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人教版必修2历史教案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一、背景介绍1945年二战结束后,苏联陷入了经济困境。
为了摆脱困境,苏联领导人展开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试图加强国家的经济实力。
这些改革从计划经济体制到自由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深刻影响了苏联的发展。
二、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苏联经济在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经济活动由一个中央计划委员会统一规划和决策。
经济资源分配和生产活动全都按照预先规定的计划进行。
这种体制强调国家掌控经济发展方向和速度,但也导致了一系列问题,如缺乏市场调节机制、低效益等。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主要集中在工业生产上,而农业和服务业相对落后。
国家投资大量资金进行重工业建设,特别是军工生产。
这导致了城市化和工业化程度迅速提高,但农村地区因缺乏投资和技术支持而落后。
三、苏联的经济改革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苏联领导人推出了一系列经济改革措施,以提高苏维埃经济的效益和竞争力。
这些措施的主要内容包括:1. 更加市场化的经济体制苏联的经济改革开始于1965年。
1965年11月,在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23届全会上,贝利亚被捕,勃列日涅夫和顿涅茨克尔克雷姆林宫的力量对决,局势变得动荡不安。
苏联各层级的领导人感到必须采取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以带动国家经济的发展。
改革的第一步是开放经济市场,鼓励农民和工人生产更多的物品和服务,并将它们出售给市场。
这些改革显著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质量。
2. 优先发展轻工业和消费品在改革过程中,苏联领导人明确提出,优先发展轻工业和消费品生产,改变农业和服务业发展滞后的局面。
这有助于增加人们的收入,改善生活质量。
3. 科技革新和现代化苏联领导人也认识到科技革新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开始在高科技、能源、电子和材料等方面投入巨资,以推动国家现代化进程。
四、对苏联经济改革的评价苏联在经济改革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问题也不少。
其中,最大的问题在于经济体制的过度集中和计划化,导致了产品效率低下、供应不足、质量不佳等问题。
同时,苏联对于追求高质量、卓越标准的企业文化和管理方法的认识是滞后的。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20张ppt)

勃列日涅夫与赫鲁晓夫改革的不 同点和相同点分别是什么?
不同点:前者重点在农业、后者重点在工业; 相同点: ①目的相同,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②内容方面,两者的政治改革都强调集体领导的原则; ③效果方面,前者收效甚微,后者初期效果明显,后期 停滞不前; ④原因方面,两者都没有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
②他在学习和工作上都不够刻苦勤奋。他不爱读 书,极少动笔写作。他留下的主要是记事便条之类, 每张一二行至五六行字不等,一般无标点符号,常见 的人名往往拼写错误。他不爱看文件和报告,而喜欢 听汇报,或让秘书念文件。他的所有讲话、报告,甚 至简单的致词,都要别人准备讲稿,他极少脱离稿子 讲话。在他晚年的时候,即使念稿,也常出错。
2. 改革的主要措施
农业:①废除谷物的义务交售制,提高农产品的收
购价格; ②允许农民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的
自主权; ③大规模垦荒,扩种玉米。
工业: 将部分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给
予企业部分权利;一定程度承认企业和个人 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积极性。
赫鲁晓夫改革存在的问题
(一)赫鲁晓夫反斯大林的局限性。“赫鲁晓夫揭露的、批判的并 力图战而胜之的是斯大林,而不是斯大林主义。”
⑤他在国内政策上一无坚强的意志,二无宽广的 经济视野,三无长远的目标;在国际政策上虽然追求 和平和裁军,但信守对世界格局中社会主义与资本主 义对立关系的传统观点。
1、改革的内容
(1)在企业管理方面: a.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 b.扩大国营企业经营自主权; c.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善经营管理。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一、赫鲁晓夫的改革
1.背景: 必要性(--弊端日益显露。见上节:弊端) 斯大林模式
可能性(1)1953年,--逝世,--地位逐渐巩固 斯大林 赫鲁晓夫 苏共二十大 (2)1956年,--召开 2.内容: (1)取消--,实行--,提高--,增加-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 收购制 收购价格 农民收入 农业 (2)鼓励--发展--,扩大--的-农民和农场职工 家庭副业 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 自主权 重点 (3)大规模--,提高--,提倡-- 开垦荒地 粮食产量 种植玉米 (1)废弃--,将部分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部门管理体制 加盟共和国 工业 企业和个人 (2)给予企业-- 部分权利 (3)一定程度承认--的--,调动生产者的--。 物质利益 积极性 3、作用积极: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局限:对斯大林模式缺乏--,未能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 斯大林模式 科学认识
有人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 也是斯大林的守墓人。” 赫鲁晓夫是唯一死 后没有葬在红场的苏 联最高领导。在新圣 母公墓他的坟前,矗 立着的黑白相杂的大 理石墓碑,似乎印证 了他功过间杂的一生。 誉(掘墓):敢于向旧 的政治、经济模式挑 战的改革家。 毁(守墓):没有从根 本上突破旧体制。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苏联的改革始终没 有成功,苏联也在改革中解体,这说明了什么? 十月革命后,在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上,列 宁、斯大林等人作出过什么探索?我们应该从 他们的探索极其后来的改革中吸取什么经验教 训呢?
