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气虚与肝阳虚的研究进展
肝气虚与肝阳虚地研究进展

肝气虚与肝阳虚的研究进展肝气虚与肝阳虚的研究进展五脏皆有气、血、阴、阳,肝亦有其气、血、阴、阳肝主疏泄而藏血,体阴而用阳,自《经》起即不乏有关肝气虚与肝阳虚的论述。
近代秦伯未则明确指出“肝虚证有属于血亏而体不充者,也有属于气衰而用不强者,应包括气、血、阴、阳在。
即肝血虚、肝气虚、肝阴虚、肝阳虚四”。
然世人偏于肝阴血之不足,略于肝阳气之衰微,以致影响脏象学说与阴阳学说的完整性。
进步阐明肝气虚与肝阳虚证的本质,本文总结了近年肝气虚与肝阳虚证的实验与临床研究进展。
1 肝气(阳)虚证的临床研究1.1 肝气虚与肝阳虚证的临床表现与治疗原则家旭提出肝气虚的诊断标准(1)具备气虚证的表现;(2)情志改变;(3)肝经所过部位不适;(4)女性月经不调或痛经。
具备(1)(2)(3)(4)伴或不伴脾气虚即可诊断肝气虚[1]。
麦氏指出肝气虚与脾气虚、肝阳虚与肾阳虚的临床表现皆同中有异,不可混淆[2]。
一般认为肝气虚以懈怠乏力,不耐劳作,悒悒不乐,易恐善惊,胁肋隐痛,喜按喜击,视物不清,耳鸣耳聋,爪甲干枯,脉弦细为特点;脾气虚则以四肢乏力,脘腹胀满,便溏纳呆,脉微细为特点。
由于木不疏土,肝气虚证患者也可见到脘腹胀满,便溏纳呆。
肝阳虚则在肝气虚的基础上症见畏寒肢厥,筋脉拘急,巅顶冷痛,寒疝腹痛,脉沉弦;而肾阳虚则以腰酸背凉,足跟麻木,夜尿阳萎,周身浮肿,脉迟无力为特点。
由于乙癸同源,肝阳虚症也可见到腰膝酸软等症。
氏对520名气虚证的研究指出肝气虚占气虚证的18.85%,女性、中年、情绪不稳定者与肝气虚正相关,28.57%的肝气虚患者无明确的现代医学诊断,可能处于亚健康状态[3,4]。
麦氏指出肝气虚与脾气虚、肝阳虚与肾阳虚的治疗也有不同[2]。
一般而言,补气之药既能补脾,也能补肝,但补脾以人参为长,补肝以黄芪为优;温阳之药既能温肾,也能温肝,但温肾之药以附子、杜仲、菟丝子等为优,而温肝之药则以桂枝、肉桂、小茴香、高良姜、台乌、吴茱萸等为佳。
【doc】肝气(阳)虚证病理生理学基础研究

肝气(阳)虚证病理生理学基础研究0一6.166证的研究』TCM.March,2000.V o】.41,No.3是,肝气(阳)虚证病理生理学基础研究l/圭窒塑陈泽奇查张翔李学文邪东红'殷垒荣摘要奉文采取证病结合,多层次多项指标对肝气(阳)虚证进行病理生理学基础研究.研究结果发现.肝气(阳)虚证有4个方面的病理变化:(i)交感神经功能活动降低;(2)调节血管平滑肌舒壤功能的活性物质显着变化,微血管处于收缩状态.微循环障碍;(3)机体能量代谢水平降低.供能不足;(4)炎症介质增加,组织里炎性反应.抽词j~札{I/f,d,一…I'肝气(阳)虚为肝脏本身功能不足所致的病证,研究从证入手,证病结合探讨肝气(阳)虚证的病理生理学基础,并与肝胆湿热证及健康人进行对照观察.现报道如下l材料与方法根据江苏省卫生厅编《疾病临床诊断和疗效标准经西医确诊为慢性胆囊,胆石症,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及慢性肝炎.并经中医辨证,符台肝气(阳)虚证,肝胆湿热证者作为观察对象及对照病例中医辨证标准:肝气(阳)虚证辨证标准,参考有关文献制定口.肝气虚:(1)胁f}b满闷,(2)腹胀纳呆,(3)心烦郁郁不乐,(4)不耐疲劳,善太息.(5)四肢乏力,懒言,(6)易惊善恐,(7)视力减退,(8)筋脉挛缩,(9)妇人月经不调,小腹疼痛,(10)苔白滑,脉虚无力具备7项即可诊断.肝阳虚证:肝气虚证兼:(1)胁痛怕冷,(2)四肢厥逆,(3)腰膝少腹玲痛具备2项可诊断.肝胆湿热证标准口]:(1)胁肋胀痛,(2)头身沉重,(3)口苦口干不欲饮.(4)呕恶纳果.(5)或面目周身发黄或带下黄臭或阴囊湿疹,(6)尿黄浊,(7)苔黄腻,脉弦滑数具备4项即可诊断.本组观察病例共l.1例,选用1993年6月~1997年10月本院,长沙市第四医院,益阳市第二人民医院及南县中医院病人,其中住院病人72例,门诊病人29例.肝气(阳)虚证63例,男28例.女3j例,年龄26~72岁,平均年龄47.5岁;慢性胆囊炎胆石症4l例,消化性溃疡7例,慢性胃炎l1例,慢性肝炎4例肝H湿】湖南医科太学附属湘雅医院中西医结台研究所,湖南省长抄市湘雅路141号(410005)2湖南医科大学附属湘雅医院嫂稿日期:1998—10—05热征38例,男l5例,女23例,年龄24~75岁.平均年龄47.3岁,38例均为慢性胆囊炎,其中有l8倒台并胆结石.健康人对照组68名.