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临床研究现状调查分析【可编辑版】
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和专家共识引用 系统评价Meta分析现况调查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21年1月第21卷第1期.83 ••论著•方法学研究•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和专家共识引用系统评价/Meta分析现况调查杨衍涛\郑明福1,王健健2’3,钱昌丽2’3,高姗\赵怡迪\陈耀龙2’3’4’5,商洪才61. 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兰州730000)2.兰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兰州730000)3.兰州大学基础医学院循证医学中心(兰州730000)4.甘肃省循证医学与临床转化重点实验室(兰州730000)5. W H O指南实施与知识转化合作中心(兰州730000)6.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中医内科学教育部和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100700)【摘要】目的对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和专家共识引用系统评价/M e ta分析证据的情况进行调査。
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 N K I、C B M和WanFang D ata数据库,搜集中医药指南和共识,检索时限为2009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
由两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和提取信息后,分析引文特征并汇总。
结果共纳人142部中医药指南和共识,其中39部(27.5%)未提供相关引文。
提供引文的103部(72.5%)指南和共识中,48部(34.3%)引用了系统评价/M eta分析,但43部引用了过时的系统评价;有4部指南和共识引用了Cochrane系统评价。
在引文方面,指南的平均引文量为35.1条,共识的平均引文量为42.2条。
指南引用系统评价/M eta分析的平均引用量为3.8条,共识引用系统评价/M eta分析的平均引用量为5.5条。
结论中医药指南和共识引文报告率和引用系统评价/M eta分析的比例仍需提高。
中医药指南制订者应加强系统评价特别是Cochrane系统评价在推荐意见中的作用和意义。
【关键词】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系统评价;M eta分析;引文分析The citation status of systematic reviews/meta-analyses i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and consensus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YANGYantao1, ZHENG Mingfu1, WANG Jianjian2'3,QIAN Changli2'3,GAO Shan1, ZHAOYidi1,CHEN Yaolong2 3'4'5, SHANG Hongcai61. 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L anzhou City, Lanzhou 730000, P.R.China2. School of P ublic Health, Lanzhou University, Lanzhou 730000, P.R.China3. Evidence-based Medicine Center, School of B asic Medical Sciences, Lanzhou University, Lanzhou 730000, P.R.China4. Key Laboratory of Evidence Based Medicine and Knowledge Translation of Gansu Province, Lanzhou University, Lanzhou 730000,P.R.China5. WHO Collaborating Center f or Guideline Implementation and Knowledge Translation, Lanzhou 730000, P.R.China6. Key Laboratory of Chinese Internal Medicine of Ministry of E ducation, Beijing Dongzhimen Hospital,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100700, P.R.ChinaCorrespondingauthor:CHENYaolong,Email:*******************.cn;SHANGHongcai,Email:********************【Abstract】Objectives To investigate the citation status of systematic reviews (SRs)/meta-analyses in clinicalpractice guidelines and consensus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Methods We electronically searched PubMed, CBM, WanFang Data and CNKI databases to collect TCM guidelines and consensus from January 1st, 2009 to December 31st, 2018. Two reviewers independently screened literature and extracted data. Citation analysis method wasused to analyze the citation status of SRs/meta-analysis in TCM guidelines and consensuses. Results A total of 142 TCM guidelines and consensuses were included, of which 39 (26.5%) failed to provide relevant citations. Of the 103 (72.5%)TCM guidelines and consensuses providing citations, 48 (34.3%) cited SRs/meta-analyses, and 43 cited outdated SRs/D O I:10.7507/1672-2531.202003165基金项目:兰州市人才创新创业科技计划(编号:2016-R C-l)通信作者:陈耀龙,Email: c h e n y a o l o n g@l z u.e d u.c n;商洪才,Email: s h a n g h o n g c a i@126.c o m• 84.CHINESE JOURNAL OF EVIDENCE-BASED MEDICINE, Jan. 2021, Vol. 21, No.lmeta-analyses. Four TCM guidelines and consensuses cited Cochrane reviews. In terms of citations, the average citationsof guidelines and consensuses were 35.1 and 42.2, respectively; and the average SRs/meta-analyses citations of guidelinesand consensuses were 3.8 and 5.5, respectively. Conclusions TCM guidelines and consensuses citation report rates andthe proportion of citation SRs/meta-analyses still require increase. TCM guidelines developers should strengthen the roleand significance of SRs, especially Cochrane reviews, in supporting recommendations.【Key words】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Systematic review; Meta-analysis; Citation临床实践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是在系统评价 证据和平衡不同干预措施利弊的基础上形成的、能 够为患者提供最佳保健服务的推荐意见m。
中医院中医药特色指标考核分析及改进措(可编辑修改版).

