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理解和应用规范条文

合集下载

关于楼板开洞

关于楼板开洞
PCA08版手册中,解释横隔 板的定义和功能如下:
在建筑工程中,横隔板属于
结构构件,如楼板或屋顶板,它 起着下列部分或全部功能:
☆提供建筑物某些构件的支点,如墙、隔 断与幕墙,并抵抗水平力,但不属于竖向 抗震体系的一部分;
☆传递横向力至竖向抗震体系;
☆将不同的抗震体系中的各组成部分连成 一体,并提供适当的强度、刚度,以使整 个建筑能整体变形与转动。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BEIJING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五)小结
①综合以上所述,高规中提出楼板不宜开 洞超过楼层面积的30﹪的用意,是正确的。可 以提醒设计人注意,不可任意开洞,以免影响 其传力作用。但是,在条文说明中,未说清楚 楼板起着传递水平力的作用。
(1)开洞位置 如图5所示,有一段楼板,两
端为剪力墙,中部为框架。显然, 当建筑受到水平力时,其所受力需 由楼板传至两端的剪力墙。如果在 洞1位置有洞口,它将影响楼板所受 水平力传至左端剪力墙,因此,即 使洞口面积小于楼板面积的30﹪, 也是不宜设置的。
再看洞口2,位于楼板长度的中部,犹如一根梁在中部 有洞口,它对于梁的承载力,影响是较小的。因而,即使洞 口面积大于楼板面积的30﹪,只要构造得当,例如在楼板 上下两边适当加厚,布置梁以便受力,也是可以的。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BEIJING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2)楼电梯间的洞口 有的文献认为,楼、电梯间无楼板,将使
楼面产生较大消弱。我认为这是一种误解。楼、 电梯间如果四周有混凝土墙,实际上已对开洞 的“削弱”进行了很好的补偿。有人认为应将楼、 电梯间周边的剩余楼板加厚,并加强配筋。但 实际上楼电梯间周边的混凝土墙的补强作用, 要比加厚楼板大得多!

商品条码管理办法的条文与释义

商品条码管理办法的条文与释义

商品条码管理办法的条文与释义作者:XXX日期:2020年6月7日此文档格式为word,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商品条码管理办法条文释义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商品条码管理,保证商品条码质量,加快商品条码在电子商务和商品流通等领域的应用,促进我国电子商务、商品流通信息化的发展,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释义】1. 本条是关于《商品条码管理办法》的立法目的和依据的规定。

2. 制定本办法的目的:一是通过明确商品条码各级管理部门、工作机构的职责,明确商品条码工作程序,来规范商品条码管理;二是通过规定商品条码的注册、编码、设计、印制等各个环节的管理并贯彻执行有关国家标准,来保证商品条码质量;三是加快商品条码在电子商务和商品流通等领域的应用,促进我国电子商务、商品流通信息化的发展,实现商品生产、流通及商务的信息化,建立现代化的商品流通体系,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

3. 本办法的立法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国务院批准的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三定”方案以及国务院1988年对原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国家科委、外交部、财政部联合上报的《关于加入国际物品编码协会的请示》的批复。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商品条码包括零售商品、非零售商品、物流单元、位置的代码和条码标识。

我国采用国际通用的商品代码及条码标识体系,推广应用商品条码,建立我国的商品标识系统。

【释义】1. 本条是关于本办法管理的商品条码种类与范围的规定。

2. 本办法管理的商品条码主要应用于对零售商品、非零售商品、物流单元及厂商的物理位置等进行编码与条码标识,有EAN/UPC、ITF-14、UCC/EAN-128三种类型的商品条码。

