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外交事业的发展教案范文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外交事业的发展教案范文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外交事业的发展教案范文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外交事业的发展教案范文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外交事业的发展精选教案一

教学目标

1、能列举20世纪70年代的重大外交成就,了解中国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

2、分析20世纪70年代中国取得重大外交成就的原因,培养分析能力,认识到新中国国力的提高,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学习重点:尼克松访华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学习难点:中美关系改善的原因。

教学工具

多媒体工具

教学过程

1、阅读“中美关系正常化”一目,完成下列问题:

(1)、归纳中美关系是怎样一步步走向正常化的?

(2)、结合教材第80页第一段小字部分,分析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原因。

(1)、年月日届联大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2)、分析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恢复的意义。

(3)、年,日本首相访华,中日两国建交。

3、阅读“中国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一目,完成下列问题:

(1)、年,会议在中国上海举行,这是我国近今举办的规模最大、款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2)、思考举办这次会议的原因是什么?

二、合作交流:小组内交流“自主学习”的成果。

三、拓展延伸:小组讨论归纳新中国取得重大外交成就的原因?

四、系统总结:

小组讨论制作新中国外交成就的大事年表。

五、当堂反思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外交事业的发展精选教案二

一、教学的目标和要求

知识目标:了解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的背景,出现转机的原因;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中美关系改善过程中的三件大事;掌握中国

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和中日建交的时间;掌握上海APEC会议的

时间、届次、主题及意义。

情感目标:《外交事业的发展》是第五单元第三课内容,它包含了本单元三节重点内容即尼克松访华、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

位和亚太经合组织上海会议。它概述了新中国经济建设、国防建设

的成就,为中华民族赢得了尊严和国际上尊重。它有利于培养学生

民族自豪感,增强爱国意识。

二、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在学习了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以后,对于新中

国初期我们国家所面临的外交形势已经有所了解。但是这些内容跟

他们现在所接触的国际形势有比较大的反差,往往会产生不理解。

但是也正式这种反差能激起学生学习这部分历史的兴趣,从他们的

疑问入手,结合现实,深入探讨中国外交事业的成就和取得这些成

就的原因。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北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全册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第一单元走向社会主义之路 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课程标准: 讲述开国大典的史实,认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简述西藏和平解放的基本史实。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知道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主要内容。 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体会人民当家做主的喜悦心情,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了解西藏解放的具体过程。通过“人民解放军在进军西藏时为什么要采取"政治重于军事,补给重于战斗"的方针”的讨论,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收集新中国成立的史料,学会收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方法。课前指导学生搜集有关国旗、国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成等小故事,采访亲历过那个年代的人们,把搜集到的故事在课堂上进行讲述,以宣染课堂气氛,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更进一步地了解我们的祖国,激发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国家的强盛而努力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方法:导读法、讨论法、讲述法、归纳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提问:你们熟悉的国庆节是什么时侯? 答:10月1日。 大家知道,10月1日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接下来我们来学习第一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请同学们先看本课的导言。 二、新课: (一)、筹建新中国 本目主要叙述了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为新中国的成立所做的准备工作。 首先引导学生先看完本节,由老师列出问题: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 2、参加政协会议的有哪些人?这说明了什么? 3、《共同纲领》的性质及主要内容? 4、大会还做出了哪些决定? 学生掌握后,教师可参照教室里面的国旗、国徽、国歌进行介绍。 说一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成立新中国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二)、开国大典 学生可先阅读一遍,然后看一段《开国大典》,享受一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全国人民的心境。 1、提问: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谈一谈: 请学生谈谈“当毛泽东亲自按动电钮、五星红旗伴随着《义勇军进行曲》缓缓升起”的心情?3、答一答: 说一说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三)、西藏和平解放 由教师讲述: 1、解放西藏时,我们采取的是和平解放的方针。 2、西藏和平解放的意义。 明确: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经过谈判在北京签署了《十七条协议》,宣告西藏和平解放,结束了西藏近代以来遭受帝国主义、殖民主义侵略的历史,使一度离散的游子重新回到母亲的怀抱,为新中国的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大业,同时也为西藏的民主改革和民族区域制度的建立、为西藏的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驱除了帝国主义势力,西藏回到祖国的大家庭,粉碎了帝国主义妄图把西藏从中国分裂出去的阴谋,维护了祖国的统一和汉藏民族的团结。和平统一有利于民族团结,有利于逐步消除隔阂,以免被帝国主义所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小专题复习:外交成就

