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郁顿挫杜甫详解

合集下载

举例说明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特点

举例说明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特点

举例说明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特点1. 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啊,那是一种能让你心里沉甸甸的感觉。

就像里写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一个人在秋天,远离家乡,还疾病缠身,这孤独、这悲苦,一下就把人笼罩住了。

你想想,万里漂泊,老是在外面做客,这多难受啊,又生病,还只能自己一个人登高望远,那心里得多苦啊,这诗句就像一块大石头,沉甸甸地压在你心头。

2. 杜甫写诗就像一位沧桑的老者在诉说苦难。

他的沉郁顿挫在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国家都破碎了,可山河还在,春天来了,城里长满了深草。

这画面多凄凉啊!好像看到杜甫站在那破败的城前,满眼都是绝望,这不是简单的写景,而是他对国家命运深深的忧虑,这种情绪就像黑暗的乌云,把希望的阳光都遮住了。

3. 杜甫的诗风沉郁顿挫得让人揪心呢。

拿来说,“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官吏喊叫得多么凶狠啊,老妇哭得多么悲苦啊。

你能感受到那种紧张的气氛,就像你自己站在旁边看着这残酷的一幕。

杜甫把这两种强烈的情绪对比着写,就像把冰和火放在一起,让我们清楚地看到老百姓的痛苦和官府的残暴,读着能不揪心吗?4. 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啊,真的像一阵沉重的闷雷。

里“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送行的人拉着亲人的衣服,跺着脚哭,那哭声都冲到天上去了。

这得多悲痛啊!他把这种悲痛写得那么强烈,就好像要冲破纸张,扑到我们面前。

你说这场景,是不是让你也跟着难受起来了?5. 杜甫的诗有股子压抑又震撼的力量,这就是他沉郁顿挫的体现。

看,“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自己已经这么可怜了,一群小孩还欺负他。

杜甫当时得多无奈啊,他的那种愤懑就像被堵住的洪水,在心里汹涌着。

可后面他又说“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他自己那么苦,还想着天下人,这胸怀,真的是让人既敬佩又心疼啊。

6. 杜甫写诗就像在刻一幅苦难的画卷,满满的沉郁顿挫。

像“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杜甫“沉郁顿挫”诗风确立论要

杜甫“沉郁顿挫”诗风确立论要

杜甫“沉郁顿挫”诗风确立论要杜甫,唐代著名诗人之一,被誉为“诗史巨擘”。

他的诗歌不仅表现了民生疾苦,反映了时代变迁,还奠定了“沉郁顿挫”诗风的基础,不仅深受历代读者的喜爱,也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探究杜甫“沉郁顿挫”诗风的确立,介绍其主要特点以及对后代诗歌创作的影响。

一、杜甫“沉郁顿挫”诗风的特点1.以自然景物为背景2.写实主义风格3.表现社会现实4.个人情感的流露5.批判社会现象6.反映历史变迁7.大量使用对仗句8.戒骄戒躁的价值观二、杜甫“沉郁顿挫”诗风的形成原因1.制度上的问题2.个人命运的变迁3.时代背景的变革三、杜甫“沉郁顿挫”诗风的影响1、启发了历代诗人的写作2、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3、表现了诗人对美好社会的向往4、为后人树立了榜样五、杜甫“沉郁顿挫”诗风的现实意义1、提高文学创作的思想性和艺术性2、开拓文学创作的新思路3、为人类文化的进步做出了贡献结论:杜甫“沉郁顿挫”诗风以其真实的反映社会和个人的苦难经历和情感的流露,以及其价值观的表述,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与人民的生活状态,为后世诗歌的创作指明了方向,群众性、现实性、道德性、艺术性各方面都得到了发扬,开创了我国诗歌文学史上的新阶段。

1.以自然景物为背景杜甫在他的作品中经常将自然景物作为诗歌的背景,将人与自然紧密联系起来。

他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寄托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

2.写实主义风格杜甫创作的诗歌具有写实主义的特点,他以庶民为中心,写实地描绘了真实的生活和社会现实。

这种写实主义风格使读者更加容易理解他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3.表现社会现实杜甫的诗歌主题多是社会现实,包括战争、饥荒、灾难、官场腐败等。

他对这些社会现象进行了批判,激发了读者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关注。

4.个人情感的流露尽管杜甫的诗歌涉及到各种社会问题,但他从来不忘记将个人感情融入其中。

他认为,个人的苦难和喜悦反映了社会的全貌,因此在他的诗歌中,个人情感得到了充分的表达。

浅析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浅析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浅析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1000字杜甫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风格具有浓厚的沉郁顿挫的特点。