1) EAN/UPC商品条码包括EAN-13、EAN-8和UPC-A与UPC-E四种形式。

主要用于对贸易项目中零售商品的条码标识。

EAN-13商品条码、UPC-A商品条码也可应用于对贸易项目中非零售商品的条码标识。

如何正确理解和应用规范条文

如何正确理解和应用规范条文

如何正确理解和应用规范条文设计人员经常需要查阅规范条文,以指导和协助自己的工作。

对于各本规范的条文,不但对于其中重要的条款应熟记,而且对于各条文的含意应当正确理解,以便正确应用。

规范中有相当一部分条文在使用时有一定范围,不是任何情况都适用;有的规范条文内容不明确,容易产生误导;个别规范条文甚至是强制性条文,可能无法执行;还有个别条文甚至出现概念错误。

因此,设计人员对于规范条文的正确理解和应用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错误地理解和应用了规范条文,轻则导致设计浪费,重则导致安全问题。

本文将分别对上述各类问题加以叙述。

1 对规范条文理解要透彻,需理解其制定目的《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1](简称高规)第3.6.2条: 房屋高度不超过50m时,8、9度抗震设计时宜采用现浇楼盖结构;6、7度抗震设计时可采用装配整体式楼盖,且应符合下列规定:其中第5款要求:楼盖每层宜设置钢筋混凝土现浇层。

现浇层厚度不应小于50mm,并应双向配置直径不小于6mm、间距不大于200mm的钢筋网,钢筋应锚固在梁或剪力墙内。

高规制定本条的目的是:当地震发生时,地震产生的水平作用力要通过楼板传递并分配至各竖向构件。

而预制板楼盖的整体性不如现浇楼盖,所以要在预制板上面设置厚度不小于50mm的钢筋混凝土现浇层。

因此,对此条款的正确理解是:水平作用力需要楼盖来传递,如果不需要传递水平力,则现浇层不一定需要。

下面举个例子:北京某酒店高20层,其平面示意见图1,使用多年后需要翻新改建。

该酒店纵横方向均布置现浇的剪力墙,楼盖为每开间一块的预制双向预应力大板,板的尺寸为3.6m(5.5~7)m。

板面在预制时做成平滑表面,安装后即直接铺设面层(地毯或磁砖)。

负责改建设计的结构工程师认为原设计板面无现浇面层,不符合规范。

但是如果加现浇面层,将增加预制板以及剪力墙的荷载,出现超载。

于是甲方组织召开了专家讨论会。

笔者参加了此讨论会并表达了自己的观点:由于该工程剪力墙布置很密,每开间均有剪力墙,因此地震产生的水平力将在各开间由当地的剪力墙承担,也即各自为战,不需要传递水平力,因此可以不考虑高规第3.6.2条的要求,不需加设钢筋混凝土现浇层。

操作规程的正确应用与理解解读

操作规程的正确应用与理解解读

操作规程的正确应用与理解解读操作规程是指在特定领域或行业中,为了确保工作的顺利进行,制定的一系列规定和步骤。

正确应用和理解操作规程对于保证工作质量、提高效率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操作规程的正确应用和理解解读的重要性,并提供一些实用的建议。

一、操作规程的重要性操作规程的制定是为了规范工作流程,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正确应用操作规程可以帮助人们减少错误和失误,提高工作效率。

操作规程还可以保护员工的安全和健康,降低工作风险。

因此,正确应用和理解操作规程是非常重要的。

二、正确应用操作规程的方法1. 充分理解操作规程的目的和要求。

在开始工作之前,仔细阅读操作规程,并确保对其中的每一步骤和要求都有清晰的理解。

如果有任何疑问,及时向上级或相关专业人员咨询。

2. 按照操作规程的步骤进行工作。

操作规程通常会提供详细的步骤和指导,应严格按照规程进行操作,不可随意省略或更改步骤。

如果在操作过程中发现规程存在问题或不适用,应及时向上级报告并寻求解决方案。

3. 注意操作规程中的安全要求。

操作规程通常会包含一些安全要求,如佩戴个人防护装备、使用安全工具等。

在进行工作时,务必严格遵守这些安全要求,确保自身和他人的安全。

4. 及时更新操作规程。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工作环境的变化,操作规程也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

