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交换及交换中的中介价值

合集下载

6(第六章)货币市场

6(第六章)货币市场

货币市场第一节货币市场的特点与功能1.货币市场的特点(1)交易期限短(最短只有半天,最长不超过1年)(2)流动性强(金融工具的流动性与其偿还期限呈反向变动关系,偿还期越短,流动性越强)(3)安全性高(发行主体信用等级较高,只有具有高资信等级的企业或机构才有资格进入货币市场来筹集短期资金)(4)交易额大(货币市场是一个批发市场,大多数交易的交易额都比较大,个人投资者难以直接参与市场交易)2.货币市场的功能(1)它是政府、企业调剂资金余缺、满足短期融资需要的市场(政府的国库收支经常面临先支后收的矛盾,解决这个矛盾的一个比较好的方法就是政府在货币市场上发行短期政府债券——国库券,因而国库券是货币市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子市场)(2)它是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流动性管理的市场(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流动性指其能够随时应付客户提取存款或满足必要的借款要求的能力)。

(3)它是一国中央银行进行宏观金融调控的场所(4)它是市场基准利率生成的场所(基准利率是一种市场化的无风险利率,被广泛用作各种利率型金融工具的定价标准,是名副其实的市场利率的风向标,货币市场交易的高安全性决定了其利率水平作为市场基准利率的地位,发挥基准利率特有的功能)。

第二节同业拆借市场(一)含义同业拆借市场:是金融机构同业间进行短期资金融通的市场(其参与主体仅限于金融机构,我国同业拆借市场的主体目前包括了所有的金融机构,但是金融机构进入同业拆借市场必须经过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二)同业拆借市场的形成与功能同业拆借市场的形成:源于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的要求(中央银行规定,商业银行吸收来的存款必须按照一定的比率缴存到其在中央银行开立的准备金账户上,用以保证商业银行的支付清偿能力(流动性)。

如果缴存的准备金达不到中央银行规定的比率,则商业银行将受到中央银行的处罚;反之超过了比率,对于超出部分的超额存款准备金,中央银行不付息或仅支付极低的利率,信息交换后,准备金不足的银行开始从准备金盈余的银行拆入资金,以达到对法定存款准备金的要求,准备金盈余的银行也因资金的拆出而获得收益。

第六章 互换工具及其应用

第六章 互换工具及其应用

习 题
4、为什么说利率互换可以分解为一系 列的远期利率协议?货币互换可以分 解为一系列的远期外汇协议?
甲银行:浮动利率债券多头+固定利率 债券空头 乙公司:浮动利率债券空头+固定利率 债券多头
利率互换可以分解为一个债券的多头 与另一个债券的空头的组合。
利率互换现金流量图(债券组合)
P P R2 R2 R1
P
理解利率互换III
头寸分解(II)
列(4)=行(I)+…+行(VIII) 除了行(I)的现金流在互换签订时就已 确定,其他各行现金流都类似远期利率 协议(FRA)的现金流。
一笔固定利率的英国国债投资加上一份支付英 镑固定利息、收入瑞士法郎固定利息的高信用 等级货币互换,可以构造出一个近似的瑞士国 债投资头寸。 一笔本金为A的浮动利率资产与一份名义本金 为2A的利率互换空头组合,可以构造出一份合 成的逆向浮动利率债券。
习 题
1、甲公司和乙公司各自在市场上的10年期 500万美元的投资可以获得的收益率为:
利用利率互换进行信用套利 VII
利用货币互换进行信用套利 I
例:假设中国银行(甲方)和日本某 家银行(乙方)在美元市场和瑞士法 郎市场上的相对借款成本为:
利用货币互换进行信用套利 II
假定中国银行需要1亿美元的瑞士法郎,市场的汇 率为1美元=2瑞士法郎,即中国银行需要2亿瑞士 法郎;日本银行需要1亿美元。有两种选择: 一是,中国银行以5.0%的利率直接到市场上借入 瑞士法郎;日本银行直接以13.0%的利率到市场借 入美元。 二是,中国银行发挥自己在两种市场中借款的比 较优势,以10%的利率在美元市场借入美元,日本 则以6%的利率在瑞士法郎市场借入瑞士法郎,然 后双方进行货币互换,可以节省2%的成本。

