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溢洪道
溢洪道的设计电子教案

溢洪道的设计精品资料2012年8月目录1 设计目的和要求 (1)2设计资料 (1)2.1 工程概况 (1)2.2 基本资料 (1)2.2.1 气象 (1)2.2.2 洪水 (2)2.2.3 地质 (2)2.2.4 其他 (2)3 工程设计 (2)3.1 工程布置 (2)3.1.1枢纽的等别、溢洪道级别及洪水设计标准 (2)3.1.2溢洪道的位置、型式及组成 (3)3.2 溢洪道的型式及尺寸 (6)3.2.1进口段 (6)3.2.2控制段 (6)3.2.3 泄槽段 (7)3.2.4消能段 (8)3.2.5 尾水渠 (8)4 设计计算 (8)4.1水力计算 (8)4.1.1过流能力的计算 (8)4.1.2泄槽水面线计算 (8)4.1.3消能防冲计算 (12)4.1.4渗流计算 (13)4.2 控制段稳定计算 (13)4.2.1计算公式: (13)4.2.2荷载组合: (14)4.2.3列表计算: (14)4.2.4计算结果 (18)1 设计目的和要求通过课程设计培养学生了解并掌握实际水利工程的设计内容、方法和步骤,巩固专业课、技术基础课及基础课所学的知识,培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编写设计书、绘图的能力和技巧,培养查阅文献及规范的能力。
要求每个学生对设计内容中的各个环节做出系统的个人成果。
每个人必须编写完整的课程设计成果。
说明书简明扼要、条理清楚,计算方法得当、结果准确,设计方案合理可行,水工图纸布局合理、线条标注规范、图面整洁,能正确反应设计意图。
2设计资料2.1 工程概况吴岭水库枢纽工程位于汉北河支流东河上,坝址在湖北省某县境内,距县城22km。
水库控制东河上流余家嘴、斋婆店两条主要河流,河道平均坡度为3‰。
水库坝址以上乘雨面积102km²。
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1020.9mm。
水库总库容7220万m³,是一座以灌溉为主、兼有防洪、水产养殖、城镇供水等综合利用的中型水利工程。
溢洪道概述(21页,详细)(word版)

第六章河岸溢洪道教学要求:了解溢洪道作用和工作特点,掌握溢洪道设计的基本步骤和方法,熟悉溢洪道的细部构造和地基处理方法。
第一节概述在水利枢纽中,必需设置泄水建筑物。
溢洪道是一种最常见的泄水建筑物,用于排泄水库的多余水量、必要时防空水库以及施工期导流,以满足安全和其他要求而修建的建筑物。
溢洪道可以与坝体结合在一起,也可以设在坝体以外。
混凝土坝一般适于经坝体溢洪或泄洪,如各种溢流坝。
此时,坝体既是挡水建筑物又是泄水建筑物,枢纽布置紧凑、管理集中,这种布置一般是经济合理的。
但对于土石坝、堆石坝以及某些轻型坝,一般不容许从坝身溢流或大量泄流;或当河谷狭窄而泄流量大,难于经混凝土坝泄放全部洪水时,需要在坝体以外的岸边或天然垭口处建造溢洪道(通常称河岸溢洪道)或开挖泄水隧洞。
河岸溢洪道和泄水隧洞一起作为坝外泄水建筑物,适用范围很广,除了以上情况外,还有:(1)坝型虽适于布置坝身泄水道,但由于其他条件的影响,仍不得不用坝外泄水建筑物的情况是:①坝轴线长度不足以满足泄洪要求的溢流前缘宽度时;②为布置水电站厂房于坝后,不容许同时布置坝身泄水道时;③水库有排沙要求,而又无法借助于坝身泄水底孔或底孔尚不能胜任时(如三门峡水库,除底孔外,又续建两条净高达13m的大断面泄洪冲沙隧洞)。
(2)虽完全可以布置坝身泄水道,但采用坝外泄水建筑物的技术经济条件更有利时,也会用坝外泄水建筑物。
如:①有适于修建坝外溢洪道的理想地形、地质条件,如刘家峡水利枢纽高148m的混凝土重力坝除坝身有一道泄水孔外,还在坝外建有高水头、大流量的溢洪道和溢洪隧洞;②施工期已有导流隧洞,结合作为运用期泄水道并无困难时。
