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审驴》第二课时导学案
(五年级语文教案)《包公审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包公审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五年级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课文的生字词,理解“审”、“懊恼”的意思;(2)培养学生的概况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3)继续培养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质疑─读─合作─解疑”,深入理解;(2)表演课本剧,培养表达能力;(3)概况故事内容和列小标题,锻炼概况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让我们来猜一个谜语吧!“火尽炉冷平添心猿意马”,猜一字。
(板书:驴)我国宋代有一位著名的清官。
庐州人,执法严明,善于断案。
(板书:包公),出示课件。
2、今天我们要读的故事就发生在包公身上,还与驴有关。
(板书:审)学生齐读课文。
3、前面我们学习另外这篇课文,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生概况,师引导)王五在卖木炭时,自己的好驴被人调换掉了,于是,王五把这头瘦驴告上了法庭,经过包公的审理,最终王五找到了自己的好驴并且抓住了那个换驴的小偷。
4、看来“驴”在这个故事中是不可缺少的哦!那你能不能按照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给课文加三个小标题。
(板书:调换驴─告驴─审驴─找到驴)课件。
二、品读课文1、根据这个线索我们先来看看这个故事的起因,引读故事的起因。
(1)课文哪几段写了调换驴和告驴?(2)学生自由读课文一、二自然段,划出描写毛驴的句子。
仔细读一读,找出他们的不同之处。
(3)学生交流回答,教师出示句子,对的朗读。
(课件)王五像爱护珍宝一样爱护它。
他不但把这头驴喂的毛色发亮,还亲手给毛驴做了一个漂亮的的辔头。
毛驴还拴在书上,驴背上鞍子还是那鞍子,套在驴嘴上的辔头也还是自己亲手做的那个漂亮的辔头,可是驴却是一头毛色难看的瘦驴子!(4)指导朗读。
指名读。
读出王五对那头驴的喜爱,读出瘦驴的难看。
这是王五用来挣钱养家糊口的唯一的财产呀,如果你是王五,发现自己唯一的财产被调换了,你的心情怎么样?你会怎么想?(5)过渡:王五有气有恨,一怒之下,把这头瘦驴告上了公堂。
包公审驴第二课时教案

《包公审驴》教案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练习批注和找关键词句2、感受包公的足智多谋,正确理解“智谋”3、编演课本剧4、做摘录笔记教学重难点:1、通过读文和表演,感受包公的智谋2、编演课本剧教学过程:一、巩固旧知,导入新课1、师板书题目2、指名回忆课文主要内容二、品读课文,体会智谋1、了解故事的起因(1)生自由读文第1-2自然段,思考:刘五为什么要状告毛驴?(2)指名反馈“唯一的财产,靠它养家糊口”“像爱珍宝一样爱护”“不但……还亲手……”“悉心照料”“无论谁……都要夸奖……”(3)面对前后差异这么大的驴,刘五是什么心情?生从文中找关键词大吃一惊“这是怎么回事?但到我的驴这么一会儿就病成这个样子了!”惊慌失措,又气又恨,懊恼极了(4)师过渡,他又气又恨,懊恼极了,于是他到处寻找在,可自己的驴还是踪影全无,他想了想,决定告官。
又因为不知道被告该是谁,所以他就状告毛驴。
2、解读故事经过(1)面对这头不会说话的被试,包公是如何审案的?(3-11自然段)从文中找出重点词句,并与同桌讨论概括过程(2)指名汇报(指导边读边演)(3)A包公了解了案情,皱着眉头想了想,把惊堂木一拍,大声喊道:“王朝,马汉!赶紧把嘴套给驴套上!别给它吃,别给它喝!把它严严实实地关上三天!到时我再来审它!”a生找出人物和台词,表演,师观察,采访人物,指导生领悟包公的思维敏捷、智慧来源生活和知识b关键字概括——“关”B包公一拍惊堂木,大声叫道:“喂,当差的!把这头冒名顶替的蠢驴打四十大板,要用劲打!”a生演,师指导进一步了解包公智慧来源于生活和知识b关键字——“打”C“现在把它放了,随它爱上哪儿就上哪儿。
