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文学概论
元代文学概论

②白
• 白,又叫宾白,即剧中人物的台词、道白。 因杂剧以唱为主,故道白称为“宾”。
• 独白、对白、定场白、冲场白、背白、带白
③科
科,又称“科范”。指剧本中关 于动作、表情、音响效果等舞台指示。
4、角色
• 元杂剧的角色大致可分为末、旦、净、杂四类。 • 末是男角色,旦是女角色。净多扮演刚勇人物
或喜剧角色。杂是杂角,如:孤(官员)、孛 老(老头)、卜儿(老妇人)、徕儿(小孩)、 细酸(书生)、邦老(盗贼流氓)。
2、题目正名
杂剧的末尾还有一个“题目正名”,它是用2句 或4句对句来总括全剧内容。
如:《窦娥冤》的剧末有题目正名:
题目 秉鉴持衡廉访使
正名 感天动地窦娥冤
一本杂剧一般取其末句作为剧的全名,如《感天动 地窦娥冤》;取末句中最能代表全剧内容的几个字 作为简名,如《窦娥冤》。
3、曲词、白、科
• 杂剧的每一折都由曲词、白、科三部分组成。
元代文学审美特征及杂剧体制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之小说…… 此可谓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王国维《宋元戏曲考》)
作为“一代之文学”,曲至今仍被视为通俗 文学、大众文学,它为何能在元朝发展成为与唐 诗宋词比肩的文学样式而没有出现得更早一些?
一、元代历史背景及文学审美特征
(一)国家 1、开放性 表现:疆域辽阔
• 外界巨价异物及百物之输入此城者, 世界诸城无能与比。
• 营业之妓女,娟好者达两万人,每日 商旅及外侨往来者,难以数计,故均应接 不暇。至所有珍宝之数,非世界上任何城 市可比。
3、阶段性 早期剧烈冲击传统儒家思想
后期多元文化、思想并存
(落后文化占领先进文化,也是正统文 学萎缩的原因之一。)
(二)人的因素
元代文学

元代文学(1234-1368)元代文学概论一、元代的社会政治思想经济概况元朝的统一结束了唐朝末年以来我国几个政权并立的长期分裂局面,又一次出现了大一统的局面。
并且蒙古族建立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政权。
(忽必烈像)1、在政治上实行民族压迫政策。
①蒙元不彻底的汉化政策;尖锐的民族、社会矛盾;多民族融合的社会。
国民分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②各民族之间的大融合2、社会经济:①元代初期社会经济遭受较大破坏,后虽有所恢复,但始终未及宋代。
②在经济上具有民族掠夺的性质。
③商人地位的提高,带来了都市经济的大发展。
元大都成为世界知名的商业中心。
《马可•波罗行记》记载当时大都盛况:商人众多,商业工艺之民,大多制造丝、武器和鞍鞯,以及各种商品。
外界巨价异物及百物之输入此城者,世界诸城无能与比。
营业之妓女,娟好者达两万人,每日商旅及外侨往来者,难以数计,故均应接不暇。
至所有珍宝之数,非世界上任何城市可比。
3、长时期废止科举制度,对士人的心态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3、思想:①程朱理学成为官方统治哲学;②儒家的独尊地位和他的思想控制力量受到了严重削弱,早成了思想界相对松动和活跃的时期。
③儒、释、道继续融合,产生了一种新道教——全真教。
二、儒生际遇与士人心态1、儒生地位低下“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谢枋得《叠山集》)主要原因:以汉族为主的知识分子收到民族歧视,少有进身之阶;科举时兴时废,制度不善。
2、士人心态多放任自流、隐迹江湖“夫士惟不得用于世,则多致力于文字之间,以为不朽。
”(余阙《青阳居士文集》)二、元代文学概况元代文学大致可从1234年蒙古王朝灭金、统一北中国起,到1368年元朝被朱元璋领导的起义推翻、元顺帝逃离大都止,其间约134年(一)元代文学的总体特点1、俗文学取代雅文学,占据文学的主体地位。
其主要原因:一是文人际遇的改变;二是市民阶层的壮大,改变了接受者的层次结构。
