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
杜甫沉郁顿挫的诗

杜甫沉郁顿挫的诗
杜甫,唐代著名的诗人,以其悲愤的诗风而闻名于世。
他的诗作广泛表现了他内心深处的沉郁和顿挫情绪,揭示了他对时代动荡和社会不公的忧虑和不满。
在杜甫的诗歌里,我们可以看到他对身世之苦的沉郁表达。
杜甫自幼失去父亲,成年后又经历了数次失败的科举考试,生活一直陷入困顿。
他的诗作中常常流露出对贫困和失落的痛苦感受,如《月夜忆舍弟》中写道:“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些诗句反映了他对逝去的亲人和破碎的家庭的思念之情。
同时,杜甫的诗作还展现了他对时代动荡和社会不义的担忧。
唐朝时期,社会秩序动荡,战乱频仍,百姓生活困苦。
杜甫的诗作中充满了对这些现实问题的忧虑和愤怒,如《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之一》中写道:“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他用冷冰一般的心来形容自己和他人对社会现实的无奈。
然而,杜甫的诗歌里也有一些表达他顿挫情绪的作品。
尽管他才华横溢,但他的作品却很少被当时的文人士大夫所推崇,多次考试不中,生活陷入困顿。
在《登高》中,他写道:“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些诗句反映了他内心的挣扎与困惑。
总之,杜甫的诗作流露出他内心的沉郁和顿挫情绪。
他通过诗歌表达对个人命运的无奈和对时代动荡的忧虑,揭示了他对社会不公和人生的痛苦反思。
他的诗作不仅是个人情感的宣泄,也是对社会现实的呼吁,成为了古代文学中的珍贵遗产。
浅析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艺术特点

浅析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艺术特点浅析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艺术特点导语:在诗歌领域,被称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的代表杜甫,因为其诗歌具有强烈的写实性、细节性、典型性又被称为诗史。
杜甫的作品中形成了较为典型的沉郁顿挫的风格特点,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杜甫时常将一腔深情选择含蓄凝练的表达出来,先将感情蕴藉甚深甚浓,已蓄势待发之时,受儒家的“仁”的思想的影响,又将感情及时遏制住,转为婉转低回的表达,因此杜甫感情蕴藉浓郁而表达顿挫。
一种审美风格的形成既有文化底蕴的传承的原因也有具体国家社会的环境因素和艺术家个人的因素相互作用的`原因,由很多因素相互掺杂融合形成。
杜甫诗歌中的沉郁顿挫风格的形成也是受多重因素的影响,受着以儒家传统文化内涵之核心的“仁”的价值观的影响,受着历经磨练的人生经历的影响,也受着忧国济世的抱负,善感的个人性格气质,崇尚壮美的审美理想和个人的创作态度的影响。
一、杜甫深受儒家文化中“仁”的思想的影响,这是影响杜甫人生态度的最主要因素。
儒家文化或称儒家哲学,它是一门关于处事态度的情感哲学,“仁”是它的核心,也是最高的道德准则。
“仁”是人之所以存在,之所以立足的依据,是人之所以是人的关键。
这种对人的同情、关爱之情和对万事万物的悲悯情怀,体现在杜甫的诗作中,凝结成了典型的沉郁顿挫的美学风格,这种风格在杜甫的诗歌中俯拾皆是,表现为一种深沉,浓郁,郁结,哀怨,郁愤的情绪,体现为忧患的精神,乐道的精神。
如“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这种对出征在外的将士的关怀正是来自于杜甫对于百姓苍生的大爱。
二、杜甫的诗歌风格也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个人经历有关。
杜甫经历了国家从开元盛世到安史之乱,亲历国家的富庶强大到后来的国民生灵涂炭。
他个人的人生也经历了仕途的不得志和物质生活的由充盈到后来的穷困潦倒、寄人篱下这样一种坎坷。
在他的诗歌中不仅有着个人不得志的郁结,而且更包含着对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关注,对民族命运的焦虑,对国家前途的忧愁,因此他的诗歌体现了浓郁的爱国主义情操和强烈的民族意识。
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特点

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特点
“沉郁顿挫”是杜甫在天宝年间对自己作品的评价,那时他的许多代表作还没有产生。
这四字评价主要说自己学力深厚,写作技巧娴熟。
沉郁顿挫风格的感情基调是悲慨,入蜀后的十余年,是杜诗“沉郁”风格发展的顶峰,写民生疾苦、自己的穷困潦倒。
