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建设背景下的景观设计探索——记天津大学新校区景观设计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山地校园景观再设计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山地校园景观再设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城市的进步,在城市化进程中,如何解决雨洪管理等问题已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而海绵城市又成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手段。
海绵城市是一种建设方式,其目的是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理,让城市具有自净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随着海绵城市理念的不断推广,其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扩大,其中包括教育领域。
因此,我们可以基于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山地校园景观再设计。
在设计之初,需要充分考虑到校园内的地形地貌以及学校的功能布局。
因为山地校园地质复杂,需要特别注意坡面的水土流失问题。
在此基础上,可以参照海绵城市的建设特点,从建筑设计、空间布局、植物配置等方面进行了改变。
首先,建筑设计上需要充分考虑雨水的管理问题。
例如,在学校建筑的屋顶或场地的地面铺设雨水渗透的材料,使雨水能够自然渗透到地下,形成地下水资源。
同时,可以在天台或墙面上建设绿色屋顶或绿色墙面,增加空气质量,创造更舒适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其次,空间布局方面需要更加注重雨水的管理,特别是在山体上的布局。
可以利用溪谷、沟渠等自然地形,新建、改造成为雨水花园、雨水湖等。
在布局上,需要避免建造高于周围地势的道路或建筑物,避免形成雨水的短暂积聚,造成雨水涝灾害,并影响学校的正常秩序。
最后,在植物配置上也需要进行合理规划。
植物具有较好的吸水保水和保持土壤结构的能力,因此,学校应选择适宜的植物进行种植。
植物栽培应以水生植物为主,能有效地增加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储量和保持土壤的结构,避免水土流失。
可以在休息区等公共区域种植草坪、花坛等,增强学校的景观效果。
综上所述,基于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山地校园景观再设计,主要是在建筑设计、空间布局、植物配置等方面进行改变,通过合理规划和布局,利用植物和地形地貌的特点,解决雨洪管理等问题,打造一个具有自净能力的可持续发展的山地校园。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下的校园景观规划设计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下的校园景观规划设计作者:李萍来源:《南方农业·中旬》2016年第02期摘要通过对我国城镇化的加大,城市规划设计中存在主要问题,及其在城市排水防涝、雨水径流污染、水资源短缺等问题进行分析。
本研究从海绵城市和低影响模式出发,提出了从校园建设解决校园水环境问题。
探索校园在雨水生态管理方面潜力。
阐述了海绵城市的概念、意义及应用。
基于校园道路、建筑、公共场所等环境空间,运用低影响开发规划设计了收集雨水、生态循环、排水系统,最大限度地完成了雨水可持续循环。
关键词海绵城市;校园景观;规划设计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ki.1673-890x.2016.05.025建设海绵城市理念的景观校园是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以保护环境为目标前提,以可持续发展为本,建设节约型水资源绿色校园为目标。
校园环境也是城市环境中的一部分,打造更优质的校园环境自然为城市环境增色不少。
打造良好环境的海绵式校园是优化城市环境不可缺少的部分。
1 海绵城市理念概念海绵城市是城镇化与环境生态资源协调发展的重要体现。
在环境变化时,具有像“海绵”能够有弹性地应对雨水灾害问题。
雨季来临时,具有吸水、蓄水、渗水、净水的功能,并将“蓄水”部分能够释放加以利用。
遵循生态优先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结合,最大量地实现雨水的积存、渗透、净化的功能[1]。
改变传统建设模式,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
保护原有生态平衡,恢复和修复破坏的水体与自然环境。
海绵城市的概念,也是低影响开发。
由于传统的建设开发模式截断了雨水的自然循环通道,那么低影响开发就是使用一系列园林景观与工程技术的方法,使城市的排水系统遵循雨水循环规律。
运用雨洪资源,有效增加了水资源的循环与利用,解决了城市“内涝”与“干旱”问题。
通过水体,水系合理疏通与管理,改善城市环境生态系统,减少城市污染与热岛效应。
节约建设成本与治理资源,更好地创造经济与生态、社会效应。
专业技术培训总结范文(精选5篇)

专业技术培训总结范文(精选5篇)专业技术培训总结范文(精选5篇)总结是把一定阶段内的有关情况分析研究,做出有指导性的经验方法以及结论的书面材料,它能使我们及时找出错误并改正,不如我们来制定一份总结吧。