作为从业人员,应及时关注操作规程的更新情况,并学习新的规程要求。

三、正确理解解读操作规程的重要性正确理解解读操作规程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应用规程,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以下是一些正确理解解读操作规程的建议:1. 细致阅读操作规程。

在阅读操作规程时,应仔细阅读每一条规定和要求,确保对其含义和目的有清晰的理解。

不要忽略任何细节,因为一些看似细小的要求可能对工作结果产生重要影响。

2. 理解规程的背景和原理。

了解操作规程的背景和原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规程的目的和要求。

通过深入理解规程的原理,可以更好地应用规程,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

3. 与他人交流和讨论。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行政赔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重点条文理解与适用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行政赔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重点条文理解与适用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行政赔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重点条文理解与适用文章属性•【公布机关】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公布日期】2022.04.12•【分类】司法解释解读正文《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行政赔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重点条文理解与适用作者:于厚森、郭修江、杨科雄、牛延佳本文刊载于《中国应用法学》2022年第2期内容提要:《行政赔偿司法解释》严格落实《国家赔偿法》《行政诉讼法》,以解决实践中突出问题为导向,注重规范的针对性、准确性和实效性。

规范行政赔偿诉讼受案范围、进一步明确行政赔偿范围和构成要件、规定举证责任倒置的情形并科学划分行政赔偿责任;合理确定“直接损失”范围、进一步明确财产损害赔偿标准、明确人民法院判决给予被征收人的行政赔偿不得少于被征收人依法应当获得的安置补偿权益、完善精神损害赔偿诉讼的规定;进一步明确行政赔偿诉讼原被告主体资格、完善行政赔偿请求时效和起诉期限制度、进一步解决一并及单独提起行政赔偿诉讼程序问题、完善公私法赔偿诉讼的衔接问题;强化法院释明义务,规范对损害赔偿的酌定标准,明确行政赔偿案件的裁判方式。

关键词:行政赔偿司法解释重点条文理解适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行政赔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法释〔2022〕10号)(以下简称《行政赔偿司法解释》)于2021年12月6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855次会议通过,2022年3月20日公布,自2022年5月1日起施行。

该司法解释是在“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以及全国上下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之际,最高人民法院通过的一部重要的司法解释。

这部司法解释的发布,将对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在行政赔偿案件中的合法权益、实现对政府行为的精准监督、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推进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工作高质量发展、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产生积极的、深远的影响。

在起草行政赔偿司法解释的过程中,我们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以下简称《国家赔偿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以下简称《行政诉讼法》)的规定,以1997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行政赔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法发〔1997〕10号)的规定为基础,开展了多形式、多层次的调研,广泛征求了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司法部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各巡回法庭等院内外相关部门的意见,还多次邀请行政法学界的专家教授参加调研座谈并听取意见。

对嵌固部位及相关规范条文的理解与应用

对嵌固部位及相关规范条文的理解与应用

对嵌固部位及相关规范条文的理解与应用目前结构设计人员对嵌固部位刚度比等问题还没引起足够的重视。

正确理解其精髓是至关重要的。

笔者就此问题与大家讨论一下。

标签:底部加强部位;楼层侧向刚度比高层建筑工程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日渐广泛,关于嵌固部位和刚度比等问题结构设计人员应是不陌生的。

怎么正确运用就需要设计人员查阅各个规范条文以指导工作。

不但对其中重要的条款要掌握熟悉,还要正确理解其含义和使用范围,从而避免概念错误,减少设计浪费,防止出现结构安全问题。

下面就几个相关规范条文的理解与应用进行简要阐述:一、结构底部嵌固层是指下端为嵌固部位的楼层:(即嵌固部位的上一个楼层)一般为上部结构的首层。

如果地下室顶板做为嵌固部位时,首层就是结构底部嵌固层。

当地下室顶板不能做为嵌固部位时,可下移至地下二层顶板(或其以下楼层),那么“结构底部嵌固层“为地下一层(或依此类推)。

二、结构底部嵌固层与其相邻上层刚度比仅对“有剪力墙的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板柱-剪力墙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核心筒结构,筒中筒结构等)需要进行结构底部嵌固层与相邻上层的侧向刚度比核算。

