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地区夏大豆高产栽培技术
淮北地区原位秸秆还田后夏大豆高产栽培技术

淮北地区原位秸秆还田后夏大豆高产栽培技术随着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保护土壤和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
原位秸秆还田是一种有利于保持土壤肥力和水分的栽培技术。
针对淮北地区夏季气候条件,探索原位秸秆还田技术在大豆高产栽培中的应用,对于推广该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一、秸秆还田技术简介秸秆还田是指将植物秸秆或稻草等农作物残留物直接还田以增加土壤有机质,改良土壤结构并提高土壤肥力的一种栽培技术。
秸秆还田可有效控制土壤的氮磷流失,提高耕作土地的肥力,调节土壤酸碱度,增强土壤的水分保持能力等。
二、淮北地区夏季大豆生长特点淮北地区夏季气候炎热、潮湿、降水充沛,适宜大豆生长发育。
一般种植时间在6月份左右,收获期在9月份左右。
大豆根系较发达,需要充足的土壤深度和肥水资源来保证生长,其生长速度随气温升高和降雨增多而加快,在出苗后到豆荚饱满收获期内约需90-100天左右。
1、秸秆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淮北地区土壤一般为东南向冲积沉积土,黄棕壤、黄土壤为主,地力偏低,土壤水分硬化、耕作层粘重机械性差。
采用秸秆还田技术可以有效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松软土壤团粒,改变土壤结构,提高土壤保水能力和保肥性,为大豆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土壤环境。
2、改良土壤和增加肥力淮北地区大豆生长期为夏季湿润炎热,土壤通常较酸性,不利于大豆生长和开花受精。
适量加入秸秆或稻草等植物残留物可以改良土壤酸碱度、调节土壤气体交换及微生物繁殖等作用,有利于大豆生长发育和更好的营养吸收,从而增加其产量。
3、稳定农田水分淮北地区夏季多雨,秸秆还田可有效增加土壤容水性,提高土壤固水能力,减少水分流失,增加土壤含水量。
同时,由于秸秆能吸附和保持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可节约灌溉和施肥成本。
4、防止病虫害和保持生态环境淮北地区夏季大豆的病虫害比较严重,而秸秆还田能够增加土壤微生物种群,加速土壤有机质分解和循环,有利于维护生态平衡。
大豆长势良好,减少了对化学农药的依赖,保护了生态环境。
浅谈淮北地区大豆高产栽培技术(一)

浅谈淮北地区大豆高产栽培技术(一)论文关键词大豆;栽培技术;淮北地区论文摘要介绍了淮北地区大豆高产栽培技术,包括品种选择、适期播种、合理密植、科学施肥、及时灌溉和及时防治病虫草害等,以期指导淮北地区大豆生产。
淮北地区是我省大豆主产区,也是全国大豆主要产区之一。
小麦、大豆一年两熟,其中夏大豆的播种面积占夏种总面积的70%。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大豆制品的需求量增加,加上近年市场上大豆价格大幅上提,种大豆的经济效益提高,夏大豆的播种面积逐年扩大。
但在增加播种面积的同时,要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才能达到增加总产量和增收的目的。
正常年份淮北夏大豆平均产量1500kg/hm2左右,不仅产量水平低,而且年际之间不稳定。
因此,要改变传统的种植习惯,采用科学的栽培措施,才能使大豆单产稳步提高。
1选用抗逆性强的高产大豆新品种目前我国新选育并经过审定的大豆新品种较多,这些品种比本地原来种的“白碱壳”、“牛毛黄”等老品种增产15%~20%,且比较抗灾。
