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整理环境科学概论含答案教学文稿

最新整理环境科学概论含答案教学文稿
最新整理环境科学概论含答案教学文稿

一、填空题

1、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 卡逊在研究了美国使用杀虫剂所产生的危害之后,出

版了《寂静的春天》。

2、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包括: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

3、影响近地层空气质量的因子主要包括:污染源因子、气象因子和地形因子。

4、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是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类群。

5、按监测目的分,环境监测分为:监视性监测、特定目的的检测和研究性检测。

6、典型物理污染包括:噪声污染、电磁辐射、光污染、放射性污染和热污

染。

7、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环境先恶化后改善的情况,称为环境库兹涅

兹曲线。

8、按照处理原理除尘装置主要分为机械除尘、湿式除尘、过滤除尘和电除尘。

9、根据不同的原则,环境划分也不同。按环境主体,环境可分为_人类环境__和__生物环境__。

10、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能量在流动过程中,数量逐级__递减_;二是能量

流动是___不循环____的,__不可逆_____的。

11、根据大气的物理性质差异和垂直运动状况,可将大气圈分为五层,分别是__对流层______、

__平流层_____、__中间层____、___热成层_____和____逸散层___。

12、大气是由多种气体、水汽、__液体颗粒______和__悬浮固体杂质______组成的混合物。其组

分可分为___稳定组分_____和___不稳定组分____。

13、人工环境根据空间分布特点可分为___点状环境_、___面状环境__和___线状环境___。

14、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损害包括_引起呼吸道疾病_、____致癌____、_传染病暴发流行____

和_损伤遗传物质_。

15、水中所含的杂质,按其在水中的存在状态可分为三类:_悬浮物____、__胶体__、___溶解物

_____。

16、水体中的污染物按其种类和性质一般可以分为四大类,即__无机无毒物_、_无机有毒物____、

__有机无毒物__和___有机有毒物___。

17、土地退化包括_土地荒漠化_______、__土地盐碱化______、___土壤污染_____三种形式。

18、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目标是追求__、质量和效率_____;生态—环境—资源目标是强调为使系

统达到良性循环,发展必须有限制,要与__自身承载力_____相协调;社会目标是实现__社会公平_,人口适度增长。

19、可持续发展强调发展的__公平性原则_____、__可持续性原则___、__共同性原则___和_需求

性原则_____原则。

20、粒径大于10 μm的粉尘在重力作用下可以降落,被称为__降尘_____;粒径小于或等于10 μm

的粉尘重量轻,被称为___飘尘____,在大气中呈悬浮状态,可通过呼吸道被人吸入体内。

21、水循环的基本类型包括海上内循环、__海陆间循环_____和__陆上内循环_____。

22、每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所占的位置称为__生态位_____。

23、环境物理污染包括噪声污染、电磁辐射、光污染、放射性污染和热污染。

24、污染物在河流水体中的分散作用有三种方式:__分子扩散、_湍流扩散__和__弥散_____。

25、水中无机化合物迁移转化的主要方式有:__离子交换__、__混凝沉淀_和__活性炭过滤_____。

26、光化学反应可以分为光分解反应_反应和_光氧化反应____反应两大类。

27、大气中常见的二次污染物有__氮氧化物___、__碳氧化物__、__臭氧_、醛类和过氧乙酰硝酸

酯(PAN)等。

28、常用的水体污染指标有___水温____、___PH值____、___透明度____等。

29、环境监测技术包括__采样技术____、__样品预处理技术___、__测试技术____和___数据处理

技术___。

30、以环境容量为依据的总量控制称为_容量总量控制______。

二、名词解释:

1、环境: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

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2、环境问题:所谓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

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

3、环境承载力:是衡量地球承载力以及人与环境和谐程度的重要指标,是指在一定时期、范围

下,维持人类-环境系统稳定,人类活动不引起环境功能破坏发生质的改变的能力,其实质是在维持人与环境和谐的前提下,人类-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的阈值。

4、大气圈:大气圈是地球表面由各种气体、水体和多种悬浮物及其他杂质组成的复杂流体系统,

是生命活动长期参与作用的结果。

5、土壤圈:土壤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在地球表面形成了一个断断续续的圈层——土壤圈。

6、生物圈: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7、物质循环:生态系统之间矿物元素的输入和输出,以及它们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之间和

生物间的交换称为物质循环。

8、生态效率:指各能量参数在各营养级之间及内部传递与转化的效率。

9、城市化:城市化是指:1工业化导致城市人口的迅速增加。2单个城市地域的扩大及城市关系

圈的形成和变化。3形成城市特有的生活方式、组织结构和文化。4拥有现代市政服务与管理系统。5具有一定量的流动人口。.

10、城市人口承载力:指在一定条件下,城市生态系统所能维持的最高人口数量。

11、环境容量:环境容量是指在确保人类生存、发展不受危害、自然生态平衡不受破坏的前

提下,某一环境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值。

12、环境自净:环境自净是环境内在的一种自动消除污染物,使之达到净化的机能。

13、环境背景值:也称自然本底值,是指在不受污染的情况下,环境组成的各要素,如大气、水

体、岩石、土壤、植物、农作物、水生生物和人体组织中与环境污染有关的各种化学元素的含量及其基本的化学成分。它反映环境质量的原始状态。

14、PM2.5:细颗粒物指环境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

15、PM10:可吸入颗粒物,通常是指粒径在10微米以下的颗粒物的总称,又称PM10。

16、可持续发展:每一代人在满足本代人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同时,应使资源和环境条件保持相对

稳定,以便持续供给后代。

17、生态足迹:生态足迹是用来度量满足一定人口需求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土地和水域的面积。

18、土壤污染: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产生土壤环境质量现存的或潜在的恶化,对生

物,水体、空气或和人体健康产生危害或可能有危害的现象。

19、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生态系统从大、水和土壤等环境中获得营养物质,通过绿色植物吸收,

进入生态系统,被其他生物重复利用,最后,通过分解者,再归还于环境,这就是物质循环,也称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20、环境生态学:环境生态学是伴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而出现和发展的综合性交叉学科,其

根本目的就是维护和改善生物圈特别是生态系统健康并发挥正常的服务功能。

21、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就是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地进行物

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是生态学的基本功能单位。

22、生态平衡:在一定时期内,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都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这种平衡

状态就叫生态平衡。

23、生态因子:生态因子指对生物有影响的各种环境因子。

24、种群: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25、生物入侵:生物入侵指因为人类的活动有意或无意的将产于外地的生物引到本地,这些生物

快速地进行生长繁衍,危害本地的生产和生活,改变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很大的危害。

26、生物多样性:指各种生命形式的资源,它包括数百万种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各物种所拥

有的基因和由各种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生态系统,以及它们的生态过程。

27、逆温:在大气边界层内,由于气象和地形等条件的影响,有时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

的现象,称为逆温。

28、城市热岛效应: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因大量的人工发热、建筑物和道路等高蓄热体及绿地

减少等因素,造成城市“高温化”。

29、噪声污染:通常把干扰人们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也即人们不需要听到或对人体有害的

声音称为噪声。噪声危害主要表现在影响交谈通信,是听力结构受损,干扰睡眠,对人体生理心理产生影响。

30、光污染:光污染是指各种光源过量地辐射,对周围环境、人类活动和生产环境造成影响的现

象。

31、热污染:热污染是指由日益现代化的人类生产活动中排放的各种废热所导致的环境污染。

32、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是指一类具有半挥发性、难降解、高脂溶性等理化性质,可进行远距离

甚至全球尺度的迁移扩散,并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积累,对人体和生态环境产生毒性影响的有机污染物。

33、光化学烟雾:含有氮氧化物和烃类化合物的大气,在阳光中紫外线的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

所生成的臭氧醛、酮、过氧乙酰硝酸酯(PAN)等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

34、生物富集:有些物质在生物体内不易降解,可以在生物体内以原来的形态或其他形态长时间

存在,污染物生物吸收的数量远远大于分解的数量,结果导致这类物质在生物体内大量堆积。

35、生物放大:指在同一食物链上,生物富集系数随营养级数提高而逐渐增大的现象。

36、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将清洁生产和废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经济,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过程中,其在本质上就是一种生态经济。

37、COD:化学需氧量,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氧化1L水样中还原性物质所消耗的氧化剂的量,

以氧的浓度(mg/L)表示。

38、BOD:生化需氧量,(目前,常以培养5天的耗氧量来反应有机物的污染情况。)

