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选读·沉郁顿挫的杜甫诗

合集下载

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

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

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词歌赋、教学资料、作文大全、总结计划、党团报告、活动方案、制度手册、名言警句、祝福语、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ms and song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summary plans, party reports, activity plans, system manuals, famous sayings, blessing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 want to know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 and writing styles of sample essays!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后人称他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沉郁顿挫的诗

杜甫沉郁顿挫的诗

杜甫沉郁顿挫的诗
杜甫,唐代著名的诗人,以其悲愤的诗风而闻名于世。

他的诗作广泛表现了他内心深处的沉郁和顿挫情绪,揭示了他对时代动荡和社会不公的忧虑和不满。

在杜甫的诗歌里,我们可以看到他对身世之苦的沉郁表达。

杜甫自幼失去父亲,成年后又经历了数次失败的科举考试,生活一直陷入困顿。

他的诗作中常常流露出对贫困和失落的痛苦感受,如《月夜忆舍弟》中写道:“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些诗句反映了他对逝去的亲人和破碎的家庭的思念之情。

同时,杜甫的诗作还展现了他对时代动荡和社会不义的担忧。

唐朝时期,社会秩序动荡,战乱频仍,百姓生活困苦。

杜甫的诗作中充满了对这些现实问题的忧虑和愤怒,如《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之一》中写道:“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他用冷冰一般的心来形容自己和他人对社会现实的无奈。

然而,杜甫的诗歌里也有一些表达他顿挫情绪的作品。

尽管他才华横溢,但他的作品却很少被当时的文人士大夫所推崇,多次考试不中,生活陷入困顿。

在《登高》中,他写道:“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些诗句反映了他内心的挣扎与困惑。

总之,杜甫的诗作流露出他内心的沉郁和顿挫情绪。

他通过诗歌表达对个人命运的无奈和对时代动荡的忧虑,揭示了他对社会不公和人生的痛苦反思。

他的诗作不仅是个人情感的宣泄,也是对社会现实的呼吁,成为了古代文学中的珍贵遗产。

高中语文专题四沉郁顿挫的杜甫诗专题整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获奖课件名师公开课

高中语文专题四沉郁顿挫的杜甫诗专题整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获奖课件名师公开课

2.注意用典 律诗用典,一般出现在中间两联,有时出现在尾联,出现在首联的时候 极少。如果是怀古诗,则用典是它主要的修辞手段。若对仗的一联诗句, 上联用典,下联也会用典。这两个典故要么意义相同,要么意义相反。 那么,只要了解其中一个典故的意义,即使另外一个不知道,也可以类 推而知了。
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多种多样,最具特征性的,也是杜甫自己提出 并为历来评论者所公认的——“沉郁顿挫”。所谓沉郁,是指情感的深 厚、浓郁、忧愤、蕴藉。所谓沉,主要是就情感的深沉而言;所谓郁, 主要是就情感的浓郁而言。所谓顿挫,从字面上看,是指语意的停顿挫 折(间歇、转折);从结构上看,顿挫往往表现在起承转合处,它表现为 纡徐斗健,交互为用,按理循脉,或起或伏,有情有景,相间相融。沉 郁和顿挫是不可分割的。沉郁凭借顿挫,顿挫服从沉郁。二者有机结合, 相得益彰。杜甫极善于运用反复、重叠、对比、衬托等手段,使沉郁之 情巧妙地寓于跌宕有致、徐疾相间的顿挫中。
(二)诗歌中常见的塑造形象的方法 1.细节刻画。人物形象多着重人物的语言、动作等细节。如《兵车行》 中“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这样一个细节不仅揭示了役夫敢怒不敢 言的痛苦心情,而且也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残酷压迫。 2.烘托。如《兵车行》的开头、中间、结尾分别描绘的凄惨送别场面、 凄凉荒野场景、阴森战场白骨画面,有利地烘托出无休止的“开边”战 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揭发出“开边”政策的罪恶。
关于古代诗歌的形象,下面作一具体拓展分析。 (一)诗歌鉴赏中常见的“形象”分类 1.人物形象:包括诗人的形象(或称为抒情主人公)和诗人之外的特定人 物形象。前者如《旅夜书怀》中的无依无托,漂泊不定的杜甫形象。后 者如《咏怀古迹五首(其三)》中的王昭君形象。 2.蕴涵某种品质或思想的物象。如《旅夜书怀》中的“沙鸥”形象,韦 应物《闻雁》中的“雁”的形象。