系本院职工,工厂工人及献血人员,男33人,女35人,年龄28~70岁,平均年龄46.5岁.观测指标;血浆儿茶酚胺类(CA);包括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多巴胺(DA)测定,按Eisenho~er法,检测仪器用高效液相色谱仪,系Waters208系列.电化学检测器为LC/4B型血浆环核苷酸(cAMP,cGMP)检测,药盒由中国原子能科学技术研究所提供血浆血栓素B(TXB),6-酮一前列腺素F(6-Keto—PGF),P物质(SP)含量测定,分别由中国人民解放军301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所提供放免药盒.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含量测定,由30]医院提供放免药盒.血浆醛固酮(ALD).血浆皮质醇(Cor),血清甲状腺素(T.…TrT.)及促甲状腺素(TSH)测定,分别用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中国原子能科学技术研究所,中国同位素公司北方免疫试剂研究所提供放免药盒.血浆p一内啡肽(EP)含量测定, 由上海第二军医大学神经生物学教研室提供放免药盒.2结果2.1各组血浆儿茶酚胺类含量比较:健康人组60例, NE与E均值分别为2237±】l22,957=478~mol/g? Hb,肝胆湿热证组30例,分别为3283±1677,1460±l059/~mol/g?Hb,肝气(阳)虚证组36例,分别为l217±412,j18=224~.mol/'g?Hb.肝气(阳)虚证组NE,E均值较健康人组及肝胆湿热证组明显降低,而肝胆湿热证组NE,E均值较健康人组明显升高,差异均有显着性(P均<O.01).2.2血浆环核苷酸含量比较:表2示,肝气(阳)虚证组cAMP较健康人组明显降低,cGMP较健康人组明表1两组血浆cAMP,cGMP含量比较(pmO/ml,±s) 分组倒数cAMPcGMPcAMP/cGMP与健康^组比较一*P<O.01中医杂志2000年3月第41卷第3期l表2各组血浆TXB2,6-Ke【0PGF_口lTNF含量比较(pg/mI,=)与健摩凡组比较,P<O.05.P<0.01;与肝胆湿热证组比较.AP(O.01表3各组血清T.,T,rT..TSH,Cor含量比较(j土)与健康^组比较.*尸<005.**P<001I与肝胆湿热证组比较.AP(0.05,△△P<0.01寰4各组血浆sP,AID.B—EP含量比较(pg/mI,土)与键康人组比较.*P<005,P<001;与肝胆湿热证组比较,△P<o05.Z~L,P<o.01显升高,cAMP/cGMP比值较健康人组明显降低(尸<0.01).2.3各组血浆TXB2,6-Kero—PGF…TNF含量比较:表2示,肝气(阳)虚证组,血浆TXB较健康人组明显升高(P<0.01),6-Keto—PGF较健康人组明显降低(P<O.01),而肝气(阳)虚证组TNF较肝胆湿热证组明显降低(P<0.01).2.4各组血清T,T,rT.,TSH,Cor含量比较:表3示,肝气(阳)虚证组T…TCor较健康人组显着降低(P<0.05或P(0.01),而T.,TSH较健康人组显着升高(P-(0.01).2.5各组血浆SP,ALD,EP含量比较;表4示,肝气(阳)虚证组SP,EP较健康人组及肝胆湿热证组显着升高(P-(0.05或P(0.01),而肝气(阳)虚证组AID较肝胆湿热证组显着降低(P<0.01)3讨论肝气虚与肝阳虚虽有区别,但气属阳,二者同属一性,常合称气阳,故本文一并探讨肝气(阳)虚证是由于气虚肝失疏泄及阳气虚弱,肝失条达.致肝脏本身功能不足所形成的病证.肝为风木之脏,主疏泄,主藏血,主藏魂,与精神情志活动,消化吸收,气血运行,疏通水道,贮藏和调节血量等功能有关.其生理上,虽有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的特点,但病理上由于情绪刺激致肝失疏泄而形成肝气郁结证,超越肝脏本身的调节限度, 加上素体阳虚,可出现肝虚寒证;另一方面肝为将军之官,内寄相火,外应风木,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肝阴血不足易引起阳亢,久则阴损及阳,肝功能衰减,而导致肝气(阳)虚,阳虚生外寒而出现一系列虚寒证候.本项目以肝的生理功能及肝气(阳)虚的病因病理为学术思路,运用现代医学观点.提出肝气(阳)虚证可能与神经体液调节,能量代谢及内分泌等方面有关的设想,并从这些方面设立相应指标进行观察,以证病结合的方法选择病例,本证为虚证,故设实证肝胆湿热证对照观察.