【八下历史·小专题】外交成就专题复习 一、新中国成立后——抗美援朝 1.概况: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美国悍然出兵侵略朝鲜。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2.抗美援朝的结果:195 3.7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中朝人民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3.抗美援朝胜利的原因 ①战争的正义性;②中国共产党的英明决策和正确指挥;③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④志愿军和朝鲜军民的英勇战斗;⑤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持。 4.抗美援朝胜利的意义 ①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②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形势 1.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形式 1)新中国成立的第一年(1949年),就与苏联等十几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为恢复经济创造一个好的外部环境(苏联第一个与中国建交) 2)美国为首的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敌视态度,实行外交孤立政策,不与中国建交,并对中国实行封锁和禁运。 三、20世纪50年代的外交成就 1.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2.1953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1954年访问印度和缅甸,进一步确认;后来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 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核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政治保证),平等互利(实施条件),和平共处(目标) 影响:①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②开拓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 ③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3.亚非会议/万隆会议 时间:1955年,在印尼的万隆召开 性质: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

方针:“求同存异“(周恩来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的矛盾和分歧提出)同——①摆脱殖民统治②实现民族独立③发展壮大自己;异——①社会制度不同②建设道路不同。 意义:①促进会议的圆满成功②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万隆精神: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保卫世界和平与增进各国人民之间友好合作的精神 4.日内瓦会议 1954年,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 四、20世纪70年代外交成就 1.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时间: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 原因:①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②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 影响:①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②进一步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③增强了第三世界在联合国中的力量 2.中美建交 1971年“乒乓外交“ 1971年7月,基辛格访华 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中美签署《联合公报》,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 3.中日建交 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4.70年代出现与中国建交的热潮 五、改革开放后——全方位外交 外交布局: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 成就: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标志着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将逐渐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参与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加入世贸组织,有助于中国商品进入国际市场,但也给中国的经济体制带来挑战。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案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教学难点: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合影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改革开放便拉开了序幕。通过农村改革,农民“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那么,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如何进行的?1978年12月18日,安徽省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队长严宏昌把18户农民召集到一起,私下立了一份生产契约,并含着眼泪按下鲜红的手印,这份契约当之无愧地成为农民告别饥荒的宣言书。这是一份怎样的契约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展示史料,并请三个学生朗读: 农民甲:“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还得慢慢晃。” 农民乙:“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咱们自己的。” 农民丙:“今年企业效益不错,年收入超过许多国有企业,我发财了,带动乡亲们也开始富裕了。” 2.读材料,分析讨论:刚才几位同学朗读的材料反映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变化过程。首先看一下农民甲的台词反映了当时农村的什么状况? 提示:农民甲反映了改革开放前政社合一,统一经营,集中劳动,统一分配,人们缺乏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不高的弊端。 3.教师继续提问:农民乙的台词反映的是我国的哪一项政策?农村的改革首先是从哪里开始的?你觉得这一政策有什么作用?

提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 4.教师继续提问:农民丙所说的企业是什么企业?它对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提示:乡镇企业。转移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发展了农村经济,增加了农民收入。 5.引导学生思考: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在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上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了哪些调整或改革? 提示:师生共同归纳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变革: ①1950~1952年,土地改革。②1953~1956年,农业合作化运动。③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④1978年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6.史料展示: 材料一:凤阳县农业生产三年三大步 材料二:1985年底,我国农村乡镇企业的工业品出售总额达1751亿元,首次超过农副产品出售总额的1680亿元。1987年,全国乡镇企业从业人数达到8805万人,产值达到4764亿元,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50.4%,第一次超过了农业总产值。 7.教师提问:读材料,结合课本知识,说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后对农村发展的意义。 提示: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随着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 目标导学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史料展示: 材料一:“上班八点钟来,九点钟走人,十点钟时,随便往厂区大院里扔一个手榴弹也炸不死人。” 材料二:1956年夏天,上海天气很热,一家企业想买一批风扇,就打报告到上级有关部门申请,结果经过11个部门的层层审批,等申请报告批下来,夏天早过去了。 2.请学生说说:两则材料说明国有企业中存在哪些问题? 提示:政府——要给企业下达生产任务,严格规定产品的数量、品种、样式等,还负责企业的原料供应、产品销售、新产品开发、人员安排、职工工资、奖金和福利的发放等。 企业——只管生产。 工人——干多干少,干与不干一个样,每月都能按照级别领取固定工资。 政府管得太多;企业没有自主权;工人没有积极性。政企不分,限制了企业的发展,使企业不能最大限度地创造财富,影响了国家财政收入。 3.教师讲述:城市改革的内容。 主要是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 4.引导学生思考:城市改革的目的和结果。 提示:目的是克服长期以来吃“大锅饭”的弊病;调动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企业的活力。 结果是我国城乡出现了经济大发展的崭新局面。1987年,我国工农业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国家财政收入和城乡居民收入都比1978年翻了一番。 目标导学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教师讲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情况。 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全册教案