高中语文苏教选修之《唐诗宋词选读》——“沉郁顿挫的杜甫诗”

高中语文苏教选修之《唐诗宋词选读》——“沉郁顿挫的杜甫诗”

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2.利用网络平台交流和使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研究成果,提升信息技术
素养。
苏东坡带给我们的价值是什么?
本专题问题设
1.杜甫的人生态度给你怎样的启示?

2.一个人的精神财富到底是什么?
3.一个人的人生价值体现在何处?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 多媒体投影设备
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本专题主要是整合了教材中的有关杜甫的作品,一篇是《兵车行》,另
外是词二首《旅夜书怀》和《咏怀古迹五首》。在诵读的基础上,引领学生
通过杜甫的生平经历来解读作品。体会作者蕴含其中的复杂的情感以及作品
的独特的艺术风格。
通过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小组合作探究、诵读比赛、佳作展示等活动方
式来让学生真正地走入作品中,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从而达到了解其人其
教学评价 (列举本 专 题 中 要 1.合理借鉴他人成果,形成自己的独特观点。 评 价 的 学 2.写作能清楚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做到合情合理。 习 要 素 和 3.灵活使用班级交流平台进行学习,加大学习容量。 所 使 用 的 4.积极参与合作交流,增强自己的团队协作意识。 评价工具 或方法)
1.杜甫作品的艺术风格是什么? 主题单元
2.杜甫的忧国忧民的情怀来自何处? 问题设计
3.杜甫带给我们的价值是什么?
专题一:杜甫其人其作
( 2 课时)
专题划分 专题二:名家眼中的杜甫
( 1 课时)
专题三:我眼中的杜甫
( 1 课时)

专题一 杜甫其人其作
所需课时 4 课时
专题一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
6.通过经典诵读,激发对古典文化的深沉的热爱之情。

浅析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

浅析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

浅析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第一篇:浅析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浅析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中文系0936 林静 17号摘要:杜甫诗歌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体现着诗人的人格魅力。

杜诗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饱含爱国情怀和忧国忧民的精神。

沉郁顿挫的杜诗反映了唐代由盛到衰的历史,诗人用诗书写着当时社会的苦难,还有自己悲苦的命运。

这种沉郁的风格体现着诗人伟大的情怀,感人的精神,诗人的形象因此更为高大。

关键词:沉郁顿挫性格命运忧国忧民杜甫(712-770),字子美,在唐代诗坛上是与李白双峰并峙的伟大诗人,被后人称之为“诗圣”。

他的诗歌创作,内容极为丰富,广泛地反映了他的时代的社会生活,而他的诗歌的艺术性更是达到了我国古典诗歌的颠峰。

杜诗内容广博,体式多样,风格也多姿多彩,而其主导风格是其夫子自道的“沉郁顿挫”。

而这种沉郁风格的形成和杜甫的性格、命运有一定的关系。

胸怀天下、才华横溢,而仕途坎坷是沉郁顿挫风格形成的基本原因。

杜甫可以说是志向高远,但屡试不第,报国无门。

杜甫有着显赫的家世,其祖父杜审言,以五言诗著称,是五言诗的奠定者之一。

其父杜闲曾任县令、司马等职,是世代仕宦之家。

他七岁能作诗,九岁能临摹虞世南的书法,诗文在十四五岁时已经小有名气。

可就是这样一个“神童”才子,仕途上却很是失意。

安史之乱爆发,盛唐转衰,杜甫的命运也更加不幸。

年过半百的杜甫颠沛流离,过着近似乞丐的流浪生活,最终客死他乡。

在兵荒马乱颠沛流离,受尽苦难的杜甫看到了百姓更深的苦难,对现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他的《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这“三吏三别”真实地描写了衰败的唐朝县吏、关吏、老妇、老翁、新娘、征夫等人的思想、感情、行动、语言,生动地反映了那个时期的社会现实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深重灾难和痛苦,展示给人们一幕幕凄惨的人生悲剧。

