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的湘西情节

合集下载

沈从文边城主要内容

沈从文边城主要内容

沈从文边城主要内容
《边城》叙述了一个情节简单的故事:
川湘交界的茶峒附近,小溪白塔旁边一个山水如画的古渡头,住着一户独门独院人家,只有爷爷老船夫和外孙女翠翠两个人,还有一只颇通人性的黄狗。

这一老一小便在渡船上悠然度日。

老船工年逾古稀,小孙女翠翠情窦初开。

茶峒城里有个船总叫顺顺,他有两个儿子,老大叫天保,老二叫傩送,都那么好,那么俊,同时爱上了翠翠。

兄长天保先傩送一步托媒人提了亲。

老船工满心欢喜,可翠翠不高兴,翠翠对老二动了情。

兄弟俩没有按照当地风俗以决斗论胜负,而是约定采用公平而浪漫的唱山歌的方式表达感情,让翠翠自己从中选择。

傩送是唱歌好手,天保自知唱不过弟弟,心灰意冷,断然驾船远行做生意,结果老大跌进了激流死了。

船总顺顺也忘不了儿子死的原因,所以对老船夫变得冷淡。

傩送也因天保的死十分怪责老船夫,自己下桃源去了。

老船工在误会中大病一场,在一个风雨之夜,船被冲走,屋后的白塔冲塌了,老人也在雷声将息时归天了,只留下翠翠守在山水如画的古渡头,等待着自己的心上人……通过湘西儿女翠翠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凉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

扩展资料: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排名第二位,仅次于鲁迅的《呐喊》。

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纯爱故事,展现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

由于《边城》的美学艺术,《边城》这部小说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
深远影响。
沈从文在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 以其独特的乡土文学风格和对湘 西风土人情的细腻描绘而著称。
沈从文的主要作品与成就
主要作品
《边城》、《长河》、《湘西散 记》等。
成就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乡土 小说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被誉 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对 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02
湘西世界概述
湘西的自然环境与风土人情
自然环境
湘西地处湖南的西部,拥有壮丽的自 然风光,包括秀美的山水、茂密的森 林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风土人情
湘西人民热情好客,民风淳朴,他们 以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习俗传承着独特 的文化。
湘西的历史文化与民俗传统
历史文化
湘西拥有悠久的历史,是苗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的聚居地 ,这些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 。
传承文化遗产
发展文化旅游
加强对民间艺术、传统手工艺等文化遗产 的传承和保护,培养更多的传承人,让这 些文化遗产得以延续和发展。
将湘西的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相结合,打 造具有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吸引更多的 游客前来体验和了解湘西文化。
பைடு நூலகம்
THANKS
感谢观看
沈从文笔下湘西对后世的影响与启示
文学创作的影响
沈从文的湘西题材作品对后来的 乡土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激发 了众多作家对乡土文化的关注与
创作。
文化研究的启示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为文化研究提供 了丰富的素材和视角,促进了人们 对乡土文化、民俗传统等方面的研 究与思考。
对生态环境的关注
沈从文的作品中对湘西自然风光的 描绘,引发了人们对生态环境的关 注与保护意识,促进了生态文学的 发展。
湘西的神话故事

沈从文湘西散文

沈从文湘西散文

沈从文湘西散文
沈从文的湘西散文主要描绘了湘西地区的风土人情和自然风光。

他的作品充满了对湘西的热爱和怀念,通过对自然、历史、文化等方面的描绘,展现了湘西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在沈从文的湘西散文中,他常常运用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将湘西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展现得淋漓尽致。

他通过对山川、河流、田野、民居等细节的描写,让读者仿佛置身于湘西的大自然之中,感受着那里的清新与宁静。

同时,沈从文的湘西散文也深刻地反映了湘西地区的历史和文化。

他通过对当地民俗、传说、传统等方面的描绘,展现了湘西人民的勤劳、善良和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