XX中医院中医药特色指标考核分析及改进措施(XXXX年)XXXX年,医院针对中医药工作的相关薄弱环节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一些成效,也使相关中医药特色指标有了明显提高,达到了相关标准要求,使医院的中西医结合工作取得前所未有的进步。
一、医院推进中西医结合工作采取的措施1、医院公开招聘了13名硕士研究生,其中中医或中西医结合专业的人员6人;为引进的肛肠科、皮肤科、肾病科、脑病科、药剂科的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办理了正式调入手续,并作为专家聘为所在科室的负责人。
2、针对全院西医人员,在XX省中医药管理局的大力支持下,承办了全省“三部六病”和“西学中”培训班,加强了西医人员(尤其是近来招聘的西医人员)学习中医药知识的工作;建立了X个国家级“名中医经验传承工作室”,开始了“师带徒”的工作,开创了医院中医药临床人才培养工作的先河。
3、开设了多个中医和中西医结合“专病门诊”;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出台的“中医临床路径”,结合本科特色,制定了医院各专业优势病种的“中医临床路径”,并在临床工作中实施;鼓励中医药科研的立项。
4、加强对中西医结合工作的考核,将中药饮片使用情况纳入了医疗质量考核内容中,提高了全院医师对使用中药饮片的重视程度。
5、各科制定了本专科优势病种的“经验方”,医生基本掌握开“经验方”的要求,基本能够正确使用“经验方”。
6、继续补充中药品种,增加了中药颗粒剂和小包装饮片,使患者有更多的选择,服药也更加方便。
如此这般,经过一年的努力,我院的中西医结合工作较去年有了较为明显的进步,相关指标也有了明显提高,全部达标。
二、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1、中医、中西医结合人员占医师总数的比例截止2011年底,全院执业医师总数308人,其中中医、中西医结合人员269人,占医师总数的比例达到87.33%。
但是医院的中医药领军人才比较缺乏,没有“中医药大家”,需要培养医院的中医药领军人才队伍,增强医院的发展后劲。
2、中药人员占药学人员的比例全院药学人员为42人,其中中药人员17人,占药学人员总数的比例为40.47%。
中医药临床研究现状调查分析

中医药临床研究现状调查分析中医药临床研究是指运用中医药理论与方法,通过临床试验和研究技术,对中医药治疗应用的有效性、安全性、机制等进行研究的一种学术活动。
中医药临床研究在中医药学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助于推动中医药的现代化进程,提高中医药临床治疗效果,推动中医药的国际化发展。
本文将对中医药临床研究的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
目前,中医药临床研究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
一方面,中医药的疗效在临床实践中得到验证,并受到越来越多患者的认可和接受;另一方面,中医药的研究方法和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和完善。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国内外共有400多所研究机构从事中医药临床研究,涉及的研究课题也达到数千个。
调查还显示,目前中医药临床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中医药的疗效评价:通过临床试验和研究,评估中医药治疗特定疾病的疗效,包括中医药对疾病的治疗效果、生活质量的改善程度等。
这方面的研究多集中在慢性病方面,如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
2.中医药的安全性评价:通过严格的临床试验和观察,评估中医药的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确保中医药的安全使用。
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到药材的安全性、中药复方的相互作用等问题。
3.中医药的机制研究:通过实验室研究和临床观察,研究中医药的治疗机制,揭示其治疗的分子、细胞和生理学基础。
这方面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中药的化学成分和作用机制、穴位的生物学效应等。