元代文学概说

第二章元代文学概说元代文学(1279—1368)授课思路:概况——基本内容——戏曲的演变与元杂剧的兴起——元杂剧的重要概念和基本常识——重要文献与研究论著一、元代文学概况元代不足百年,但文学特别是元曲的成就却在文学史上建立了千古不磨的功绩。
元曲得以与汉赋、唐诗、宋词及明清小说并举,成为一代之文学,这无疑标志了元代作家对于中国文学的伟大贡献。
南戏的渐见兴起,也是元代文学的一个新生点。
其他文体的情况是,元诗不如曲,文不如诗,词亦平平。
诗、词与散文相对辽金来说有了发展,但都难以继唐宋之盛,在文学史上开始走入发展低谷。
总之,元文学已表明俗文学的兴盛和正统雅文学的衰落,而且,这种趋势基本上是一去不复返的。
胡适所谓“文学革命”大约就是以此而论的。
二、元代文学的基本内容杂剧(元代杂剧和散曲合称元曲)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数)南戏(元代戏剧包括杂剧和南戏)元诗、元词、元文元代小说(平话,有人把《三国演义》、《水浒传》纳入元代)三、戏曲的演变与元杂剧的兴起▲(1)元杂剧前的中国古代戏剧(重点)先秦——戏剧源头。
王国维说:“后之戏剧,当自巫、优二者出”,“巫以乐神,而优以乐人;巫以歌舞为主,而优以调谑为主;巫以女为之,而优以男为之。
”《尚书²尧典》:“予(夔)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吕氏春秋²古乐》:“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论语²乡党》:“乡人傩,(子)朝服而立于阼阶。
”(傩戏)傩:古代迎神驱鬼的活动。
阼阶:东阶,主人所立之地。
《史记²滑稽列传》:“居数年,其子(孙叔敖之子)穷困负薪,逢优孟,……即为孙叔敖衣冠,抵掌而语。
岁余,像孙叔敖,楚王及左右不能别也。
庄王置酒,优孟前为寿,庄王大惊,以为孙叔敖复生也,欲以为相。
”优孟衣冠(扮演之由来)练习(指派):阅读原文,将此段材料译为现代汉语。
汉代——角抵戏。
角抵是角力角技的意思,角抵戏是古代一种带有竞技性的游戏和演出(今美国有“狂野角斗士”节目)。
元代文学概论

3.瓦肆、勾栏的出现,为元杂剧及 其他各类伎艺的演出提供了场所。
瓦肆,也称‚瓦子‛或‚瓦市‛,
‚易聚易散‛之义——即日出市集,日中 瓦解。 瓦肆中的门头(或摊位),均以栅栏间 隔——因称勾栏,或以布棚遮盖——称为 邀棚。
(三)创作主体:特殊的统治政策与多 元的统治思想,造成儒生的特殊际遇。
躬践排场,面敷粉墨,以为我家生活, 偶倡优而不辞。 ——臧晋叔《元曲选·序》
元代科举考试时行时辍,其中相当一部分人不 再依附政权,或隐逸于泉林,或流连于市井,人 格相对独立,思想意识随即异动。特别是一些 ‚书会才人‛,和市民阶层联系密切,价值取向、 审美情趣更异于困守场屋的儒生。余阙说:‚夫 士惟不得用于世,则多致力于文字之间,以为不 朽。‛ 仕途失落的知识分子,或为生计,或为抒愤, 大量涌向勾栏瓦肆,文坛便掀起波澜。儒生不幸 文坛幸,知识分子地位的下降,激发了创作的创 作情绪,也是促成杂剧发展的重要因素。
2.富有市民阶层兴起,市民文化崛起,文化消费 的要求高,迫切需求高水平的杂剧艺术。 商品经济迅速繁荣,富 裕的市民阶层迅速壮大, 商人的地位也大大提高。
以功 利诱 天下
[元]杨维祯《盐商行》: 人生不愿万户侯,但愿盐利淮西头。人 生不愿千金宅,但愿盐商千料泊。
商业发达城市很多:
北方,大都为中心:
二类人作官倒,投机倒把有人保;
三类人搞承包,吃喝嫖赌全报销; 四类人来租赁,坐在家里拿利润; 五类人大盖帽,吃了原告吃被告; 六类人手术刀,腰里揣满红纸包;
七类人当演员,扭扭屁股就赚钱;
八类人搞宣传,隔三岔五解个馋; 九类人为教员,山珍海味认不全; 十类人主人翁,老老实实学雷锋。
夫士惟不得用于世,则多致力于文字之 间,以为不朽。 ——余阙《贡泰父文集序》
元代文学概述

元代文学概述元代文学概述元代是蒙古贵族掌握国家权力的时代。
蒙古族在北方崛起后,先后灭掉了西辽、西夏、金、大理、吐蕃等政权,公元1271 年,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定国号为元,公元1279 年灭掉南宋,统一全国。