第1课《鸦片战争》教学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和认识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的严重危害,并由此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的基本史实。 2.了解林则徐维护中华利益,进行虎门销烟的壮举。了解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从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经过、结果、影响的时空坐标中,掌握系统有序的历史知识网络,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习惯。 2.通过对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原因的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运用史实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林则徐虎门销烟及鸦片战争中爱国将领英勇抗敌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林则徐虎门销烟;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教学难点】 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播放虎门销烟的图片,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吗?是谁领导这场伟大的斗争的? 自主学习梳理知识 一、鸦片走私与林则徐禁烟 1.鸦片战争爆发前,清朝统治下的中国危机四伏。西方已经进入资本主义时代,英国成为头号工业强国,并不断向外进行殖民主义扩张,掠夺殖民地。 2.在正当贸易中,中国处于明显的出超地位。为了改变这种不利局面,英国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 3.鸦片泛滥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1838年底,道光帝派力主禁烟的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住广东查禁鸦片。 4.1839年6月3日至25日,收缴的鸦片在虎门海滩被当众销毁。这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二、英国发动侵略战争 1.中国禁烟的消息传到伦敦,英国政府公然支持罪恶的毒品走私,发动侵华战争。1840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 2.鸦片战争中,英勇作战牺牲的将领有关天培和陈化成; 3.由于清朝大多数统治者昏庸愚昧,对内敌视人民,对外妥协投降,再加上经济落后,武器落后,战争终以清朝的失败结束。 三、《南京条约》的签订 1.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主要内容有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__100万银元;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 2.1843年,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了《虎门条约》,从中获得了领事裁判

【2019年整理】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新中国的外交》

新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新中国的外交》精品教案活动主题 新中国在外交上取得的伟大成就。 活动目标 1.通过讲述外交活动与斗争,让学生懂得“弱国无外交” 的道理,综合国力的强大才是和平外交的基础。 2.了解历史,走进历史,进一步感悟新中国在国际上政治、经济地位的提高,坚信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3.通过新旧中国的比较,思考没有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不懈努力,中国仍将改变不了在国际上的地位。 活动重点 中国代表团出席亚非会议,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日、中美建交 突出重点: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把音像、图片、文字资料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给学生创设一个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动中学,在思

中练,在笑中记,师生互动。这样,既调动了全体同学的积极性,又突出了本节活动课的重点。 活动难点 主要是通过亚非会议,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日、中美建交等重大历史事件,来揭示中国在国际关系中政治和经济地位的提高。让全体学生真正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强大。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达到难点的突破。 活动方式 1.师生分别收集资料,制作教学课件和学习课件。 2.师生共同展示收集的成果。 3.对重点问题进行专题研讨。 4.组织一次手抄报成果展示。 活动资源 1.《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年版 2.《外交风云》VCD光碟 3.各种多媒体课件 4.彭红主编《壮丽的画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年版 5.人民教育出版社网站初中历史栏目 https://www.360docs.net/doc/5c3564914.html,/czls/index.htm

6.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5c3564914.html, 活动延伸 历史纪实大家谈──新中国的国防雄姿 历史纪实大家谈──新中国的体坛风采 活动准备 1.提前两周通知学生准备活动课:新中国在外交上取得的伟大成就。 2.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用一周时间,搜集新中国外交活动的各种资料。 3.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用一周时间,整理所收集的资料,制作学习课件,编排历史短剧,编写历史小故事。 4.活动前,调试电脑,检查学生制作的课件能否打开,调试大屏幕投影是否清晰。 5.活动前,组织学生在课间把桌椅排成马蹄形,推选出活动主持人,对表演历史短剧、讲故事、演示课件的同学,进行正确的指点和排序。 6.安排历史课代表和学习委员,邀请语文、美术、音乐、政治等老师参加,共同感受学生的成果。 活动过程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外交事业的发展教案范文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外交事业的发展教案范文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外交事业的发展精选教案一 教学目标 1、能列举20世纪70年代的重大外交成就,了解中国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 2、分析20世纪70年代中国取得重大外交成就的原因,培养分析能力,认识到新中国国力的提高,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学习重点:尼克松访华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学习难点:中美关系改善的原因。 教学工具 多媒体工具 教学过程 1、阅读“中美关系正常化”一目,完成下列问题: (1)、归纳中美关系是怎样一步步走向正常化的? (2)、结合教材第80页第一段小字部分,分析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原因。 (1)、年月日届联大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2)、分析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恢复的意义。 (3)、年,日本首相访华,中日两国建交。 3、阅读“中国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一目,完成下列问题:

(1)、年,会议在中国上海举行,这是我国近今举办的规模最大、款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2)、思考举办这次会议的原因是什么? 二、合作交流:小组内交流“自主学习”的成果。 三、拓展延伸:小组讨论归纳新中国取得重大外交成就的原因? 四、系统总结: 小组讨论制作新中国外交成就的大事年表。 五、当堂反思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外交事业的发展精选教案二 一、教学的目标和要求 知识目标:了解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的背景,出现转机的原因;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中美关系改善过程中的三件大事;掌握中国 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和中日建交的时间;掌握上海APEC会议的 时间、届次、主题及意义。 情感目标:《外交事业的发展》是第五单元第三课内容,它包含了本单元三节重点内容即尼克松访华、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 位和亚太经合组织上海会议。它概述了新中国经济建设、国防建设 的成就,为中华民族赢得了尊严和国际上尊重。它有利于培养学生 民族自豪感,增强爱国意识。 二、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在学习了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以后,对于新中 国初期我们国家所面临的外交形势已经有所了解。但是这些内容跟 他们现在所接触的国际形势有比较大的反差,往往会产生不理解。 但是也正式这种反差能激起学生学习这部分历史的兴趣,从他们的 疑问入手,结合现实,深入探讨中国外交事业的成就和取得这些成 就的原因。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17课外交事业的发展

第17课外交事业的发展 单元导读 本单元主要从新中国的国防和外交上讲述新中国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以在战争的废墟上建立和发展自己的国防力量。特别是人民海军、空军和导弹部队,在极其薄弱甚至空白的基础上,一步步发展壮大起来,铸造了守卫祖国安宁的钢铁长城。在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艰难的国际环境,我国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并相继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求同存异”的方针,积极发展对外关系,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到了20世纪70年代,我国通过努力,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先后与日本和美国建交,由此,与我国建交的国家纷纷而来。改革开放后,我国展开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外交活动,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第17课外交事业的发展 主题与课时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十七课(1课时) 课标要求 了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和中美建交等史实。 学习目标 1、掌握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和中日建交的相关史实。 2、了解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掌握尼克松访华和中美《联合公报》。 3、了解改革开放后的全方位外交,体会外交是利益的博弈,理解新时期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承担的大国责任。 评价任务 1.完成评价任务一、(检测目标1) 2.完成评价任务二、(检测目标2) 3.完成评价任务三、(检测目标3)

资源与建议 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三课,在前一课,学生已经了解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这为本课的学习起了铺垫作用。本课紧承上一课的内容,是上一课内容的继续和延伸,着重介绍了20世纪70年代及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外交成就,它包含了本单元三个重点内容:中美、中日建交,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以及中国全方位的外交所取得成就。它和本单元其它两课一起概述了新中国国防建设和外交成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爱国意识,懂得外交事业的发展源于国力的增强。 重点: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中美关系正常化。 难点:我国外交事业之所以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 学习过程 第一篇章中国范儿之扬眉吐气 复习导入(温故而知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我国奉行的外交政策是什么?20世纪50年代,我国的外交成就有哪些? 学习任务评价一:学生自主学习阅读课文P85页,准确说出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时间、会议、结果和意义?(指向学习任务一)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5课 新中国的外交教案 华东师大版

