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凇》教学设计
《雾凇》教学设计(精选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13篇)

《雾凇》教学设计(精选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13篇)2022-12-15《雾凇》教学设计(精选13篇)《雾凇》教学设计篇1一、激趣导入1、同学们,以前学过的《九九歌》还记得吗?谁来为大家背一背?2、出示课件,教师深情导入3、板书课题:雾凇。
指导写4、联系图片,朗读课题二、初读课文1、师范读2、自读课文出示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可以动笔圈出生字词标号)2、课文主要写了雾凇的什么?3、交流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景象,形成,赞叹)4、相机出示相关段落:(1)景象部分: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
指导读准堤字,读通句子(指导停顿),换词理解闻名全国(2)形成部分*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
凝,后鼻音这句中你读懂了什么?(雾凇形成的两个条件:饱和的水汽,遇冷)松花江畔具备了形成雾凇的两个条件了吗?*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约在4摄氏度左右。
这样,松花江流经市区的时候,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
指名读,正音当;出示停顿,指导读好长句遇冷凝结:*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
树木被雾气淹没了。
渐渐地,灯光、树影模糊了。
指名读,生字的音都读准了,词语有没有不理解的?在松花江畔的人们进入梦乡,他们周围在雾气笼罩下正悄然发生着变化,谁来接着读----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
(3)赞叹部分十里江堤黑森森的树木,一夜之间变成一件件洁白的艺术品,快去看看吧,谁愿意读第三自然段?指名读过度:究竟是怎样的一番景象能令人们发出这样的赞叹?三、学习生字1、出示生字雾幕零堤俗摄淹模凝氏觉得哪个字比较难记?你有什么好办法?哪个字需要老师帮忙?范写,生描红四、小结这么壮观的雾凇奇观,究竟是怎样一点点形成的呢?中外游客又对他发出怎样的赞叹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走进松花江。
《雾凇》教案设计范文

《雾凇》优秀教案设计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掌握雾凇的基本概念,了解其形成原因和特点;(2)培养学生观察自然、描绘自然景色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探究雾凇的形成过程;(2)运用多媒体展示雾凇的美景,引导学生学会欣赏自然之美。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态环境的观念;(2)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雾凇的基本概念及其形成原因和特点;(2)学会欣赏自然之美,培养观察自然、描绘自然景色的能力。
2. 教学难点:(1)雾凇形成过程中涉及的科学原理;(2)如何运用文字生动描绘雾凇美景。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收集雾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2)准备相关的科普读物,以便学生课后拓展学习。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了解雾凇的基本概念;(2)观察生活中常见的自然景色,为描绘雾凇美景做准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雾凇美景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之美;(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观察到的自然景色。
2. 学习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了解雾凇的基本概念;(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探究雾凇形成过程(1)小组合作,讨论雾凇形成的原因和特点;(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欣赏与描绘(1)展示多媒体资料,让学生感受雾凇美景;(2)学生运用文字描绘雾凇美景,教师指导并评价。
5. 课后拓展(1)学生阅读相关科普读物,深入了解雾凇;(2)邀请学生分享阅读心得,进行交流讨论。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雾凇的基本概念、形成原因和特点的理解程度;2. 学生观察自然、描绘自然景色的能力;3. 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态环境的观念。
教学反思: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关注自然之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描绘能力。
