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晶日教授应用小柴胡汤临床经验_王海强

合集下载

小柴胡汤治眼科屡获奇效

小柴胡汤治眼科屡获奇效

小柴胡汤治眼科屡获奇效小柴胡汤, 眼科, 奇效小柴胡汤为《伤寒论》中治少阳病的和解之方,本方寒热并用,攻补兼施,调畅气机,疏理三焦,适用范围极广。

本人常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多种眼病,屡获效验。

本方在眼科的临床运用有三:一是治少阳目赤睛痛;二是用于气虚胃弱,少阳升发无力,黑睛翳障留连;三是三焦失枢,玄府郁闭,目暗昏矇。

目赤肿痛是眼病的常见症状。

多为外邪侵袭,经脉不利,气血壅阻所致。

《伤寒论》中即有“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此为邪热郁于少阳经,胆火上炎,清窍壅滞。

用小柴胡汤酌加疏风清热之药,和解少阳,清利头目,调畅气机,则赤肿迅即清散。

眼科五轮辨证,黑睛属风轮,内应于肝。

黑睛疾患多与肝胆相关。

其因于风火上炎、湿热蕴蒸者固多,但气虚胃弱,少阳升发无力,致生星翳膜障者,亦不鲜见。

更有过用寒凉,伐生生之气,脾胃受伤,肝胆郁结者,每致目赤睛痛之患,翳凝陷下之忧。

邪毒留连,久不平复。

治用小柴胡汤加羌活、防风、川芎、白芷调中和胃,益气举陷,殊有效验。

小柴胡汤在内眼疾病的用途亦多。

临床上对于部分急性充血性青光眼、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视神经乳头炎等,笔者常用小柴胡汤加枸杞、生地、蒺藜、菟丝子、羌活等药,运旋枢机,开通玄府,敷布精微,而获效验。

验案:王某,男,28岁,教师。

1987年5月8日初诊。

患者左眼自觉有黑影遮挡,视力减退7天。

发病前因工作操劳,精力不支,渐觉眼球疲劳,左眼视物模糊,视直如曲。

某医院眼科诊断为“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用西药治疗,收效甚微。

患者目昏,心烦,胸闷,纳差。

舌质淡,苔白微腻,脉弦缓。

检查:视力右眼1.0,左眼0.5。

左眼外部正常,屈光间质清晰,视乳头色泽正常,边界清楚。

黄斑部水肿,有椭圆形反光晕轮,中心凹光反射消失。

诊断为“中浆”。

中医辨证为脾胃虚弱,三焦失枢,气液郁积。

当以开通玄府、运利水津为要,予小柴胡汤加减,使“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

谢晶日教授治疗原发性肝癌临床经验

谢晶日教授治疗原发性肝癌临床经验
五诊 : 症 不 著 。巩 固药效继 服 上方 1 4剂 。 按语 : 大病 日久 , 脾 胃虚 弱 , 气血 化 生不 足 , 脏 腑功 能衰退 。脾虚致 肺气 亏虚 , 不 能宣 发卫 气于 肌表 , 腠 理 失密 , 卫表 不 固 , 故 见 自汗 。脾 胃素虚 , 食后 不 负 , 故 可
泽兰 、 益 母草 活血 利水 。 癌症 术 后 , 元气亏损, 相伴 症 状 不 尽相 同 , 既要 补
卵巢 全切 除 , 直肠部 分切 除未 造瘘 。现 自汗 乏力 , 饭后 尤甚 , 纳差, 夜寐不安 , 多梦 , 四肢 不 温 , 大便不规律 。 B超 示 : 左 侧输 尿 管 轻度 积 水 ( 手 术所 致 ) 。舌 淡 苔 白 腻、 中心 无苔 , 脉 弦无力 。方 药 : 黄芪 3 0 g , 人参 1 5 g , 炙 甘草 1 5 g , 当归 1 5 g , 焦 白术 1 5 g , 茯苓 2 5 g , 泽泻 1 5 g , 车 前子 1 5 g , 郁金 1 5 g , 泽兰 2 0 g , 益母 草 1 5 g , 1 4剂 。3月 1 0日二 诊 : 汗减 , 但大便 不 爽, 腰 痛 。上 方 加 牡 丹 皮
原发性 肝 癌是 我 国常 见 的恶 性 肿 瘤 之一 , 属 于 中 医学 “ 积 聚”、 “ 瘕瘕” 、 “ 黄 疸” 、 “ 臌胀 ” 等 范 畴 。谢 晶 日教 授 , 博士 研究 生 导师 , 黑龙 江 省 第 二 批 名 中 医 , 国
家第五批名老中医师带徒指导教师 , 享受 国家特殊津 贴 。现将 导师 谢 晶 日教 授 在肝癌 及肝 癌前 病变 的 临床
胞3 . 1×1 0 个/ L , 下 周 行 化 疗 。上 方 去 熟 地 黄 、 生 地

