烧”是人们认识水组成的开始,氢气在空气中燃烧,在其火焰上方 罩一只干冷的烧杯,可观察到_干__冷__烧__杯__内__壁__有__水__雾__(_小__水__珠__)________。 已知:同温同压下,体积相同的任何气体具有相同的分子数。欲使1L氢气完全 燃烧,所需空气的体积至少约为___2_._5___L。
7. (2019·南京玄武区期末)下列关于水净化过程及水资源的说法正确的是( A )。 A. 海水经蒸馏后可以转化为淡水 B. 天然水中的所有杂质都可以过滤除去 C. 生活污水可以直接排放 D. 硬水通过活性炭可以转化为软水
8. (2019·苏州工业园区期中)水是人及一切生物生存所必需的,为了人类和社会经
Ⅱ. 在前一组实验的基础上又做了第二组和第三组实验,三组实验的数据和现象 见下表:
(1)用下列方案进行第一组的⑤号集气瓶实验,其中最合理的是_____a___(填字 母),判断气体已集满的方法是 __利__用__排__水__法__收__集__气__体__时__,__若__瓶__口__有__气__泡__冒__出__说__明__收__集__满__了___。
(1)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为___铁__+__氧__气__―点_―_燃_→__四__氧__化__三__铁________。 (2)实验中所用的不同体积分数的氧气可用_排__水__法___(填“向上排空气法”或“排
水法”)收集。
(3)若用如图装置收集一瓶(150 mL)含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60%的气体,方法是在150
沪教版 九年级化学第二章 身边的化学物质课件2.2.1 奇妙的二氧化碳(19张PPT)

第一课时
导
猜一猜 (打一物 )
农民伯伯说它是“植物粮食”; 消防官兵赞美它是“灭火先锋”; 建筑师们却称它为“粉刷匠”; 环境学家却指责它是造成全球变暖的罪魁 祸首…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呼 吸呼
吸
呼
光
吸
合
作
用
工厂排放 的气体
动植物尸 体——微生
经过长时间的 复杂的变化
煤、石油、以
及天然气——
物分解作用
燃烧
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
学
请根据你已有的知识和日常生活 经验,将大气中二氧化碳产生和 消耗的途径填入下表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产生途径 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消耗途径
●动植物的呼吸 ●微生物分解作用 ●煤、石油、天然气的燃烧
●植物的光合作用
思考:温室效应是怎样造成的? 它对人类有何影响? 你有何合理化建议?
“干冰”在汽化化时要吸收周围环境 中的热量,使周围环境的温度降低, 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形成 人造云雾,甚至形成降水。
小结:二氧化碳物理性质
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密 度大、能溶于水。
三态变化:
二氧化碳 无色
降温、加压 液态二氧化碳 无色液体
降温、加压 固态二氧化碳 俗称‘干冰’
思考: CO2溶液于水时,是否发生了化学变
化,可以设计怎样的实验来证明其有新 物质的生成?
•溶解在水中的部分CO2跟水反应,生成了 碳酸(H2CO3)。溶液由紫色→红色
二氧化碳 + 水
碳酸
CO2 H2O H2CO3 •碳酸(H2CO3)不稳定,加热时分解成 了二氧化碳和水。 溶液由 红色→紫色
碳酸 加热
1、二氧化碳的状态的变化
导
猜一猜 (打一物 )
农民伯伯说它是“植物粮食”; 消防官兵赞美它是“灭火先锋”; 建筑师们却称它为“粉刷匠”; 环境学家却指责它是造成全球变暖的罪魁 祸首…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呼 吸呼
吸
呼
光
吸
合
作
用
工厂排放 的气体
动植物尸 体——微生
经过长时间的 复杂的变化
煤、石油、以
及天然气——
物分解作用
燃烧
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
学
请根据你已有的知识和日常生活 经验,将大气中二氧化碳产生和 消耗的途径填入下表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产生途径 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消耗途径
●动植物的呼吸 ●微生物分解作用 ●煤、石油、天然气的燃烧
●植物的光合作用
思考:温室效应是怎样造成的? 它对人类有何影响? 你有何合理化建议?