他的作品也常常表达对湘西人民生活的关注和思考,对他们的命运和未来充满期待和希望。

总之,沈从文的湘西散文是展现湘西地区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的重要文学作品,也是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文献之一。

沈从文的文学湘西

沈从文的文学湘西

沈从文的文学湘西《边城》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为中国现代的抒情小说开辟了一个独特的境界。

刘西渭曾评价《边城》:“这不是一个大东西,然而这是一个千古不磨的珠玉。

”汪曾祺则说:《边城》是一个怀旧的作品,一种带着痛惜情绪的怀旧。

《边城》是一个温暖的作品,但是后面隐伏着作者很深的悲剧感”。

作品安宁,和谐,静谧,嗅不到一点动荡的气息,与动荡的时代形成对比。

那沈从文为什么写这样一个脱离时代的作品呢?沈从文从乡下跑到大城市,对上流社会的腐烂生活,对城里人的“庸俗小气自私市侩”深恶痛绝,这引发了他的乡愁,使他对故乡的淳朴民风十分怀念。

这种淳朴民风尚未完全被现代物质文明所摧毁,于是就有了《边城》这个作品。

关于这篇小说的创作动机,作者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的形式“。

因此,”边城“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同时也是时间,文化概念,”边城“是大城市的对立面。

《边城》显示了一个身处都市的孤独”乡下人“,独立的趣味和固执的追求,寄托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

我认为打动读者的地方,在于它的美的景,美的情,美的人,共同构成了一个美丽的湘西世界,让读者感动不已,心向往之。

“若溯流而上,则三丈五丈的深潭皆清澈见底。

深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

水中游鱼来去,全如浮在空气里。

两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纸的细竹,长年作深翠颜色,逼眼目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时只需注意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况有人家处必可沽酒。

夏天则晒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裤,可以作为人家所在的旗帜。

秋冬来时,房屋在悬崖上,滨水的,无不朗然入目。

黄泥的墙,乌黑的瓦,位置则永远那么妥帖,且与四周的环境极其调和,使人迎面得到的印象,实在非常愉快”。

沈从文营造的这种化外之境,美丽的景色,在文中俯拾皆是,他的笔下的景与人是和谐统一的,互为映衬的,景的美衬托出的是人的美,或者说景是人的化身,景即人。

以边城为例,论沈从文小说中的湘西世界

以边城为例,论沈从文小说中的湘西世界

以边城为例,论沈从文小说中的湘西世界沈从文作品《边城》讲述了几个人旅行在湘西地区的故事,通过他们的旅行经历,展现了湘西的世界。

沈从文将湘西的景色、民谣、历史文化以细腻的笔触,完美地再现出来,营造丰富多彩的湘西世界。

沈从文在小说《边城》中展现了湘西所特有的气候状况。

他描写了湘西乡村时雨时甚,湿清蒸腾的景象:“雨水跳跃,光滑如银,像一只把满满的草碗打翻了一般。

”“雨有歇息,又有重启,淭滚滚,栗栗而至。

”他还描写了湘西那凉爽曲折、空旷明亮的景色:“地面高低的峻峰,一成不变,见着没有鸟儿叫,也没有什么树木摆弄,荒僻漆黑……”这些描写,淋漓尽致地勾勒出湘西的高原气候,也展现了湘西乡村恬静而特有的自然风光。

沈从文在小说《边城》中还给湘西世界带来了民情与文化,他写到:“行人隔着相隔的竹林,偶尔可以听见一窝湍急的距声,大概就是山里的红木簪中穿出声来的……”他还描写了百姓们使用破旧的火把,在深夜里进行勤劳力行活动;他还写到了山里人们欢唱的民谣:“只见他们吟咏起歌,诗意绕指柔,溢满嘹亮歌声,那时歌里歌外,昏暗夜空,满是凄凉滋味。

