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汉学研究四百年
国际汉学目录(1-16)

《国际汉学》第一期目录文史新探汉学的生命力………………………………………………………………… 任继愈《易大传》新儒家之入门(英文) …………………………………………… 徐梵澄春秋三传尊桓论……………………………………………………… (台湾)周何周易古法与阴阳观念…………………………………………………………… 庞朴北魏研究的方法与课题…………………………………………… (日)谷川道雄李凭译孙耀校汉学家专页冯友兰先生年表……………………………………………………………… 蔡仲德德国汉学家鲍吾刚…………………………………………………… (德)汉克杰附:鲍吾刚著作要目中国文化在世界中国文化对十八世纪法国哲学家的影响…………………… (法)维吉尔·毕诺耿昇译中国儒教对英国政府的影响………………………………… (美)艾特蒙·莱特李文昌译莱布尼茨对于中国哲学的理解……………………………………………… 焦树安《金瓶梅》在法国…………………………………………………………… 王丽娜敦煌学研究敦煌学与日本人……………………………………………………… (日)池田温陈汉玉译中西文化交流史十七和十八世纪的中欧文化交流………………………… (法)谢和耐方骏译利玛窦在华文化进路之哲学反省…………………………………………… 沈清松宗教与文化《浮屠经》考………………………………………………………………… 方广錩禅镜………………………………………………………………… 薛华杨煦生译李贺诗歌中的天竺佛影……………………………………………………… 张国风考古新篇临淄封泥考………………………………………………………………(日)关野雄瀚滪译陈公柔校近年来中国考古新发现及研究概述………………………………………… 俞永炳近思录蔡元培和张元济“吸收”和“消化”西学的社会意义……………………… 陈原儒家文化与现代性——读《最后一个儒家》……………………………… 张西平汉学研究进展近年来的中国汉语研究………………………………………………………… 张平德国汉学概述………………………………………………… (德)巴巴拉·霍斯魏建平译法国的古代中国研究………………………………………………… (俄)李福清国内近年来对国外有关蒙古、西藏和西域史名著的翻译出版概况………… 岳岩汉学发达史从西方发现中国到国际汉学的缘起………………………… (法)雅克·布洛斯李东日译近代欧洲思想界心目中的中国——简介欧洲作家和哲学家的不同观点(意)葛吉达,翟灿译汉学研究机构介绍“胡天汉月方诸”:简介美国东方学会…………………………… (美)李珍华法国远东学术研究院汉学研究简介………………………………… (法)郭丽英《华裔学志》(Monumenta Serica)简介………(德)弥维礼、李然游心译附:《华裔学志》要目选译东洋文化研究所 ----日本汉学研究的根基…………………………王启元编译图书评介开拓道教研究的新领域——《中国道教史》简介………………………沐平“汉魏封建说”的扛鼎之作——评何兹全新著《中国古代社会》……………………拓晓堂评《十八世纪的中国社会》……………………………………………普·杜阿拉谢萌珍编译中国思想史研究的瞩目之作——《宋明理学史》………………………………………西梓西文人名译名对照表………………………………………………………… 李崇安编后《国际汉学》第二期目录文史新探邹平丁公陶文试探…………………………………………………………… 李学勤郑玄的易学…………………………………………………………………… 余敦康元好问述说………………………………………………………… (日)小栗英一李凭译焦、阮、凌礼学思想合论…………………………………………………… 陈居渊读《南冥集》新得…………………………………………………………… 汤一介汉学家专页学问在中西之间——记季羡林先生对中印文化的研究…………………… 王邦维法国汉学家谢和耐教授………………………………………………………耿昇中国文化在世界近代日本中国学的历史考察………………………………………………… 严绍璗道教文化研究在俄国………………………………………………………… 郑天星中国思想史研究容肇祖与明代思想史研究…………………………………………………… 姜国柱朱熹在经典文献注释中的解释思想…………………………………………王健老子思想本源论……………………………………………………(德文)杨煦生中西文化交流史《1583--1584年在华耶稣会士信简序言》………………… (美)霍· 林斯特拉万明译1583--1584年在华耶稣会士的8封信……………………… (美)霍· 林斯特拉万明译汤若望的教育基础及当时的学术思想…………………… (德)埃· 