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PPT课件
合集下载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ppt2

3. 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指标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常用)
4、 城市化的意义
项目 意义 人口转化 城市创造较多就业机会,大量吸收农村剩余人口,
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
产业结构 工业 科技 文化、思 想、观念
城市化过程卓有成效带动农村发展,利于改善 地区产业结构 城市化有助于提高工业生产效率,工业化使城市 化获得持续推进的动力
快速
恢复正常 振荡 停滞
起步
新中国成立以前,增长缓慢,原因是:生产力水平低,经济发展缓慢。 新中国成立以后迅速增长,原因是:政治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
1958年~1978年前后,增长缓慢,由于“左倾”政策和十年“文革”内 乱的影响,经济发展较慢。
1978年后,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原因是: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经济 发展迅速。
社会 经济 发展
安 排 大 量 劳 动 力 就 业
城 市 化
三、城市化特点
逆城市 化
分析以上几个国家目前的城市化各处于哪个阶段?
城市
人口
城市
人口 2880 1780 1750
1230 纽约(美国) 东京(日本) 发展中国家少数大城市迅速膨胀,中小城 870 伦敦(英国) 墨西哥城(墨) 市发展缓慢,人口聚集于少数大城市。 670 东京(日本) 圣保罗(巴西) 550 巴黎(法国) 占墨西哥总人 530 上海(中国) 口的16.8% 布宜诺斯艾利斯(阿) 500 490 芝加哥(美国) 占阿根廷总人 480 莫斯科(前苏联) 口的30% 440 加尔各答(印度) 洛杉矶(美国) 400 布宜诺斯艾利斯(阿)
3.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必须做好哪些工作?
现阶段中国城市化的特点 城市化速度 城市化动力 产业结构 变动 人口流动 城市建设
第二章 第二节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共33张PPT)

起步晚 发展快
城市发展 低 不合理
练习
1.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最重要的标志是( ) A. 城市人口数量的增加 B. 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大 C. 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D. 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百分比
练习
1.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最重要的标志是( D )
A. 城市人口数量的增加 B. 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大 C. 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D. 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百分比
2. 世界城市化的速度、规模、范围都达 到空前程度的时间是 ( ) A. 1750年之前的几千年 B. 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末 C. 20世纪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前 D. 20世纪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2. 世界城市化的速度、规模、范围都达
到空前程度的时间是 ( D )
A. 1750年之前的几千年 B. 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末 C. 20世纪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前 D. 20世纪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第二节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一、城市化
人口和产业活动 在空间上集聚 1.含义 乡村 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
一、城市化
2.标志
第一
产业
人口
乡村聚落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城市聚落
一、城市化
衡量城市化水平最重要的指标:
一、城市化
衡量城市化水平最重要的指标: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城市化率
3. 城市化的意义
个阶段?各阶段有什么特点?
三、城市化特点
低水平 缓慢增长
加速发展
迅猛发展
100万以上的大城市发展状况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
起步早 起步晚 发展快
比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
城市过程与特点PPT课件

人口和产业
1、概念
乡村
向城市地区集聚 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
城市人口在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2、标志 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
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3、城市化的意义
项目 人口转化 产业结构
意义
城市创造较多就业机会,大量吸收农村剩余人口,劳动力从第 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 城市化过程卓有成效带动农村发展,利于改善地区产业结构
A.①④ B.②③ C.④⑤ D.①②
第15页/共16页
感谢您的观看!