本研究初步发现,肝气(阳)虚证有4个方面的病理生理改变;(1)交感神经功能活动降低.NE既存在于中枢神经内,又普遍存在于外周的肾上腺素能神经中,也存在于肾上腺髓质,它除了在脑内起神经递质作用外,还是主要的交感神经递质.E在整个神经系统含量很少,主要存在于肾上腺髓质内肝气(阳)虚证NE,E,Cot,ALD较健康人组及肝胆湿热证组显着降低,提示外周交感一肾上腺髓质功能减退.而肝胆湿热证组NE,E较健康人明显升高,提示外周交感一肾上腺髓质功能亢进.显示肝气(阳)虚证与肝胆湿热证在交感神经活动方面具有不同的病理基础(2)调节血管平滑肌舒缩功能的活性物质显着变化,微循环障碍TXB2,cGMP具有收缩血管作用,6Keto—PGF cAMP具有舒张血管作用一,本研究结果显示,肝气(阳)虚证组,TXB2及TXB2,6Keto—PGF1比值增高, 提示微血管收缩甚至痉挛,导致微循环灌流量减少,发生微循环障碍[.此外,肝气(阳)虚证组还出现cAMP水平降低,cGMP水平增高,cAMP/cGMP比值降低,168提示小血管痉挛,微循环障碍口可见肝气(阳)虚证组由于血管活性物质的异常变化导致微循环障碍.(3)机体能世代谢水平降低,供能不足甲状腺激素最主要的生理作用是调节机体物质的能量代谢增加组织的氧耗率和产热量,维持组织正常的生理功能L6.检测结果显示旰气(阳)虚证组T:,T显着降低,rT.,TSH显着升高,提示机体处于低T.综合征状态,机体代谢率降低,组织器官供能不足.(4)炎症介质增加,组织呈炎性反应SP和TNF为重要的炎症介质,EP为肽类物质,有镇痛作用.又为应激反应的项指标.肝气(阳)虚证组SP,TNF及EP均有不同程度增加率项研究结果显示,肝气(阳)虚证与肝胆湿热证的病理生理变化有密切联系,前者属虚证,后者为实证,在指JTCM.March.2000.V o】.41,No.3标控删结果也显示出不同的病理基础.初步表明虚证与实证之间的差别,这些不仅符合中医理论,也符合机体的代谢状态,故本研究有重要意义,尚待进一步研究参考文献1胡文宝谈肝气虚肝阳虚山东中医杂志.1鲫5.(3]:56.2蜩玉伦.关于肝阳气虚的几个问题新中医,1986,(5):51523李家邦.陈译奇,强翔,等.肝胆湿热证的研究中医杂志1998.39 (1):44d6车泓.血浆TXA:,PG[出平与虹癣证及活血化瘢研究中国中西医结台杂志.1995.15(11)701706.5刘亚光从分子生物学讨论肝本质浙江中医药,1979.(4】1∞1056钱礼.甲状腺瘴病.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22—44 垂一。
从肝气虚、肝阳虚论治慢性乙肝

从肝气虚、肝阳虚论治慢性乙肝【摘要】:素有“肝无虚证肾无实证”之说,盖认为肝为刚脏主升主动,易于阳亢,化火生风,不易致虚寒。
然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迁延不愈究其根本,实乃人体阳气虚弱,正虚不能抗邪或正虚邪恋,邪盛正衰而导致疾病迁延不愈。
因此,慢性乙肝之为病,首先是肝的阳气受到抑制,使肝阳不振,郁而不伸,阳用不得,进而出现的一系列的临床病变的一类疾病。
肝脏阳气亦区别于它脏阳气,运用温肝阳法治疗慢性乙肝基本病机肝阳虚具有特殊价值。
【关键词】:慢性乙肝;肝阳虚;肝气虚;温补肝阳肝为刚脏主升主动,易于阳亢,化火生风,不易致虚寒。
然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迁延不愈究其根本,实乃人体阳气虚弱,正虚不能抗邪或正虚邪恋,邪盛正衰而导致疾病迁延不愈。
现代医家多谈肝肾阴虚之证,而少有提及肝气虚、肝阳虚,然有关肝阳虚及其谴方用药的论述甚多,唯未被后世医家所重视。
笔者将以肝气虚、肝阳虚为理论基础,探讨慢性乙肝的遣方用药。
1.肝气虚、肝阳虚的理论基础多数医家皆从标论治,如湿热、血瘀、气滞等,却不知慢性乙肝病机之根本在于肝阳虚。
纵览先贤言及肝阳虚者甚多,唯未被后世医家所重视。
《素问·生气通天论》谓:“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
”阐释了人体阳气的重要性,其中也必然包括肝阳。
又如《灵枢·天年》谓:“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减,目始不明”。
而气属阳,阳统乎气,气虚乃阳虚之始,阳虚乃气虚之渐。
肝气久虚,必致肝阳亦虚,肝(气)阳虚,则厥阴肝经虚寒,故可见善惊易恐,眩晕,巅顶头痛,睾丸或阴器内缩,纳少呕逆,腹胀气壅及妇人月经不调,舌淡嫩苔白,脉弦细而迟[1]。