价值使用价值交换价值

价值使用价值交换价值

价值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价值是指物品或服务的经济或社会意义,对于个人或社会来说,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

而价值交换是指在市场经济中,通过买卖行为来实现价值转化和互换的过程。

价值交换是市场经济的核心机制,也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之一、通过价值交换,人们可以将自己所具有的资源、技能、劳动等转化为货币或其他物品,从而获取生产资料、商品和服务。

价值交换使得资源的配置更加高效,促进了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利用,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价值交换不仅仅是经济活动中的一种手段,更是一种社会行为。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通过各种方式进行价值交换,不仅仅是买卖商品,还包括劳动买卖、技术交换、合作共赢等形式。

价值交换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个体的物质需求,也是为了实现个体的价值目标和追求幸福的方式。

价值交换的核心是互惠性和公平性。

在价值交换中,双方都希望通过交换获取更多的利益。

因此,价值交换需要建立在平等互惠的基础上,双方都应该得到公平的回报。

同时,价值交换也需要建立在信任和诚信的基础上,只有双方都能够遵守约定和信守承诺,才能够建立起稳定和可持续的交易关系。

价值交换的作用不仅仅局限于经济领域,它还对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通过价值交换,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得以传播和交流,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文化融合,使得社会更加开放和包容。

同时,价值交换也为社会的团结和合作提供了重要支持,通过合作共赢的方式,人们能够共同追求更高层次的目标,实现共同的利益。

然而,价值交换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不平等的交换关系可能导致资源和权利的不平等分配,加剧社会的不公平现象。

其次,在市场经济中,价值交换经常出现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导致市场无法实现有效资源配置,并可能导致市场失灵。

此外,价值交换也容易受到利益追求的驱动,忽视其他价值目标,损害社会的整体利益。

为了克服这些问题,需要加强价值交换的监管和制度建设,确保交换关系的平等和公正。

同时,还需要加强对价值交换行为的道德追求,倡导诚信和公共利益的观念,激励良好的交换行为。

第六章互换合约

第六章互换合约
互换中支付固定利率的一方通常是按债券 等价收益率BEY(Bond Equivalent Yield) 来报价的。
所交换的利息额计算公式: I=P×r×t
其中: I——利息额; P——名义本金; r——互换期内年利率; t——计息天数占全年比例
计算天数比例的计算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

某石油生产商想在未来5年内固定自己出 售石油的价格,他每月的平均产量是 4000桶。同时,有一石油精炼商想在未 来5年内固定自己购买石油的价格,他每 月的用量是5000桶。他们分别与互换做 市商进行商品交换,同时继续在现货市 场上进行交易。
•二公司进行互换交易:
平均即期价格
平均即期价格
4000桶
(1)以新的基础资产为标的资产 (2)已有的互换品种条件发生变化 (3)构造新的互换品种
1. 商品互换
交易双方中,一方为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以每 单位固定价格定期向交易的另一方支付款项; 另一方则为特定数量的某种商品以每单位浮动 价格定期向前一方支付款项。
互换的商品通常是相同的,不必交换名义商品; 也可以不同,需要交换名义商品。
第六章 互换合约
一、概述
(一)互换交易的产生
互换(Swap)又称作掉期。
假定英国和美国各有一家公司,每一家
公司在对方国家设有一子公司,这两家
子公司都需要获得融资。最直接的方法
是每个母公司各自对其海外子公司提供
贷款。
美国 美国母公司
贷款
英国
美国公司在英国 的子公司
英国公司在美国 的子公司
贷款
交易商的办法是使其互换业务账面上的 所有风险很好地实现对冲。
11.6%-11.4%=0.2%的利率差是交易商为 此次互换所收取的回报。

高考政治经济学复习之交换理论

高考政治经济学复习之交换理论

高考政治经济学复习之交换理论交换理论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研究人们在市场上进行交易时所遵循的原则和规律。

在高考政治经济学的复习中,交换理论是一个必须理解和掌握的内容。

本文将对交换理论进行详细介绍和分析。

交换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进行各种形式的交换,比如买卖商品、劳动分工、资源调配等等,这些都是交换的具体表现。