第16页/共16页
二战以后,世界城市化速度空前,城市人口比重迅速上升;
大城市的发展速度大大超过小城镇;
大城市的数目不断增多,人口迅速膨胀。
第7页/共16页
2000 408 34.0
世界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
发展中国家的农村人口
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 发达国家的农村人口 发达国家的城市人口
第8页/共16页
英国是世界城市化发展最早的国家
第14页/共16页
4.发达国家出现逆城市化现象的原因是:①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
提高;②乡村和小城镇的基础设施逐步完善;③交通运输的通达
性不断增强;④乡村的人均收入高于城市;⑤城市的地价昂贵,
房租高于农村。( C)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⑤
D.①③④⑤
5.二次大战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特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D )
A.城市人口增加,乡村人口减少 B.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在上升 C.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D.城人口数量增加
3.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城市化的特点是( A )
A.世界城市化的速度、规模、范围都达空前的程度 B.中小城市发展快,大城市发展慢 C.由于城市人口不断集中,城市用地规模不断缩小 D.城市化开始加速发展,城市人口的比重达到13.3%
_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及城市问题ppt课件

8
考点1 城市化及动力机制
1.标志:城市化的标志有三个, 如下图归纳:
9
特别注意: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是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而城市的人口和用 地规模则反映城市的发展是否合理
10
2.意义
项目
意义
人口 转化
城市能够创造出比较多的就业机会,大量吸收
农村剩余人口。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 逐渐转移
(3)对水圈的影响:城市的道路系统和生产、 生活活动设施使降水、径流、渗漏产生再分配, 使水质、水量和地下水运动发生变化。城市建设 过程破坏了原有的河网系统。
(3)再城市化:一些发达国家面对大城市中心区继续衰退的 状况,实施一系列城市复兴计划,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 术和第三产业,积极开发市中心衰落区,以吸引年轻的专业人 员和国内外移民到此居住,一大批中心城市在经历了前一时期 的低潮后,趋于复兴。
31
4.虚假城市化和滞后城市化 (1)虚假城市化:又称过度城市化,是指城市化水平明显超 过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的速度大大超过工业化的速 度,城市化不是建立在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一定水平之上,而 主要是依靠传统的第三产业来推动的。这种城市化的质量较低, 不利于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反而容易造成诸多城市病的发 生。 (2)滞后城市化:指城市化水平落后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 平的城市化发展模式。这种城市化发展模式不利于充分发挥城 市的集聚效应,对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及城市文明的普及都 具有严重的阻碍作用。
26
城市化发展阶段
特征
出现的问题
发展新趋势 出现的国家和地区
初期阶段
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较 慢
问题较少,处于城市化低水平时期
加速阶段
发展中国家中经
考点1 城市化及动力机制
1.标志:城市化的标志有三个, 如下图归纳:
9
特别注意: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是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而城市的人口和用 地规模则反映城市的发展是否合理
10
2.意义
项目
意义
人口 转化
城市能够创造出比较多的就业机会,大量吸收
农村剩余人口。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 逐渐转移
(3)对水圈的影响:城市的道路系统和生产、 生活活动设施使降水、径流、渗漏产生再分配, 使水质、水量和地下水运动发生变化。城市建设 过程破坏了原有的河网系统。
(3)再城市化:一些发达国家面对大城市中心区继续衰退的 状况,实施一系列城市复兴计划,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 术和第三产业,积极开发市中心衰落区,以吸引年轻的专业人 员和国内外移民到此居住,一大批中心城市在经历了前一时期 的低潮后,趋于复兴。
31
4.虚假城市化和滞后城市化 (1)虚假城市化:又称过度城市化,是指城市化水平明显超 过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的速度大大超过工业化的速 度,城市化不是建立在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一定水平之上,而 主要是依靠传统的第三产业来推动的。这种城市化的质量较低, 不利于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反而容易造成诸多城市病的发 生。 (2)滞后城市化:指城市化水平落后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 平的城市化发展模式。这种城市化发展模式不利于充分发挥城 市的集聚效应,对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及城市文明的普及都 具有严重的阻碍作用。
26
城市化发展阶段
特征
出现的问题
发展新趋势 出现的国家和地区
初期阶段