唐·孙思邈在《千金方》中拟补肝汤,用治肝虚寒之“病苦胁下坚,寒热,腹满不欲饮食,腹胀悒悒不乐,妇人月经不利,腰腹痛。
”等症,且在此方基础上加附子汤,名竹沥汤,以治肝阳虚、寒湿内侵、血虚运行涩滞之身体骨节疼痛等证。
宋·严用和指出:“方其虚也,虚则生寒。
论肝气虚与肝阳虚

论肝气虚与肝阳虚肝阳虚是肝脏的阳气虚损,而导致肝脏功能低下或衰退的病理变化,肝气虚为病之始,肝阳虚为病之渐,所以肝气虚必然会导致肝阳虚,二者相辅相承互为因果。
1生理病理肝五行属木,主疏泄,性喜条达,恶抑郁。
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内寄相火,为魂之舍。
临床以肝阴虚而引起的肝阳上亢,肝风内动以及肝火上炎,肝胆湿热证等本虚标实或实证较为多。
因此古人有“肝有泄无补”之论。
综上溯源,而肝阳虚在古今医论中详经甚少。
言之阴阳,则有阳必有阴,有阴必有阳,没有阳亦无以言阴,二者相互依存,互根为用,经云:“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论之五脏,其四脏临床均有气虚、阳虚、血虚、阴虚之分,而肝脏怎能无阳虚之存在呢?临床实践证明,肝既有阴虚证,就必然有阳虚证,所以肝阳虚是客观存在的。
肝藏血赖肝阳的温煦、肝气的推动来调节周身血量以营养全身。
肝以血为本,以气为用,血属阴,气属阳,为人体之根本,《难经,七十五难》中说:“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
”肾属水为肝为母。
临床可见肾阴虚,肾阳虚之别,肝何独亏于阴,而无亏于阳。
肾阳不足必然可以引起肝阳不足,肝阳不足也可引起肾阳不足。
只有肝阳充足,才能固守经脉,使寒邪不致内侵,筋脉得于温养,身体关节活动自如。
肝的疏泄条达全赖肝气(阳)的调节气机,升降出入,协助心脏推动血液和津液的运行营养全身;助肾温煦脾胃腐熟消化食物,使水谷精微得升,浊气得降;肝气(阳)平和,情志舒畅,水火既济,神魂自安。
反之即可发生病变,如脾胃失于温煦可出现脘腹胀满,胁肋满闷,食后腹胀等证;肝功能低下,母病及子,累及心脏,可出现心气不足,胸闷短气,惊悸失眠等。
2临床表现2.1 肝经循行部位出现的症侯群2.1.1 阳虚头痛头痛绵绵,时发时止,遇劳尤甚,神疲乏力,畏寒少气,双目羞明,舌体胖有齿痕,质淡,苔薄白或水滑,脉细弱无力。
2.1.2 冲任虚寒形寒肢冷,小腹冷痛,喜暖喜按,月经色淡量少,甚至闭经,不孕阴冷,舌质淡,苔薄白,脉沉迟无力。
肝气虚与肝阳虚的研究进展

肝气虚与肝阳虚的研究进展肝气虚与肝阳虚的研究进展五脏皆有气、血、阴、阳,肝亦有其气、血、阴、阳肝主疏泄而藏血,体阴而用阳,自《经》起即不乏有关肝气虚与肝阳虚的论述。
近代伯未则明确指出“肝虚证有属于血亏而体不充者,也有属于气衰而用不强者,应包括气、血、阴、阳在。
即肝血虚、肝气虚、肝阴虚、肝阳虚四”。
然世人偏于肝阴血之不足,略于肝阳气之衰微,以致影响脏象学说与阴阳学说的完整性。
进步阐明肝气虚与肝阳虚证的本质,本文总结了近年肝气虚与肝阳虚证的实验与临床研究进展。
1 肝气(阳)虚证的临床研究1.1 肝气虚与肝阳虚证的临床表现与治疗原则家旭提出肝气虚的诊断标准(1)具备气虚证的表现;(2)情志改变;(3)肝经所过部位不适;(4)女性月经不调或痛经。
具备(1)(2)(3)(4)伴或不伴脾气虚即可诊断肝气虚[1]。
麦氏指出肝气虚与脾气虚、肝阳虚与肾阳虚的临床表现皆同中有异,不可混淆[2]。
一般认为肝气虚以懈怠乏力,不耐劳作,悒悒不乐,易恐善惊,胁肋隐痛,喜按喜击,视物不清,耳鸣耳聋,爪甲干枯,脉弦细为特点;脾气虚则以四肢乏力,脘腹胀满,便溏纳呆,脉微细为特点。
由于木不疏土,肝气虚证患者也可见到脘腹胀满,便溏纳呆。
肝阳虚则在肝气虚的基础上症见畏寒肢厥,筋脉拘急,巅顶冷痛,寒疝腹痛,脉沉弦;而肾阳虚则以腰酸背凉,足跟麻木,夜尿阳萎,周身浮肿,脉迟无力为特点。
由于乙癸同源,肝阳虚症也可见到腰膝酸软等症。
氏对520名气虚证的研究指出肝气虚占气虚证的18.85%,女性、中年、情绪不稳定者与肝气虚正相关,28.57%的肝气虚患者无明确的现代医学诊断,可能处于亚健康状态[3,4]。
麦氏指出肝气虚与脾气虚、肝阳虚与肾阳虚的治疗也有不同[2]。
一般而言,补气之药既能补脾,也能补肝,但补脾以人参为长,补肝以黄芪为优;温阳之药既能温肾,也能温肝,但温肾之药以附子、杜仲、菟丝子等为优,而温肝之药则以桂枝、肉桂、小茴香、高良、台乌、吴茱萸等为佳。
肝气虚证辨治浅析