交换理论研究的就是这些交换行为的规律和原则。

首先,交换理论强调价值体系。

交换是基于价值的,只有在互相认可对方的价值的基础上才会进行交换。

价值是交换的基础,它来自于货物或服务的稀缺性和需求与供应的关系。

价值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物质、社会和心理等因素。

其次,交换理论强调互惠性。

交换是双方互惠的行为,双方通过交换得到自己需要的东西或利益。

在交换过程中,双方都要付出一定的代价,这是互惠性的基础。

只有当每个人都能从交换中获益时,交换才能够持续进行下去。

此外,交换理论还强调信息的不对称性。

在交换过程中,买方和卖方往往有不同的信息,这种不对称性会影响交换的效果和结果。

对于买方来说,缺乏对商品真实价值的了解可能被卖方利用,而对于卖方来说,缺乏对买方需求的了解可能导致销售不畅。

因此,提高信息的透明度和对称性对于有效的交换至关重要。

最后,交换理论还强调交易成本。

交易成本是指交换过程中产生的各种费用和代价。

这些成本包括搜索成本、谈判成本、监督成本等。

交易成本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交易的顺利进行和交换的效率。

降低交易成本可以通过建立有效的市场机制、加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来实现。

综上所述,交换理论是研究人们在市场上进行交易时所遵循的原则和规律。

了解交换理论对于理解市场经济的运行和优化资源配置具有重要意义。

在高考中,希望大家能够注重对交换理论的学习和理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灵活运用,为自己的经济学复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交换理论不仅是一门理论,更是一种实践,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应用。

互换的基本经济学原理

互换的基本经济学原理

互换的基本经济学原理
互换的基本经济学原理是指市场经济中的互惠性原则和供求关系原则。

1. 互惠性原则:互换是市场经济的基础。

根据互惠性原则,人们通过互相交换商品和服务来满足各自的需求。

互换的基本经济学原理认为,参与交换的双方都会从交换中获得利益。

买方通过购买商品或服务获得所需的利益,卖方通过出售商品或服务获取利润。

2. 供求关系原则:供求是市场经济中价格形成的基础。

供求关系原则认为,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平衡决定了价格和数量的变化。

当商品或服务的供应量超过需求量时,价格会下降;当需求量超过供应量时,价格会上升。

供求关系原则也指出,价格上涨会导致供应增加和需求减少,而价格下降会导致供应减少和需求增加。

互换的基本经济学原理在市场经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帮助解释市场价格的形成、资源配置的决策以及经济系统的运行。

通过互换,市场能够根据供求关系自发地调节资源的分配,同时提供了激励,推动经济的发展。

第六章 国际贸易及价值转移 (国际贸易教程》ppt课件件)

第六章    国际贸易及价值转移  (国际贸易教程》ppt课件件)

第三节 国际贸易利益分配
一、传统的贸易利益分配理论
B国国内交换比率
Y
B国
不贸 易区
双方贸易区
A国国内交换比率
A国不贸易区
O
X
由于发达国家的生产及其相互间的贸易占世 界生产和贸易总量的绝大比重,故贸易条件一 般贴近于发达国家国内交换比率,这样国际贸 易利益的分配更多地倾向于相对落后国家。
国际贸易对于相对落后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极 大的贡献(物资、技术、管理、环境等)。
三、国际贸易的竞争利益
竞争除了可能会产生某种社会劳动浪费之 外,更多的是通过有效分配资源和组合资源使 社会生产向前发展,具有很大的进步意义,国 际贸易则为引进竞争机制提供了条件——在开 放的情况下,消费者主要根据产品的质量、效 用、价格、使用方便程度选择进口商或本国生 产的商品,迫使生产者提供新、优、廉的商品, 人类社会因而得以进步。
思考题
为什么说国际贸易是促进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引 擎?
试述国际贸易乘数理论及其政策意义? 与传统观点对立的贸易利益分配理论的主要内
容有哪些? 国际贸易中不等价交换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第四节 国际价值转移与国际剥削
一、关于国际贸易中不等价交换产生原因的几 种观点
(一)不等价交换源于垄断 (二)不等价交换源于国际生产价格的形成 (三)不等价交换源于劳动生产率差异
二、关于国际剥削原因的探讨
(一)发达国家通过国际商品交换获得的利益 与本国工人创造的超额利润的关系
(二)各国国内生产价格的形成与价值转移之 间的关系
资差异导致剩余价值率差异。 在国际交换中,这种不等价交换式实际上是富国的劳动
者剥削穷国的劳动者。
(四)现代国际剥削论的其他观点
帕罗伊克斯的不平等交换理论:

第六章金融中介机构体系

第六章金融中介机构体系
构金 第 体融 六 系中 章 介 机
2012-10-30 安徽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金融系

1
第一节 金融中介机构体系概述
一、概念 金融中介机构是指从事金融活动以及为金 融活动提供相关服务的各类机构 各国金融体系的共同特点是呈现众多银行 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并存的格局 从各个金融机构的关系看,是一种以中央 银行为核心,以商业银行为主体,以各种 专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为补充的多种 金融中介机构并存的格局
3
三、金融中介机构存在性和功能分析
(一)有关金融中介存在性的理论观点 1.“资产转换”功能说 认为,金融中介的基本功能是通过发行间接融资证券, 在资金剩余单位和资金不足单位之间进行资金融通,从 而提高资金的可获得性。 2.“风险分担与转移”功能说 通过不同的资产组合可以增加资金流动性和分担、转移 风险。 3.“降低交易成本”功能说 4.“提供信息的专业代理人”功能说:事前不对称信息问 题 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 5.“代理监督”模型:事后不对称信息问题 6.“信用配置”功能说
安徽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金融系 7
2012-10-30
一、商业性金融中介机构
(三)契约性储蓄机构 是在契约的基础上按期取得资金的金融中介机构,如保 险公司和养老基金 1.人寿保险公司 2.火灾和意外伤害保险公司 3.个人养老基金和政府退休基金 (四) 投资性金融中介 1.投资银行 2.共同基金 3.金融公司 4.货币市场共同基金
安徽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金融系 10
2012-10-30
一、我国金融机构体系的建立和改革
(2)解放区的金融中介机构 从形式上看相对比较简单: 主要由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构成 共有约30多家,它们除了办理存贷款业务 外,一般均发行地方货币。 在解决农民生产、生活困难,打击高利贷, 促进农业发展和支持革命战争等方面起了 很大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经济交换与礼物交换之间中介价值的比较
• (二)从物物交换到礼物交换中的中介价值
• 人的本质是人的社会性。人类产生之初过着群居生活,谋生手 段极其落后,人们并没有交换意识,协作与互助是人类生存的 根本,个体之间的赞同、尊重、服从是群体交往的需要,而这 正是社会交换的萌芽阶段。数百万年以后,剩余产品出现,为 了增进友谊和团结,氏族、部落之间偶然的礼物互赠紧随而至, 这就是最初的社会交换。尽管最初的礼物赠送并不是为了得到 回赠,但是回赠总是会发生的。于是,礼物赠送慢慢发展成稳 定的礼物互赠,彼此得到对方的善意,又都从使用对方的产品 中感受到满足。
第六章 交换及交换中的中介价值
第六章 交换及交换中的中介价值
• • • 第一节 不同学科视野下的交换行为 第二节 社会交换与经济交换 第三节 社会交换中的中介价值
【内容提示】
交换是主要的社会活动之一。人类社会形成的基础是 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社会交往的根本在于人与人 之间在实物和情感上的相互交换和支持。交换客体价 值的计算和衡量依赖于“可以作为万物之尺度”的中 介价值的存在。经济交换中的中介价值是货币。通过 货币夷平一切的万能性,经济交换把微观的与宏观的 经济现象串联在了一起。而社会交换的交换客体涉及 物品、金钱、信息、权力、服务、赞同、尊重、服从、 陪伴等,因此,其中介价值也是一个更为复杂的概念。
三、社会学视野下的交换
• (一)齐美尔:经典社会学家的交换理论 • 在《货币哲学》中,齐美尔描述了金钱对社会关系和社会机构的影响。 他认为,社会交换至少包括:(1)对自己不具有的有价值物品的渴 望;(2)某一可辨识的人拥有这一物品;(3)能提供有价值的物品 以便从他人那里得到自己想要的有价之物;(4)拥有这一有价值物 品的人接受其物品。特纳把齐美尔的交换原则分为四点。