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较 慢
问题较少,处于城市化低水平时期
加速阶段
发展中国家中经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程课件

逐渐出现。
城市计划与设计
城市化过程中,城市计划与设计 成为重要手段,用于公道计划城
市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区。
城市经济结构
产业结构调整
城市化过程中,产业结构产生调整,第一产业比 重逐渐降落,第二、三产业比重逐渐上升。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城市化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由粗放型向集约 型转变,提高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发展公共交通
总结词
完善公共交通体系,提高公共交通服务 水平,缓解城市交通拥堵。
VS
详细描述
城市化进程中,应重视公共交通的发展, 完善公共交通网络布局,提高公共交通服 务质量和效率。同时,应鼓励市民选择公 共交通出行,减少私家车出行,从而缓解 城市交通拥堵问题。
推动住房保证
总结词
加大住房保证力度,满足市民基本住房需求 ,促进社会公平和谐。
04
城市化问题与挑战
城市人口膨胀
总结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人口数 量急剧增加,给城市基础设施、公共 服务、环境等方面带来巨大压力。
详细描述
城市人口膨胀导致城市人口密度过高 ,城市住房、交通、医疗、教育等方 面的供需矛盾加剧,影响了城市居民 的生活质量。
城市环境污染
总结词
城市化进程中,工业、交通、生活等污染源不断增加,对城市环境造成严重破 坏。
详细描述
城市化进程中,应重视住房保证工作,加大 政府对住房保证的投入力度,建设更多的公 共租赁住房和经济适用房,满足中低收入家 庭的住房需求。同时,应加强住房市场监管 ,遏制房价过快上涨,让更多市民享受到住 房保证的福利。
06
城市化案例研究
国际城市化案例
英国城市化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工业化和城市 化的国家之一,其城市化进程具有代 表性。英国城市化特点包括城市人口 迅速增长、城市规模扩大、城市数量 增加等。
城市计划与设计
城市化过程中,城市计划与设计 成为重要手段,用于公道计划城
市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区。
城市经济结构
产业结构调整
城市化过程中,产业结构产生调整,第一产业比 重逐渐降落,第二、三产业比重逐渐上升。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城市化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由粗放型向集约 型转变,提高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发展公共交通
总结词
完善公共交通体系,提高公共交通服务 水平,缓解城市交通拥堵。
VS
详细描述
城市化进程中,应重视公共交通的发展, 完善公共交通网络布局,提高公共交通服 务质量和效率。同时,应鼓励市民选择公 共交通出行,减少私家车出行,从而缓解 城市交通拥堵问题。
推动住房保证
总结词
加大住房保证力度,满足市民基本住房需求 ,促进社会公平和谐。
04
城市化问题与挑战
城市人口膨胀
总结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人口数 量急剧增加,给城市基础设施、公共 服务、环境等方面带来巨大压力。
详细描述
城市人口膨胀导致城市人口密度过高 ,城市住房、交通、医疗、教育等方 面的供需矛盾加剧,影响了城市居民 的生活质量。
城市环境污染
总结词
城市化进程中,工业、交通、生活等污染源不断增加,对城市环境造成严重破 坏。
详细描述
城市化进程中,应重视住房保证工作,加大 政府对住房保证的投入力度,建设更多的公 共租赁住房和经济适用房,满足中低收入家 庭的住房需求。同时,应加强住房市场监管 ,遏制房价过快上涨,让更多市民享受到住 房保证的福利。
06
城市化案例研究
国际城市化案例
英国城市化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工业化和城市 化的国家之一,其城市化进程具有代 表性。英国城市化特点包括城市人口 迅速增长、城市规模扩大、城市数量 增加等。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共26张PPT)

城市化的过程主要是由时间进程带来的城 市空间的变化。阅读P37教材图文,思考: 1. 是什么力量推动 了城市化的发展?
社会经济发展
2. 城市化还与哪些 进程有关系?
工业化进程 第三产业的发展
3. 世界城市化进程有何突出的特点? 明显加快
二、城市化动力机制
1. 城市化的动力:社会经济的发展
社会 经济 发展
虚假城市化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二元经济结构下形成的农村推 力和城市拉力的不平衡(主要是推力作用大于拉力作用),而政 府又没有采取必要的宏观调控措施。相当数量的发展中国家基 本上是这种城市化模式。如墨西哥的工业化化与经济发展水平 远远不如发达国家,但1993年其城市化水平已74%,明显高 于同期瑞士的60%、奥地利的55%、芬兰的62%和意大利的 67%。
二、逆城市化
是指城市市区人口尤其是大城市市区人口郊区化 、大城市外围卫星城镇布局分散化的城市化模式。所 谓“逆”并不是指城市人口的农村化,更不是指城市 文明和生活方式的农村化,而是指城市市区人口向郊 区迁移,大城市人口向卫星城迁移的倾向。造成逆城 市化的原因主要有大城市城区人口过于密集、就业困 难、环境恶化、地价房租昂贵、生活质量下降,引起 人口向环境优美、地价房租便宜的郊区或卫星城迁移 ;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城 区人口的外迁交通,通讯的现代化大大缩短了城市与 郊区的时空距离等。实际上,逆城市化不是城市化的 反向运动,而是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更高层 次的城市化。
城市化特点
原因
发
起步早
工业化早
达
新技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国 城市化水平高 使大量农村人口转为城市人口
家
出现逆城市化现 象
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
社会经济发展
2. 城市化还与哪些 进程有关系?