谢晶日教授应用甘草泻心汤验案五则

谢晶日教授应用甘草泻心汤验案五则

谢晶日教授应用甘草泻心汤验案五则王海强; 蔡宏波; 郑丽红【期刊名称】《《中国医药导报》》【年(卷),期】2019(016)022【总页数】4页(P139-141,154)【关键词】谢晶日; 甘草泻心汤; 异病同治; 经验【作者】王海强; 蔡宏波; 郑丽红【作者单位】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科黑龙江哈尔滨150040;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消化科黑龙江哈尔滨15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9谢晶日教授,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全国第五批、第六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教师,谢晶日教授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负责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脾胃病重点专科带头人,黑龙江省中医消化病学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

谢晶日教授临床临证43年,熟读经典、博采众长,善于应用经方、时方、验方,擅长内科疑难病症的诊断及治疗,并经常运用经方化裁治疗各种疾病,笔者有幸多年跟随谢教授左右学习,现对谢教授应用甘草泻心汤的临床经验进行总结,以飨同道。

甘草泻心汤是仲景名方,在五泻心汤中,甘草泻心汤在《金匮要略》与《伤寒论》中以治疗伤寒痞证,胃气虚弱,腹中雷鸣,下利,水谷不化,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以及狐惑病等[1],其中有失治误治的,有邪热内结的,而且我们在临床中也常遇到寒热错杂、上热下寒等情况[2],治疗颇为棘手。

谢教授认为甘草泻心汤,不是单单泻除邪热,而且能治疗因为水寒上逆而导致的脾胃虚弱,寒热互结而成的痞满之症,方中甘草、大枣、干姜、半夏、黄芩、黄连临证加减化裁可以将痞证之气泻除,从而达到临床治疗的目的,在临床中谢教授常用来治疗口腔溃疡、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结肠炎、干燥综合征和皮肤瘙痒症等疾病,下面就具体病例分享如下:1 口腔溃疡案病例摘要:刘某,女,44岁,2016年8月4日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我院”)初诊。

病史:口腔及舌反复溃疡2年,反复口服牛黄清胃丸、健胃消食药物、多种维生素,外用溃疡贴,并清淡饮食效果均不佳,近2个月加重,舌及口腔出现溃疡2~3处,反复2周不愈合,为求明确治疗向谢教授求诊。

谢晶日教授治胃之醒胃法临床经验

谢晶日教授治胃之醒胃法临床经验

谢晶日教授治胃之醒胃法临床经验王海强【期刊名称】《中医药学报》【年(卷),期】2012(040)003【总页数】2页(P123-124)【关键词】醒胃法;胃病;临床经验【作者】王海强【作者单位】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56.3谢晶日教授为黑龙江省第二批名中医,博士生导师,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工作30余年,擅长利用经方治疗各种内科疾病及疑难杂症,跟随导师学习受益匪浅,谢师十分重视脾胃后天之本,认为“人以胃气为本”、“胃为五脏之本”,正如《景岳全书·论脾胃》:“凡欲察病者,必须先察胃气;凡欲治病者,必须常顾胃气,胃气无损,诸可无虑”。