斯普林格张志文译宗教与文化汉代佛教与西域……………………………………………………… (荷)许理和吴虚领译中国道教研究的历史与现状……………………………………………………王卡台湾佛教暮课诵……………………………………………(德文)(德)弥维礼如何维持儒家对人民的统治………………………………………… (美)余蓓荷顾犇译近思录“取精用宏,含英咀华”——贺麟新儒学思想简述……………………………张西平汉学研究进展近年来国外学者对利马窦的研究评介……………………………………… 李东日近年来中国古代城市研究综述……………………………………………… 曲英杰汉学研究机构二战之后法兰西学院的汉学研究…………………………………… (法)谢和耐耿昇译图书评介基督教传教士在中国…………………………………………………………… 顾犇《成吉思汉----生平极其遗产》……………………………………………… 唐煜编后《国际汉学》第3期文史新探《坛经》版本刍议李申程颐与道学文化的兴起 {美}包弼德(周晋)译古代隐逸文化与陶渊明罗小东汉学家专页著名蒙古学家海西希教授及其著作乌云毕力格往者寥寥来者了无--记徐梵澄先生孙波中国文化在世界日本五山文学与宋明文学的关联和呼应王晓平礼仪之争与中国宗教习俗的西传中西文化交流史利玛窦著作中的科学和技术 {法}马若安耿升译利玛窦对中国宗教和哲学的介绍张西平18世纪在中国"政府"问题 {法}赫·哈尔德耿升译关于甘英西使余太山西学东渐史王徵:西方思想的传播者任大援严复《天演论》翻译中的科学精神田默迪宗教与文化中国的民间宗教及其研究方则之中国伊斯兰教说林秦惠彬中国佛教中的自我与个体{日}木村清孝辛岩译评《中国思想中的道家理论》{美}罗杰·T·艾米斯汪桂平译近思录从康有为的变法思想看儒家在"范式"转型中的第一个落点王健汉学研究进展张衡研究综述 {奥地利}雷立柏1996-1997年随唐五代史研究综述史睿哥廷根大学汉学系"近现代汉语学术用语"研究项目方维规民俗学研究中国的尚右与尚左 {法}葛兰言简涛译注汉学发达史《中国回忆录》前言郑德弟译拓荒者和引水者:莱顿大学的早期汉学家{荷兰}包罗史王筱云译汉学机构介绍匈牙利汉学简史 {匈}鲍洛尼张晓慧译德国特里尔大学汉学系介张桂贞德国马堡大学汉学系简介 {德}余佩荷书评及书目《汉学的概念及其现状》一文读后{意}廖内洛·兰乔蒂马琳译意大利近期汉学书目摘录李伟《国际汉学》第一、二辑目录第三辑英文目录辛岩北京外国语大学海外汉学研究中心简介《国际汉学》第四期文史新探要重视中学西传——《中国的两位哲学家——二程兄弟的新儒学》中译本序(张岱年)中国文化属于世界——《中国的两位哲学家——二程兄弟的新儒学》中译本序(任继愈)《中国的两位哲学家——二程兄弟的新儒学》导论([英]葛瑞汉程德祥等译)楼兰始都争论与LA城为西汉楼兰城总论证(黄盛璋)汉学家专页二十世纪的学者巨人——李约瑟博士(王国忠)何兹全教授———中国古史研究一家(宁欣)中国文化在世界百年来之英译《论语》其———读西蒙·李新译《论语》(柳存仁)儒家学说在越南的传播和影响(杨保筠)瑞典“中国宫”的形成及其风格(李明)中国:在神话与游记之间———西方人看中国三例[法」柯孟中国思想史研究张居正与王学关系之考辨(黄卓越)中国古代思想史中的“身体政治学”:特质与涵义(黄俊杰)西方早期汉学史在华耶稣会传教士杜德美神父致本会洪若翰神父的信(郑德弟译)耶稣会传教士骆保禄神父致本会苏霖神父的信(郑德弟译)中国文学诗歌次序之构建:枚举(赋)新论 [美]李德领略古法生新奇———黄庭坚、元祐诗歌高潮与江西诗派(钱志熙)苏轼与僧人、道士(马大品)唐王朝对文学创作的态度 [美]戴维·麦克马伦牛来颖译中国古典小说西播述略(周发祥)中西文化交流史前伊斯兰时代中亚粟特语和回鹘突厥语基督教文献概述[丹麦]阿斯姆森陈怀宇译)利玛窦与文艺复兴 [意]彼埃罗·科拉迪尼耿昇南怀仁生平家族新考 [比利时]瓦列尔·阿里克斯杨双杨译《穷理学》———南怀仁最重要的著作(张西平)汉学研究进展面向新世纪的瑞典中国研究 [瑞典]罗多弼高建平李明译十六一一一十八世纪耶稣会研究 [荷]许理和辛岩译明末清初天主教传华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黄一农)基督教在华传播史研究的新趋势 [比利时]钟鸣旦马琳译德国的满学研究(黄淑娟)英文目录(辛岩译)《国际汉学》一、二、三辑目录编后记《国际汉学》征稿启事《国际汉学》第五期目录汉学一家言研究海外汉学,促进文化交流……………………………………………… 任继愈我对国际中国学(汉学)的认识…………………………………………… 严绍璗“汉学”杂谈………………………………………………………………… 高建平十年甘苦寸心知………………………………………………………………… 刘东汉学家专页高罗佩研究………………………………………………………… (荷兰)伊维德程瑛译史华罗小传…………………………………………………………………… 吕滇雯西方早期汉学史早期西班牙人看福建………………………………………………………… 