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概述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1994年7月5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二十八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于1994年7月5日通过,现予公布,自1995年1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江泽民1994年7月5日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促进就业第三章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第四章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第五章工资第六章劳动安全卫生第七章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第八章职业培训第九章社会保险和福利第十章劳动争议第十一章监督检查第十二章法律责任第十三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调整劳动关系,建立和维护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制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以下统称用人单位)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适用本法。
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与之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依照本法执行。
第三条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
劳动者应当完成劳动任务,提高职业技能,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
第四条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保障劳动者享有劳动权利和履行劳动义务。
第五条国家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劳动就业,发展职业教育,制定劳动标准,调节社会收入,完善社会保险,协调劳动关系,逐步提高劳动者的生活水平。
第六条国家提倡劳动者参加社会义务劳动,开展劳动竞赛和合理化建议活动,鼓励和保护劳动者进行科学研究、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表彰和奖励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
第七条劳动者有权依法参加和组织工会。
工会代表和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依法独立自主地开展活动。
第八条劳动者依照法律规定,通过职工大会、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民主管理或者就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与用人单位进行平等协商。
劳动者一句法律规定(3篇)

第1篇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共分为九章,包括总则、促进就业、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工资、劳动安全卫生、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职业培训、社会保险和福利、劳动争议、监督检查、法律责任和附则。
其中,第一章“总则”对劳动法的立法目的、适用范围、基本原则等做了明确规定。
二、重要法律规定解读1. 第3条: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
这句话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总则中的核心内容,明确了劳动者应当享有的基本权利。
以下是对这句话的详细解读:- 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劳动者有权在平等、公平的基础上选择职业,不受性别、民族、种族、宗教信仰、年龄、婚姻状况等歧视。
- 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劳动者有权按照国家规定和劳动合同的约定,获得与其劳动贡献相适应的劳动报酬。
- 休息休假的权利:劳动者有权依法享有休息日、法定节假日和年休假。
- 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劳动者有权要求用人单位提供符合国家劳动安全卫生标准的劳动条件,保障其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 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劳动者有权接受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自身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 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劳动者有权依法参加社会保险,享受社会保险待遇和福利。
- 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劳动者有权在劳动争议发生时,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 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劳动者还享有其他法律规定的劳动权利,如民主管理权、劳动保护权、职业培训权等。
2. 第4条:用人单位必须遵守劳动法律、法规和规章,保障劳动者依法享有的权益。
这句话规定了用人单位的义务,即必须遵守国家劳动法律法规,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以下是对这句话的详细解读:- 遵守劳动法律、法规和规章:用人单位必须遵守国家制定的劳动法律法规和规章,不得违反法律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1994年

劳动法自1995年1月1日起没有修改过,只有劳动合同法在2008年修改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促进就业第三章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第四章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第五章工资第六章劳动安全卫生第七章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第八章职业培训第九章社会保险和福利第十章劳动争议第十一章监督检查第十二章法律责任第十三章附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于1994年7月5日通过,现予公布,自1995年1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调整劳动关系,建立和维护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制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以下统称用人单位)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适用本法。
第三条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
劳动者应当完成劳动任务,提高职业技能,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
第四条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保障劳动者享有劳动权利和履行劳动义务。
第五条国家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劳动就业,发展职业教育,制定劳动标准,调节社会收入,完善社会保险,协调劳动关系,逐步提高劳动者的生活水平。
第六条国家提倡劳动者参加社会主义义务劳动,开展劳动竞赛和合理化建议活动,鼓励和保护劳动者进行科学研究、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表彰和奖励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
第七条劳动者有权依法参加和组织工会。
工会代表和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依法独立自主地开展活动。
第八条劳动者依照法律规定,通过职工大会、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民主管理或者就保护劳动合法权益与用人单位进行平等协商。
第九条国务院劳动行政部门主管全国劳动工作。
工人务工的法律规定(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人务工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保障工人务工的合法权益,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旨在规范用工行为,维护工人权益。
本文将详细阐述我国工人务工的法律规定,以期为广大工人提供参考。
二、劳动法概述1. 劳动法的概念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法律规范。
它以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为核心,旨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经济发展。
2. 劳动法的作用(1)规范劳动关系,保障劳动者权益;(2)调整劳动力市场,促进就业;(3)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
三、工人务工的基本法律规定1. 劳动合同(1)劳动合同的定义: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
(2)劳动合同的种类: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
(3)劳动合同的订立: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应当依法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应当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2. 工作时间与休息休假(1)工作时间: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八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十四小时的工时制度。
(2)休息休假:劳动者连续工作一个月以上的,享受带薪年休假。
3. 工资与福利(1)工资: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和劳动合同的约定,按时足额支付劳动者工资。
(2)福利:用人单位应当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提供劳动保护用品,改善劳动条件。
4. 劳动安全与卫生(1)用人单位应当保障劳动者的人身安全和健康,遵守国家有关劳动安全卫生的法律、法规。
(2)劳动者有权拒绝违章指挥和强令冒险作业。
5. 劳动争议处理(1)劳动争议的解决途径:协商、调解、仲裁、诉讼。
(2)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设立:依法设立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负责处理劳动争议。
四、特殊工种的法律规定1. 高温作业(1)高温作业的界定:劳动者在高温、高湿、高辐射等恶劣环境下从事的劳动。
(2)高温作业的劳动保护:用人单位应当为高温作业劳动者提供必要的劳动保护用品,改善劳动条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全文解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全文解读一、前言在当今社会,劳动法是最基本的劳动法规,它保护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规范了劳动关系,同时也为企业和社会提供了稳定的劳动力资源。
本文将针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进行全文解读,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和应用这部法律。
二、《劳动法》全文解读【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完善劳动关系,调整劳动关系,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规范劳动关系,制定本法。
评述:本条为《劳动法》的总则,旨在说明《劳动法》的立法目的和意义。
通过完善和调整劳动关系,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规范劳动关系,可见《劳动法》是为了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而制定的。
第三条:劳动者在受用劳动的报酬时,有权要求用人单位向其支付正当的劳动报酬。
评述:这一条款强调了劳动者的权利,即在享受劳动报酬时,有权要求用人单位支付正当的劳动报酬。
这里所提的“正当的劳动报酬”,不仅包括工资、奖金等直接报酬,还包括社会保险、福利待遇等,体现了劳动者的全面权益。
【第二章用人单位】第十条:用人单位不得违反本法规定,减少劳动者的劳动报酬。
劳动报酬按劳动的数量、质量和所从事的工种确定。
评述:这一条规定了用人单位不能减少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并强调了劳动报酬应该按劳动的数量、质量和工种来确定。
这表明了用人单位在支付劳动报酬时应当注重劳动的实际贡献和价值,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第十三条:用人单位在因劳动合同订立、变更、解除关系等活动中,不得侵害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评述:这一条款规定了用人单位在劳动合同订立、变更、解除关系等活动中,不能侵害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这体现了用人单位在办理相关事务时应当尊重和保护劳动者的权利,规范了用人单位对劳动关系的处理。
【第三章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第十五条: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协议。
劳动合同应当采取书面形式。
未采取书面形式的,视为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评述:本条规定了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协议,并强调了劳动合同应当采取书面形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2023年5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2023年5月)
第一章总则
本劳动法旨在维护劳动者的权益,规范劳动关系,促进经济和
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章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约定劳动条件的主要形式。
劳动合同应当符合平等自愿、合法合规、公平公正的原则。
第三章劳动时间与休假
劳动者的工作时间应当符合法定工时的规定。
劳动者享有休息
休假的权利,用人单位应当合理安排休假时间。
第四章劳动报酬
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及国家的最低工资标准支付
劳动者的工资。
用人单位不得以任何形式克扣或拖欠劳动者的工资。
第五章劳动保护
用人单位应当提供安全、卫生的工作环境与条件,保护劳动者的身体健康。
劳动者因工作原因受到的伤害,用人单位应当承担相应责任。
第六章劳动争议
劳动争议的解决应当通过协商、调解、仲裁等合法渠道进行。
劳动者享有向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机构提起申诉的权利。
第七章附则
本劳动法自2023年5月起施行。
其他与本法相抵触的法律、行政法规同时废止。
以上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2023年5月)》的大致内容。
完整的法律文本请参阅正式出版的相关法律文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百科