由于大豆对光照反应敏感,每个品种都有其一定的适应地区,因此引种时不能远距离引种,尤其是不能南北远距离引种。
引进的新品种要选试种后推广,这样风险较小。
适合淮北种植的大豆新品种有:中黄13、绿豆24、皖豆24、皖豆25、豫豆25等。
2适期早播淮北小麦于5月底6月初成熟收获,然后种大豆。
麦收后即应抢墒播种大豆,最迟在6月20日前要把大豆播种下地。
有些地方的农户片面认为大豆种早了不好,麦收后即使土壤墒情充足也不播种,而是推迟到6月下旬甚至到7月上旬才播种。
实际上影响大豆的关键因子是大豆花荚期的降雨量和降雨日数,这些都是不以人们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自然现象,推迟播种不仅生育期缩短,而且遇到不利自然因素的机率也大。
因此,大豆早播比迟播的避灾效果要好。
播种出苗适宜的耕层土壤含水量为18%~20%,麦收后应及时抢墒机播。
如天气干旱,而气象预报近期又无降雨,则应抗旱播种,力争在适期把大豆播下去。
淮北地区原位秸秆还田后夏大豆高产栽培技术

淮北地区原位秸秆还田后夏大豆高产栽培技术1. 引言1.1 研究背景淮北地区位于中国黄淮平原北部,夏季气候炎热潮湿,适宜夏季作物的生长。
夏大豆是当地主要的夏季作物之一,具有丰产、耐旱、耐高温等特点,受到广泛种植者的青睐。
近年来,在淮北地区夏大豆种植过程中,农民们常常面临着土壤失肥、作物生长不良等问题。
这些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夏大豆的产量和品质。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研究人员开始关注原位秸秆还田技术。
原位秸秆还田是指将秋作或前茬作物的秸秆还田到同一地块用于后茬作物生长的一种农田管理措施。
通过原位秸秆还田,可以改善土壤质地、保持土壤水分、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从而促进夏大豆的生长和发育。
本研究旨在探索淮北地区原位秸秆还田后夏大豆高产栽培技术,以提高夏大豆的产量和质量,促进当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2 研究目的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淮北地区原位秸秆还田后夏大豆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探索提高夏大豆产量的有效途径和方法,进一步优化夏大豆种植结构,提升农业生产效益。
具体目的包括:1. 探讨原位秸秆还田技术在淮北地区夏大豆种植中的应用效果,分析其对夏大豆生长发育的影响;2. 深入研究原位秸秆还田后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探索提高土壤肥力和改善土壤环境的方式;3. 建立淮北地区夏大豆高产栽培技术体系,为推广应用该技术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践经验。
通过研究的深入,旨在为淮北地区夏大豆种植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推动农村经济繁荣。
1.3 研究意义淮北地区原位秸秆还田后夏大豆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意义在于探索一种可行的农业生产方式,旨在实现农业高效、可持续发展。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土地资源有限性的日益凸显,农业生产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淮北地区作为重要的夏大豆种植区域,如何提高夏大豆的产量和质量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通过深入研究和实践,可以为淮北地区夏大豆种植提供科学的技术支持,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提升农民的种植效益。
