谐音文化

合集下载

谐音法寓意法

谐音法寓意法

谐音法寓意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谐音和寓意文化独具特色,深受人们喜爱。

谐音法与寓意法作为汉语言文字游戏的一种,既展现了汉语的趣味性,也富含深厚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谐音法与寓意法的相关知识。

一、谐音法谐音法是指利用汉字之间发音相似的特点,进行有意义、有趣味的语言表达。

在日常生活、文学创作、广告宣传等方面,谐音法具有广泛的应用。

1.谐音词语谐音词语是谐音法中最常见的形式,如“一生一世”与“1314”、“发财”与“818”,这些谐音词语在表达美好寓意的同时,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2.谐音诗句在古典诗词中,许多诗人巧妙地运用谐音法,使诗句更具韵味。

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千里江陵一日还”,其中的“一日还”与“一亿元”谐音,寓意财富滚滚。

3.谐音故事许多民间故事和成语故事中也运用了谐音法,如《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化蝶”与“花谢”谐音,寓意爱情的美好与悲壮。

二、寓意法寓意法是指通过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用一个事物来象征另一个事物,表达某种寓意。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寓意法广泛应用于民间艺术、诗词歌赋等领域。

1.寓意图案寓意图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重要艺术形式,如“鱼”寓意“年年有余”、“蝙蝠”寓意“福”,这些图案在民间剪纸、年画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

2.寓意诗词在诗词创作中,许多诗人善于运用寓意法,使作品更具意境。

如唐代诗人杜甫的《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用“国破山河在”寓意国家兴衰,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3.寓意故事寓意故事是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传达某种道理或寓意。

如《愚公移山》寓意坚持不懈,努力奋斗;《精卫填海》寓意意志坚定,勇往直前。

总结:谐音法与寓意法作为汉语言文字游戏的一种,丰富了汉语的表达形式,展现了汉语的独特魅力。

在日常生活、文学艺术等方面,谐音法与寓意法为人们带来了美好的寓意和愉悦的体验。

谐音中蕴含的中国文化

谐音中蕴含的中国文化
谐音对民族心理及民俗习惯等方面的影响1谐音对语言的灵物崇拜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历史上流行的避讳禁忌语委婉语客套话口彩黑话往往都与谐音有一定的关2谐音的运用是民间风俗习惯社会风尚民间文化得以形成巩固的重要原因之一
谐音中蕴含的中国文化
什么是谐音
利用不同词语的声音相同或相近的条件,来增强语言表现力的语音修辞手段。 汉语谐音现象非常丰富,利用语音的相同或相近,可以得到一语双效 。
钟,就是为了避讳其谐音“散”和“送终”,而人们特别喜欢“8”这个数字, 也就是因为它和“发”谐音,代表着财源滚滚的吉祥之意,所以就对其特别偏 爱。
丰富的谐音现象 - 在歇后语中的反应
歇后语是人民群众口头流传的一种固定短语。又叫“俏皮话”“缩脚语”。分为 两部分,前面是比喻或隐语,类似谜语的谜面;后面是本意,系意义所在,类似 谜底;中间有一间歇。谐音歇后语是歇后语中比较重要的一类。 (1)拉着胡子上船——牵须过渡(谦虚过度) (2)老没牙的喝稀饭——无齿下流(无耻下流) (3)四两棉花两张弓——细弹(谈) (4)小葱拌豆腐—— 一青(清)二白 (5)蜘蛛的肚子——尽是丝(思) (6)灯芯做琴弦——不值一弹(谈)
都尉说的“老子”和“孙子”是一般的亲属称谓,随从说的“老子”和“孙子”则是春 秋战国的著名思想家,这种模式要求听者或读者同中取异,就字形一样、字音相谐的话 语间领会另一层意思,获取额外的信息。
谐音类型 - 近音谐音
这类谐音,本体与谐体音相近形相异。汉语中大量的近音词是构成此类谐音的客观基础。根据音异 的方式不同,近音谐音有声母不同的近音谐音、韵母不同的近音谐音和声调不同的近音谐音三类。 谐音运用同音或近音条件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巧妙而曲折地反映现实,具有新颖别致的修辞特点。 声母不同的近音谐音主要是利用方言语音构成。例如:“出口成章”与“出口成脏”中运用了“章 (zhang)”与“脏(zang)”的谐音。