工业化进程 第三产业的发展
3. 世界城市化进程有何突出的特点? 明显加快
二、城市化动力机制
1. 城市化的动力:社会经济的发展
社会 经济 发展
虚假城市化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二元经济结构下形成的农村推 力和城市拉力的不平衡(主要是推力作用大于拉力作用),而政 府又没有采取必要的宏观调控措施。相当数量的发展中国家基 本上是这种城市化模式。如墨西哥的工业化化与经济发展水平 远远不如发达国家,但1993年其城市化水平已74%,明显高 于同期瑞士的60%、奥地利的55%、芬兰的62%和意大利的 67%。
二、逆城市化
是指城市市区人口尤其是大城市市区人口郊区化 、大城市外围卫星城镇布局分散化的城市化模式。所 谓“逆”并不是指城市人口的农村化,更不是指城市 文明和生活方式的农村化,而是指城市市区人口向郊 区迁移,大城市人口向卫星城迁移的倾向。造成逆城 市化的原因主要有大城市城区人口过于密集、就业困 难、环境恶化、地价房租昂贵、生活质量下降,引起 人口向环境优美、地价房租便宜的郊区或卫星城迁移 ;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城 区人口的外迁交通,通讯的现代化大大缩短了城市与 郊区的时空距离等。实际上,逆城市化不是城市化的 反向运动,而是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更高层 次的城市化。
城市化特点
原因
发
起步早
工业化早
达
新技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国 城市化水平高 使大量农村人口转为城市人口
家
出现逆城市化现 象
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课件2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课件
第二节
[学习目标定位]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特征和意义。 2.理解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3.掌握城市化的特点、城市化的地区差异及其成因。
自主学习区
一、城市化 1.概念:是指①_____ 人口 和②_________ 产业活动 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 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2.城市化标志
互动探究区
材料二
上海市用地变化示意图
互动探究区
材料三 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依据全国 2 749 个村庄调查提 供的资料,农村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村庄道路状况差,饮水困 难,公共文化薄弱,文化设施普遍较差,农村环境污染形势严 峻,农村自然灾害多发,社会保障堪忧,医疗资源严重缺乏, 教学质量问题严重。显然,中国目前的城乡差距,除了就业机 会、收入差距外,显然还有居住和生活条件的差距。这种差距 导致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出城市化的内涵。 (2)城市化的标志有哪些? (3)根据材料三概括出城市化的动力 (从农村的推力和城市的拉 力角度考虑)。 (4) 有人说 “ 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体现其社会发展水 平”。你认为有道理吗?
互动探究区
答案 (1)内涵:①人口城市化:人口向城市集聚;②地域城市
化:乡村地区变为城市地区。 (2)城市数量增多、城市人口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 口占总人口比重上升。
(3)农村的推力:农村就业面窄,收入低;农村医疗、教育等社 会服务短缺,社会保障程度低;交通条件差;农村环境质量差; 农村受自然灾害影响大。 城市拉力:城市就业机会多,收入高;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 化设施齐全;城市交通便捷等。
卫星城 和工业区。 _______
自主学习区
第二节
[学习目标定位]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特征和意义。 2.理解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3.掌握城市化的特点、城市化的地区差异及其成因。
自主学习区
一、城市化 1.概念:是指①_____ 人口 和②_________ 产业活动 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 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2.城市化标志
互动探究区
材料二
上海市用地变化示意图
互动探究区
材料三 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依据全国 2 749 个村庄调查提 供的资料,农村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村庄道路状况差,饮水困 难,公共文化薄弱,文化设施普遍较差,农村环境污染形势严 峻,农村自然灾害多发,社会保障堪忧,医疗资源严重缺乏, 教学质量问题严重。显然,中国目前的城乡差距,除了就业机 会、收入差距外,显然还有居住和生活条件的差距。这种差距 导致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出城市化的内涵。 (2)城市化的标志有哪些? (3)根据材料三概括出城市化的动力 (从农村的推力和城市的拉 力角度考虑)。 (4) 有人说 “ 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体现其社会发展水 平”。你认为有道理吗?