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固定模式,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改革 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社会主义改革将是一个复杂、艰巨、曲折的过程 从国情出发,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在社会主义改革中既要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要对旧体制进行
历史必修Ⅱ人教新课标第21课二战后苏联旳经济改革课件(共30张)

苏美军事竞赛情况表
项目 年份
1968 1978 1968 1978 1968 1978 1968 1978
美国
1054 1054 656 656 545 432 4300 11000
苏联
858 1400 121 1015 155 135 1300 4500
洲际导弹 潜射导弹 战略轰炸机 核弹头
现役武装部队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背景
20世纪年代中期,苏联出现社会动
荡,经济下降,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的危机局面。
2、内容
1、经济改革
用经济管理的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实际 上承认市场对经济作用;
调整产业结构,个体劳动和合作者发展起 来; 企业实现承包,出现合资企业;
一些集体农场也开始实行租赁制或建立家 庭农场;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对 赫鲁晓夫的政治经济政 策做了一些调整。
2、内容
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
对经济的集中领导 ;
扩大企业的自主权,运用
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 营管理
改革侧重于重工业,特别
于军事有关的工业。
勃列日涅夫执政初期,苏联经济不断发展。1960年的社会总产值为3040亿卢 布,1975年增为8626亿卢布。工业产量增长迅速。1965—1975年间,年发电量从 5070亿度增至10386亿度,石油产量从2.4亿吨增为4.9亿吨,钢产量从9100万吨增 为1.4134亿吨,汽车的年产量从62万辆增为196万辆。农畜产品的产量也逐步提高。 1961—1965年间,谷物的年平均产量为1.3亿吨,肉类为930万吨。第九个五年计 划期间(1971—1975)的年平均产量,谷物为1.8亿吨,肉类为1400万吨。工农业 的发展使苏联同美国的经济差距缩小了。据苏联官方统计,1950年苏联的国民收 入只及美国的31%,1975年上升到67%。工业生产从30%升为80%以上,农业生 产从55%升为85%。而据美国国务院的计算,苏联1950年的国民生产总值为美国 的33%,1975年升为53%。两者的百分比不一样,但都反映了苏美差距日趋缩小 的变化趋势。 ——徐天新等著:《当代世界史(1945—1992)》。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课件 (共31张PPT)

使原来的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生了一些变化,个体
劳动者和合作社得到迅速发展,④企业开始实行 各种形式的租赁和承包,并出现了与国外的合资 企业。⑤一些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开始实行租 赁制或建立家庭农场
材料二:莫斯科市民排队
购买日用品
1.这两段材料告诉我们了什么信息? 2.导致苏联经济发展不健康的原因是什么?
1.1913-1950年苏联工业生产高度发展,农业生产停 滞不前,粮食短缺、生活日用品短缺等。 2.原因: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一、改革的迫切性----身患重病
病人 苏 联
病症 病由
农业和轻工业发展严重滞后; 人民生活水平长期非常低; 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 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片面发展重工业; 农业集体化运动; 单一的公有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处方 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模式
一、赫鲁晓夫的治疗(1953—1964)
1.背景 ⑴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 ⑵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1953)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 尝试归纳赫鲁晓夫针对苏 联的病症, 开了怎样的药 方?疗效如何?