见”高规”公式3.5.2-2。

當地下室顶板做为嵌固部位时上部首层(即底部嵌固层)与二层的侧向刚度比宜满足Y2≥1.5。

其它情况可不用满足此要求。

(顺便说一下“楼层侧向刚度”就是指结构自身的刚度)。

应特别注意:此处“结构底部嵌固层与其相邻上层侧向刚度比的要求“与高规第5.3.7条”上结构嵌固部位“的侧向刚度比(是指嵌固部位以下的紧邻嵌固部位的地下室楼层的侧向刚度与上部结构首层的侧向刚度的比值。

当地下室顶板做为嵌固部位时就是地下一层与地上一层的侧向刚度的比值)。

二者在计算部位和公式上均有差异。

因此在进行结构设计时应根据结构特点工程的具体情况及计算部位采用合适的方法。

三、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也就是塑性铰出现的部位。

在进行结构计算分析之前必须首先确定嵌固端所在的位置。

嵌固部位的正确选取是高层结构计算中的一个重要假定。

认识规范、巧学规范、用好规范

认识规范、巧学规范、用好规范

认识规范、巧学规范、用好规范认识规范、巧学规范、用好规范1、认识规范规范是对过去经验和成熟技术的总结1)应充分尊重规范尊重人(专家)、尊重经验、尊重前人的积累、尊重。

,充分尊重规范、肯定规范的指导作用。

2)科学辨证地看待规范的具体内容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过去经验、成熟技术(过去),理解规范规定的局限性和滞后性,不迷信规范。

一代结构宗师、现代预应力混凝土之父林同炎教授要求我们成为不断探求应用自然法则而不盲从现行规范的结构工程师。

要不盲从规范,就得先理解规范,学习规范的目的不是鼓励大家死抠规范,而是在正确理解规范的前提下灵活运用规范。

2、巧学规范1)首要的是理解学规范一定要看条文说明,知道为什么(这么规定),要边看边画,变枯燥的文字叙述为图表,增强记忆。

勤记录,规范上画得越多、越花,相信学得越好。

2)要纵、横穿通将相关条款串起来(综合应用),仔细理解规定背后的规定(直接或隐含)。

(说明:上述1、2选自我多次规范应用研讨班的开场白)。

3、用好规范结构设计工作枯燥且责任重大,我们有不少网友一遇到问题特别容易激动,在对规范还没有认真吃透的前提下,大发感慨,马上就说如果按规范的规定做就会如何如何,结果明显不合理,所以规范不对。

其实自己就是没有静下心来再好好看看规范,就是没有反问自己是不是自己理解错了?有几个例子对我印象很深刻:例1关于荷载规范表4.1.1中第8项,对双向板楼盖板跨不小于6mx6m的规定提问说:要求板跨不小于6mx6m,那对于十字梁布置就要求柱网12mx12m,对井字梁布置就要求柱网18mx18m,有消防车时,哪有做18mx18m柱网的呀,所以规范有问题。

例2关于地基规范8.2.7条第3款1)提问说:规范要求基础的宽高比大于2.5,那小于2.5怎么办,所以规范规定不全面。

与上述问题类似的情况在我的博客中并不少见,上述问题的出现就是没有认真再看看规范,是急躁、过于自信的结果。

其实对规范的理解和认识我有切深的体会也可以说是教训:那是在我工作三年后,我第一次担任工程的结构专业负责人,现在看来这个工程很简单,地上7层,无地下室,框架-剪力墙结构,剪力墙围绕楼、电梯布置形成核心筒,也就是现在的框架-核心筒结构,采用桩基础。

