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害事件

合集下载

药品不良反应及药害事件报告处理流程

药品不良反应及药害事件报告处理流程

药品不良反应及药害事件报告处理流程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ADRs)是指在药物使用过程中,药物及其代谢产物对机体产生的不良反应。

药害事件是指由于药物使用不当或者药物本身的问题,导致的严重不良反应或者群体性事件。

为了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我国建立了。

一、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流程1. 发现药品不良反应在药品使用过程中,医护人员、药师、患者及其家属等发现药品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并采取相应的救治措施。

2. 初步判断发现药品不良反应的人员应初步判断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关联性等因素。

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和致命。

关联性分为肯定、很可能、可能、可能无关、待评价和无法评价。

3. 填写《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表》发现药品不良反应的人员应立即填写《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表》,内容包括患者信息、药物信息、不良反应信息等。

4. 上报《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表》填写完成后,由医疗机构、药品生产企业和药品经营企业分别上报至当地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

5. 审核与分析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收到《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表》后,进行审核、分析,对严重不良反应进行调查、核实。

6. 反馈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将对不良反应的调查结果、分析结论等反馈给上报单位。

7. 药品不良反应信息的利用药品不良反应信息将用于药品不良反应监测、药品再评价和药品政策制定等。

二、药害事件报告处理流程1. 发现药害事件在药品使用过程中,医护人员、药师、患者及其家属等发现药害事件,应立即报告给医疗机构、药品生产企业和药品经营企业。

2. 报告医疗机构、药品生产企业和药品经营企业应在发现药害事件后24小时内,将事件基本情况报告至当地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

3. 调查与核实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接到药害事件报告后,组织人员进行调查、核实,收集相关资料。

4. 分析与评估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对药害事件进行深入分析、评估,确定事件的原因、严重程度、影响范围等。

药害事件报告处理流程

药害事件报告处理流程

药害事件报告处理流程药害事件是指药品使用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意外事件或错误使用等情况,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了危害。

药害事件对个体和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需要及时报告和处理。

下面将介绍药害事件的报告和处理流程。

一、药害事件的报告药害事件的报告是指在发生药害事件后,相关的机构或个人向药品监管部门报告该事件,并提供必要的信息和证据。

药害事件的报告有助于药品监管部门了解事件的情况、原因和影响,进一步采取有效的措施保障患者的安全。

1.报告主体药害事件的报告主体一般为医疗机构、药店、药品生产企业和患者等。

医疗机构和药店是直接接触患者并进行药品使用的机构,如果发生药害事件,应立即向药品监管部门报告。

药品生产企业应建立健全的药品安全监管系统,对任何与药品有关的不良反应和事件负有申报义务。

患者作为药品使用的直接对象,如果发生药害事件,应立即告知医务人员并与医疗机构协助进行报告、调查和处理。

2.报告信息二、药害事件的处理流程药害事件的处理流程主要包括报告、调查、评估和控制等环节。

1.报告阶段2.调查阶段药品监管部门在接收到报告后,会组织相关人员对事件进行调查。

调查主要包括采集药品样本、收集证据、收集相关信息和询问相关人员等。

调查的目的是确定事件的原因和责任,并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在调查过程中,可能会涉及到多个相关方,如医疗机构、药品生产企业和患者等。

3.评估阶段在调查的基础上,药品监管部门将对事件进行评估。

评估的目的是判断事件的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并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

评估结果将作为药品监管部门参与与制定政策和措施的依据。

4.控制阶段根据评估结果,药品监管部门将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控制措施可以包括停止销售相关药品、召回已经上市的药品、改进药品生产和监管体系、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监督和管理、加强患者教育等。

控制措施的目的是保障患者的安全,并减少类似事件的发生概率。

药害事件的报告和处理流程是药品监管部门保障患者安全的重要环节。

药害事件分析报告

药害事件分析报告

药害事件分析报告1. 引言药品是维护人民健康的重要工具,然而,不幸的是,药品使用中存在药害风险。

药害事件指的是药物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副作用或其他健康风险。

本文将对药害事件进行分析研究,以提供相关领域的参考和改进方向。

2. 药害事件背景药品的临床应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包括药物研发、临床试验、注册审批和市场销售等环节。