汉语谐音及其文化内涵

汉语谐音及其文化内涵

案例二:婚俗中的谐音现象
总结词
婚俗中存在许多利用谐音寓意吉祥的习俗。
详细描述
在中国的婚俗中,常常会利用一些具有吉祥意义的谐音 来为新婚夫妇祝福。例如,新婚之夜,新娘新郎的床上 会放置桂圆、花生、莲子、红枣,寓意着“早生贵子” 。此外,新娘出门时,家人会在地上撒些米粒,寓意着 “有吃有穿”。
案例三:地方特色谐音应用
国际交流的增加使得不同文化 之间的交流和理解更加深入, 一些汉语谐音词汇可能会在国 际范围内得到传播和使用。
国际化与本土化的 结合
虽然国际化趋势对汉语谐音的 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但本土 化仍然是汉语谐音发展的重要 基础,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谐 音现象可能会继续保持其独特 的文化内涵。
06
CATALOGUE
总结词
地方特色谐音应用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点。
详细描述
在一些地方,人们会利用当地的特色食材或者方言谐 音来表达吉祥之意。例如,在广东地区,人们会用“ 发菜”与“发财”谐音,寓意着“发财致富”。而在 四川地区,人们会用“莲藕”与“连心”谐音,寓意 着“心心相印”。这些地方特色谐音应用都体现了当 地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一些特定的社会习俗和节日,如 春节、中秋等,常常会利用谐音 来表达吉祥、祝福等含义。
历史发展
古代
在古代,由于文化传承和文学创作的需要,谐音现象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诗词、对联等文学作品中,经常利用谐音来营造特殊的意境和韵味。
现代
在现代汉语中,谐音现象依然非常普遍。尤其是在网络语言中,谐音词句的使 用更加频繁和多样,如“鸭”代替“呀”,“注孤生”代替“注定孤独一生” 等。
字的谐音代表。
喜字文化
喜字在传统吉祥文化中也是常用 的谐音代表,如“喜上眉梢”即 代表喜事降临。喜鹊、梅花等动 物和物品也经常被用作喜字的谐

谐音文化生活事例

谐音文化生活事例

谐音文化生活事例
1、飞机上放鞭炮---响(想)得高。

这是利用谐音组成的歇后语。

它的后一部分是借助音同或音近现象表达意思,这是一种“言在此而意在彼”、妙语双关的现象。

2、姓陶不见桃结果,姓李不见李花开,姓罗不见锣鼓响,三个蠢材哪里来?(《刘三姐》)这是利用谐音组成的双关句子。

刘三姐就“陶、李、罗”三姓与“桃、李、锣”三物同音相谐巧妙地就姓联物,指物借意,对给地主老财当帮凶的三个秀才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嘲笑了他们词穷歌尽、难以招架的窘态。

3、妇人原来本姓〈倪〉,生成一个大肚子,嫁给懒汉吃酸菜,嫁给勤人吃肉鱼。

猜一用具(谜底:菜坛子)这是利用谐音制作的一则谜语,其中“倪”谐音“泥”,因为陶瓷菜坛子是用泥做坯子烧成的。

4、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岸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刘禹锡《竹枝词》这是利用谐音写成的一首诗,其中的“晴”隐含着“情”。

5、再如有一个人专心致意为社会服务,政治上懂得少一些,但是两年把导弹搞出来了,对国家很有贡献;另外一个人,天天谈政治,搞了五年也没有把导弹搞出来。

你投票赞成哪一个人?我投票赞成第一个人。

第二个人只好请他去当政治教员,他不能在导弹部门工作,他只能在导弹部门“捣蛋”。

(《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故事片创作会议上的讲话》)这是利用谐音说理的一篇文章,其中的“捣蛋”同“导弹”谐音,显得风趣幽默。