4.中医药的个体化治疗研究:根据个体差异,研究中医药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提高中医药的临床疗效和个体化治疗水平。
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涉及到中医药的辨证施治和个体化用药等问题。
调查还发现1.研究设计和方法学不足:中医药临床研究中,缺乏合适的随机对照试验和双盲设计等方法学,难以进行严格的研究。
这可能影响到研究结果的可信度和科学性。
2.资金支持不足:中医药临床研究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包括研究经费、设备购置费用等。
然而,目前中医药临床研究的资金支持相对有限,这对研究的深入和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中成药临床使用现状分析

中成药临床使用现状分析摘要:目的:探讨中成药临床使用情况,为中成药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方法:调查分析多家医院是否在临床上使用中成药、中成药种类种类、治疗疾病种类及其效果。
结果:在接受调查的30家医院中,有24家医院经常使用中成药,6家偶尔使用。
经常使用的中成药制剂为双黄连粉针剂、清开灵注射液、柴胡注射液和茵栀黄注射液,中成药主要被用于治疗传染病,对传染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的效果最好,总有效率达到100%。
结论:中成药在本地区医院中还应用比较广泛,同时在防病治病中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应加强推广使用。
关键词:中成药;使用现状;双黄连粉针剂;传染病中成药是以中草药为原料,严格按照中医复方标准和中药制剂要求,经现代制药工艺加工制成的各种剂型的药物[1]。
中成药是我国祖国医药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中成药也开始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但有关其应用的普及程度、所治疗疾病的种类、治疗效果、存在的问题等,尚缺乏系统的调查[2]。
为此通过调查探讨中成药的使用情况,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随机收集本地区多家医院2010年1月~2010年10月全年中药药物的出库数量、DDDs、使用人数、患者情况等资料,进行合并、统计等处理。
共1 000个使用样本,其中男600例,女400例,年龄2~89岁,平均45.5岁。
1.2 调查方法:采用问卷调查,调查采用了问卷和走访座谈相结合的方法,要求各医院有关人员详细填写调查表,并按时将其反馈给调查者,对于反馈回来问卷中回答不是非常清楚的问题,通过电话采访或亲自走访加以落实。
问卷调查的内容包括以下方面:①医院是否在临床上使用中成药;如果使用,主要是哪些药物,用于治疗哪些疾病,疗效如何;②临床上常用的中成药剂型是哪些,你对中成药剂型有什么建议;③中成药治疗疾病的种类与效果。
本文共调查了30家医院,基础的中药种类达百余种。
共发放了调查问卷125份,回收100份,都有效,有效率为80.0%。
中医药临床研究现状调查分析

通过对中医药的临床研究,进一步揭示中医药的疗效和作用 机制,提高中医药防治疾病的水平和效果,为人类健康事业 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医药临床研究特点
重视临床实践
中医药临床研究以临床实践为基础,注重实践经验的总结 和提炼,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强调辨证施治
中医药临床研究强调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证 候,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的研究结果难以重复验证,限制了研究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03
研究成果应用不足
尽管中医药临床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这些成果在实际临床应用中
仍存在不足和局限性,主要表现在成果转化率低、应用范围狭窄等方
面。
研究成果转化问题
转化渠道不畅通
中医药临床研究成果的转化需要多学科、多领域的合作和支持,但目前不同 领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仍存在障碍和壁垒,导致研究成果转化渠道不畅通。
