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校园景观设计——以许昌学院为例
STEM教育项目教学案例--打造海绵校园智慧生态景观

STEM教育项目教学案例--打造海绵校园智慧生态景观日照山海天旅游度假区青岛路中学陈聪聪一、项目导语:今年夏季,我市受多个台风过境影响,城市部分地段出现“看海模式”。
引发同学对于海绵城市的思考。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等方面具有良好的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而校园具有开放空间面积大、绿地比例高等特点,因此极其适合开展雨水管理利用系统的闭合循环建设,海绵校园则是进行雨水管理及利用的优良选择。
海绵校园就是将海绵城市的生态理念融入校园环境建设,利用雨水管理系统减少校园对水资源的消耗,改善校园内水生态环境,同时达到美化绿化校园环境的目的。
二、项目目标:1.了解海绵城市和海绵校园的相关概念2.理解海绵校园生态景观各子系统的重要性和关联性3.能够在海绵校园生态景观项目中做出有意义解决问题的改进或者是批判性思考。
4.体会科学探究的流程,熟悉项目设计的流程三、调查分析和活动体验:古代海绵城市研究:我们通过还原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秦国统治者在蜀地面临的问题是水患重重,这就是发现问题。
变水患为水利,对秦昭王来说就是拜懂水的李冰为太守。
那么,李冰是如何分步解决问题的呢?如何在当时的条件下实施工程?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三个核心水利设施的原理又是什么?我们通过多学科工具还原它们背后的科学技术,如抽丝剥茧般一一还原历史、还原真相、还原科学、还原技术。
而学生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思考:问题在哪里?他做了什么?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效果如何?是否解决问题?由此,习得面对问题、分析问题、提出方案、最终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与能力。
引入海绵校园景观打造计划:明确选址地点---我们的校园海绵小景主要是通过收集地面或屋顶雨水,通过自然净化补给景观用水,所以考虑将景观建在低洼或者浅凹的区域。
地形决定了雨水的流向,是否可以将雨水尽可能的引到海绵景观中,使大部分雨水都可以通过海绵景观的过滤、渗透到地下水中,补充地下水。
许昌学院东区校园景观环境规划设计

许昌学院东区校园景观环境规划设计
沈逢源;田国行;张玉书
【期刊名称】《中国园林》
【年(卷),期】2003(019)006
【摘要】许昌学院东区校园景观环境规划中,注重城市历史文化渊源及地域特征,充分挖掘校园文化内涵,通过艺术化、人性化空间的塑造,来创造富有特色的高校校园环境.
【总页数】2页(P79-80)
【作者】沈逢源;田国行;张玉书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6.4
【相关文献】
1.河南科技学院新东区校园景观规划设计 [J], 赵梦蕾;邱根麒;郑秋莉
2.鹤翼翩翩临风起舞——浙江大学新校园(基础部)景观环境规划设计中标方案构思 [J], 赵涛;孔宪琨;许健宇;池勇
3.高校校园景观环境的心理修复功能探究——以重庆文理学院星湖校区景观规划设计为例 [J], 吴磊
4.高校校园景观环境的心理修复功能探究---以重庆文理学院星湖校区景观规划设计为例 [J], 吴磊;
5.以大学校园为代表的园区类景观环境规划设计
——以河南理工大学北校区为例 [J], 邢素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山地校园景观再设计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山地校园景观再设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城市的进步,在城市化进程中,如何解决雨洪管理等问题已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而海绵城市又成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手段。
海绵城市是一种建设方式,其目的是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理,让城市具有自净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随着海绵城市理念的不断推广,其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扩大,其中包括教育领域。
因此,我们可以基于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山地校园景观再设计。
在设计之初,需要充分考虑到校园内的地形地貌以及学校的功能布局。
因为山地校园地质复杂,需要特别注意坡面的水土流失问题。
在此基础上,可以参照海绵城市的建设特点,从建筑设计、空间布局、植物配置等方面进行了改变。
首先,建筑设计上需要充分考虑雨水的管理问题。
例如,在学校建筑的屋顶或场地的地面铺设雨水渗透的材料,使雨水能够自然渗透到地下,形成地下水资源。
同时,可以在天台或墙面上建设绿色屋顶或绿色墙面,增加空气质量,创造更舒适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其次,空间布局方面需要更加注重雨水的管理,特别是在山体上的布局。
可以利用溪谷、沟渠等自然地形,新建、改造成为雨水花园、雨水湖等。
在布局上,需要避免建造高于周围地势的道路或建筑物,避免形成雨水的短暂积聚,造成雨水涝灾害,并影响学校的正常秩序。
最后,在植物配置上也需要进行合理规划。