淮北地区原位秸秆还田后夏大豆高产栽培技术

淮北地区原位秸秆还田后夏大豆高产栽培技术淮北地区是我国的重要粮食生产区之一,而夏大豆是该地区的主要农作物之一。
由于秸秆还田技术的缺乏和不完善,很多农户并没有充分利用秸秆还田的潜力来提高夏大豆的产量。
本文将介绍淮北地区原位秸秆还田后夏大豆高产栽培技术。
淮北地区的土壤通常比较贫瘠,因此原位秸秆还田可以有效地改善土壤的肥力。
在夏大豆播种前,农户应该在土壤中充分覆盖秸秆。
秸秆中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和养分,可以通过微生物分解转化为土壤腐殖质,从而增加土壤肥力。
秸秆覆盖还可以减少土壤的水分蒸发,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
农户在播种夏大豆前应该进行适当的修整土壤。
由于秸秆还田后土壤质地容易变得较硬,因此需要进行松土和翻耕等工作,以便夏大豆的根系能够顺利生长和吸收养分。
在土壤中加入适量的有机肥料也是必要的,以补充土壤中养分的不足,为夏大豆的生长提供充足的营养。
选择适合淮北地区气候和土壤条件的夏大豆品种也是关键。
夏大豆对气温和水分的要求较高,因此在选择品种时应选择耐旱性较强和适应性较好的品种。
通常,选用早熟、抗逆性强和产量较高的夏大豆品种,有助于增加夏大豆的产量。
适当的病虫害防治措施也是保证夏大豆高产的重要因素。
淮北地区的夏大豆常常遭受一些病虫害的侵袭,如蚜虫、菌核病和纹枯病等。
农户在夏大豆生长期间应加强病虫害的监测,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如合理使用农药、灌溉和通风等,以确保夏大豆能够充分生长和发育。
淮北地区原位秸秆还田后夏大豆高产栽培技术对于提高夏大豆的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农户应坚持秸秆还田、修整土壤、选择适宜品种和加强病虫害防治,以实现夏大豆的高产栽培目标。
政府和农业部门也应加大对该技术的推广和培训力度,提高农户的技术素质并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帮助。
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淮北地区的农业潜力,提高夏大豆的产量和农民的收入。
淮北地区原位秸秆还田后夏大豆高产栽培技术

淮北地区原位秸秆还田后夏大豆高产栽培技术淮北地区是中国的一个农业大区,农作物种植面积较大。
秸秆是农作物的副产品,处理不当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秸秆的合理利用对于提高土壤质量和农作物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淮北地区原位秸秆还田后夏大豆高产栽培技术。
一、秸秆的处理和利用1. 秸秆收集和贮存:收割农作物后,将秸秆集中堆放,进行腐熟处理。
腐熟处理可以采用自然腐熟或者添加速腐剂等方法加速秸秆分解,提高其肥效。
2. 秸秆还田:将腐熟后的秸秆还田到农田中。
还田的方法可以采用直接将秸秆覆盖在地表上或者将秸秆与深翻作业结合,将秸秆埋入土壤中。
二、夏季大豆种植技术1. 土壤选择:选择土壤肥沃、排水良好的地块作为夏季大豆种植基地。
还要注意土壤的pH值,通常夏季大豆适宜在pH值为6.5-7.0的土壤中种植。
2. 播种时间:适当选择早熟品种,保证播种时间在5月中旬至6月初,尽量避免遭受热害。
3. 播种密度:夏季大豆播种密度一般控制在每亩 6-8 万株,这样可以保证植株之间的通风透光性和养分的充分利用。
4. 施肥措施:夏季大豆对氮肥的需求较高,因此在播种前或苗期适时施入氮肥。