这种风格是源于杜甫自身的不幸遭遇和感性的性格,也是他在诗歌创作上追求深度和内涵的表现。

首先,杜甫的不幸遭遇影响了他的诗歌创作,体现在他的作品中的沉郁和顿挫的表示。

杜甫的诗歌中,表露出追求真实和深度的灵魂和强烈的人性慨叹。

他亲身经历过蒙古入侵,以及天灾人祸集中爆发的时期,这些经历和遭遇打动了他内心最为深刻的感受。

他的经历让他看到了社会的众多问题,同时也让他意识到人性的弱点和怯懦,他在诗中表达着对命运的厌恶和对现实的不满。

这种沉郁的内心感受,深刻地表现在他的诗歌创作中。

其次,杜甫的感性性格使其表现出顿挫的风格特点。

杜甫是一个敏感、感性的人,他的作品中运用大量的比喻、夸张和排比等修辞手法,强调情感和矛盾冲突,使得他的诗歌表达情感的同时,也表现着一种对现实的挑战和对命运的反抗。

在表达这种情感时,杜甫常采用粗犷豪放的风格,在诗中进行轰轰烈烈的宣泄,展现出极度的舒畅和激动。

再次,杜甫在诗歌创作上追求深度和内涵,使其作品充满了哲学性和思想性。

诗歌是他用来表现内心世界的方式,他用诗歌去发泄他的恐惧、挣扎、憧憬和疑惑。

他的诗歌不仅是对社会的评论和批判,更是个人思想和情感的表达。

他在诗中深刻的阐述了自己对人生和世界的独特看法,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和对理想的向往。

综上所述,杜甫的诗歌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表现在他个人的不幸遭遇、感性性格、以及对深度和内涵的追求上。

他的诗歌为我们提供了对于唐代的社会、人性和文学进行深入了解的机会,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珍贵遗产。

沉郁顿挫说杜甫

沉郁顿挫说杜甫

沉郁顿挫说杜甫沉郁顿挫是杜甫早年对自己创作风格的一种描述。

他在《进雕赋表》中有提到过,但此表是在天宝年间作的,当时杜甫困守于长安,因其它代表作还没有产生,所以说这时的沉郁顿挫主要是表示他自己学力深厚,写作技巧娴熟。

只是后来,他经历了干戈离乱,饱尝了人生的艰难困苦,在诗中流露出难以抑制的悲怆情怀。

在他创作日趋成熟后,沉郁顿挫才具有忧愤深广、潜气内转而波澜老成的含义。

这才真正成为人们现在所说的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

忧愤深广从哪里体现出来?杜甫的诗歌,特别是他的代表作,反映的是时代加在无辜者身上的悲剧。

这些诗歌的环境都笼罩着忧郁悲凉的气氛。

在他的诗歌里有被抓应役的老妇,新婚就别夫的嫁女,无家可别的老兵,子孙死尽的老人等等。

特别是,当诗人写到自己的遭遇时,更是凄苦不堪,悲怆不已,如《逃难》,真是哀切之极。

又如《登楼》,作者作这首诗时是在成都,当时距写《春望》已近八年,可依然是“万方多难”,依然是花伤人心。

这种悲怆情感在心中累积,而导致了“沉郁”风格的形成。

这是安史之乱前后特定时期的产物,也是时代社会心理在杜甫诗歌创作中的反映。

入蜀后的十余年漂泊,是杜甫诗歌沉郁风格发展的顶峰,越到晚年愈更增加了浓厚的悲剧气氛。

这些都说明了杜甫的诗歌具有忧愤深广的时代特征。

潜气内转的波澜老成又体现在哪里?杜甫在童年时期是很活泼的,青年时代则是意气风发的清狂,可是,中年以后,由于生活的折磨,这位生气勃勃的诗人变得沉郁了,他的诗变得感伤了。

他心头的悲愤之情涌到口边时又一口气把它咽了下去,一次又一次的循环,以致于在他的笔下流露出潜气内转的起伏顿挫,给人以波澜老成的感觉。

如《咏怀古迹五首》,写时代的萧条,极为沉郁顿挫。

又如《秋兴八首》,其是杜甫在思念长安时所作的,蕴含着忧念长安的悲怆心情。

每个乐章从不同角度共同表现那伤感,互相支撑,使其诗具有抑扬顿挫的感觉,更突出表现了悲怆心情这个主题。

沉郁顿挫,是杜甫诗歌的主要风格。

沉郁,是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顿挫,是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

论述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特点

论述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特点

论述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特点
沉郁顿挫风格的感情基调是悲慨,入蜀后的十余年,是杜诗“沉郁”风格发展的顶峰,写民生疾苦、自己的穷困潦倒。

感情深沉阔大。

《登高》是杜甫大历二年秋在夔州时所写。

当时诗人病卧夔州,夔州在长江之滨。

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杜甫感情回环往复,流露于笔端的是潜气内转的起伏顿挫,给人以波澜老成之感。