情绪及思维活动 的改变 , 如抑郁 不快 或烦躁不 安 、 思维迟 钝 、 多
梦善恐等 ; ③肝经 所过 部位 出现 不适 , 如 胸胁 满 闷 、 喜引 太息 、 少腹坠胀等 ; ④女性可 出现 月经不 调 、 痛经 、 闭经 等。凡具备 前 3项 , 兼或无脾虚证者 即可诊 断为肝气 虚证 。 王菲菲 认 为肝 气虚 的 临床 表现 主要 有 : ① 具 有气 虚 特
・
1 9 0・
中西 医结 合肝病杂志 2 0 1 7年第 2 7卷第 3期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5— 0 2 6 4 . 2 0 1 7 . 0 3 . 0 2 3
肝气虚证辨治浅析 术
杨 磅 张 玮
( 上海 ,2 0 0 0 3 2 ) 上 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 院感染科
的 。除 此 , 蒲 辅 周 亦 指 出五 脏 有 阳虚 阴虚 之别 。
2 病 因 病 机
沦及肝气 虚的病 因病机 , 喻 自成 认 为肝 虚失养 , 肝 升不 技、 疏 泄失常 、 气虚 不 固为 肝气 虚 的基 本病 理。谭 春雨 则 认 为虚寒 证是肝气虚 的基 本病 理变化 。 柳红 良 把肝气虚 的病 因总结 为 : 外感 六淫 、 饮食 不调 、 情 志失常 、 攻伐太过 、 年 老久 病等 五方 面 。卢 良威 认 为肝气 虚 的病 因 , 以七情 内伤 , 劳累过度 , 或肝病 用药 不 当等耗伤肝 气为 多见 。赖 文强 归纳 肝气 虚 的病 因大致 有 : ① 禀 赋不 足 , 肝气
近代名医秦伯未 在 《 谦 斋医学讲 稿》中指 出: “ 从 整个 肝
蔡春江教授温肝阳法论治乏力2则

蔡春江教授温肝阳法论治乏力 2则摘要:蔡春江主任中医师,河北省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研究生导师,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继承人,善用古方、经方、复方治疗内科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杂症,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经验丰富。
笔者有幸侍诊于侧,获益匪浅,现将吾师治疗乏力医案 2则介绍如下,以供同道借鉴。
关键词:吴茱萸汤暖肝煎温肝阳乏力乏力一症广泛存在于多种疾病和亚健康状态中,并且与阳气虚弱密切相关,《黄帝内经》谓“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人体生理功能赖阳气之温煦、气化。
中医学界普遍认为,脾胃虚弱,气血乏源是疲乏之症的基本病因病机。
而临床观察和理论研究证明,肝气虚、肝阳虚与乏力同样密不可分。
1.肝与疲劳的关系肝以血为体,以气为用,体阴而用阳。
肝血充足,筋膜得润方能持续耐劳。
肝气、肝阳是疏泄的动力,舒畅全身气机,并推动血液和津液运行。
肝气虚则懈怠乏力,四肢懒抬,不耐劳作,筋挛拘痛或麻木,头晕眼花,脉濡细,舌胖有齿痕;气为阳之渐,阳为气之极。
肝阳不足则表现为肝气升发不足或兴奋机能低下,此为肝虚无力推动人体生命活动。
除伴有肝气虚的症状体征,肝阳虚还有四肢不温、舌质淡苔白、脉象沉细弦迟等寒象, 以及诸脏腑功能的减退。
《素问·生气通天论》言:“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素问·六节藏象论》云:“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
”明代马莳《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云:“肝主筋,故劳倦罢极以肝为本。
”张景岳亦云:“或拘挛痛痹者,以木脏之阳虚,不能营筋也。
”肝阳虚弱,筋失其用,人体耐受疲劳的能力和运动功能下降,必然出现长期、反复的体力和(或)脑力疲劳[1]。
2.医案举隅蔡师善用吴茱萸汤温肝阳治疗乏力疲倦,药效屡验。
2.1温肝阳治疲劳朱某,男,57岁,主因乏力一月余来我院就诊,患者长期乏力,善太息,口臭一年余,验呼气试验为阴性,查舌淡有齿痕,苔白腻,脉沉细。
处方:制吴茱萸6g,大枣6g,人参9g,生姜6g,当归9g,枸杞子12g,茯苓6g,乌药9g,肉桂6g,炒白芍12g,焦麦芽18g,甘草6g,酒萸肉50g,煅牡蛎18g,黄芪30g,小茴香12g,陈皮30g,沉香9g,香薷12g。
