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地球形状、运动)
第三节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初一地理湘教版)

C
B
A
A
从A到C,离海渐远,降水渐少,植被渐少。
自主学习(二)
4. 气温:阳坡气温 高 ,阴坡气温 低 。
5.降水:迎风坡降水 多 ,背风坡降水 少 。
6.地势增高,气温
降低 ,一般情况下,
每增高100米,气温约下降 0.6 ℃。
读图分析:安第斯山南段东西两侧的 景观有何差异?为什么?
A
B
西 风A B
7.改善气候:如人工造林 修建水库 ;
恶化气候:如
滥伐森林
。
8.城市热岛效应:城市人口密度 大 、工
业 集中 ,中心城区的气温比郊区 高 、风速
比郊区 小 、上升气流显著, 雾 和低云增多。
全球变暖
地球变暖的一个征兆,是南北极地区冰 雪的快速消融。
第三节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一、地球形状 二、地球运动 三、海陆分布
降水:沿海地区多,内陆地区少 气温:夏季陆地高海洋低,冬季陆地低海洋高 四、地形地势 降水:迎风坡多,背风坡少 气温:阴坡低,阳坡高;山上低,山下高 五、人类活动——温室效应 城市热岛效应
1.非洲乞力马扎罗山地处赤道附近,但山顶
终年白雪皑皑。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 )
A.地形地势因素 B.纬度因素
气候现象 庐山是夏季避暑胜地
南极冰盖面积在逐渐减小
东京比北京降水多,冬季 也比北京温暖
常德有明显的四季变化
主要影响因素
地势因素 人类活动 海陆因素 地球运动
西侧植被繁茂,东侧植被稀少,因为西侧位于迎 风坡降水多,东侧位于背风坡降水少。
3.暑假小芳到某名山去旅游,从山麓到达 山300米,气温为26℃, 山顶海拔为2300米,请问山顶气温为多少?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_《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梯级评价(第1课时)(教师版)

第三节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一地球形状与气候地球运动与气候地球形状与气候1.世界各地的气候千差万别,主要是由于太阳辐射的差异所导致的。
2.太阳高度: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
图甲中,当太阳高度角越来越小时,地表的受热面积会越来越大,单位面积获得的太阳光热就会越来越少。
3.正午太阳高度:一天中正午太阳高度是当天最大的太阳高度。
4.太阳高度与纬度的关系:太阳光线垂直照射的地方,太阳高度最大,太阳辐射最强。
当太阳光线垂直照射赤道时,随着纬度的增高,太阳高度变小,太阳辐射的强度逐渐降低。
【知识回顾】世界年平均气温从低纬度向两极逐渐降低。
【名师提醒】纬度与正午太阳高度、获得太阳光热多少、气温高低的关系。
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获得太阳光热气温低大多高高小少低地球运动与气候1.地球自转与气候:(1)每时每刻都在改变着一个地方的太阳辐射强度。
(2)一天中,正午太阳高度最大。
昼夜更替:地球对着太阳的一面是白昼,背着太阳的一面是黑夜。
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昼夜也不停地更替同一个地方的人们,每天经历着清晨—正午—傍晚—子夜—清晨的连续变化,也感受着天气的变化2.地球公转与气候:·画图在甲图中地轴上方用箭头标出地球自转方向,在乙图的地球公转轨道上用箭头标出地球公转方向。
·填图将画线部分补充完整。
(1)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时,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的平面约成66.5°的固定夹角。
(2)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
(3)北半球北回归线以北地区,夏至日太阳高度最大,冬至日太阳高度最小。
(4)中纬度地区,四季更替表现明显。
3.地球上的五带:(1)划分依据:各地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以及是否有太阳光线的垂直照射,是否有极昼和极夜现象。
(2)名称、范围、现象。
【图示导学】昼夜长短与昼夜长短变化(以北半球为例)【质疑判断】1.如果地轴与公转轨道垂直,太阳直射点会一直照射到赤道上。
(√)2.低纬度地区全部位于热带。
湘教版(2024)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五章第三节《影响气候的因素(第1课时)》参考课件

)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④②③①
D.①③②④
【例2】为了使太阳能热水器的集热效果达到最佳,我市某中学学生根据一年 四季的太阳光照不同,对自己家太阳能热水器集热管面的倾角进行了调整,如上
2 纬度位置与气候
根据各地表获得太阳光 热的多少,是否有太阳光 线的垂直照射、是否有极 昼和极夜现象,将地球表 面划分为“五带”。
1.5亿KM
太阳辐射|地球表面的热量来源
1 纬度位置与气候
手电筒模拟太阳光的直射与斜射 观察:同一束光线散布的面积有亮度有何不同?