植物具有较好的吸水保水和保持土壤结构的能力,因此,学校应选择适宜的植物进行种植。
植物栽培应以水生植物为主,能有效地增加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储量和保持土壤的结构,避免水土流失。
可以在休息区等公共区域种植草坪、花坛等,增强学校的景观效果。
综上所述,基于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山地校园景观再设计,主要是在建筑设计、空间布局、植物配置等方面进行改变,通过合理规划和布局,利用植物和地形地貌的特点,解决雨洪管理等问题,打造一个具有自净能力的可持续发展的山地校园。
以海绵城市为导向的海绵校园景观设计研究

以海绵城市为导向的海绵校园景观设计研究作者:刘相岚来源:《现代盐化工》2020年第05期摘要:加强海绵城市建设已经成为我国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海绵校园景观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高校生态理念的不断发展,构建以海绵城市为导向的海绵校园景观设计体系是推动高校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
立足于海绵城市理念,阐述海绵校园景观设计的具体策略,为校园景观设计提供实践经验。
关键词:海绵城市;景观设计;高校校园;生态理念海绵城市建设是解决我国生态环境恶化问题、保护能源的重要举措。
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尤其是高校建设热潮的兴起,促进了我国海绵城市理念的发展[1]。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海绵城市规划设计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高校校园景观设计成为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如何将海绵城市理念融入到校园景观设计中,成为高校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内容[2]。
1 海绵校园景观设计建设的必要性海绵校园是基于海绵城市概念发展而来的,是指在结合校园开放空间类型及需求的基础上,以雨洪问题为导向,构建具有复合功能的景观体系。
随着生态环保理念的不断发展,尤其是海绵城市理念的融入,高校海绵校园景观设计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海绵校园景观设计是消除传统校园环境弊端的重要举措。
传统校园景观设计往往忽视对雨水的利用,例如随着高校基建规模的不断扩大,校园内涝积水问题比较严重,给师生安全构成威胁,而海绵校园景观的设计可以有效地对雨水进行回收,达到再利用的目的,同时,有效地解决了内涝问题,保证了师生的人身安全。
其次,海绵校园景观的设计符合人们对生态认知的需求。
校园景观设计不仅要创造一个具有教育功能的环境,还要迎合师生对生态文化认知的需求。
海绵校园景观设计通过科学的规划设计达到了科研教育的目的,对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起到了示范作用。
2 以海绵城市为导向的海绵校园景观设计2.1 设计目标传统的校园景观设计往往偏重空间景观的设计,而忽视对雨水等问题的考虑,结果导致校园内涝问题较为突出。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海绵校园”建设——以南阳师范学院为例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科技与创新2021年第19期·171·文章编号:2095-6835(2021)19-0171-02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海绵校园”建设——以南阳师范学院为例*蒋耿民,胡雪茹,时英芳,黄康平,杨长坤,胡建(南阳师范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河南南阳473061)摘要:基于“海绵城市”的概念与建设目标要求,将“海绵校园”引入校园规划设计中,根据南阳师范学院的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特征,从屋面雨水收集、绿地系统、路面铺装、道路和人行道改造、建立雨水花园等方面提出“海绵校园”建设的途径和对策,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减轻排水压力,促进生态校园建设。
关键词:“海绵城市”;“海绵校园”;途径和对策;南阳师范学院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志码:ADOI :10.15913/ki.kjycx.2021.19.076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下垫面产生了很大变化,不透水地表越来越多,改变了原有的水文条件,引发一系列城市雨洪问题和环境、生态问题。
为解决雨洪问题带来的城市安全隐患,国家提出了建设“海绵城市”的要求[1]。
校园作为城市环境中的一个小环境,包含道路、绿地、广场、建筑等空间,具有开放空间面积大、绿地比例高、具备良好的展示效果等特点,适合开展以绿色基础设施为主体的雨水控制利用系统的建设[2]。
在校园的规划设计中融入“海绵城市”理念,对“海绵城市”建设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3-5]。
1校园建设现状1.1基本情况南阳位于河南省西南部、豫鄂陕三省交界处,地处亚热带向温带的过渡地带。
受到季风大陆湿润半湿润气候的影响,四季分明,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湿润;阳光充足,雨量充沛。