廖大珂中国(康熙)皇帝的故事(节选)…………………………………… (法)白晋杨保筠译自然之码----孔子的诗……………………………………………… (法)巴多明朱静日本当代汉学研究北魏的镇人………………………………………………………(日)直江直子李凭译西学的排斥与接受----近代技术在日中两国的位相…………… (日)山田庆儿康小青译中西文化交流史蔡元培与法国文化…………………………………………………………… 沈福伟朝鲜《国朝五礼仪》与中国古礼……………………………………………… 彭林中国礼仪之争研究概述……………………………………………… (美)孟德卫莉苇译利马窦中国遗址考察初记…………………………………………………… 余三乐利马窦及其会友在江西……………………………………………… 吴孟雪曾丽雅中国文化在世界托尔斯泰的晚年和中国古典文化思想……………………………………… 吴泽霖宋程理学在欧洲的传播………………………………………… (丹麦)K·龙伯格耿昇译汉学研究进展北欧当代中国研究述评…………………………………………… (丹麦)柏思德李明译柏林汉学的历史和现状………………………………………………………… 简涛纪念澳门回归明清之际澳门的外来文化…………………………………………………… 黄鸿钊澳门在东西方关系中的“特区”作用……………………………………… 黄晓峰书评与书介中国:第一个帝国----评《剑桥中国史》卷一:秦汉帝国(澳)雷夫·德·克雷斯皮尼胡志宏译柯蔚南《东汉音注手册》三礼资料订补…………………………………… 虞万里《数里乾坤》自序…………………………………………………………… 张德鑫汉学机构介绍慕尼黑大学汉学专业简介……………………… …………………………… 张东书英文目录编后记《国际汉学》第六期目录汉学一家言汉学和汉学研究漫议………………………………………………………… 阎纯德中国海外汉学研究现状之管见………………………………………………… 方骏汉学与人类间的文化交流…………………………………………………… 程裕祯汉学家专页20世纪的法国汉学大师戴密微汉学与人类间的文化交流………… (法)谢和耐耿昇译卫礼贤的中国魂汉学与人类间的文化交流………………………………… 张东书我所认识的山田庆儿先生…………………………………………………… 廖育群西方早期汉学史神奇的东方——皮列士《东方志》摘要…………………… (葡)多默·皮列士何高济译一个葡萄牙冒险家的传奇——平托和他的《游记》…………………………高倩平托《游记》中宁波纪事考实——兼谈《甓余杂集》中的佛郎机资料… 汤开建遥望中国——简介基歇尔的《中国图说》………………………………… 张西平中西文化交流史饶宗颐与法国汉学家戴密微………………………………………………… 王振泽英敛之和北京天主教辅仁大学的兴起…………………… (美)唐纳德·帕拉贡辛岩译海外中国文学研究变文之后的中国图画讲唱艺术及其外来影响……………………… (美)梅维恒张国刚陈海涛译《红楼梦》中的命名…………………………………………… (美)米切尔·扬杨春译中国科技史研究中国传统数学的含义………………………………………………… (澳)何丙郁本草的分类思想----从世界图象到技术………………………… (日)山田庆儿康小青译《阴阳的催眠剂》----雅基博士对华夏科学的分析……………… (奥)雷立柏略论明清之际西学东渐的特点与中西科学互动…………………………… 王扬宗宗教研究西方学者道教研究现状综述………………………………………… (法)傅飞岚徐克谦译儒家传统的宗教特征………………………………………(美)罗德尼·L·泰勒魏长宝译国际汉学研究史19世纪上半叶的俄国汉学史………………………………………………… 李明滨捷克汉学简史及现状…………………………………………………………… 姚宁汉学机构介绍捷克东方研究所………………………………………………………………… 姚宁汉语研究16至18世纪传教士与汉语研究……………………………………………… 许光华20世纪中国对外汉语教学概观……………………………………………… 缪小放书评与书介节日:社会的透镜----《中国中世纪的鬼节》评介……………………… 侯旭东一部有用的工具书----《汉学书目杂志》…………………………………杨保筠编后记《国际汉学》第七期目录汉学一家言应重视对西方早期汉学的研究……………………………………………张西平国外汉学与比较文学………………………………………………………… 周发祥汉学研究的两个隐忧………………………………………………………… 柴剑虹汉学家专页辛勤地耕耘不倦地开拓——记德籍华人、著名汉学家乔伟教授张桂贞保加利亚的第一位汉学教授——文学翻译家宝拉·白丽婉诺娃徐家荣经典的发现与重建——孙康宜教授访谈录张宏生中国文化在世界中国与欧洲早期的哲学交流……………………………… (法)戴密微耿昇译十九世纪的欧洲汉学………………………………(德)傅吾康陈燕袁媛译欧洲汉学史简评………………………………………… (德)傅海波胡志宏译中国思想史研究“道”之分疏:论早期儒道之异同…………………… (美)严守诚孙波译“宋代经济革命论”反思…………………………………………………… 包伟民法国汉学史伯希和考察团与敦煌文献的流散…………………………………………… 刘进宝王韬与法国汉学大师儒莲………………………………………………………靳剑马若瑟的生活及其索隐主义----《马若瑟:中国哲学和索隐主义》绪论(丹麦)K.