岸边溢洪道按泄洪标准和运用情况,可分为正常溢洪道(包括主、副溢洪道)和非常溢洪道。
正常溢洪道的泄流能力应满足宣泄设计洪水的要求。
超过此标准的洪水由正常溢洪道和非常溢洪道共同承担。
正常溢洪道在布置和运用上有时也可分为主溢洪道和副溢洪道,但采用这种布置是有条件的,应根据地形、地质条件、枢纽布置、坝型、洪水特征及其对下游的影响等因素研究确定,主溢洪道宣泄常遇洪水,常遇洪水标准可在20年一遇至设计洪水之间选择。
第五章 河岸溢洪道

第五章
第 二 节 正 槽 溢 洪 道
河 岸 溢 洪 道
设计时,边墙的收缩角和扩散角可按下式计算:
gh 1 tg KFr Kv
(6-1)
式中 θ——边墙与泄洪槽中心线夹角(°); K——经验系数,一般取3.0; Fr——扩散段或收缩段的起、止断面的平均佛氏数; h——扩散段的起、止断面的平均水深,m;
第五章
第 二 节 正 槽 溢 洪 道
河 岸 溢 洪 道
(2)横断面布臵 进水渠一般按梯形断面,在控制段前缘过渡成矩形断面。 进水渠应有足够的断面尺寸。 一般可先拟定流速,由流速控制断面尺寸。进水渠流 速,应以大于库水悬移质的不淤流速和小于渠底不冲流 速,一般不应大于4m/s。在山势陡峭、开挖量较大的情 况下,也可达(5—7m/s)。 进水渠一般可不衬护,当为了减小水头损失或满足抗冲 要求时,也可用混凝土、浆砌石衬护。 (3)纵断面布臵 进水渠的纵断面应布臵成平坡或不大的反坡(倾向水 库)。当控制段采用实用堰时,堰前渠底高程宜比控制 段堰顶高程低0.5Hs(Hs为堰面设计
0.48
0.483
0.492
第五章
第 二 节 正 槽 溢 洪 道
河 岸 溢 洪 道
在低堰中,下游堰高不足时,过堰水流将不能保证自由宣 泄,从而出现流量系数随着堰顶水头增加而降低的现象。 因此:下游堰高P2必须保持一定的高度, 一般: P2≥0.6Hd。 (3)堰长对流量的影响 对于宽顶堰,堰长 L (沿水流方向)对流量影响也很大。 当堰长 L > 10H时( H 为堰顶水头),堰面流态已发生了质 的变化。此时,不能按宽顶堰公式计算过堰流量。
第五章
第 二 节 正 槽 溢 洪 道
河 岸 溢 洪 道
水头),以保持良好的入流条件和增大堰的流量系数。 当控制段采用宽顶堰时,渠底高程可与堰顶齐平或略为 降低。 二、控制段 控制段又称溢流堰段,是控制溢洪道泄洪流量的关键部 位。 1、堰型选择 通常选宽顶堰、实用堰,有时采用驼峰堰。 (1)宽顶堰 宽顶堰的特点是结构简单,施工方便, 水流条件稳定,但流量系数较小。在泄洪量不大的中小 型工程应用较广,堰型布臵如图6-5(a)所示。
河岸溢洪道介绍提纲资料

正槽溢洪道适用于有马鞍形垭口地形的大中型水库中。
侧槽溢洪道适用于两岸地势高,岸坡较陡的中小型水库中
★泄水建筑物分类:
河岸式 溢洪道
正槽式河岸溢洪道 开敞式
侧槽式河岸溢洪道
井式河岸溢洪道 封闭式
虹吸式河岸溢洪道
泄水建筑物
河床式 溢流坝
坝身泄水孔 深式泄水建筑物 水工隧洞
坝下涵管
任务5、 河岸溢洪道的位置选择
河岸溢洪道的位置选择:
任务6、工程案例
陆浑水库位于黄河流域伊河中游的河南省嵩县境内,控制 伊河流域面积3492km²,总库容为13.2亿m³,是一座以防洪为主, 结合灌溉、发电、供水和水产养殖等综合利用的水库。
陆浑水库枢纽工程主要由大坝、泄洪洞、溢洪道、输水洞、 灌溉洞以及两个小电站组成。
溢洪道位于大坝的右岸,主要作用是宣泄多余洪水,和泄 洪洞配合使用,保证大坝安全,为开敞式河岸正槽型式,其组 成包括引水渠、闸室控制段、泄水槽段、消能段、退水渠段五 部分。
河岸溢洪道 侧槽溢洪道 井式溢洪道 虹吸溢洪道 封闭式
三、河岸溢洪道按作用不同可分为: 正常溢洪道
河岸溢洪道 非常溢洪道