感情深沉阔大。
《登高》是杜甫大历二年秋在夔州时所写。
当时诗人病卧夔州,夔州在长江之滨。
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简述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简述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风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忧愤深广的时代特征:杜甫的诗歌,特别是他的代表作,反映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他通过描绘时代的苦难和人民的痛苦,表达出深深的忧愤和悲痛。
这些诗歌常常充满着深沉、浓郁的情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2.关注国家大事和小事:杜甫的诗歌,不论是长篇巨制还是短篇小诗,无不涉猎国家大事和日常生活。
他通过描绘个人的命运和遭遇,反映出整个社会的状况和变迁。
这种广泛的题材使得他的诗歌具有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意义。
3.情感表达的起伏和转折:杜甫的诗歌在情感表达上常常有起伏和转折。
他通过沉郁的笔调,将忧愤的情感深深埋藏在心底,让人感受到他内心的波澜和矛盾。
同时,他的顿挫风格也表现在对节奏和音韵的把握上,常常通过抑扬顿挫的节奏感来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4.语言的高度凝练和概括力:杜甫的诗歌语言简练、意蕴深远,常常用极少的语言表现出深刻的内涵。
他的诗歌中有很多警句和精炼的表达,这些语言的高度凝练和概括力使得他的诗歌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5.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揭示:杜甫的诗歌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揭示和批判,表现出他对社会的不满和担忧。
他通过对官场的腐败、贫富的悬殊、民生的疾苦等社会现实的揭示,表现出对人民生活的关注和对社会正义的追求。
这种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揭示和批判,也是他沉郁顿挫风格的重要表现之一。
总之,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风格是一种深刻、内敛、含蓄的艺术表现形式,通过忧愤深广的时代特征、关注国家大事和小事的广泛题材、情感表达的起伏和转折、语言的高度凝练和概括力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揭示等方面表现出来。
这些特点使得他的诗歌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杰出代表之一。
“沉郁顿挫”的内涵是什么?结合作品分析“沉郁顿挫”在杜甫诗歌中的具体体现。

“沉郁顿挫”的内涵是什么?结合作品分析“沉郁顿挫”在杜甫诗歌中的具体体现。
“沉郁顿挫”是指杜甫诗歌中展现出的沉重悲凉、动情沮丧的情绪和颓丧的情感状态。
这一内涵主要体现在其诗作的情感表达和主题内容中。
首先,杜甫的诗歌常常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悲凉和忧伤。
他关注民生疾苦和社会不公,通过描绘灾难、战争、饥饿、贫困等场景来表达他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和对社会问题的忧虑。
例如在《新婚别》中,他具体描写了战乱带给人们的痛苦和分离之痛,营造了一种沉郁的氛围。
其次,杜甫的诗歌中常常流露出个人遭遇与人生抒情的哀伤。
他在作品中表达了对自身困境和命运不公的感慨和抱怨。
例如在《岳阳楼记》中,他借景抒怀,以楼为借喻,表达了自己的沉郁心情和不如意人生。
这种个体的抒情哀伤也体现了他作为一个诗人的独特体验。
此外,杜甫的诗作中透露出对时代变迁和历史兴衰的沉痛感慨。
他深切关注社会动荡、政治腐败、国家兴亡等问题,通过历史人物的描写和历史事件的叙述,表达了对时代风云变幻的无奈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在《登高》中,他以登高的景象来表达对国家兴衰的担忧和自身的沉寂,展现出沉郁的情绪和顿挫的表达。
总而言之,杜甫的诗歌中“沉郁顿挫”的内涵体现在他对社
会现实的悲凉表达、个人遭遇与人生抒情的哀伤以及对时代变迁和历史兴衰的沉痛感慨中。
这种情感状态和情绪体验使得他的诗歌充满了深刻的内涵和情感的共鸣,也展示了他作为一个诗人的独特魅力和意蕴。