龙伯格马晓东译俄罗斯汉学史瓦西里耶夫与俄罗斯汉学…………………………………………………… 阎国栋《金瓶梅》研究在俄国……………………………………………………… 杨士毅中西文化交流史……………………………………………(美)魏若望余三乐译中国家具传入西方简史……………………………………… (芬)方海唐飞译中国文学韩国学者的中国小说研究………………………………………………………刘顺利《风月梦》与烟花小说…………………………… (美)派屈克·韩南徐侠译古典小说研究的视角转换——(俄)李福清中国古典小说研究述评…………………… 罗小东中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的类型研究——读小野四平《中国近代白话短篇小说研究》……………魏崇新赛珍珠与中国小说……………………………………………………………… 顾钧中国古代史研究为何研究契约…………………………………………………(美)韩森余欣译胡天汉月——海外中国古代契约研究史略…………………………………… 余欣元代地图的一个谱系——关于李泽民图系地图的探讨(日)高桥正朱敬译汉学书评包乐史著《巴达维亚华人与中荷贸易》评述……………………………… 聂德宁评龙彼得《宋代收藏道书考》………………………………………………王宗昱鲍则岳《剑桥中国先秦史·语言文字》章评述…………………………… 王志平清代秘密社会近年来研究的一部可喜成果----《清代早、中期会党与秘密社会》评介…………… (加)戴高禄李晟文汉学机构简介名古屋外国语大学中文系简介………………………………………………杨春蒙特利尔大学与麦吉尔大学东亚研究中心简介…………………………… 李晟文日本大东文化大学述略……………………………………………………… 卢燕丽网络上的汉学研究专业门户网站……………………………………………陈燕附录《国际汉学》第七辑英文目录《国际汉学》征稿启事汉学家工作室工作条例《国际汉学》第五辑、第六辑目录编后记国际汉学(第8辑)目录:汉学一家言汉学发展前景无限任继愈作为专门学科的国际汉学研究李学勤汉学家的文化血统陈跃红汉学家专页史华兹的学术理路程钢日本近代中国学的重要学者——内藤湖南钱婉约汉学史研究世纪初俄国汉学三杰李明滨东南亚汉学研究的历史回顾贺圣达中西文化交流史试论亚马勒政府加强葡萄牙在澳门统治的几个步骤叶志良隋朝中西交通的开展石云涛13裨治文笔下的美国形象——从《大美联邦志略》的前后两个版本说起尹文涓14蒙古高原中国古代碑铭、瓦当遗存与汉学东渐卢明辉李烨中国文化在世界遗散在俄罗斯伊尔库斯克的中国古籍段洁滨托尔斯泰对中国古典文化思想的直接接触和借鉴吴泽霖20世纪初期日本汉学家眼中的文化中国与现实中国黄俊杰文学研究末代才女的“乱离”诗 [美]孙康宜中日微型小说漫谈 [日]渡边晴夫刘静译文本、语境与意识形态——海外元杂剧研究及其启示宋耕国际汉学9汉学一家言汉学与比较文学汉学研究三题汉学家专页论费正清的中国史研究耶稣会士汉学家安文思及其《中国新志》《光明之城》的讨论《光明之城》与南宋泉州社会论《文明之城》一书的真伪西方早期汉学与北京的文学通信中外文化交流史清朝前期天主教在中国社会的发展及兴衰中国的马可·波罗新教传教士著作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韩国诠释学与“四七”论郑子瑜与日本学术界欧洲汉学史研究欧洲的敦煌学研究欧洲的汉语音韵学研究:第一阶段俄罗斯的汉学:道教研究中国文史研究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的基本问题总论中、韩目连母故事比较研究语言类型学汉语学习史研究威妥玛《语言自迩集》与对外汉语教学一部研究琉球人汉语教育的专著应加强对西方人早期汉语学习史的研究CHINA 备考从佉卢文材料看Cina一词的本源及其成立的年代China缘起蜀身毒道新证附录China缘起蜀身毒道新证《国际汉学》第九辑英文目录《通报》第88卷要目《中国研究书评》第8卷要目国际汉学(第10辑) 