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艺术设计教学中的文化传承论文
论传统文化在艺术设计教育中的融入

论传统文化在艺术设计教育中的融入【摘要】传统文化在艺术设计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于学生的创作和思维方式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首先探讨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并分析了传统文化在艺术设计教育中的融入方式。
接着,文章详细讨论了传统文化对学生创作的影响,并提出了如何有效将传统文化融入艺术设计教育的方法。
结合案例分析,进一步说明了传统文化在艺术设计教育中的实际应用和效果。
针对传统文化在艺术设计教育中所面临的挑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并探讨了未来传统文化在艺术设计教育中的发展方向。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结合,将对艺术设计教育带来更多的启发和发展机遇。
【关键词】传统文化、艺术设计教育、融入方式、学生创作、案例分析、挑战、应对策略、促进作用、发展方向1. 引言1.1 传统文化对艺术设计教育的重要性传统文化对艺术设计教育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精神根基,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传统艺术形式。
通过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自己的文化传统,增强文化自信和自豪感。
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美学理念和审美价值,这些传统的审美观念可以为学生提供借鉴和启发,帮助他们培养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
传统文化也是艺术设计的重要素材和创作源泉,通过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艺术设计教育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丰富他们的创作内容,提升他们的设计水平。
传统文化对艺术设计教育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只有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作用,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艺术设计能力的全面发展。
1.2 现代社会中传统文化的价值在当代社会中,传统文化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长期形成的历史文化传承,包含了丰富的价值观念、艺术表现形式、道德准则以及社会习俗。
在当今快节奏、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传统文化的价值日益凸显。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精神瑰宝,是历史的延续和传承。
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审美情感和生活智慧,是民族文化的精神支柱。
试论缠花艺术在高校艺术教育背景下的传承与发展

试论缠花艺术在高校艺术教育背景下的传承与开展摘要:本文通过对缠花艺术现状和传承意义的分析,试论在高校艺术教育背景下缠花艺术如何通过结合相应的艺术教育课程,运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在产、学、研一体化的趋势下完成自己的文化价值提升。
关键词:缠花艺术教育传承开展一、缠花艺术特点及开展现状缠花技艺源于明代,融合了绘画、雕塑、编织等形式,极富民间艺术特色。
缠花艺术主要根植于我国南方地区,如湖北英山、闽南、台湾等地。
闽南地区缠花根本以红色花卉为主。
台湾地区的缠花以花鸟昆虫为主,多用于传统祭祀活动与日常生活。
英山缠花配色比照度和颜色饱和度都比拟高,多用于婚丧嫁娶。
缠花技艺主要利用细铜丝和蚕丝,200~300克的人造白纸坯架,通过缠、绕、捏等技法制作而成。
随着工业化的开展,民间传统工艺受到极大冲击。
2021年,英山缠花成功申报湖北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缠花艺术不像过去那样寂静,开始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再加上近些年汉服相关产业的兴起,大批缠花作品出现在网络上,借助微博、loft、知乎、抖音等社交平台,缠花艺术逐渐被年轻人所熟知。
二、缠花艺术传承的意义目前,缠花工艺的生存、开展、保护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随着社会审美价值的提高,文化自信意识的崛起,传统艺术的精神重塑,传统工艺的保护和继承变得尤为重要。
在这样的背景下,缠花艺术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开展任重而道远。
缠花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艺术,传统的缠花制作艺人利用缠、绕、捏、编、画等多种制作技艺,融合了雕塑、绘画、刺绣等艺术形式,形成了完整的创作体系。
学生通过动手制作,可以开展眼、手、脑的协调能力,学习相应的配色,建构组合模式,提升色彩感觉、审美能力和空间感知能力。
三、缠花艺术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应用〔一〕在艺术教育课程中的应用缠花融合了多种制作技巧,又兼有民间艺术的根本特征,在高校艺术根底课程中兼容性极高。
如手工课是师范类专业的一门必修艺术课,师范类大学在设置手工课时,应突出手工艺术的实用性和文化性。
文化传承视角下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研究

文化传承视角下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研究摘要:现如今,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然而人们对艺术设计教学也有所了解。
因此,高职院校注重培养实用型人才,通过积极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成为文化传播主体,能够有效促进区域文化的发展。