《登高》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

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

沉郁,指其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顿挫,指其感情的表达波浪起伏、反复低回。

论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论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论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可以理解为,沉郁指的是文章的深沉蕴蓄,顿挫则是指感情的抑扬曲折,语气、音节的跌宕摇曳。

分析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内容充实,关注社会民生。

杜甫生逢开元盛世及安史之乱,一生颠沛流离,历尽磨难,他的诗广泛地记载了这一时期的现实生活,被人称为“诗史”。

杜甫擅长各种诗体,诗风沉郁顿挫,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以《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一诗为例,诗中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尖锐的社会矛盾,“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一千古名句,形象地揭示出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

诗歌反映了人民的苦难,揭露了执政集团的荒淫腐败,是杜甫“史诗”中的第一首长篇作品。

2、忧国忧民,情感深厚、浓郁。

杜甫的是个情真意切,诗中充满着忧国忧民的忧思,让人难以挥去,真挚感人。

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反映了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杜甫早就盼望能早日平定安史之乱。

当这一天终于盼来时,他竟激动得悲喜交加,喜极而哭。

前四句由“忽传”到“初闻”,再到“却看”“漫卷”,几个连续动作把惊喜的心情描绘得生龙活现。

后四句通过想象,尽力描写“喜欲狂”时的激动心情:他不但要高歌痛饮,而且恨不得乘着大好春光马上回到家乡,这从他一口气列出的四个地名,就能看出他的心早已沿着这一路线飞走了!3、语言凝练苍劲、通俗质朴,刚健有力。

杜甫诗歌的语言精工凝练而又丰富多彩,他十分注意意锤炼字句,增强了诗歌语言内涵和表现力。

他的诗歌既有精炼苍劲,深刻精警的特点,也有通俗自然、清新流丽等多样化的特征。

如《登高》这首作者晚年写的诗,时值九九重阳诗人扶病登台,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诗篇,是诗人七言律诗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这首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

首联以景物为对象,用高度概括的笔法,写出了江边秋景的壮阔与悲凉。

诗人选取了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意象,并且用急、高、啸哀、清、白、飞回,从感觉、视觉、听觉、声音、色彩等角度加以描写形容,写得极为精巧工,形象性和节奏感极强,也为全诗渲染了凄清悲凉的气氛。

杜甫诗风沉郁顿挫的原因

杜甫诗风沉郁顿挫的原因

杜甫诗风“沉郁顿挫”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1. 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批判意识是形成杜诗“沉郁顿挫”风格的思想基础。

2. 国家的战乱和人民的疾苦是“沉郁顿挫”诗风的现实基础。

此外,杜甫在诗歌语言上普遍具有“沉郁”的特点,且语言和篇章结构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

同时,他在意象选择上具有个性化,常出现的意象包括古塞、秋云、猿啸、残炬、急峡、危城、孤舟、落花、落日等自然景观,以及织女、老妇、老农、嫠妇等普通百姓,还有官吏、将军、恶少等权贵势力,都表现了杜甫对“中兴济世的热切,对淆乱乾坤的指斥;对横行霸道的愤慨,对漂泊流离的悲伤,对生灵涂炭的悲悯,对物力衰竭的惋惜,对博施济众的赞美”,使得杜诗的语言趋于“沉郁顿挫”。

在格律上,杜甫的诗歌具有炼字精到、对仗工整的特点,符合中国诗歌的“建筑美”。

在体裁上,他有许多创新,例如在五七律上的创造性也是他文学创作的独到之处。

杜甫的沉郁顿挫名词解释

杜甫的沉郁顿挫名词解释

杜甫的沉郁顿挫名词解释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之一,被誉为“诗圣”。

他的诗歌以深刻的思想、宏大的视野、瑰丽的语言和凝练的韵律著称,被誉为唐诗的高峰之一。

他的诗歌风格充满了沉郁和顿挫,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和深刻的思考。

沉郁是指诗人的情感深沉、复杂,表达不出来的情感状态。

在杜甫的诗歌中,他经常表达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人民的疾苦的关注,这些情感使他的诗歌充满了沉郁的氛围。

顿挫是指诗人在表达情感时,采用的一种节奏和韵律。

杜甫的诗歌中,他经常运用顿挫的手法,通过抑扬顿挫的音调,来表达出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这种手法使得诗歌的语言更加优美,节奏感更加强烈,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除了以上的名词解释,还可以通过分析杜甫的诗歌内容来了解他的沉郁顿挫风格。

例如,他的《登高》一诗,通过登高远望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的疾苦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其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一句,通过对比月亮和故乡的遥远距离,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同时也表现出了他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杜甫的诗歌常常通过对比和比喻的手法,表达出深刻的思想和情感,这种手法也是他的沉郁顿挫风格的体现。