技巧理解与应用法律条文的方法

技巧理解与应用法律条文的方法

技巧理解与应用法律条文的方法法律条文是法律的核心组成部分,对于理解和应用法律条文的方法至关重要。

在法律实务中,掌握技巧来准确理解和有效应用法律条文是每位法律从业者的基本要求。

本文将介绍一些方法和技巧,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法律条文。

一、全面阅读在开始解读法律条文之前,首先应全面阅读相关法律文件的内容。

这意味着不仅要读明确描述的法律条文,还要仔细阅读前文和后文,包括考虑到法律背景、目的和立法意图等因素。

这有助于提供更全面的法律理解,并揭示出法律条文背后的目的和原因。

二、分析关键词法律条文中的关键词汇对于正确理解和应用法律条文至关重要。

当阅读法律条文时,应特别注意与该条文相关的主题词、动词和修饰词。

通过分析关键词的含义和用法,可以更精确地解读法律条文。

同时,要结合具体语境来理解关键词的含义,以确保逻辑的一致性和正确性。

三、比较相关规定在解读法律条文时,有时一个条文可能与另一条条文存在关联和相互依赖的关系。

因此,比较相关的规定是一个理解法律条文的有效方法。

通过对比法律文件中的其他规定,可以更加准确地理解和应用特定的法律条文。

同时,还可以避免对法律条文的孤立理解,从而帮助读者获得更全面的法律知识。

四、研究实践案例学习和研究实践案例是理解和应用法律条文的有效途径。

通过研究相关的实际案例,可以将法律条文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并帮助我们理解法律条文在实践中的应用。

实践案例可以提供具体的情境和背景信息,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法律条文的含义和适用范围。

五、请教专业人士如果对于某个法律条文的理解存在困难,或者需要更深入地探讨和应用法律条文,可以咨询专业人士的意见和建议。

法律顾问、律师或相关领域的专家经常处理各种法律问题,并对法律条文的解读和应用有深入了解。

他们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可以提供有价值的指导,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法律条文。

在理解和应用法律条文的过程中,需要耐心和细心。

法律条文通常具有严谨的措辞和复杂的语法结构,因此仔细阅读和仔细理解非常重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正确理解和应用规范条文
设计人员经常需要查阅规范条文,以指导和协助自己的工作。

对于各本规范的条文,不但对于其中重要的条款应熟记,而且对于各条文的含意应当正确理解,以便正确应用。

规范中有相当一部分条文在使用时有一定范围,不是任何情况都适用;有的规范条文内容不明确,容易产生误导;个别规范条文甚至是强制性条文,可能无法执行;还有个别条文甚至出现概念错误。

因此,设计人员对于规范条文的正确理解和应用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错误地理解和应用了规范条文,轻则导致设计浪费,重则导致安全问题。

本文将分别对上述各类问题加以叙述。

1 对规范条文理解要透彻,需理解其制定目的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1](简称高规)第3.6.2条: 房屋高度不超过50m时,8、9度抗震设计时宜采用现浇楼盖结构;
6、7度抗震设计时可采用装配整体式楼盖,且应符合下列规定:其中第5款要求:楼盖每层宜设置钢筋混凝土现浇层。

现浇层厚度不应小于50mm,并应双向配置直径不小于6mm、间距不大于200mm的钢筋网,钢筋应锚固在梁或剪力墙内。

高规制定本条的目的是:当地震发生时,地震产生的水平作用力要通过楼板传递并分配至各竖向构件。

而预制板楼盖的整体性不如现浇楼盖,所以要在预制板上面设置厚度不小于50mm的钢筋混凝土现浇层。

因此,对此条款的正确理解是:水平作用力需要楼盖来传递,如果不需要传递水平力,则现浇层不一定需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