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需承担传承地方文化的职责,大力推动文化创新。
当前,国家对高职院校的要求不断提高,要求其面向市场、面向社会,培养应用型、创新型的艺术设计人才。
因此,高职院校要深度探索全新的人才培养方法,结合地区鲜明的文化特色,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计划,深度思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问题。
关键词:文化传承;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学引言新发展时期,对于各种平面装饰设计与各种立体艺术设计作品等相关工作需求日益加大,艺术设计问题已日渐成为当前影响社会活动中尤其是经济商业活动开展效果的一大重要因素。
因此,目前教育行政部门已对于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科设置工作已逐渐加强了重视。
但是,就当前实际来看,其教学环境中仍依旧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各种缺陷,只有采取积极措施以充分有效补足教学缺陷,才能够推动艺术设计教育的良性发展。
1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必要性(一)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可度和接受度。
在教学期间,教师引导学生逐步探索设计理念,使学生深度把控设计内涵。
在我国文化艺术长期的沉淀中,诞生了大量优秀的文化内容,其整体包容性非常强,内部包含的思想文化也十分先进,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艺术设计的发展。
(二)帮助学生积累文化知识。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可度比较低,多是由于学生长期受到西方思想文化的影响,揭露出高职院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开展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时,部分高职院校过度关注西方艺术,很少从本民族文化中提取精华内容,不注重引导学生认识和探索传统文化的艺术内涵,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
对于现代艺术设计人员来说,不仅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积极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近几年,多数优秀的艺术设计人员,能够主动学习和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并且将其应用到自己的艺术创作中,获得了国际赞誉。
论传统文化在艺术设计教育中的融入

论传统文化在艺术设计教育中的融入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艺术设计教育也逐渐受到了重视。
艺术设计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它需要结合传统文化和现代设计进行融合。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精髓,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
传统文化在艺术设计教育中的融入,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设计灵感和技巧,更能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本文将从传统文化在艺术设计教育中的融合方式、融合效果以及教育实践方面进行探讨。
传统文化在艺术设计教育中的融合方式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三个方面。
教学内容方面。
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艺术设计教育可以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如中国传统绘画、传统民间手工艺等内容。
通过这些教学内容的设置,学生不仅能够了解传统文化,更能够学习到传统文化的设计技法和特点。
在教学方法方面,可以通过传统文化的展示、讲解和实践操作来进行教学。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向学生展示传统文化的精华,然后引导学生运用传统文化元素进行创作。
在教学资源方面,可以借助传统文化资源来进行教学。
学校可以邀请具有传统文化传承技艺的艺术家来进行讲座或实践指导,为学生提供更加直观、实用的传统文化教学资源。
传统文化在艺术设计教育中的融合效果主要体现在学生的设计能力、文化认知和国家认同感方面。
在学生的设计能力方面,传统文化的融入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设计灵感和创作素材。
传统文化的元素丰富多彩,包括建筑、绘画、雕塑、工艺品等多个方面,这些元素可以提供给学生更多的设计灵感,帮助他们进行创作。
在学生的文化认知方面,传统文化的融入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认知自己的民族文化。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在国家认同感方面,传统文化的融入也能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当学生在设计中能够巧妙地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展现出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创新,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设计水平,更能够增强学生对自己国家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艺术设计与文化传承的融合趋势

艺术设计与文化传承的融合趋势艺术设计与文化传承的融合趋势已经成为了当代设计行业的热门话题。
设计师们在创作中越来越注重文化元素的运用,旨在达到一种“从文化中汲取灵感”的设计理念。
而这种文化融合的设计不仅能够提高产品的艺术性和文化性,更可以为文化传承做出贡献。