生活的磨难使诗人更能深入体验社会现实,从而促成了沉郁顿挫的风格。

但是无论遭受怎样的苦难,杜甫的理想始终坚定不移,就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沉郁顿挫杜甫诗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沉郁顿挫杜甫诗

(四)"沉郁顿挫"的杜甫诗1,教学目标(1)能初步了解杜甫的生平事迹及其所生活的时代背景.(2)能借助注解鉴赏本专题中杜甫律诗歌的代表作品.(3)初步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并对"沉郁顿挫"的内涵有所了解. 2,教学建议"沉郁顿挫"是杜甫诗歌已有定论的风格特征,教师在本专题的教学过程中应重点突出这一专题教学目标.所谓沉郁,就是指情感的深厚,浓郁,忧愤,蕴藉.所谓沉,主要是就情感的深沉而言:所谓郁,主要是就情感的浓郁而言.所谓顿挫,从字面上看,就是指语意的停顿挫折(间歇,转折);从结构上看,顿挫往往表现在起承转合处,它表现为纡徐斗健,交互为用,按理循脉,或起或伏,有情有景,相间相融.沉郁和顿挫是不可分割的.沉郁凭借顿挫,顿挫服从沉郁.二者有机结合,相得益彰.杜甫极善于运用反复,重叠,对比,衬托等手段,使沉郁之情巧妙地寓于跌宕有致,徐疾相间的顿挫中,把沉郁顿挫昭然揭示在人们的面前.因此我们建议:(1)《兵车行》是杜甫诗歌沉郁风格的典范作品之一,教师应重点指导学生感悟诗人情感起伏的历程并体会作者满腔郁愤的悲痛之情,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处.在理清诗人的情感历程后,再从本诗句法和用韵的角度分析该诗的沉郁顿挫的风格.(2)对《旅夜书怀》一诗,教师可在指导学生弄清楚本诗情景相生的基础之上重点感悟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3)观看《唐之韵》第九集:千秋史圣(上)(视频)和第十集:千秋诗圣(下)(视频)(4)重点讲《兵车行》,归纳律诗的解读方法.(五)"创新求变"的中唐诗1,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安史之乱"及中唐的重大政治事件对诗人的人生及诗歌风格的影响.(2)能够了解本专题诗人及其作品所代表的风格特征.(3)初步体会中唐诗歌风格的多姿多彩的风貌特征.2,教学建议"安史之乱"是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也是诗歌风貌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唐诗由此进入另一个相对繁盛的时期.中唐的诗坛流派众多,风格多样,开拓与创新是中唐诗歌的主要创作倾向.中唐诗歌以徘徊苦闷,哀怨惆怅,凄凉感伤为基调,气象内敛.其风格或雕琢炼饰,追求丽藻与远韵的统一;或崇俗尚质,追求浅切尽露的平易之风;或崇奇尚怪,追求"笔补造化"的人工之美.本专题选取了这一时期的六首诗歌.教师在进行单篇作品的鉴赏教学时应注意结合诗人的总体风格来把握.(1)刘禹锡《西塞山怀古》是一首寓意深刻的怀古诗,但中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有限,理解这种寓意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应该结合诗人所处时代的政治格局以及传统的大一统思想来对诗歌进行恰当的解读.(2)中唐诗人的身份有所不同,他们不仅是诗人,也是政治家,在改革中遭贬诗歌的创新求变:平易(白居易),奇怪(韩愈)可以设立一个小专题:贬谪诗专题。

2018年苏教版语文唐诗宋词选读 沉郁顿挫的杜甫诗

2018年苏教版语文唐诗宋词选读  沉郁顿挫的杜甫诗

登楼杜甫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内容赏析】这首诗是唐代宗广德二年(764)春,杜甫在成都所写,是一首感时抚事的诗。