4.“他以宫廷政变的方式夺取了权力,但并没有把改革
推进到一个新时期,而是力图重现个人集权。这就加剧
了苏联社会固有的矛盾。……他当政18年所做的一切,
只是不断努力地将墓掘深。当他离世时,……这个墓已
经挖好了,而对这样一个大墓,任何天才的继任者都无
法挽救苏联灭亡的命运。”这里的“掘墓人”是指
A.斯大林
• 工业上:
• 废弃部___门__管__理__体__制__,权利下放____加__盟__共_ 和国 • 承认_物__质__利___益_____,调动_____生__产__积__极_ 性
课件12: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苏联)农、轻工业 的发展和重工业相比, 差距十分悬殊。从工业 化开始的1926年到战前 的1940年,重工业年平 均增长速度21.9%,轻工 业只有14.1%,农业则为 1.5%。
国民经济比例失调,莫斯科市民排队购买日用品
1、背景:
(1)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著,尤其是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 越来越明显。 (2)赫鲁晓夫上台并巩固了自己在苏联的最高领导地位。
4、改革失败原因 (1)缺乏全面和正确的战略方针和思路(指导思想),带有很大的盲动性。 (2)对斯大林模式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没有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只是 在原有经济体制上的局部调整。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
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1906-1982), 1931年加入苏联共产党,1944年升为少将。 1964年参与推翻赫鲁晓夫的政变,自任苏共 第一书记。在他统治下,苏联的军事、经济大 大增强。苏联在他统治下成为与美国不相上下 的超级大国。1968年派军队侵略捷克斯洛伐 克。1977年至1982年他去世前,任最高苏维 埃主席。
1979年则高达 1480亿美元。
项目 洲际导弹 潜射导弹 战略轰炸机 核弹头
年份 1968 1978 1968 1978 1968 1978 1968 1978
美国 1054 1054 656 656 545 432 4300 11000
苏联 858 1400 121 1015 155 135 1300 4500
A、人道民主社会主义替代科学社会主义 B、实行多党制 实质:全盘西化,放弃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路线
3、结果:经济困难;局势失控;最终苏联解体
八·一九事件
苏共在生死存亡的关头, 未能得到人民包括1000 多万苏共党员的积极响 应,军队也拒绝执行命 令,甚至发生倒戈。
历史必修Ⅱ人教新课标第21课二战后苏联旳经济改革课件(共26张)

【例题 1】 (2013·课标全国文综Ⅰ)1952 年,苏共领导人马林科夫 在十九大的政治报告中指出:“今年谷物的总收获量达到 80 亿普特, 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总收获量比 1940 年增加了 48%。以前认 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 底而永远地解决了。”这一论断( ) A.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 B.成为加快工业化的依据 C.是对农业改革的肯定 D.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 解析:20 世纪 30 年代斯大林模式确立,苏联实行农业集体化的一个 重要后果是农业生产长期发展缓慢,而 1952 年的苏共十九大却认为 粮食产量增加并解决了谷物问题,这显然不符合实际情况,是对斯大 林模式的曲意维护,故排除 A 项,D 项为正确答案。B 项材料信息无 从体现;苏联农业改革开始于赫鲁晓夫上台后,C 项说法错误。 答案:D
【例题 2】 《华盛顿邮报》在某一时期陆续刊登了几篇新闻评论, 其标题分别是:“莫斯科:是巨大的机会吗?”“西方的援助应当使苏联 实行改造而非改革”“大学对俄国如何走向资本主义观点不一”。由 此推断,该时期是( ) A.赫鲁晓夫执政时期 B.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 C.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 D.普京执政时期 解析:材料显示苏联已经出现走向资本主义的可能性,是苏联解体前 期,因此,正确答案为 C 项。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不可能 出现苏联走向资本主义的讨论,普京执政时期俄罗斯已经走上了资 本主义道路,因此,A、B、D 三项都不符合题意。 答案:C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1.措施 (1)对赫鲁晓夫的政策作出调整: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 的集中领导;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 主权;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2)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 2.影响 (1)使苏联的军事实力达到了与美国相匹敌的水平。 (2)军备竞赛导致经济负担不断增长,1975 年以后,苏联的经济 增长率逐年下降,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