”这些描写勾勒出湘西世界温暖老实的民间文化。

小说《边城》中,沈从文还把湘西的历史人文一一细致而丰富的绘制出来:他把湘西的知青们在社会里的表现凸显出来,就像小说中的柯小畅、山花放纵自由;他还写到了湘西古老的革命传统,以及小伙伴们的友情,满怀敬畏的爱国精神;他还将湘西受破坏的道德和优质的人文素养生动的表达出来。

以上各方面的细致描写,形成了湘西充满历史文化底蕴的独特世界。

总之,沈从文在《边城》一书中,细腻而生动地描写出了湘西的世界。

从气候、文化、历史等方面来看,他勾勒出湘西乡村平和而又深深扎根在湘西土地之上的气息,更深刻地展现了湘西人淳朴而生机勃勃的特点。

从《边城》看沈从文的“湘西世界”

从《边城》看沈从文的“湘西世界”

从《边城》看沈从文的“湘西世界”沈从文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位,特殊的身世经历赋予他独特的文学气质,而《边城》正是他构架的这个世界的核心之作。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从《边城》看沈从文的“湘西世界”。

希望大家喜欢。

从《边城》看沈从文的“湘西世界”1 边城——一片爱与美的世界地处湘川黔交界处的“边城”——茶峒,山清水秀,风光怡人。

《边城》以白塔下,“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相依为命为基本素材,叙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端午节的龙舟赛上,翠翠与外公走散,巧遇当地船总顺顺的儿子傩送,傩送派人送翠翠回家,他青春活泼心地善良,给情窦初开的翠翠平添了一件无法言明的心事,朦胧中有着爱的追求与梦想。

然而傩送的大哥天保也同时爱上了美丽纯情的翠翠,二兄弟按当时风俗相约唱山歌比赛定夺。

后天保为成全弟弟,乘船离家不幸遇难;傩送则悲痛难耐,驾舟出走。

外公因为翠翠的未来心力交瘁,在暴风雨之夜盍然长逝,留下了孤独的翠翠一人,在白塔下静静守候着她的心上人。

那个用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作者以纯净的笔触谱写出一首爱与美之歌。

湘西淳厚朴实的人情世态,健美古朴的风俗习惯,新奇幽雅的山光水色,情调爽朗明快,色彩绚丽清新,是一幅优美别致的风土人情画卷。

而青年男女的情爱,父子祖孙间的亲爱,人民相互之间的友爱,以及自然万物之爱与湘西之美糅合在一起,了无痕迹地融人了全部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之中。

沈从文在谈及《边城》时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有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1](p45)在边城澈纯明净的风俗画卷中,作者把自己的希冀与追求投射在众多淳朴美好的人物身上,潜心营造出一片爱与美的世界。

论沈从文小说的湘西世界

论沈从文小说的湘西世界

论沈从文小说的湘西世界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其代表作之一是以湘西世界为背景的长篇小说《边城》。

本文将以该小说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沈从文小说中湘西世界的表现形式、主题思想和文化价值。

一、湘西世界的表现形式《边城》是沈从文小说中湘西世界的代表作之一,小说通过叙述边山故事的形式展示了湘西世界的丰富多彩。

小说中充满了湖南方言和当地风俗,这让读者能够深入了解湘西文化的内涵。

作者通过刻画湘西地区的自然风光和物产资源,揭示了湘西的地理特征和资源优势。

小说还通过描写湘西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情感,展现出湘西世界的人文特征。

二、湘西世界的主题思想沈从文小说中湘西世界的主题思想主要体现在对湘西文化、历史和人文精神的探究。

小说中深刻展现了湘西地区的历史演变和文化传承,揭示了湘西世界的独特人文精神。

小说中反映的文化与价值观念以及人们的情感、个性、命运等方面在湖南文学中也是具有独特性的。

小说以优美的语言艺术展示了湘西世界的内心世界,是一种推进华南文学发展的宝贵财富。

三、湘西世界的文化价值沈从文小说中湘西世界的文化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小说中对湘西风俗和民俗的描写,对湘西地方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小说以湘西世界为背景,通过对湘西人物的人生经历和心理描写,展现了湘西人民的勇敢和乐观精神,在文化上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最后,小说通过对湘西世界的描写,使得湘西地区的文化与价值观念得到展示和传播,具有防止文化消失的作用。