杜甫的诗歌充满了沉郁和顿挫的情感,通过对社会的思考和对人民的关注,展现了他深厚的思想和人文情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层:眼前点兵到唐朝景象
您没听说汉家华山以东两百州,百千村 落长满了草木。即使有健壮的妇女手拿锄犁 耕种,田土里的庄稼也长得没有东西行列。 更何况秦地的士兵又能够苦战,被驱使去作 战与鸡狗没有分别。 (映射 联想 由点及面)
第四层:急切倾诉朝廷抓兵、逼租
尽管长辈有疑问,服役的人们怎敢申诉 怨恨?就像今年冬天,还没有停止征调 函谷关以西的士兵。县官紧急地催逼百 姓交租税,租税从哪里出?
为官时期755-759 (四十四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独自去投肃 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 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 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 夜》、《春望》、《哀江头》等 诗。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 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肃宗怒, 欲问罪,幸得脱。其后,他用诗 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 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 吏”、“三别”。
一、杜甫生平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行二。曾居长 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 陵。祖审言,有诗名。甫七岁,始作诗文。 年十四,出入东都翰墨场。 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忧国 忧民,人格高尚,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 ,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 李杜”,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
西南漂泊时期759-770 (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人随 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 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后严武 为剑南节度使摄成都,杜甫投往严武处,严武死,《旅夜书怀》 他再度漂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泊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 在衡州湘江上。这时期,其作品有《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 所破歌》、《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登 岳阳楼》等大量名作。其中最为著名的诗句为:“安得广厦千万 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而《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 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更是千古绝唱。
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岁以前) (712-746)
开元十九年,漫游吴越。 二十三年,归洛阳,举 进士落第,游齐赵。天 宝三、四载间,与李白、 高適同游梁宋、齐鲁间。 这一时期代表作:《望 岳》、《赠李白》。
二圣 右为李白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困居长安时期 746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755 (三十至四十四岁)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当朝宰相李林甫 为了达到权倾朝野的目的,竟然向唐玄宗说无人中举。后来 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 曹参军(主要是看守兵甲仗器,库府锁匙的小官)的职位。这 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 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 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 到了新的高度。玄宗在751年正月8到10日接连举行了三个盛 典。杜甫借此机会写成了三篇《大礼赋》,玄宗使待制集贤 院,但并未得重用。
第一层:震人心弦的送别图
车辆隆隆响,战马萧萧鸣,出征士兵弓箭各 自佩在腰。爹娘妻子儿女奔跑来相送,行军 时扬起的尘土遮天蔽日以致看不见咸阳桥。 拦在路上牵着士兵衣服顿脚哭,哭声直上天 空冲入云霄。(悲怆 绝望 愤恨 妻离子散)
第二层:征夫悲切控诉图
路旁经过的人问出征士兵怎么样,出征士兵 只是说按名册征兵很频繁。有的人十五岁到 黄河以北去戍守,纵然到了四十岁还要到西 部边疆去屯田。到里长那里用头巾把头发束 起来,他们回时已经白头还要去守边疆。边 疆无数士兵流血形成了海水,武皇(唐玄宗) 开拓边疆的念头还没停止。 (悲愤 矛头直至最高统治者 穷兵黩武)
第五层:悲惨现实对心灵的摧残
如果确实知道生男孩是坏事情,反而不 如生女孩好。生下女孩还能够嫁给近邻, 生下男孩死于沙场埋没在荒草间。您没 有看见,青海的边上,自古以来战死士 兵的白骨没人掩埋。新鬼烦恼地怨恨旧 鬼哭泣,天阴雨湿时众鬼凄厉地发出啾 啾的哭叫声。(寂冷阴森、哀怨)
中心思想
史学价值
• 揭露了唐玄宗长期以来的穷兵 黩武,连年征战,给人民造成 了巨大的灾难
创新求变的中唐诗
二、杜甫诗歌成就
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 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杜甫生 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 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表达 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 因而被誉为“诗史”。 “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 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 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 《无家别》和《垂老别》。
沉郁顿挫的杜甫诗
• 1、杜甫的文化常识及其人生四大阶段 • 读书漫游—困局长安—战乱为官—西南漂泊 • (抱负)—(认清)—(揭露)—(穷困) 2、“沉郁顿挫”风格的内涵: 情感深沉苍凉;表现手法跌宕起伏、沉著蕴藉 3、《旅夜书怀》如何写景书怀? 寓情于景 乐景写哀情 壮阔之景 凄凉之情 4、《咏怀古迹五首》如何借古抒怀? “悲昭君以自悲” 美人遭妒以昭君自况 怀才不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