互动探究区
答案 (1)内涵:①人口城市化:人口向城市集聚;②地域城市
化:乡村地区变为城市地区。 (2)城市数量增多、城市人口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 口占总人口比重上升。
(3)农村的推力:农村就业面窄,收入低;农村医疗、教育等社 会服务短缺,社会保障程度低;交通条件差;农村环境质量差; 农村受自然灾害影响大。 城市拉力:城市就业机会多,收入高;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 化设施齐全;城市交通便捷等。
卫星城 和工业区。 _______
自主学习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同步新课标·地理
创新方案系列丛书
3.中国的城市化
(2)实质:既是乡村—城市的转型过程,又是城 市不断提升的过程。
(3)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的具体要求 ①城市化必须与 工业化 协调发展,相互促进。 ②合理利用 自一然、资城源市概,述切实保护人文资源,全 面实施 可持续发展 战略。 ③统筹城乡建设,完善 城镇体系 ,大中小城 市协调发展。 ④以人为本,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 善 人居环境 。
速度。其原因是我国实行了控制人口的计划生育 政
策,人口增长速度减缓,而同时改革开放促进了我国 经济的快速发展,使我国的城市化速度加快。
高中同步新课标·地理
创新方案系列丛书
(2)第五次人口普查时,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与第
三次人口普查时的城市化水平相比,提高了约 15
个百分点。
(3)由图可知我国城市化的主要特点是:城市化 水平较低,但推进速度较快 。
高中同步新课标·地理
创新方案系列丛书
[思考]为什么说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 衡量城市化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
提示:城市化包含了人口城市化和地域城市 化两个方面。但无论一、是城产市业概述上的由农业向非农业 转移,还是空间上的由乡村到城市的转移,均是 以人口由农村向城市的转变为根本的。
高中同步新课标·地理
[答案] (1)B (2)D
高中同步新课标·地理
创新方案系列丛书
1.城市化进程的时间差异 从世界各国的城市化进程来看,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 可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如下图所示:
一、城市概述
高中同步新课标·地理
创新方案系列丛书
2.城市化的空间差异 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导致发达国家 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差异明显(如下图所示):
高中同步新课标·地理
创新方案系列丛书
3.意义 (1)有利于城市与乡村的交流, 缩小 城乡发展 差距。 (2)有利于改善地区 产业结构 。 (3)有助于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率。 (4)使现代化大城市成为主要的科技创新基地 和 信息交流 中心。 (5)影响着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并提高乡村的 对外开放 程度。
一、城市概述
(1)图中直接表现出来的城市化的主要标志是( ) A.城市总人口增加 B.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C.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D.城市工业部门更齐全
高中同步新课标·地理
创新方案系列丛书
(2)从 1990 年到 2013 年该城市的工业部门大部
分由城区迁移到郊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加快郊区城市化 ②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
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
城市化过程能够卓有成效地带动广大农村 产业结构
的发展,有利于改善地区产业结构
高中同步新课标·地理
创新方案系列丛书
城市化有助于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率,工业化 工业
使城市化获得持续推进的动力
科技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信息化的推进,使现代化 大城市成为主要的科技创新基地和信息交流 中心,进而一提、高城区市概域述的整体发展水平
高中同步新课标·地理
创新方案系列丛书
[思考]我国推进城市化过程中,为什么要必须 保持合理的产业结构?