“干冰”在汽化化时要吸收周围环境 中的热量,使周围环境的温度降低, 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形成 人造云雾,甚至形成降水。
小结:二氧化碳物理性质
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密 度大、能溶于水。
三态变化:
二氧化碳 无色
降温、加压 液态二氧化碳 无色液体
降温、加压 固态二氧化碳 俗称‘干冰’
思考: CO2溶液于水时,是否发生了化学变
化,可以设计怎样的实验来证明其有新 物质的生成?
•溶解在水中的部分CO2跟水反应,生成了 碳酸(H2CO3)。溶液由紫色→红色
二氧化碳 + 水
碳酸
CO2 H2O H2CO3 •碳酸(H2CO3)不稳定,加热时分解成 了二氧化碳和水。 溶液由 红色→紫色
碳酸 加热
1、二氧化碳的状态的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说学法
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指出,要“帮 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新课程把转变 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重要的着眼点,提 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 教材特点,分析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决 定采用查阅资料、实验探究、交流讨论 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学习。
四、说教学程序
新课程标准提倡从学生和社会辅 助的需要出发,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 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 创新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以第一节《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空气》 的第一课时为例,这节课我是这样安 排的。
2、本章内容主要包括四个部 分:空气的组成及各成分的用 途;氧气的性质、制法和用途; 二氧化碳的性质、制法、用途; 水的组成、净化及水污染的防 治。
(二)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和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初三学生的实际情况,我 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说出空气的成分及其体积分数,认识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 要作用; 2.初步了解简单仪器的使用,学会简单的实验操作; 3.知道氮气、稀有气体的化学性质和用途;
4.了解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及预防大气污染的方法 。 5.知道氧气、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和用途,认识氧气能跟许多物质 发生氧化反应。
6.初步了解如何在实验室制取氧气和二氧化碳。
7.了解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以及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意义。 8.理解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的概念和特点。
9.认识水的组成,能从水的分解和水的合成两种变化过程分 析水的组成; 10.知道纯水与矿泉水、硬水和软水等的区别;
4、根据空气的成分填空: ①石灰水长期露置在空气中会出现白色固体物质,说明空气 中含有 。
②小白鼠在装有空气的密闭容器中可存活一段时间,说明空 气中含有 。
5、在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中,若实验后发现测得氧气的体积 分数小于1/5,请你分析造成这种结果的可能原因(至少答两点)
板书是教学内容的提炼和概括,加 五、说板书设计
第二章 《我们身边的物质》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结构 1、本章选择的都是学生在生活中熟悉的身边物质(空气、 氧气、二氧化碳和水)作为学习素材。通过对这些物质性质等的研 究,使学生加深对物质的性质、用途、制法及变化规律的认识,从 中体会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养成学以致用的习惯,可以顺利地引 导学生进入化学世界去探索物质的奥秘,进一步体会化学与人类生 活、生产的关系,所以本单元在教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你有什么办法“捕捉”到空气 吗?
讨论与交流
利用下列仪器,怎样把一只集气瓶中 的空气“捕捉”到另一只集气瓶中?
让学生思考并得出其原 理:
向分液漏斗中注水,集气瓶中的 空气就会从导管里被压出,进入装 满水的集气瓶。
我们一起来探究空气的成分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实验演示,并注意记录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讨论与交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形成探究的欲望,培养一丝 不苟的学习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增强环保意识。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 和严谨的工作作风。通过交流讨论激 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建立良好融洽的师生 关系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
1、说出空气的主要成分,认识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
2、知道氧气、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3、初步了解如何在实验室制取氧气和二氧化碳。 4、理解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的概念和特点。 5、了解水污染的因素及其危害和水净化的基本方法。
通过创设问题能给学生创造思 维的良好环境,生动的图片帮助 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教师参与 学生的讨论能够使学生从老师处 获得更多的信息,教师也在参与 讨论的过程中掌握学生的学习情 况,对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定有帮 助
(五)归纳小结知识升华
1、教师创设问题:①你知道空气的成分 吗?②你能区分混合物和纯净物吗?③ 你掌握了哪些基本操作和仪器的使用?