那么总结应该包括什么内容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专业技术培训总结范文(精选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专业技术培训总结1时间一晃而过,如白隙之间,20xx年已接近尾声,回顾自己在刚升为副主管的这一年来的工作,在领导的悉心关怀和指导下,在同事的帮助和鼓励下,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在工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了诸多不足。
现就分管的培训工作,向上级领导汇报如下:一、培训工作情况:20xx年我部与培训部协作共举办了新入职员工消防培训34期,共923人,每届培训合格率达90%以上,基本达到了目标要求;内部员工培训8次(其中包括全公司处置突发事件培训2次,员工消防知识3次,消防实战练习3次,参训人员达245人次。
二、培训工作分析:1、20xx年的培训工作比起20xx年相比有了较大的进步,无论是在培训课程还是培训质量上都有了一定的增长幅度。
五年来,我认真履行中学一级教师职责,自觉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从无迟到、早退和旷课现象,有事有病先请假。
综上所述,按照《四川省中高级教师职称评定试行条例》,我认为自己符合中学高级教师的任职资格。
当然成绩只能代表过去,前面的路还很远,为了XX 中学的飞速发展,我愿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除此之外,我还利用网络、电视、报纸等媒体来了解和学习政治时事,关注社会政治生活,对政治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2、完整了培训计划:建立了制度性培训体系,比起以往的培训工作缺乏制度完善和系统化,培训管理幅度和力度较弱,员工培训意识差,培训工作开展起来较为困难的情形。
我部与培训部经过多次沟通,改变了原有的培训模式,将“为什么培训和培训什么”融入到整个公司培训工作中来,在总结了以往的培训经验基础上,优化了培训的重要性,重点加强了培训内容全面性,提升了培训工作的制度化管理。
天津大学新校区景观规划设计

设计团队提出“一中心、两理念”的设计思想,即“以学生为中心, 注重景观的文脉延续和生态的可持续”。设计前期通过查阅史料、问卷调 查,对既有校区的场地空间信息进行搜集并进行满意度调查,从而对师生 的使用诉求和空间偏好有了全面真实的了解。景观文脉延续以景观基因解 读和提取为基础,采用现代设计理念和设计手法来诠释天津大学原有的校 园景观特征和景点,使历史景观基因得以延续。生态的可持续则以对场地
106
城市建筑 2017.9 | 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 Sep. 2017
图 2 滨河步道(摄影:罗俊杰)
自然排雨区、中环综合集雨区和中心岛LID调蓄区。每个分区结合自身的功 能定位、用地特性,因地制宜地规划设计了不同的雨水管理系统,系统间 配合协作,从而实现校区水安全与水利用的双赢。
自然环境特点的系统研究为基础,深入挖掘校园景观建设的生态要素,着 力强调生态功能与景观审美的融合,特别注重雨洪管理与师生使用需求、 雨洪管理与盐碱土改良功能的融合。
在设计思想的指导下,形成了天大新校区“一轴串人文十景、一环 连两堤六园”的景观结构。一轴串人文十景,景观轴从承载历史的北洋广 场起航,穿越宣怀广场、三问桥、天麟广场、求是大道、书田广场、牛顿 苹果树、太雷广场,如滔滔运河水汇入青年湖与龙园湿地,隐喻历史之传 承,展百年之筑梦。一环连两堤六园,如水流之琢玉成器,同古木之树人 育人。桃花堤——北洋园之再现,海棠堤——天津大学的还原。一环将多 学科组团串联,象征天大多学科的构成与发展。“花桃蔼蔼”,平园、诚 园、正园等组团相映成趣 ; “柳丝翼翼”,修园、齐园、治园等组团交相 辉映。中心河两岸开放空间相互呼应,形成六组对景关系,为学生们创造 了一个有趣的交往空间。
案例赏析天津大学新校区校园规划设计

案例赏析天津大学新校区校园规划设计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近日,由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组编的“新时代教育创新系列丛书”之《新时代高校优秀校园规划图集》《新时代高校优秀博物馆图集》正式出版发行!今日我们给大家分享下天津大学新校区校园规划设计。
项目简介天津大学,其前身为北洋大学,始建于1895 年10 月2 日,是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素以“实事求是”的校训、“严谨治学”的校风和“爱国奉献”的传统享誉海内外。
学校的办学目标是将天津大学建设成为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国际化的世界一流大学。
天津大学新校区位于天津海河教育园区二期建设项目区内,用地范围:北至同德路,南至同砚路,东至雅观路,西至雅正路。
规划总用地286.07 公顷,可建设用地243.57 公顷,是国家级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实验区、教育部直属高等教育示范区。
新校区规划建设与学校的办学理念、发展目标、历史文化风格及特色相适应,体现育人为本、学科融合、厚重纯朴、生态和谐、开放便捷等理念,着力打造人文校园、绿色校园、和谐校园、智慧校园。
项目亮点设计理念天津大学新校区规划重点体现“一个中心、三个融合”的规划理念。