典型正常溢洪道示意图: 正槽 侧槽 井式 虹吸
小浪底水利枢纽
7
12 6
4
5
3
1-进水渠;2-溢流堰;3-泄槽;4-消力池;5-出水渠; 6-非常溢洪道;7-土石坝
典型正常溢洪道示意图: 正槽 侧槽 井式 虹吸
河岸溢洪道设计
单元1 溢洪道的认知
任务1、河岸溢洪道的概念 在水库枢纽中,用以排泄水库不能容纳的多余洪水量,保
证枢纽挡水建筑物及其它有关建筑物的安全运行,而修建的进 水坎顶高程位于库水面附近的泄水建筑物叫溢洪道。
溢洪道管理制度范本

溢洪道管理制度范本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溢洪道管理工作,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灾后恢复重建,维护社会稳定,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涉及溢洪道的管理工作,包括溢洪道的建设、运行、维护等方面。
第三条溢洪道管理工作应遵循科学、合法、公正、透明的原则,依法保护溢洪道的安全性,确保其发挥应有的功能。
第四条溢洪道管理工作应由有关部门负责领导,相关单位配合执行,实行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
第二章溢洪道建设管理第五条溢洪道建设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原则,科学合理规划布局,确保工程质量。
第六条溢洪道建设应进行项目审批,涉及住房拆迁的,应按照国家政策和法律规定,合理安排住户搬迁,并给予适当的补偿。
第七条溢洪道建设过程中,应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加强对施工单位和人员的监督管理,确保施工安全。
第八条溢洪道建设项目完工后,应进行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对于存在质量问题的,应及时整改整修。
第三章溢洪道运行管理第九条溢洪道应定期进行巡视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及时处理隐患,确保运行安全。
第十条溢洪道应定期清淤疏浚,保持通畅,确保灾害发生时能够有效发挥溢洪作用。
第十一条溢洪道应定期维护保养,对设施设备进行检修更换,确保正常运行。
第十二条溢洪道管理单位应建立健全应急预案,加强应急演练,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第四章溢洪道管理责任第十三条溢洪道管理单位应划定管理范围,明确责任主体,建立健全管理机构,明确管理责任。
第十四条溢洪道管理单位应加强人员培训,提升管理水平,确保管理工作顺利开展。
第十五条溢洪道管理单位应建立健全管理档案,定期整理归档,确保管理工作有据可查。
第十六条溢洪道管理单位应及时公开相关信息,接受社会监督,保障公众知情权。
第五章溢洪道管理制度建设第十七条溢洪道管理单位应加强制度建设,不断完善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水平。
第十八条溢洪道管理单位应定期组织评估,评估结果作为改进管理工作的依据。
溢洪道、放水洞施工方案..

1. 施工方案与技术措施1.1 溢洪道工程1.1.1 概述溢洪道布置于坝址右岸台地,穿过一条小冲沟,地形起伏较大。
溢洪道工程由引渠段、控制槽、渐变段、泄槽、出口消能等部分组成。
引水渠进口宽30m,控制端采用驼峰堰,堰顶高程为2644.3m,净宽15m后接渐变段,渐变段长20m,渐变槽接陡槽,陡槽长度236m,宽度8m,坡降比11.4%。