首先,艺术设计与文化传承的融合趋势能够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
随着现代化的进程,许多传统文化元素逐渐被忽视,被淘汰。
而这些文化元素所包含的价值观、情感与精神则成为了文化遗产,需要继续传承。
设计过程中的文化元素融入,使得文化成为了设计的生命力之一,能够推动文化元素的传承。
例如,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红楼梦》和西方古希腊神话人物阿芙罗蒂的元素融入内衣设计中,不仅丰富了设计灵感,还增加了文化内涵,引导着更多人去了解和传承这些文化。
其次,艺术设计与文化传承的融合趋势能够丰富产品的内涵。
文化融合的设计更能体现出产品的文化特征,使产品的内涵得到更加丰富的体现,让人们在使用产品的同时可以体验到文化魅力。
例如,在设计家居时,把中国传统元素琉璃揉合进现代化的设计中,既保留了传统技艺,又增加了家居产品的艺术气质。
这种文化融合的设计,不仅为产品注入了独特的精神内涵,同时还使得人们在使用产品的时候能够感受到文化的艺术气息。
最后,艺术设计与文化传承的融合趋势能够创新设计作品。
文化传承要注重创新,为了让别人理解自己的内涵和精神,就需要把文化元素付诸于实践。
而文化融合的艺术设计恰恰是满足这种需求的。
例如,一个时尚的珠宝设计,集合了多个地方的文化因素,让不同的文化得到了混搭与创新,为新的文化美学贡献了新领域。
这种文化融合的设计,不仅能够突出产品的艺术性和文化性,同时还具有一定的突破和创新。
总之,艺术设计与文化传承的融合趋势,正是建立在人们对文化传承的重视上的。
文化是文明的载体,艺术设计是文化的表现形式,二者的融合,使得设计更带有文化精髓,让人们更能够重视和去传承我们传统的文化,为传承文化做出贡献。
艺术设计论文

艺术设计论文•相关推荐艺术设计论文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论文可以推广经验,交流认识。
写论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艺术设计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艺术设计论文篇1摘要:传统文化作为我国灿烂的文化结晶,在艺术设计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针对艺术设计多元化发展与传统文化的继承进行深刻的思考研究。
其目的是为了在艺术设计中更好的继承并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使艺术设计作品熠熠生辉。
关键词:艺术设计;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艺术设计是精神层面与物质层面结合的精华。
艺术设计与文化相互依存,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中的璀璨明珠,为艺术设计带来了经久不衰的血液。
如何在艺术设计中将传统文化有效的继承并且发展是艺术设计工作中的难题。
本文将对此进行深入研究。
1传统文化的意义传统文化是人们在长久以来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的精神积累,是客观存在的实体物象。
传统文化在实体物象中的表现无处不在,例如人们众所周知的传统民族服饰及头饰、生活日用品以及交通工具等[1]。
传统文化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慢慢累积形成的。
传统文化体现了一个民族以及一个国家的精神以及丰富多彩生活的凝结。
国家的伟大发展离不开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民族文化也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灵魂与意志。
传统文化基于生活但高于生活,是存在与国家与民族之间的不朽精神。
1.1传统文化增强了民族凝聚力传统文化的意义非凡,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在国家与社会的发展进程中,传统文化促进了社会的发展进步,也是社会实践中精神与智力的精华。
传统文化中凝结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国家同感,推动了我们国家的繁荣富强,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是国家不断奋发图强的精神纽带。
1.2传统文化促进了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传统文化的核心是爱国主体,在我国社会的进程中源源不断的为中华民族的奋进发展提供精神供给[2]。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不是一帆风顺的,存在着各种困难与挫折。
艺术概论的论文艺术设计的传承与创新-V1

艺术概论的论文艺术设计的传承与创新-V1艺术设计的传承与创新概述:艺术设计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
这篇文章旨在探讨艺术设计的传承和创新,以及它们如何相互作用。
第一部分:艺术设计的传承1. 艺术设计的起源艺术设计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的时期。
许多文化都发展出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和技巧,如希腊雕塑、埃及壁画和中国绘画。
2. 传统技艺的传承许多传统技艺,如陶瓷、织物和家具制造,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由手工制作完成的。
这些技术的传承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们不仅代表着历史和文化,而且为现代制造业提供了基础。
3. 线条与色彩的传承线条和色彩是艺术设计中最基础的元素。
在现代艺术设计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许多传统的线条和色彩被使用。
例如,欧洲中世纪时期的教堂和拜访建筑上的彩色玻璃窗和拼花地板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经常被用作灵感来源。
第二部分:艺术设计的创新1. 技术的进步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制造业的技术也在不断发展。
现代制造业已经采用许多机器人和3D打印机等先进技术。
