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与模式
对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

对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摘要:思想政治教育已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的新课题,若要成为实现人思想升华的转化器,除加强学生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外,还要更加注重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以一种软性的方式,潜移默化地改变大学生的思想观念。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弥补了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我们要不断探索研究,高度重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运用各种途径和方法,提升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升华受教育者思想方面的长久的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人们世界观、人生观、政治观、道德观、法制观,以及思想意识的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已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的新课题,若要成为实现人思想升华的转化器,除加强学生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外,还要更加注重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以一种软性的方式,潜移默化地改变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进而起到长久的教育作用。
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含义和特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指在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将教育的意向,目的隐藏到大学生周围的生活环境和特定的实践活动中,使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之外的校园生活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的内容,以实现思想政治的终极目的。
1.教育目的潜隐性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受教育者在无形中受到教育从而更好地参加实践活动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教育过程。
相对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最根本的区别在于教育目的的潜隐性。
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教育的目的不像显性思想政治教育那样直抒胸臆,而是将教育意图隐藏到人们生活的环境中,以较为潜隐的方式,引导受教育者自然而然地融于教育者创设的情境中,使其在非目的性,无意识的情况下受到实践活动的熏陶,从而达到教育的效果。
2.教育方式超时空性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采用一种超时空的方式进行教育。
它突破了传统的在固定时空进行集中统一教育的封闭式教育模式的限制,利用潜在的资源,比如宿舍、校园生活或是娱乐休闲时刻,使大学生在所在的时空范围内时刻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

三、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研究
5、家庭教育配合法: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共同学生的成长,促进大学 生全面发展。
6、朋辈教育法:发挥优秀学生的榜样作用,通过朋辈间的相互影响和激励, 推动大学生共同进步。
三、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研究
7、情境模拟法:通过模拟现实生活中的情境,让大学生在模拟实践中提高解 决问题的能力,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谢谢观看Βιβλιοθήκη 三、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4、榜样育人法:通过树立榜样人物,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融入到榜样人物 的事迹中,让学生在观察和模仿榜样人物的过程中接受教育。例如,通过评选优 秀学生、优秀教师、优秀毕业生等榜样人物,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和优秀品质, 让学生在观察和模仿他们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1、隐蔽性
1、隐蔽性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其隐蔽性。教育者通过精心设计的教育 载体,将教育内容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这 种教育方式避免了显性教育中的强制性和灌输性,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 动性。
2、渗透性
2、渗透性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渗透性。教育者通过各种载体,将教育内容渗透到学 生的思想、情感、行为等各个方面,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这种教育方 式能够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心理特点,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 行为习惯。
3、网络平台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平台成为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高 校可以通过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等方式,向学生传递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 此外,高校还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开展在线互动交流、心理咨询等活动,及时了解 学生的思想动态和需求,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更好的帮助和支持。
高职院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高职院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摘要】时代的快速发展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也与时俱进,才能长久发展,因而面对985,211院校纷纷响应国家号召在政治思想教育中采取隐性教育的局面,高职院校在国家号召与学生实际需求方面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采取及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分析,为高职院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助力。