醒胃法是谢师治疗胃病常用方法之一,现将谢师醒胃法治疗胃脘部疾病之经验肤浅总结如下。

1 化湿醒胃法《类证治裁·湿证论治》“湿为阴邪,乃重浊有质,不比暑热弥漫无形……自内生者,水谷生冷,由脾阳之不运,经所谓诸湿肿满,皆属于脾也。

”曾见谢师治疗一患者杨某某,女,73岁,主诉脘痞2月,伴食欲不振,口中黏腻不爽,便溏,日3~4次,舌质淡,苔白腻,脉滑。

谢师认为,脾胃互为表里,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二者燥湿相济,脾易湿,得胃阳以制之,胃易燥得脾阴以制之,脾胃阴阳燥湿相济,则脾胃纳运正常。

若湿邪困脾,湿浊之邪内侵,或脾虚不能运化水液致湿邪内生亦可困脾,则脾胃二者平衡打破,可导致胃纳不振,则可见纳呆,脘痞,便溏,苔腻,脉滑等如上述病人症状者,辨证论治可采用芳化湿浊,醒胃健脾,方以六君子汤加减:黄芪35g,炒白芍30g,焦白术20g,茯苓 20g,焦三仙各 20g,陈皮 15g,枳实 15g,藿香20g,佩兰20g,党参15g,香砂15g。

15剂后患者再诊,无脘痞,食欲可,舌质淡,苔淡白,谢师分析湿浊已去,胃气尚未全复,故仍以此方15剂,后随诊,愈。

2 疏肝醒胃法《素问·气交变大论》“岁木太过,风气流行,脾土受邪”,张仲景提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叶天士则创立“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提出“醒胃必先制肝”,木得宣达,则胃腑自然通用。

小柴胡汤临床应用体会

小柴胡汤临床应用体会

小柴胡汤临床应用体会标签:小柴胡汤;经方;治疗应用小柴胡汤为《伤寒论》和解少阳的经典名方,笔者在临床中常以小柴胡汤辨治多种病症,疗效满意,现举例如下。

1 典型病例1.1 外感案例1:患者,男,35岁,2010年5月6日初诊。

主诉感冒1周余,服感冒药无效。

刻诊:往来寒热,脉弦数,舌质略红,苔薄白。

中医辨证属于外感(少阳病),根据“往来寒热”,给予小柴胡汤治疗。

处方:柴胡12 g,黄芩10 g,法半夏10 g,党参10 g,炙甘草6 g,大枣10 g,生姜10 g。

3剂,水煎服,每日1剂。

2010年5月10日二诊:患者自诉服药1剂后即感病情减轻,3剂后病霍然而愈。

嘱其不必服药,注意饮食起居即可。

按:《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96条高度概括了小柴胡汤的适应症:“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

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本案患者出现了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的典型症状,故患者服用原方治疗而愈。

1.2 胸痹案例2:患者,女,57岁,2011年8月18日初诊。

患者胸闷憋气1年余,喜唾,曾经活血行气通络中药治疗,罔效。

刻诊:面容呈焦虑状,喜叹息,脉沉弦,舌质黯红,苔薄黄。

辨证为肝气郁滞证。

给予小柴胡汤党参易丹参方:柴胡15 g,丹参12 g,黄芩10 g,法半夏6 g,炙甘草6 g,大枣10 g。

7剂,每日1剂,水煎服。

2011年8月23日二诊:服药后胸闷憋气基本消失,唾唾沫也减轻,效不更方,续服上方巩固治疗。

后其家人来诊,叙服药后胸闷消失,心情改善,因中药味苦不愿再服药,遂停药。

按:本案望其焦虑明显,闻其喜叹息,切其脉弦,均是肝气郁滞的表现。

肝气郁结,经气不利,故胸胁胀闷;肝主疏泄,气机郁结,不得条达,则情志抑郁,喜叹息;久郁不解,失其柔顺舒畅之性,故情绪急躁易怒,面容呈焦虑状;肝郁克脾,脾运失健,津液代谢紊乱,则喜唾;久病入络,故舌质黯。