在这个过程中,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是最重要的考量因素之一。

然而,由于药物个体差异、用药错误、不良反应监测不完善等原因,药害事件时有发生。

3. 药害事件分类根据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类型,药害事件可以被分为以下几类:3.1 药物副作用药物副作用是指药物使用过程中产生的不良反应。

药物副作用可以由于药物作用机制引起,也可以是与药物无关的因素导致。

药物副作用的严重程度和发生率与药物的使用情况、剂量以及个体差异有关。

3.2 药品质量问题药品质量问题是指药品在生产、运输、储存和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包括药品成分不符、掺假、伪劣、过期等情况。

药品质量问题可能导致药品的疗效降低或产生不良反应。

3.3 用药错误用药错误是指医务人员、药师或病人在用药过程中发生的失误。

用药错误可能包括错误的剂量、错误的给药途径、错误的用药时间等。

用药错误会增加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风险。

3.4 药物滥用药物滥用是指个人或社会对药物的过度使用或非法使用。

药物滥用可能导致药物的毒副作用,甚至可能产生严重的健康问题。

4. 药害事件分析方法针对药害事件的分析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包括药品属性、用药人群、用药情况等。

一般来说,药害事件分析可以采用以下方法:4.1 数据收集与整理收集和整理药害事件的相关数据是药害事件分析的第一步。

这包括从医院、监管部门、药品生产企业以及患者个体等渠道获取药害事件的基本信息。

4.2 事件分类与统计根据药害事件的种类,对药害事件进行分类和统计。

通过对药害事件的统计分析,可以了解各类药害事件的发生率、严重程度以及影响范围等。

近年药害事件

近年药害事件

1. “齐二药”事件齐齐哈尔第二制药公司用工业原料二甘醇替代药用辅料丙二醇生产“亮菌甲素注射液”国家局调查结果表明:“齐二药”生产和质量管理混乱,检验环节失控,检验人员将二甘醇判为丙二醇投料生产,造成假药案件的发生结局:5种假药现身市场,11名病人被夺去生命,《药品生产许可证》被吊销,企业被关闭,职工失业2.“欣弗”事件克林霉素磷酸酯葡萄糖注射液,由安徽华源生物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未按批准的工艺参数灭菌,降低灭菌温度,缩短灭菌时间,增加灭菌柜装载量,影响了灭菌效果。

经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对相关样品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无菌检查和热原检查不符合规定。

由于使用它造成的上百例严重不良反应,其中8人不幸死亡8月3日卫生部叫停“欣弗”,安徽华源药厂全面停产,近两千多名员工停工回家停产后,其母公司上海华源股份有限公司开盘后跌停,公司损失了1.967亿元市值3. 广东佰易“静注人免疫球蛋白”事件非法购进血浆原料、不能提供有效完整的生产记录和检验记录、套用正常生产批号上市销售,涉案药品市场流通量大于批生产记录产量,即实际销售量大于生产量。

故意造假,套用正常产品的批号生产并上市销售,妄图逃避监管,把非法产品合法化,把违法行为隐秘化佰易药业生产的药品“静注人免疫球蛋白”,导致部分患者检验出丙肝抗体呈阳性结局:收回“药品GMP”证书,停止生产和销售产品4. “刺五加注射液”事件黑龙江省完达山制药厂完达山药业公司生产的刺五加注射液部分药品在流通环节被雨水浸泡,使药品受到细菌污染,后被更换包装标签并销售。

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云南省食品药品检验所在被雨水浸泡药品的部分样品中检出多种细菌。

此外,完达山药业公司包装标签管理存在严重缺陷。

完达山药业公司管理人员质量意识淡薄,包装标签管理不严,提供包装标签说明书给销售人员在厂外重新贴签包装。

导致云南省红河州3人死亡2人重伤,1人轻伤的严重后果。

结局:责令全面停产,收回药品GMP证书,对该企业违法违规行为依法处罚,直至吊销《药品生产许可证》。

面向药师的药害事件培训

面向药师的药害事件培训

面向药师的药害事件培训在医疗领域中,药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的主要职责是确保药品的正确使用和安全性。