提示:如果产业结构不合理,劳动力就不能 顺利地从第一产业向一第、二城市、概三述产业转移,就会出 现“虚假城市化”或“滞后城市化”现象,制约 经济发展,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高中同步新课标·地理
创新方案系列丛书
创新方案系列丛书
二、城市化动力机制
三、城市化特点 1.发达国家的城市化 (1)特点:已推进到相对 成熟 的发展阶段, 城市化水平 高 。
高中同步新课标·地理
创新方案系列丛书
(2)存在问题:大城市过度扩张,市中心区的居 住环境渐趋恶化,城市居民陆续向外迁移。一些大 城市中心区表现出衰落 迹象。
2.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 (1)特点:总体水一平、城较市低概,述 但推进速度迅速。 (2)存在问题:各地区间城市化水平很不平衡, 出现了“ 虚假 城市化”和“ 滞后 城市化”现象, 城市生态破坏严重,人居环境质量下降。
创新方案系列丛书
高中同步新课标·地理
创新方案系列丛书
一、城市化 1.含义 城市化又叫城镇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 集聚、 乡村 地区转变为城市 地区的过程。 2.主要标志 (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持续上升 。 (2)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 二、三 产业逐渐转移。 (3)城市用地规模 不断扩大。
一、城市概述
高中同步新课标·地理
创新方案系列丛书
国家 类型
发达 国家
所处 阶段
后期 阶段
起步 时间
1.教材 P37 图 2-13
(1)1900 年世界城市化水平约13% ,2000 年世界 城市化水平达 48% 左右,20 世纪世界城市化水平在 不断 提高 。
(2)人口超过 100 万一的、城城市市概数述量不断 增加 ,在 1950~2000 年阶段增幅最快。
2.教材 P39 图 2-16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速度快于人口增长
高中同步新课标·地理
创新方案系列丛书
1.城市化的过程、表现及结果
一、城市概述
高中同步新课标·地理
创新方案系列丛书
2.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社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如下图所示:
一、城市概述
高中同步新课标·地理
创新方案系列丛书
3.城市化的意义
项目
意义
城市能够创造出比较多的就业机会,大量 人口转化 吸收农村一剩、城余市人概口述。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
③缓解城区日益严重一的、城环市境概述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高中同步新课标·地理
创新方案系列丛书
[解析] 第(1)题,对比两图可以明显看出 城市用地规模扩大。第(2)题,工业部门外迁必 然会加快郊区、乡村城镇化步伐,从而利于缩 小城乡差别。城区一污、城染市严概重述是推力,郊区基础 设施完善是拉力。
城市文化向乡村广泛地扩散和渗透,影响着 文化、
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并提高乡村的对外开 思想、
放程度。有利于城市与乡村的交流,缩小城 观念
乡发展差距
高中同步新课标·地理
创新方案系列丛书
推、拉力对城市化的促进作用
一、城市概述
高中同步新课标·地理
创新方案系列丛书
[例 1] 下图是我国某城市发展过程中 1990 年和 2013 年的比较图。读图回答(1)~(2)题。
创新方案系列丛书
3.中国的城市化
(2)实质:既是乡村—城市的转型过程,又是城 市不断提升的过程。
(3)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的具体要求 ①城市化必须与 工业化 协调发展,相互促进。 ②合理利用 自一然、资城源市概,述切实保护人文资源,全 面实施 可持续发展 战略。 ③统筹城乡建设,完善 城镇体系 ,大中小城 市协调发展。 ④以人为本,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 善 人居环境 。
速度。其原因是我国实行了控制人口的计划生育 政
策,人口增长速度减缓,而同时改革开放促进了我国 经济的快速发展,使我国的城市化速度加快。
高中同步新课标·地理
创新方案系列丛书
(2)第五次人口普查时,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与第
三次人口普查时的城市化水平相比,提高了约 15
个百分点。
(3)由图可知我国城市化的主要特点是:城市化 水平较低,但推进速度较快 。
高中同步新课标·地理
创新方案系列丛书
[思考]为什么说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 衡量城市化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
提示:城市化包含了人口城市化和地域城市 化两个方面。但无论一、是城产市业概述上的由农业向非农业 转移,还是空间上的由乡村到城市的转移,均是 以人口由农村向城市的转变为根本的。
高中同步新课标·地理
[答案] (1)B (2)D
高中同步新课标·地理
创新方案系列丛书
1.城市化进程的时间差异 从世界各国的城市化进程来看,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 可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如下图所示:
一、城市概述
高中同步新课标·地理
创新方案系列丛书
2.城市化的空间差异 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导致发达国家 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差异明显(如下图所示):
高中同步新课标·地理
创新方案系列丛书
3.意义 (1)有利于城市与乡村的交流, 缩小 城乡发展 差距。 (2)有利于改善地区 产业结构 。 (3)有助于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率。 (4)使现代化大城市成为主要的科技创新基地 和 信息交流 中心。 (5)影响着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并提高乡村的 对外开放 程度。
一、城市概述
(1)图中直接表现出来的城市化的主要标志是( ) A.城市总人口增加 B.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C.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D.城市工业部门更齐全
高中同步新课标·地理
创新方案系列丛书
(2)从 1990 年到 2013 年该城市的工业部门大部
分由城区迁移到郊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加快郊区城市化 ②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
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
城市化过程能够卓有成效地带动广大农村 产业结构
的发展,有利于改善地区产业结构
高中同步新课标·地理
创新方案系列丛书
城市化有助于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率,工业化 工业
使城市化获得持续推进的动力
科技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信息化的推进,使现代化 大城市成为主要的科技创新基地和信息交流 中心,进而一提、高城区市概域述的整体发展水平
高中同步新课标·地理
创新方案系列丛书
[思考]我国推进城市化过程中,为什么要必须 保持合理的产业结构?