作者写登楼望见无边春色,想到万方多难,浮云变幻,不免伤心感喟。

进而想到朝廷就像北极星座一样,不可动摇,即使吐蕃入侵,也难改变人们的正统观念。

最后坦露了自己要效法诸葛亮辅佐朝廷的抱负,大有澄清天下的气概。

全诗即景抒怀,写山川联系着古往今来社会的变化,谈人事又借助自然界的景物,互相渗透,互相包容;融自然景象、国家灾难、个人情思为一体,语壮境阔,寄慨遥深,体现着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兵车行》[常识·速览][识作者]诗圣——杜甫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自号少陵野老,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李杜”。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诵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

杜甫的诗对后世影响深远。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

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

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

他的五言、七言古体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

杜甫在五言、七言律诗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方面的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

[探背景]天宝以后,唐王朝对西北、西南少数民族的战争越来越频繁。

连年不断的大规模战争,不仅给边疆少数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也给广大中原地区的人民带来同样的不幸。

高中语文专题四沉郁顿挫的杜甫诗客至教师用书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new)

高中语文专题四沉郁顿挫的杜甫诗客至教师用书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new)

客至一、诗人名片杜甫——“漂泊西南天地间"的十一年到成都后,杜甫靠朋友帮助,在城西建了一座草堂。

后靠好友严武表荐担任了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

这一时期,生活相对安定。

后因蜀中大乱,杜甫又带着全家老小,登上一条小船,向东漂泊至夔州,住了两年。

这两年是杜甫创作的第二次高峰.到57岁那年,终于乘舟出三峡,在湖北、湖南一带的水路上漂泊。

59岁,在湖南末阳附近客死旅舟。

杜甫艰难漂泊的一生,在这里得到一个凄凉的结束.二、诗词故事杜甫的“仁”心杜甫住在夔州期间,居住的屋前有几棵枣树.一到秋天,树上沉甸甸的都是枣子.邻居是个年老无儿无食的寡妇,时常跑到杜甫屋前打些枣子充饥,杜甫非常同情她,不但不加以干涉,有时还帮助她多打些枣,让她能多吃一些。

后来,杜甫把茅屋让给从外地来的一吴姓亲戚,自己搬走了。

不料,这个亲戚刚住进去,就在屋前插上一道篱笆,禁止寡妇打枣。

杜甫听说后,心里很难受,当即写了一首七律诗《又呈吴郎》代替书信,送给姓吴的亲戚。

诗写得委婉真挚、动情。

这件事虽小,但小处细处往往更能体现杜甫的“仁”心。

三、文题背景这首诗是在成都草堂落成后写的。

这之前一年,也就是草堂新落成不久,有两位客人先后来看他:一位是旧相识,偶然过访;另一位是专程来访的远道客人.《客至》这首诗题下还有作者的自注:“喜崔明府相过.”可见是老朋友之间偶尔过访,从诗中那些话的亲切、随意的程度来看,也确实非老朋友不能。

一、诵读,整体感知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内容。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错误!。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错误!。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错误!。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错误!。

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诗.提示这是一首洋溢着生活气息的记事诗,表现了诗人诚朴的性格和喜客的心情。