(二)采取欺诈、威胁等手段订立的劳动合同。
无效的劳动合同,从订立的时候起,就没有法律约束力。确认劳动合同部分无效的,如果不影响其余部分的效力,其余部分仍然有效。
司法解释
劳动部关于印发《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的通知 二、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 (一)劳动合同的订立
6.用人单位应与其富余人员、放长假的职工,签订劳动合同,但其劳动合同与在岗职工的劳动合同在内容上可以有所区别。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经协商一致可以在劳动合同中就不在岗期间的有关事项作出规定。
5.中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在劳动法中被称为用人单位。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与之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依照劳动法执行。根据劳动法的这一规定,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应当视为用人单位。
编辑本段第二章 促进就业
第十条 国家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就业条件,扩大就业机会。
劳动合同的无效,由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或者人民法院确认。 第十九条 劳动合同应当以书面形式订立,并具备以下条款: (一)劳动合同期限;
(二)工作内容; (三)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 (四)劳动报酬; (五)劳动纪律; (六)劳动合同终止的条件; (七)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
3.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实行劳动合同制度的以及按规定应实行劳动合同制度的工勤人员;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组织的人员;其他通过劳动合同与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适用劳动法。
4.公务员和比照实行公务员制度的事业组织和社会团体的工作人员,以及农村劳动者(乡镇企业职工和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除外)、现役军人和家庭保姆等不适用劳动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培训ppt课件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06
劳动争议处理途径和程序 介绍
协商、调解、仲裁和诉讼程序
协商
调解
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争议发生后,首先应 当进行பைடு நூலகம்商,以达成和解协议。
协商不成的,可以向调解组织申请调解, 调解组织应当在规定时间内进行调解,并 制作调解协议书。
仲裁
诉讼
调解不成的或者达成调解协议后不履行的 ,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仲裁裁决具有法律效力。
计算方式
社会保险费按照规定的缴费基数和缴费比例计算。缴费基数根据当地政策规定 执行,一般按照职工上年度月平均工资确定。
福利待遇政策介绍
01 养老保险待遇
02 医疗保险待遇
03 工伤保险待遇
04 失业保险待遇
05 生育保险待遇
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累计 缴费满十五年的,按月领 取基本养老金。基本养老 金根据个人缴费年限、缴 费水平、当地平均工资等 因素确定。
基本原则
劳动既是权利又是义务的原则;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原则;劳动力资源合理配 置原则。
权益保障
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 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 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
02
劳动合同制度解析
劳动合同约定条款
试用期、培训、保密、补充保险和福利待遇等其他事项。
签订、变更、解除与终止规定
• 签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即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已建立劳动关系, 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 变更劳动合同: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以变更劳动合同约定的内容。变更劳动合同,应当采用书面形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