即以学生成长为中心,同时适应育人的需要和新时期教育和科学发展的趋势;学科的集聚与融合,形成若干相互关联的学科组团;教学和科研的融合,丰富学生在学校的多样化体验;学生和教师的融合,促进师生的交流。
布局特色以学生为导向的布局模式近年来,大量的校园规划形成了功能分区明确的惯性思维,本次规划创新性地引入了以学生活动为导向的布局模式,将学生生活区镶嵌于各学院组团之间,二者交错布置,形成“学”“住”穿插的功能布局,最大限度地方便学生的各类校园活动,形塑紧凑融合、促进交流的可步行校园。
规划结构本次规划以东西向的中心线为基轴,并通过基本对称布局的矩阵网格道路体系,将校区分隔成若干区块,形成疏密有度、均匀错落的功能建筑群,最终形成一轴、一环、一岛、四片区的总体规划结构。
“海绵城市”建设对景观园林设计的影响分析及对策

“海绵城市”建设对景观园林设计的影响分析及对策“海绵城市”是指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通过有效的水资源管理,改善城市的水文循环能力,减少洪涝和水资源短缺等问题,同时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和人民的生活质量的一种理念和路径。
海绵城市建设对景观园林设计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将从影响分析和对策两方面进行探讨。
一、影响分析2. 景观空间的多功能性:在海绵城市中,景观园林不仅仅是为了美化城市环境,还要具备其他多种功能。
可以通过设计多层次的绿化空间,形成绿色屋顶、立体绿化墙等,来达到降温、保护生态等目的,同时也可以提供居民休闲娱乐的场所。
3. 生态系统的重建:海绵城市建设强调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这对景观园林设计提出了更高要求。
设计师需要考虑到如何通过植被配置、湿地恢复等方式,来提高城市的生态系统的健康度和稳定性,为城市提供更好的生态服务功能。
4. 面临的挑战:在海绵城市建设中,景观园林设计可能会面临一些挑战。
由于需要合理规划水资源,可能需要对现有的景观设施进行改造或调整,这对设计师的技术和创新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由于海绵城市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涉及多个部门和领域的合作,因此需要设计师具备更强的协调和沟通能力。
二、对策1. 加强水资源管理能力:景观园林设计师需要加强对水资源管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实现雨水的收集、储存和利用,同时避免水资源浪费和污染。
2. 设计创新和技术应用:设计师需要不断进行创新,提出适应海绵城市建设要求的设计方案。
设计师可以通过运用先进的材料和技术,设计多功能景观空间,以提高景观园林的水文功能和生态服务功能。
3. 多部门合作与协调:由于海绵城市建设需要涉及多个部门和领域的合作,设计师应主动与城市规划、土地利用、水资源管理等相关部门进行紧密合作和沟通,充分利用各方资源和经验,实现景观园林设计与其他部门的协同发展。
4. 提高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设计师需要不断学习和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包括水文循环、生态系统恢复、城市规划等方面的知识。
海绵城市视角下关于大学校园景观设计的思考

农技服务园林绿化·61·2017,34(23)海绵城市视角下关于大学校园景观设计的思考贺何逸超,王 鹏(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摘要]海绵城市理念对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海绵城市理念在大学校园景观设计中可以通过打造雨水花园,营造下沉式绿地,适度建设屋顶花园,校园道路广场变身透水铺装等手段实现校园水生态的平衡和稳定,为校园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海绵城市;校园景观;设计海绵城市理念的提出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找到了一个可行的方向,它不仅关系到城市的水环境和生态稳定,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一个时期的景观规划设计思想。
随着高校扩招的不断进行,校园建设也相应的得到了快速发展,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在大学校园景观设计与实施中也得到体现。
在大学校园景观设计中要充分发挥示范作用,从海绵城市的视角出发,切实做到雨水的收集和利用,以及补给地下水等,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1海绵城市概念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
海绵城市的核心思想是让每一寸土地都具备一定的雨洪调蓄、水源涵养、雨污净化等功能,将大地视为“海绵”,将雨水就地资源化,而使得地表如海绵一般,重新获得自然的呼吸和自我的循环。
2大学校园在海绵城市中的地位大学校园作为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是城市的重要节点。
近些年来,各地纷纷建设新校区,打造大学城,使得大学校园的自身面积及其附属配套设施所占面积在城市所占比例急速扩大。
同时,大学校园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它的综合性不亚于城市整体,可以说是城市的微缩版。