斜射: 光线照射面积大,亮度小; 直射: 光线照射面积小,亮度大;
1 纬度位置与气候
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与地面的夹角
正午 日出
日落
地面
日出|太阳高度为 0 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 日落|太阳高度为 0
2 纬度位置与气候
有极昼极夜 无阳光直射
无
极
昼
有阳光直射
极
夜
无阳光直射 有极昼极夜
地球上的五带
终年寒冷 四季 分明
终年 炎热
四季 分明 终年寒冷
下图为地球五带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例7】气候四季变化最明显的温度带是( )
A.a
B.b
C.c
D.e
【例8】热带草原气候大部分位于五带中的( )
A.a
1 纬度位置与气候 比较两幅图的太阳高度有何不同?获得的太阳光热一样多吗?
大气层
A BC
太阳高度角相同 光热散布面积相同
C B
A
太阳高度角A>B>C
太阳光热A>B>C
1 纬度位置与气候
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变化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ppt

第三节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制作人:胡老师
十二月份的澳大利亚
十二月的俄罗斯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呢?
猜一猜?
地球的形状 地球的运动
太阳辐射
影响因素
海陆分布
地形地势
人类活动
影响气候的因素一: 地球的形状
太阳高度
直 射
斜 射
太阳高度(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与水平面的夹角。 正午太阳高度: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最高时 能达到90度。
23.5° N 66.5° N
有极昼极夜
北极圈
北回归线
有 赤道 射 太 现阳 象直
南回归线
23.5° S 66.5°S
南极圈
终年寒冷
90 ° S
有极昼极夜
在地球上的五带中,非洲绝大部分位于哪一个带?
非 洲
在地球上的五带中,欧洲绝大部分位于哪一个带?
欧洲
七大洲中绝大部分位于南寒带的是哪个洲?
南极洲
太阳高度角:
c b a
c
b a
a= >b = >c 获得的太阳热量:
a> =b> =c
地球是不规则的球体,所以在同一时间,各地获 得的太阳辐射不同:低纬度地区,太阳高度大, 获得的太阳辐射多,气温较高; 高纬度地区,太 阳高度小,获得的太阳辐射少,气温较低。
思考
一天中,从早晨到中午到晚上,我们感受到的 气温有何变化?为什么?
2、地球运动:
影响局部气候
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热岛效应
巩固练习
1仅丛太阳高度考虑,下列4幅图中, 地面获得太阳光热最多的是 A
A B C D
B 2地球昼夜交替现象产生于 A地球的公转 B地球的自转 C太阳的照射 D地球不发光、不透明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省一等奖) 完整版PPT课件

影响气候的因素
有、 、 、 。
纬度因素 海陆因素 答案:
地形因素 洋流因素
一般在寒流经过的
沿海地区,气温 较 ,降水较 。
答案: 低
少
返回
我国江西庐山为什 么是夏季避暑胜地?
A 纬度因素 B 海陆因素
✓ C 地形因素 D 洋流因素
我国黑龙江省北部为什么 冬季漫长、多冰雪;海南岛南 部则终年如夏、降水较多?