谐音和文化——精选推荐

谐音和文化——精选推荐

谐音和文化一谐音创造了文化罗伯特·路威说:“谐音是诙谐的下乘,然而是高等文明之使基。

”(《文明与野蛮》,177页,吕叔湘译,生活读书新知书店1993年)谐音和文化的关系,是广泛而深刻的。

说广泛,是因为它存在于、渗透到文化的各个方面。

许多时候,我们虽然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其实它却在影响着我们。

例如说真和假吧,曹雪芹的《红楼梦》中,有两个宝玉,有个姓贾,一个姓甄。

两个宝玉中谁真谁假?“甄”与真同音,“贾”与假同音。

似乎假宝玉是假宝玉,而甄宝玉才是真宝玉。

但是,这其实也并不是作者的真正的意义。

事实上是甄非真,贾非贾!不过中国历史上的确有一个女孩子就因为姓“贾”而没有当成皇后——现在,在孙中山打倒了皇帝之后的若干年,还是“X帝”和“X后”满天飞,梦想当影后、舞后的人还是不少的呢!以今例古,当初这女孩子一定很痛苦的吧?——她是宋理宗时候的大臣贾涉的女儿。

据历史著作说,人长得很漂亮。

宋理宗很喜欢她。

但是皇太后喜欢的是另一个女孩子,她夸谢小姐端庄稳重,有福相。

左右的人当然得迎合太后,都说:“不立真皇后,难道要立假皇后?!”宋理宗没有办法,只好放弃了自己的所爱、最爱,而立谢女为皇后.贾小姐,因为姓贾,“贾”与“假”,失去了皇后的宝座,不成同喜欢自己的人喜结秦晋,比翼齐飞,是很只得同情的。

在80年代,有一个女大学生,就是因为对方姓熊差一点拒绝同他结为连理成秦晋之好。

谐音同文化的关系是多方面的。

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趋吉避凶的民族心理。

它是多种多样的谐音文化产生的原因。

所以简单化些,可以把许多谐音文化现象称之为趋吉避凶文化。

例如在旅游城市的桂林,袖珍旅游品是“迷你馆材”。

馆材本来是装尸体用的,很叫人讨厌的东西,然而因为同“官”和“财”,即升官发财谐音而身价百倍了。

有的时候,谐音就是金钱,谐音改变了物的价值。

发菜就因为名字好而珍贵、而畅销、而值钱,提供了发财的机会。

是谐音创造了动物、食物和用具的文化价值。

例如:苹果、福桔子、年糕、发糕、桂圆、蝙蝠等,是吉祥的。

谐音词反应的文化现象

谐音词反应的文化现象

谐音词反应的文化现象一、谐音的定义及特点* 谐音的概念:谐音是利用汉字同音或近音的条件,用同音或近音字来代替本字,产生辞趣。

* 谐音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普遍存在于各种语言之中,而汉语中的谐音作为一种普遍的现象。