浅谈肝疏不及与肝气虚、肝阳虚

浅谈肝疏不及与肝气虚、肝阳虚肝主藏血、司疏泄,以血为体,以气为用,故曰体阴而用阳。
肝的虚证既有肝“体”亏损,也有肝“用”不足。
秦伯未在《谦斋医学讲稿·论肝病》中指出:“正常的肝气和肝阳是肝脏升发和条畅的一种能力,故称做‘用’,病则气逆阳亢,即一般所谓‘肝气’、‘肝阳’证;或表现为懈怠、忧郁、胆怯、头痛麻木、四肢不温等,便是肝气虚和肝阳虚的证候。
”这种肝气虚和肝阳虚的证候乃疏泄不及所致。
由于肝的疏泄作用主要表现在调节情志、疏畅气血、促进胆汁分泌与排泄、协助脾胃消化等方面,故疏泄不及也多涉及于此。
从脏腑阴阳的生理病理方面论证了肝虚证既有阴虚、血虚,亦包含有阳虚、气虚。
气虚为之渐,阳虚为之甚。
其病因包括禀赋不足、七情所伤、肝气郁结、寒邪直中及肾虚脾虚。
临床见证主要表现在疏泄功能不及、肝血不充方面。
治疗应于养肝阴补肝血基础上再加补气温阳之品。
肝气虚、肝阳虚证治,教科书多不载。
在肝虚证的论述中,以肝阴虚、汗血虚概之。
而其它四脏,则均有其气(阳)虚证候。
脏腑的阴阳,其正常生理功能,本处于互根、互用、互为消长的阴平阳秘状态,孤阳不生,独阴不长。
病理方面,阴阳的偏盛偏哀是疾病产生的内在基础。
肝气虚,早在《内经》中就有记载,但始终没有引起后世医家的重视,专题论述者鲜见,教科书中多不提及,使之名存实亡。
分析导致肝气虚证不被人重视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由于肝的生理、病理特点所决定,肝气虚证确实要比肝阴虚证和肝血虚证少,比其他肝之实证也少,故被忽略;二是始终没有确定肝气虚证的诊断标准及治疗方药,以致临床无依据可循;三是肝气虚证与脾气虚证有许多类似之处,临证往往以脾代肝,将肝气虚证误作脾气虚证进行辨治。
因此,要真正确立肝气虚证,并能指导临床辨证论治,必须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肝气虚证确立的理论依据肝与其他脏一样,阴阳气血俱全。
这既是肝脏本身的需要,也是维持肝之生理活动的保障。
同样,肝病既有阴虚也会有阳虚,既有血虚也会有气虚,岂能只有阴血不足,而无阳气亏虚之理?五脏唯肝无气虚证亦于理不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肝气虚与肝阳虚的研究进展肝气虚与肝阳虚的研究进展五脏皆有气、血、阴、阳,肝亦有其气、血、阴、阳肝主疏泄而藏血,体阴而用阳,自《内经》起即不乏有关肝气虚与肝阳虚的论述。
近代秦伯未则明确指出“肝虚证有属于血亏而体不充者,也有属于气衰而用不强者,应包括气、血、阴、阳在内。
即肝血虚、肝气虚、肝阴虚、肝阳虚四”。
然世人偏于肝阴血之不足,略于肝阳气之衰微,以致影响脏象学说与阴阳学说的完整性。
进步阐明肝气虚与肝阳虚证的本质,本文总结了近年肝气虚与肝阳虚证的实验与临床研究进展。
1 肝气(阳)虚证的临床研究1.1 肝气虚与肝阳虚证的临床表现与治疗原则陈家旭提出肝气虚的诊断标准(1)具备气虚证的表现;(2)情志改变;(3)肝经所过部位不适;(4)女性月经不调或痛经。
具备(1)(2)(3)(4)伴或不伴脾气虚即可诊断肝气虚[1]。
麦氏指出肝气虚与脾气虚、肝阳虚与肾阳虚的临床表现皆同中有异,不可混淆[2]。
一般认为肝气虚以懈怠乏力,不耐劳作,悒悒不乐,易恐善惊,胁肋隐痛,喜按喜击,视物不清,耳鸣耳聋,爪甲干枯,脉弦细为特点;脾气虚则以四肢乏力,脘腹胀满,便溏纳呆,脉微细为特点。
由于木不疏土,肝气虚证患者也可见到脘腹胀满,便溏纳呆。
肝阳虚则在肝气虚的基础上症见畏寒肢厥,筋脉拘急,巅顶冷痛,寒疝腹痛,脉沉弦;而肾阳虚则以腰酸背凉,足跟麻木,夜尿阳萎,周身浮肿,脉迟无力为特点。
由于乙癸同源,肝阳虚症也可见到腰膝酸软等症。
陈氏对520名气虚证的研究指出肝气虚占气虚证的18.85%,女性、中年、情绪不稳定者与肝气虚正相关,28.57%的肝气虚患者无明确的现代医学诊断,可能处于亚健康状态[3,4]。
麦氏指出肝气虚与脾气虚、肝阳虚与肾阳虚的治疗也有不同[2]。
一般而言,补气之药既能补脾,也能补肝,但补脾以人参为长,补肝以黄芪为优;温阳之药既能温肾,也能温肝,但温肾之药以附子、杜仲、菟丝子等为优,而温肝之药则以桂枝、肉桂、小茴香、高良姜、台乌、吴茱萸等为佳。
若阳虚欲脱,则山茱萸尤长于补肝固脱。
1.2 从肝气虚与肝阳虚辨治神经内分泌系统疾病陈家旭通过对70例肝气虚患者的观察发现有44例为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有关的疾病(年期综合征、神经衰弱、高血压、消化性溃疡等)[3,4]。