一、经济学视野下的交换
• (二)奥地利学派的观点:交换动机与交换类型
• 庞巴维克是奥地利学派的另一代表人物,他继承了门格尔的衣钵,奥 地利学派的理论观点在他的著作中得到最为完整的展现。庞巴维克关 于交换行为的理论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资本实证论》(The Positive Theory of Capital,1923)一书中。他认为,形成价格和促成 交易均取决于一切参加交换的人的动机:一种是非利己动机,如人情、 风俗、友谊、虚荣或外界的影响(即政府税制、工会规则、工资评议 会等);另一种是利己动机,即追求本身的直接经济利益的动机。
一、经济学视野下的交换
• (四)埃默森:交换网络理论 • 埃默森借用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基本观点,关心行动者之间的关系形 式。埃默森认为,如果交换关系存在,就意味着行动者愿意交换有价 值的资源,其理论目标并不在于理解这一关系如何产生,而在于以后 会发生什么,是行动者之间的关系而不是行动者本身成为社会学分析 的单位。
三、交换时间:历时性和即时性
• 社会交换则不同,社会交换中影响因素的复杂性决定了它 的交换时间的历时性。再次以与经济交换相并列的礼物交 换为例。在礼物交换中,赠与和回报都与交换主体之间的 特殊关系相始终,交换客体的价值体现在这种特殊关系下 的任何一次交换中。费孝通通过对中国乡土社会的研究指 出:“亲密的共同生活中个人互相依赖的地方是多方面和 长期的,因之授受之间无法一笔一笔地清算往回。亲密社 群的团结性就依赖于各分子间都相互地拖欠着未了的人情” (费孝通,1998:72)。
网络资源
• • • • • • • • • • • • • 中国社会学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社会学视野网: / 人大社会学视野论坛 /bbs/ 榕树社会学在线: /bbs/index.asp?action=frameon 美国社会学杂志 http://www.journals.​/AJS/hom​e.html 美国社会学协会: http://www.asanet.or​g/
二、人类学视野下的交换
• (4)剥夺/满足命题(deprivation/satiation proposition): 报酬的获得越频繁,其价值将越来越小,即边际效用递减。 • (5)攻击/赞同命题(aggression/approval proposition): • (6)理性命题(rationality proposition):行动者在进行 两者间的选择时,通常会选择那种对自己获利可能性较大 的行为。
二、人类学视野下的交换
• (一)马林诺夫斯基和功能主义 • 马林诺夫斯基(Malinowski,1884—1942)是人类学 功能学派的创始人,在《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 (Argonauts of the Western Pacific)一书中,他研究 了特罗布里安岛上居民之间存在的一种被称为“库拉圈” (Kula ring)的封闭式交换关系圈。马林诺夫斯基发现, 库拉圈不仅是经济和物质的交换网,而且是用来加强社 会关系的符号交换。一旦两人之间进行库拉交易,则永 远进行库拉交易。
一、经济学视野下的交换
• (二)奥地利学派的观点:交换动机与交换类型 • 门格尔是奥地利学派创始人,他关于交换行为的理论思想主要体现在 他的著作《国民经济学原理》(Principles of Economics,1871)一 书中。门格尔认为,当人们在其预期的期间内,对于一种财货的需求 量超过其支配量时,则在情况许可下,为完全满足其欲望,就会产生 对于该项财货进行经济交换的冲动。当经济人意识到他们欲望的满足 及满足程度的大小依存于他们对于某财货一定量的支配时,该财货对 于经济人而言,就获得了我们叫做“价值”的意义。
第三节
社会交换中的中介价值
• 一、经济交换与礼物交换之间中介价值的比较
• 二、社会交换中的中介价值
一、经济交换与礼物交换之间中介价值的比较
• (一)从货币到礼物交换中的中介价值