因元代文学上承金代,故讲元代文学一般以元灭金的1234 年为起点,至1368 年朱元璋即皇帝位结束,时间跨度共一百三十余年。
一、元代社会特点(一)、疆域辽阔,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交流。
(二)、蒙古人马上得天下,马上治天下,实行民族歧视政策。
(三)、一度废除科举,使儒生失去仕进机会,有的沦为书会才人,与艺人相倚为生。
(四)、各种教派之发展。
传统的儒家和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都得到了发展。
程朱理学首次成为官学。
(五)、城市经济的畸形繁荣。
二、元代文学特点是中古文学的第三期,叙事文学第一次占据文坛的主导地位,作者与受者出现互动。
诗歌创作承前与启后;散文重视经世致用;小说与戏曲成就辉煌。
第一节元代叙事文学的兴盛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统治者建立的统一政权。
早在金代,征服了汉人的就女真人率先汉化,而忽必烈灭宋之后踏着女真人的足迹,接受了汉族文明。
1271 年,他以“元”为国号,取《易经》“乾元”之义,表明了他对汉族文明的推崇。
忽必烈深知,要巩固元朝的统治,必须用汉法以治汉人。
为此,他任用许衡、姚枢等儒生,以宽容和尊礼的态度对待佛教、道教。
结果,统治得以稳定。
在汉族文化的熏陶下,蒙古统治者也逐渐改变了原来的习气,提高了文化素质。
元代文学就是在这样特殊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也就有了自己独特的风貌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继唐诗,宋词的时代辉煌后,元曲则最能表现元代时代精神。
元有曲包括元杂剧和散曲两个组成部分,作为叙事文学来讲,元杂剧为其要,另话本这种叙事文学,与元杂剧并称为姐妹艺术迅速地繁盛起来。
概论一、元代叙事文学的发展繁盛。
所谓文学的发展,应是指在原有文学基础上的突破与创新,元代叙事文学的两个主要种类,元曲和话本小说,都是前代戏曲,说话的延续和发展,比之前代都有创新和突破。
第十二章 元代文学概述

元
杂
剧
壁
画
元杂剧演出壁画
第三节 元杂剧兴盛的原因
1. 城市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的发展壮大,迫切要求有 适合于他们审美需求的文学形式,杂剧应运而生。 2. 商品经济的发展,给戏剧演出提供了更多的方便。 3. 演出与写作的明确分工,造就了一批演技精湛的著名 演员和写作水平较高的专业剧作家,既保证了剧本质量,也提 高了演出水平,使杂剧的地位迅速提高。 4. 文学本身发展的必然结果。
楔 子:指杂剧剧本中四折戏之外的过度段落,主要作用是
介绍情节和人物,加强情节之间的联系,位置比较灵活,可放 在剧首或折与折之间,也可放在剧末。 2. 演唱上:一个剧本四折戏共四套曲子均由主角一唱到 底,有旦本戏和末本戏之分。 3. 剧本构成上:元杂剧剧本主要由曲词、宾白、科范构 成,其中曲词和宾白是最重要的构成因素。
曲 词: 指受曲牌限制,有较严格的韵律,必 须符合演员演唱要求的段落 ,其作用是抒情,渲染气 氛和刻画主角形象。 宾 白: 指说的部分,分韵白和散白两种类型, 主要用于叙事、自报家门、交代故事来龙去脉等。 科 范: 指剧本中所规定的演员的主要动作、表 情以及舞台效果等提示性的文字,简称“科”。
元 代 古 戏 楼
第十二章
第一节
元代文学概述
元代文学的突出特点
1. 文体上,雅文学与俗文学相互冲突并融合,但以杂剧、 南戏、话本等为主的通俗叙事文学形式占据主导地位,整个文 学创作呈现通俗化倾向。
2. 传统诗、文等雅文学形式衰落。 3. 诗歌、散曲等抒情文学也以通俗明畅为审美取向,明 显呈现通俗化特点。
成 吉 思 汗 塑 像
元 世 祖 忽 必 烈
元 代 至 元 通 行 宝 钞
第二节
元杂剧及其基本特征
元代文学绪论