陡槽接出扣消能段,消能段采用矩形挑流鼻坎消能,净宽8m,挑角26°。
整体式简支T梁交通桥,布置于坝址右岸跨溢洪道接右岸坝顶,共2跨,单跨8.86m,桥面净宽6.0m。
溢洪道工程地基岩性为洪积砂砾石层和洪积卵石层,稳定性较差,卵石层结构中密~密实,为良好的地基土。
1.1.2 施工准备(1)、施工道路溢洪道接1#、2#永久道路和夏一同公路,交通便利。
(2)风、水、电施工用风、水、电布置详见《施工总平面布置》章节内容,夜间施工工作面采用10KW碘乌灯照明。
(3)生产辅助设施生产辅助设施主要包括混凝土拌合站、加工厂等临建设施,具体布置详见《施工总平面布置》章节内容。
1.1.3 溢洪道施工(1)测量放样根据设计施工图纸,精确放样出溢洪道、交通桥各个部位的开挖边线,并做好测量标记。
(2)土石方开挖由于溢洪道地基岩性为洪积砂砾石层和洪积卵石层,因此土方、砂砾石用1.0m3反铲进行开挖,装10t自卸汽车运输至指定位置堆放;坚硬岩石采用YT28手风钻钻爆,1.0m3反铲挖、装10t自卸汽车运输至指定位置堆放。
并且做好坡顶临时截水沟,已防止雨水冲刷边坡。
溢洪道高边坡土石方开挖采取从1#、2#永久道路修建临时施工便道至作业点,作为出渣的运输通道;溢洪道水渠部分运输通道直接采用溢洪道开挖出的作业平台作为运输道路。
(3)混凝土工程混凝土工程主要有侧墙砼、底板砼。
混凝土采用在自建拌合站集中拌制,用6m3砼搅拌运输车运输,HBT60砼泵泵送入仓。
脚手架和拉杆加固组合钢模板,人工插入式振捣器振捣密实。
溢洪道(new)

用来宣泄洪水期间或其他情况下水库(或渠道)中多余水量以保证大坝安 全的建筑物。 溢洪道包括: 1 河床溢洪道(如溢流坝、泄洪闸、泄水孔等) 2 河岸溢洪道(明渠和泄水隧洞等)。
二、河岸溢洪道分类
1、正槽溢洪道 2、侧槽溢洪道 3、井式溢洪道 4、虹吸溢洪道 5、泄洪隧洞
1
三、河岸溢洪道的适用条件
7
8
三、控制堰段
作用:控制溢洪道的泄流能力. 横断面:矩形 纵剖面:实用堰和宽顶堰 设计要求:有足够的泄流能力. 实用堰:流量系数大,需要的溢流前缘较短,较之宽顶堰可减少 工程量。但施工复杂,多用于岩石地基上,尤其是岸坡较陡的大中型 工程。 形式:克-奥型、WES曲线型 宽顶堰:结构简单,施工方便。但流量系数较小,需要的溢流前缘 较长。多用于泄洪量不大或附近地形较平缓的中小型工程中。 B----堰顶长度 H----堰上水头 P-----堰高
33
34
35
非常溢洪道粘土斜墙砂砾石坝(下游面) 非常溢洪道粘土斜墙砂砾石坝(上游面)
36
29
30
侧槽溢洪道典型布置
31
侧槽沿程变量微分段
32
第四节 其它型式的溢洪道
一、井式溢洪道: 陡岸峡谷地区的高水头水 利枢纽有必要设置坝外溢洪道时, 采用井 式溢洪道可能是有利的选择,一般须建在坚 固岩基中. 二、虹吸虹吸式溢洪道:利用虹吸管原理,借 助大气压力泄洪的设备. 三、非常泄洪设施:非常溢洪道, 自溃式非 常溢洪道, 破副坝泄洪设施
图7-5 泄槽变坡处的竖曲线
12
(1) 泄槽的纵剖面设计
泄槽的纵坡一般做成为大于临界坡度的陡坡,通常 i=1%~5%,有时可达10%~15%。 *变坡:泄槽很长时,为适应地形、地质条件而设。 由陡变缓,变坡处用反弧段连接R=8 ~10倍水深,易 出现动水压力破坏,应尽量避免。 由缓变陡:变坡处用抛物线连接。槽底易产生负压。
溢洪道工程方案

2.7 溢洪道工程2.7.1 概述溢洪道布置在左岸,由引渠段、闸室控制段、泄槽及挑流鼻坎段组成;引渠段全长134.35m由转弯段和直线段组成;闸室控制段由堰体、闸墩、启闭台、交通桥等部分组成全长30m,堰体为实用堰型,布置有三孔弧形闸门,单孔闸孔尽宽7m;泄槽及挑流鼻坎段纵坡1∶20~1:2,断面为矩形,泄槽段平面总长250.71m,鼻坎段平面总长30m,反弧半径35m。