谢晶日治疗脾胃病经验

谢晶日治疗脾胃病经验

谢晶日治疗脾胃病经验标签:名医经验;谢晶日;脾胃病;调畅气机谢晶日教授是黑龙江省中医内科(消化病)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

谢教授通过对历代名家著作的研读,结合多年的临证经验,提出治脾胃疾病应以调畅气机为主、辨证论治注重肝脾、以通调代补益的学术观点。

笔者有幸自2011年跟随谢师学习,现不揣谫陋,总结谢师相关学术经验如下。

1 疏理气机注重升降《素问·举痛论篇》曰:“百病生于气也。

”脾胃居人体中焦,是气机升降枢纽,脾胃病多导致气机失调,表现为气虚、气滞、气逆、气陷。

气虚则自汗倦怠,语声低微,萎靡不振;气滞则脘腹胀闷、疼痛;气逆则嗳气,反酸,呃逆,呕吐;气陷则短气,眩晕,腹泻,乏力。

气虚应补,以黄芪、人参、甘草补之,补气之中常佐以焦神曲、陈皮、鸡内金消导之品,使补而不滞。

气滞则行之,行气之法分为2种:一疏肝气,二行胃肠之气。

疏肝和胃常用佛手、砂仁、炒紫苏子,炒紫苏子用量应偏大,谢师认为炒紫苏子入肝经,功用集紫苏叶、紫苏梗二者之长,兼有化瘀下气的功效。

行胃肠之气常选厚朴、豆蔻、草豆蔻、乌药。

其中,厚朴行气消胀,作用主要在中焦脾胃;乌药则偏重于下焦;豆蔻味辛,其性芳香,化湿浊的力量较强;草豆蔻味辛甘,性温散寒。

四药配伍,温胃行气降浊,有增加胃肠蠕动的作用。

气逆宜降,轻者以味苦之药或淡渗之药治之,重者以半夏、旋覆花、代赭石降胃气,佐以石决明、龙骨、牡蛎镇肝胆之气。

气陷则升举,柴胡、防风、升麻、桔梗酌情用之,或配以肉豆蔻、补骨脂、山药、山萸肉固涩之品。

对于理气药,应用时要分清虚实,避免因补气而行气,使气更虚,当行气而补气,使气愈滞。

且理气药多为辛温香燥之品,易耗气伤阴,谢师多选用佛手、香橼、枳壳、乌药之类,药性柔和,避用木香、青皮、川楝子峻厉之品。

2 辨证论治注重肝脾肝藏血,主疏泄;脾统血,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

肝脾关系首先在于肝疏泄和脾运化功能之间的相互影响。

脾的运化有赖于肝的疏泄,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脾的运化功能健旺。

名家运用小柴胡汤加减法经验集

名家运用小柴胡汤加减法经验集

名家运用小柴胡汤加减法经验集小柴胡汤是《伤寒论》中较为常用的经方之一。

常用于消化与呼吸系统疾病,以及妇、儿、五官等科病证。

由于小柴胡汤独有“和解”的功能,故历代医家对其颇多重视。

有的经方医家所用处方竟有二分之一是小柴胡汤类方。

结合自己五十年之临床体验,我总结出小柴胡汤应用指征为:时发寒热,胸胁痞满,纳呆呕逆,月经失调,病发无序,苔白脉弦。

具体症状为:容易感冒(妇女经期感冒尤宜),时发低热,或胸胁痞满,两胁胀痛,或食欲减退,干呕恶心,或月经周期失序,或经量时多时少,或所患之病时有发作,难以捉摸,或病虽不重,但常年缠绵不愈,舌苔薄白,脉象弦细或弦滑等。

这些症状常见于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慢性胃炎、慢性食管炎、慢性胆囊炎、慢性肝炎、过敏性鼻炎、口腔溃疡、神经性耳聋(耳鸣)、神经症(头痛、头晕)、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围绝经期综合征及亚健康状态等。