加强中医药与其他学科如统计学、生物信息学、医学工程学等的合作,利用多学 科交叉的优势,推动中医药临床研究方法的创新与发展。
深化研究深度,提高研究质量
加强基础理论研究
加大对中医药基础理论的研究力度,深入挖掘中医药理论的内涵和特点,为中医药临床研究提供坚实 的理论支撑。
提高研究质量
加强科研设计和实施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注重研究的严谨性和可靠性,提高中医药临床研究的质量和 水平。
《中医药临床研究现状调查 分析》
2023-10-28
目录
• 中医药临床研究概述 • 中医药临床研究现状调查 • 中医药临床研究现状问题探讨 • 中医药临床研究发展建议 • 中医药临床研究前景展望
01
中医药临床研究概述
中医药临床研究定义
定义
中医药临床研究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方法 ,对中医药在防治疾病、保障健康等方面的疗效和作用进行 临床验证和研究,以揭示中医药的疗效和作用机制,提高中 医药防治疾病的水平和效果。
中医药调查报告

中医药调查报告一、调查背景近年来,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和中医药的逐渐流行,中医药在医疗保健领域的地位逐渐提升。
为了解中医药在现代社会中的实际应用情况以及对人们健康的影响,本次进行了一项中医药调查。
二、调查对象本次调查对象为来自不同年龄段、职业领域、地域分布广泛的1000名受访者。
三、调查内容及结果1. 中医药了解程度根据调查结果显示,超过80%的受访者表示了解中医药的基本理论和应用,其中有一部分受访者还积极参与相关的中医药科普活动,增强了对中医药的认知和了解。
2. 中医药应用情况调查结果显示,超过60%的受访者曾在生病或身体不适时选择过中医药进行治疗,且获得了不错的效果。
其中,常见的中医药疗法包括针灸、推拿、草药疗法等得到了广泛应用。
3. 中医药对健康的影响绝大多数受访者表示,中医药在对疾病治疗的同时,还能够调节身体内部的阴阳平衡,增强人体自愈能力,对提升整体健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4. 中医药在现代医疗体系中的地位调查显示,近年来中医药在现代医疗体系中的地位逐渐得到肯定和重视,不少医疗机构和大医院也纷纷设置了中医药科室,以满足患者的需求。
四、调查结论通过本次调查可以看出,中医药在当今社会中拥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市场需求,对提升人民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药的传统优势在现代社会依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有必要加强中医药的研究和推广,以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
五、建议1. 增加中医药的科普宣传,提升公众对中医药的认同度和接受度。
2. 加强中医药在医疗体系中的地位,推动中西医结合的发展。
3. 鼓励中医药的创新与发展,不断完善中医药治疗体系,提高其疗效和服务水平。
总结: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中医药在当今社会中拥有着广泛的应用和认可,对提升人民健康水平具有积极作用。
在未来的发展中,应当进一步推动中医药的发展,让传统中医药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发扬光大。
中药质量评价现状与分析

中药质量评价现状与分析课程40中药质量评价现状与分析中医药是我国在自然科学中最有基础、最有优势、最有后劲的领域之一,中药的质量问题是影响中医药学的应用和发展,尤其是影响中医药进入国际市场的极为重要的因素。
中药标准化是实现中药现代化、国际化的必要条件。
其中中药材标准化是基础。
没有中药材的标准化就没有饮片和中成药的标准化。
换句话说必须从源头上控制中药的质量,中药现代化需要中药材质量控制的现代化。
中药材质量评价研究包括三个方面内容:安全性、真实性与质量优劣评价。
众所周知,中药之所以能发挥治病功效,是它所含的物质基础—化学成分对机体作用的结果。
由于中药的化学成分极为复杂,它的质量优劣评价方法和相应的质控标准长期以来一直是个难题,这也是影响中药现代化的一个主要因素。
只有以客观规范的质量评价标准和实验数据表明中药及原料药材的有效性、稳定性和可控性,才能使中药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
以科技为支撑,以标准为引领是未来中医药占领市场制高点的关键举措。