等级 第一等 第二等 第三等 名称 蒙古人 色目人 汉 人 民族 蒙古族 西夏人 西北各族, 各种西域的商人 长江以北原来处于 金国统治下的汉人 和女真人等 原南宋统治区的汉 族和其他民族
第四等
南 人
(2)在任职制度上,忽必烈诏令:“以蒙古人充 各路达鲁花赤, 汉人充总管, 回回人充同知,永 为定制”。——《元史·世祖本纪》
三、在思想方面呈现出松动活跃的态势 。理学成为官学,全真教兴盛。
(一)程朱理学被确认
仁宗皇帝曾说:“明心见性,佛教为深, 修身治国,儒、道为切”,朝廷设立官学, 以“四书五经”为教科书,孔子被封为“大 成至圣文宣王”。
忽必烈未继帝位之前,就曾问治道于窦默。窦 默首以三纲五常为对,说:“人道之端,孰 大于此。失此则无以立于世矣。”世祖深以 为然。仁宗曾举拳头说:“所重乎儒者,为 其握持纲常,如此其固也。
第一章
元代文学概况 (1234—1368)
第一节 元代社会概况
一、从政治角度讲,元代蒙古贵族的入侵统治 既改变了我国北宋以来长期积弱不振的政治局 面,同时又极其残忍和腐败。
(一)元代建立,国力强大,疆域空前。 民众视野开阔。
阴山 流沙 海表 辽左
元代的疆域 《元史·地理志》
本部疆北部的一些地方,面积相当于今天 中国疆土的两倍。
•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序》:“凡一代有一 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语, 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 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3、元杂剧兴盛的原因
( 1)元代社会经济和城市经济的繁荣以及艺术
表演的社会化、商业化,是促进戏剧成熟和兴盛的必 要基础。(大都(北京); 真定(河北正定);汴梁; 平阳(山西临汾); 东平(今属山东)
元代文学概述

元代文学概述元代文学(1271年—1368年,共97年。
)概说中国文学发展到了元代,四种主要的文体:诗歌、散文、戏剧、小说,首次齐备。
元朝立国,程朱理学的统治地位得到确认。
朝廷设立官学,以儒家的四书五经为教科书。
元朝统治集团也尊崇各族固有的宗教信仰,信仰的多元化,削弱了儒家思想在群众中的影响。
元代科举考试时行时辍,儒生被忽视。
•元代文学产生的社会形态元朝统治的年間,也是中华民族大家庭逐步形成的重要时期。
居住于长城内外的各族人民,既有斗争,更有沟通、融合。
蒙古铁骑是带着奴隶制时代的野蛮习性进入中原地区的,后踏着女真人的足迹,接受了汉族文明。
文化的融合,大大提高了少数民族的文明程度。
有些人接受了汉族文化熏陶,还擅长以汉语进行文学创作。
例如贯云石(回纥人)、萨都喇(蒙古人)等所写的诗词或散曲,造诣颇高;杂剧作家则有杨景贤(蒙古人)、李直夫(蒙古人)等。
西北游牧民族特有的质朴粗犷、豪放率直的性格,注入作品的形象中,使元代的文坛更加多姿多彩。
民族杂居,也给汉族文化在固有的基础上注入了新的成分。
元代文学的定位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史家往往对元有所忽视。
《元史》被认为是中国正史草率成篇的代表。
20世纪以来,现代中国逐渐融人世界潮流,由于元蒙对世界史的巨大影响,学者们也给以元史更多的关注。
近代大史学家和文史专家们,比如王国维、陈寅恪、陈垣等人,都曾特别致力于元史的研究。
今天,元史已经成了世界性的显学。
在汉唐元明清等王朝之间,元代历经时间最短,仅有九十年,如果把它的属国算上,它实际领有的国土,则是世界历史之最:横跨欧亚大陆。
当然,元代不是最短的,相较于秦、隋而言它又长了许多。
也正是因为这样,元代用汉语写作的文坛是中国历史上最有代表性的文坛。
在刚刚统一天下时,元代社会的一道风景线是人员、文化交流与互动。
不仅仅是文人,但文人却是这个时期历史潮流簇拥起的一朵朵浪花。
当时,有江南文人北上大都,西去北岭的,也有北方诗人远游苏杭,直抵南海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元朝历史
? 1、1206-1234:
?