作者自注“喜崔明府相过”,一个“喜”字,揭示了本诗的情感。

二、悟读,诗情画境春天到了,春水遍地,溪面初平,鸥鸟翔集.日日拄杖而行,不见半个客至,落红满径不曾扫,万物静观皆自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巩固训练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 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 都草堂时。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 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 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 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 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 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 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 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鉴赏艺术手法
• 1、开头四句写景有什么特 点?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 由近及远,远近结合,描绘了一幅 旅夜孤舟夜泊江上广阔立体的月夜 画面,创造了一个宏阔非凡宁静孤 寂的江边夜境。寓情于景,乐景写
哀情,用雄浑、阔大的意境,反衬
诗人孤苦伶仃、颠沛流离的悲怆心
境。
• 2、诗歌运用了什么抒情方 式?请加以分析。
• 顿挫,从字面上看,就是指语意的停 顿挫折(间歇﹑转折);从结构上看, 顿挫往往表现在起承转合处,表现为 纡徐(从容缓慢的样子)斗健(峭拔刚健), 交互为用,按理循脉,或起或伏,有 情有景,相间相融。 • 顿挫,就是指其诗语言、 韵律曲折有 力,平仄、叠词等方法的独特运用使 其诗音节铿锵,愤激难抑。
诗歌题为“旅夜 书怀”,想一想,诗 中那几句写“旅夜”, 那几句“抒怀”?
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 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 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 天地一沙鸥。
杜甫
写“旅夜”。
(侧重写景)
“抒怀”。
(侧重抒情)
探究思想内容
• 细草 、微风、岸、 1、首联中 危樯、孤舟。 写了哪些 • 两个意象写旅夜的 环境和感受,表现 意象? 了诗人的境况和情 “细草” 怀:像江岸细草一 和“孤舟” 样渺小,像江中孤 舟一般寂寞。
潼关吏
兵车行
丽人行
三 月 三 日 天 气 新 长 安 水 边 多 丽 人
,
丽人行
.
杜甫
• 《咏怀古迹》是 一组结构严密的 七言律诗,共五 首,每首各咏一 古迹,依次是庾 信故居、宋玉故 居、昭君村、先 主庙、武侯庙, 都是借古迹抒发 诗人的身世之感。
“ 沉 鱼 ” 西 施 ——
“ 落 雁 ” 王 昭 君 ——
3、开头四句写了怎样的画面?表 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岸上有细草微风,江上只有一叶孤舟, 依岸而宿,就舟而居。遥望原野,远 处天与地似乎相接了,天边星宿也仿 佛下垂得接近地面。大江之中,江水 浩浩荡荡东流,一轮明月映照在江水 中,随着江水的流动而浮荡着。||||为 读者展现了一幅孤寂冷清的旅夜图, 表现了诗人被贬后无所依托的飘泊自 伤之情。
杜甫诗歌的风格:沉郁顿挫
• 所谓沉,主要是就情感的深沉而言;所 谓郁,主要是就情感的浓郁而言。所谓 沉郁,指情感的深厚﹑浓郁﹑忧愤﹑蕴 藉。 • 沉郁,指其诗以精练的字句表现广阔的 意境,进而反映深刻的社会现实和深沉 苍凉的感情。 • “若隐若现,欲露不露,反复缠绵,终 不许一语道破”。
杜甫诗歌的风格:沉郁顿挫
“沉郁顿挫”的杜甫诗
杜甫, 唐代最伟大的 现实主义诗人
扬州市江都区丁沟中学 江海清
概说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原籍襄阳, 祖审言,著名诗人。杜甫曾应进士举,不第。 天宝中,客长安近十年(曾住杜陵附近的少 陵,故世称杜少陵),郁郁不得意。安史乱 起,流离兵火中。肃宗朝,官左拾遗。不久, 弃官入蜀,后为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举家出 蜀,病死江湘途中。后世称为杜工部。其诗 抒写个人情怀,往往结合时事,思想深厚, 境界广阔,有强烈的社会现实意义,后世称 为“诗史”。有《杜少陵集》。
诗歌的主旨虽写的是昭君的“怨 恨”,但一开始并未直接写,而是从 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接 着写昭君的悲剧及其根源,为点明 “怨恨”做铺垫,最后才明确点出昭 君之怨,将感情推向高潮。 诗人漂泊异地,远离故乡,处境和 昭君相似,寄寓思乡之情,也借昭君 遗恨绝域,曲折表达自己失遇无路, 才不得用的感慨。
总结: 怀古(含咏史)诗词是诗 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 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 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 鸣,或借古以喻今,或借古以 讽今之作。
作业:
阅读《蜀相》, 按照怀古诗的鉴赏方 法写一篇鉴赏短文。
这是一首怀古诗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全诗的感情基调——感伤、叹惋 要读得稍慢,读得深沉,读出点感伤。
身死异国,环珮空归
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漂泊西南,有家难归
(千载之怨)
(深沉怨恨)
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 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 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 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前人评此诗时说杜甫是 “