一、中药质量标准发展史中药质量标准是国家对中药质量和检验方法所做出的技术规定,是中药生产、销售、应用和监督管理部门共同遵循的法定依据。
包括中药材质量标准、中药饮片质量标准、中药提取物质量标准和中药制剂(中成药)质量标准。
(一)古代中药质量技术标准(1)《神农本草经》,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最早的中药技术标准,载药365种。
(2)《本草经集注》成书于南北朝期间,增加了产地、采集时间及加工方法;《新修本草》唐代,世界上第一部药典。
(3)最早的中药制剂技术标准《太平惠民合剂局方》宋代,对处方、剂型、制剂工艺、用法用量、功能主治等做了详细的解释。
《本草品汇精要》明代,载药1815,对其名、苗、地、时、收、用、质、色、味、气等24方面给予描述。
(二)、我国现行质量标准体系1、国家中药药品标准--中国药典《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是国家监督管理药品质量的法定技术标准。
六十年来,先后出版了九版:1953年版——中西药合一1963年版——中西药分开:一部为中药二部西药1977年版——增加了民间民族药避孕放射药1985年版——每5年修订一次整理了混乱品种1990年版——同时设化学对照和药材对照品。
中医瘀血体质的现状与临床研究分析

1 研 究 对 象 和 方 法 1 . 1 研 究对象 : 将我院 2 0 0 8年 1月 一2 0 1 1年 1 2月 收治 的 3 0 例脊柱骨折合并胸部损伤 的患者 为研究组 。其 中, 交通事故伤
内蒙 古 中医药
0 . 0 5 ) , 见表 2 。 表 2 患者在入院及末次 随访 时神经功能 F r a n k e 1 分级的比较
2 结 果
3 讨 论
2 . 1 脊柱骨折合并胸 部损伤 的多因素 L o i g s t i c回归 分析 : 在单 因素 l o g i s t i c回归分析基础上 , 引入单因素分析有显著性意义 的 因素 , 作 多因素 L o g i s t i c回归 分析 , 采用 B a c k w a r d : L R法 , 建 立 回 归 模 型 。分 析显 示 , 年龄 ( O R= 2 . 2 9 ) 、 骨密度 ( O R=0 . 5 8 ) 、 性别( O R: 1 2 . 4 7 ) 和骨折病 史( O R= 6 . O 1 ) 是影 响脊柱骨 折合 并胸 部损伤的主要影 响因素 ( 见表 1 ) 。 表1 脊柱 骨折合并胸部损伤患者 L o g i s t i c回归 多因素分析
暴力是引起 脊柱骨折 的主要原 因 , 该病 以青年 多见 。而 脊柱骨折多合并胸腹部脏 器的损伤 , 给患者 的治疗 造成极大 困 难, 因而需要采取合适且及时抢救措施 。该类患者 常继发机 体 功能紊乱 , 需及早纠正 , 包括抗休克 、 营养支持 、 抗感染 、 血气胸 等 的处理 。因处于休 克的患者 , 其微 循环障碍可增 加脊髓 的损 伤 , 有肺 挫伤者 , 可并发感 染 , 而导致死亡 , 故应 预防性抗 感 染治疗。而血气胸 的出现对肺组织 和纵膈 造成压迫 , 中量 以上 的血气胸即可使通气 功能受 到影 响, 造成 呼吸功 能障碍 ; 而 纵 膈 的受压移位 , 可造成血液 回流受阻 , 引起循 环功能 障碍 , 需 及 时穿刺引流。经 过研究发 现 , 该 疾病与 骨密 度、 性 别和 骨折 病 史密切相关 , 差异具 有统计 学意义 , 骨折病 史在 临床 中有重 要 的意义 , 它是骨折危 险 因子 之一 , 脊柱骨折 病史使 其他 部位 的 骨折或者并发胸腹伤 的危 险性增加 了 3倍到 5倍 。老 年人 骨 密度低 , 更容 易导致骨折 , 这是众所周知的。 对于脊髓 受损并 截瘫患 者 , 有研究 者认 为 , 早 期手 术可解 除对脊髓的压迫 , 减轻脊髓 的继 发性损害 免会推后 , 这对脊柱骨折合并胸 部损伤 的患者来 说是具 有矛 盾性 的。医 生 只能在患者生命 体征平稳 的前 提下 , 尽早进行 脊柱手 术。而 在此段时期 , 使用 甲基强 的松龙被认 为是 有效 的, 临 床研究 也 证 明了其在脊髓早期损伤 中的治疗作 用 , 为患者 脊髓功能 的恢 复创造有利条件 。 参考文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药临床研究现状调查分析
中医药临床研究现状调查分析
【关键词】中医药;临床研究
中医药学来源于临床,又服务于临床,临床研究是中医药研究的基础性工作。
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项目是创新型项目,已被纳入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列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的目的是提高中医临床研究水平,探寻适合中医临床研究的方法,从而提高中医临床疗效。