• 由于礼物交换不需要即时性回报,因此,礼物交换中的中介价 值是潜在的,不需要有实在性,不存在“价值的现金化”(西 美尔,2007:6),不存在携带、分割、储存、找零等问题; 它不需要具有流通手段、储存手段和支付手段的功能,只需要 具价值尺度的功能,即社会交换中的中介价值就是一个计价 单位,类似于人民币的单位“元”的作用,而不是人民币。
一、价值取向:复杂性和单一性
• 阎云翔通过研究一个中国村庄中的礼物交换发现,“礼物 经济是嵌于商品经济当中的”。在中国人的礼物交换中, “现金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关系网络的培养和人情伦 理的遵奉,兼具利益与非利益、表达性与工具性、情愿和 被迫两方面的特点”(阎云翔,2000:203210)。
二、交换主体:特殊性和普遍性
二、经济社会学的定义
• (五)布迪厄:交换的社会构成理论
• 布迪厄主张超越以往的那种客观(对象)理论与主观(主 体)理论之间二分法的局限性。他指出了商品的象征性、 围绕它的欲望以及为获得它所进行的一系列身体技能方面 的训练等问题,并将人们鉴别自身文化资质的存在纳入分 析框架之内,从而为我们分析主观欲望、消费行为的可塑 性(商品化、产业化)提供了可能。
二、人类学视野下的交换
(二)霍曼斯:行为主义交换理论 (1)成功命题(success proposition):活动得到报酬的频 率越高,也就越可能履行这种活动。 (2)刺激命题(stimulus proposition):如果人们在过去 的情境中曾经得到了报酬,那么现在的情境与过去的情境 越相似,也就越有可能发生同样的行为。 (3)价值命题(value proposition):活动所得的价值越高, 行动者越有可能从事这种活动。
二、人类学视野下的交换
• (二)列维-斯特劳斯和结构主义 • 列维-斯特劳斯(Levi-Strauss,1908—2009)在 “基本构造”中,把“互惠(性)原理”或者“交 换的原理”看做人之所以构成社会的一个基本原理。 社会是基于互惠(性)原理来进行相互沟通的体系。 在交换上,诸事实作为对话的要素而被感知。基于 这一逻辑的社会、文化秩序,作为“能使矛盾统一 的最直接的表现形式”,互惠性的概念也是普遍的 精神结构的要素。
一、经济学视野下的交换
• (一)亚当·斯密的观点:交换价值与使用价值 • 在其《国富论》中,斯密首先讨论了分工、交换与 货币。他指出交换对经济生活的影响十分巨大。一 方面,人类固有的交换倾向引起了社会的经济分工, 而分工的程度则取决于交换能力的大小,即市场范 围的大小。人们在交换中发现,与其什么事情都自 己做,还不如专门做一种事情,生产一种东西,然 后互相交换,这样可给自己带来更多利益。另一方 面,交换促成了货币作为交换媒介的出现。
一、价值取向:复杂性和单一性
• 莫斯(Marcel Mauss,1872—1950),法国社 会学家、民族学家,涂尔干的学术继承人。其影 响最广的著作是《礼物:古式社会中交换的形式 与理由》(1925)。通过对古式社会中礼物交换 的研究指出:“这些所谓的自愿的呈献,表面上 是自由的和无偿的,但实际上却是强制的和重利 的。从外在形式上看,呈献差不多总是慷慨大度 的馈赠,但其实,在与交易(transaction)相伴 的这些行为中,只有虚构、形式和社会欺骗;或 者说穿了,只有义务或经济利益”(莫斯,2005: 5)。
二、人类学视野下的交换
• 人类学家试图从人类社会的起源找到人类社会交换的根源,因此他们 以研究近似于初民社会的原始部落为己任,并希冀能够找到人类社会 交换的起因及影响因素。于是,他们的关注点很自然地落到受风俗、 习惯等文化价值所规范的交换上。这种交换受一定发展阶段条件下社 会结构的制约,具有一定的仪式化特征,也在“赠与—接受—回报” 之间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带来了社会的秩序,是人们获得社会 支持的有效手段。
四、交换价值:含蓄性和明确性
• 社会交换倾向于追求互惠的最优化,考虑了许多非经济利 益因素,而经济交换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礼物交换中的 交换主体只对交换客体的价值进行含蓄的估量,无论怀着 期待赠与,还是怀着感激回报。也正是这种含蓄性才使个 体之间的特殊关系得以存在。费孝通指出:“亲密社群中 既无法不互欠人情,也最怕‘算账’。‘算账’、‘清算’ 等于绝交之谓,因为如果相互不欠人情,也就无须往来了” (费孝通,1998:7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