综上所述,沈从文小说中湘西世界的表现形式多样,主题思想卓越,文化价值显著。

通过研究该小说,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湘西地区的文化和历史,也能够对湖南文学的发展做出具有推动意义的贡献。

沈从文反映湘西生活的作品

沈从文反映湘西生活的作品

沈从文反映湘西生活的作品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沈从文是湘西一位著名的作家,其作品广泛反映了湘西独特的生活风貌和文化。

他通过作品描绘了湘西的山川风物、民风民俗、风土人情,为读者展现了湘西的真实面貌。

在沈从文的作品中,湘西的山峦叠嶂、翠竹掩映、溪水潺潺成为了常见的景观。

在《边城》中,沈从文通过对湘西山水的描写,展现了湘西的神秘和宁静。

他用文字描绘了湘西的山中村落,山间的云雾缭绕,让读者仿佛置身感受着湘西的山水之美。

除了对自然景观的描写,沈从文的作品还深入刻画了湘西人民的生活。

他在作品中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描绘了他们的生活习俗和心灵世界。

在《边城》中,女主人公荷叶的坚韧与柔情、沉静与深情深深地触动着读者。

而在《湘西杂记》中,沈从文以饱满的笔触描绘了湘西人民的坚韧、善良和乡愁。

沈从文的作品中不仅反映了湘西的自然风光和人情世故,还融入了对湘西文化的深刻理解。

他借助作品揭示了湘西人民的情感世界和生活态度,传递了对家乡的热爱和眷恋。

在《湘西杂记》中,他对湘西的文化传统和民俗习惯进行了深入挖掘,呈现了湘西独特的文化氛围。

沈从文的作品是湘西的一面镜子,透过他的笔触,读者可以看到湘西的风土人情、生活百态和文化传统。

他的作品不仅是文学的杰作,更是湘西的一份珍贵文化遗产。

通过细致入微的描述和深刻的思考,沈从文让湘西的生活风貌得以永恒,让湘西的文化得以传承。

沈从文通过自己的作品,深刻而真实地反映了湘西的生活和文化。

他的作品广泛受到读者的喜爱和赞誉,成为湘西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

沈从文不仅是一位优秀的作家,更是一位关注家乡、热爱家乡的湘西人。

他的作品将湘西的美丽与深情展现在世人面前,为湘西赢得了更多的关注和喜爱。

愿沈从文的作品继续闪耀湘西的文学之光,让湘西的风土人情永远留存于世。

第二篇示例:沈从文是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作家,他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细腻的笔触闻名于世。

而他的作品中,尤以描写湘西生活的作品最为出色和引人注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沈从文的湘西情节沈从文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他却无时无刻不在自称是“乡下人”,他比任何作家都更加热爱自已的故乡——湘西。

作为一位作家,最值得自豪的莫过于自己一部衷情的作品也能博得世人的叫好声,沈从文把他最好的作品几乎都献给了它的故乡,他的小说《边城》、《长河》、散文《湘西》、《湘行散记》都是因为蕴含着深深的湘西情结而引起人们的共鸣。

到底那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呢?能叫作家本人一生都为之魂牵梦萦呢?下面我就想对这个问题发表我自己和一些粗浅的见解。

关键词:湘西乡土文学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汉血统,生于湖南凤凰县一个封建行伍之家。