杜甫的诗歌风格是什么

杜甫的诗歌风格是什么杜甫是我国著名诗人,还被世人称为“诗圣”,他的诗歌风格主要是什么呢?下面是由为大家整理的杜甫的诗歌风格,希望大家可以帮助到大家!杜甫的诗歌风格(一)诗歌风格沉郁顿挫杜甫的诗歌在语言上,普遍认为具有“沉郁”的特点,“沉郁”一词最早见于南朝,“体沉郁之幽思,文丽日月”,后来杜甫写更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作品的语言,“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而扬雄、枚皋之徒,庶可跂及也”。
对杜诗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其诗歌风格的形成,与其恪守的儒家思想有着密切关系。
同时,杜甫处于盛世末期,少时有雄心壮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后来安史之乱爆发,国运衰微,加之仕途不济命途多舛,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也使杜诗诗风大有转变,趋近现实主义。
而杜诗对意象选择的个性化,是杜诗语言的基础。
常在杜诗中出现的意象,例如古塞、秋云、猿啸、残炬、急峡、危城、孤舟、落花、落日等自然景观,以及织女、老妇、老农、嫠妇等普通百姓,还有官吏、将军、恶少等权贵势力,都表现了杜甫对“中兴济世的热切,对淆乱乾坤的指斥,对横行霸道的愤慨,对漂泊流离的悲伤,对生灵涂炭的悲悯,对物力衰竭的惋惜,对博施济众的赞美”,而正是这些沉重情感的表达,使得杜诗的语言趋于“沉郁顿挫”。
吴沆《环溪诗话》评杜甫晚期诗句“恣肆变化、阳开阴合”又云:“惟其意远,举上句,即人不能知下句”。
吴沆又说:“凡人作诗,一句只说得一件事物,多说得两件。
杜诗一句能说得三件、四件、五件事物;常人作诗,但说得眼前,远不过数十里内,杜诗一句能说数百里,能说两军州,能说满天下,此其所为妙”。
兼容并蓄杜甫的诗歌在风格上,是兼备多种风格的,元稹这样评价杜甫:“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
”秦观也有类似的看法:“于是杜子美者,穷高妙之格,极豪逸之气,包冲淡之趣,兼俊洁之姿,备藻丽之态,而诸家之所不及焉。
杜诗的风格特色是沉郁顿挫

杜诗的风格特色是沉郁顿挫。
沉郁顿挫首先表现为深沉忧思的感情基调。
在这深沉忧思里,蕴含着一份优念国家命运、人民疾苦的深厚感情,所以显得阔大深远。
杜甫表达感情的方法是波浪起伏、反复咏叹、百转千回。
往往感情要爆发了,却又折回去,在心中回流,象有一座感情的闸门阻拦住,让感情在受阻之后再缓慢流出,因此那感情的抒发,也就显得更加深沉。
他有一首《登岳阳楼》,开首是:“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写登楼所见的一派壮阔景色。
接着是:“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可以看出,面对洞庭湖的壮阔景色,他骤然百感交集:对于身世苍凉、老病飘泊的伤怀;对于离散亲朋的眷念;对于国家灾难与人民疾苦的忧虑,全都涌上心头。
看来这百感交集的强烈感情就要爆发出来了,但是没有千言万语,只说出了一句:“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强烈的感情没有一一毕陈,闸门只微微启开,汹涌的感情的海只涌流出一股潮水。
但这已经够了,虽然只这一句,却已经把心中没有吐露出来的感情份量全都包含进去了。
在感情抒发上给人以回流起伏之感。
波浪起伏、百转千回、反复咏叹,在《秋兴八首》等诗中表现得更为典型。
深沉的忧思、波浪起伏的感情表达方式,最后都通过语言、形象描写和节奏韵律,表现为诗的意境的悲壮美,构成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特色。
蜀相的相关问题讨论1、杜诗风格论自古以来,人们多用“沉郁顿挫”来说明杜甫的艺术风格。
本世纪的学者则对杜诗风格的审美内涵、产生原因和流变过程作了较为细入的分析。
八十年代以前,人们多就“沉郁顿挫”这一定评本身而论杜诗风格。
如柯剑岐在《论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中首先认为,“沉郁”是杜诗的主要风格,“表现在杜甫创作中的那种深沉、锐敏的洞察力,以及由此而来的那种浩浩荡荡、波澜壮阔的生活画面;也是指那种苍老遒劲的笔触以及由于忧国忧民的伟大思想而来的忧郁色彩和悲剧气氛。
”文章还探讨了杜诗这一风格的形成过程和原因,认为它是安史之乱前后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是时代风格通过杜甫具体的世界观和创作实践的反映。
杜甫的“沉郁顿挫”风格

杜甫的“沉郁顿挫”风格杜甫是一位系念国家安危和生命疾苦的诗人。
他的诗歌风格是怎样的呢?《登高》《蜀相》两诗,代表了杜甫七律最高成就,其风格亦可以“沉郁顿挫”一词概括。