✓ A 纬度因素 B 海陆因素
C 地形因素 D 洋流因素
英国伦敦位于50°N以北,冬季 海港不结冰;而俄罗斯的符拉迪沃 斯托克,位于40N°以北,冬季海 港却全封冻了。这是什么原因?
A 纬度因素 B 海陆因素
✓ C 地形因素 D 洋流因素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降水多, 西部内陆地区降水少,影响降 水多少的因素是?
地球的运动 地球的自转
地球的公转
概念
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 地球绕太阳的运动
绕转的中心 地轴
太阳
方向
自西向东
自西向东
周期
24小时
一年
产生的现象 产生昼夜交替、时差 季节变化、五带
地球公转对气候的影响:产生昼夜长短的变化 (赤道地区除外);使中纬度地区产生了明显 的四季更替。各地获得的太阳热量不同,形 成五带。
总结 纬度相同的地方 陆地 海洋
夏季
高
低
冬季
低
高
活动:P71 1
靠近海洋的地方温差小,受海洋的 影响,升温慢、降温慢;远离海洋 的地方,受海洋影响小,升温快, 降温快。
总结
中纬度地区 陆地 最高气温月 7月 最低气温月 1月
海洋 8月 2月
活动:P71 2
海洋最高气温月和最低气温月比陆 地出现得迟。
地理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综合讲练(湘教版)专题13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解析版)

专题13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知识概括1、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有: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海陆分布、地形地势、人类活公转时的重要特征:地球公转时地轴总与公转轨道平面保持66.5度的夹角不变。
5、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地在南回归线和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①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昼长夜短。
②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昼短夜长。
③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和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点都在赤道上,此时昼夜等长:6、一年内,太阳只能直射一次的地方在南回归线或北回归线上,能直射两次的地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
7、判断影响下列各地气候的主要因素:①天津的降水量比乌鲁木齐多:海陆分布;②青藏高原是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方:地形地势③安第斯山脉南段西侧降水多,东侧降水少:地形地势;④赤道终年炎热,南极洲终年冰雪覆盖:纬度位置8.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回答:(1)写出地球公转至A、B位置时北半球的节气:A夏至,B冬至。
(2)地球公转至A时,太阳直射的纬线是北回归线,北极圈内有极昼现象。
此时海南昼夜长短情况是昼长夜短,这一天是在6月22日前后。
(3)在公转轨道外的短线上,用箭头画出地球公转的方向。
地球上的五带1、人们根据各地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以及是否有极昼极夜现象、是否有太阳直射现象,将地球表面分为五带。
2、五带的特征:有阳光直射现象,气候终年炎热的是热带;有极昼极夜现象,气候终年寒冷的是寒带;既没有阳光直射也没有极昼极夜现象,气候的四季变化明显的是温带。
3、读“地球上的五带”图回答(1)、写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五带的名称:A热带,B北温带,C北寒带D南温带E南寒带。
(2)、写出图中数字代表的纬线的名称以及它们的纬度:①北极圈、66.5°N②北回归线、23.5°N③南回归线、23.5°S④南极圈、66.5°S(3)、一年中有两次太阳直射的是A。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观察\思考
读图判断气候类型
气温/℃
30 15 0 -15 -30 -45 -60 1 4 7 10(月)
降水量/mm
沿海某地气候
600 500 400 300 200 1 1 4 7 10(月) 0 内陆某地气候0
结论4 纬度相同的地方
夏 冬 季 季
气温
陆地 高 低
海洋 低 高
海陆 位置
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 气温低,冬季相反。
地 轴 与 公 转 轨 道 面 的 交 角
地球的公转的特征: 1.地轴永远指向北极星;
2.地轴与公转轨道平面成 66.5°的交角。
探究4:太阳直射点移动与昼夜长短关系
①太阳直射点是在什么范围之间移动?
(23.5°N——23.5°S:南北回归线之间)
太阳直射点的移 动轨迹示意图
夏至
北半球
秋分 春分
第三节 影响气候的 主要因素
一、地球的形状与气候
1.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 “我以日始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 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于车盖, 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 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 笑曰:“孰谓汝多知乎?”