沈从文从小受到私塾教育,自幼聪明的他却非常顽皮,依恋大自然的山山水水,所以经常逃学,也甘心忍受小学老师和父母的责罚。

1918年加入地方军队,从此踏入了他的从军生活,他的军人生活长达4年,1922年,沈从文在“五四”精神的感召下离开部队,一个人前往北京,在忍受了一系列的困苦生活之后,他终于可以实现自己当初来北京时候立下的志愿,寻找一条可以达成理想,救国救民的道路。

他在文坛上几经沉浮,创立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开成了独特的写作理念,以下,我将从几个方面来具体阐述他的湘西风格的创作理念,以此来解开他的湘西情结。

一、神奇的湘西土地给了沈从文以创作的源泉。

在前面我已经简单扼要地讲了沈从文的生平,那么,湘西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呢?我们就一起到他的故乡——湘西去看一看。

正像他的学生汪曾淇所说的那样:“高尔基沿着伏尔加河流浪过。

马克吐温在密西西比河当过领港员。

沈从文在一条长达千里的沅水上生活了一辈子”。

其实,沈从文只是在二十岁以前一直生活在沅水上,那是一条养育了祖祖辈辈湘西人的河流,而沈从文生活的凤凰城只是一个偏僻的闭塞的小城,这是一个苗民与汉民,山区与河谷,西部与东部有明显冲突的地方,历史上,汉人与苗人的冲突与斗争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尤其是在辛亥革命暴发以后,这里更加成为血腥的地方。

不过,沈从文在他的作品中把湘西描绘成遗世独立,生活太平,原始能量充沛的乐土。

沈从文并不是第一人,早在十九世纪,湘西就以风景优美,中国山水画家和文人墨客未曾点染吟咏过而赢得“中国的瑞士”的美称,外国观光者更把湘西推崇为扬子江流域中风景独特的地带,因为只有湘西这个地区在二十世纪还与外界隔绝。

湘西的山不算高,然而蜿蜒流经其间的条条江水,却像鬼斧神工的雕刻大师那样,把它映射得千奇百怪,浸泡成一片碧绿。

山中的岩洞,悬湍的激流,以及层出叠嶂插入平川时构成的景观,足以使最富于浪漫的人也叹为观止。

许多风景区至今游人们还难于涉足于其间,因为苗民一般不愿意汉人知道这些仙境。

但是就是这样一个仙境,据沈从文统计,城中共有一千多座碉堡,三百座营汛。

一七九五年到一八O六年的苗民大起义中被血腥荡平一百年之后边区的战斗气氛已被乡村气息所替代,原来山顶上星罗棋布的碉堡已经变成富有浪漫色彩的废墟,,居住着戍族和他们的家属的后人,一九一一年民国成立后,还有许多人仍可领取饷银,今天凭高眺望,还可依稀“想见当时鼓角齐鸣,烽火报警的光景。

”这类有围墙壁的住所除了为沈从文的小说提供富于浪漫的色彩的背景外,还把当地人象征性地分为城里人与乡下人两种。

这就是为什么沈老爱称自己为“乡下人”,他的意思就是自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苗民,因为在当地,“乡下人”不只是城乡之分,还暗含的种族之分,在苗民被汉化的程度不断加大之后,这种分别又成为文明程度的区分说法。

沈的童年就是在这样的一个既封闭却又相对开放的地方开始的,沈家在当地算是世家大族,所以对其先世很引以为豪,他的祖父沈宏富是前清的贵州提督。

在当地算是非常显赫的了。

但是,正象所有人都会经历的几起几落的人生一样,虽然沈的家庭在其后已经没落了,然而,在沈的童年时代,他的家庭仍然是一个小康之家。

家中田地丰足,所以他的爸爸能把他们都送到私塾去读书,沈在私塾中不好好读书,却对凤凰城中各式各样的手工艺,大自然中的种种新奇大感兴趣。

他甚至天天逃学,到各处去逛,但是,现在我们能从《从文自传》中读到,他并不是闲逛,正像后来我们看到的种种有关他的童年时代的分析来看,他的多彩多姿的童年时代是他的创作源泉,他之所以能在后来的作品里把湘西生活描写得那么真切,那么吸引读者的目光,正是因为这个原因。