39、TOC:总有机碳,是以碳的含量表示水体中有机物总量的综合指标之一。

40、环境监测:环境监测就是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的污染因子及反映环境质量的环境因子的测定,

并与环境标准进行比较,评价环境质量并确定其变化趋势。

41、环境质量标准:是为保障人群健康、维护生态环境和保障社会物质财富,并考虑技术、经济

条件,对环境中有害物质和因素所作的限制性规定。国家环境质量标准是一定时期内衡量环境优劣程度的标准,从某种意义上讲是环境质量的目标标准。

42、环境评价:环境评价是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质量评价的简称。从广义上说,环境评价是对环

境系统状况的价值评定、判断和提出对策。

43、环境规划:环境规划是指为使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把社会-经济-环境作为一个复合生

态系统,依据社会经济规律、生态规律和地学原理,对其发展变化趋势进行研究,而对人类自身活动和环境所作的时间和空间上的合理安排。

44、水体富营养化:水体富营养化是指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

进入湖泊、河湖、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45、温室效应:正是由于大气中的某些物质具有允许太阳短波辐射通向地表,而部分吸收地表长

波辐射的特性,才使它具有与温室中玻璃相类似的温室效应。

46、酸雨:由于人类大量使用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燃烧后产生的硫氧化物(SOx)和氮氧化物

(NOx),在大气中经过复杂的化学反应,形成硫酸和硝酸气溶胶,或为云、雨雪、雾捕捉吸收,降到地面成为pH值低于5.6的降水。

47、固体废物:固体废物是指人类在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动产生的,在一定时间和地点

无法利用而被丢弃的污染环境的固体、半固体废弃物质。

48、环境标准体系:环境标准体系是各个具体的环境标准按其内在的联系组合组成的科学的整体

系统。

49、清洁生产:清洁生产是一种新的创造性的思想,该思想将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持续应用于生

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以增加生态效率和减少人类环境的风险。

50、公众参与:公众参与是指针对一个特定的事项,公众、厂家与政府机构等不同利益团体之间,

在法律所赋予的权利和义务范围内,为达成一致的共识与共同的目标所衍生出一系列的联系、协调、沟通、妥协等双向对话、双向交流的行为活动与过程。

三、简答题

1、简述环境的特性?

环境具有整体性(环境中各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区域性(由于经纬度差异,地球热量和水分分布不同,不同时空尺度下区域生态环境特征变化大,各地方具有差异)、相对稳定性(环境系统具有一定抗干扰的自我调节能力)、滞后性(自然环境受到外界影响后,其产生的变化往往是潜在的和滞后的)和脆弱性(来自宇宙的影响,如太阳耀斑。来自人类的影响)。

2、环境科学具有哪些特点?

强调研究对象的整体性,把人类与环境系统看作是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

3、简述人类对水圈的影响。(直接影响、间接影响)

直接影响:大量开采利用地下水,直接导致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甚至地下含水层枯竭,间接导致地面沉降,过度不合理开发利用地表水,引起湖泊消失,河水断流和河口等湿地退化

间接影响:修建大型水库,易出发地震,淹没农田,影响农业发展,改变河流入海口生态环境,打破原有生态平衡,河流渠道化,影响水生生态系统,水体过度利用,破坏原有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

4、简述物质循环的特点和类型。

特点:物质在生态系统中作循环式运动。

物质循环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类型:水循环、气体型循环、沉积型循环、有毒有害物质循环

5、简述我国城市环境的特点。

(1)人口数量、密度大(2)城市环境组成独特、结构复杂、功能多样(3)城市环境限制因子多,人与自然、城市与周边地区矛盾集中(4)形成特殊的城市景观

6、简述我国农村环境现阶段特征。

(1)土地、草原和林地退化现象普遍,水土流失面积、侵蚀强度和危害程度在部分地区呈加剧趋势。(2)原始和落后的生产观念和生活方式与现代生产方式和技术之间的冲突,加剧了农村环境的恶化。(3)城市、乡镇和农村的巨大差距,造成系统间交流的不平衡,自然资源和生产、生活资料源源不断地流向城市,而各种环境污染和废物却不断地向乡镇和农村转移。大气、水、土壤、固体废物以及物理性污染物全面影响着农村的环境安全。(4)环境问题使得农村贫困化问题的解决更为复杂。

7、简述环境问题的实质。

环境问题的实质是人与环境关系的失调,是人与自然关系不协调造成的对生态系统平衡关系的破坏,是人口、经济、社会、环境未能协调发展引起的问题,是人堆自然规律的忽视和不尊重。

8、水环境污染问题包括哪几类?

地表单水污染、海洋污染、地下水污染

9、简述生态破坏带来的环境污染。

荒漠化(人口增长迅速,生产方式落后,资源不合理利用,地理环境因素,异常气候因素)、生物多样性破坏(人口急剧增加,资源不合理开发,环境污染)

10、简述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危害。

大气中有毒气体和烟尘通过呼吸道作用于人体。水体和土壤中的毒物,主要以饮用水和食物形式经过消化道被人体吸收。一些脂溶性的毒物,以及能与皮肤的脂酸根结合的毒物经皮肤被人体吸收。毒物进入人体后,技能通过代谢排泄或蓄积在一些与毒性作用无关的组织器官里以改变毒物的质和量。当毒物计量超过人体正常负荷量时,机体动用代偿适应机制,使机体保持稳定,暂时没有症状,如果继续增加剂量,机制失调,出现临床症状甚至死亡。

11、什么是环境安全,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环境安全是指与人类生存、发展活动相关的生态环境及自然资源处于良好的状况或未遭受不可恢复的破坏。

主要内容是生态安全、食品安全、健康安全、资源安全。

12、何谓全球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哪些?

全球环境问题,也称国际环境问题或者地球环境问题,指超越主权国国界和管辖范围的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破坏问题。

1.全球变暖

2.臭氧层破坏

3.生物多样性减少

4.酸雨蔓延

5.森林锐减

6.土地荒漠化

7.大气污染

8.淡水资源枯竭与污染

9.海洋污染10.城市垃圾污染

13、简述臭氧层耗竭的潜在威胁。

臭氧层破坏会使其吸收紫外辐射能力大大减弱,导致其到达地表的强度增加,给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危害。会威胁生态系统的安全,损害人体健康,破坏陆生植物,干扰水生生态系统,影响生物化学循环,家中酸雨危害,降低大气环境质量,缩短建筑、电线电缆等使用寿命,使高分子材料变化变质,导致对流层的大气化学过程更加活跃,危害人类生存环境,影响全球及区域气候变化,加速全球变暖。

14、水资源安全包括哪几个方面?

粮食安全的最低用水基本生活用水生态用水

15、简述人类不同时期出现的环境伦理观。

中国古代倡导天人合一观,18世纪马尔萨斯的人地矛盾观,工业文明时代人类中心论,面对工业文明所带来的种种严酷现实提出生物中心论,地球整体论,现代代际均等的伦理观,再有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观。

16、简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和基本原则。

目标是世世代代持续的经济繁荣,社会公平和环境优美,是经济、社会、环境三位一体协调统一的发展。经济目标是追求质量和效率。生态-环境-资源目标是强调为使系统达到良性循环,发展必须有限制,要与自身的承载力相协调。社会目标是实现社会公平,人口适度增长。基本原则是公平性原则、可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需求性原则。

17、简述大气污染物的种类及危害

含硫化合物、含氮化合物、有机化合物、含碳化合物、卤素化合物、氧化物、悬浮颗粒物、其他有毒有害物质。会引起呼吸道、心肺等方方面疾病,还有引起心血管、中枢神经、呼吸系统等慢性病变和癌症,还能引起生物性污染。

18、水体净化的类型有哪些?

物理净化、化学净化、生物净化

19、什么是生物多样性,其组成和意义?

生物多样性指各种生命形式的资源,它包括数百万种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各物种所拥有的基因和由各种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生态系统,以及它们的生态过程。直接价值为人类所直接利用的生物资源,间接价值在于调节气候、稳定水文、保护土壤,还有美学、文化价值,以及旅游资源。

20、什么是生物多样性?保护途径有哪些?

生物多样性指各种生命形式的资源。

保护途径: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加强教育与法制管理、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科学研究,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律和政策。

21、污染物在大气、水和土壤中可能发生哪些迁移行为?