分析南阳市多年的气象统计数据可知:南阳市卧龙区年平均降雨量703.6~1173.4mm ,其雨季多集中于夏季,且雨热同季,春季雨多有洪涝,秋季缺雨致干旱,旱雨季分明。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校园建筑设计实践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校园建筑设计实践目录1.内容简述................................................2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2 1.2 研究目的与内容.........................................31.3 文献综述...............................................42.海绵城市理念概述........................................5 2.1 海绵城市定义及发展历程.................................6 2.2 海绵城市的核心理念与实施策略...........................72.3 海绵城市与校园建筑的关系...............................83.校园建筑设计现状分析....................................9 3.1 国内外校园建筑设计案例回顾............................10 3.2 存在问题与挑战........................................113.3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改进需求............................124.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校园建筑设计实践.....................14 4.1 设计原则与方法........................................15 4.1.1 水资源利用策略......................................16 4.1.2 绿色基础设施布局....................................17 4.1.3 生态景观设计........................................18 4.2 具体设计实践案例......................................194.2.1 案例一..............................................214.2.2 案例二..............................................224.2.3 案例三..............................................235.设计效果与效益评估.....................................255.1 生态环境效益分析......................................265.2 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评估................................275.3 长期运行维护与管理策略................................286.结论与展望.............................................296.1 研究成果总结..........................................306.2 存在问题与改进方向....................................306.3 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321. 内容简述本设计实践旨在将海绵城市理念融入校园建筑设计中,以实现校园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化改造。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下的校园规划提升研究---以菏泽学院为例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下的校园规划提升研究---以菏泽学院为例摘要:近年来,城市化进程速度加快,城市环境问题日益突显。
高校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经常出现校园内涝与水体污染,严重干扰了正常教学秩序。
以菏泽学院为例,提出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科学规划,统筹考虑地理位置、气候气象、水文地质、地形地貌及建筑风格等特点,合理规划透水铺装、雨水花园、绿色屋顶、下沉式绿地、生态景观等“海绵”设施。
工程实施后,校园面貌为之一新,透水路面两侧绿茵如画,雨水收集、蓄滞、处理、利用和排放系统运行良好,“易海”清澈见底,热岛效应与“校园看海”现象一去不复返。
关键词:低影响开发;海绵校园;规划设计;成效分析引言随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的加快,道路硬化面积不断扩大,径流系数日益提高,暴雨径流量及径流洪峰值增大,排水系统压力增加。
高校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自然环境生态系统的一个特殊子系统。
国内众多高校在建设过程中,投入大量建设经费,只起到表面美化的作用,对生态效益不够重视,不利于校园的可持续发展。
传统校园绿色基础设施缺乏,公共场所空间对雨水控制率较低,雨季校园“看海”现象层出不穷。