1、工程地质溢洪道部位山体地形自然坡度20°~30°,地表覆盖层厚小于1.0m,成份为粘土夹碎石、块石,结构松散~稍密实,下伏基岩为三迭系下统飞仙关组第二段第三亚段(T1f2-3)灰绿色、紫红色粉砂质、钙质泥岩、泥岩夹钙质、泥质砂岩,岩层产状N58°~74°E/SE∠6°~10°,倾向右岸偏上游。
无大型构造通过,岩层连续,强风化岩体节理裂隙较发育,多呈张性,充填泥质、岩屑等,强风化厚度7~8.5m,弱风化下限10.5~12m,卸荷带水平厚度10~13m。
泄洪闸控制段位置自然边坡稳定,出露地层微新岩体节理裂隙少量发育,完整性较好;下游泄槽段基础主要置于新鲜基岩上,泄槽开挖后靠河流侧将形成三面临空的带状岩体。
溢洪道末端为和泄槽等宽的连续式鼻坎,水流直接挑入河内,由于河床基岩为碎屑岩,岩体抗冲刷能力差,需对河床的冲刷位置及两岸坡一定高度进行处理。
2、主要施工内容及工程量溢洪道施工包括引渠段、闸室控制段、泄槽及挑流鼻坎段等工作项目,其主要施工工程量见下表:表02.7-1:溢洪道主要施工工程量表2.7.2施工布置1、施工道路规划根据本工程现场的施工环境条件和的要求,溢洪道开挖施工道路需结合砼施工及坝体填筑所需道路综合布置,场内施工道路,必须要满足开挖施工强度要求,保证车辆畅通、交通人身安全为前提,可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调整、优化。
主要施工道路初步布置如下:4#道路:从坝后施工桥左桥头接线,经金属结构拼装场1至引渠及闸室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速水流—水流脱壁,形成低压,带走气核 —在高压区破灭。 空蚀:是空穴破灭,对固体表面的破坏作用。 必须指出:有空穴不一定有空蚀,只有空穴发 展到一定程度,并由于边界长时期的作用,使 固体表面失去其应有的强度而遭破坏。 试验表明:标准大气压下,V>15m/s就可能 发生空蚀,空蚀强度与水流流速的5 -7次方成 正比,不平整度愈大,引起初生空穴的流速愈 小,这说明流速愈高,对不平整度的要求愈严 格。
图7-1 正槽溢洪道布置图
一、引水渠
作用:使水流平顺地由水库进入控制段。当 控制段的位置紧靠水库时,进水段只 是一个喇叭口;当控制段的位置不能 紧靠水库时,则需要在控制段前开挖 引水渠。 对引水渠的要求:水流平顺,水头损失小,增 加泄水能力,减少工程量。
• 图7-2 溢洪道的整体布置 单位:m
二.控制段(溢流堰段)
作用:控制溢洪道的过水能力。
(一)溢流堰的形式
• 按其断面形式与尺寸分:宽顶堰、实用堰、 坚壁堰 • 按其在平面布置形状分:直线、折线、曲线、
环形
• 按堰轴线与来水方向相对关系分:正交堰、
斜堰、侧堰
体形设计要求:尽量增 大流量系数,径流时 不产生空穴水流或诱 发危险振动的负压。 常用的堰形:宽顶堰、 实用堰 (1)宽顶堰 优点:结构简单,施 工方便,堰矮、自重 小、对承载力较差的 土基适应力强。
(一)、泄槽的平面布置及纵、横剖面
1. 平面布置
1)为了使水流平顺,减少冲击波的发生,沿水
流平面宜尽量采用直线、等宽、对称布置。
2)泄槽长度大,受地质、地形条件限制,不能
完全做成直线,需要转弯,转弯半径大于等于 10b (b:陡槽直线段的平均宽度)。 3)为了减小泄槽末端的单宽流量,以利于消能 防冲,有时在泄槽末端设扩散段。
二、河岸溢洪道的型式及其位置的选择
(一)型式
(1)正槽式 (2)侧槽式 (3)竖井式 (4)虹吸式
(二)位置的选择
应全面考虑地形、地质、枢纽布置、施工、 运行条件,通过几个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来 确定。 1、地形:利用枢纽附近合适的马鞍形垭口, 如无垭口可利用中缓的岸坡;在坡 陡情况下,选用侧槽式。