”a生演,师采访,指导理解b关键字——“放”(3)根据板书的关键字,生概括包公是如何审驴的。
(4)PPT出示,全班齐演3、了解故事结果生从文中找答案,指名反馈,齐读最后两句话三、练习表演1、提出要求:指名所需人物,小组合作,注意角色分配,每个同学都要投入到角色中,联系故事情节,体会角色的神态、动作和心情,角色语言可以做适当的改动2、指名表演,师生共同评议四、课堂小结师:包公足智多谋,他通过审理瘦驴,抓住了狡猾的小偷,这都源于他过人的智慧和渊博的知识。
语文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包公审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包公审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继续练习提问,点化重点词句、品词。
2、感情朗读课文,复述课文,感受包公的足智多谋、断案如神,正确理解“智谋”。
3、体会心理、侧面描写的作用教学重难点:1、感情朗读课文,复述课文,感受包公的足智多谋、断案如神,正确理解“智谋”。
2、体会心理、侧面描写的作用教学过程一、导入,概括内容。
1.在我国的戏剧舞台上,有一个经典人物形象,他面如黑炭,额头有月牙,人们尊称他为包公。
包公以秉公办案,铁面无私著称,他一生审案无数,可审驴还是头一遭。
今天让我继续学习《包公审驴》。
2. 板书课题:包公审驴。
齐读课题3. 看到这个标题,孩子们有什么疑问吗?(学生提问:为什么审驴?怎样审驴?结果怎么样?)将学生的问题写在黑板上。
过渡:孩子们的疑问真不少,就让我们待着这些问题,开始今天的学习。
4、上节课已经预习过课文,请慨括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二、学习课文,感受包公的智慧。
1、本案的被告是谁?生:驴2、包公为什么要审驴呢?请带着疑问自读1、2自然段。
(课件出示要求:1、用“~”画出描写刘五的驴的句子,用“——”画出描写被换过之后驴的句子。
2、用“”标出区别两头驴的词语,旁批自己的感受。
)3、抽学生读出找出的句子,说说读到这个句子的感受,带感情朗读。
课件出示句子:句子1“这头驴是刘五唯一的财产,刘五像爱护珍宝一样爱护它。
他不但把这头驴喂得毛色发亮,还亲手给驴做了一个漂亮辔头。
”师:从这句话你感受了到什么?生:刘五很爱驴。
师:那你能用朗读体现刘五对驴的喜爱吗?(生带感情读)句子2无论谁见到这头驴,都要夸奖一番:“这简直是一头四条腿的宝贝!”师:从这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生:刘五的驴很讨人喜欢。
师:请你用朗读表现出驴的人见人爱。
4、写作指导孩子们,这句话没有直接说刘五的驴漂亮,而是通过周围人的反应来衬托驴的美,这种写法叫做“侧面描写”,你们也可以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过渡:我已经从你们的朗读中体会到了这头驴是“四条腿的宝贝”(指着课件让学生读),那被换之后驴长什么样?生回答,课件出示句子“可是驴却是一头毛色难看的瘦驴了!刘五惊慌失措,东奔西走,到处寻找。
四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5.2包公审驴丨

包公审驴、诸葛亮少年时代的故事【学习目标】 1.独立识字,认字9个,写字7个,理解新词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词语理解和概括课文内容3.感受包公的足智多谋、断案如神,正确理解“智谋”【重点】独立识字,理解新词, 理解和概括课文内容【难点】感受包公的足智多谋、断案如神,正确理解“智谋”【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自学字词,正确读写生字与组词,解释词语,勾画书本与学习目标.。
3.先研读课文(15分钟),读懂课文内容,再完成导学案(30分钟)【知识链接】包拯(999年5月28日-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名臣。
天圣五年(1027年),包拯登进士第。
累迁监察御史,曾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