从成吉思汗统一漠北各蒙古部落,在斡难河召开部落首领
Hale Waihona Puke 会议,创立蒙古帝国到灭金统一北方。
? 2、1234-1279:
?
1260年,世祖忽必烈即位,建元“中统”。
?
1271年改国号为“元”。
?
1276年攻下南宋临安。1279年灭南宋。
? 3、1279-1368:
话而出现的说话人依据的底本,后世统称为“话本”。
? 宋代“说话”四家:小说;说经;讲史;合生。
? 小说:以讲烟粉、灵怪、传奇、公案等故事为主;
?
《错斩崔宁》、《碾玉观音》
? 说经:演说佛经;《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 讲史:讲说前代兴衰成败争战权谋之事;
?
《大宋宣和遗事》、《五代史平话》
? 合生:即兴之作
? ▲程朱理学官方地位的确认
? 元仁宗初,程朱理学正式成为官学。
? 元·虞集《道园学古录·考亭书院重建文公祠堂记》:
?
群经、四书之说,自朱子折衷论定,学者传之,我国家尊
信其学,而讲诵授受,必以是为则,而天下之学皆朱子之书。
? 元·虞集《道园学古录·跋济宁李璋所刻九经四书》:
?
而朱氏诸书,定为国是,学者尊信,无敢疑二。
?
便是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
?
曾瑞[ 黄钟·醉花阴]《怀离》:
?
待私奔至死心无憾。
四、元杂剧
据钟嗣成的《录鬼簿》 和贾仲明(一说无名氏)《录鬼 簿续编》 等书载,元明之际可考剧作家有 220多人,剧目近 600种。
(一)元杂剧兴盛的主要原因
1、南北统一、都市经济的繁荣为元杂剧的发展准备了社会物质 条件
? ▲儒学影响有限
? 汪元量《自笑》: ? 释氏掀天官府,道家随世功名。
? 俗子执鞭亦贵,书生无用分明。
? ▲宗教信仰的多元化
? (四)民族文化融合,形成元代文学独特的风格
二、元代文学的分类
?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序》:
? 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朝 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 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 2、诸宫调 ? 诸宫调是一种有说有唱,而以唱为主的文艺样式,
唱的部分用各种宫调的曲子联套演唱,故称诸宫调。 ? 北方诸宫调多以琵琶、筝伴奏,也叫“ 扌刍弹
词”、“ 弦索 ”;南方以笛子伴奏。 ? 今存诸宫调: ? 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现存唯一完整的诸宫调作品 ) ? 金·董解元《刘知远诸宫调》 ? 元·王伯成《天宝遗事诸宫调》
? 《马可?波罗行记》记载了当时大都的盛况:
?
? 商人众多,商业工艺之民,大多制造丝、武器和 鞍鞯,以及各种商品。
? 外界巨价异物及百物之输入此城者,世界诸城无能 与比。
? 营业之妓女,娟好者达两万人,每日商旅及外侨往 来者,难以数计,故均应接不暇。至所有珍宝之数, 非世界上任何城市可比。
(三)思想文化多元
体式,包括小令和套数。
? 小令:单支曲;
? 套数:由两支以上宫调相同的曲子联缀而成的组曲,也称套 数、散套。
? 3、南戏
?