可以通过挥发、扩散、混合、沉降、凝聚、吸附、溶解、沉淀、水解、配位、氧化、还原、光化学反应以及生物吸收、积累、代谢和降解等作用,实现其在环境中的迁移和转化。污染物可以在单一环境要素圈中迁移转化,也可以超越圈层界限实现多介质迁移转化。

22、简述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主要污染特征。

具有持久性、生物累积性、半挥发性、高毒性

23、水体环境中存在哪些氧化剂和还原剂。

氧化剂:Fe(Ⅲ)、Mn(Ⅳ)、S(Ⅵ)

还原剂:Fe(Ⅱ)、Mn(Ⅱ)、S(-Ⅱ)和各种各样的有机化合物。

24、环境经济手段有哪些?

一般来说,环境经济手段可分为收费、补贴、押金、建立市场、强制刺激五大类型。

25、赤潮成因及其对海洋环境造成的危害。

成因:它是由海藻家族中的赤潮藻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爆发性地增殖造成的。

危害:破坏生态平衡,导致海洋生物死亡不能正常生长,破坏渔业,食用赤潮区域内海生物影响人体健康。

26、环境监测的要求和特点。

要求:要准群可靠,又能科学全面地反映实际状况。要求要具有代表性、完整性、可比性、准确性、精密性。

特点:具有综合性、连续性、追踪性。

27、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的三大原则是什么?

要求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

28、简述土壤污染特征及其防治措施。

特征:具体累积性、不可逆转性、难治理、高辐射。

措施:加强污染土壤的源头控制管理、(化学改良)使用化学抑制剂、(生物改良)种植费实用性植物或引入具有特殊作用的微生物来净化土壤

29、环境标准的类型和作用

类型: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污染控制标准)、环境方法标准、环境标准物质标准、环保仪器、设备标准。

作用:为了保护人群健康,防治环境污染和维护生态平衡,对有关技术要求所作的统一规定,它在我国环保工作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0、简述环境保护中公众参与的重要性。

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形成环境保护的社会需求、提高政府决策质量的需要、增强公众自身的环境意识。

四、论述题(自行发挥,仅供参考,没有标准答案,仅为个人理解摘录)

1、近几年,北京频繁出现雾霾天气,什么是大气污染?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指数由哪些污染物指

标构成?影响近地面空气质量的因子有哪些?从环境与发展的角度看,如何应对?

大气污染:(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定义)大气污染通常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引起某种物质进入大气,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了足够的时间并因此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危害了环境的现象。

指标: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臭氧、PM10、PM2.5

因子:污染源因子(污染源特点及其分布、排污设施种类、燃料种类、烟囱高度等等)、气象因子(气温的垂直分布、水平温度场、特殊气象、对流混合层厚度等等)、地形因子(下垫面粗糙度、地形地貌、局地环流、城市热岛等)P158

应对(:要治理雾霾、改善空气质量,首要任务是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持续发展三者协调发展为原则,从依法治理、压减燃煤、严格控车、转变发展方式、科技引领、强化管理、联防联控等方面采取综合措施,才能有效治理雾霾,长期改善空气质量,提升人民的幸福感和自豪感。

首先,完善立法,制定空气清洁法等法律法规。

第二,针对不同城市查找产生雾霾的主要因素及各自占比,对占比较大的因素有针对性地提出治理方案。通过源解析,监测并找出各大城市污染清单,针对主要矛盾相应地提出解决方案。

第三,政府运用宏观调控手段,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实现雾霾治理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借鉴世界上有效治理雾霾国家的先进经验和科学技术,实现科技治理。发达国家治理雾霾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经验,控制煤炭消费总量、提高天然气的使用量;开发和应用新能源,发展核电、可再生能源等替代能源;用科技手段中和PM2.5中的部分有毒物质;运用人工降雨、物理和化学措施来改善空气质量等,都是不错的治理思路或措施。我们可以综合使用,以达到最佳治理效果。

第五,发动社会公众为雾霾治理贡献力量。发动公众从我做起,增强社会责任感,建立由政府、社会、企业、个人组成的联控机制,共同参与雾霾治理;增强公众环境意识,改变个人生活方式,提倡绿色消费、绿色出行,少用空调、一次性用品,对垃圾分类收集等,同呼吸、共努力,做出个人应有的贡献。

2、众所周知,从南极的企鹅到北极的北极熊的体内都检测到了农药DDT,试分析环境有哪些特

性?污染物迁移、转化的方式和途径?人类如何应对这类持久性有机污染?

(书P6)特性:具有整体性、区域性、相对稳定性、环境变化的滞后性、环境具有脆弱性

迁移转化方式途径:可以通过挥发、扩散、混合、沉降、凝聚、吸附、溶解、沉淀、水解、配位、氧化、还原、光化学反应以及生物吸收、积累、代谢和降解等作用,实现其在环境中的迁移和转化。污染物可以在单一环境要素圈中迁移转化,也可以超越圈层界限实现多介质迁移转化。

应对:我们应当努力禁止POPs(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生产和使用,寻找替代品,严格管理和控制垃圾废物的焚烧,加强POPs在环境中的降解、迁移转化和归宿的研究力度,对已经受到污染的土壤、水体等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理,同时寻找更加有效的治理方法,建立良好的POPs预测模型,进行生物效应研究和生态风险的评价,做好新产品的毒性研究和安全性评价,谨防新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出现和累积。

3、结合自己的观点或亲身经历,试论人类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书P63-69及自行百度

4、结合自己的观点或亲身经历,试论人类发展对环境影响?书69-81及自行百度

环境科学基础教学探索-环境科学论文-工业论文

环境科学基础教学探索-环境科学论文-工业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摘要]环境科学是我校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必修的基础课之一。本文从分析教材入手,选择了适合该专业学生的教材,构建了相应的教学内容体系,并在教学模式上做了一些探索。 [关键词]环境科学基础;教学探索 为解决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这两大国民经济发展面临的根本问题,国家于2010年批准设立了一个新兴交叉学科专业——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环境科学基础是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重要基础课,该课程涉及面广,既有化学、生物学、生态学、工程学、法学、社会学等自然科学的知识,又有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的知识[1]。而且由于该学科发展极为迅速,课程内容的理解差异较大,如何紧跟时代发展

的步伐,全面体现该课程的科学内涵,是环境科学基础教学中应该时刻思考的问题。 1教材的选择 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国内陆续出版了多部关于环境科学的教材,比如师范大学刘培桐主编的《环境学概论》、清华大学何强主编的《环境学导论》、中山大学唐永銮主编的《环境学导论》、东北师范大学盛连喜主编的《现代环境科学导论》、南京大学左玉辉主编的《环境学》等。其中刘培桐主编的《环境学概论》被多家院校选为教材,因为该书理论体系较完整,既包括环境污染,环境评价、环境规划,又涵盖人口、资源、能源与环境的关系等内容。何强主编的《环境学导论》是以环境问题为导向,更偏重于环境问题的具体解剖和解决技术。唐永銮主编的《环境学导论》比较重视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有一定深度,较适合研究生教学。盛连喜主编的《现代环境科学导论》则以生态环境为主线,淡化了环境污染问题。左玉辉主编的《环境学》引入了人居环境和景观环境,在基本原理上有所突破[2]。1992年环境与发展大会以后,可持续发展思想得到普遍接受。关于