还要根据土壤的肥力情况合理施入磷、钾等肥料。
5. 病虫害防治:夏季大豆容易受到蚜虫、豆卷叶、豆蛾等害虫的侵害,因此要加强监测,及时采取防治措施,如喷洒农药等。
6. 灌溉管理:夏季大豆对水分的需求较高,因此要根据土壤的墒情情况合理进行灌溉,避免发生干旱或者过湿的情况。
1. 株型管理:夏季大豆的株型管理对于提高产量尤为重要。
应适当疏苗,并及时进行支援控制,保持植株之间的距离,增加阳光照射和空气流通,有利于光合作用和气孔开放。
2. 灌浆期管理:夏季大豆在灌浆期是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应加强灌浆期管理。
注意及时补充光合产物,合理施肥,加强灌浆期的水分管理,保证豆荚的充实和豆粒的灌浆。
3. 叶面喷施:夏季大豆叶面喷施可以有效补充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元素。
可以使用叶面肥、微量元素等制剂进行喷施,提高养分的吸收利用效率。
淮北地区原位秸秆还田后夏大豆高产栽培技术

淮北地区原位秸秆还田后夏大豆高产栽培技术【摘要】淮北地区是我国主要的夏大豆种植区之一,如何提高夏大豆的产量一直是农民们关注的焦点。
本文针对淮北地区的土壤和气候特点,结合原位秸秆还田技术,探讨了夏大豆高产栽培技术。
引言部分阐述了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正文部分分别介绍了原位秸秆还田技术、夏大豆种植特点、淮北地区的夏大豆高产栽培技术、以及原位秸秆还田对夏大豆产量的影响和操作方法。
结论部分指出原位秸秆还田能够有效提高夏大豆的产量,推广该技术具有重要意义,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淮北地区夏大豆的高效栽培提供技术支持,推动当地农业生产的发展。
【关键词】关键词:淮北地区、原位秸秆还田、夏大豆、高产栽培技术、产量提高、技术推广、研究方向。
1. 引言1.1 研究背景淮北地区是中国黄淮海平原的重要农业生产区之一,夏季气候炎热,适宜夏大豆生长。
随着农业生产的现代化进程加快,夏大豆的高产栽培技术日益受到关注。
而秸秆是农田中丰富的有机物质资源,能够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土壤肥力、保持土壤水分等多种功能。
传统的秸秆处理方式往往是焚烧或者堆放,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
原位秸秆还田技术是一种有效利用秸秆资源的方式,通过将秸秆粉碎覆盖在田间地面上,可以促进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
在淮北地区开展原位秸秆还田技术与夏大豆高产栽培技术的结合研究,对于提高夏大豆产量、改善土壤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探讨淮北地区原位秸秆还田后夏大豆高产栽培技术,为该地区夏大豆种植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探讨淮北地区原位秸秆还田后夏大豆高产栽培技术,寻求提高夏大豆产量的有效途径。
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秸秆资源,促进夏大豆的生长发育,提高农作物产量,是本研究的关键目标。
通过实地调研和试验验证,旨在总结出适合淮北地区夏大豆种植的高产栽培技术,为农民提供科学的栽培指导,帮助他们提高夏大豆产量,增加农业收益。
淮北地区原位秸秆还田后夏大豆高产栽培技术

淮北地区原位秸秆还田后夏大豆高产栽培技术淮北地区是中国的一个农业区域,秸秆还田是一种重要的农田管理措施,可以保护土壤、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农作物产量。