昼弧 夜弧
晨昏线与太阳光 线是什么关系?
地球上的昼夜为 什么不断交替?
③.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
地球不发光也不透明
昼夜现象 地球 自转
昼夜交替
④.昼夜交替的周期:一天 24 小时
(2)、时刻差异
地球的自转
同一纬线上东边 总是先看到日出, 先到达正午
地方时
两小儿辩日
第三节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地球的形状和运动

3
地球磁场的长期变化还可能导致地磁极的移动 ,这也会对气候产生影响。
地球的辐射平衡
地球的辐射平衡是指地球表面吸收和发射能量的 总和。
地球的辐射平衡受到地球大气层中温室气体的影 响,如二氧化碳、甲烷和臭氧等。
温室气体的增加导致地球表面温度升高,引发全 球变暖,进而影响气候变化。
地球的气候带
地球的气候带是指地球表面不同地区 的温度、降雨和植被等特征的分布。
检测全球变化
气候模型可以模拟过去和现在全球气候变化,检测温室气体排放 和其他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提高应对能力
建立气候模型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适应气候变化,提高应 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全球气候模型的比较和分析
基于不同假设和算法
全球气候模型基于不同的物理和化学原理,适用于不同的时间尺度和空间范围,因此需要 进行比较和分析。
第三节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地 球的形状和运动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地球的形状和气候 • 地球的物理属性 • 地球的气候系统 • 地球的气候变化 • 地球的气候模型
01
地球的形状和气候圆,不是正球体,因此不同地区的纬度 距离和日照时间会有所不同。
地球赤道半径
04
地球的气候变化
自然变化
季节性变化
由于地球自转和公转,以及地球的倾斜角度,导致地球各地区的 气候在一年四季中呈现周期性变化。
长期变化
地球气候系统存在长期变化,如冰河期和间冰期。这些变化周期 长,影响范围广泛。
短期变化
气候系统也存在短期变化,如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这些 变化可能导致某些地区的气候异常。
季节因素
地球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受到太阳辐射量和日照时间的影响,导致不同季节的气 候特征有所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欧洲大部分位于北温带。
绝大部分位于南寒带的是南极洲。
(7)在地球上的五带中,你居住的地区属于哪一个带?那里有太 阳直射现象吗?每年哪个时间段昼长夜短?
北温带
无
每年3月22日至9月22日昼长夜短。
南、北回归线太阳光每年直射 1 次, 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区域太阳光每年直射 2 次。
小结:
地球的形状 地球的运动
不同纬度带 气候差异
气温: 低纬度地区气温高,
高纬度地区气温低。
降水: 赤道地区降水多, 两极地区降水少。
(1)对照“地球公转示意”图,说出太阳光线分别直射在赤道、 北回归线和南回归线上的日期。
冬至日 南回归线 12月22日 昼短夜长
秋分日 赤道
9月23日 昼夜等长
A
B
C
D
两分两至节日 (北半球) 春分日 夏至日 秋分日 冬至日
太阳直射点 位置
赤道 北回归线 赤道 南回归线
日期
3月21日 6月22日 9月23日 12月22日
昼夜长短 (北半球) 昼夜等长 昼长夜短 昼夜等长 昼短夜长
天文特征: 有极昼、极夜现象
第四章 世界的气候
第三节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世界各地的气候为什么会千差万别?
一 地球形状与气候:
如下图,将两个温度计分别插入甲、乙两个盒子中的沙土,同时 在阳光照射20分钟后,两个温度计的显示的温度会一样吗?为什么?
不会一样。左图阳光直射沙土,获得光热多,温度高,右图阳 光斜射,温度低。
1 一天中的气温从早晨到正午到晚上会有怎样的变化? 为什么?