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雾凇》教案设计三篇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雾凇》教案设计三篇今天小编为大家整理了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雾凇》教案设计三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篇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
3、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培养学生对神奇的大自然、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感受雾凇的美。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同学们,在我们的印象中,冬天是一个万物萧条的季节,大地冰封,树木凋零,我们都穿上了厚厚的棉衣。
这时候,我们都向往南方春天般的温暖,然而,很多人都在这严寒的冬季,赶往我国北方松花江畔的江城——吉林,这时的吉林气温已经降到了零下20-30摄氏度,是什么吸引着八方来客?生:在这样的冰天雪地中有一种奇观——雾凇。
2、雾凇很美,它与长江三峡、云南石林、桂林山水并称为我国四大自然奇观,让我们一起走进吉林,感受这美丽奇特的雾凇吧!(播放录像)它,像盎然怒放的银花,晶莹闪烁。
它,像高山上的雪莲,韵味浓郁。
它,似梨花攀枝,洁白高雅,壮丽多娇。
它,像气势磅礴的落雪,把江城点缀得繁花似锦。
三九严寒,北国大地万木萧条,当走进祖国东北的吉林市你却会看到一道神奇而美丽的风景,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
二、探究成因1、吉林雾凇的景观很美,它们争奇斗艳,独具魅力的风姿,是神州大地北国风光的景中之绝,看到这美丽的雾凇,你有什么问题提出来吗?生:雾凇是怎么形成的?生:雾凇有什么特点?生:雾凇是什么样子的?生:为什么说雾凇是闻名全国的奇观?生:我们这个地方是不是具备形成雾凇的条件?师:看来大家有很多问题,很多同学想知道这么美的雾凇是如何形成的,可能还想知道在我们这个地方能不能形成雾凇,是吗?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思考课文哪句话告诉我们雾凇形成需要的条件?(课件显示问题)2、你们找到答案了吗,谁来说说,雾淞是怎样形成的?课件显示: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的。
苏教版小学语文《雾凇》精选教案三篇

苏教版小学语文《雾凇》精选教案三篇语文《雾凇》教案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
3、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培养学生对神奇的大自然、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感受雾凇的美。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同学们,在我们的印象中,冬天是一个万物萧条的季节,大地冰封,树木凋零,我们都穿上了厚厚的棉衣。
这时候,我们都向往南方春天般的温暖,然而,很多人都在这严寒的冬季,赶往我国北方松花江畔的江城——吉林,这时的吉林气温已经降到了零下20-30摄氏度,是什么吸引着八方来客生:在这样的冰天雪地中有一种奇观——雾凇。
2、雾凇很美,它与长江三峡、云南石林、桂林山水并称为我国四大自然奇观,让我们一起走进吉林,感受这美丽奇特的雾凇吧!(播放录像)它,像盎然怒放的银花,晶莹闪烁。
它,像高山上的雪莲,韵味浓郁。
它,似梨花攀枝,洁白高雅,壮丽多娇。
它,像气势磅礴的落雪,把江城点缀得繁花似锦。
三九严寒,北国大地万木萧条,当走进祖国东北的吉林市你却会看到一道神奇而美丽的风景,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
二、探究成因1、吉林雾凇的景观很美,它们争奇斗艳,独具魅力的风姿,是神州大地北国风光的景中之绝,看到这美丽的雾凇,你有什么问题提出来吗生:雾凇是怎么形成的生:雾凇有什么特点生:雾凇是什么样子的生:为什么说雾凇是闻名全国的奇观生:我们这个地方是不是具备形成雾凇的条件师:看来大家有很多问题,很多同学想知道这么美的雾凇是如何形成的,可能还想知道在我们这个地方能不能形成雾凇,是吗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思考课文哪句话告诉我们雾凇形成需要的条件(课件显示问题)2、你们找到答案了吗,谁来说说,雾淞是怎样形成的课件显示: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的。
从这句话中你能发现雾凇形成的条件吗(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1)、吉林有“过于饱和的水汽”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课件显示:“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
《雾凇》教学设计一等奖4篇

《雾凇》教学设计13教学要求: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