本书目录汉学-家言从学术史看汉学、中国学应有的学科定位汉学家访谈录韩国的“汉学”与“中国学”捷克汉学家、藏学家高马士访谈录汉学家专页艾田蒲和他的《中国之欧洲》追思汉学家马汉茂西方早期文学广州葡囚书简中西文化交流史基督教在中亚和远东的早期传播法国对入华耶稣会士与中西文化交流的研究试论耶稣修会精神与其在华传教政策的一致性简论北京中法大学欧美汉学史研究剑桥汉学的形成与发展俄国汉学史美国传教士卢公明眼中的清末科举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汉语普通话第3声的特征侯芝:女诗人兼弹词小说家“当代儒学与西方文化”专题墨子刻的儒学观史怀哲关于中国思想和儒家伦理的论述《华语官话语法》专题《华语官话语法》与17世纪的南京话《华语官话语法》中语法问题分析附录《国际汉学》第十辑英文目录《华裔学志》第50卷要目《中国研究书评》第9卷要目编后记国际汉学·第11辑目录:汉学一家言21世纪汉学展望我国俄罗斯汉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汉学家专页阿瑟·魏理年谱简编马伯乐和戴密微汉学与国学:高本汉和钱穆的《左传》研究(瑞)马悦然论桑原的中国学纪念徐梵澄先生诞辰95周年《易经》西行易大传——新儒家之入门叶飞还有叶人去更无人钱钟书先生的《17、18世纪英国文学中的中国》钱钟书的《17、18世纪英国文学中的中国》简介论17、18世纪英国对中国之接受西方早期汉字上帝创造了中国作者的话中西文化交流史汤若望和明清之际的变迁明朝士大夫与利玛窦的《畸人十篇》纪理安——维尔茨堡与中国的使者唐诗在20世纪的波希米亚与斯洛伐克中国哲学研究老子和李弘:早期道教救世论中的真君形象朱熹的“理一分殊”对21世纪人类普遍伦理的意义道家的专气致柔的赤子本性与海德格尔的最本已的能在汉学史研究训读:日本翻译古典汉籍的独特方法琉球国第四批派遣留学生北京学习生活调查清代中后期澳门汉学研究钩沉汉学机构介绍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及其汉学研究汉学家访谈录半个世纪的汉学历程——罗马尼亚汉学家罗明夫妇访谈录书评与书介入而能出疑而求新——简析宇文所安研究中国研讨的四篇论文略谈《书于竹帛》一书中的几个问题——向钱存训先生请益附录《国际汉学》第十一辑英文目录《通报》第89卷要目《华裔学志》第51卷要目编后记国际汉学·第12辑汉学-家言汉学研究导论汉学家专页卫礼贤-传教士、翻译家和文化诠释者法国汉学家沙畹阿列克谢耶夫院士及其汉学学派汉学家访谈录巴斯蒂教授访谈录入华传教士研究开展清史研究加强国际合作关于清代入华传教士文献收集与整理的设想关于《卫匡国全集》第三卷《中国新地图集》的几点说明中西文化交流史关于中西方文化的第一次实质性接触——访谢和耐教授普天之下:儒-耶对话中的典范转化亚洲文会与中西文化交流河北大学图书馆所藏西文珍本书基本目录何大化——一位被历史遗忘的耶稣会历史学家史景迁的中国历史研究中国宗教思想研究佛教与二程思想的发源王尔德对道家思想的心仪与认同傅圣泽对于《道德经》及其他中国古代经典的解读中国基督教史研究西方中国基督教史研究述评近代中国基督教史的研究趋向——以美国及台湾地区为例国外关于近现代新疆基督教发展历史的研究概述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掌握汉语的金钥匙——论明清时期国外汉语教材的特点《薛海花》德文版译者序试论葛兰言《诗经。
国外汉学研究

国外汉学研究国外汉学研究是指在世界范围内的学者对中国汉文化和汉字的研究。
这是一个历史悠久且发展迅速的学科领域。
近代国外汉学研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7世纪。
在当时,随着欧洲各国与中国的交往增加,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对中国的语言、文字、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其中,荷兰学者杨维格(Matteo Ricci)是最早的一批汉学研究者之一,他在公元1601年出版了一部关于中国文化的著作《利燕华字义》,成为西方汉学研究的里程碑之作。
国外汉学研究的发展可以分为几个不同的阶段。
在18世纪,随着美国和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张,对中国的研究也变得日益重要。
当时的学者们主要关注中国的宗教、哲学和历史。
一些重要的学者如马克思、韦伯等,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国外汉学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这个时期的主要成就之一是汉字的解读和种类的分类,从而帮助西方学者更好地理解中国的文化。
另外,西方学者还对中国的历史、文学、古代文化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而在20世纪后期至21世纪,国外汉学研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推动,国外学者们对中国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有了进一步的拓展。