然而,药师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药物交互作用、不良反应等。

其中一项重要的任务是应对药害事件。

本篇文章将为面向药师的药害事件培训提供指导和建议。

一、药害事件的定义和分类药害事件是指由于医疗活动引发的不良事件,其中包括药物误用、药物过量、药物副作用等。

药害事件可分为以下几类:1. 药物过敏和不良反应:患者对某种药物过敏或者出现不良反应。

2. 药物交互作用:当患者同时服用多种药物时可能发生的药物相互作用。

3. 药物滥用和误用:患者错误使用药物导致健康问题。

4. 药物剂量错误:医务人员错误计算或给予患者错误剂量的药物。

5. 药品质量问题:药品生产过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导致的不良事件。

二、提高药师对药害事件的认识和预防能力1. 强调药品管理的重要性:药师应对药物存储、配制和质量控制等方面进行严格管理,以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

2. 加强药物知识培训:药师需要不断更新药物知识,了解药物的适应症、副作用和相互作用等信息。

3. 完善沟通与协作机制:药师应与医生、护士和患者保持良好的沟通,及时解答患者的疑问并避免信息传递出错。

4. 提供药物监测和咨询服务:药师可以通过监测患者的用药情况、评估药效和不良反应等,为患者提供专业的咨询和建议。

5. 建立药学委员会:医疗机构应建立药学委员会,定期评估药物使用的安全性和合理性,及时调整药物治疗方案。

三、药师应对药害事件的处理和纠正措施1. 收集事件信息:药师应详细记录药害事件的相关信息,包括患者个人信息、用药方案和不良反应等。

2. 分析事件原因:药师需要对药害事件进行深入分析,找出事件发生的原因,如剂量错误、药物选择不当等。

3. 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药师应与医务人员和患者共同探讨并制定预防措施,减少药害事件的概率。

4. 进行患者教育:药师可以向患者提供药物的正确使用和注意事项,提高患者用药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严重药品不良反应及药害事件报告、处置流程

严重药品不良反应及药害事件报告、处置流程

严重药品不良反应及药害事件报告、处置流程一、引言药品不良反应(ADR)是指在正常用法用量下,药品使用过程中产生的与用药目的无关或意外的有害反应。

严重药品不良反应(Serious ADR)是指可能导致死亡、危及生命、致残、致癌、致畸或者对器官功能产生严重损害的ADR。

药害事件是指由于药品质量问题或者药品使用不当,导致患者受到严重伤害或者死亡的事件。

在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和报告工作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

根据《药品管理法》和《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和评价办法》等相关法规,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药品生产企业、药品经营企业、医疗机构等应当对严重药品不良反应进行报告,并采取相应的处置措施。

本文旨在阐述严重药品不良反应及药害事件的报告、处置流程。

二、严重药品不良反应及药害事件报告流程1. 发现和报告严重药品不良反应及药害事件的发现和报告是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重要环节。

当发现疑似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或药害事件时,医疗机构应当及时填写《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并向所在地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2. 审核和评价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接到报告后,应当对报告的内容进行审核和评价。

必要时,可以要求医疗机构提供相关病历资料,以进一步核实和评估药品不良反应或药害事件的真实性和严重性。

3. 调查和取证对于确认的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或药害事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立即启动调查,收集相关证据,查明事件原因,并根据调查结果对相关药品进行风险评估。

4. 风险沟通和信息发布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将调查结果和风险评估报告及时向公众发布,提醒医务人员和患者注意药品使用安全,并采取相应的风险防控措施。

三、严重药品不良反应及药害事件处置流程1. 停用疑似药品当医疗机构发现疑似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或药害事件时,应当立即停用疑似药品,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2. 开展内部调查医疗机构应当对疑似药品不良反应或药害事件进行内部调查,查明事件原因,并根据调查结果采取相应的整改措施。