在布置和设计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引水渠在平面布置上尽量是直线(水流平 顺,可防止旋涡和横向水流)如受地形、 地质等条件限制,引水渠必须较弯,其转 弯半径不得小于4—6倍渠底宽,并力求在 控制段前有一直线段。 2、引水渠的过水断面一定要大于控制段的过 水断面。 3、引水渠断面常采用梯形断面,边坡视土壤 和岩石的性质而定(岩基接近矩形)。
用,下列经验仅供参考。
1 tan KFr 式中:Fr-扩散段起止断面的平均弗氏数 K-经验系数,一般取3.0 V 扩散段起止断面的平均流速 h-扩散段起止断面的平均水深 直线扩散的扩散角,一般不宜超过6 ~ 8
Fr是沿程变化的,但实际设计时采用用单一的扩散角
3.弯曲段 通常采用圆弧曲线,弯曲半径应 大于10倍槽宽弯曲区。同时集中的 急流受到边墙转折的限制,形成冲 击波。因此,弯曲区设计的主要。 问题在于: ①使断面内流量分布均匀; ②消除或抑制这种冲击波。 在CBD以下,不断发生波的反向、 干涉与传播 AC ' b AC θ角的确定: tan
当σ降到某一数值时开始发生空化, 这个空化数叫做初生空化数或叫做临 界空化数用σi表。 初生空化数的大小随边界条件面异, 对于某种边界轮廓,其初生空化数是 一个固定值,通常或用减压模型试验 来确定。初生空化数σi越大(形状不 好,对水流条件而言),越易发生空 化。σi越小(体型好)越难发生。 说明:初生空化数越低越好,这 样实际水流的空化数越低(即流速越 高,局部压力越低),只有低于σi才会 发生空化。
防止空蚀对平整度的要求:
施工方面:①控制施工质量 ②对表面不平整进行磨削处理 设计方面:我国《溢洪道设计规范》规定: 不平整允许高度△,按流速来定: 如:V=20-30m/s —— △max=10mm 这个允许高度不能是高差突变,而是高低点之间 磨削减 一定的坡度,这个坡度按水流空化数 σ来进行磨削,其要求见有关表。
(五)泄槽的衬砌
泄槽的构造特点主要取决于地基性质和水流 条件。
1、目的:为了保护地基不受冲刷、岩石不受风
化以及防止高速水流钻入岩石缝隙掀
起,泄槽通常均做衬砌。
2、对衬砌的要求: 1)衬砌材料应能抵抗冲刷,因泄槽流速高; 2)衬砌表面应光滑平整,以免引起负压和空 蚀; 3)衬砌接缝处就作好止水,防止高速水流钻 入泄槽底板,将底板掀起; 4)衬砌底板下应作好排水,以减小地下水形 成的扬压力; 5)在各种力作用下能保持稳定,平时溢洪道不过 水,故衬砌还要承受温度变化和风化剥蚀的作 用; 6)寒冷地区,衬砌材料要有一定的抗冻要求。
下游出口,应与土石坝的坝脚及其它建筑物 保持一定的距离,太近则须增设合适的防护建筑物。
4、施工条件:开挖方量是较大的,对出渣路线 及堆料场都要合适地布置,有可 能利用开挖的土石方量来填筑土 石坝,避免各建筑物施工相互干 扰。
第二节
正槽溢洪道
正槽式溢洪道通常以下五部分组成,即进水 段、控制段、泄槽、消能段和尾水渠。 溢流堰轴线和泄槽轴线正交。 优点:正向进水,结构简单,水流条件较好 ,泄洪能力大,工作安全可靠,施工管理维修 方便,因而得到广泛采用。 缺点:当两岸地势高,且岸坡较陡时,开挖 方量往往很大
2 2
又: sin
Z b Z
2 2
Z b 1 tan
2
• 弯道上的泄槽
(三)掺气减蚀 空蚀破坏是泥沙建筑物设计中一个重要问题 1、表面不平整度 表面不平整度是引起空蚀的基本原因,另 一原因是高速水流在不平整区脱壁形成低压区 表面不平整度产生原因:施工放样不准,混凝 土浇筑放样不准,混凝土浇筑问题,泥沙对表 面磨损,应更深入研究空蚀问题。 空化:产生空穴的现在叫空化。 产生空化的原因: ①水流内部含有许许多多的尚未的微小气 泡-气核(内因) ②负压存在(低于大气压)(外因)
外侧水深θ取正值,内侧水深θ取负值。