关于这一点,前人早有论述。
胡应麟称《登高》“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诗菽》),纪昀称《蜀相》“忽变沉郁,魅力极大”(《瀛奎律髓汇评》)。
《登高》《蜀相》思想情感的“沉郁”表现于下列三方面:内容上的厚实丰满。
无论是描摹现实,还是勾勒历史,杜诗都表现出厚实的思想内蕴和凝重的历史意识。
《登高》中的“艰难苦恨”四字,包含着郁积难舒的爱国情感和排遣不开的羁旅愁思。
不仅仅写出个人的漂泊西南衰老多病,鬓毛早衰止酒停杯,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的动荡不安满目疮痍,人民颠沛流离受尽苦难。
作者的悲情凝聚于这四字之中,郁结深厚而寄慨深广。
情感上的起伏回旋。
杜诗中的情感表达不是平铺直叙的,而是有着隐显缓急的变化。
《登高》首句“风急天高猿啸哀”,如来自天外,将诗人的“悲秋”情绪展现于读者面前。
“渚清沙白鸟飞回”又语势舒缓,仿佛令这悲情受到限制。
“无边落木萧萧下”,又将诗人的“悲秋”心境推向一个新的层次。
“不尽长江滚滚来”滚滚而来的“长江”展现的开阔辽远的境界,又仿佛缓冲了这段悲情。
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可以揣摩到诗人悲情世界的情感起伏。
《蜀相》首联:“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诗人点出武侯祠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其间妙笔天成的一个“寻”字,使得一问一答巧相连属,写出了初至成都的诗人寻觅遗踪的急切情绪,给人的印象充满着憧憬和希望。
然而,“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颔联的情感却起了急剧的变化,“寻”的结果是祠庙的寂寥冷落悄无人迹,诗人形单影只而来,又孤寂伤怀而返。
这就形成了一种情感上的落差。
诗人倾吐的情感不是一览无余的,而是起伏张弛回旋的。
表达上的迂折含蓄。
作者往往将充沛的感情隐藏于心灵深处,九曲回肠冲撞旋转,并不肆情宣泄倾泻无遗。
《登高》具有沉而悲的特色,读者从作品中读到的是一个兀立高台的穷儒形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
山东省临朐实验中学张民强2013年8月23日10:16浏览:23评论:10鲜花:2专家浏览:0指导教师浏览:3作者信息
姓名张民强
所教学科语文所教学段高中
本课程的结业作业要求您选择一个您所教的,且包含有项目学习要素探究内容的单元,为这个单元设计评价计划。
最终完成的作品要提交到平台上供学友们互评。
单元主题:
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
一、单元概述:
在下面空格处简要介绍这个单元,清晰简洁地介绍这个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学习活动。
本单元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杜甫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让学生通过网络搜集信息,主动自主学习及小组合作交流可以分析出诗歌主导风格的具体表现,可以探究出杜诗‚沉郁顿挫‛这一风格的形成原因。
从而让人能全面深入地了解站在盛唐诗歌颠峰之上的杜甫,并深刻体会到杜甫诗歌对后世诗歌创作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本单元是高中二年级选修课《唐诗宋词选读》的专题内容。
其中的《兵车行》《客至》等作品,表现了杜甫不同的诗歌内容和人生经历,这些诗歌凝聚了杜甫鲜明的情感色彩。
本单元学习过程中,5-8人组成一个小组,利用一周时间完成。
第一,开展头脑风暴,制定学习目标。
用2课时,让学生自主阅读杜甫的四首诗,查阅有关信息资料。
在此基础上,进行头脑风暴。
活动涉及的问题指向核心主题——杜诗的沉郁顿挫。
第二,讨论会。
举行‚我看‘杜诗’‛主题研讨会,通过观察、辩论、写随笔等,帮助指导学生形成个性的观点。
第三,综合展现学习成果。
整合、建构、反思后,撰写一篇‚杜甫的诗歌特点探
究‛主题文章,然后用博客或制作主题网站,展示学习成果。
在单元实施之前,教师要对学生已经了解的杜甫生平及其诗歌风格进行检查性分析,确定学习目标和学习方式。
此阶段运用讨论会、检查表进行评价。
在实施过程中,通过讨论评价,检验学生对杜甫诗歌个点分析研讨的自助合作能力,运用量规进行评价。
在成果展示阶段,对学生博客展示的关于杜甫诗歌特点的研究论文进行终结性评价,运用量规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等方式。
二、21世纪技能
这个单元将重点培养哪种或哪些21世纪技能:信息与素养、主动性和自主性、交流与合作。