互联网的普及和中文教育的普及也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研究机会。
在这个阶段,西方学者开始更多地关注中国的现代社会问题和经济发展,中国学研究的视角也更加多元化。
不可否认,国外汉学研究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过汉学研究,西方学者们深入研究了中国的语言、文化和历史,为中外文化交流和相互理解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也要承认国外汉学研究也有一些限制和争议。
其中一个争议较大的问题就是西方学者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的解读。
由于不同文化背景和观点的差异,他们可能会出现一些误解和偏见。
因此,建立起一个相互尊重、平等对话的学术交流平台非常重要。
总之,国外汉学研究是一个重要的学科领域,它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深入研究中国的语言、文学、历史和文化,国外学者们促进了中外学术交流和相互理解。
第五讲 意大利汉学的发展

• 进入内地传教。1581年—1583年,先后6次进入广州;1583年 9月10日,进入广东肇庆;此后又到过浙江、广西等地传教。 • 编写《葡汉字典》,以帮助来华传教士学习汉语;用中文写出 第一部天主教教义《祖传天主十诫》,使天主教中国化,帮助 中国基督教徒学习西方文化。
• 第一次将中国典籍译成西文,传向西方。将《大学》翻译成拉 丁文在罗马发表,是西方汉学发展史上的大事,也是罗明坚对 汉学研究最重要的贡献。
(1)利玛窦的传教经历与经验:
• 利玛窦具有较高的天文学、数学等科技方面 的知识与造诣;是伽利略和哥白尼的朋友。 • 1577年9月,25岁的利玛窦抵达远东的印度 果阿传教;28岁就当上了神父。 • 1582年,他抵达澳门,随后开始学习汉语, 了解中国国情,研究中国典籍;1年后 (1583年),他经过广州进入中国内地肇 庆,并开设了第一家传教寓所。 • 利玛窦的传教方式、策略,也是适应策略, 自上而下的方法。比如说他结交达官显贵、 士大夫等上流人士,如徐光启、李贽、“公 安三袁”、汤显祖、焦竑等,通过他们的影 响来传播天主教义;赠送西方的独特“珍宝” 给皇帝与上流人士,如日规、三棱镜、自鸣 钟、圣像等。
第三节 意大利专业汉学的兴起与发展
• 一、18世纪后意大利汉学的衰落与意大利专业汉学的兴起。 • 1、衰落原因(1)耶稣会被废除;(2)意大利政局的动乱。 意大利汉学的“空窗时期”; • 2、那不勒斯东方大学与意大利汉学传统的延续。 • 3、19世纪意大利汉学的状况。“汉学家内战”时期,晁德力 《中国文学教程》(5卷本) • 4、承上启下的传教士汉学家——德礼贤。是意大利最后一位 传教士汉学家,也是意大利专业汉学的奠基人之一,起到了承 上启下的作用。 • 5,“二战”后意大利专业汉学的兴起与发展。“意大利只剩 下一名中文教授”、“学生的人数用一只手就可以数完”。涌 现出了白佐良、兰乔蒂、萨巴蒂尼等著名汉学家;翻译了不少 中国古典文学、历史、文论经典,如《红楼梦》、《闲情偶 寄》、当代作家作品等都有了意大利译本,罗桑达女士翻译了 第一个西文译本的《文心雕龙》;等等。
意大利汉学家玄英的道教译介——以《悟真篇》英译本为中心的考察

意大利汉学家玄英的道教译介
———以 《悟真篇》英译本为中心的考察
何立芳
李丝贝
提
要:意大利汉学家玄英采用译研结合模式,在综合参考中国学界多家注本并借用当代道教学
者的解经思路基础之上完成系列道教炼丹文献译介。以玄英翻译的 《悟真篇》英译文本为例,添加学
术型导言、阐释性注解和批判性评论,甄选并翻译中国学者的术语阐释作为译本的文外注释均为译者
r
e
a
t
m
a
n
y
g
上述译文只是字面解读,并没有反映该部分
的内丹内涵。译者在第 1 句译文注释中辨明了
“大道”(
t
heGr
e
a
tDa
o)为道教术语, “迷途”
(
)源自佛教,指佛教的
“三
t
hed
e
l
u
s
i
v
epa
t
hs
界”(
t
he Th
r
e
e Re
a
lms) 和 “六 道” (
t
heS
i
x
)
,并进一步解释
天机或不使功法落到无义之人手里。⑩ 注译该类
典籍很难诉诸直译,许多学者通常只能退而求其
次,以意译代之。王沐先生的具体建议是:“不
要在形式上打圈子,以致陷入迷阵之中,必须从
正面、反面、夹缝中、边缘外、找出真正含义;
更从比喻词、影射词,暗喻的隐语中,反语的机
锋内,寻其含义,破其哑谜。然后六辔在手,驰