环境科学概论考研重点

第二章 1.大气的结构组成? 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逸散层。 2.什么是大气污染,大气污染的来源有哪些? 大气污染是指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程度,一致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体,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 大气污染来源: 天然污染物:1.火山喷发2.森林火灾3.自然尘4.森林植物释放5.海浪飞沫 人为污染物:1.燃料燃烧2.工业生产过程排放3.交通运输过程排放4.农业活动排放 3.什么是大气污染物,主要的大气污染物有哪些? 大气污染物系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排入大气的并对环境或人产生有害影响的那些物质。 主要的大气污染物:1.气溶胶状态污染物(总悬浮颗粒物(TSP),飘尘,降尘,可吸入粒子(IP) )2.硫氧化合物 3.氮的氧化物 4.碳的氧化物5.碳氢化合物6.有机化合物7.卤素化合物8.其它放射性物质和臭氧。 4.什么是光化学烟雾? 含有氮氧化合物和烃类的大气在阳光中紫外线的照射下发生反应的产物及反应物的混合物被称为光化学烟雾。 5.主要大气污染物的控制技术? 1.烟尘控制技术 2.二氧化硫净化技术 3.汽车尾气的催化净化 第三章 思考题: 1.什么叫水循环,其成因是什么?水循环包括哪几个阶段? 地球上的水,在太阳辐射能和地心引力的相互作用下,不断地从水面、陆面和植物表面蒸发,化为水汽升到高空,然后被气流带到其他地区,在适当的条件下凝结,又以降水的形式降落到地表形成径流。水的这种不断蒸发、输送、凝结、降落的往复循环过程,就叫做水循环。 水循环的成因:内因水的三态(气态、液态、固态)在常温常压条件下的相互转化 外因太阳辐射和地心引力 水循环包括阶段:蒸发,输送,凝结,降落,渗流,径流。 2.请用文字和公式的形式表达水量平衡的概念? 通过水的循环包括蒸发,降水,渗流,及径流,地球上的水不断循环往复在全球范围内蒸发与降水总量是平衡的。 +△w= 收入-支出 3.天然水的化学组成主要包括哪几类?天然水中的主要离子有哪些?什么叫溶解氧? 天然水的化学组成:1.溶解气体天然水中的溶解气体主要有氧、氮、二氧化碳、硫化氢、甲烷等。 2.主要离子:Cl-、SO42-、HCO3-、CO32-、Ca2+、Mg2+、Na+、K+。 3.生物生成物质生源物质在水中以离子或胶体的形式存在,NH4+、NO3-、NO2- 、PO43-、HPO42-、H2PO4-。 4.胶体无机胶体物质主要是铁、铝和硅的化合物,有机胶体物质主要是植物或动物腐烂和分解而生成的腐殖物。5.微量元素 6.固体悬浮物质。 溶解氧:溶解在水中的氧称为溶解氧(DO) 4.试分析影响河水,湖水,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因素。 河水:1.受河流集水面积内被侵蚀的岩石性质影响,2.受河流的流动过程中补给水源成分影响。3.受流域面积地区的气候条件的影响。4.受生物活动影响。 5.什么叫水体污染?什么叫水体的自净化能力,其自净化机制是什么? 水体污染:当污染物进入河流、湖泊、海洋或地下水等水体后,其含量超过了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使水体水质和水体底质的物理、化学性质或生物群落组成发生变化,从而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和使用功能的现象,被称作为水体污染。 水体的自净化能力:广义定义指受污染的水体经物理、化学与生物作用,使污染的浓度降低,并恢复到污染前的水平;狭义定义是指水体中的氧化物分解有机污染物而使水体得以净化的过程。 净化机制:物理净化(物理过程)是指污染物质由于稀释、扩散、沉淀和混合等作用,而使污染物质在水体中浓度降低的过程。

环境科学概论考试试题全

名词解释 1. 环境问题の概念 广义:由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の生存和发展の一切客观存在の问题。 狭义:由于人类の生产和生活活动,使自然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の一切问题。2. 大气恒定组分:在地球表面上任何地方(约90 km以下の低层大气)其组成几乎是可以看成不变の成分。主要由氮(78.09%)、氧(20.94%)、氩(0.93%)组成,这三者共占大气总体积の99.96%。此外,还有氖、氦、氪、氙、氡等少量の稀有气体。 3.大气污染:大气中一些物质の含量超过正常本底含量,以至破坏人和生态系统の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の现象。 4.TSP:总悬浮颗粒物,悬浮于空中,粒径为0.02~100μmの颗粒物。 5.PM2.5:可入肺颗粒物,悬浮于空中,粒径小于等于2.5μmの颗粒物。6.干洁空气:自然大气(不包括不定组分)中除去水汽、液体和固体杂质外の整个混合气体,即大气组成中の恒定组分和可变组分中の二氧化碳和臭氧,简称干空气 7.光化学反应:一个原子、分子、自由基或离子吸收一个光子引起の反应。 8. 水体:地表水圈の重要组成部分,指の是以相对稳定の陆地为边界の天然水域,包括有一定流速の沟渠、江河和相对静止の塘堰、水库、湖泊、沼泽,以及受潮汐影响の三角洲与海洋。 9.水体污染:污染物进入水体中,其含量超过水体の自然净化能力,使水质变坏,水の用途受到影响。

10.水体富营养化:通常是指湖泊、水库和海湾等封闭性或半封闭性水体,由于生物营养元素の增加,促进藻类等浮游生物の异常增殖,使水质恶化の现象,是一种生态异常现象。这种现象在江河、湖泊中称为“水华”,在海洋上称为“赤潮”。 11.生物化学需氧量(BOD) 定义:在好氧条件下,水中有机物由好氧微生物进行生物氧化,一定时间内单位体积水中有机污染物所消耗の氧量,测定结果以氧含量表示,单位为mg/L。 12.化学需氧量(COD) 定义:在一定条件下,由强氧化剂(重铬酸钾)对水中有机物进行氧化,1升水样中还原性物质所消耗の氧化剂量换算成氧气量即为化学需氧量,测定结果以氧含量表示,单位为mg/L。 13.氧垂曲线:水体受到污染后,水体中の溶解氧逐渐被消耗,到临界点后又逐步回升の变化过程。 14.环境背景值:环境中诸要素,如大气、水体、土壤以及植物、动物和人体组织等在正常情况下,化学元素の含量及其赋存形态。 15.土壤净化:土壤本身通过吸附、分解、迁移、转化,而使土壤中污染物の浓度降低或消失の过程。 16.潜性酸度:指土壤中交换性氢离子、铝离子、羟基铝离子被交换进入溶液后引起の酸度,以100g烘干土中H+の摩尔数表示,包括交换酸和水解酸。 17.土壤污染:污染物进入土壤并在土壤中不断累积,当其达到一定数量

环境科学概论期末复习范围

1、简要了解八大公害事件的地点和污染物。(P9) (1)马斯河谷烟雾事件:污染物——烟尘、SO2;1930、12 (2)多诺拉烟雾事件:污染物——烟尘、SO2;1948、10 (3)伦敦烟雾事件:污染物——烟尘、SO2;1952、12 (4)洛杉矶化学烟雾事件:污染物——光化学烟雾;5-11月 (5)水俣事件:污染物——甲基苯;1953开始发现 (6)富山事件(骨痛病):污染物——镉;1931——1972、3 (7)四日事件:污染物——SO2、煤尘及重金属粉尘;1970年 (8)米糠油事件:污染物——多氯联苯;1968年 2、目前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有哪些?(P11) 酸雨、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危险废物越境转移、生物多样性锐减、海洋污染、水资源紧缺、土地荒漠化、森林锐减、大气污染等 3、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主要任务。(P14) 研究对象——以“人类--环境”系统为其特定的研究对象 主要任务——(1)探索全球范围内环境演化的规律(基础) (2)揭示人类活动同自然生态之间的关系(研究核心) (3)探索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的影响(长远目标) (4)研究区域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综合防治技术和管理措施 4、了解近几年世界环境日(6.5)的主题及意义。 2008年:促进低碳经济 中国主题:绿色奥运与环境友好型社会 意义:宣传绿色奥运和生态文明理念,倡导人人参与环境保护,促进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为成功举办绿色奥运、共建环境友好型社会贡献力量。 2009年:地球需要你,团结起来应对气候变化 中国主题:减少污染——行动起来 意义:旨在引导公众关注污染防治,积极参与到节能减排工作中来。 2010年:多样的物种,唯一的地球,共同的未来 中国主题:低碳减排〃绿色生活 意义:旨在向人们传递低碳生活理念,提高公众环保意识,使每一个公民、每一个家庭都成为环境保护的宣传者、实践者、推动者,自觉节俭消费,崇尚绿色生活,为低碳减排贡献力量。 2011年:森林,大自然为您效劳旨在配合联合国国际森林年,强调森林的生态价值,提高人们森林保护意识。