3.感受雾凇景观之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今天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9.雾凇。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吉林雾凇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板书:洁白晶莹银光闪烁)。
对,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
(板书:奇观)2.这么美丽动人的雾凇,同学们想欣赏一番吗?3.欣赏了这么美的雾凇后,你还想知道什么呢?4.好,下面我们就来认真学习课文第二段,进一步了解雾凇是怎么形成的,吉林为什么会形成这么美的雾凇。
二、讲读课文第二段。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轻读课文第二段,读完后同桌相互讨论一下:你从课文中初步读懂了什么呢?(根据学生回答,出示“雾凇,俗称树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这句话。
)2.请同学们再读这句话,说说你会从中发现什么呢?3.你真是个善于发现、善于思考的'孩子!那么,老师请大家再继续自读课文第二段,我们还可以从哪些语句中看出吉林就具备这些条件呢?学生自读课文,然后小组讨论。
4.那老师要问了,具备了这些条件,松花江畔就一下子形成这么美的景观了吗?那你认为是怎么形成的?你从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来呢?(根据回答,在“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下加着重号。
)这些词和句告诉我们雾凇是无声无息地、慢慢地逐步凝结而成的,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
课文中的哪句话更进一步地说明了这一点?(引读:最初_____,逐渐______,最后_______。
)作者观察多细致、多耐心啊!正是由于作者经过了长时间耐心细致的观察,才发现了这个奥秘,当他发现松花江畔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时,他会怎样呢?那么,你能把这段话读好吗?(指名读、齐读)三、讲读课文第三段。
1.多美的雾凇呀!同学们,你想象一下,雾凇还有哪些姿态呢?2.说得真不错,那你能用书上一个词来概括吗?(板书:千姿百态)你还能用哪些词概括?3.作者通过多次观察,才发现雾凇形成需要一个过程,正因为经过大自然长时间的孕育、积累,才形成了如此美丽动人的雾凇。
《雾凇》教学设计(优秀5篇)

《雾凇》教学设计(优秀5篇)《雾凇》教学设计篇一学习目标:1、通过解读课文,结合网络资源,欣赏感受雾凇的美。
2、提高在网络环境下获取网络资源并利用资源加深对文本的感悟和理解的能力。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描写雾凇美景的语句。
教学过程:[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隆冬时节,当北国大地万木萧条的时候,走进东北的吉林市,你却会看到一道神奇而美丽的风景。
沿着松花江的堤岸望去,松柳凝霜挂雪,戴玉披银,如朵朵白银,排排雪浪,十分壮观。
这就是著名的吉林雾凇奇观。
2、昨天我们一起探究了雾凇形成的原因,谁来简单地向大家说说?3、今天,我们进一步来领略雾凇的神奇和美丽。
[利用资源,探究文本]1、雾凇美在什么地方?究竟有多美呢?想一睹为快吗?2、赶快进入我们班级主页的“资源共享”版块,去美美地欣赏雾凇美景吧!(示范指出资源所在的位置)3、你想发出怎样的赞叹?4、读读课文中描写雾凇美景片段,找出使你感觉特别美的语句,认真读读,闭上眼睛细细地品味一番。
5、交流、指导朗读:①“十里长堤、洁白晶莹、缀满了枝头、银光闪烁”(如雪般洁白、如银光闪烁的霜花缀满枝头,这奇妙的美景绵延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壮观至极,真不愧是闻名全国的奇观啊!)②“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再细细地欣赏网页中的雾凇美景图,选择你最喜爱的一幅图片,认真观察展开想象,向大家描述你眼前的雾凇?远远望去,一排排杨柳的树冠似烟似雾,与天上的蓝天白云相接,让人分不清天地的界限。
垂柳苍松凝霜挂雪,戴玉披银,远远望去如朵朵白云,排排雪浪。
仰望松树的枝头,宛如玉菊怒放,雪莲盛开;柳树柔软的枝条,都被粘挂成璀璨的银丝;形态各异的灌木丛,一团团,一簇簇,晶莹夺目,宛如银珊瑚的奇葩。
)③“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想象说话:昨天傍晚,十里长堤上的树木还是黑森森的,到第二天早晨,站在江堤向远处望去,呀!你看到了什么?(琼枝玉叶的婀娜杨柳、银菊怒放的青松翠柏,千姿百态的雾凇奇观真让人目不暇接,这大自然神奇的杰作让无数人为之惊叹、流连忘返。
2023年《雾凇》优秀教案4篇

2023年《雾凇》优秀教案4篇《雾凇》优秀教案篇1一、导入揭题同学们都知道冬天最冷是在什么时候呢?(三九时节),是啊,三九严寒,大地冰封,我国的吉林呀更是冷到了零下30摄氏度左右,但那儿的雾凇却以“冬天里的春天”般诗情画意的美而闻名全国。
今天就让我们与导游一起走进吉林去欣赏雾凇。
二、课件出示雾凇图,欣赏美景,说说你的感受。
三、研读第一段:1、课文中又是怎样说的?自由读,抓住文中的词说说自己的感悟。
2、全班交流(板书:洁白晶莹,缀满,银光闪烁)3、指导朗读(自由读、指名读、评读、齐读)四、学习第二段:1、导入:多么美丽的、奇特的景象,可是你知道为什么会有雾凇呢?2、单击:出示思考题:1)、同学们,你知道为什么会有雾凇吗?2)、你明白雾凇是怎样形成的吗?3、单击1:先听导游如何介绍的。