这些技术不仅提高了制造效率,而且为艺术设计师们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2. 包容的文化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更加包容各种文化和艺术风格。
这种包容性为艺术设计者提供了探索创新和创造新作品的自由。
3. 艺术设计的多样性现代社会中艺术设计的多样性是不可否认的。
在文化和地理的不同环境中,艺术设计的形式和元素也不尽相同。
这为艺术设计师们提供了更多的创新和发展方向。
第三部分:传承与创新的相互作用1. 传承与创新的平衡传承和创新之间的平衡非常重要。
传承保持了历史的连续性,而创新则推动了艺术设计的发展。
在现代艺术设计中,我们需要找到传承和创新之间的平衡点。
2. 传承的启发传承可以为创新提供灵感。
通过研究古代艺术和技术,艺术设计师可以找到潜在的线条、色彩和技术元素,并将它们用于现代艺术设计中。
3. 创新的突破创新也可以为传承带来突破。
通过运用新技术和形式,艺术设计师可以创作出具有创新性和独特性的作品,从而为传承带来新的风格和元素。
地域文化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

地域文化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王康地域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个支点,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具有浓烈的、强烈的民族情感以及悠久的历史传承,是在时间长河中慢慢形成的,不同的地区以及民族流传着不同的地域文化,其所代表和表现的方式也不同。
而地域文化与环境艺术设计又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引入地域文化,不仅有利于丰富环境艺术的教学方式、文化内涵,同时使其中的作品具有一定的人文气息,深化了艺术作品对环境艺术教学的发展,对于加强优秀传统文化起到了推进作用。
环境艺术设计与地域文化之间具有关联性,环境艺术中对于风格的定义与地域文化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双方互相依存,共同发展。
在当代社会中,外来文化对一些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阻碍了我国当代文化的传承,如何在传统的文化上去寻找新的创新理念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在当今各地文化互相碰撞的今天,人们更要意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重视地域文化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将其运用在环境艺术中,这更能体现地域文化本身的价值与传承性。
一、环境艺术设计中引入地域文化的发展现状(一)城市基建扩张带来的影响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以及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科技与经济的双向发展达到了新的高度,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了更多机遇,同时伴随着外来文化的融入,多种文化思想相互冲击,使得地域文化的传承增加了新的难度。
随着道路建设和城市开发的进程越来越快,城市建设所投入的资金越来越多,为了谋取更大的经济效应,相关人员已经开始从城市向农村扩张。
这些现象对当地的地域文化以及风土人情的传承造成了一定破坏性的影响,城市基础建设的扩张不仅没有对地域文化起到传承效果,同时还使原有的地域文化因素逐渐消失,失去了原有的独特性和自主性。
(二)设计者对地域文化知识解析不透彻重视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利于推动经济和科技的建设,所以人们对于如何在传统文化中去寻找、创新和改革有着非常多的看法和见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艺术设计教学中的文化传承论文
一、将传统美学融入艺术设计教学中
艺术依托于文化,从青铜纹样、金石篆刻、蓝印花布到现代招贴、建筑雕塑等,无论是远古的还是现代的,任何优秀艺术作品的文脉无非是上古礼乐、孔孟人道、庄生逍遥等传统哲学思想的再现,在满足大众精神需要之余不失其“成教化、助人伦”的社会教育功用。
虽然在不同的时代呈现不同的艺术表现形态,但其精神实质却代代相传,就如在现代景观设计中,无论是从材料还是形态上都是从自然中寻找创造的来源一样,这不仅仅是“自然的人化”而且还是“人的自然化”,其根源仍在儒佛道互补的中国传统思想中。
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的文明史造就了深厚的文化根基,“为善不同,同归于美”是中国人世代相传的文化链条。
在审美活动中,艺术形象是“按照美的规律”创造出来的,凝聚和物化了人对现实社会的审美关系,体现出民族的文化心理和审美意识。
对于艺术设计而言,熟练掌握设计各类软硬件的使用只是提高效率的工具,设计的关键还是其创意所体现的艺术观念和传承的文脉。
艺术设计教学不仅仅是视觉美感的培养和技艺的传授,更重要的是从精神层面上陶冶人的情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质,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价值观念。
中国传统的美学观,带给教师丰富的美学思想、多元的文化给予教师新的启发。
所以,在进行艺术教学时,教师要以传统美学文化背景为前提,注重对传统文化溯本求源的解读,带领学生认识和熟悉传统艺术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艺术知识的兴趣与认知能力。
帮助学生将传统文化的美学特征与现代审美定位融合,寻找突破口,鼓励学生在设计作品中充分体现传统美学,创造出富有文化内涵的设计形象。
二、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诠释和有效重构
传统文化是前人留给教师的精神给养,但社会在不断的衍变,远古时代的文化思想适用于当时,但未必符合今日的价值观念。
每个时代都会衍生新的文化与思潮,继承传统不是僵化的保持,而在于如何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这是一个扬弃的过程。
如何使传统具有新的生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艺术教育中要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诠释和整合重构,寻求最好的契合点,创造新的艺术语言。