悲昭君以自悲也”
只叙明妃,始终无一语涉 议论,而意无不包。后来诸家, 总不能及。 ——清· 李子德
• 前两联旅夜所见,寓情于景。景物 渺小,情感孤寂;景物阔大雄浑, 反衬情感孤独。写景寄伤感、飘泊 之情,为下文抒怀作铺垫。
• 后两联旅夜书怀,即景抒情,直抒 胸臆。叹未老而休,悲飘零如鸥。 表达孤寂、悲愤之情。
诗歌总结
这首诗是感叹身世之作。前四句 写旅夜之景,后四句抒写诗人抑郁苍 凉的心情。优美的夜景和悲凉心情浑 然融为一体,构成很美的艺术境界。 全诗风格沉郁、感情激越,形象 鲜明、境界宏阔,表现出诗人“老来 渐于诗律细”的艺术成就。
诗人咏叹王昭 君其人其事,寄寓 了自身怎样的情感?
背景: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 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 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 任左拾遗。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 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
昭君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
诗人
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
“ 闭 月 ” 貂 婵 ——
“ 羞 花 ” 杨 玉 环 ——
咏怀古迹(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 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 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 分明怨恨曲中论。
白话译文
• 千山万岭好像波涛奔赴荆门,王昭君 生长的乡村至今留存。 • 从紫台一去直通向塞外沙漠,荒郊上 独留的青坟对着黄昏。 • 只依凭画图识别昭君的容颜,月夜里 环佩叮当是昭君归魂。 • 千载琵琶一直弹奏胡地音调,曲中抒 发的分明的昭君怨恨。
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一开始 首联并没有写她的怨恨,写的是什么?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写的是昭君村的地点和那里的景色。 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 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 “赴”字用了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 绝的千山万壑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 又有变幻之姿。
• 1.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 奇美。 • 2.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烘 托昭君的奇伟形象。
发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 句,谓山水逶迤,钟灵毓秀,始产 一明妃。说得窈窕红颜,惊天动 地。——[清]吴瞻泰
佳句鉴赏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一去”对“独留”,“一”与“独”同义 互文,将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写得入 骨三分。可见,昭君是多么孤独!“紫台”对 “青冢”,一个富丽繁华,一个荒凉冷落,对比 多么悬殊!“连”对“向”, “连”字写出塞 万里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 “朔漠”对“黄昏”,“朔漠”即北方的大漠, “黄昏”一般指时间,而在这里似乎更主要指空 间,即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黄 昏的天幕,何等的空旷凄清!
他可怜自己未实现志向而以文章声 望了此终生,不能忍受人们以
“老”、“病”为由排挤他、轻贱
他。他想到此异常愤慨。这两句表
现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和不平。
5、 “飘 飘何所似, 天地一沙 鸥”中以 沙鸥自况, 有何用意?
• 诗人描写空阔天 地间无一处可为
归宿的沙鸥,以
沙鸥自况,表达 了漂泊无依的悲
愤心情。
诗眼:“怨恨”:
远嫁异邦,远葬他乡,月魂空归, 思念故乡的幽怨。
对画师的无耻行为及汉元帝的
昏庸糊涂的怨恨。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怨恨”两字点明全篇主旨。千 百年来,琵琶所演奏的总是从匈奴传 来的撩人愁思的胡乐,正是昭君在诉 说着她的怨恨!这两句从侧面烘托昭 君的形象,既有对她的赞扬,又有对 她的同情。读到这里,我们的耳边好 像又响起了那深沉、幽怨的琵琶声!
上句写她生前的不 幸与孤苦,下句写她死 后的凄凉与冷落,一句 话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 剧。
昭君远嫁对她个人来说,毕竟是一种 不幸。这种不幸又是怎样造成的呢?
• 颈联上句“画图省识春风面”对 此做了回答。该句运用了典故, 但诗人用事巧妙,仅以“省识春 风面”五字带过,而隐去了历史 事实,指责汉元帝的昏庸造成了 昭君葬身塞外的悲剧。
• 4、“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 休。”中“岂”和“应”表 现了诗人什么情感?
“名岂文章著”,声名不因政治抱负 而显著,反因文章而显著,这本非自 己的矢志,故说“岂”,这就流露出 因政治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慨。 说“官应老病休”, 诗人辞去官职, 并非因老而多病,什么原因,诗人没 有直接说出。说“应”当,本是不应 当,正显出诗人悲愤的心情。
• 诵读诗歌,想一想,王昭君这一 诗歌塑造了一位美丽、孤 形象有什么特点? 独、思乡和幽怨的女子形象。
思乡 孤独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幽怨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