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
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
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贵。
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
嘉祐六年(1061年),任枢密副使。
因曾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故世称“包待制”、“包龙图”。
嘉祐七年(1062年),包拯逝世,年六十四。
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后世称其为“包孝肃”。
有《包孝肃公奏议》传世。
包拯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且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
后世将他奉为神明崇拜,认为他是文曲星转世,由于民间传其黑面形象,亦被称为“包青天”。
预习案一、预习自学1.看拼音写词语Shěn pàn àn jiàn zuǐ tào zūn mìng ái dǎ()()()()()2.比一比,再组词审()案()很()尊()挨()神()按()恨()遵()唉()3.补充词语大吃()()失措东奔()()全无冒名()四面()4.包公审驴时的表示动作的重点词语:()、()、()。
四年级下语文教案-包公审驴-

设计
包公审驴(奇案)
小偷换驴 刘五告驴 包公审驴 刘五得驴
( 饿驴、打驴、放驴)
教师行为
修改栏
创设情境
导入学习
3分钟
创设语言情境
1、我国宋代有一个著名的清官。庐州人,执法严明,善于断案。(教师板书:包公)2.说说你对包公还有哪些了解?(让生说)3.今天我们要读的故事就发生在包公身上,还与驴有关。(教师板书:审)学生齐读课题。4.读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
自主朗读
走进文本
6分钟
2.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概括故事内容和列小标题,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3.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描写包公语言、动作、表情的词句体会包公办案的深思熟虑和足智多谋。
重点
复述课文,感受包公的足智多谋,断案如神,正确理解“智谋”。
难点
练习旁注简明的资料,自读时练习提问,点画重点词句,品词,标要点。
关键问题
课文哪些地方体现了包公的智谋?
教学
方法
1、诵读法:通过各种方式的读体会感悟诗歌的内容,
2、自主学习法:自主阅读,解决基本问题,生成深层次问题。
3、小组讨论法:小组内先自主学习,再合作学习,对疑难问题合作交流,达成共识。
课前
准备
教师:设计“一案三单”
学生:搜集有关包公的资料,完成导读评价单。
第一课时(问题生成课)
程序
(要素)
时间
创设情景
小组合作
问题探究
10分钟
创设合作交流情境
指导学生合作讨论学习,解决疑难。
教师巡视指导、点拨。
重点问题
展示解决
15分钟
创设展示交流质疑情境
1.教师参与学生活动,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质疑补充。
《包公审驴》导学案

二
小组合作
我能行
探究一:学习课文第1、2自然段。思考:
1、包公为什么要审驴?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2、刘五面对两头毛驴时,各是什么心情?运用原文中的词语回答。
探究二:学习课文3——11自然段。思考:
1、面对毛驴这样一位特殊的被告,包公是如何审案的?画出相关语句。
2.这一部分对包公的描写,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
探究三:学习课文第12自然段,思考:
1.瘦驴在包公的审讯飞奔出公堂。它跑到哪里去了呢?偷换毛驴的贼被捉住了吗?
2、文中包公的哪些方面最让你佩服?
三、
感悟主题
小结升华
这篇课文中都有谁使用了计谋?结果如何?