存在于汉人的日常生活和文艺创作之中,数量之多,应用广泛,一直为汉族人所乐道。

谐音和语言结构固然有直接关系,更重要的是它还跟一定的文化传统和民族心理相联系,有助于人们理解掌握汉语交际语言。

汉字除字形之外,还有一个字音问题。

在某些时候,字音成为表示字义的唯一的手段,此外,汉语中同音词较多,读音相同而字形、字义不同。

汉语的谐音正是巧妙地应用了这些读音相同而字形、字义不同的汉字,表达了耐人寻味的意思。

正如一些学者所指,谐音在汉语、汉文化中可以称得上是一种艺术。

的确,众所周知,谐音不是汉语独有的现象,世界上大多数语言中都有这种表达,而唯有汉语将谐音发挥得淋漓尽致。

谐音已经超越了言语范畴,在一些非言语领域穿行,散发出汉语独特的气息。

可以这样说,谐音艺术渗透着汉民族的智慧,谐音艺术彰显着汉文化的特质。

二、谐音词反应的文化现象(一)汉语谐音在民俗一书中之表现1)在喜庆场合中的表现:婚俗中表现十分突出。

人们往往在婚姻仪式中安排些能够表示这些观念或意念的谐音的器物或利益。

在信任的床上挂圆、核桃、枣子、栗子、花生。

挂圆和核桃谐“圆”和“合”,象征夫妻圆满百年好合,枣谐“早”之音,栗子谐“立子”,也是“早生贵子”。

2)在生活习俗中的表现:生活中的许多习俗反映了汉人求富厌贫的心理。

年菜中必备全鱼,谐音年年有余(鱼)。

节日期间,许多人桌上要上一碟花菜,只因花菜谐“发财”之音。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带“8”的电话号码及车牌价颇高,许多服装及日用品的标价尾数均带有“8”,探其究竟.“8”谐“发”之音,迎合了汉人的求富厌贫心理。

“4”是一个很平常的数字,但它却遭到了汉人的不公正对待,只因“4”谐“死”之音,因而遭受了盲目避忌。

探视病人,送苹果和梨,可收到很好的效果,“苹梨”谐音“病离”;汉人很忌讳送钟,只因“送钟”与“送终”谐音;相爱的男女双方不分吃一个梨,意为不分离(梨),这是汉人喜聚悲散、求久惧变的绝妙注释。

谐音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

谐音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

谐音文化是汉语语言学中的一种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到汉语语音、语调和语音学知识。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谐音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谐音文化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语音意识。

汉语语音系统与西方语言不同,需要学习者具备较高的语音意识才能掌握汉语的语音。

通过学习谐音文化,学习者可以了解汉语语音的特点,并培养自己的语音意识,提高汉语语音的掌握程度。

其次,谐音文化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语言综合能力。

汉语语言是一种音韵文字语言,语音和语调在语言表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学习谐音文化,学习者可以掌握汉语语音和语调的运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此外,谐音文化还有助于增强学习者的文化意识。

汉语语音和语调与中国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了解谐音文化能够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该将谐音文化纳入到教学中,使之成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可以通过提供丰富的语音练习材料,进行语音训练,让学生在练习中掌握汉语语音的运用。

教师还可以通过唱歌、演唱、诗歌等形式来让学生学习和体验汉语语调的运用。

教师还可以通过讲解汉语语音和语调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

例如,教师可以讲解诗歌中的语音和语调与中国古代文化的关系,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深刻内涵。

总之,谐音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教师应该将谐音文化纳入到教学中,通过丰富的教学内容和多样的教学方式来帮助学生掌握汉语语音、语调和语音学知识,提高汉语水平。

传统民俗中的谐音现象及其文化内涵

传统民俗中的谐音现象及其文化内涵

传统民俗中的谐音现象及其文化内涵
在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中,很多词语都有着独特的谐音现象,这一
现象不仅仅是语言学上的一个技巧,更是表达文化内涵和沟通情感的
一种工具。

首先,谐音现象在中国传统民俗中被广泛应用于吉祥祝福和祭祀
仪式中。

例如,“鱼”与“余”音同,寓意“年年有余”;“桔”与“吉”音似,取吉祥如意的意思;“苹果”与“平安”谐音,寓意平
安如意。

这些谐音的应用,不仅传承了中国人喜庆、愉悦的民俗风情,也向人们传达了幸福、吉祥的主题。

其次,谐音现象在中国传统民俗中还被运用于文字游戏、歌谣、
儿歌等方面。

例如,“蚂蚁”和“码头”谐音,“瞪眼瞪得大,看见
了码头有蚂蚁”成为了童年记忆中的经典儿歌。

这些谐音不仅在娱乐
中起到了乐趣化的作用,还有利于传承和保护传统文化,提高了文化
认同感和归属感。

再次,谐音现象也经常被用于诗歌、小说等文学作品中。

中国传
统文化中的诗歌、歌谣、小说等作品中,常常运用谐音进行修辞,以
达到表达情感、描绘形象等的目的。

例如,唐代诗人李白的《将进酒》中,“天生我材必有用”的“用”音似“勇”,可以理解为“天生我
材必有勇”,表达出诗人的自信和豪放。

总之,谐音现象是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中既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
一种文化现象。