本研究通过对8省13市17家中医医院现场调查,初步理清中医临床研究现状,为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规划提供依据。
1 目的
调查省级三甲中医院临床研究现状,主要包括临床病证、名老中医传承、中药新药开发等临床研究和统计、文献数据库等工具应用的研究。
2 方法与对象
2.1 调查方法分文献调查和现场调研两种方式。
现场调研以开座谈会、专家访谈、发放问卷的形式进行,在东部杭州、上海、南京、无锡,南部广州、深圳、南海,北部长春、吉林,中部济南、郑州、合肥的省市级三甲中医院。
2.2 调查对象现场调研对象,各医院的科研管理人员、临床研究人员。
全国17家中医院:浙江省中医院、杭州市中医院、浙江省同德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
院、无锡市中医院、江苏省中医院、安徽省中医院、山东省中医院、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河南中医学院二附院、广东省中医院、南海中医院、深圳市中医院、吉林省中医院、黑龙江省中医院、天津市中医院。
总共134位专家,其中信息技术人员25人,科研管理人员53人,临床研究人员47人,专职研究人员3人,统计分析人员6人。
正高职称86人,副高职称22人,初级职称26人。
发放科研管理情况调查表13份,发放医院科研管理人员问卷13份,发放临床研究人员问卷24份。
开座谈会13次,专家现场访谈4次。
3 临床研究现状
3.1 临床病证研究研究方向:临床病证研究中以诊疗研究为主,方法学的研究较少;诊疗研究有中医药防治重大疑难疾病,诊疗方案的优化;方法学研究,近年来辨证规范、评价方法研究等方法学和信息学研究渐渐被重视。
近五年调研医院临床研究课题,临床病证研究中诊疗研究396项,其中中医药防治重大疑难疾病41项,诊疗方案的优化189项,中医药预防保健和治未病研究59项,余107项;方法学研究259项,其中辨证规范110项,评价方法89项,中医临床标准与技术规范制修订研究60项。
信息学研究65项,其中证候信息学研究有29项,临床病证信息研究平台24项,新药开发临床信息研究平台11项,中医综合卫生统计1项。
研究病种:常见多发病且西医疗效不明显的病,且基础研究相对较少,现代中医理论发展缓慢。
在收到的课题资料中,中风病研究96项,痴呆研究24项,糖尿病75项,高血压病研究25项,高血脂研究13项,骨质疏松研究17项;颈、腰椎病46项,股骨头坏死13项,肩周炎5项。
呼吸系统研究90项,其中哮
喘22项。
肿瘤研究141项,其中肺癌32项,乳腺癌26项,胃癌19项,肝癌12项。
肝病研究64项,其中乙肝9项,脂肪肝15项。
胃病研究15项,肠炎26项,胰腺炎7项,胆结石、胆囊炎10项。
心脏病88项,其中冠心病36项,心衰29项。
血液病研究33项,其中白血病16项。
妇科病研究72项,其中关卵巢的研究28项,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研究25项,痛经研究14项。
小儿腹泻、肺炎、肾炎研究共19项。
肾炎研究26项,肾功能衰竭研究16项,红斑狼疮研究7项,艾滋病研究15项,手术后中医药干预作用研究25项,乳腺增生研究13项,银屑病研究12项。
研究方法:实验研究为主。
采用循证医学研究的只有一项。
诊断:以西医病名加中医证型为主,中医诊断少。
方案设计不严谨,过程难控制,研究者水平相差大,导致研究质量差异大,多为低水平重复,目的以开发新药为主。
附送:
中医药工作开展情况汇报
中医药工作开展情况汇报
中医药工作开展情况汇报
中医药工作开展情况汇报我中心在区卫生局的正确领导和统一安排部署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医药适宜技术的推广,深入开展中医药工作,狠抓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并且定期对中心临床医生进行中医药知识培训,加强中医药健康教育指导和居民中医药健**健知识宣传,不断提高临床医师的中医诊疗水平和社区居民的中医保健意识,现就中医药工作总结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中心辖区共包括7个居委会(**、工农兵、**、越河、立新、新村、清淮),共39258人。
主要开展的业务有:中医临床、针灸、中西医结合临床、西医临床、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等。