本文将介绍淮北地区原位秸秆还田后夏大豆高产栽培技术。
一、施用适量有机肥:夏大豆是一种短生肥大作物,对土壤肥力要求较高。
在原位秸秆还田后,应适量施用有机肥,如畜禽粪尿和农作物秸秆堆肥等。
有机肥不仅可以补充土壤养分,提高土壤肥力,还可以促进土壤微生物活动,改善土壤结构和通透性。
二、科学平衡施肥:夏大豆对氮、磷、钾需求较高,施肥时要科学平衡。
可以根据土壤肥力状况和大豆生长期需求,合理调整氮、磷、钾的施肥比例。
一般来说,大豆对氮的需求较高,可以适量增加氮肥的施用量,但过量施肥会导致茎秆过长,易倒伏。
磷肥和钾肥的施用要与氮肥相匹配,以保证营养平衡。
三、控制病虫害:夏大豆生长期较长,容易受到病虫害的侵袭。
在夏大豆的高产栽培中,要加强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可以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如合理轮作、合理密植、及时清除病虫害源等。
在病虫害发生初期,可以选用生物农药进行防治,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四、合理密植:夏大豆适合采用合理密植的栽培方式,可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
在原位秸秆还田后,土壤肥力得到提高,植株的生长条件良好,可以适当增加密植程度。
但密植过程要注意保持植株之间的空间,不要过于拥挤,以免影响阳光和空气的通透。
五、及时翻地除草:在夏大豆的生长期间,要及时进行翻地除草,以保持良好的生长环境和光线条件。
除草可以减少杂草对夏大豆的竞争,提高光合作用效率,促进植株的生长和发育。
六、水分管理:夏大豆对水分的需求较大,要做好水分管理。
一般来说,夏季淮北地区降水充沛,可以适量减少灌溉,防止积水,以免对大豆生长不利。
但在旱季或旱区,要合理增加灌溉次数,保证植株的水分供应。
通过上述的栽培技术措施,可以提高淮北地区原位秸秆还田后夏大豆的产量和品质,实现高效高产的栽培目标。
这对于提高农田的综合效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淮北地区原位秸秆还田后夏大豆高产栽培技术

淮北地区原位秸秆还田后夏大豆高产栽培技术淮北地区是中国的农业区域之一,土地资源丰富,农民主要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
秸秆还田是一种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农业措施,能够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地力,提高作物产量。
本文将介绍淮北地区原位秸秆还田后夏大豆高产栽培技术。
一、淮北地区夏季大豆种植特点淮北地区夏天气候炎热,降雨较少,土壤容易干燥。
夏季大豆是一种适应这种气候条件的作物,对土壤要求较低,对温度适应性较好,但对水分要求较高。
夏季大豆的种植需要注意保水和抗旱。
二、原位秸秆还田的原理和好处原位秸秆还田是指将秸秆直接还入地里,不经过堆肥等处理。
其原理是秸秆中的碳有机物在土壤中迅速降解,释放出大量的热能,提高土壤温度,促进细菌和其他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提高土壤肥力。
秸秆还可以增加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减少水土流失,提高土壤肥力。
三、淮北地区原位秸秆还田后夏大豆高产栽培技术1. 地面处理:在淮北地区,春季多为干旱少雨,地面干旱,土壤结块严重。
在播种前要进行地面处理,翻耕地面,松土破块。
可以使用机械犁或手动耙进行耕地,翻松土壤。
2. 施肥:夏季大豆对氮肥、磷肥和钾肥的需求较高。
淮北地区土壤通常缺乏磷和钾元素,因此要合理施肥。
可以根据土壤检测结果,选择合适的肥料进行施肥。