骤由心,掌握主流,一以贯之,才能剥去掩饰的
2)还原经典;(
3)广
征博引,参同其理。 依据作者的阐释,我们可
20_世纪的意大利东方学和汉学期刊

中外互鉴 |20世纪的意大利东方学和汉学期刊□徐文韫/文经历了19世纪汉学发展的低谷时期和两次世界大战的“空窗时期”,二战后意大利汉学迎来了艰难复苏:汉学研究机构相继创立,汉学期刊成为意大利汉学家集中发表汉学研究成果的重要阵地;意大利汉学家的身份已由耶稣会士转变为世俗学者。
专业汉学在意大利逐渐确立,并在1970年之后进入了又一个繁荣时期。
在欧洲范围内,研究东亚与中亚历史文化的最重要的刊物当属《通报》(T'oung Pao)。
这份在莱顿出版的刊物自1890年以来一直为法国和荷兰的学者把持。
在以西方语言(英德法语)发表关于中国及周边地区古典历史、文化、语言研究的学术刊物中,1935年在北平创立的《华裔学志》是最具代表性的国际汉学杂志之一。
目前在国内有很多对这两份汉学期刊的研究,但是对于意大利语言的汉学刊物的研究非常少。
这和汉学研究在意大利的繁荣呈现不匹配的态势。
基于此,本文研究20世纪的意大利东方学和汉学期刊,以期为跨文化交流提供镜鉴。
1 意大利汉学的复苏时期1643年,礼仪之争(指17—18世纪天主教就中国传统礼仪是否违背天主教教义的争论)之后,意大利汉学进入持续将近两个世纪的停滞时期,欧洲汉学的中心转移到了法国。
1861年,意大利在经历政体变革后,政治环境日趋稳定,给意大利的汉语教学带来了生机,意大利汉学开始复苏,最具代表性的便是那不勒斯东方大学汉语教学的快速发展和著名汉学家德礼贤的汉学贡献。
因此,1861年到1945年是意大利汉学的“复苏时期”。
复苏时期,较为知名的意大利汉学研究杂志是《东方学研究》(Rivista degli Studi Orientali)和《那不勒斯东方大学年鉴》(翻译)。
正如《中外文学交流史意大利卷》中所写:“与汉学相关的学术期刊,总体上可以分成两类,一种是刊行较早的早期汉学相关刊物,另一种是晚些出现的汉学专刊。
”《东方学研究》和《那不勒斯东方大学年鉴》属于前一类汉学相关刊物,即东方学研究刊物。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梅兰芳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梅兰芳欣逢“话剧运动九十年”,话剧舞台在一九九七年岁末终于有了一些骚动。
其实,今天叫作“话剧”的那个东西,九十年前那场运动的参加者称之为“新戏”。
“新戏”自然是相对“旧戏”而言。
可是,此地新,彼地不见得新;此地旧彼地不见得旧。
旧戏者,土生土长之戏曲也,新戏者,西洋戏剧也。
历史地看,“话剧运动九十年”该叫“舶来戏剧九十年”或“西戏东渐九十年”才是。
“舶来戏剧运动”的运动员大多服膺社会达尔文主义,对于一切旧的东西当然“一律踏倒”。
但旧的东西,因而必定也是“反动”的东西,是不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的。
于是,就有了戏曲的“中兴”,有了余上沅的“国剧运动”,有了二、三十年代梅兰芳盛况空前的出访日、美、苏三国。
可惜,那时候“后殖民主义”的利器友邦还没有炮制出来,中国的新文化精英面对梅博士的凯旋,只有尴尬、嗫嚅、顾左右而言他。
九十年来,中国剧坛上“新”与“旧”、“东方”和“西方”、“现代”和“古典”、“写实”和“写意”,你来我往、此消彼长,演绎出了许多精彩的故事。
“旧戏”的顽强生命力表现在经千刀万剐的改良,终于以“样板戏”的新颜直面亿万工农兵观众。
它的对立面——“新戏”在神州的经历则更是曲曲折折。
截止到四十年代,“新戏”的勃勃生气在洋学生出身的欧阳予倩、郭沫若、丁西林、田汉、曹禺、夏衍先生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五十年代,“新戏”深入、细致、准确的表演美学,通过苏联专家亲自传授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成为中国众多戏剧专业人员的终生追求;并最终在中国“新戏”界取得了至高无上的地位。
六十年代事情有了有趣的变化。
在广州举行的一次全国戏剧创作讨论会上,黄佐临先生——又一位洋学生出身的戏剧大师,对这样一个罢黜百家独尊一术的状况提出了挑战。
为促成戏剧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扩大眼界,开阔思路,他援引西方布莱希特的理论以及布莱希特所尊重的梅兰芳的舞台实践,指出幻觉戏剧(即九十年前引入中土的“新戏”)以外还有另一份丰厚的遗产等待我们借鉴和继承。
意大利汉学发展历程

意大利汉学发展历程意大利的汉学研究,按威尼斯大学汉学家兰侨蒂(Lionello Lanciotti)的话来说,“它在欧洲是最古老、同时也是最年轻的”。