第15课新中国的外交 课标要求: 1.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简述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史实。 2.讲述我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和中美建交等史实。 学情分析: 在前面讲到新中国成立的内容时也涉及到中苏关系和在抗美朝援战争的内容时都已经提到有关于新中国的外交问题。但这些对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影响有了一定的意义,但不是课文的主要知识点而过于分散,所以学生对理解新中国外交的程度不是很高,只是整体上有一个模糊的概念。本课是一个专题课,全面的阐述新中国的外交,让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它的成就。 教材分析: 本课共有四个部分,分别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出席万隆会议、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建交等等都是新中国的外交成就。因此本课是以外交成就作为主线的。希望学生通过了解外交成就而体会这些外交成就在当时中国所处的环境下来之不易,它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与目标:掌握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和方针、记住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及意义、万隆会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理解中美建交的史实。 2.过程与方法:在引导学生掌握我国外交政策的基础上,分析我国外交活动与成就以及它们对新中国和世界的影响,从中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观察能力。对图片的观察,提高学生从图片资料中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外交的成就,体会我国外交政策的英明性及周恩来等外交家的高明外交才华。增强学生的“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认识。从通过对外交图片的观察,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以及关心国家时事政治的认识。 教法、学法: 由于初中生的想象力有限,故在教学采用多媒体设备去构建一定的历史情境教学方式,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现图文相结合的方式为学生思考创设思考的氛围。以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望,实现课堂的互动、交流。使学生能够自主的阅读课本、对图片分析、思考问题,从而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学工具:多媒体电脑教室 重点、难点: 重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 难点:中美建交的原因及过程 教学过程: (一)、新课的导入: 运用投影仪展现《乔的笑》图片及资料: 老师带有情意的开场白:(这是一个被称为“世纪一笑”,满面春风的乔冠华仰头大笑,那自豪的、淋漓尽致的笑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笑出了中国人的骨气,笑出了中国人的豪迈,它让中国人扬眉吐气)。 提问:乔冠华是在什么场合下,因为什么而发出这样的笑容? (以乔冠华大笑的这张容易激发学生兴趣的图片为切入点,能够迅速把学生的学习状态引导到新课的思路上来。) (二)新课讲授: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抗美援朝教案

第2课抗美援朝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兵朝鲜的原因,知道黄继光、邱少云的英雄事迹,掌握中朝人民反侵略战争的胜利。通过阅读课本第10页《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3次战役示意图》,知道志愿军入朝路线、三次战役的推进情况及“三八线”的位置,培养读图、识图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课本、地图及网上查询,获取有效信息,在掌握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总结思考历史问题的方法;通过原始资料再现、了解史实的真实性与可靠性,掌握获取历史信息的有效方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志愿军抗美援朝的原因,培养学生不畏强权、敢于 挺身与侵略者斗争的优秀品质。讲述黄继光、邱少云的英雄事迹,学习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抗美援朝的基本信息;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身上所体现的精神。 教学难点:面对朝鲜半岛燃起的战火,中国为什么要出兵。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高唱战歌,在彭德怀司令员的指挥下,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前线。今天,让我们一起翻开历史,去重温当时志愿军战士 的英勇、豪迈,能打仗、打胜仗的钢铁意志和坚强信念。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2课《抗美援朝》的内容。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一)朝鲜战争爆发的背景 1.史料解读: 材料: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立即操纵联合国安理会召开紧急会议,在中国和苏联没有代表出席的情况下,通过了“谴责北朝鲜侵略”和“紧急制裁” 两个决议。7月7日,美国又操纵联合国安理会授权其组成所谓“联合国军”,对朝鲜进行大规模侵略战争。 2.教师提问:根据课本,结合材料,说说中国抗美援朝的历史背景。 提示:朝鲜内战爆发后,美国悍然派兵侵略朝鲜,一直打到中国边境鸭绿江边;轰 炸扫射中国东北边境城市;美国第七舰队入侵中国台湾海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 3.教师提问:在美军介入朝鲜战争后,朝鲜内战局势急转直下,中国政府作出了怎 样的决定? 提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二)中国出兵朝鲜 1.史料解读: 材料:毛主席说:“我们不出兵让敌人压至鸭绿江边,国内国际反动气焰增高,则 对各方都不利,首先是对东北更不利,整个东北边防军将被吸住,南满电力将被控制……总之,我们认为应当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 2.请学生回答:由材料中毛主席的这几句话,结合所学,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 提示:中朝世代友好、唇齿相依;美国的侵略严重威胁了新中国的安全;为了获得 一个比较稳定的经济建设的周边环境。 3.教师提问:阅读教材第9页内容,结合第10页地图,说说抗美援朝战争的基本情况,其结果如何。 提示:(1)1950年,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 (2)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军民并肩作战,把美国侵略军赶回到“三八线”附近。 4.教师过渡:在美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面前,1950年10月,彭老总受命指挥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中朝人民并肩作战。在整个战争中涌现了许多的战斗英雄, 接下来我们来学习第二节内容。 目标导学二:战斗英雄黄继光和邱少云 (一)战斗英雄