然后读读课文,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为什么会有雾凇?4、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5、讨论思考2:先读读课文,用“先……再……然后……”的句式说说雾凇的形成过程。
6、有感情地练读、指名读、评读这一段。
五、导读第三段:1、(单击: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板书:千姿百态,琼枝玉树)2、你们还想赞叹它吗?六、实践活动1、“千崖冰玉里,万峰水晶中”,吉林雾凇以其仪态万千、独具风韵的美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现在谁愿意做个小导游,介绍一下吉林的奇观。
2、小组内先准备,然后选派代表来讲,我们还要评出最佳期导游呢!(学生作小导游)二、总结三、作业《雾凇》优秀教案篇2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公开课教案一、揭示课题1、一年四季中,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2、揭题。
寒冷的冬天,在我国北方吉林却可以观赏到闻名全国的奇观——雾凇。
二、观看雾凇的投影片。
观看投影片,自主谈感受。
提出自身不懂的或想搞明白的问题生边听边思:你知道了什么?1、你看了有什么感受?2、你有什么问题要问?三、初读课文1、录音范读课文,体会雾凇的美丽、奇特。
《雾凇》教案设计范文

《雾凇》优秀教案设计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雾凇的定义、形成原因和特点。
(2)学会观察和描述雾凇景观。
(3)掌握描绘雾凇的绘画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调查、讨论等方法,了解雾凇的分布区域和出现条件。
(2)运用绘画技巧,表现雾凇的美丽景色。
(3)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珍惜。
(2)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积极探究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雾凇的定义、形成原因和特点。
(2)观察和描述雾凇景观的方法。
(3)描绘雾凇的绘画技巧。
2. 教学难点:(1)雾凇形成原因的阐述。
(2)描绘雾凇的绘画技巧的运用。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收集雾凇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
(2)准备绘画材料和工具。
2. 学生准备:(1)预习有关雾凇的知识。
(2)准备好绘画材料和工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雾凇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雾凇的美丽景色。
(2)邀请学生分享对雾凇的了解和认识。
2. 教学基本内容:(1)讲解雾凇的定义、形成原因和特点。
(2)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雾凇景观。
(3)讲解描绘雾凇的绘画技巧。
3. 实践环节:(1)学生分组讨论,探讨雾凇的分布区域和出现条件。
(2)学生动手绘画,表现雾凇的美丽景色。
(3)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 课堂小结:(1)学生展示作品,分享创作心得。
(2)教师点评作品,总结课堂内容。
五、课后作业:1. 学生课后搜集更多关于雾凇的资料,了解雾凇的文化内涵。
2. 学生绘制一幅雾凇景观画,展示个人绘画水平。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掌握程度调整教学策略,以便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对雾凇的基本概念、形成原因和特点的掌握程度。
2. 学生观察、描述雾凇景观的能力以及绘画技巧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雾凇》二次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6个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
重点难点: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感受雾凇的美。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吉林雾凇以其"冬天里的春天"般诗情画意的美与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长江三峡一起被誉为中国四大自然奇观。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跟着作者来到吉林欣赏这美丽的雾凇。
2、出示多媒体画面,板书课题。
板书:雾凇。
(注意,跟老师一起写课题。
“雾”和“淞”都是形声字,“雾”上面是?? “凇”字是两点水加一个松树的松。
)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雾凇。
(二)、检查预习
1.老师先来检查一下大家生字词的音你读准了没有,谁来读读?夜幕降临零下俗称摄氏度十里长堤淹没模糊凝结
再读读第二排四个带有多音字的词语。
真了不起!四个多音字都读准了。
一起读一读。
2.小朋友们预习的很充分,表现得非常出色!