3. 播种和密度:夏季大豆的播种时间以降雨前为宜。
淮北地区一般在4月下旬或5月上旬适合播种夏季大豆。
播种前要将秸秆压碎,然后将其覆盖在地表上,形成秸秆覆盖层,这样可以起到保水和抑制杂草的作用。
夏季大豆的种植密度一般为8-10万株/亩。
4. 灌溉和保水:淮北地区夏天降雨较少,土壤容易干燥。
播种后要及时进行灌溉,保持土壤湿润。
可以采取覆膜保水等措施,减少水分蒸发。
5. 防治病虫害:夏季大豆容易受到多种病虫害的侵袭。
淮北地区的主要病虫害有豆芽病、菜豆象、蚜虫等。
可以采用防虫灯、生物农药等措施进行防治。
6. 管理和采收:夏季大豆生长期较短,生长速度较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淮北地区夏大豆高产栽培技术纪永民(濉溪县科技开发中心)大豆子粒中含有40%以上的蛋白质和20%的脂肪,有很大的经济价值,既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也是重要的油料作物(大豆是我国四大油料作物——大豆、花生、油菜、芝麻之一),也是很重要的饲料和工业原料,大豆又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大豆生产在我国农业生产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我县地处黄淮海流域南缘,日照、温度、水分、土壤类型、轮作制度都较适宜大豆的生长发育,栽培措施得当能够获得高产,夏大豆生产和发展在我县有着广阔的前途和巨大潜力。
目前,我县夏大豆的种植面积一百多万亩,是夏季作物中的第一大作物。
因此,夏大豆生产与我县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民收入增加至关重要。
发展大豆生产、提高大豆产量首先思想上要高度重视,还要掌握科学的种植方法。
本人根据多年来的研究和生产实践,总结出以下大豆高产栽培技术措施,供参考。
一、选好优良品种品种选用的几个原则:A、选用中熟品种。
B、选用喜肥抗倒品种。
C、选用透光性好的品种。
D、选用适于机械化栽培的品种。
尽可能的选用近期国家及本省或邻近地区审定的适宜于本地种植的高产大豆新品种。
如中黄13、濉科928、濉科998、皖豆28、阜9765、合豆3号、蒙91—413、皖豆24、徐豆16、中豆20、豫豆22、徐豆12、徐豆九号、周豆12、淮豆8号、驻豆9715等。
示范冀豆17、鲁96150、菏豆12、郑97196等。
1、中黄13(中作975):中国农科院选育,有限结荚习性,生育期105天,白花、棕毛、卵圆叶,椭圆叶形,株高50—70厘米,单株荚数41.6个,百粒重24—26克,抗病、不抗倒,蛋白质含量42.36%,脂肪含量21.86%。
紫斑粒率和虫蚀率低,中抗孢囊线虫,落叶性能好,病虫害较轻,抗倒伏。
2、濉科928:濉溪县科技开发中心选育,该品种有限结荚习性,生育期96天,紫花、灰茸毛,椭圆形叶片。
株高75厘米,底荚高度17厘米,主茎14.4节,有效分枝3个,单株荚数44.2个,单株粒数83.1个,单株粒重13.9克,百粒重17.5克,籽粒圆形、黄色、浅黄脐,蛋白质含量45.73%,脂肪含量18.59%。
成熟时全落叶、不裂荚,抗倒伏,综合农艺性状较好。
3、濉科998:濉溪县科技开发中心选育,该品种有限结荚习性,生育期97天,紫花、灰茸毛,椭圆形叶片。
株高61.3厘米,底荚高度14厘米,主茎15节,有效分枝3.7个,单株荚数57.1个,单株粒数96.7个,单株粒重14.1克,百粒重15克,籽粒圆形、亮黄、浅黄脐,蛋白质含量43.66%,脂肪含量20.64%。
成熟时全落叶、不裂荚,抗病、抗倒伏,综合农艺性状较好。
4、皖豆28号:安徽省农科院作物所选育,有限结荚习性,生育期107天,紫花、灰毛,卵圆形叶片,株高89.42厘米,单株荚数40.05个,单株粒重17.31克,百粒重24.02克,籽粒椭圆形、黄色、褐脐,蛋白质含量42.7%,脂肪含量20.08%。