它在传递说话人的情感和意图的同时,也体现了中华
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们需要认真研究和继承这一传统文化,发扬其传
统特色,让其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发光发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处不在的谐音文化
中国汉语言文化博大精深,其中的谐音文化更是渗透在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

谐音文化通俗地说,就是汉语的同音现象,它是汉语的一大特点。

在古代,谐音常常出现在古诗或者对联里。

古诗里用谐音,一般是表情达意的需要。

古人表达情感比较含蓄,一般不会大胆地说出来,而是通过一些谐音来表达。

比如唐代刘禹锡的《竹枝词》: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这边的“晴”其实是借用了“情”的谐音。

含蓄地表达了少女们对少儿郎的情意,而且又贴合整首诗的背景环境,这里的谐音用的非常形象生动。

同样地还有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留),何人不起故园情”。

中国汉语文化中还有一个很有趣的语言现象——歇后语。

歇后语可以说是体现谐音最彻底的现象。

很多脍炙人口的歇后语都是采用的谐音的修辞手法:孔子搬家——尽是输(书);寿星弹琵琶——老生常弹(谈);等等,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这样的特殊语言现象向来也只有具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才会有。

除了歇后语,很多对联也包含了谐音,这里就只举一个例子:莲(连)子心中苦梨(离)儿腹内酸。

有一个关于著名诗人苏轼的故事,想来大家非常熟悉:“狗啃和尚骨”与“水流东坡尸”。

苏轼谪居黄州时,有一次同诗友佛印和尚同游,二人泛舟江中,饮酒谈笑。

酒过三巡,佛印看着两岸秋景宜人,向东坡建议道:“有酒无诗不成美,作个对好么?”东坡点点头,有意要开佛印的玩笑,指着岸上的一只狗说:“我出的上联就是那个。

”佛印看去,那狗正在河边上啃着骨头,皱眉一想,心已领会这是东坡在取笑自己。

于是呵呵一笑,将手中题有东坡诗句的扇子丢入河中,说:“我对的下联如何?”东坡亦当即领悟,知道是佛印的报复,拊掌而笑。

这是副哑联(即由物代义,以物的表面意思之音相谐双关),表面意思为:狗啃河上骨,
水流东坡诗。

联中“河上”谐音为“和尚”,“诗”谐音为“尸”。

真实含义为:狗啃和尚骨,水流东坡尸。

是苏东坡与佛印和尚利用事物谐音互相嘲谑对方。

这或许只是好友之间相互捉弄的生活情趣,不过这其中的谐音文化确实不言而喻的。

到了现代,尤其是新世纪,谐音也充分运用到生活的各个领域,尤其是广告方面。

很多广告之所以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很多都是因为采用了谐音的方式,容易记住和传诵。

比如下面的这些广告:箭牌口香糖一箭如故一箭钟情(箭牌口香糖广告语);骑乐无穷(某摩托车广告语);一明惊人(某眼病治疗仪广告语)无胃不至(某治胃药广告语);天尝地酒(某酒类广告语);咳不容缓(某止咳药广告语);默默无蚊(某杀蚊剂广告语);百衣百顺(某名牌服装广告语);智者见质(古桥空调广告语);触幕惊新(亚细亚电脑三维动画系统广告语);大石化小小石化了(胆舒胶囊广告语);中国电信千里音缘一线牵(长途电话广告语)。

这些广告语简单明了,读来又朗朗上口,看来广告设计者花了不少的心思,他们对中国的谐音文化也是非常了解的。

正是因为这谐音文化,让我们的汉语变得生动可爱,富有情趣,也让我们的生活充满了乐趣,它确实是中国语言文化中不容忽视的一朵奇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