所以,城市和高校的关系一方面是城市整体与大学校园个体的包含关系,另一方面也是重要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联动发展关系。
更重要的是大学校园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微型城市,它的设计与规划以及日常暴露出的问题也可以转化到城市整体设计中,对城市的整体设计与规划可以说是一个促进或示范的作用。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校园建筑设计实践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校园建筑设计实践目录1.内容概括................................................2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3 1.2 海绵城市概念简介.......................................31.3 校园建筑设计的重要性...................................42.海绵城市理念在校园建筑设计中的应用......................6 2.1 海绵城市的基本原理.....................................6 2.1.1 蓄水与渗水...........................................7 2.1.2 自然降水利用.........................................8 2.1.3 减少径流污染.........................................9 2.2 校园建筑设计中的海绵城市策略..........................11 2.2.1 绿色屋顶与垂直绿化..................................12 2.2.2 雨水收集与利用系统..................................132.2.3 水资源循环利用设计..................................133.校园建筑设计实践案例分析...............................15 3.1 国内案例..............................................16 3.1.1 上海某学校海绵城市建设..............................17 3.1.2 北京某校园雨水花园设计..............................18 3.2 国外案例..............................................193.2.1 新加坡学校绿色建筑实践..............................203.2.2 美国某校园雨水收集与利用项目........................224.设计策略与实施要点.....................................234.1 设计策略..............................................244.1.1 系统性设计思维......................................254.1.2 多学科交叉设计方法..................................274.2 实施要点..............................................284.2.1 材料选择与采购......................................294.2.2 施工管理与质量控制..................................304.2.3 后期运营与维护管理..................................315.结论与展望.............................................325.1 研究成果总结..........................................335.2 存在问题与挑战........................................345.3 未来发展趋势与建议....................................351. 内容概括本段内容主要概述了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校园建筑设计实践的相关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bstract: Sponge city is a sustainable urban construction model about stormwater management. Taking the landscape design of the new campus of Tianjin University as a case, this paper explicates the landscape design method based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historical context on the basis of the sponge city construction. Combining the terrain status and campus planning, the project builds a green water