成熟时全落叶、不裂荚,抗病、抗倒,综合农艺性状较好。
5、阜9675:安徽省阜阳市农科所选育,有限结荚习性,生育期106天,紫花、棕毛,株高89.23厘米,单株荚数49.62个,单株粒重17.84克,百粒重18.55克,蛋白质含量41.97%,脂肪含量19.27%。
抗病、抗倒,综合农艺性状较好。
6、合豆3号:安徽省农科院作物所选育,有限结荚习性,生育期101天,紫花、棕毛,株高70.2厘米,单株荚数36.8个,单株粒重16.6克,百粒重22.3克,蛋白质含量42.7%,脂肪含量20.08%。
抗病、抗倒,综合农艺性状较好。
7、蒙91—413:安徽省农科院豆类所选育,有限结荚习性,生育期104天,紫花、灰毛,株高77.2厘米,单株荚数48.4个,单株粒重15.9克,百粒重16.7克,个别点有霜霉病和叶斑病、抗倒性一般,蛋白质含量42.24%,脂肪含量20.78%。
8、徐豆16:江苏省徐州市农科所选育,有限结荚习性,生育期108天,紫花、棕毛、卵圆叶,株高62.5厘米,主茎13.9节,有效分枝2.3个,单株荚数37个,百粒重21.8克,籽粒椭圆形、黄色、深褐脐,蛋白质含量42.62%,脂肪含量20.18%。
成熟时全落叶、不裂荚,抗病、抗倒伏,综合农艺性状较好。
9、中豆20:中国农科院油料所选育,有限结荚习性, 生育期99天,白花、灰毛、圆叶,株高57.8cm,底荚高度14.5cm,主茎13.9节,有效分枝3.3个,单株有效荚数30.5个,籽粒黄色,微光,椭圆粒,褐脐;单株粒数54.8粒,单株粒重7.93g,百粒重19.15g,抗倒,抗病。
10、豫豆22:河南省农科院经作所选育,有限结荚习性,生育期104天,紫花、灰毛,株高85厘米,单株荚数31个,单株粒重16克,百粒重19.4克,轻感紫斑病、抗倒性强,蛋白质含量41.16%,脂肪含量19.48%。
二、施足底肥大豆是需肥较多,需要营养元素较全的作物。
大豆虽然能够固氮,但固氮量是有限的,而且其固氮作用主要在开花至鼓粒期,开花以前约40天左右的时间,根瘤小而少,固氮作用很小;鼓粒后期根瘤衰老,固氮作用迅速下降,在磷素不足的情况下,根瘤数量和固氮能力也随之下降。
据测定,每生产100公斤大豆籽粒,约需吸收纯氮8.25公斤、有效磷1.75公斤、有效钾3.60公斤。
除籽粒需较多养分外,其茎秆所含氮、磷、钾也比其它粮食作物高得多。
大豆虽然是深根作物,能够吸收较深土壤层的养分,但仍需要补充一定量的氮肥以及磷肥、钾肥和微肥。
因此,大豆播种前要施足底肥,并施用一定数量的有机肥料。
通常施肥量为氮4~5公斤/亩,磷6~8公斤/亩,钾6~10公斤/亩及适量的微量元素,有机肥5000公斤/亩。
三、适期早播1、种子处理:首先要选种和晒种。
选种除去小、病、虫、杂、碎粒,保证豆种饱满均匀;晒种可以提高种子活力和发芽率。
其次是用微肥和菌肥拌种,每公斤种子用1~2克钼酸铵兑30克水溶解后拌种,阴干后拌入相当于种子量5%的大豆根瘤菌肥。
三是药剂拌种,用多菌灵和辛硫磷与豆种按比例拌种后备用。
播种前测定发芽率,尽量选用发芽率在90%以上的种子。
2、适量施肥:每亩施NPK各含15%的复合肥或大豆专用肥。
2、适期播种:为了争取农时,充分利用夏季光热资源,应力争麦收后立即播种,播种日期最好不迟于6月25日。
如遇干旱,应先造墒后播种,足墒播种利于出苗。
采用40厘米的行距,10—15厘米的株距机械精量免耕播种,播种量控制在5公斤/亩,亩留苗1.2—1.5万株。
控制杂草,播后苗前用乙草胺乳油80~100毫升加豆草隆4克兑水40~50公斤退着或侧着身体均匀喷洒在土壤表面。
四、加强田间管理1.苗期:大豆苗期所需肥水不多。
该阶段的主攻目标是在苗全的基础上保苗匀、促早发、育壮苗。
苗期的主要工作有:查苗补苗:出苗后及时调查苗情,发现缺苗断垄及时浸种带水补种或移栽幼苗。
中耕:结合定苗进行首次中耕,到花荚期封垄前结合追肥再中耕培土。
中耕可起到松土、保墒、培土、增加土壤通透性的作用,有利于土壤微生物活动和根瘤菌生长,促进大豆根系发育,保证植株健康生长。
虫害防治:苗期大豆害虫以地下害虫和蚜虫为主。