小柴胡汤的作用机制是:和解表里以平衡营卫,疏散胆热以顺和胃气,攻补兼施以扶正祛邪,寒热并用以除瘀滞。

药虽7味,总以柴胡为主药;以黄芩、半夏为臣药(在具体应用时,热势重者,以黄芩为臣药;寒气重者,以半夏为臣药);人参、大枣为佐药,以扶助正气;甘草、生姜为使药,以调和诸药。

现将本人应用小柴胡汤的经验总结如下,供同道参考。

1.小柴胡汤加藿香三味藿香三味即藿香10克,佩兰10克,砂仁6克(后下)。

此三味有醒脾开胃、化湿和中之功效,合用之,主治胆胃不和,湿浊不化,症见脘腹痞满,饮食不馨,口淡乏味,舌苔黏腻。

慢性胃炎、慢性胆囊炎等,多见此证。

藿香三味以后下为宜。

2.小柴胡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葶苈大枣泻肺汤见于《金匮要略·肺痿肺痛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主治“喘不得卧”之肺痈,具有泻肺利水之效,方取炒葶苈子10-15克,大枣10枚(擘)。

两方合用,对控制呼吸道炎症,如结核性胸腔积液、肺部感染等,起效迅速,若加入半枝莲15克,鱼腥草30克,效果更好。

3.小柴胡汤加玉屏风散玉屏风散见于《世医得效方》,由黄芪30克、防风10克、白术15克三味组成,主治风邪久留不散,以及卫虚自汗不止,是常用的固表止汗、预防感冒的良药。