陈氏对30例肝气虚患者进行医院焦虑抑制情绪表和艾森克人格问卷(成人)的测定,发现人格特征不稳定、倾向内向或内向者占53.33%,情绪异常以焦虑抑郁的混合状态为主者占46.67%,从心理角度提高对肝气虚证的认识[5]。
顾文忠用复方壮阳合剂(由黄芪、白术、当归、红花、仙灵脾、鹿角片、菟丝子、蛇床子、熟地、蜈蚣等20味中药组成)治疗阳虚证阴茎勃起功能障碍。
结果发现治疗组中肝阳虚证与对照组(用古方右归丸治疗)同证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提示阴茎勃起功能障碍属于肝阳虚证者,用暖肝益气法能取得较好疗效[6]。
不少学者通过对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发病机制、治疗方法的研究,发现慢性疲劳综合征与肝气虚证在临床表现和发病机制阐述上有异曲同工之处,遂借鉴中医辨证治疗肝气虚的方法疏肝益气、养血柔肝来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7,8]。
高玉芳等自拟消糖灵(黄芪、党参、枸杞各100g,苍术、山茱萸肉、何首乌、决明子、当归各80g,肉苁蓉、淫羊霍、葛根各60g,共为细末,水泛为丸)治疗肝阳虚证糖尿病黎明现象60例,结果显效率51.7%,有效率91.7%,治疗后700血糖浓度平均值较治疗下降39.3%,同时胰岛素含量增高,糖化血红蛋白含量降低[9]。
1.3 从肝气虚与肝阳虚辨治消化系统疾病刘氏确立舒肝补肝、调整脾胃的治疗原则,以肝脾双理丸加减为基础方(白术15g,黄芪9g,白芍12g,桂枝3g,厚朴9g,防风6g,陈皮6g,当归9g,干姜6g,甘草6g)治疗80例肝气虚证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与对照组疏肝健脾益气法相比,疗效及症状改变有显著差异,提示肠易激综合征多属以肝气虚为特征的脾胃功能紊乱[10]。
陈家旭通过对70例肝气虚患者的观察发现有26例为慢性肝炎患者,认为肝气虚有肝病与非肝病不同,应重视肝气虚在慢性肝炎发病中的作用[2,3]。
陈氏亦用疏肝益气法(基础方柴胡、黄芩、陈皮、半夏、香附、郁金各10g,白术、云苓、苏梗各12g,党参、生薏苡仁各15g,生芪、怀牛膝各20g,炙甘草6g)治疗肝气虚证慢性活动性肝炎50例,总有效率88% [11]。
此外有学者尚探讨了肝气虚与肝阳虚在原发性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与慢性前列腺炎中的表现与治疗[12~14]。
史俊芳刘建春:浅谈肝阳虚证历代医家及量中医药文献对五脏阴阳、气血,虚实和治法之补泻论及颇然而对于肝脏,医家大多持“肝常有余”、“肝有泻无补”之说而强调肝气肝阳易亢易逆,肝虚多在阴血。
历版《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教材中论及肝阳,只有肝阳上亢、肝阳化风,从未提及“肝阳虚”。
果真没有肝阳虚吗?其实肝阳虚证在古文献中即有记载,又被称肝阳不足证、肝虚寒证、肝阳虚衰证等。
本证常由肝气虚进步发展而来,亦可由禀赋阳虚、年高体衰、情志所伤、外邪侵袭及他病波及。
病机为肝阳虚衰,机体失却温煦而阴寒内生,气机升降失调。
临床主要表现在肝主疏泄、主藏血功能低下及肝经、筋、爪、目异常。
治疗宜温补肝阳,用温而不燥之品及补益肝体之药,并佐以疏肝之品。
《蒲辅周医疗经验》中指出“五脏皆有阴虚、阳虚之别”。
肝阳虚证是确然存在的,其有独特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治法方药,而且已经受到了一些医家的重视。
文献记载汉·华佗《中藏经》云:“肝虚冷则胁下坚痛,目盲臂痛,发寒如疟状,不欲食,妇人月水不来,气急,其脉左关上沉而弱者是也。
”指出了肝虚寒证的临床表现。
唐·孙思邈《千金方》记载:“左手上关脉阴虚,足厥阴肝经也。
病苦胁下坚,寒热,腹满不欲饮食,腹胀悒悒不乐,妇女月经不利,腰腹痛,名日肝虚寒也。
”《重订严氏济生方·五脏门》云:“夫肝者,足厥阴之经……虚则生寒,寒则胁下坚胀,时作寒热,胀满不食,悒悒不乐,如人将捕,眼生黑花,视物不明,口苦头痛,关节不利,筋脉挛缩,爪甲干枯,喜怒悲恐,不得太息,诊其脉沉细而滑者,皆虚寒之候也。
”其他如《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太平圣惠方》、《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均有“肝虚寒”的论述,可见人已经认识到了肝阳虚证。