环境科学概论试卷B卷及答案

环境科学概论试卷B卷及答案 环境科学概论试卷(B卷)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多选) 1、那两种汞化物毒性最大1.4 (1)HgO (2) Hg2C12 (3) Hg (4) Hg (CH3) 2 2、生态工程的特点与优势1. 2⑴资源低消耗(2)成本多效益(3)设计多样化(4)工程人为化3、全球环境变化中次生环境问题1. 3 (1)酸雨污染(2)水土流失(3)生物多 样性锐减(4)海洋资源保护 4、复合污染生态效应机制1.4 (1)协作作用(2)相互作用(3)降低作用(4)独立作用5、环境科学数据的重要来源1.3 (1)环境监测(2)网络(3)科技期刊(4)学术讲座 6、河流环境监测点的设置原则3. 4 (1)城市污染(2)面源污染(3)河流的宽度(4)河流的深度与流速7、有效预防污染最重要的手段2. 4 (1)污染控制技术(2)法律与法规(3)环境经济手段(4)公众参与8、空气污染指数的监测指标1. 2 (l)TSP (2)N0X(3)灰尘⑷病毒 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对策1.4 (1)节约资源与能源(2)推行污染治理与管理(3)制定法律与法规(4)绿 色生活方式 10、与绿色核算相比经济核算的不足:1.4 没反映自然资源的消耗(2)计算成本不准确(3)没有计算人类的消费(4) (1)

环境成本费用 二、名词解释(任选3题,每题6分,共18分) 1、有机污染物与POPs 有机污染物是指山人为因素产生并排放到环境中,山于超出环境容量和环境承载力而累积,达到一定浓度,对环境及人体健康带来影响并造成危害的有机物质。 POPs,持久性有机物,是指一类具有半挥发性、难降解、高脂溶性等理化性质,可进行远距离其至全球尺度的迁移扩散,并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浓缩累积,对人体和生态环境产生毒性影响的有机污染物。 2、全球环境变化与温室效应 全球环境变化是指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所导致的全球环境问题及其相互作用。 温室效应是指温室气体如C02、CH4、N20、03、CFCS、03等物质允许太阳的短波辐射通向地表,而部分吸收地表长波辐射,使大气具有与温室中玻璃相类似的特 性,即温室效应。 3、污染物河口扩散模式与海水入侵 污染物河口入海的扩散模式:P233 由河口向海湾的流线多呈喇叭状,在稳定条件下,污染物以半圆形散布。设各个方向上的扩散系数相等,连续流入的污染物浓度为p0,则在半径为r处的污染物浓度。 海水入侵:指河口生态系统山于入海水量的不足或断流,导致咸淡水平衡被打破,使海水倒灌,影响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水量、水沙平衡,同时也会影响能量和物质的平衡,产生生态退化和环境恶化和地下水咸化等一系列严重问题。 4、生态系统结构与景观

环境科学导论期末复习

环境科学导论重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1、环境的基本概念 环境科学中,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主要是地球表面与人类发生相互作用的自然要素及其总体,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环境问题及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3、八大公害事件及其主要污染物 ①马斯河谷烟雾事件:硫氧化物—2和3烟雾的混合物,空气中的金属氧化颗粒 2、3金属元素即硫酸盐类气溶胶 ③伦敦烟雾事件:2在金属颗粒物催化作用下生成3及硫酸和硫酸盐气溶胶 ④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及碳氢化合物在紫外线作用下的二次污染

⑤水俣事件:甲基汞 ⑥富山事件(骨痛病):镉 ⑦四日哮喘事件:2、煤尘重金属粉尘 ⑧米糠油事件:多氯联苯 4、全球性三大污染问题:全球变暖、酸雨沉降、臭氧层空洞 第三章大气环境 1、大气的结构: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暖层、电离层)、逸散层 2、大气的组成:大气是一个由多种气体组成的混合物,由干洁空气、水汽和杂质三部分组成。根据组成的稳定性可以分为恒定的、可变的和不定的三种组分。 恒定组分:氮78.09%、氧20.95%、氩0.93%; 可变的组分:二氧化碳含量为0.02~0.04%,水蒸气含量为

0-4%以下 不定组分:尘埃、硫、硫化氢、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盐类及恶臭气体 3、大气各成分的作用 4、环境本底值——环境要素在未受污染情况下化学元素的正常含量,以及环境中能量分布的正常值。 大气环境本底值——未受人类影响下的大气中各组成成分的含量。 5、大气污染——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使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的程度(一般指有害物质,如2、、、O3、飘尘等超过国家质量标准),以至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体、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 6、大气污染源:向大气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大气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场所、设备和装置。包括天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

自考环境科学概论试题-赢在路上

一、单项选择题 1. 从引起环境问题的根源考虑,由自然力引起的环境问题称为【】 A.原生环境问题B.次生环境问题C.环境污染D.生态破坏 2. 属于大气污染的人为污染源是【】 A.火山喷发B.自然尘埃C.工业排放D.海浪飞沫 3. 我们看到某些冰箱上附有绿色标志,意指其较少的使用了【】 A.CO2B.CH4C.绿色物质D.氯氟烃 4. 保护臭氧层的公约是【】 A.《维也纳保护臭氧层公约》B.《长程越界空气污染公约》 C.《气候变化框架公约》D.《巴塞尔公约》 5. 与水体的富营养化有关的是【】 A.核试验B.危险废弃物越境转移C.酸雨D.大量施用农田化肥 6. 《巴塞尔公约》控制的是【】 A.危险废物的越境转移B.生活垃圾的越境转移 C.固体废物的越境转移D.工业废物的越境转移 7. 交通噪声占城市环境噪声的【】 A.30% B.50% C.70% D.100% 8. 按照危险废物转移的国际条约是【】 A.《21世纪议程》B.《巴塞尔公约》C.《开罗宣言》D.《东京宣言》9. 下述保护生物多样性措施属于就地保护的是【】 A.自然保护区B.植物园C.动物园D.树木圆 10. 属于可更新资源的是【】 A.石油B.森林C.矿石D.风力 11. 噪声对环境的影响,属于哪种污染【】 A.物理B.化学C.生物D.物理化学 12. 无机汞在水环境中,在微生物作用下,可转化为毒性更强的【】 A.金属汞B.汞的化合物C.汞的络合物D.甲基汞 13. 全球变暖会导致降水带的移动,一般会使低纬度地区现有雨带的降水量会【】A.增加B.减少C.不变D.异常变化

14. 在总悬浮颗粒物中一般直径大于10μm的粒子是【】 A.飘尘B.降尘C.细颗粒物D.粗颗粒物 15. 平流层臭氧吸收【】 A.紫外线辐射B.红外线辐射C.γ射线辐射D.α射线辐射 16. 如果地球森林大面积消失,下列可能发生的是【】 A.CO2增加B.SO2减少C.O3减少D.NOx减少 17. 引起赤潮的原因是【】 A.氰化物污染B.毒物污染C.陆源N、P超标排放D.塑料垃圾 18. 衡量噪声强弱的物理量是【】 A.频率B.声强C.声压级D.噪声级 19. 堆肥化属于固体废物一般处理的【】 A.预处理技术B.焚烧热回收技术C.热解技术D.微生物分解技术 20. 下列属于不可更新资源的是【】 A.石油B.森林C.草原D.太阳能 21. 解决近代城市中的环境问题,可采取【】 A.编制生态规划B.生态工艺C.生态农场D.无污染工艺 22. 下述保护生物多样性措施属于野生植物迁地保护的是【】 A.自然保护区B.植物园C.动物园D.风景名胜区 23. 按范围划分,离人类最近的环境是【】 A.聚落环境B.地理环境C.地质环境D.宇宙环境 24. 通常所说的工业“三废”是指【】 A.废气噪声废水B.废水废渣噪声C.废气噪声废渣D.废水废气废渣 25. 可对植物叶片产生覆盖作用的大气污染物是【】 A.颗粒物B.SO2C.NO2 D.PAN 26. 目前被认为破坏臭氧层的主要物质是【】 A.CO2B.氟氯烃C.石油D.煤 27. 微波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是通过【】 A.加热作用B.反射作用C.穿透作用D.中毒作用