如今,“海绵城市”的建设进程正在迅速推进,海绵校园的建设也应该紧跟其步伐。
对高校开展海绵规划,既能有效保护校园水环境与水生态,又能遏制校园积涝现象发生,为广大师生创造良好的学习工作环境[1]。
1相关概念解读1.1海绵城市概念解读《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中对“海绵城市”的概念给出了明确定义,即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以提升城市生态系统功能和减少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
海绵城市对应不同空间尺度时,可大致分为宏观海绵、中观海绵、微观海绵三个构建层次。
其中,海绵校园对应微观海绵这一层次,即“海绵城市”最后必须要落实到的具体“海绵体”——区域集水单元,这一尺度对应的是一系列的水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技术的集成[2]。
“海绵城市”理念下的校园景观改造设计——以西北政法大学为例

“海绵城市”理念下的校园景观改造设计——以西北政法大学为例摘要:本文首先从道路、排水设施、绿地率、雨水资源利用等几个方面,对西北政法大学雁塔校区的校园现状进行分析。
然后将“海绵城市”理念与景观改造设计相结合,确定改造思路。
最后,通过对校园绿地、建筑屋顶、道路和停车场等几个方面进行改造,提高雨水利用率,改善校园景观环境,建设绿色校园和生态校园。
关键词:海绵城市校园景观改造1. 海绵城市相关概念1.1概念界定我国各大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普遍比较脆弱,城市排水系统不够完善,夏季容易出现内涝问题。
比如郑州、西安等城市,都因瞬时暴雨引起过积水内涝,严重影响城市的正常运转。
在此背景下,“海绵城市”理念应运而生。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1]该理念的核心是“建设一个具有涵水、蓄水、渗水和净水功能的新型城市水管理系统,提高城市地表雨水吸蓄能力,缓解雨水集聚内涝,减轻城市硬地表对微气候环境的影响。
”[2]1.2海绵城市的特点海绵城市的特点有以下两点:一是将城市和自然看成一个整体,通过修复和治理城市生态环境,构建城市的生态循环体系,从而减少城市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缓解城市热岛效应、雨岛效应等,最终实现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二是相比于传统雨水直排的排水方式,海绵城市更强调雨水的渗透、净化和利用。
通过增加绿地面积等方式,可以让降落的雨水快速渗透到地下,减少地表径流,缓解城市内涝,补充地下水。
2. 西北政法大学校园景观现状分析2.1校园概况西北政法大学雁塔校区位于西安市雁塔区,北至昌明路,南至雁南二路,西接朱雀大街,东邻长安南路,总用地面积约为163984㎡,其中现状建筑占地43027㎡,现状绿地占地约33267㎡,绿地率为18.9%。
2.2校园建设存在的问题2.2.1道路破损严重,部分区域易积水现状校园道路大部分为水泥、花砖等硬质铺装,由于老校区年代久远,且长期受车辆碾压,道路破损和凹陷比较严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12
基于工业等领域快速发展背景下,我国生态环境逐渐呈现出地下水位下降、水生态环境恶化、水源污染等问题,因此,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即要求在城市建筑设计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建筑、绿色、道路等生态系统调节功能。
而为了打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空间,大学校园作为一个独立系统,应吸纳海绵城市设计理念,对现有校园景观进行规划、改造,以期缓解生态危机。
以下就是对海绵校园景观设计问题的详细阐述。
一、海绵校园概念
大学校园作为一个独立系统,受到了城建工作的重视,即在海绵城市理论指导下,逐渐倡导海绵校园的建设,海绵校园即指整个大学校园像海绵一样,具有一定的弹性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
如,在遇到自然灾害问题时,可借助自身弹性,对雨水进行收放,且在降雨期间合理规划吸水、蓄水、渗水、净水等处理程序,而在校园水资源短缺时,及时释放蓄存水,最终改善大学校园生态环境。
此外,海绵校园理念在提出过程中突破了传统校园建设思想,倡导渗、滞、蓄、净、用、排等的一体化设计,继而通过雨水资源的合理化应用,修复校园水生态,同时,建设以景观为载体的水生态基础设施,打造良好的校园景观环境。
但在海绵校园景观规划期间,为了符合海绵校园理论思想,需突出以人为本设计原则,即站在人们审美习惯、自然心理需求等角度,挖掘校园文化特色,且坚持乔、灌、草等的合理布局,体现多层次景观设计特色,并以绿色景观为依托,创建良好的水生态空间。
二、海绵校园景观设计路径
(一)分区规划设计
在许昌校园景观设计过程中为了突出海绵校园设计理
念,注重通过分区规划设计方式达到渗、滞、蓄、净、用、排水等环境建设目的。
而许昌校园景观分区规划主要包含了英杰园、思故园等的设计,其中,英杰园景观在设计过程中以浮雕水幕墙为主,注重表现许昌名人历史。
同时,为了突出景观设计水文化特色,在英杰园壁顶设计了一个水堰,继而通过水景的动态性,吸引人们注意。
此外,在许昌学院思故园区域规划期间,借鉴了传统的“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思想,将许昌历史文化浓缩为山水文化,即在思故园中央设置一个水池,水池北侧为假山,东侧为亭廊,南侧为缓坡地形,种满翠竹,继而通过水、石、亭等的情景交融,引人深思,并迎合海绵校园设计要求。
另外,在许昌学院占地1万平方米的苗圃园景观规划过程中,以花坛、盆景、盆花等花草设计为主,同时,布置了温室等基础设施,由此打造了良好的景观环境。