他对在县城看到的榨桐油,做花炮的各种生产工艺非常感兴趣。

他每天上学要走很长一条街,路上他就有许多有趣东西可看。

这些店铺有磨针的,有做雨伞的,也有皮鞋店、染房、豆腐房、,豆粉店等。

他还非常喜欢两样行业。

就是磨粉和打铁。

让他从小到老都流连难舍。

二、青年时代的军队生活磨练了他,湘西的片片土地更是他日后成为学者的沃土。

湘西对沈从文后来偏爱文学可以说是影响深远,这片他热爱的土地,给他的创作以无限的,但却是有据可依的想像空间。

因为沈从文从小生活在军官之家,并非是书香门第,而且当时湘西地区的文化水平不高。

沈从文14岁就离开了家,从此开始了军队的生活,在军队生活的几年中,他始终辗转于湘西,四川,贵州一带,一直生活在蒙蒙睚睚的境地之下,他之所以能够在以后的生活中热爱文学,完全是一位姓文的秘书的功劳,是他,像划过的流星一样,惊醒了沈从文沉睡的生活,这位旧中国文人再一次在沈从文面前提供了他们在社会中生活的一个典型。

文秘书一来到就穿了青缎马褂各处拜访,从军官们眼里看来,他是个很可笑的不合时宜的人。

但他教沈从文要看报纸,还要看辞书。

谆谆劝告沈从文好好读书识字,说天下什么稀奇古怪的事都能在书里找到出处。

那时沈从文还叫做“岳焕”,他因为人机灵能干,所以被提升为文书,能有机会和长官们在一起,一次,一位精通典故的上司问他的名字,他通报之后,这位上司晃着头若有所思的说:“焕乎,其有文章?你就叫沈从文吧!”没想到,他的这句话却得到了验证。

在沈的军队生活中,还有这样很多值得回忆的人物。

在沈的《从文自传》中,他写到了一些,所以,在沈的文学创作中就出现了这样一种类型的作品,这类作品记述的都是一些湘西军队中的小军官,普通士兵,或者是更不起眼的人物,他们在自己平常的生活中有着自己的一种喜怒哀乐,有属于自己的一份生活,他们俨然是这动乱世界中的一些微不足道的棋子,有时任人摆弄,有时被人毫无怜惜的扔掉。

我们可以在这些作品中看到,一谈到军人这项职业,甚至评说它对中国人民影响时,沈的心情显然是矛盾的,他刻画军队屠杀无辜老百姓的情景比同时代的左翼作家写得更为透彻,更令人毛骨悚然,然而他没有由此引出结论,认为地方军队是造成中国社会崩溃的主要原因。

他强度的是,社会性崩溃是掌权者的责任,祸首在于政客。

他描绘的士兵形象都是无辜的。

何况军营中弥漫着相亲相爱的感情。

而且,沈从文指出,士兵们能团结成一块也靠中国那种土匪义气。

虽然沈从文经常嘲笑当兵这个行当,可他在嘲讽中却仍然称道他从军人生涯中找到的这种有朝气的。

无政府主意的思想。

三、沈从文主要湘西系列作品简析1、沈从文描写的有关的湘西生活的作品和他童年及青年时代的参军历程密不可分。

主要的可以在《从文自传》中找到,这部书在“1934年我最爱读的书中”曾被老舍和周作人选中,可见它作为一本自传体的书籍所具有的魅力,在这部书中,他只回忆了自己将近二十年的生活,从湘西生活的一点一滴开始,到他背着自己简单的行李来到北京,处处都充满了湘西神秘的传说。