环境科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环境科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一)绪论(老师说看小结) 1.环境的概念和类型 环境:环境科学中所研究的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环境类型掌握: 人工环境按功能分:聚落环境、生产环境、交通环境、文化环境; 2.环境的特性: 环境的多样性、整体性、区域性、相对稳定性、变化滞后性、脆弱性; 相对稳定性:环境中物流、能流、信息流不断变化,环境本身具有一定的抗干扰自我调节能力,在一定的干扰强度范围内,环境的结构和功能基本不变。 变化滞后性:环境受到外界影响后,环境发生变化时间要滞后于外界干扰的时间。如:臭氧层空洞的形成。 3.环境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 研究对象:环境科学以“人类—环境”这一矛盾体为其特定的研究对象,研究“人类—环境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研究目的:探讨人类社会持续发展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从而通过调整人类自身的行为,来保护和改善环境,为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环境的研究目的就是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4.环境科学思想与方法: 整体性、系统性、综合性、复杂性 5.环境承载力(上课说过): ①是环境系统对人类社会发展活动的支持能力; ②是指“某一时期,某种状态下某一区域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支持能力的阈值”;实质是:在维持人与环境和谐的前提下,人类—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的阈值。(二)自然环境(小结+大地女神Gaia假说) 1. 自然环境的圈层结构 自然环境可以分为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土壤圈。 (1)大气圈 大气圈是地球外圈中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大气圈包围着海洋和陆地。 大气圈的物质组成:气体:N2 (78%)、O2 (21%)、Ar(氩,0.93%)、CO2 等 水汽:表面水的蒸发和植物蒸腾大气颗粒物:悬浮在大气中的固体、 液体微粒,如烟尘等。 大气圈的垂直结构: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逸散层。 对人类的意义:调解并维持适宜环境,生命基础条件。 主要的环境问题:气候变化 (2)水圈 由大气圈、海洋、陆地水体(河流、湖泊、冰川)、土壤和岩石孔隙以及生物体中的气、液、固各态水组成的连续的圈层称为水圈。 总水圈:豪恩 (3)岩石圈 水的重要性:生命组成成分(约70%),营养物质的载体 岩石圈组成:由地壳和地幔圈中上,地幔顶部组成厚度33-35km。 对人类的价值:能源和资源 主要问题:能源和资源短缺与耗竭

环境科学概论第六章学习辅导材料(1)

《环境科学概论》第六章环境污染及防治技术学习辅导材料 一、内容提要 1、环境污染及形成 (1)环境污染 ?是指有害的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发生扩散、迁移、转化,使生 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以及其它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2)污染源 ?污染源是造成环境污染的污染物的发生源,通常是指向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 对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场所、设备和装置的总称。 ?按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可把污染源分为天然污染源、人为污染源 ?天然污染源——是指自然界自行向环境排放污染物或造成有害影响的场所, 如正在喷发的火山。 ?人为污染源——是指人类社会活动所形成的污染源,是环境保护研究和控制 的主要对象。 ?污染源按环境污染的主要对象(受体),可分为大气污染源、水体污染源、土 壤污染源以及生物污染源等。 ?按向环境排故污染物的空间分布方式,污染源可分为点污染源、线污染源和 面污染源(合称为非点污染源)。 ?按照人类社会活动功能,污染源可分为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交通运输 污染源、生活污染源。 (3)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和转化 ?污染物的迁移——是指污染物在环境中所发生的空间位置的移动及其所引 起的富集、分散和消失的过程,是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运动形式之一。 ?污染物迁移的方式:机械迁移、物理-化学迁移、生物迁移 2、大气污染及防治技术 (1)大气污染效应 ?由于大气污染的作用,可以使某个或多个环境要素发生变化,使生态环境受

到冲击或失去平衡,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这种因大气污染而引起环境变化的现象,称为大气污染效应。 (2)空气主要污染物 ?颗粒物质、硫化物、碳氧化物、氮氧化合物、碳氢化合物 (3)颗粒物质 ?颗粒物质——是指除气体之外的包含于大气中的物质,包括各种各样的固 体、液体和气溶胶。 ?按粒径的差异,可以分为降尘和飘尘两种。 ?降尘——指粒径大于 10mm,在重力作用下可以降落的颗较状物质。 ?飘尘——指粒径小于 10mm的煤烟、烟气和雾在内的颗粒状物质。 (4)硫化物 ?硫常以二氧化硫和硫化氢的形态进入大气,也有一部分以亚硫酸及硫酸(盐) 微粒形式进入大气。 ?SO2的存在会造成酸雨、光化学烟雾,使大气的能见度大大降低。 两种物质。 (5)碳氧化物——主要有CO和CO 2 (6)氮氧化合物 ?氮氧化合物的种类较多,N2O 、NO、 NO2、 N2O4、 N2O3、 N2O4、N2O5等,主要 是NO和NO ,它们是常见的大气污染物。 2 (7)碳氢化合物 ?碳氢化合物是由烷烃、烯烃和芳烃等复杂多样的物质组成。 ?燃油的机动车亦是主要的碳氢化合物污染源。 ?碳氢化合物是形成光化学烟雾的主要成分。 (8)造成大气污染因素 ?城市空气有限的稀释作用 ?污染物协合相互作用——协合相互作用现象:当两种和两种以上的物质相互 作用并产生比一个它们单独作用之和大得多的作用。涉及到污染物的协和效应的例如:光化学烟雾、细粒、吸烟。 ?广泛效应——大气污染己不仅仅是一种城市现象,现今己形成一个较广泛的 影响,如酸雨。

环境科学概论试卷 B卷 及答案

环境科学概论试卷 B卷及答案 环境科学概论试卷(B卷)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多选) 1、那两种汞化物毒性最大1.4 (1)HgO(2)Hg2Cl2(3)Hg(4)Hg(CH3)2 2、生态工程的特点与优势1.2 (1)资源低消耗(2)成本多效益(3)设计多样化(4)工程人为化 3、全球环境变化中次生环境问题1.3(1)酸雨污染(2)水土流失(3)生物多 样性锐减(4)海洋资源保护 4、复合污染生态效应机制1.4 (1)协作作用(2)相互作用(3)降低作用(4)独立作用 5、环境科学数据的重要来源1.3 (1)环境监测(2)网络(3)科技期刊(4)学术讲座 6、河流环境监测点的设置原则3.4 (1)城市污染(2)面源污染(3)河流的宽度(4)河流的深度与流速 7、有效预防污染最重要的手段2.4 (1)污染控制技术(2)法律与法规(3)环境经济手段(4)公众参与 8、空气污染指数的监测指标1.2 (1)TSP(2)NOX(3)灰尘(4)病毒 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对策1.4 (1)节约资源与能源(2)推行污染治理与管理(3)制定法律与法规(4)绿 色生活方式 10、与绿色核算相比经济核算的不足:1.4 没反映自然资源的消耗(2)计算成本不准确(3)没有计算人类的消费(4)(1)

环境成本费用 二、名词解释(任选3题,每题6分,共18分) 1、有机污染物与POPs 有机污染物是指由人为因素产生并排放到环境中,由于超出环境容量和环境承载力而累积,达到一定浓度,对环境及人体健康带来影响并造成危害的有机物质。 POPs,持久性有机物,是指一类具有半挥发性、难降解、高脂溶性等理化性质,可进行远距离甚至全球尺度的迁移扩散,并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浓缩累积,对人体和生态环境产生毒性影响的有机污染物。 2、全球环境变化与温室效应 全球环境变化是指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所导致的全球环境问题及其相互作用。 温室效应是指温室气体如CO2、CH4、N2O、O3、CFCS、O3等物质允许太阳的短波辐射通向地表,而部分吸收地表长波辐射,使大气具有与温室中玻璃相类似的特性,即温室效应。 3、污染物河口扩散模式与海水入侵 污染物河口入海的扩散模式:p233 由河口向海湾的流线多呈喇叭状,在稳定条件下,污染物以半圆形散布。设各个方向上的扩散系数相等,连续流入的污染物浓度为p0,则在半径为r处的污染物浓度。 海水入侵:指河口生态系统由于入海水量的不足或断流,导致咸淡水平衡被打破,使海水倒灌,影响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水量、水沙平衡,同时也会影响能量和物质的平衡,产生生态退化和环境恶化和地下水咸化等一系列严重问题。 4、生态系统结构与景观