人教版必修二: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ppt课件

思维拓展
1.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
这里的“掘墓人”和“守墓人”如何理解? 点拨:赫鲁晓夫的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打 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所以说他是斯大林 模式的“掘墓人”。但是赫鲁晓夫的改革没有打破 斯大林模式的框架,所以他又是“守墓人”。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1.改革内容。 (1)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 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 (2)在坚持⑦____________ 自主权,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3)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为了维持超级大国的地位, 重工业 ,特别是与军事有 与美国争霸,他注重发展苏联的⑧________ 关的工业部门。 2 .改革的结果:在他任期内,苏联的军事实力达到了与 美国相匹敌的水平。但是军备竞赛又导致经济负担不断增长。 ⑨________ 1975 年以后,苏联的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经济发展进 入停滞时期。
请回答: (1)由材料一、材料二可知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的侧
重点有何不同?两次改革失败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思维拓展
2.右图是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的宣传画,请结合下面 的文字说明勃列日涅夫改革将重点放在哪一方面?这一做
点拨:(1)重点发展重工业,尤其是与军事有关的 工业部门。(2)后果:造成经济负担持续增长,农、轻、 重比例继续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经济停滞。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1 .改革背景: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苏联出现了社会动荡、 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人民生活水平逐步下降的危机。 2.改革概况。 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 (1)经济改革:改革的重点,是用⑩________ 行政命令,实际上承认了⑫________ 市场 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的⑪________ 指导性 计划指标;通过 政府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⑬________ 一系列法规,调整苏联的所有制结构,个体劳动者和合作社得 到迅速发展;企业开始实行各种形式的租赁和承包,并出现了 与国外合资的企业;一些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也开始实行 ⑭ 租赁 制或建立⑮________ 家庭农场。 __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二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学设计斯大林模式是一种战时体制,是在帝国主义封锁包围之下建立起来的集权体制。
二战结束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其弊端日益暴露。
在斯大林去世后不久,苏联就进入了改革时期。
一、赫鲁晓夫改革(1956—1964年)1、背景:(1)体制弊端日益暴露,特别是农业生产严重下降,出现了粮食短缺,人民生活水平下降1861年废除农奴制改革后,成为世界粮食最大出口国。
此时粮食严重短缺,单位面积产量仅为欧洲其他国家平均产量的三分之一左右。
出现“三农问题”。
(2)斯大林去世(1953年),赫鲁晓夫统治地位逐渐巩固(3)苏共二十大召开(1956年)苏共二十大是苏联历史乃至国际共产主义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会上主要批判了批判个人迷信和斯大林,会后苏联进入了赫鲁晓夫改革时期。
类似中国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个转折点。
1976年毛泽东去世,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始改革。
1953年斯大林去世,1956年苏共二十大召开,开始改革。
2、内容:农业上,(1)取消农副产品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和农民收入;农副产品义务交售制具有强制性,且价格低于成本,损害了农庄和农民个人利益,成为阻碍农业发展的重要原因。
收购制以市场为主渠道,属于自由贸易,一般采购价高于成本,为农民增收。
(2)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集体农庄:农民集体公有制的一种形式,农业集体化的一个成果。