那里的人们都单纯,善良,质朴,承传着古代游侠的精神,他们在汉人与困苦生活的双重压力下仍不以为然,继续着似乎是上天安排好的一份生活。

1934年沈回到湘西探亲,他将一路上的所见所闻结成一些杂记,实际上是他写给妻子的信,后来取名为《湘行散记》。

这本书与以往描写故乡的文章有所不同,它不仅怀着一种不可言说的温情,更加了一份对湘西更加落后,更为贫穷的担忧与无耐。

整个湘西的精神世界的瓦解对他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他满怀悲愤的写下了《湘西》——《凤凰》,其中揭露了种种造成家乡贫穷落后的原因,由此能够看出,他的心时时刻刻都牵挂的湘西。

1、还有一系列根据湘西古老传说改编而成的小说,本来是要送给他的弟弟,起名为《月下小景》,《媚金,豹子和那羊》等,这一系列的作品充满了神秘的色彩,令人读起来如梦如幻。

2、一些赞扬和讴歌湘西青年男女爱情的作品特别强度那里人爱情的观念,他们不讲嫁妆,不讲财礼,也不讲门当户对,讲的是一颗真诚的心灵和一份执著的爱如《阿金》,《旅店》,《阿黑小史》,《三三》,《雨后》〈龙朱〉等3、当然,最值得我们提起的是那部牧歌式的充满浪漫情调的《边城》,它不仅一如既往的表现人性与人情的美,而且近于完美,是他在1934年完成的,标志着其小说创作进入完全成熟的境界。

此作品在美国、日本、德国翻译出版,为外国读者所传诵。

沈从文多数描写湘西题材的作品,都带有那种历来的缠绵的乡土情节,但《边城》却与其它篇目有着明显的不同,作者曾告白读者:“我准备创造一点纯粹的诗,与生活不相粘附的诗。

情感上积压下来的一点东西,家庭生活并不能完全中和它、消耗它,我需要一点传奇,一种出于不巧的痛苦经验,一分从我‘过去’负责所必然发生的悲剧。

换言之,那种完美爱情生活并不能调整我的生命,还要用一种温柔的笔调来写爱情,写那种和我目前生活完全相反,然而与我过去情感十分相近的牧歌,方可望使生命得到平衡。

”显而易见,作者创作的缘故是出于对过去甜美生活的痛苦回忆。

作者所描绘的这个充满了“爱”与“美”的天国。

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他的故乡,那里人性皆真,人性皆美,人性皆纯。

由每个人所焕生的人性美,人情美,营造了这个世界。

这些人又都是作者当年在湘西时所熟悉的人们,作品中的每一个人物,他们的原形都在湘西,他们或多或少都有湘西人生活的精神在里面,如果没有湘西这片土地,就不会有《边城》这部人性化的作品问世。

作者特意在故事的发展中穿插了对歌,、提亲、陪嫁、丧葬、赛龙舟等苗族风俗的描写,构成一道鲜亮的风景线,使《边城》具有独异的乡土文学色彩。

特别是关于端午节风俗的描写,几乎占了整个作品的三分之一的篇幅。

可以说,这部作品是一首抒情的诗,一曲浪漫主义的牧歌。

整部作品是沈从文的湘西情结的升华,作品中的湘西世界与真实的湘西有着很大的差别,它体现了作者的创作理念,是作者的一种超现实的创作方法,它基本上建筑在梦幻的基础上。

它包括了作者所说的创作中应该包含“社会现象”和“梦的现象”两个部分。

为了达到作者在艺术上的追求,沈从文在人物描写方面,以关于动作、对话的白描与韵味发掘翠翠内心丰富的“潜台词”;情节结构方面,以经纬交织、明暗结合的手法,衍生多变的波澜,切合、烘托内在的情绪节奏;在乡土风俗描写方面,将人物的活动置于一幅幅风俗风情画面上,形成了诗情画意的意境;加上几分童心话语的调色、叙述语言的抒情化等,构成了《边城》诗一般清新俊逸的风格。

总之,《边城》中各色人物表现出的仁厚、纯朴的土性乡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