四பைடு நூலகம்
拓展阅读
达标检测
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一天,刘五()着驴驮了木炭到小市镇上,他把驴()在市镇门口外的树上,自己()了一袋木炭去卖。等买完木炭回来,他大吃一惊。驴还拴在树上,驴背上的鞍子还是那个鞍子,套在驴嘴上的辔头也是自己亲手做的那个漂亮辔头,可是驴却是一头毛色难看的瘦驴了!这是怎么回事?难道我的驴这么一会儿就病成这个样子了!刘五惊慌失措,东奔西走,到处寻走,可是,自己的驴还是踪影全无。刘五又气又恨,懊恼极了,他想了想,把这头瘦驴牵去告官,可是不知道被告该是谁,最后决定告这头瘦弱的驴。
教学难点:学习包公自觉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发挥聪明才智的能力。
知识链接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父亲包仪,曾任朝散大夫,死后追赠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时便以孝而闻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进士,当时28岁。先任大理寺评事,后来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因为父母年老不愿随他到他乡去,包公便马上辞去了官职,回家照顾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们的叫口称颂,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
5.2包公审驴导学案

附:包公审驴剧本《包公审驴》时间:宋朝地点:小市镇、衙门剧中人:包公师爷衙役王朝马汉胖驴瘦驴王五李三盗贼旁白第一幕[宋朝时的一个小市镇,一派繁荣景象][王五和胖驴出场]旁白:宋朝的时候,有一个穷人叫王五,他有一头驴,他用它运送干柴和木炭,挣钱养家糊口。
这头驴是王五的唯一财产,因此,王五像爱护珍宝一样爱护它。
他不但把这头驴喂得毛色发亮,还亲手给驴做了一个漂亮辔头。
[李三出场]由于他的悉心照料,无论谁见到这头驴,都要夸奖一番。
李三(高兴地)哎,王五,王五(高兴地)哎,李三李三(拍拍驴)这是你的驴啊?王五(骄傲地)当然是我的哟。
李三(欣赏地)嗯,这头驴毛色闪亮,肚子浑圆,四肢强壮,真是头好驴啊!(再次拍拍驴)王五(微笑地)嘿嘿,他可是我的宝贝哟,我还指望它养家糊口呢。
李三呵呵,后会有期![李三下场]王五后会有期![王五下场]旁白:一天,王五牵着驴驮了木炭到小市镇上,他把驴拴在市镇门口外的树上,自己背了一袋木炭去卖。
[王五上场]王五(大声地)卖木炭了,卖木炭了……李三(兴致勃勃)哎,王五,卖木炭啊?王五哎,李三,你买木炭吗?李三好,来一斤。
王五好,二十个铜板。
李三啊?也太贵了点吧!王五看在兄弟的情份上,今天我就亏本卖给你,只收你十个铜板!李三好,成交![李三匆匆离去]王五(暗喜,悄悄说)哈哈,今天我赚大了,这么差的木炭也卖了李三十个铜板!哈哈哈。
[王五边笑边回到拴驴的树旁,此时,树上拴的是一头瘦驴。
]王五(大惊)啊!我的驴!你是谁啊?[瘦驴叫了几声](怒气冲冲)你这头冒名顶替的瘦驴,你给我滚回去!你再不走我就带你去报官![落幕]第二幕场景:宋朝官府[王五击鼓鸣冤]王五(大哭)冤啊,大人,小的冤啊!包公是谁在敲鼓鸣冤啊?(敲惊堂木)升堂!衙役(手持役仗,面无表情)威——武——王五(牵着瘦驴,作揖)(驴叫)包大人在上,这畜牲不知来自何方,竟然胆敢冒名顶替!(驴耷拉着脑袋,一声不吭)包公这个案子有点奇啊(沉默一会,对师爷说)要破这个案子也不难,我们只要利用动物的本性,先饿它三天,再打它四十大板,它一定会惊慌地跑到主人家。
《包公审驴》(教案)

《包公审驴》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深入理解课文的内容,引导学生概括故事内容、列小标题。
2、抓住包公的语言、动作、神态,通过朗读,体会包公的足智多谋。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
难点:体会包公的足智多谋。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设计总述《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本课时设计正是依据此理念,在引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让学生自读质疑,然后自己释疑,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与文本充分对话,获得阅读体验。