(四)知识联系得出结论
1、创设问题:空气中含有氧气, 还含有什么气体呢? 2、教师投影空气的组成图并解 释引导学生空气的成分
一、空气的组成( 氧气(O2) 21%
稀有气 体 0.94%
二氧化碳 0.03%
其他气体杂质 0.03%
3、由空气和氧气的组成物质 的种类引出混合物与纯净物的概 念 4、学生交流讨论举出自己所 知道的纯净物与混合物的例子
2、教师投影重点内容(板书设计)
这有利于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系统 化,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六)练习安排
体占
1、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氧气占 ,氮气占 ,二氧化碳占 ,其他气体和杂质占 。 2、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 A、新鲜的空气 B、矿泉水 C、食用醋 D、水 3、一个成年人每分钟需要吸入氧气约8L,则每分钟需要吸入 空气的体积约是( ) A、8L B、10L C、20L D、40L ,稀有气
①实验开始时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②红磷在集气瓶中燃烧,消耗了什么气体?
③红磷为什么要过量?若红磷量不足,实验 结果会怎样? ④打开止水夹后,你看到了什么现象?为什 么?
⑤根据这个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结论 教师投影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学生对实验的观察,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用语言描述现象的 表达能力,通过学生的交流讨论能够使学 生在沟通中创新,在交流中发展,在讨论 中获得新知。
(一)课前准备:演示实验准备及查阅有关资料
(二)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有个谜语是这样说的:看不到摸不着,不香不臭没味道,动 物植物都需要,离开它都活不了。这是一种我们谁都离不开的物 质——空气,空气是人人都熟悉的物质,我们每时每刻都生活在空 气的“海洋”里,离开了空气,生命就难以存在。但空气看不见也 摸不着,你能举出哪些例子证明它的存在?
难点:
1、知道氧气、二氧化碳的 主要性质和用途。 2、初步了解如何在实验室 制取氧气和二氧化碳。
二、说教法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应充分体现学习知识的过程, 重视学生思维的启发,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学方 法的选择,既要考虑教师的教,又要考虑学生的学,既要注重学生 知识的获得,又要注重学生智力的发展,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决定采用读书指导法、讨论法、 实验探究法等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同时配合多媒体辅 助教学。
深记忆,由于使用多媒体,故在教学过 程中用多媒体逐条展示板书内容,最后 在小结时再将所有板书展示出来。
设计如下:
第一节 由多种物质组成的 空气
一、捕捉空气实验仪器: 分液漏斗、集气瓶、水槽等 二、空气的组成 1、空气中氧气约占总体积的1/5,氮气约占4/5 2、空气中组成气体的体积分数大约是:氮气78%,氧气 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 质0.03% 3、纯净物和混合物概念 纯净物:只有一种物质组成 纯净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混合而成的
六、说预测与反思
1、本节课实验简便,学起来轻松愉快 2、通过交流讨论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了学 习兴趣。
11.认识水是人类不可缺少的宝贵资源,养成节约用水、自 觉保护水资源,不受污染的习惯和意识;
12.了解水污染的因素及其危害和水净化的基本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初步体验化学探究的过程,学会 观察、思考、分析、联想,敢于发表 自己的 观点,善于交流与讨论,通过 交流讨论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 学习方法;体会实验中的观察、比较、 分析和归纳的方法。
混合物与纯净物
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比较
你还能找到那些混合物呢? 说说你知道的纯净物有哪些?
举例: 混合物如(新鲜)空气、矿泉水、矿石、 水等。 橙汁、海水、糖
纯净物如(液态)氮气、氧气、二氧化碳、 水、冰水、纯净水、 蒸馏水等。
拓展视野
在空气组成的发现过程中,许多化学 家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想知道他们中 的代表人物有哪些吗?那就请你阅读课 本第27页至28页的相关内容,然后跟你 旁边的同学谈谈你的感想和收获。
舍
勒
(1742—1786) 瑞典化学家,氧气 的发现人之一,同 时对二氧化碳等多 种气体都有深入的 研究。
普利斯特里
(1733—1804)
英国化学家,自 学成才的气体化 学大师。
拉瓦锡
(1743—1794)
法国化学家,他 建立了燃烧理论, 创立了化学物质 分类新体系,开 创了化学发展新 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