谢晶日教授运用柴胡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探析

谢晶日教授运用柴胡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探析

病史 , 患 曾于 5月份于 田问作业 , 该 出汗后 睡 着时 突发 腹泻 且痛 , 呕 , 肿 , 短 , 气 , 克 。6天 前 又 发 恶 舌 气 憋 休 作一 次 。现 身 畏 寒 肢 冷 , 淡 红 , 薄 白 , 沉 弦 细 。 舌 苔 脉
证属 腹型荨 麻 疹血 虚 阳厥 证 。治 宜 温 阳利 水 , 脾 和 健 胃。方 药 : 黄 1 g 附 子 1g( 煎 ) 细 辛 1 g 先 麻 0、 5 先 、 0( 煎 ) 干姜 1 g 党参 2 g 焦术 1 g 半 夏 1 g 陈皮 1 g 、 0、 0、 5、 5、 5、 茯 苓皮 1 g 炙 甘草 1g 先 煎 ) 1 5、 0( ,4剂 水 煎 服 , 随访 未
证 思路 , 结柴 胡在 消化 系统 疾病 中的应 用意 义。 总
麻黄 附子 细辛 汤是 治疗 太少 两感 证 的代 表方 。药
味只 有三 味 , 应用 范 围甚 广 。王 老 师认 为 荨 麻 疹 证 但
[ ] 毛旭 , 3 王俊 志, 刘宪 刚 , 蛇蜕 宁荨汤治 疗慢性 荨麻疹 的疗 效观 等.
察 『 ] 中医 药 信 息 ,0 0,7 1 :4— 5 J. 2 1 2 ( )8 8 .
脉 沉细 欲微 之里 虚寒 证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痛、 腹泻、 恶心 、 呕吐 , 伴气短憋闷甚至休克与荨麻疹并 发 。起病 急 , 易窒 息 。
典 型病案 : 某 , ,9岁 ,0 8年 1 徐 男 2 20 2月 1 日诊 , 2
皮肤 瘙痒 , 全身 肿 胀 , 发 于 头 皮 后 腹痛 、 心 、 吐 , 先 恶 呕 甚至 休克 2年 余 。初起 每月 发作 2~3次 , 次约半 小 每 时左 右 , 骨痛 , 伴 口服 转 移 因子 、 雷 他 定 无 效 。追 问 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按: 本病案所用方剂为小柴胡汤与旋复代赭汤的 合方化裁应用。 患者情志不适,脾虚受损,以致外邪邪 郁闭少阳,故出现呃逆伴胁下胀痛,又因郁热内扰而大 便黏滞不爽,自汗多梦;舌脉均符合柴胡汤证范畴,故此 以小柴胡汤和解少阳,行气解郁,清热化痰;合旋复代 赭汤以降逆和胃而止呃;加川芎、香附气血同调,枳实、 郁金降气理气;竹茹、百合清胃热养胃阴。 服药后,症状 明显好转,按照效方不变的原则,续服 7 剂而愈。
【关键词】 谢晶日 小柴胡汤 临床经验
谢晶日教授系博士生导师, 黑龙江省第 2 批名中 医,第 5 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教师,享 受国家特殊津贴。谢师行医近 40 载,临床经验丰富,疗 效卓著, 尤其是应用经方治疗内科疑难杂病, 屡起沉 疴,享誉海内外。谢师应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各科疑难 杂病,临床上每获良效。 笔者有幸随师侍诊,现精选导 师临床典型病案如下,以飨同道。
1 呃逆案 朱某,男性,46 岁,2008 年 7 月 23 日初诊。患者自
述呃逆伴左胁下胀痛 5 d,影响睡眠,自汗多梦,头晕乏 力,大便不爽,每日 3 次,小便黄,舌体略胖,质淡,苔少 而白,脉弦。谢师辨证为肝气犯胃、化燥伤津,给予小柴 胡汤合旋覆代赭汤的化裁:柴胡 25 g,黄芩 15 g,姜半 夏 15 g,黄连 30 g,旋复花 20 g,代赭石 30 g,白参 15 g, 川芎 15 g,香附 15 g,郁 金 15 g,枳 实 15 g,竹 茹 10 g, 百 合 15 g,炙 甘 草 10 g,生 姜 5 片 ,大 枣 5 枚 去 核 。 5 剂,水煎服。 二诊患者自述服用上药 2 剂后胀痛减轻, 呃逆停止,逐渐症状明显好转,续服前方 7 剂而愈。
3 痛风案 姜某,男性,43 岁,3 年前出现足部关节疼痛,检查
时 发 现 尿 酸 680 μmol/L, 血 压 150/90 mmHg, 血 脂 4.2 mmol/L,于西医院诊断为痛风,患者每于天气变化 或饮食不节时出现足部关节疼痛, 口服秋水仙碱效果 尚可,但疼痛停药复发。 2009 年 8 月 9 日,患者就诊时 舌体胖大有齿痕,苔黄白腻,脉沉滑,尺脉弱。谢师辨证 为湿热下注、肝肾亏虚,给予小柴胡汤合四妙丸加减: 柴胡 25 g,黄芩 15 g,姜半夏 15 g,黄连 30 g,牛膝 10 g, 薏苡仁30 g,黄柏 15 g,羌活 15 g,独活 15 g,防己 15 g, 泽泻15 g,土鳖虫 10 g。 7 剂,水煎服。 二诊患者自述初诊。患者近