【关键词】政治思想教育;隐性教育;问题及对策;高职院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含义在我国,古时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会选择利于自己统治的进行推崇,例如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汉武帝时得到推行,现代社会中国家为了使国民可以更好的了解国家的思想层次,从九年义务教育开始一直开设思想政治课程,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从古至今一直存在,且在国家的发展与稳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改革开放、互联网普及、经济全球化,使得外来文化纷纷涌入国内,不仅造成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同时也使得国内思想不成熟、知识面不完善的青少年及青年们对国家的政治思想产生质疑,不能更好地发展为国家需要的人才,但国内“百花齐放”的思想现状也使得青少年及青年们更喜欢对问题进行独立、自主的思考,再者国外教育模式的引入,使得我国传统灌输式教育模式遭到质疑,因而国家领导及教育家门结合社会现状、传统教育模式、受教育群体的自身特质,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教育,即在一定的教育目标指引下,将思想政治教育从传统的灌输式教育转变为引导学生以主动愉悦的心态在实践活动中自主体验、自主学习,从而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并在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
二、高职院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2005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的颁布实施,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得到显著提升,但是针对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少于普通高校的,而针对高职院校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则更少。
紧密结合隐性教育,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紧密结合隐性教育,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摘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两种基本模式,二者各有其优缺点,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面临的环境、个人的思想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单靠显性教育不能满足他们的现实需求,因此,应充分发扬隐性教育的优势,在制度设计、环境建设等方面贴近大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隐性教育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实效性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由于新旧观念的冲突、道德调节的失衡、现实与理论的差距,显性的、正面的、以灌输为主导的政治思想教育,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大学生情感和思想上的抵触,从而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显著。
而隐性教育,由于其具有教育目的的隐匿性、教育内容的丰富性、教育方法的愉悦性和教育效果的持久性,能够以其有效的说服力和实效性,弥补显性教育的不足。
因此,探讨如何建立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一、紧密协调,促进两种教育模式优缺互补。
长期以来,显性教育是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隐性教育往往被忽视,在当前形势下,应提高隐性教育比重,凸显其作用,才能更好地为主导教育服务。
(一)利用课堂教学主阵地进行课程渗透。
在现阶段,课堂教学仍然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应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把“大道理”同“小道理”结合起来。
在教育中切不可只讲一些一般化的道理、空泛的原则,必须针对大学生经常思考而又没有正确解决的问题,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地把道理讲到他们的心坎上,把党的政策、治国方略同家长里短、油盐酱醋联系起来,把当前大学生在理想信念、人生追求、生活态度、人际交往方面的模糊认识澄清。
(二)结合专业课程教育进行隐性渗透。
专业教育从表面看似乎和思想政治教育毫无关系,但从教育培育合格人才的角度及教育学的角度来看,二者密不可分。
在专业教育中进行的思想教育,可以结合专业课程特点进行相应渗透,这种专业课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有机结合有利于让学生发现新视角,从而更高标准地把握和固化思想教育,从而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浅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以隐性教育法为例

1 隐性教 育的 特点
一
的 内容 渗 透 到学 生个 体 日 常生 活学 习的环 境 中的 过 程。 这种 教 育 方法 与 一般 的 方 法 比较 没有 那 么系统 , 但 是 这 种 方 法 的另一 个 特点 就 是潜 移 默化 的教 育达 到 “ 随 风潜 人夜, 润 物 细无 声” 的 效果 , 这 样做 更 容易达 到预 计的 效 果。 第二, 将教 育内容 与日 常 的管理 相 结合。 这 样 在对 学 生管 理过 程 中一 方面表 现了教 育管 理 的准 则和 要求 , 另一 方面 , 在 管理 的 过 程 中 可以 对学 生的思 想 进行 教育引导让 学 生接 受
创 新 教 育
S : i c i en ce e nd Tec hn ol ogy I n nov at i o n Her al d
浅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 方法①
以隐性教 育 法 为例
张学玲 ( 河套大学 内蒙古巴彦淖尔 0 1 5 0 0 0 )
摘 要: 大学 生思想政 治教育 的隐性教育法, 是指高校思想政 治教育 工作者隐藏教育目 的和主题 , 根据前期的筹划 的方案和设计标准, 将需 要教 育 的资 料通过_定的方法融合到大学 生日 常的学习 与工作中 ' 体现在其周围 的各个方面 , 让高校学生潜移默化的接受思想政 治 教育的一种方法。 关键词 :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隐形教育法 中图分类号 : G 6 4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l 6 7 4 — 0 9 8 x ( 2 O l 3 ) 0 5 ( a ) 一 0 1 8 5 — 0 1
一
1 . 3 教育 目的 和 内容 的隐 蔽 性与 暗示 性 在 教 育 方 法 中 与 显 性 教 育相 比 较 , 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教育方法及其运用探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教育方法及其运用探析作者:周彩霞张世强李帅谕来源:《科学与财富》2021年第01期摘要: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各大高校已经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但在具体教学的过程中,通常以显性教育方式为主,实践证明,此种教育方式很难保证思想教育的效果,无法为学生的思想和品质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
为此,迫切需要研究隐性教育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
本文在剖析隐性教育方法的作用后,探究隐性教育方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际运用,以期能够强化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关键词:思想政治;隐性教育;高校;文化环境在新媒体技术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带来了众多新思想以及新观念,这无疑会对大学生的思想认识以及价值观念带来影响。
受到多种思想观念的影响,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呈现出不断强化的态势,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如果还是采取显性教育方式极易使其产生逆反心理,这不仅会影响思想政治的教育效果,也无法实现对学生思想品质的有效培养。