课前复习:
1 简述世界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
① 从低纬度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 ② 同纬度的陆地和海洋气温不相同。夏季陆地气温比海洋高,
冬季陆地气温比海洋低;
③ 同纬度的陆地,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2 简述世界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
① 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② 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降水少,东岸降水多; ③ 中纬度内陆地区降水少,沿海地区降水多。
66.5°N
无太阳直射 无极昼极夜
23.5°N
有太阳直 射现象 0°
23.5°S
无太阳直射 无极昼极夜
66.5°S
有极昼、极夜现象
90°N
北寒带
气候特征: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终年严寒
北极圈
北温带
四季变化 明显
北回归线
赤热 带 道
南回归线 南温带
南极圈
南寒带
90°S
终年炎热
四季变化 明显
终年严寒
3 地球上“五带” 的划分:
3月21日和9月23日
6月22日
12月22日
(2)哪一天北极圈内全部出现极昼现象?
6月22日
(3)在你居住的地区,每年5月1日、10月1日的昼夜长短情况如何?
5月1日:昼长夜短
10月1日:昼短夜长
(4)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和“地球上的五带”图,填写。
五带名称
范围
太阳直射情况 极昼极夜现象
热带
南、北回归线之间
大
气
层
A BC
A、B、C三地的太阳高度是相同的。
(1)读右图,A、B两处中哪 一处的太阳高度大?哪一处单
位面积获得的太阳光热多?
A处
A处
(2)在希腊语中,“气候”一
词原义为倾斜,指的是由于太
阳对在地面的投射角度不同而
造成各地冷暖的差异。议一议,
夏季温度高,冬季温度低,这
与太阳高度有什么关系?
夏季正午太阳高度大,冬季正午太阳高度小。
直射:照射面积小 →光束集中 →太阳辐射强 斜射:照射面积大 →光束分散 →太阳辐射弱
3 地球的形状与气候:
① 低纬度地区:太阳高度 大 ,获得的太阳辐射 强 ,气温 高 。 ② 高纬度地区:太阳高度 小 ,获得的太阳辐射 弱 ,气温 低 。
二 地球运动与气候:
地球的运动 定义
自转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球围绕地轴
旋转
方向
自西向东
(南顺北逆)
公转 地球围绕太阳旋转
自西向东
周期
一天(24小时) 一年(365天)
产生的地理现象 昼夜更替
四季更替、昼夜长短 变化(赤道除外)
地球的自转
地球的公转
地轴与公转轨道面的夹角
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
春分日 赤道
3月21日 昼夜等长
夏至日 北回归线 6月22日 昼长夜短
气温从早晨到正午到晚上会有从较低到较高再到较 低的变化。
原因就是太阳高度不一样。
2 那么什么是太阳高度?什么又是正午太阳高度呢? 太阳高度: 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 正午太阳高度:正午时的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
读右图,如果地球表面不是 一个球面,而是一个平面,A、 B、C三地的太阳高度会有不 同吗?
有
无极昼极夜
南、北温带 南北回归线至南北极圈之间 无太阳直射
无
南、北寒带 南北极圈至南北极点之间
无
有
(5)将地球上的五带与其气候特征用直线连接起来。
热带
气候的四季变化明显
北温带和南温带
气候终年炎热
北寒带和南寒带
气候终年寒冷
(6)在地球上的五带中,非洲大部分地区位于哪一个带?欧洲大 部分地区位于哪一个带?在七大洲中,绝大部分位于南寒带的是哪 一个洲?
五 带 纬度范围
天文、气候特征
北寒带 66.5°N~90°N 有极昼、极夜,气候终年严寒
北温带 23.5°N~66.5°N 四季变化明显
热 带 23.5°N~23.5°S有太阳直射,气候终年炎热
南温带 23.5°S~ 南寒带 6666..55°°SS~
四季变化明显 有极昼、极夜,气候终年严寒
极昼现象:极地地区出现一天之中太阳总在地平面以上的现象。 极夜现象:极地地区出现一天之中总是看不到太阳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