国营农场:国家投资建立的农业经济组织,为全民所有制的农业企业。
公有制经济:国有经济——全社会所有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集体经济——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混合所有制经济等。
以往下达的生产计划指标280项,现改为农产品收购指标一项,可自行安排生产。
(3)大规模开垦荒地,大种玉米1959年赫鲁晓夫访问美国,目睹了美国辽阔大平原一望无际的玉米丰收景象,回国后大规模种植,面积几乎超过美国,但因气候不适,生长期短,积温不足,80%的玉米不能成熟。
此政策失败,是其下台的重要原因。
赫鲁晓夫外号“古古鲁沙”,俄文“玉米棒子”。
赫鲁晓夫做事特点具有典型的俄罗斯人的做事风格,事先没有细致的周密的考虑、计划和安排,随意性强,不试点即盲目大面积种植。
玉米运动如果在中国,可能先在一定范围试验,然后推广。
所以有人从民族性角度认为,苏联的计划经济不可能成功,一天都计划不好,何况5年?俄罗斯人早餐起来不知道一天要做什么事。
玉米运动因素很多,与民族性有关,与专制体制有关。
“玉米的故乡”墨西哥学者著有《玉米与资本主义》一书。
玉米是耐旱、耐涝、耐瘠的高产农作物,美洲是玉米的老家。
新航路开辟以后,玉米传播到欧洲、中国等地,成为农民和城市贫民的主要食物,促进了人口的进一步增长。
书中玉米三种形象:一是物种进化的胜利者,这是印第安人的发明和功劳;一是苦难的见证者,玉米具有成本低(耐瘠)、产量高、容易储存、不容腐烂的优点,曾经是奴隶贸易中的主要食物,同时玉米所含高维生素能够防止越洋航行中常见的坏血病;三是现代可再生资源,玉米利用总的情况是在工业发达国家用作饲料的比例大,而在发展中国家用作口粮的比例大,新用途是作为可再生的生物资源。
经济快速增长带来的能源紧张,使各国加快了寻找除石油和煤等传统能源以外的新能源的步伐。
目前,科学家已成功从玉米里提取加工出燃料乙醇,并在将实际中投入使用。
乙醇俗称酒精,专家认为,推广使用乙醇汽油,不仅可稳定玉米价格,提高农民收入,同时还可以减少原油进口量、降低汽车排放污染。
对缓解石油资源短缺、改善人类生存环境、促进农业生产和消费的良性循环以及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玉米传到中国是在明朝。
中国玉米有两次大的扩张:一在乾嘉盛世,因为人口增多,大规模垦荒种植,大约在道光年间已居六谷之一(五谷之一);二在大跃进(1958—1960年)时,与苏联玉米运动时间相近,大规模从丘陵旱地扩展到平原地区。
工业上,(1)裁撤部分管理机构,废弃部门管理体制,将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各加盟共和国中央撤销200个管理总局和处,地方撤销93个管理局。
把一部分设立在各共和国境内的中央企业移交各共和国管理。
(2)扩大企业权限,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如在不影响国家的产品计划前提下,企业可自由接受其他企业和组织的订货(部分生产自主权);有权规定部分产品的价格。
在企业工资总额范围内有权调整职工的工资;提高工程技术人员的工资和奖金。
3、特点:(1)改革的起点、重点在农业(农业问题最多,类似中国农村改革);(2)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类似1992年前的中国经济改革)。
对单一的公有制、计划经济、行政管理经济未有根本上的突破。
4、影响:(1)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改革总体上失败了。
曾经于1950年代留学苏联的金重远教授说:“我这里不吹捧他,实事求是地讲,在苏共二十大之后,我有两个感受,第一个是苏联的物质生活水平在改善,过去排长队的现象越来越少,你可以在商店任意买到你想要的东西;1958年的苏联,吃饭是不要钱的,食堂里面包都摆在那里,任你挑选;苏联实行了全民免费医疗,去医院看病不仅不要钱,连伙食费都是医院供应的。
疗养所是遍布全国的,每个人都有休养的机会。
文化生活是比较丰富的。
有歌剧、戏剧、芭蕾舞。
苏联经济光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赫鲁晓夫)比较好,但到了七八十年代(勃列日涅夫)就停滞了。
第二个是人民心态放松了很多,以前克格勃控制得很厉害,现在大家敢讲讲话了。
”(《东方早报》?)(2)开创了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开放之先河本部分参考孙曙光老师《解体之后:告诉你一个真实的俄罗斯》:赫鲁晓夫改革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第一例改革,其所取得的经验教训为后世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开放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启示。
从这个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改革开放理论实践对我国改革开放事业有着重要的历史启示和借鉴作用。
赫鲁晓夫敢于公开批判斯大林、推翻冤假错案、进行思想“解冻”的做法对我国彻底否定“文革”,正确评价毛泽东,平反冤假错案、掀起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启示;赫鲁晓夫改革开放命题提出的伟大创举激励着我们,促使我们正式提出改革开放的概念并对其进行科学界定,赫鲁晓夫改革开放以农业为突破口的选择,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农业率先提供了有益的历史经验;赫鲁晓夫经济体制改革的局限性促使我国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改革,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赫鲁晓夫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实践,也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稳步推进提供了历史的经验教训。