提示:如果产业结构不合理,劳动力就不能 顺利地从第一产业向一第、二城市、概三述产业转移,就会出 现“虚假城市化”或“滞后城市化”现象,制约 经济发展,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高中同步新课标·地理
创新方案系列丛书
创新方案系列丛书
二、城市化动力机制
三、城市化特点 1.发达国家的城市化 (1)特点:已推进到相对 成熟 的发展阶段, 城市化水平 高 。
高中同步新课标·地理
创新方案系列丛书
(2)存在问题:大城市过度扩张,市中心区的居 住环境渐趋恶化,城市居民陆续向外迁移。一些大 城市中心区表现出衰落 迹象。
2.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 (1)特点:总体水一平、城较市低概,述 但推进速度迅速。 (2)存在问题:各地区间城市化水平很不平衡, 出现了“ 虚假 城市化”和“ 滞后 城市化”现象, 城市生态破坏严重,人居环境质量下降。
创新方案系列丛书
高中同步新课标·地理
创新方案系列丛书
一、城市化 1.含义 城市化又叫城镇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 集聚、 乡村 地区转变为城市 地区的过程。 2.主要标志 (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持续上升 。 (2)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 二、三 产业逐渐转移。 (3)城市用地规模 不断扩大。
一、城市概述
高中同步新课标·地理
创新方案系列丛书
国家 类型
发达 国家
所处 阶段
后期 阶段
起步 时间
1.教材 P37 图 2-13
(1)1900 年世界城市化水平约13% ,2000 年世界 城市化水平达 48% 左右,20 世纪世界城市化水平在 不断 提高 。
(2)人口超过 100 万一的、城城市市概数述量不断 增加 ,在 1950~2000 年阶段增幅最快。
2.教材 P39 图 2-16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速度快于人口增长
高中同步新课标·地理
创新方案系列丛书
1.城市化的过程、表现及结果
一、城市概述
高中同步新课标·地理
创新方案系列丛书
2.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社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如下图所示:
一、城市概述
高中同步新课标·地理
创新方案系列丛书
3.城市化的意义
项目
意义
城市能够创造出比较多的就业机会,大量 人口转化 吸收农村一剩、城余市人概口述。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
③缓解城区日益严重一的、城环市境概述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高中同步新课标·地理
创新方案系列丛书
[解析] 第(1)题,对比两图可以明显看出 城市用地规模扩大。第(2)题,工业部门外迁必 然会加快郊区、乡村城镇化步伐,从而利于缩 小城乡差别。城区一污、城染市严概重述是推力,郊区基础 设施完善是拉力。
城市文化向乡村广泛地扩散和渗透,影响着 文化、
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并提高乡村的对外开 思想、
放程度。有利于城市与乡村的交流,缩小城 观念
乡发展差距
高中同步新课标·地理
创新方案系列丛书
推、拉力对城市化的促进作用
一、城市概述
高中同步新课标·地理
创新方案系列丛书
[例 1] 下图是我国某城市发展过程中 1990 年和 2013 年的比较图。读图回答(1)~(2)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