基于此,有必要积极探究隐性教育方法的有效应用措施,致力于改善当前的思政教育现状,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渗透思政教育内容,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形成正向影响。
一、隐性教学方法的主要作用(一)有助于消除学生对思政学习的抵触情绪从心理学层面来讲,目的过于明确的教学模式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这主要是由于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感受到来自教育者的限制和控制。
尤其是长时间被动接受新知识时,学生会在心理上形成逆反心理。
在前期的教学工作中,显性教学方式也发挥了突出的教学作用,但在时代发展和进步的过程中,人的意识形态以及主观意识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此时显性教育便暴露出了诸多教学弊端。
而隐性教育方法则是在此基础上所衍生的新型教学手段,通常是在与学生进行交谈的过程中向其渗透相应的教学知识,此时学生不但不会感受到来自教师的限制,还会乐于与教师进行交流,与教师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1]。
(二)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隐性教育致力于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其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获得相应的知识或者强化自身的体质。
课程思政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态

课程思政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态一、本文概述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型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正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课程思政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态,分析其在现代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我们将首先回顾课程思政的发展历程,阐述其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理念和实践要求。
接着,本文将深入探讨课程思政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优势及其在现代教育中的实践应用。
通过案例分析,我们将展示课程思政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不同学科领域的具体应用和取得的实际成效。
本文将总结课程思政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展望其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的广阔前景。
通过本文的论述,我们希望能够为深化课程思政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形态,其理论基础深厚且多元化,涵盖了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隐性教育强调学生在非正式、非结构化的学习环境中,通过隐性课程和社会实践等方式,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这种教育方式突破了传统显性教育的局限性,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内容,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心理学理论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重要支撑。
认知发展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等心理学理论指出,人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进行引导和塑造。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通过隐性课程、校园文化、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心理体验和学习机会,有助于促进他们的认知发展和社会化进程。
社会学理论也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重要视角。
社会学理论认为,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受到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的影响。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通过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等方式,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助于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教育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教育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青少年思想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开放性,他们不愿接受现成的真理,讨厌强制性的灌输,出现了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缺失的现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自然性平等性开放性和渐进性的独特品性,对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发挥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教育以人为本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青少年思想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开放性,他们不愿接受现成的真理,讨厌强制性的灌输,出现了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缺失的现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自然性平等性开放性和渐进性的独特品性,对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发挥具有重要作用。
一、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内容,也是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
我以为,人格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就犹如无根的浮萍,总是漂流在人的思想表面而不能深入下去。
原因在于:第一,人格是人生价值观念形成的稳定的心理基础。
人的价值观念必须统一和稳定,而这就需要一个人的心理过程及其人格形态是统一而稳定的。
否则,分裂的人格只能产生分裂的观念。
第二,人格是形成特定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内在心理依据。
世界观是对于世界的认识,正确的世界观虽然来自于正确的理论指导和学习,但如果没有良性的人格形态作为内在心理依据,外在的观念灌输就很难起作用。
第三,人格是形成特定道德素质的主要动力。
人格具有品质化的特性,因此,人格一旦形成,人就具有了相应的内在质地,不同的质地会适应不同的道德倾向,良性的人格自然易于建立良性的道德素质。
同时它还与人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意识发生相互的影响和转化作用。
总之,人格状态可以说就是细微的、隐性的和原始的思想道德状态,而思想道德则往往是发展了的、成型的、成熟的、显性的人格表现。
人格是人们社会化的结果,一般被理解为由人的心理、气质、生活习惯等表现出来的一种个性心理特质。
人格与人的先天秉赋密切相关,但更与后天的生活环境、习性养成和教育密切相关,也与特定的民族文化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