药害事件及其相关知识

药害事件及其相关知识

药害事件及其相关知识药害事件是指因药物使用、生产、管理等环节出现问题,导致患者或公众的健康受到威胁的事件。

这类事件不仅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伤害,也对社会产生了不良影响,引起了公众对药品质量安全的担忧与质疑。

本文将介绍药害事件的常见原因、对策以及公众应提高的药品安全意识。

一、药害事件的常见原因1. 药物质量问题:药害事件中最常见的原因之一是药物质量问题。

药品生产中,如果存在质量管理不严谨、原料药来源不安全或者生产工艺缺陷等问题,就可能导致药物质量不符合标准,从而对患者身体健康造成伤害。

2. 药物副作用:药物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也可能产生副作用。

某些人群对特定药物的代谢能力较差,容易出现不良反应,甚至引发严重后果。

对于药物的副作用,医生和患者都需要充分了解,避免因错误使用导致药害事件的发生。

3. 不合理用药:医生在开具处方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用药,并根据病情的变化及时进行调整。

然而,有些医生可能会因各种原因,在用药方面存在不合理的行为,给患者带来风险,增加药害事件的发生概率。

二、药害事件的防范措施1. 加强药品监管:政府和相关监管机构应加强对药品生产环节的监督力度,确保药品生产企业严格按照GMP和GLP等质量管理规范进行生产,以提高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 强化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与报告:医院和药店应建立健全的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与报告制度,及时发现和纠正药物的不良反应,减少药害事件的发生。

医生和药师要认真记录和监测患者的用药情况,及时与患者沟通,了解是否出现不适症状。

3. 弘扬科学用药理念:医生应坚持以科学的依据开具处方,避免过度开药和长期大剂量用药,尊重患者的知情权,为患者提供合理指导和解释。

患者也应主动与医生交流,积极配合治疗,避免盲目用药。

三、公众应提高药品安全意识1. 要选择合法渠道购买药品:购买药品要选择正规的医院或药店,不购买来源不明或价格异常低廉的药品。

同时,不要购买和使用过期药物,避免使用未经授权的药物。

国际上著名的药害事件.doc 精品

国际上著名的药害事件.doc 精品

药物不良反应的重大“药害”事件药物是人们用于治疗、预防和诊断疾病或调节机体生理机能的化学物质。

欧美国家较早走了合成药物的道路,使大批量的药物生产成为可能。

以阿司匹林为例,全世界每年生产超过4.5万吨,仅德国拜耳公司1996年的销售量就高达110亿片。

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旦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药害”事件,其涉及面会很广,危害就很大。

100年以来,全球曾发生重大的“药害”事件有40余起,使人们对药物的不良反应危害的严重性加深了认识。

其中比较突出的事件如下:沙利度胺与海豹畸胎沙利度胺(反应停)1957年首先在德国上市,因其能治疗孕妇的妊娠呕吐,迅速被推广到欧洲、亚洲、澳洲、北美(不包括美国)、拉丁美洲等几十个国家。

1961年10月,三位德国医生在西德妇科学家会议上报告了一些海豹肢畸形患儿的病例,引起了大家的重视。

以后其他地方报告接踵而来,许多新生婴儿的上肢、下肢特别短,甚至没有臂部和腿部,手和脚直接连在身体上。

经过长时间的流行病调查,证明这种“海豹肢畸形”是与患者的母亲在怀孕期间服用沙利度胺有关。

调查发现,该药在几个国家里共引起畸形1万余人,仅在西德就有6000到8000例。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反应停事件的危害如此之大,但是在美国、瑞士和当时的东德,由于对进口药品审批严格把关,基本上没有受到这个事件的冲击。