病因禀赋阳气不足,或年高体衰,致肝阳自衰。
情志不遂,肝气郁结,若逢阳虚之体,则病从寒化虚化;或操劳久虑,不仅暗耗肝之阴血,亦耗伤肝之阳气,成肝阳虚之证。
寒邪直中肝经,久而不解,内传人脏;或风寒袭表,克伐肝阳“主为将,使之外候”(《灵枢·师传》)的卫外功能。
《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有“人之元气根基于肾,萌芽于肝”的论述,即说明元阳有赖于肝阳之升发条达才能布于全身,而作为人身阳气一部分的卫阳才有化生之始。
肝阴血不足,阴病及阳。
他脏阳气不足,累及于肝,致肝阳不足。
症状表现虚寒证的一般表现:面色光白或苍白,畏寒肢冷,倦怠乏力,舌淡白或紫暗胖嫩,苔白润或滑,脉沉迟涩或迟弦无力,左关尤甚。
肝脏生理功能的异常:肝主疏泄,其性升发,喜条达恶抑郁,以舒畅全身气机,推动血液和津液运行。
肝阳虚,疏泄无力,水液内停可见水肿、臌胀;血行不畅可致妇女月经不调。
肝疏泄胆汁,助脾胃运化,木不疏土,胆汁排出不畅,则出现纳呆、便溏、黄疸。
肝主疏泄,调畅情志,为将军之官,主谋略。
肝阳虚,则见意志消沉、多疑善虑。
肝主藏血,血舍魂,肝阳虚,肝血不温,手足厥冷,脉细欲绝(即为当归四逆汤所治证)。
肝脏系统(肝经、筋、爪、目)异常:足厥阴经起于足大趾丛毛之际,上循阴器,抵小腹,布胸胁,会于巅,其支脉环唇内。
肝阳虚则见巅顶空痛而晕,胁肋痞硬或隐痛绵绵不止_,少腹拘急不适,男子囊冷或寒疝。
肝为女子之先天,肝阳虚则冲任受损,妇女可见漏下、月经不调或腰骶少腹冷痛。
诸症遇寒尤甚,得热则舒。
肝主筋,其华在爪,肝筋失其温养,则其人动作迟缓,不耐劳作,膝胫酸软,不为休息所减,或见爪甲不荣,粗糙无华。
肝开窍于目,肝阳气不升,气血不能上布于目,则视物不清,或不耐久视。
《医学求是》云“肝为五脏之贼。
”《知医必辨》亦载:“他脏有病,不过自病。
惟肝一病即延及他脏。
”肝阳虚证,每易兼他脏症状,如脾失健运、肺失肃降、心失温煦、肾阳不足,则又当细辨。
证候鉴别本证与心阳虚、脾阳虚、胃阳虚、肾阳虚诸证均有面白神疲、形寒肢冷、舌淡胖嫩、苔白、脉沉迟无力等阳虚证的共同表现。
所不同者,心阳虚以心悸怔忡、胸闷或痛、面色口唇青紫等为特点;脾阳虚典型表现为腹部隐隐冷痛、喜暖喜按、纳呆食少、下利清谷,甚或肢体浮肿,妇女白带清稀而多;胃阳虚则脘部隐痛、纳呆、泛吐清水或不消化食物;肾阳虚应见腰膝酸冷、下利清谷、小便清长或尿少浮肿、男子阳痿或女子宫寒不孕;而肝阳虚证则为胁肋隐痛、少腹拘急、巅顶冷痛、爪甲不荣、多疑善虑、月经不调或寒疝等。
本证与肝气虚证:笔者对肝气虚证曾有过论述,二者均为肝之虚证,其区别在于肝阳虚有阳虚生寒之症,多表现为形寒肢冷、阳痿、阴部冷缩、脉迟或左关沉弱;肝气虚主要表现在胁肋满闷、神疲乏力、善恐、易怒、易悲、月经不调、口干口苦、纳呆食少等症。
治法及方药治疗肝阳虚证,宜温补肝阳。
因肝体阴而用阳,有肝阴易损易虚、肝阳易动易亢的特点,故治疗肝阳虚证应用温而不燥之品助养肝阳,如肉苁蓉、巴戟天、杜仲,稍加肉桂、吴茱萸等辛热之品;并臣以补益肝阴肝血之药,如白芍、五味子、木瓜、山茱萸、枸杞子、当归以柔肝体,阴中求阳;肝喜条达,肝阳虚常致气血运行迟滞,故常佐以柴胡、香附、通草、细辛等行气活血。
典型病例例1.患者,女,52岁。
失眠3年余,睡中常易惊醒,日间常感巅顶隐痛,胆怯易惊,遇事忧愁犹豫,且伴有纳呆食少、便溏。
来诊时闻其声低懒言,脉沉细而弦,舌淡苔白。
诊为肝阳不足,木不疏土。
药用:黄芪25g,吴茱萸6g,枸杞子15g,五味子5g,菟丝子10g,柴胡3g,怀山药18g,炒白术6g。
5剂后症状明显减轻。
再进6剂,诸症十去八九。
按:失眠一证,人多责之于心神,涉及肝胆者亦仅止于胆郁痰扰,而本案病人声音脉象均提示病证属阴属虚,再结合胆怯易惊醒,不难确定病位在肝。
方中重用黄芪,以其为补肝气之主药。
《医学衷中参西录》云:“愚自临证以来,凡遇肝气虚不能条达,用一切补肝之药皆不效,重用黄芪为主,而少佐以理气之品,服之覆杯即见效验。
”本例失眠的治疗中,并未用一味安神之品,却收到寐安神爽之效。
例2.患者,女,31岁。
近5年来,四肢末端尤其手部经常感觉发凉、麻木,冬季或天冷时尤甚,伴有手指疼痛,手部时而苍白时而紫绀,西医诊断为雷诺氏病。
症见舌淡、苔薄白,脉沉细。
脉证合参,显系肝阳虚衰,阳气不能达于四末,血脉不得温通,气血失荣所致。
遂予当归四逆汤加减以温肝散寒,通络和营。
服药30余剂,诸症消失,基本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