ecological system which includes infiltration, retention, savings, purification, utilization, emission through the water sensitivity zoning and development intensity grading. The system is built to ensure safe drainage through reducing rainstorm runoff, increasing the storage em and increasing the speed of rainwater discharge. Using stormwater management technology with salt drainage measures in northern saline area, the goals of ecological rainwater management and sustainable landscape are ultimately reached. Key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sponge city; stormwater management; salt drainage measure
与传统的景观设计相比,基于“海绵城市 建设”的景观设计聚焦景观中“水”的循环,从 设计流程和设计内容上都高度关注水敏性景观。 首先要求在现状调研基础上,通过水敏感度分区 和开发强度分级,紧密结合水生态系统架构进行 景观规划。接着景观设计全过程里,将从源头蓄
水、径流净化到末端调续的雨洪安全措施与传统 的景观设计相结合[8]。最后通过数据分析,建立 暴雨雨洪管理机制,达到景观设计与海绵城市建 设的有机统一。
1 基于海绵城市建设的景观设计 海绵城市是从城市雨洪管理角度来描述的
一种可持续的城市建设模式[1]。2013年习近平总 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的讲话中强调: 要建设自然存积、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 市。2014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对“海绵城市”的 概念给出了明确的定义。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指 出海绵城市工作目标:通过海绵城市建设,综合 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最大 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 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2016年住房和城乡 建设部编制了《海绵城市建设国家建筑标准设计 体系》和《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暂行规定》[2]。
文章编号:1000-6664(2019)04-0112-05 DOI:10.19775/j.cla.2019.04.0112 中图分类号:TU 986 文献标志码:A 收稿日期:2018-01-09 修回日期:2018-07-1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以景观规划设计为 途径的京津冀地区城市自然与人工水循环系统耦合方法研 究”(编号51578367)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软科学研究项目 “天津滨海新区海岸带开发建设的生态化途径与景观评价方法 研究”(编号2009-K6-4)共同资助
WANG Yan CAO Lei SHEN Yue
摘 要:海绵城市是从城市雨洪管理角度来描述的一种可持 续的城市建设模式。以天津大学新校区景观设计为例,阐述 基于海绵城市建设基础上的景观设计方法。结合基地现状及 上层规划,通过水敏感度分区和开发强度分级,架构了由渗 透、滞留、储蓄、净化、利用和排放雨水技术手段组成的绿 色水生态系统,建立削减暴雨径流量、增加水系调蓄能力、 提高雨水外排速度的三重安全排水保障机制。并将雨洪管理 技术与北方盐碱地区排盐措施相结合,最终达到生态雨洪管 理与景观可持续发展的双赢目标。 关 键 词:风景园林;海绵城市;雨洪管理;排盐措施
112
王 焱 , 曹 磊 , 沈 悦 . 海 绵 城 市 建 设 背 景 下 的 景 观 设 计 探 索 —— 记 天 津 大 学 新 校 区 景 观 设 计 . 中 国 园 林 , 2 0 1 9 , 3 5 ( 4 ) : 1 1 2 - 1 1 6 .
海绵城市建设背景下的景观设计 探索——记天津大学新校区景观设计
The Exploration of Landscape Desig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ponge City Construction—On the Landscape Design of the New Campus of Tianjin University
王焱 曹磊 沈悦
目前海绵城市建设在中国如火如荼。风景园 林设计领域里,众多专家学者论述将新型的雨洪 管理理念和技术运用于风景园林设计的可行性和 必要性,并积极探索实施路径[3-4]。通过各种类型 景观实例阐述将雨水资源景观化利用所建成的城 市景观,在调蓄雨洪、解决城市洪涝灾害、改善 水生态环境、优化场地微气候中的重要作用[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