能开展的中医适宜技术有:普通针刺、灸法等。
二、医疗、经济指标完成情况截止10月底,治疗门诊4503余人次,中医诊疗1123余人次,占门诊诊疗人次的24%。
住院治疗958人次,中医诊疗67余人次,占住院人次的6%;业务总收入140万元,其中药品收入占20%,中草药及中成药收入占5%。
三、创建了中医科按基本标准独立设置了中医科室:
(一)分别设立了中医诊疗室、皮肤科、肛肠科、中医妇科、内病外治科,中医针灸室、中医理疗室、中医推拿室、中医热熨室、中医敷贴室、中医刮痧室、中药房等综合中医治疗室。
设备配备有:颈、腰椎牵引床、颈椎牵引器、诊断床、治疗床、推拿治疗凳、听诊器、血压计、温度计、电针治疗仪、火罐、刮痧板、针灸器具、药物离子导入治疗仪、艾灸架、超短波治疗仪、康复器材、中药雾化吸入设备、中药打粉机、中药饮片厨、治疗推车、TDP神灯(单头、双头)等设备。
(二)设置了中药房,配置包括国家基本药物目录规定品种在内的中成药139种和中药饮片400余种。
设备有:中药饮片柜(药斗)、药架(药品柜)、调剂台、药戥等。
四、强化中医科岗位管理职责,加强中医药文化内涵建设中心制订了中医科标准、中药房标准、中医科工作制度、针灸室工作制度、中药房工作制度、中药饮片储存和设备管理制度等。
进一步明确了岗位职责和工作管理规范。
建立中医会诊制度,住院病人可根据需
要请中医医师及专家进行现场中医查房。
制作了重点人群中医药保健方案、中医养生保健知识、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预防保健措施等宣传牌,大力宣传中医药文化,使中医药文化氛围更加凸显。
五、重视中医药健康知识宣传,加强中医养生健康教育
(一)至目前创办中医药健康知识教育宣传栏8期。
中医药健康养生保健4期。
(二)举办中医药健康知识讲座3期。
(三)深入开展健康教育进家庭活动,上门送医送药送健康,共开展健康教育进家庭活动9次,其中中医健康教育活动3次。
(四)按季度下社区举办中医药健康知识宣传和咨询及体检3次。
六、严抓员工思想政治教育及业务能力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思想文化的精髓,弘扬中医药文化是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江苏省卫生厅将中医药工作列为重点工作,我们医疗卫生系统工作人员要充分认识,将中医药工作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度重视,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具体要求为坚持集中学习制度,加强领导班子的思想政治建设与业务能力,在学习方法上,采取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撰写读书笔记与座谈讨论相结合,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学习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中心十分注重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每季度对中心员工进行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
七、今后的打算
(一)积极争取建设项目,扩大业务用房建设。
(二)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与进修,全面掌握中医药知识;挖掘聘请知名中医专业技术人才。
不断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三)、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增强监管力度,严格遵循中医药各项技操作规范,落实责任追究制度,确保中医药医疗卫生服务质量持续提高。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以以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把发展中医药工作放在首位,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深刻贯彻落实国家政策,进一步拓展中医药业务,发挥中医药简、便、廉、验的功效,不断深入挖掘民间单验方,探索更多的中医药健康教育渠道,使之为广大患者解除痛苦,节约医疗开支,为辖区居民的健**驾护航。
《中医药工作开展情况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