南戏是由南方语言和南方音乐组合而成的戏曲样式,最
初流行于浙江温州一带,称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剧目210多
种。代表作为高明的《琵琶记》。
? (二)话本小说和说唱文学
? 1、话本
? “说话”:是一种技艺,一种职业,是古代民间艺 人讲说故事的特殊名称,相当于后世的“说书”。因说
? (一)元曲
? (二)话本小说和说唱文学
? (三)元代诗歌
? (四)元代散文 ? (五)元代词
?
叙述文学: 元曲、话本小说
?
抒情文学: 散曲、传统诗词
? (一)元曲
? 1、杂剧
?
元杂剧是在宋杂剧、金院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
兴的戏剧文学,它标志着中国戏剧的成熟。
? 2、散曲
?
散曲是金元时期我国北方兴起的一种合乐歌唱的诗歌新
?
元顺帝退出大都(今北京)
? 元代文学:1234-1368年 ? 元代文学的显著标志:叙述性文学第一次处于文坛主导地位。
? 一、元代社会的特点及其对文学发展的影响
? (一)民族压迫,矛盾尖锐,反抗意识强烈 ? 元朝统治者把国民分为四等: ? 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 ? 叶子奇《草木子》卷三上《克谨篇》: ? “天下治平之时,台、省、要官皆北人
2、元杂剧的兴盛是戏曲艺术长期发展的结果,也是社会历史的 产物
(1)戏曲艺术的历史发展
(2)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
3、元代文人社会地位卑下,客观上促进了杂剧的兴盛发展。
? (二)元杂剧的题材内容与分期 ? 元杂剧的题材包括爱情婚姻、历史、公
案、豪侠、神仙道化等。 ? ①爱情婚姻剧:《西厢记》 ? ②神仙道化剧:《黄粱梦》 ? ③公案剧:《鲁斋郎》 ? ④社会剧:《窦娥冤》 ? ⑤历史剧:《梧桐雨》《汉宫秋》
? 元杂剧分期 :
? 1、前期( 1234—1307)鼎盛时期:北方戏剧圈 ? ▲中心:大都(北京)。 ? ▲作家:北方人。代表: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白仁
甫、马致远、王实甫 ,另有高文秀、康进之、纪君祥、 尚仲贤、杨显之、石君宝、郑廷玉、武汉臣等。 ? ▲作品内容:多水浒、公案、历史传说。 ? ▲代表作:《窦娥冤》、《梧桐雨》、《汉宫秋》、 《赵氏孤儿》等。 ? ▲艺术特色:现实性强;风格绚丽多彩,激昂、明快。
为之,汉人、南人,万中无一二;其得为者, 不过州、县卑秩,盖亦仅有而绝无者也。”
? (二)疆域辽阔,经济繁荣,俗文学兴盛
?
? ▲农业、手工业、工商业的发展 ? ▲城市经济的繁荣 ? ▲市民阶层的发展壮大 ? ▲社会中轻商观念的转变 ? 张之翰《议盗》: ? “观南方归附以来,负贩之商,游手之辈,
朝无担石之储,暮获千金之利。”
? 2、后期(1307-1368)衰微期:南方戏剧圈 ? ▲中心:杭州。 ? ▲作家:多北方籍而流寓南方的,如郑光祖、宫天挺、乔吉、
秦简夫等,少数是南方人,杂剧创作渐趋于衰微。 ? ▲内容:作品多缺乏前期杂剧的现实性,爱情剧、文人事迹
? 三、元杂剧的审美情趣
? (一)元代文学的审美特征——自然、显畅
?
▲“自然”——真实摹写“时代之情状”、崇尚“本色”
? 王国维:“元曲之佳处何在?一言以蔽之,曰:自然而已矣。”
?
▲“显畅”——题旨显露、酣畅淋漓
? (二)元代文学的审美情趣——“大异于温柔敦厚”, 不以简 古含蓄为美。
?
珠帘秀[ 正宫·醉西施]《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