从以上的分析中即可看出,通过英杰园、思故园、苗圃园等的分区设计,可依据各个区域水资源等的需求不同,合理规划水资源渗、滞、蓄、净等工作,避免水资源浪费
海绵校园景观设计
———以许昌学院为例
◇李满园
摘
要:基于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背景下,海绵城市建设概念逐渐涌现出来,因而,当代院校在景观设计
过程中应注重借鉴海绵城市理念,同时,借助校园景观排水、蓄水等系统,对景观设计环境中绿化带、水塘等区域进行改造,且突出生态化设计思想,维护自然生态平衡性,避免校园环境恶化问题的凸显。
从海绵校园概念分析入手,并详细阐述了海绵校园设计的具体方法,旨在推进当前校园景观的进一步优化。
关键词:海绵校园;景观;规划
[基金项目:许昌学院2016校级科研基金项目“海绵校园雨洪管理研究”。
项目编号:2016060
许昌市科技局2016软科学研究项目“许昌市海绵城市规划设计研究”]
图1
屋顶绿化结构图
71
问题,突出海绵校园设计理念。
(二)景观水系管网系统改造设计在许昌学院海绵校园设计过程中为了创造良好的水生态,注重强调景观水系管网系统的改造设计亦是非常必要的。
而在景观水系管网系统改造期间,首先,应考虑校园环境呈现出北高南低的特点,将南边区域作为储水区域,以湖景观带为中心,而后,增设污水管道、人工蓄水池、雨水管道等基础设施,对校园景观水资源进行合理化渗、蓄、净、排。
同时,基于基础设施设置完备的基础上,需将人工蓄水池和雨水管道等与校园集水系统进行连接,而后,当湖景观带水资源缺乏时,及时启动人工蓄水池对其水资源进行补充,且完成绿地用水、生活用水、景观用水等的供给工作,达到最佳的水资源利用状态。
其次,在景观水系管网系统改造过程中,应注重将校园污水、多余雨水排放至市政污水管道,即通过校园污水的及时排放,保证水资源的循环使用,同时,打造一个良好的水生态环境。
(三)绿地系统改造设计
在许昌学院海绵校园景观设计过程中,绿地系统改造设计环节的开展需从以下几个层面入手:
第一,在露台、屋顶、飘窗等教学楼屋顶绿地系统设计过程中,需种植大量的花草,由此提高校园绿化率,同时,通过屋顶盆栽、屋顶花棚、屋顶绿地、屋顶花园等的设计规划,弥补建筑所侵占的绿地面积(图1)。
第二,在许昌学院校园景观设计过程中,由于广场区域占据较大的面积,因此,需在广场空间内,增设以花草为主的绿化带。
例如,在校门绿地系统设计过程中,若地形平坦,将影响雨水的收集,造成水资源流失问题。
因此,可借鉴凹凸化设计理念,在校门平坦区域设置绿地系统,最终通过凹面集水带的设计方法,加快周边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并保证雨水渗入到地下,改善地下水环境,创造良好的校园生态空间,在设计的同时,要注意根据地形做陡缓相宜的设计。
第三,在雨水花园、植草沟等道
路绿地系统改造过程中,为了增强校
园生态环境弹性,需在道路两旁采取雨水花园的下沉式绿地布置方法,由此减缓雨水在绿地中的流速,最终完成雨水的蓄存等工作。
同时,在校园雨水收集利用过程中,亦需增设集水设施、储水设施等,以期配合雨水处理工作的有序展开。
(四)路面铺装改造设计
在许昌学院校园景观设计过程中,路面铺装的改造设计亦可达到海绵校园设计目的,如,在校园人行道改造设计过程中,为了满足校园水生态建设要求,需采取透水铺装为主的施工方法,且通过倒梯形地砖的铺装方式,实现对多余污水的排出(图2)。
而在校园机动车道改造设计期间,为了便于雨水下渗,需采用渗水砖铺设校园机动车道,同时,需在路面路沿石上设置排水口,以便多余雨水从排水口流走。
此外,在校园人行道改造期间,应保持绿地整体高度比路沿石低约50-100mm,同时,在绿地与路沿石间设置渗沟,而后,当雨水经过路沿石时,可进入到渗沟,就此达到水资源净化的目的。
另外,在校园停车场规划设计期间,为了践行海绵校园设计理念,应注重在该区域铺装过程中选用植草砖或者透水砖,以期实现对校园地表湿度的调节,达到最佳的校园水生态设计状态,且避免水资源短缺问题的凸显。
三、结论
综上可知,传统校园景观设计理念已经无法满足其可持续发展需求,因此,为了维持校园水生态的平衡性,应注重以海绵城市理念为指导。
在许昌学院海绵校园景观设计过程中,从路面铺装改造设计、绿地系统改造设计、景观水系管网系统改造设计等层面入手,对校园景观进行优化,同时,在降雨时,实现对雨水的收集,然后,当景观环境水资源短缺时,及时进行资源补充,最终呈现良好的景观空间。
参考文献:
[1]王钰,唐洪亚.海绵校园排水系统问题分析与研究———以安徽建筑大学北校区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6,12(04):242-243.
[2]宋晓梅,丁灵.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校园绿地优化设计———以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大众文艺,2016,14(07):55.
[3]黄献明,王宁.既有大学校园更新规划中的可持续设计———以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长清校园为例[J].动感(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2016,11(02):62-67.
[4]樊磊,周燕.海绵城市理论在山地校园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启示———以延边大学为例[J].现代园艺,2016,21(19):108-109.
[5]六月琴,林选良.人行空间透水铺装模式的综合设计应用———以陆家嘴环路生态铺装改造示范段为例[J].中国园林,2014,(07):87-92.
作者简介:
李满园,硕士,许昌学院城乡规划与园林学院助教,英国皇家景观协会会员。
研究方向:生态景观和景观建筑设计。
图2平面组合式不透水铺装模型图
【城市公共艺术研究】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