初中八年级历史:《外交事业的发展》教案

新修订初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外交事业的发展》教案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Lessons from "Development of Diplomatic Cause"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中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外交事业的发展》教案 16外交事业的发展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了解 中美关系改善、中国外交事业重大发展的过程及其原因和表现 掌握 尼克松访华和《中美联合公报》、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中日建交、中国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能力训练过程方法 阅读资料获取信息 指导学生利用课本图片和课外网络等资源,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中美关系出现转机的原因 探索归纳 指导学生用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事件,总结中国外交所取得的重大成就,理解其原因,并与现实比对,以史鉴今

情感态度价值观 爱国情感 上个世纪70年代,出现了许多国家争取与我国建交的热潮,证明美国原先“遏制中国”而进行外交封锁的僵局已被打破,我国外交出现新局面,值得炎黄子孙引以为荣开放观念重视外交 中国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加入wto等外交成果,直接推动了我国现代化建设和统一大业的进展,同时也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 教学重点尼克松访华和《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中美关系改善,两过逐渐走向“双嬴” 教学难点中美关系改善和中国外交成就辉煌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复习旧课,讨论回答:周恩来在建国初期的外交活动有哪些主要贡献? (a.访问印度、缅甸,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 参加万拢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c.出席日内瓦会议,进行积极的外交努力,促成一系列和平协议的签定。)承上启下,教师讲授:周恩来“改变了万隆会议的航程”,又在日内瓦会议上努力缓和了东西方之间的紧张局势,连美国的代表史密斯都被感动了。周恩来当时就为新中国赢得了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全套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全套 第1课鸦片战争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认识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熟记《南京条约》等一系列条约的主要内容。 2.能力目标 理解鸦片战争中清政府战败的原因及其签订《南京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习林则徐维护中华民族利益和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林则徐虎门销烟和中英《南京条约》。 2.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和鸦片战争造成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设问导读 1.鸦片走私与林则徐禁烟 (1)英国走私鸦片对中国造成哪些危害? 白银大量外流直接威胁到清政府的财政;许多官员、士兵吸食鸦片,不但严重摧残了他们的体质,更导致政治腐败和军队战斗力削弱。 师指出:吸食鸦片对个人而言,损害健康,危害家庭、社会。鸦片的毒性很大,吸上了就不容易戒除,长期吸食有危及生命的可能。对社会而言,很多吸毒者走上了偷抢等犯罪道路,给社会稳定带来了严重危害。 对国家而言,严重危害清朝统治:白银大量外流,造成国家财政困难;军队战斗力下降;官吏更加腐败;由于白银大量外流,银贵钱贱,使人民负担加重。而人民负担加重,又使阶级矛盾尖锐,所以人民强烈要求禁烟。 (2)针对鸦片的危害,林则徐采取了怎样的措施?虎门销烟的意义是什么? 措施:林则徐到广州后,派人明察暗访,缉拿烟贩;英、美等国商贩被迫陆续缴出鸦片110多万千克。在林则徐的主持下,1839年6月3日至25日,收缴的鸦片在虎门海滩被当众销毁。 意义: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2.英国发动侵略战争 (1)英国为什么要发动侵略战争?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①中国禁烟的消息传到伦敦,英国政府公然支持罪恶的毒品走私,发动侵华战争。1840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 ②如果没有鸦片问题,鸦片战争也会发生,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即英国为了扩大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原材料,实行对外扩张政策,把中国作为主要侵略目标。中国的禁烟运动只不过是其发动战争的借口。 (2)战争的结局如何? 中国战败,腐败的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 3.《南京条约》的签订 (1)《南京条约》签订于何时?有何特点?主要内容是什么?附件有哪些内容? 时间:1842年8月;特点: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 《虎门条约》:列强获得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的权利。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历史(2017)教案:第一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教学模式分析: 体验式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 发,引入、创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情感预热,让学生达到适度的兴奋状态,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希望参与体验,在合作互动中润物无声,实现知行合一的导行内化效果。 教学思路分析: 激情阶段通过活动交流,让学生知道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主要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间和历史意义。通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得出从召开时间、地点、内容、意义四个方面来进行学习。 体验阶段借助多媒体播放的视频资料,引发学生关注和好奇,主动求索,带入预设情境。通过教师展示材料和学生讲述故事,总结归纳政治协商会议的内容。 导行阶段过程中始终贯穿新中国是在经历了百余年的屈辱、抗争和探索之 后,才建立起来的。我们一定要热爱祖国,把她建设得越来越繁荣富强。 教材分析 本课是北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的内容,本课是开篇课,是中国近代史的结束,现代史的开端。本课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新中国的成立和西藏的和平解放,新中国的成立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好了准备,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西藏和平解放,是我国成功解决民族问题的典范,巩固了 国家的统一,减少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使西藏从此走上了繁荣富强的道路,标志着祖国大陆的全部解放。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知道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主要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间和历史意 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最新部编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5课 北伐战争 优秀教案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优秀教案.; 第15课北伐战争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黄埔军校的建立;北伐战争;;的目的、主要对象、主要战场的重要战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制作和利用《北伐战争形势图》,概述北伐战争的进军路线和主要对象,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读图识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概括历史事件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北伐战争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和合作意识;通过材料,分析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阅读材料和利用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课堂辨析说明题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3.通过课前搜集资料、预习、复习总结和自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归纳能力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分析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党员始终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并不惜为之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激发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之情和爱国主义情感。 2.使学生认识到北伐战争是中国各革命阶级积极参加,并由国共合作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正义战争,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通过对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和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国民党的反动本质,增强爱国、爱党的情感。 【教学重点】 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教学难点】 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孙中山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家,“五四运动”前,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他先后领导了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但斗争都失败了。“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他亲眼目睹了人民群众力量的不断壮大,开始了他一生中伟大的转变,1924年他改组了国民党,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反帝反封建的主张,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使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即国民革命时期。在这一时期,国共合作领导了北伐战争,把国民革命运动推向了高潮。 自主学习梳理知识 一、国共合作的实现 1.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