(三)、精读感悟课文一、三自然段
1、请同学们自由读全文,在课文中找出并画出描写雾凇美的词语。
2、找出来了吗?哪位同学上来把你找出的描写雾凇美的词语说一说。
(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美丽动人银松雪柳千姿百态琼枝玉树)
3、读词语(指名读,齐读)
4、这些描写雾凇的词语都很美,要是把他们放在句子中读就更美了。
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一、三自然段。
(映示:1,3自然段)读好了吗,我们来比一下看谁读得最美。
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配乐齐读。
在学生读的过程中给予适当评价。
(配乐)
(四)、讨论交流课文第二自然段
1、过渡:多美美丽的奇观啊,它是怎样形成的呢?你能告诉我吗?
2、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并且圈画。
3、提问,雾凇形成的原因是什么?(板书:形成)你们找到答案了吗,谁来说说?
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的。
从这句话中你能发现雾凇形成的两个条件吗?(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
4、围绕这句话,学生质疑。
严寒季节到底有多寒冷?什么是饱和的水汽?我们这里为什么没有这样的水汽(雾气是从哪里来的?)?凝结是什么意思?雾气是怎么
凝结成雾凇的?
5、围绕自己提出的问题,阅读课文寻找答案。
6、教师提炼问题后提问并相机指导朗读。
(1)雾气是从哪里来的?
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
这样,松花江流经市区的时候,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
(2)什么是饱和的水汽?
除了弥漫,文中哪里还有能够表示水汽饱和的词语。
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
这里的“飘荡,涌向,笼罩”都可以看出水汽的多和饱和。
(3)雾气是怎么凝结成雾凇的?
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儿,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
齐读。
小结:这个过程就叫“凝结”。
比较读这句话。
去掉有关的词语“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
让学生感悟用这些词语的好处。
“慢慢地”——写出了什么?(凝结的速度慢)
“轻轻地”——写出了什么?(样子轻,无声无息)“一层又一层地”——说明什么?(雾气不断,逐步结成)齐读。
自然真实的写出了
雾凇形成缓慢的过程。
你能读出这种缓慢的过程来吗?指导朗读,感悟这个过程。
经过一夜的天造地设,第二天一早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已到处是银松雪柳了,多美啊!让我们再一次走进松花江畔来共同欣赏领略这大自然赐予我们的奇观吧!
在体会重点词的时候,一定要让学生充分的发表自己的意见,对词语的体会要透彻,这样才能更好的体会出雾凇的渐变。
注重对学生进行词句积累训练,读写有机结合,有助于学生知识的积累、内化、运用。
(五)、归纳升华
(映示:课件雾凇奇观片段)出示三幅图片,师:松花江畔十里长堤上黑森森的树木一夜之间变成一片银白,棵棵杨柳宛若玉枝垂挂,簇簇松针恰似银菊怒放。
出示小练笔:
松花江畔的雾凇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真是千姿百态!
多美呀!看了这千姿百态,奇特壮美的雾凇奇观,难怪人们会情不自禁地赞叹: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生读。
师生共同赏析诗句。
大家说的精彩极了。
想象力很丰富,说出了千姿百态的雾凇,由此发自肺腑的赞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删掉第一次设计中写雪景的片段,直接总结点题。
)
(六)、拓展
出示唐代诗人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齐读。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