己烯雌酚与少女阴道癌1966—1969年间,美国波士顿市妇科医院的大夫们在较短的时间里先后发现有8名十多岁的少女患阴道癌,比同年龄组一个世纪以来报道的总数还多。

经过深入的调查,证明这些病例的发生与患者母亲妊娠期间服用己烯雌酚保胎有因果关系。

服药妇女所生的女儿患此癌的危险性比不服药的高出132倍。

其他医院也陆续有报道,至1972年,各地共收到91例8~25岁的阴道癌患者的报告,其中49例患者的母亲在妊娠期间服用过己烯雌酚。

非那西丁、磺胺酏剂与肾脏损害非那西丁曾是一种广泛使用的解热镇痛药。

1953年后,欧洲许多国家,特别是瑞士、西德、捷克等国家突然发现肾脏病人大量增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事件背后原因
• 其一是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 • 其二是药品生产企业及监管部门相关人员
缺少职业道德和专业精神; • 其三是残酷的竞争环境及反复的药品降价 造成企业为降低成本而牺牲了质量。
事件背后的GMP 事件背后的GMP • :一吨有毒的工业原料二甘醇从江苏泰兴流出,
由齐二药采购员大意买入,并由化验室出具合格证明后成 由齐二药采购员大意买入,并由化验室出具合格证明后成 为药用辅料,直至毒药流通市场。卖药原料的人叫王桂平。 为药用辅料,直至毒药流通市场。卖药原料的人叫王桂平。 王桂平与齐二药之间共发生两笔交易,第一批为工业丙二 王桂平与齐二药之间共发生两笔交易,第一批为工业丙二 醇,第二批则为低廉的二甘醇。丙二醇是一种药用溶剂, ,第二批则为低廉的二甘醇。丙二醇是一种药用溶剂, 无色黏稠,易燃低毒。工业丙二醇与医药级的差别在于, 无色黏稠,易燃低毒。工业丙二醇与医药级的差别在于, 后者比前者纯度更高。
THE END
二甘醇与丙二醇对比