历史第17课外交事业的发展知识要点

第17课外交事业的发展 一、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时间: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 原因:1、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提高2、亚非国家对中国的支持3、美国霸权地位的衰落4、中国正确的外交政策等 意义:对中国: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作为联合国理 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发挥了重要作用。进一步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对世界: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加强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促进人类进步事 业的发展。 二、中xx建交 原因: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 过程:1、1971年乒乓外交2、1971年,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 3、1972年,尼克松访华,签署《联合公报》,中美开始走向正常化。 4、1979年,中xx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三、中日建交 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正式建交。 四、全方位外交 表现(熟读) :1、中国注重改善和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注重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经济合作,力争中美、中日关系稳定发展,逐步实现中苏关系正常化,积极发展与欧盟国家的关系;

2、中国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3、中国还积极拓展多边外交,加强与联合国的合作,为解决区域性争端、维护世界和平和建立一个公正合理的世界新秩序而努力; 4、中国广泛参与多边经济、社会领域的活动,在环境、粮食、预防犯罪、禁毒、难民、妇女等全球性问题上发挥了积极作用。 外交格局: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 作用: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使中国成为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的坚定力量,使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抗美援朝》优质教案

第2课 抗美援朝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抗美援朝的基本信息;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身上所体现的精神。 教学难点:面对朝鲜半岛燃起的战火,中国为什么要出兵。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高唱战歌,在彭德怀司令员的指挥下,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前线。今天,让我们一起翻开历史,去重温当时志愿军战士的英勇、豪迈,能打仗、打胜仗的钢铁意志和坚强信念。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2课《抗美援朝》的内容。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抗美援朝 保家卫国 (一)朝鲜战争爆发的背景 1.史料解读: 材料: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立即操纵联合国安理会召开紧急会议,在中国和苏联没有代表出席的情况下,通过了“谴责北朝鲜侵略”和“紧急制裁”两个决议。7月7日,美国又操纵联合国安理会授权其组成所谓“联合国军”,对朝鲜进行大规模侵略战争。 2.教师提问:根据课本,结合材料,说说中国抗美援朝的历史背景。 提示:朝鲜内战爆发后,美国悍然派兵侵略朝鲜,一直打到中国边境鸭绿江边;轰炸扫射中国东北边境城市;美国第七舰队入侵中国台湾海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 3.教师提问:在美军介入朝鲜战争后,朝鲜内战局势急转直下,中国政府作出了怎样的决定? 提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二)中国出兵朝鲜 1.史料解读:

材料:毛主席说:“我们不出兵让敌人压至鸭绿江边,国内国际反动气焰增高,则对各方都不利,首先是对东北更不利,整个东北边防军将被吸住,南满电力将被控制……总之,我们认为应当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 2.请学生回答:由材料中毛主席的这几句话,结合所学,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 提示:中朝世代友好、唇齿相依;美国的侵略严重威胁了新中国的安全;为了获得一个比较稳定的经济建设的周边环境。 3.教师提问:阅读教材第9页内容,结合第10页地图,说说抗美援朝战争的基本情况,其结果如何。 提示:(1)1950年,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 (2)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军民并肩作战,把美国侵略军赶回到“三八线”附近。 4.教师过渡:在美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面前,1950年10月,彭老总受命指挥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中朝人民并肩作战。在整个战争中涌现了许多的战斗英雄,接下来我们来学习第二节内容。 目标导学二:战斗英雄黄继光和邱少云 (一)战斗英雄 1.图片展示: 战斗英雄黄继光 战斗英雄邱少云 2.教师让学生读课本第10页的内容,分别请两位同学讲述一下黄继光和邱少云的战斗事迹。 提示:略。(要求生动、情节感人) 3.教师讲述:相信大家都被两位战斗英雄的英勇事迹所震撼,著名战地作家魏巍,1950年冬,随志愿军到了朝鲜前线,写了著名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文章最后这样写道:朋友!你已经知道了爱我们的祖国,爱我们的领袖,请再深深地爱我们的战士吧,他们确实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4.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把志愿军战士称为“最可爱的人”? 提示:因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发扬高度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因此被誉为“最可爱的人”。同时,也为国家、为民族在国际上赢得了荣誉。 (二)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1.教师讲述:抗美援朝的结果。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外交事业的发展》精品教学设计

第17课外交事业的发展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中日建交 教学难点:中美关系在70年代出现转机的原因;我国外交事业之所以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个美国队员登上中国大巴 1971年,中国乒乓球代表团参加在日本名古屋举行的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 世乒赛开始的第二天下午,美国队员科恩一个人在练习馆练习,看到中国队排着整齐的队伍也来了。中国队开始练习时,他瞅准机会问梁戈亮,能否和他挥几拍。当年中国男队三大主力之一的梁戈亮同意了,练习大约持续了15分钟。 随后,中国代表团乘车去体育馆,车正要关门时,一个小伙子冲了上来,留着长长的褐色头发,蓝眼睛。 外国运动员一看车内坐的全是中国人,急忙转过身去。这时他运动服背后印着“U.S.A”的字样映入我们的眼帘,大家都用不安的眼光注视着他。从饭店到体育馆,汽车要走十五分钟。十分钟过去了,没有一个人和他说话。 当时,坐在汽车最后排的庄则栋,心里经过激烈斗争后,从手提包里选出一块较大的杭州织锦,和翻译一起来到他前面。“你好!欢迎你乘我们的车去体育馆。”他转过身来说:“谢谢!”“你叫什么名字?”“科恩。”“虽然美国政府对中国不友好,但美国人民是中国人的朋友,为了表示中国运动员对美国运动员的友谊,我送你一幅中国杭州的织锦留念。”庄则栋说……一次历史的偶然,开始了中美关系的“破冰之旅”。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7课:外交事业的发展。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 2.教师提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在什么时候、什么会议上得到恢复的?

部编八年级历史下《抗美援朝》精品教案

第2课抗美援朝 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抗美援朝的基本信息;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事迹 教学难点:抗美援朝的背景、性质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渲染气氛。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高唱战歌,在彭德怀司令员的指挥下,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前线。今天,让我们一起翻开历史,去感受当时志愿军战士的英勇、豪迈和能打仗、打胜仗的钢铁意志以及坚定信念。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一)朝鲜战争爆发的背景 1.史料解读: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立即操纵联合国安理会召开紧急会议,在中国和苏联没有代表出席的情况下,通过了“谴责朝鲜侵略”和“紧急制裁”两个决议。7月7日,美国又操纵联合国安理会授权其组成所谓“联合国军”,对朝鲜进行大规模侵略战争。 2.教师提问:根据课本,结合材料,说说中国抗美援朝的历史背景。 提示:学生依据教材自主回答。 3.史料解读: 毛主席说:“我们不出兵让敌人压至鸭绿江边,国内国际反动气焰增高,则对各方都不利,首先是对东北更不利,整个东北边防军将被吸住,南满电力将被控制……总之,我们认为应当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 4.问题思考:结合这段文字,思考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的必要性。 提示:中朝世代友好、唇齿相依;美国的侵略严重威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安全;为了获得一个比较稳定的经济建设环境。 5.教师指导学生课前收集有关资料,课上组织学生辩论。辩题:中国应不应该出兵朝鲜。 正方:应该出兵。 反方:不应该出兵。 (1)正方:同为社会主义国家,在道义上有支援的义务。 反方: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我们连这点外交常识都没有了吗? (2)正方:美国侵略威胁到中国的安全;美国侵朝意为建立侵华跳板和基地,如得逞,更不利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设以及国家独立与安全;唇亡齿寒,户破堂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