弯曲区的水力设计方法 第一类:施加侧向力法:渠道超高法 弯曲导流墙法 原理:采取的工程措施,向弯曲区水流施加作 用力,使它与水流所受的离心力相平衡,以达 到消除干扰的目的。 第二类:干扰处理法:弯曲线区法 螺旋线过渡区 斜槛法 原理:即在曲线的起点和终点,引入与原来的 干扰大小相等但相位相反,来消除原来扰动的 影响。
• 3、横剖面 • 泄槽的横剖面形状与地质条件紧密相 关岩基上多做成矩形或接近矩形的断面, 但在节理发育和破碎带的岩基或土基上, 有时也作成梯形。
(二)收缩段、扩散段和弯曲段设计
危害:冲击波的波动范围可能延伸很远,使 水流沿横剖面分布不均匀,从而增加边 墙高度,并给泄槽工作及出口消能带来 不利的影响。
2.掺气减蚀 掺气装置,主要包括两部分: ①借助于低挑坎,跌坎或掺气槽, 在射流下难形成一个掺气空间。 ②通气系统:为掺气空间补气。
与泄流表面的不平整度本质不同: 不平整是局部的,不 掺气槽是人为的,形 规则的 状规则 无法补气 能很好地补气
掺气减蚀的机制: ①掺气可使过水边界上的负压减小 或消除,有利于制止空蚀的发生。 ②若空穴中含有一定数量的空气, 破灭时破坏力减弱。 ③空气泡的存在,对空穴溃灭时的 破坏力有缓冲气垫作用。 效果: 试验表明: 好处:既不必作不平整度处理,也 不需采用抗空蚀护面,大大减少投 资。
1、收缩段设计 合理的收缩段应当 使引起的冲击波的高度 最小,对收缩段以下泄 槽中的水流扰动最小。 收缩区的设计主要是确 定: (1)收缩区的长度 (2b1 b3 L 2 tan
h2 tan 1 h tan( 1 )
• 图7-6 泄槽的平面布置
2、 纵断面 1)泄槽水流流速高,一般设在挖方上 2)最好使用单一的陡坡(大于临界坡) 为适应地形、地质条件,减少开挖量, 可以采用变坡,使坡度变化不宜太多,实践 表明:在变坡处(特别是由陡变缓处)容易 遭到动水压力的破坏,变坡处应做水流衔接 设计。
• 图7-5 泄槽变坡处的竖曲线
在高速水流作用下的过水表面,应 按不平整度精心施工,尤其是易发生 空蚀的变坡处及弧起点、紧邻反弧终 点的下排水平段,发现不平整度不符 合应进行磨削。 仅靠控制不平整度来预防空蚀,在 工程施工中困,表面积大突体多,混 凝土强度高,工作量大,费用昂贵, 而且工艺也存在困难。σ<0.2时,不 平整度难于达到要求,应考虑其它措 施:如掺气减蚀、抗空蚀护面等。
一般设计急流弯道时要采取消除冲 击波的措施,下面只介绍渠道超高法。 渠道超高法:在弯曲区的横剖面上,将 外侧渠底抬高造成一个横向坡度。 原理:利用压力沿横向坡度产生的分力 与弯曲区水体的离心力相平衡,使水流 在横剖面上使之均匀。改善流态,减小 冲击波和保持弯曲区水面的稳定性。
φ φ
c 中 心
Z
mv v mg sin sin rc rc g
第五章 岸边溢洪道
一、溢洪道是水利枢纽中的一项主 要建筑物,它泄洪起着保护大 坝安全的重要作用。
设河岸溢洪道的原因: 1)土坝本身不能泄水 2)河谷狭窄,厂坝争位 3)坝身泄水能力不足,另设泄洪道(如支 墩坝等轻型坝)
溢洪道通常是开敞的,其宣泄能力与堰上水 头的3/2次方成正比,故超泄能力大;其次,闸门 承重水头压力较小,操作方便,工作安全可靠。
2、地质:力争布置在较坚固稳定的岩基上,如土 基应布置在挖方上,还须进行地基处理, 如岩基有断层,破碎带等应摸清情况, 采取合理的加固措施,如风化层太厚或 挖方过多会引起山坡坍塌,可考虑采用 隧洞泄洪。
3、枢纽布置:溢洪道进口应位于水流顺畅处,且 与土石坝应存有相当的距离;如太 近,则须加设导墙(或加强临近坝 坡的护坡),溢流堰前加引水渠应 较短,以减少水头损失,提高泄水 能力。
AC ' b tan b b rc (rc ) tan 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