环境科学导论论文

得分 中国矿业大学 环境科学概论课程考试试卷 考试时间 姓名学号 院系班级 任课教师

我国公众环境意识的现状、影响因素及对策 摘要:本文以温室效应为切入点,主要介绍其对环境的危害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主要内容为温室效应的形成原因、影响、以及一些解决方略,以此来表明部分环境现状,并引起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再从一些调查数据描述我国公众的环境意识,提出我国公众在环保意识上的不足。最后,再针对环境问题提出一些应对策略。 关键词:温室效应、;因素;现状;影响;公众环境意识;对策。 1.前言 由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获得了空前规模上改造自然的能力,这种能力如果明智的体现出来,就会给人类带来开发的利益和提高生活质量的机会。如果使用不当或过于轻率,就会给人类自身以及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害。目前,人口、粮食、能源、资源及环境等热门话题,其实质就是反映了人类与环境间的不协调,从而出现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系列矛盾。 环境问题多种多样,归纳起来有两大类:一类是自然演变和自然灾害引起的原生环境问题,也叫第一环境问题。如地震、洪涝、干旱、台风、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一类是人类活动引起的次生环境问题,也叫第二环境问题和“公害”。次生环境问题一般又分为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两大类。如乱砍滥伐引起的森林植被的破坏、过度放牧引起的草原退化、大面积开垦草原引起的沙漠化和土地沙化、工业生产造成大气、水环境恶化等。 在此我仅从第二环境问题进行阐述——而在众多的次生环境问题中已经威胁人类生存并已被人类认识到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淡水资源危机、能源短缺、森林资源锐减、土地荒漠化、物种加速灭绝、垃圾成灾、有毒化学品污染等众多方面。就当前来看,全球变暖等大气问题也连连被拿上了桌面,足见大气问题在人们心中的重视程度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中的影响有多大。本文就以温室效应为切入点对当前的环境问题进行阐述。 2.温室效应介绍 形成原因:温室效应加剧主要是由于现代化工业社会过多燃烧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这些燃料燃烧后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造成的。 二氧化碳气体具有吸热和隔热的功能。它在大气中增多的结果是形成一种无形的玻璃罩,使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热量无法向外层空间发散,其结果是地球表面变热起来。因此,二氧化碳也被称为温室气体。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重点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环境及其组成 一、环境 是指与中心事物有关的周围客观事物的总和。 环境科学所研究的环境: 是以人类为主体,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外部世界,即是人类生存、繁衍所必需的、相适应的环境。 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是指由于自然界或人类的活动,使环境质量下降或 生态系统失调,对人类的社会经济发展、健康和生命产生有害影响的现象。

环境问题分类: 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环境干扰 (1)环境污染是由于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而有害于人类(8大公害中有几个对人体健康产生了有害影响?)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如水体污染导致农作物死亡)的现象。 (2)生态破坏是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而引起的生态系统破坏,造成了生态系统功能失调,生物的多样性和生产量下降。 (3)环境干扰是人类活动所排出的能量进入环境,达到一定的程度,产生对人类不良影响的现象。 环境本底值 是指在不受污染的情况下,处于原有状态时,环境中的水、大气、土壤、生物等环境要素在自然界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其本身具有的基本化学组成和能量分布状况 环境容量 是指人群健康和自然生态不致受危害的前提下,自然环境或其中的某一要素对污染物的最大容纳量。 环境自净能力 是指已被污染的环境,在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下,能消除污染物,达到自然净化的自我调节机制。 污染源 污染源:凡是产生物理的(声、光、热、振动、辐射、噪声等)、化学的(有机物、无机物)、生物的(霉菌、病菌、病毒、寄生虫卵等)有毒有害物质或因素的设备、装置、场所等,都称为污染源。 第二章全球环境问题 全球环境问题:是指对全球产生直接影响或具有普遍性,并对全球造成危害 的环境问题,也是引起全球范围内生态环境退化的问题 1)是地球上不同国家和地区普遍存在的 2)虽然是某些国家和地区的环境问题,但其影响和危害具有跨国、跨地区的结果 全球环境问题的共同特点: 人为性 隐蔽性 危害性 移动性 加速性 可变性 全球环境问题的分布特点:区域差异性、区域集中性、全球集中分布、国家内部集中分布、生态环境集中分布、工业污染问题的集中分布、多灾区与国家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题(1)

一、选择题 1、人类的环境可分为(A) A.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B.地理环境和地质环境 C.宇宙环境和地球环境D.聚落环境和自然环境 2、土地的沙漠化是(D)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 A.发达国家B.发展中国家C.所有国家D.非洲国家 3、根据生态系统的环境性质和形态特征,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以下那种不属于此三种(D ) A.陆地生态系统B.淡水生态系统C.海洋生态系统D.湖泊生态系统 4、生态学研究的中心课题是( A) A.生态系统 B.生物圈 C.食物链 D.生态平衡 5、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就是通过(B)进行的。 A.消费者 B.食物链和食物网 C.生产者 D.分解者 6、“我国西部沙漠地区想恢复到历史上的草肥水美的环境状态不太可能”体现了环境的(A)性 A.不可逆性B.隐显性C.持续反应性D.灾害放大性 7、旱灾,地震等( B ) A.是自然灾害,不属于环境问题B.是环境问题 C.不能片面断定是否为环境问题D.有可能不是环境问题 8、BOD 表示( A ) A.生化需氧量B.化学需氧量C.总需氧量D.总有机碳 9、在我国湖泊富营养化控制中,最为关键的元素是( D) A.氧 B.碳 C.氮 D.磷 23、因环境恶化,我国境内几乎所有的河流都有不同程度的平均来水量减少的问题,以下那条河流的连年断流已经给我国国民经济产生了重大的影响(B ) A.长江B.黄河C.黑龙江D.珠江 24、哪种不是环境学的范围(D ) A.地磁干扰B.土壤干旱C.阳光直射D.口渴 25、以下那种情况对于沙尘暴的产生有一定的作用:(A ) A.我国西北地区草原严重退化和沙漠化B.地面的污染导致了沙尘暴 D.酸雨直接形成了沙尘暴C.亚洲大陆每年春天的季风产生沙尘暴 26、目前世界上大部分发展中国家都存在人口压力问题,哪个国家问题较为突出(A) A.印度B.南非C.蒙古D.俄罗斯 27、目前我国的能源状况主要以( D )为主 A.核能B.石油C.天然气D.煤炭 28、华北地区大面积的地面沉降是因为:(C) A.挖煤B.地震C.地下水超采D.黄河断流

环境科学概论教学改革初探【论文】

环境科学概论教学改革初探 摘要:在《环境科学概论》现有教学方法体系中引入基于环境问题或事件的环境项目PCM(Project…Cycle…Management,…PCM)教学方法,驱动学生主动分析环境问题的利益相关者、环境问题的诱因和影响、完成解决该环境问题目标所需的手段,培养学生优化选择环境项目组件和环境项目设计能力。从而培养了学生积极性、分析能力、设计能力、逻辑能力和思辨能力等,推动《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教学的革新。 关键词:环境问题;环境项目;项目周期管理 《环境科学概论》作为高等学校环境类专业的先导必修课,在引导学生认识相关环境问题和掌握基本环境知识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2]。目前该课程教学工作的开展以老师讲授为主,结合课后作业和小组报告等辅助形式。虽然《环境科学概论》教学经过多年的改革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性,但是大部分学生参与方式属于被动的信息搜索与汇总[3];而且该课程的教学以给学生介绍环境问题为主的方式进行,鲜有让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些环境问题,并给出粗略的解决方案。所以在《环境科学概论》现有教学方法中引入让学生讨

论如何解决相关环境问题的方法,激励学生主动思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环境问题解决方案探讨的设置 调整《环境科学概论》原有授课框架,添加实际环境问题或事件解决方案探讨部分。新添加部分可以设置在每一环境问题介绍完之后,比如水环境问题介绍完毕后,可以引入几个典型的实际水污染案例进行解决方案的分组探讨;也可以在所有类别的环境问题介绍完毕后,选取各个类别的典型案例进行分组探讨。内容设置完成后,我们基于什么样的方法开展解决方案的探讨呢? 二环境项目PCM教学法 我们为一个实际环境问题或事件建立一个环境项目,这个环境项目的作用就是如何可行高效的解决对应的环境问题。而项目周期管理(ProjectCycleManagement,PCM)方法能帮助解决环境项目的规划、管理与实施[4]。每小组学生针对一个环境问题建立一个环境项目,利用PCM方法来完成该环境问题的分析,包括利益相关者分析、具体问题分析、目标分析和项目选择,然后基于项目设计矩阵