灵活巧妙地运用多媒体出示重点词句,能清晰简洁地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故事内容和人物,为他们的个性朗读打开通道。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师:同学们,请看这幅图,你们觉得包大人特别吗?特别在哪儿?生:很黑……师:你们有看过关于包公的电视或书吗?包公是一个怎样的人?生:刚正不阿大公无私……2、包大人不仅样子很特别,他审起案子来也很不一般。
今天我们再次走进《包公审驴》,去深入地体会包公审案的高明之处。
师:刘五有一头怎样的驴?他是怎样对他的那头驴的?生1:这头驴是刘五唯一的财产,因此,刘五像爱护珍宝一样爱护它。
他不但把这头驴喂得毛色发亮,还亲手给毛驴做了一个漂亮辔头。
由于他的悉心照料,无论谁见到这头驴,都要夸奖一番:“这简直是一头四条腿的宝贝啊!”师:可见刘五是非常喜爱那头驴,街坊邻居们也特别羡慕,我们可以从一句话里看出,是哪一句呢?(课件出示)生齐读:这简直是一头四条腿的宝贝啊!师:你们能体会到街坊邻居们的心情吗?读出来吧!抽生读、比赛读、全班齐读过渡:所以。
当家里唯一的财产——宝贝似的驴被换了,刘五的心情会怎样?到文中去找找能表现刘五心情的词语,勾下来。
学生汇报,课件出示:(惊慌失措又气又恨懊恼极了)刘五因为没法找到小偷,于是无奈之下便把瘦驴告上了公堂。
师:试想现在你就是刘五,师引读:a、惊慌失措的刘五来到大堂上,向包公诉起苦来:生齐读:……b、看着这头毛色难看的瘦驴,刘五又气又恨,他愤怒地说到:生齐读:……c、想到自己的宝贝驴被换了,刘五十分懊恼,看到包大人如同看到救星他不禁向包大人倾诉道:生齐读:……师:刘五此时除了愤怒,还会有怎样的心情呢?又会对包大人说什么呢?拿起手中的笔,接着刘五的话写在书上吧!抽生说说:痛苦、绝望但又满怀希望……【设计这一环节,是为了让学生再次了解故事的起因,并深刻地体会刘五痛惜的心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语文(下)第五单元导学案四年级组名:姓名:编号:
课题:包公审驴课时:第二课时备课人:牛育新课型:回顾复习+能力提升
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会复述课文,正确理解“智谋”的含义。
3、学习课文侧面描写的手法。
重点:目标2
难点:目标3
【关键问题】如何正确理解“智谋”的含义。
【课文回眸】
一、听写重点词语和句子
二、学生复述课文,理解“智谋”含义。
1、同桌复述课文。
2、文中小偷用计谋“偷梁换柱”,最后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包公用计谋“哀驴供主”为民作主赢得美名,你对使用智谋有什么看法?请在下面写一写。
我的看法:
三、学完了这篇课文,谈谈你在表现人物
....方面有什么收获。
我的收获是
【拓展题升】
一、我的积累(描写“计谋”的成语,可要记住!)
瞒天过海、围魏救赵、借刀杀人、以逸待劳、趁火打劫、声东击西、混水摸鱼、指桑骂槐
无中生有、暗度陈仓、隔岸观火、笑里藏刀、金蝉脱壳、顺手牵羊、抛砖引玉、假道伐虢
打草惊蛇、釜底抽薪、调虎离山、欲擒故纵、偷梁换柱、擒贼擒王、将计就计、虚张声势
二、加偏旁,变新字,再组词
申()()安()()()()()()艮()()某()()()()()()
三、补充词语
又()又()又()又()又()又()
又()又()又()又()又()又()
四、仿写小练笔
本文作者运用侧面描写的方法,描写了包公在审案的过程中众人的反应,对于衬托故事情节,烘托气氛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指通过对周围任务或环境的描写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
侧面描写往往比正面描写更能激发读者的想象,以较少的笔墨却能收到以少胜多的效果。
请你模仿本文的写法来写一段话,通过同学们的反应来表现老师的课讲得好。
快来试一试吧。
【我的练笔】刘老师讲课有人物、有故事、有内涵,同学们都听得入了迷,自我评价☆☆☆☆☆小组评价☆☆☆☆☆老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