在没有药剂拌种的地块发生地下害虫危害时,用50%辛硫磷乳油或48%乐斯本乳油每亩500毫升兑水50公斤顺垄喷施幼苗根部。
用吡虫啉1000倍液喷雾防治蚜虫。
2.花荚期:包括开花和结荚两个时期。
这一时期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同时并进,植株生长发育最快,茎叶生长和花荚形成都需要大量养分和水分。
养分和水分供应不足会造成大量落花落荚而减产。
这一时期要加强肥水管理,促进多开花、多结荚、增粒数。
浇水和排水:这一时期大豆植株对水分比较敏感,水分过多或过少都会造成植株生长不良。
水分过多,植株徒长,植株冠层和土壤通风透光不良,造成落花落荚,甚至倒伏。
长时间缺水会抑制花芽分化、落花落荚。
如遇降雨过多造成田间渍水,必须及时排水;如遇干旱,尤其发现中午大豆叶片萎蔫时,要及时浇水。
化学调控:当田间墒情较好,植株生长过于茂盛时,为防止植株徒长,提高成荚率,可喷施多效唑或三碘苯酸钾进行化学调控。
虫害防治:花荚期重点防治金龟子幼虫—蛴糟对大豆根部的为害,用50%辛硫磷乳油或48%乐斯本乳油每亩500毫升兑水50公斤顺垄喷施幼苗根部。
追肥:原来施入的基肥和种肥往往不能满足要求。
一般肥力田块在初花期每亩追施尿素5~7.5公斤,对增光保荚提高产量效果明显。
在土壤肥力较高,植株繁茂的情况下,可少追肥或不追肥。
追肥结合中耕培土。
3.鼓粒期:这一时期从豆粒开始鼓起至达到最大体积和重量止,植株外观已定型,以生殖生长为主,植株体内有机营养物质大量向籽粒转移。
该阶段的主攻目标是保荚、增粒、促饱满。
根外追肥:鼓粒初期,如发现因营养不良所致的早衰现象,要及时进行叶面喷肥以补充营养。
可用0.3%尿素、氨基酸液肥、磷酸二氢钾、钼酸铵水溶液对叶面喷雾。
灌水:大豆在鼓粒期基本停止营养生长,进入生殖生长旺盛时期。
这时豆粒渐渐增大,需水量大,因此应适时适量灌增重水。
灌“鼓粒水”可明显提高大豆产量和品质。
鼓粒后期须减少土壤水分,促进黄荚早熟。
若抽机井水浇地一定要在下午四点半后至次日上午九点前进行,以免漫水喷,防止大豆“感冒”。
病虫害防治:该阶段主要病虫害为紫斑病、灰斑病、根腐病、食心虫等。
防治紫斑病、灰斑病和根腐病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于发病初期开始喷雾防治,隔7天用药一次,连续用药两次。
大豆食心虫幼虫孵化盛期用2%杀螟松粉剂每亩2公斤喷粉或50%杀螟松乳油1000倍液喷雾,施药重点是中上部豆荚。
五、大豆病虫草害的防治(一)大豆病害:大豆病害种类很多,分为真菌性病害、细菌性病害和病毒病。
目前已发现100多种,其中影响产量的有30 余种,为害较大的只有几种。
下面介绍几个主要病害:1、大豆花叶病毒病:本病是由大豆花叶病毒(SMV)、大豆矮化病毒(SSV)、花生条纹病毒(PSV)多种病毒单独或混合侵染所引起,受害植株豆荚数量减少,百粒重降低,褐斑粒增多,常年减产5%-7%,重病年减产10%-25%,个别年份或少数地区减产可达95%,甚至绝收。
并且病株豆粒蛋白质含量及油含量减少,影响种子商品价值。
防治方法:主要采取药剂防治蚜虫,消灭传毒介体。
常用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 2000倍液,或用25%蚜螨清乳油2000倍液,或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或用菊马乳油(氰戊菊酯十马拉硫磷)1000—2000倍液等药剂喷雾防治。
2、大豆胞囊线虫病:本病由大豆胞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 Ichinohe)寄生所引起。
一般减产10%-20%,严重时可达30%-50%,甚至绝收,除为害大豆外,还为害多种豆科作物。
主要根部受害,影响地上部植株生育不良,矮小,茎叶发黄,花器群生,结实少或不结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