1 个月自觉腹部胀闷,双下肢浮肿,到当地医院检查提 示:肝硬化腹水,患者既往大量饮酒,排除病毒性肝炎 病史等其他相关病史。 考虑为酒精性肝硬化肝功能失
*基 金 项 目 :黑 龙 江 省 教 育 厅 科 研 项 目 (11541343) △通信作者
代偿期,属于中医“臌胀”范畴,自述腹胀,饱餐尤甚,乏 力头晕,睡眠不佳,纳差,小便黄,舌体略胖,质暗,苔薄 黄腻,脉弦细。谢师辨证为酒湿生热、肝脾受损,给予小 柴胡汤合五苓散化裁:柴胡 15 g,黄芩 15 g,姜半夏 15 g, 黄连 30 g,猪苓 20 g,茯苓 30 g,白参 15 g,炒白术 20 g, 川芎 15 g,桂枝 15 g,泽泻 15 g,枳实 15 g,二冬各 15 g, 大腹皮 25 g,生姜 5 片,大枣 5 枚去核。 7 剂,水煎服。 二诊患者自述服用上药后腹部胀闷减轻,尿量增加,双 下肢浮肿减轻, 舌脉同前, 给予上方合防己黄芪汤原 方,7 剂,水煎服。 三诊患者腹胀减轻,彩超提示少量腹 水,诸症改善,继续巩固续服前方 7 剂而愈。 告知其禁 忌辛辣烟酒,并以健脾和胃养肝之丸药续服巩固疗效。
按: 本病案所用方剂为小柴胡汤与五苓散的合方 化裁应用。患者酒食不节,损伤肝脾,肝失疏泄,脾失健 运,日久及肾而成臌胀之证。 臌胀于胁下为患,属于少 阳证范畴,谢师认为主证犹在,兼证不必悉具,故此以 小柴胡汤和解少阳,行气解郁和胃;合五苓散以利水消 肿,温阳化气,并佐以防己黄芪汤健脾利水,方证合一, 辨证准确,症状明显好转后,嘱患者调节饮食情志,并 以培补养肝之品调护,因臌胀之证多本虚标实,故治疗 时谢师不求速效, 但求长久, 临床见上述诸症用此法 者,疗效皆佳。
中国中医急症 2013 年 2 月第 22 卷第 2 期 JETCM. Feb. 2013,Vol. 22,No.2
·239·
·专家经验·
谢晶日教授应用小柴胡汤临床经验*
王海强 1 郑丽红 2△ 初云海 1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 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中图分类号:R249.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745X(2013)02-0239-02
(下转第 243 页)
中国中医急症 2013 年 2 月第 22 卷第 2 期 JETCM. Feb. 2013,Vol. 22,No.2
·243·
筛窦炎。 舌质暗红,间布裂纹,舌下静脉瘀阻,脉弦涩。 证系髓海不足、脑窍瘀阻,治拟活血通窍、填髓益脑,方 用通窍活血汤合杞菊地黄丸、二至丸化裁:石菖蒲 9 g, 川芎 5 g,赤芍 9 g,桃仁 9 g,红花 5 g,三七 5 g,焦山楂 10 g,山药 9 g,牡丹皮 9 g,泽泻 9 g,茯苓 10 g,山茱萸 肉 9 g,女贞子 9 g,墨旱莲 9 g。 每日 1 剂,煎服 2 次。 守 方连服 60 剂,右侧脑及左下肢麻木逐渐消失。 3.2 詹某,女性,44 岁,1989 年 11 月 1 日就诊。 患者 眩晕 3 年,近日加重。自觉周围景物旋转,站立不稳,伴 眼震,耳鸣,恶心,食少多寐,舌苔白厚腻,脉濡滑。耳鼻 喉科检查:双耳鼓膜内陷,光锥差,以左耳为甚,考虑耳 源性眩晕。审证系痰浊蒙蔽清阳,治以化痰通窍。处方: 天麻 12 g,姜半夏 10 g,白术 10 g,陈皮 10 g,茯苓 18 g, 苍术 10 g,葱白 3 根 ,郁 金 10 丸 ,石 菖 蒲 8 g。 每 日 1 剂,水煎服。 守方迭进 15 剂,诸恙悉除。 3.3 刘某,男性,79 岁,2009 年 8 月 14 日就诊。 主诉: 反复咳喘十余年,再发加重 20 d。 患者近 10 余年来反 复咳喘,每因受凉后加重,多次在外院住院治疗,诊断 为“慢阻肺”、“肺心病”。20 d 前患者受凉后感咳喘症状 加重伴双下肢水肿,咯白绿色黏痰,至某医院行抗感染 及对症治疗,双下肢水肿减轻,咳嗽、咳痰无明显好转, 门诊以“喘证”收入普内科。 刻下:咳嗽,咯少量白绿色 黏痰,尚易出,动则喘甚,发热恶寒,时有胸闷胸痛,不 能平卧,纳欠佳,大便干,小便畅,夜寐欠安。体检:颈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