最新环境科学概论模拟试题

环境学导论模拟试题 一、名词解释 1、大气二次污染物: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互相作用经化学反应或光化学反应形成的与一次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完全不同的新的大气污染物,其毒性比一次污染物强。 2、水体富营养化:由于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含量过多而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 2、半衰期:进入土壤的农药因降解等原因使其浓度减少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3、人口环境容量:又称“人口承载力”,指在一定生态环境条件下,一个国家、地区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最高人口数。 4、废物资源化: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讲,表示资源的再循环;狭义讲,指为了再循环利用废物而回收资源与能源,指从原料—成品—消费—废物—生产系统。 5、水体污染:污染物进入水体后,其含量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使水体的水质和底质的性质或生物群落组成发生变化,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及功能的现象,称水体污染。 6、光化学烟雾:含有NOX 和烃类大气,在阳光的紫外线(290~430nm)照射下,发生反应所产生的产物及反应物的混合物叫光化学烟雾。 7、人口环境容量:又称“人口承载力”,指在一定生态环境条件下,一个国家、地区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最高人口数。 8、固体废物资源化: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讲,表示资源的再循环;狭义讲,指为了再循环利用废 物而回收资源与能源,指从原料—成品—消费—废物—生产系统。 9、生物多样性:地球上所有的生物–––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及其所构成的综合体,它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组成部分。 10、土壤污染: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超过了土壤环境自净作用的速度,引起土壤质量恶化的现象叫土壤污染, 11、生化需氧量:指在好气条件下,微生物分解水中有机物质的生物化学过程中所需溶解氧的量,是反映水体中有机污染程度的综合指标之一。 12、人口环境容量:又称人口承载量。一般理解为在一定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全球或者地区生态系统所能维持的最高人口数。 13、可持续发展: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14.噪声:凡是影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和休息的声音凡是人们在某些场合“不需要的声音”,都统称为噪声。如机器的轰鸣声,各种交通工具的马达声、鸣笛声,人的嘈杂声及各种突发的声响等,均称为噪声。 二、填空: 1、环境科学是以“人类—环境”系统为其特定的研究对象,它是研究“人类—环境”系统的发生和发展、调节和控制以及改造利用的科学。 2、大气的运动是在各种力的作用下产生的,作用于大气的力中,以水平气压梯度力和重力最为重要。而风和湍流是决定污染物在大气中扩散稀释最直接最本质的因素。 3、常用的水中有机物污染指标包括CODcr、BOD5、TOC、TOD。 4、固体废弃物最终处置的方法有许多种、最适合我国国情的方法是卫生填埋,但需注意防止土壤地、下水环境的污染。 5、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工业生产、燃烧排放有毒气体和热带森林、温带植被破坏。 6、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7、一般认为,当土壤中重金属离子浓度高时,以吸附交换作用为主,而土壤溶液中重金属浓度低时,则以络合—螯合作用为主。

【完整版毕业论文】环境科学概论论文

北京环境现状问题及影响 大气环境是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满足人类生存基本物质需要的、必不可少的自然资源。大气污染造成的几大公害事件,令世人震惊,也使世人觉醒。虽然经过不懈努力,近年来发达国家的大气环境状况得到了改善,但全球性的、新的大气环境问题又不断出现。大气环境的问题一再提醒人们在追求现代物质文明的同时,要保护好我们共同的大气环境。我国城市环境状况十分令人担忧,据世界资源研究所和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测算,全球十大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中,中国占八个,首都北京被列为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之一。早在1998,年和1999年,北京就曾经出现过严重的大气污染情形。在华北地区,包括欢度国庆节的首都,都被五级污染物所笼罩,连续几天没有好转。而且还显示出,这是一种区域性的,而不是北京地区局部性的大气环境质量问题。北京、天津、石家庄、太原、郑州、济南等城市群的大气污染趋势的同步性相当一致。这表明华北地区的大气环境质量变化具有区域性特征。当时,由于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力度不大,空气质量状况问题严重。近年来,随着大气污染防治研究的不断深入,从以人为本、绿色城市等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为加深对大气污染防治的认识和转变观念提供了前景和希望。北京市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长远战略,将改善城区周边地区大气环境质量作为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但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北京市大气污染问题的治理还将是一个长期的工作;北京己进入煤烟型和汽车尾气、光化学

烟雾的复合型污染时期,北京城区的通风能力不断降低,热岛现象有逐年增强的趋势,解决好城市大气环境污染问题,使城市环境质量得到根本改善,建立良性循环的城市生态系统,这样才能保证北京向国际化大都市迈进的步伐。特别是2008年夏季奥运会在北京举行,如何更好的防治大气污染,提高北京的环境空气质量,展现“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理念,解决北京大气污染问题迫在眉睫,改善北京的国际形象势在必行。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撰写此文,希望本课题的研究能为完善我国大气污染防治问题奉献绵薄之力。 回顾工业革命以来的200多年的历史,大气污染像一个梦魔,一直萦绕在地球上空,徘徊不去,愈演愈烈。著名的伦敦烟雾事件,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己明白地告诉人们:梦魔已经化作现实。而作为文明集中、工业发达的城市,则遭受着更为严重的大气污染。全球许多大城市的空气质量,已恶化到威胁人们健康的程度。我国的大城市在20世纪70年代拥有比较好的环境质量,蓝天碧水、空气清新。而现在,我国有8个城市名列全球10名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之列,全国500多座城市中大气质量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卫生标准的不到1%,我们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北京市作为我国的首都,是环境保护的首善之区,在环境保护上应该走在全国的前列,但是目前北京市大气污染仍很严重,大气环境质量不容乐观。随着2008年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临近,如何实现绿色奥运的理念对北京市的大气环境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举办奥运会对北京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也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因此,控制大气污染、提高北京市的环境

环境学概论考试重点复习试题

《环境学概论》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 一、名词解释 1. 环境 2. 原生环境 3. 次生环境 4. 最差限制律 二、思考题 1. 环境要素的重要属性 2. 环境结构的主要特点 3. 环境系统的特点 3. 环境要素、环境结构、环境系统的关系 4. 环境问题形成和发展的三个阶段 5. 环境科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 6. 环境科学研究在环境保护事业中的作用 第二章 一、名词解释 1.大气边界层 2.大气污染 3.大气污染物 4.一次污染物 5.二次污染物 6.总悬浮物(TSP) 7.可吸入颗粒物(PM10) 8.还原型大气污染 9.氧化型大气污染10. 光化学烟雾11 有效源高 二、思考题 1.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化学转 2.光化学烟雾的形成机制和形成条件 3.气温递减率与绝热递减率的区别 4.逆温形成过程 5.影响大气污染的地理因素 6.大气扩散模式 7.二氧化硫控制技术 8.烟气控制技术 9.大气污染综合防治措施 第三章 一、名词解释 1. 矿化度 2.水体富营养化 3.一级污水处理 4.二级污水处理 5.赤潮水华 6.COD 7.BOD 8.TOC 9.PCB 10.PAH 二、思考题 1.为什么说地球上的水是一种既丰富又紧缺的资源? 2.天然水的组成及影响天然水成分的因素是哪些? 3..天然水体的自净作用及分类。 4.水体污染定义及污染水质指标。 5.水体污染源及特点。 6.水体中的污染物及特点。

7.需氧污染物在水环境中的迁移转化。 8.植物营养元素在水环境中的迁移转化。 9.石油在水环境中的迁移转化。 10.重金属在水环境中的迁移转化。 11. 水污染防治工程 12.水污染防治对策 第四章 一、名词解释 1.盐基饱和度 2. 土壤背景值 3. 土壤环境容量 4. 土壤净化 5.土壤碱化度 6.半衰期 7.残留量8活性酸度9潜性酸度 二、思考题 l.土壤有哪些主要成分?分别说明它们对土壤的性质与作用有哪些影响? 2.什么是土壤的活性酸度与潜性酸度?试用它们二者的关系讨论我国南方土壤酸度偏高的原因。 3.土壤的缓冲作用有哪几种?举例说明其作用原理。 4.什么是盐基饱和度?它对土壤性质有何影响? 5.试分别分析土壤阳、阴离子交换吸附的主要作用原理与特点。) 6、土壤中主要的氧化还原体系有哪些?了解土壤氧化还原电位的几个范围值。 7.影响土壤中重金属迁移转化的因素有哪些?试举例说明 8、土壤重金属污染危害有哪些?如何消除或减少土壤的重金属污染? 9、土壤中化学农药是怎样迁移转化的?其降解方式有哪些? 10、常见的土壤生物修复技术有哪些? 第五章 一、名词解释 1.固体废弃物 2.危险废物 二、思考题 1.简述固体废弃物的特点 2.简述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利用原则 3.固体废弃物有哪些处理方法 4.简述固体废物资源化原则 5. 比较城市垃圾处理处置方式的优缺点。 第六章 一、名词解释 1.噪声污染, 2.分贝, 3.放射污染, 4.电磁污染, 5.光污染, 6.热污染 二、思考题 1噪声污染特点 2.噪声污染控制 3.电磁污染对人体危害机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