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批判,打破了对斯大林的迷信,冲破教条主义的禁锢,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政治上他为数百万被镇压和下狱的人平反昭雪,他拨乱反正废除所谓“政治犯”,苏联知识分子从斯大林时代的政治恐怖中获得解放;他结束了警察恐怖,释放了数百万政治犯,为近2000万人恢复了名誉。
这件事是难能可贵的。
人们不得不承认,在赫鲁晓夫当政时,“日子确实比斯大林时代轻松”。
斯大林的遗体被从列宁墓中迁出,埋葬在附近的克里姆林宫墙边。
这件事难能可贵。
赫鲁晓夫批判个人崇拜,强调集体领导原则,并且列为全世界共产党领导的共同宗旨,这件事十分难得而可贵。
毛泽东表面上同意赫鲁晓夫苏共二十大反对斯大林个人崇拜具有重大历史意义,但是私下却认为个人崇拜本身就有正确和不正确之分,从而对反对个人崇拜产生了明显的疑虑和倒退,甚至担心赫鲁晓夫的野心家在他身后重演反斯大林的闹剧。
以后他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遭到批评后就十分惊异地提出了“防止赫鲁晓夫那样的野心家阴谋家篡夺党和国家领导权”这样一个问题,从而为“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准备了条件。
赫鲁晓夫的“三和政策”:即和平共处、和平竞争、和平过渡。
1953年赫鲁晓夫上台,开始调整对外政策,缓和紧张的局势。
1956年2月在苏共20大上,赫鲁晓夫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他在对外政策方面的观点,其新外交政策的核心就是“三和路线”。
其基本构想是:与西方国家和平共处,在和平竞赛中超过美国;强调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阶级可以通过议会道路和平取得政权;对社会主义国家强调一致性并谋求美国的认可;对亚非拉地区则加紧渗透扩张,鼓吹通过和平过渡走非资本主义道路,以便把这些国家纳入自己的战略轨道。
这一战略的基本目标是谋求实现苏美合作主宰世界。
三和路线以缓和代替全面对抗,从而使苏联赢得了外交上的主动权和较大的活动空间,和平攻势迫使西方承认了苏联在东欧的势力范围并扩大了苏联的国际影响。
东西方关系得到一定程度缓和,避免了核战争和世界大战。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年)1、历程:(1)初期的改革和调整(1964—70年代初)①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恢复了原来撤销的一些管理部门,恢复经济管理的基本结构:部——管理总局——企业。
②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国家下达给企业的指令性计划指标逐渐减少;给企业在支配和使用生产资料、生产经营活动以及企业内部管理和分配等方面更多的自主权。
③运用经济手段,刺激改进经营管理在不降低计划指标的前提下,推行裁员,鼓励工人兼职,把裁员节省的工资的50%留给工厂支配,提高劳动生产率。
规定工人的工资、奖金与利润、质量挂钩,利润多、质量好,多分配。
(2)后期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基本停滞70年代起,苏联的经济改革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大的改革措施不多。
1975年后,经济增长逐年下降,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
其原因:一是经济改革基本停滞,斯大林模式弊端日益暴露;二、美苏争霸,军备竞赛加重经济负担。
70年代美国经济进入“滞胀”时期。
2、特点:(1)改革的重点在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和国防工业(2)前期认真改革,后期放慢改革(3)对赫鲁晓夫改革遗产有肯定,有否定3、影响:(1)军事实力大为增长,成为与美国相匹敌的超级大国,美苏争霸中一度处于优势;迫使尼克松总统调整对外政策,如改善对华关系,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
(2)后期经济增长逐年下降,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年)1、背景:(1)国内潜伏危机:经济增长速度、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出现社会动荡,不满情绪上升。
1985年3月,只有54岁的戈尔巴乔夫终于打破了苏联老人病夫治国的局面,成为战后苏联历史上最年轻、文化水平也最高的党和国家首脑。
他踌躇满志,准备把苏联带出停滞状态,重振大国的雄风。
勃列日涅夫1982年11月10日逝世,终年76岁。
安德罗波夫(1982年 11月12日—1984年 2月9日,苏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执政15个月,健康原因与1984年2月9日逝世,终年70岁。
契尔年科(1984年2月13日—1985年3月10日,苏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当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时已73岁高龄,执政仅13个月,终年7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