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空间句法的西安大华1935空间布局研究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目录

1绪论 (1)

1.1研究背景 (1)

1.1.1我国工业建筑遗存再利用的现状 (1)

1.1.2西安市工业建筑遗存再利用的现状 (3)

1.1.3研究对象选取 (6)

1.2相关概念及研究方法 (7)

1.2.1工业建筑遗存概念及其再利用价值 (7)

1.2.2空间布局及其相关概念解析 (10)

1.2.3计算机模拟之于建筑学 (11)

1.2.4研究的理论工具——空间句法 (11)

1.3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12)

1.3.1传统空间研究方法的局限性 (12)

1.3.2空间句法的研究对象 (12)

1.3.3引入空间句法的必要性 (13)

1.3.4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4)

1.3.5研究的意义 (15)

1.4研究框架 (16)

1.5小结 (17)

2空间句法理论及其应用 (19)

2.1空间句法理论介绍 (19)

2.1.1空间句法的理论根源 (19)

2.1.2空间句法的产生与发展 (20)

2.1.3空间句法的实际应用 (22)

2.2空间句法的基本原理 (23)

2.2.1拓扑结构是空间句法的支点和基石 (23)

2.2.2空间句法的基本参量 (25)

2.3空间句法与空间认知 (30)

2.3.1空间句法向空间认知的反馈 (30)

I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3.2空间句法与人的行为模式 (31)

2.3.3近年来关于空间句法与空间认知的研究进展 (33)

2.4运用空间句法进行研究的基本方法 (33)

2.4.1空间句法的基本研究方法及其应用 (33)

2.4.2三种方法的应用比较 (39)

2.5小结 (40)

3空间句法对工业建筑遗存再利用中空间布局研究的适宜性 (41)

3.1空间句法适宜性的理论论证 (41)

3.1.1工业建筑再利用的空间布局更新手法 (41)

3.1.2空间句法能够作为空间布局更新评价手段的根本原因 (42)

3.2空间句法适宜性的实例论证 (42)

3.2.1技术与软件平台 (42)

3.2.2旧金山当代犹太人博物馆概况 (43)

3.2.3运用视域法进行空间布局更新分析 (44)

3.2.4与空间实际使用效果的观察结果对比 (56)

3.3小结 (57)

4运用空间句法对西安“大华1935”整体空间的空间布局研究 (59)

4.1项目背景介绍 (59)

4.1.1大华纱厂背景介绍 (59)

4.1.2大华纱厂的保护再利用价值 (60)

4.2运用空间句法对大华1935整体空间的空间布局研究 (65)

4.2.1大华1935空间布局概况 (65)

4.2.3改造前后空间整体布局的句法分析 (74)

4.2.4大华1935整体空间布局的评价 (84)

4.3空间认知与行为模式的调查与统计 (98)

4.3.1基于观赏游览行为的调查与统计 (98)

4.3.2基于其他行为模式的调查 (101)

4.4存在问题及合理化建议 (101)

4.5小结 (103)

5运用空间句法对大华工业博物馆内部空间的空间布局研究 (105)

II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1大华工业主题博物馆介绍 (105)

5.1.1大华工业主题博物馆概况 (105)

5.1.2大华工业博物馆平面布局 (106)

5.2大华工业博物馆空间布局的句法分析与评价 (110)

5.2.1句法参量计算结果 (110)

5.2.2保留墙体的利用情况分析与评价 (111)

5.2.3布展与流线分析与评价 (114)

5.2.4安全出口布置的分析与评价 (116)

5.3参观者行为的观察与统计 (119)

5.3.1调查方法 (119)

5.3.2调查结果统计 (120)

5.3.3与句法分析结果对比 (120)

5.4存在问题及合理化建议 (121)

5.5小结 (122)

6结语 (125)

6.1研究过程总结 (125)

6.2研究成果 (125)

6.2.1主要研究成果总结 (125)

6.2.2大华1935空间布局评价及合理化建议 (126)

6.2.3关于空间句法理论应用的思考 (129)

参考文献 (133)

图表目录 (137)

附录 (143)

附录1 改造前大华纱厂参量计算结果数据 (143)

附录2改造后大华纱厂参量计算结果数据 (145)

附录3民国时期西安机器工业不完全统计 (147)

致谢 (149)

III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IV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绪论

1.1研究背景

1.1.1我国工业建筑遗存再利用的现状

1.工业建筑遗存再利用成为我国城市建设热点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编撰的《社会蓝皮书:2012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指出,2011年中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数千年来首次超过农业人口,达到50%以上。而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城市化水平都达到了90%以上。[1]参照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城镇化进程,我们有理由相信,尽管经济增速会随着我们国家进入发展的“新常态”1而有所放缓,但是城镇化的的速度将会有增无减。这样大规模的城镇化运动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同时也意味着在这一过程中会产生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与矛盾。

城镇建设是城镇化的重要表征,但是城镇建设并不等同于“大拆大建”,纵观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世界上经济发达国家的建设大体上都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大规模新建,新建与维修改造并举和重点转向旧建筑的维修改造。参照西方国家的发展经验,我国的城市建设将逐步进入新建与维修并举甚至重点转向旧建筑的改造再利用的阶段。尤其是按照我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2的发展要求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我们应当在现有的城市条件中,探索满足不断增加的城市人口的多样需求的可能性。所以,及时进行建筑遗存再利用方面的尝试和研究是具有现实意义和前瞻性的。

由于时代的发展,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变革,使得后工业文明逐渐代替了工业文明,人类进入信息时代,曾经辉煌的工业厂区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逐渐走向没落,成了历史的遗迹。工业建筑遗存,作为工业时代的见证者,在城市中大量存在。然而,随着城市规模和范围的不断扩大,这些工业建筑遗存从城市边缘被逐渐包裹到了城市中心,从远离城市生活的地带到占据了城市中的优势区位。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寸土寸金的商业优势区位,工业建筑遗存与城市发展的矛盾便凸显出来。面对这一矛盾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策略,是将其全部铲平新

1由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4年5月考察河南的行程中第一次提出。他说:“中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22014年11月27日,李克强总理在在国家博物馆参观人居科学研究展时说,城镇化要以人为核心,其他的一切都要为人服务。推进城镇化意不在“地”,不在“楼”,而在“人”。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