丙二醇为无色澄明的黏稠液体,无臭,味 稍甜,与水、乙醇等能任意混溶。丙二醇是 一种重要的药用辅料,在化妆品及药品的应 用上,主要作为溶剂、塑化剂、吸水保湿剂、 用上,主要作为溶剂、塑化剂、吸水保湿剂、 防腐抗菌剂、辅助活性成分渗透剂及角质软 化溶解剂使用。 化溶解剂使用。 • 二乙二醇又名二甘醇,外观为无色透明、 无机械杂质的液体。二乙二醇主要用作溶剂, 还可作树脂的增塑剂、烟草防干剂、纤维润 还可作树脂的增塑剂、烟草防干剂、纤维润 滑剂和天然气的干燥剂等。 滑剂和天然气的干燥剂等。 • “亮菌甲素注射液”主要用途 亮菌甲素注射液” “亮 菌甲素注射液”在临床上一般用于急性胆囊 菌甲素注射液”在临床上一般用于急性胆囊 炎、慢性胆囊炎发作、其他胆道疾病并发急 性感染及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浅表性萎缩 性胃炎等疾病的治疗。
Designer:3A415
• 研发部 (R&D):王波 李高盼 (R&D) • 质量控制(QC):练勇刚 质量控制(QC):练勇刚 QC): • 质量保证(QA):周云 质量保证(QA):周云
事件背景
• 2006年4月22日、23日,广州中山三院传染科 2006年 22日、23日,广州中山三院传染科
1968年建厂,近年多次受到造假指控,在 1968年建厂,近年多次受到造假指控,在 对齐二厂GMP认证的时期,该厂有弄虚作假 对齐二厂GMP认证的时期,该厂有弄虚作假 的嫌疑,自1999年起,一个姓盖的人自己 的嫌疑,自1999年起,一个姓盖的人自己 带着工人在该药厂生产,对外销售也用了齐 二药厂的品牌,盖某带工生产一直持续到此 次出事前。另据多名职工透露,从2001年 次出事前。另据多名职工透露,从2001年 到2003年底,齐二药在通过GMP认证前后, 2003年底,齐二药在通过GMP认证前后, 专门成立了一支特殊的队伍:擦药班。职工 称,擦药班共有7人,主要任务是“ 称,擦药班共有7人,主要任务是“用酒精 擦玻璃瓶上的生产日期” 擦玻璃瓶上的生产日期”。
• 相关人员的专业素养不高(有的员工只有 相关人员的专业素养不高(有的员工只有
初一水平),因为很多药厂都是原来的国 初一水平),因为很多药厂都是原来的国 企改制过来的,很多员工都没有经过专业 的学习,稍加培训即上岗,对于药厂GMP 的学习,稍加培训即上岗,对于药厂GMP 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安全意识比较 薄弱
第七章 • 确认与验证 • 第一百四十二条 当影响产品质量的主要 因素,如原辅料、与药品直接接触的包装 材料、生产设备、生产环境(或厂房)、 生产工艺、检验方法等发生变更时,应当 生产工艺、检验方法等发生变更时,应当 进行确认或验证。必要时,还应当经药品 监督管理部门批准。
• 管理有瑕疵。齐二厂位于齐齐哈尔市东郊,
相关事件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937年,美国一家公司的主任药师瓦特金斯(HaroldWotkins) 1937年,美国一家公司的主任药师瓦特金斯(HaroldWotkins) 为使小儿服用方便,用二甘醇代替酒精做溶媒,配制色、香、味 为使小儿服用方便,用二甘醇代替酒精做溶媒,配制色、香、味 俱全的口服液体制剂,称为磺胺酏剂,未做动物实验,全部投入 市场,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当时的美国法律是完全许可的。到 这一年的9 10月间,美国南方一些地方开始发现患肾功能衰竭 这一年的9~10月间,美国南方一些地方开始发现患肾功能衰竭 的病人大量增加,共发现358名病人,死亡107人,成为上世纪影 的病人大量增加,共发现358名病人,死亡107人,成为上世纪影 响最大的药害事件之一。 响最大的药害事件之一。 • 1990年1月到1992年12月,孟加拉国达卡地区的一家医院一下 1990年 月到1992年12月,孟加拉国达卡地区的一家医院一下 子收治了339名不明原因的儿童肾衰竭病人,其中236名死亡。经 子收治了339名不明原因的儿童肾衰竭病人,其中236名死亡。经 过调查,这些孩子大多数都服用了一种退热净酏剂。这种退热净 酏剂在生产过程中,厂家使用了比较便宜的二甘醇代替丙二醇 酏剂在生产过程中,厂家使用了比较便宜的二甘醇代替丙二醇 • 1995~1997年,海地一家医药公司使用被二甘醇污染的原料制 1995~1997年,海地一家医药公司使用被二甘醇污染的原料制 成退烧药,导致80多名孩子因肾衰竭死亡。 成退烧药,导致80多名孩子因肾衰竭死亡。 • 1998年春,印度德里附近的某村镇发现有36名6岁以下的儿童 1998年春,印度德里附近的某村镇发现有36名 肾功能严重衰竭,最后有33名儿童死亡。他们中大多数不足2 肾功能严重衰竭,最后有33名儿童死亡。他们中大多数不足2岁, 最小的才两个月。调查发现,这些孩子都服用了一种止咳糖浆, 而这种止咳糖浆中被检测出含有17.5%的二甘醇 而这种止咳糖浆中被检测出含有17.5%的二甘醇