“继承发展一切优秀的传统,不是融入在古物之中,而是在于继承保全作为传统精神的创作者理念,即创造。
”创意,是艺术设计的永恒的主题,是文化蕴积和修养的综合体现,是艺术设计发展的不竭动力。
对于艺术设计教育来说,创造就是“求新求异”,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与创新冲动,培养和发展他们的想象力与创新精神。
在艺术设计教学中,注重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教师要看到,不是所有的传统元素都适合用在现代设计里,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设计融合并非是对传统文化进行纯粹的生搬硬套,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诠释和重新解构,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启发学生在了解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中对其进行整合,找到其与时代的对接点,运用现代的设计原理和审美趋向对传统元素加以提炼和运用,从而在现代环境中作为创作的新的创意点得以延伸与发展。
如在靳埭强先生的作品里,教师就能感受到强烈的中国文化气息,他善于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美学融为一体,用现代人的审美重新品评传统,将传统绵延到当下,这种设计语言是现代的,国际的,但核心是中国的。
他在教授学生时讲得最多的就是心手合一和传统文化的修养,他的这种对传统的传承与创新无疑是当下艺术设计教育最需要的。
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是教师的艺术资料宝库,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创作灵魂,汲取营养,结合现代设计手法表现,呈现出具有现代感的民族化作品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所以,教师要把“传承、融合、创新”贯穿其设计教学过程中。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学生在保持民族艺术风格的基础上创造出一些
符合现代审美的设计语言,使其个性化、时尚化,让设计作品在延续民族文化的同时又能体现由创新带来的国际化。
三、艺术设计教学中注重专业知识与传统人文精神结合
文化传承不仅仅是体现在对传统文化艺术表现形式的继承与创新,同时也体现对传统人文精神和价值体系的传承上。
“人文精神的实质就是以人为本,强调要尊重人,充分肯定人的价值,重视文化教育,优化人性,提高人的素质和精神境界,树立高尚的人格理想和道德追求,使人得到自由的全面的发展。
”艺术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同文化的符号性载体,记录着人类进步的过程,是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在艺术创作过程中不仅要考虑个人思想情感,还要考虑本土人文思想、民族意识和时代精神。
艺术设计作为人文学科,它本身就承载着深切的人文关怀,这就要求艺术设计的创造者自身必须具备深厚的人文情怀,拥有用专业知识表达和体现这种人文精神的能力。
设计作品的优劣取决于设计者的文化品格和素养等因素。
对于艺术设计,技艺的继承相对容易,但教师的目的不是培养一个适用的“工匠”,能否以自己的审美理想、人格特征表达对社会的感受和认识,真正继承和发展文化精神才是关键。
如在教学中讲到传统纹样时,教师不能仅从表面传授传统纹样的色彩体现、装饰特点、形式美的规律,而应站在历史的、文化的、民俗的角度系统的梳理中国传统思想独特的艺术观念对不同时代的工艺风格的影响,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深入研究传统纹样的精神领域,通过让学生对传统纹样的文化背景、功能应用、审美需求及工艺材料进行系统的收集考察和调研分析后领会其象征意义,探求民族文化的“意”,加强他们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与关注,使他们能够在历史和文化发展的整体背景中了解艺术,认识人类社会文化的丰富性,把握其精神功用,关注多元文化内涵,为设计创作提供最具实据性的参照和铺垫,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而正是在认识这些丰富的艺术信息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人文哲学思维,形成他们对本土文化的认同和对多元文化的尊重,无形中提升了自己的文化素养。
所以,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教学宗旨应该为专业知识与人文精神的结合,启迪创意,培育个人视野和素质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民族人文精神的传承与体悟,将传统人文的精髓渗透到设计作品中,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引导他们以中国文化为本,通过现代的设计手段,在作品中融合中国元素和人文精神,为他们以后的设计创作奠定良好的文化根基。
正如徐悲鸿所言:“广博其知识,完美其专业,高尚其志趣,澄清其品格。
”教师要培养自身的修养,不仅要学习各种门类的艺术,也要学习各种门类的文化。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艺术教育作为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载体,应根植于本土传统文化这块土壤,汲取营养,培养具有民族个性文化的人才,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教育体系。
“师古、师自然、师自我”,艺术设计教学承传古人,修养身心,启导未来,以学生为主导;启导创新为本,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启导创意,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和创新欲望;以中国文化为本,破旧立新,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创新文化,这样,才能创作出既具有民族精神又符合时代要求的优秀设计作品,才能够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才能使中国的设计作品真正的“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