三、课程标准与教学目标(模块4第1节后完成)
请明确单元的课程标准(课程标准要来自于现行课标)和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应与课程标准相联系,并体现21世纪技能。
课程标准:
《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最能体现出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在制定的三个教学目标中,应该以目标三为重点。
无论是为深入理解体味杜诗,还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熏陶,都要求教师不能忽视对学生进行杜诗风格的指导训练。
以朗读训练为切入点,再附以揣摩语言方式,进而去体会杜甫作品的沉郁顿挫的风格,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第一,开展头脑风暴,制定学习目标。
用2课时,让学生自主阅读杜甫的四首诗,查阅有关信息资料。
在此基础上,进行头脑风暴。
活动涉及的问题指向核心主题——杜诗的沉郁顿挫。
第二,讨论会。
举行‚我看‘杜诗’‛主题研讨会,通过观察、辩论、写随笔等,帮助指导学生形成个性的观点。
第三,综合展现学习成果。
整合、建构、反思后,撰写一篇‚杜甫的诗歌特点探究‛主题文章,然后用博客或制作主题网站,展示学习成果。
四、评价时间线(模块4第2节后完成)
为您的单元创建一个评价时间线,记住要在整个项目中满足以下所有五个评价目标:评估学生需求、鼓励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监控学习进展、检查理解与鼓励元认知、展示理解程度。
评价时间线
项目开始前项目进行中项目结束后
信息检索讨论会评价检查表
头脑风暴反思日记量规论文展示
五、评价方法与目标(模块4第2节后完成)
为了完成您的评价计划,您需要开发一个评价策略表。
表格中涉及的评价应与评价时间线一一对应。
每一项都能针对单元主题,清晰地描述评价目标、何时、何人、如何评、如何使用采集到的评价数据改善学生的学习。
评价评价过程和目标
信息检索单元学习之前,班级分小组收集作者信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
头脑风暴根据学生展示的信息,经过讨论确立学习目标。
讨论会
项目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对特定话题“我看杜诗风格”的讨论,展示自己的思考结
果,相互倾听和记录同伴的发言,代表组内讨论成果进行汇报。
合作量规项目学习过程中,通过交流日志、小组研讨、发声思考等,关注在合作学习中是否积极参与、是否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是否对同伴有积极回应、是否能代表大家发言等方面。
关注合作与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博文写作量规运用博文量规,从内容到形式提出不同等级要求,评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深度理解以及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论文展示项目完成后,进行论文展示,检查学生的学习成果,开展自评和互评。
教师负责检查指导。
六、评价工具(模块4第3节后完成)
您已经完成了评价计划,现在您需要根据这个评价计划,开发相应的评价工具。
评价工具的名称应与评价时间线和评价策略表的名称相对应。
请在下面逐一列出这些评价工具的名称和具体内容,如果内容过多,可采用附件的形式添加到本文档的后面。
利用网络平台开发的评价工具请用链接的方式提供,并将工具内容同时附在这里。
项目计划设置表:
(二)
评价检查表:
(三)
日记量规:
七、总结
请您用不少于200字来描述一下,您是如何使评价帮助教学目标的实现的。
在您的评价设计中,您认为哪些方面是最值得和同行分享的?
我所确定的教学目标首先从课程标准出发,运用可观察、可操作、可评价的行为来描述目标,体现我所期望达成的学习成果,即教学评价与教学目标高度关联。
评价设计应贯穿项目学习始终,伴随学生学习的过程,这一点在评价时间线上充分体现;评价目标的确立关注了学生需求、自主与合作、理解情况和元认知、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五个方面,并通过不同的评价方法、工具和策略体现对学生全过程学习的诊断、调整和导向,尤其注重发展学生元认知能力,培养学生自评能力。
本次作业前后修改了几遍,每一遍中都体现自己在学习中的领悟和收获,尤其是在教学目标、评价内容及各种评价工具的描述语上,特别关注了学生主体和可操作可评价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