二例重症肝炎病人先后突然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 症状。29日和30日,又有病人连续出现该症状。 症状。29日和30日,又有病人连续出现该症状。 院方通过排查,将目光锁定齐齐哈尔第二制药有 限公司(以下简称齐二药)生产的“ 限公司(以下简称齐二药)生产的“亮菌甲素注 射液” 射液”上,这是病人们当天唯一都使用过的一种 药品
措施
• 一、要提高药品生产与经营的透明度;及时补漏, 一、要提高药品生产与经营的透明度;及时补漏, •
加强对生产经营资质的审核工作加强对改制企业 加强对生产经营资质的审核工作加强对改制企业 的监督 二、要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和改进监督工作,下 二、要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和改进监督工作,下 大力气整顿和规范药品市场秩序;对制售假劣药 大力气整顿和规范药品市场秩序;对制售假劣药 品的不法活动,必须加大打击力度,依法严惩, 品的不法活动,必须加大打击力度,依法严惩, 对忘忽职守、失职渎职的工作人员,必须严肃追 究责任
• GMP认证,是指由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GMP认证,是指由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组织GMP评审专家对企业人员、培训、厂 组织GMP评审专家对企业人员、培训、厂 房设施、生产环境、卫生状况、物料管理、 生产管理、质量管理、销售管理等企业涉 及的所有环节进行检查,评定是否达到规 及的所有环节进行检查,评定是否达到规 范要求的过程。
小知识:
• 中山三院感染科主任高志良接受本报独家
专访时透露,作为工业溶剂的“二甘醇” 专访时透露,作为工业溶剂的“二甘醇” 对人体的致死量是0.014-0.017毫克/ 对人体的致死量是0.014-0.017毫克/公斤, 60公斤体重的人仅需 10毫克就可致死。而 60公斤体重的人仅需 10毫克就可致死。而 齐二药厂生产的假“亮菌甲素” 齐二药厂生产的假“亮菌甲素”注射液二 甘醇含量达325.9毫克/毫升,64名病人共 甘醇含量达325.9毫克/毫升,64名病人共 使用了887支10毫克规格的假“亮菌甲素” 使用了887支10毫克规格的假“亮菌甲素”, 相当于129-2000倍致死剂量的“二甘醇” 相当于129-2000倍致死剂量的“二甘醇” 直接点滴进病人静脉里!
事件原因
• 生产亮菌甲素注射液所需要的溶剂丙二醇,是 生产亮菌甲素注射液所需要的溶剂丙二醇,是
齐二药采购员钮忠仁向江苏泰兴市的不法商人 齐二药采购员钮忠仁向江苏泰兴市的不法商人 王桂平购入的。王桂平伪造产品注册证等证件, 王桂平购入的。王桂平伪造产品注册证等证件, 以中国地质矿业总公司泰兴化工总厂的名义, 于2005年10月将工业原料二甘醇冒充药用辅料 2005年10月将工业原料二甘醇冒充药用辅料 丙二醇出售给齐二药。假冒原料进厂后,化验 丙二醇出售给齐二药。假冒原料进厂后,化验 室主任陈桂芬等人严重违反操作规程,未将检 测图谱与标准图谱进行对比鉴别,并在发现检 验样品相对密度与标准严重不符的情况下,将 其改为正常值,签发合格证。
• 第三章 • 机构与人员 • 第十八条 企业应当配备足够数量并具有 企业应当配备足够数量并具有
适当资质(含学历、培训和实践经验)的 管理和操作人员,应当明确规定每个部门 管理和操作人员,应当明确规定每个部门 和每个岗位的职责。岗位职责不得遗漏, 交叉的职责应当有明确规定。每个人所承 担的职责不应当过多。 • 所有人员应当明确并理解自己的职责,熟 所有人员应当明确并理解自己的职责,熟 悉与其职责相关的要求,并接受必要的培 悉与其职责相关的要求,并接受必要的培 包括上岗前培训和继续培训。 训,包括上岗前培训和继续培训。
事件结果
• 最终导致13人死亡,部分人肾毒害的惨剧。 最终导致13人死亡,部分人肾毒害的惨剧。
事后处罚
黑龙江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吊销齐二药厂《 黑龙江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吊销齐二药厂《药品 生产许可证》 并处以1000多万元的巨额罚款 罚款, 生产许可证》,并处以1000多万元的巨额罚款, 该厂一百七十多个药品批准文号自动作废 自动作废。 该厂一百七十多个药品批准文号自动作废。受 到该药伤害的患者或家属将齐二药厂、 到该药伤害的患者或家属将齐二药厂、中山三 药品经销商广东医保公司、 院、药品经销商广东医保公司、金蘅源公司告 民事赔偿。 上法庭,索取高额的民事赔偿 上法庭,索取高额的民事赔偿。广州市中级人 民法院已作出终审判决,中山三院、 民法院已作出终审判决,中山三院、药品经销 要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商要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