之所以说是最古老的,因为它在西方起步最早,可以推溯到明末清初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Mathieu Ricci,1552-1610)和卫匡国(Martino Martini,1614-1661),甚至是13世纪的马可〃波罗(Marco Polo,1254-1324);至于说它又是最年轻的,是因为在利玛窦和卫匡国之后三百年间一直徘徊不前,直到二次大战后才又逐步复苏发展起来。
一、传教士汉学阶段意大利汉学,起始于耶稣会教士的东方传教活动。
,产生了利玛窦、罗明坚、范礼安、熊三拔、艾儒略、毕方济、罗雅谷、卫匡国、殷铎铎等一大批出色的代表人物,他们都是传教士,来华的主要目的也是转播基督教义。
他们在传教的过程中感到需要学习汉语和中华文化,以便于中国民众更好地沟通。
二、传教士汉学向专业汉学的过渡期利玛窦和卫匡国之后三百年间,从传教士汉学角度来说,是一个长长的空白,但在这块几近荒芜的土地上,专业汉学则在孕育和萌动。
这种征兆表现在两个方面:在内容上,从为传教服务的中国地理、各地风俗介绍,汉语语法、汉字等工具书的编写,儒家代表人物和礼仪的简介等实用性汉学逐渐转向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中国古代文学的学习和研究;在形式上,由传教士的个别行为逐渐转向学校教育和研究机构,其研究者的身份也由传教士转为世俗的学者。
在这个转换过程中,安得罗齐、赛维理尼、普意尼等人起了关键作用。
三、专业汉学阶段尽管意大利汉学在19世纪中期已开始由传教士汉学向专业汉学过渡,但专业汉学的真正确立却要后延一百多年,直到20世纪中叶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二战以后的意大利汉学又可分为两个阶段:从二战结束的1945年到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前为专业汉学的确立期,其中的标志是1970年中意两国建交;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后为繁荣兴盛期。
海外汉学期末-海外汉学研究

海外汉学期末-海外汉学研究海外汉学期末:海外汉学研究海外汉学研究填空(5*1)单选(5*2)多选(5*3)概论1朴学,即质朴的学问。
汉代儒生研习儒经,注重名物训诂考据,尤其是古文经学派,因而后世常称汉学中古文经学派为“朴学”。
朴学又称考据学,针对理学的空疏而言。
“乾嘉朴学”继承东汉许慎的古文经学,故又称“汉学”、“考据学”。
2传统汉学以文献研究和古典研究为中心。
现代汉学则以实用为原则,主要兴趣在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教育和社会生活各层面。
3汉学的性质1.汉学的历史是中国文化与异质文化交流的历史。
2.汉学是一门在国际文化中涉及双边或多变文化关系的近代边缘性学术。
3.汉学的借鉴与启迪作用。
4世界汉学可分为三大板块:周边国家的汉学(日本、韩国、越南)俄罗斯汉学西方汉学5旅游汉学《中国与印度游记》、《马可·波罗游记》、吕布吕基思《远东游记》、雅各布·德安克纳《光明城》、贝尔西奥《中华王国的风俗与法律》、《利玛窦中国札记》、亚历山大·德·罗德神甫《在中国的数次旅行》、南怀仁《中国皇帝出游西鞑靼行记》、李明《关于中国现状的新回忆录》6传教士汉学西班牙的门多萨的《中华大帝国史》,这部书被誉为汉学的第一部著作,它对中国的政治、历史、地理、文字、教育、科学、军事、矿产资源、物产、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等第一次作了百科全书式的介绍7专业汉学雷慕沙于1814年12月11日在法兰西学院创设“汉语和鞑靼-满语语言与文学”讲座开始的。
朝鲜 1在三国中,高句丽最早接受中国文化、最早使用汉字。
2宗大王创制正音文字,1446年颁布施行《训民正音》,“甲午更张”后,立谚文为正宗文字。
1910年,日本占领朝鲜半岛后,汉字被彻底废除 3古代朝鲜汉语教材《老乞大》:元末明初以当时的北京话为标注音编写。
《朴通事》全书用对话或一人叙述的方式,介绍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训世评话》:李边,汉语文白对译的形式,在中国的民间传说或笔记小说中节选了65则古今名贤节妇的故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意大利汉学研究四百年——以语言学为例引言“意大利的汉学研究,在欧洲是最古老、同时也是最年轻的”1。
意大利汉学是欧洲汉学的发源地,最早可以追溯到13世纪马可波罗(Mac Polo,1254-1324 )和他的《东方见闻录》(又称《马可波罗游记》)。
但同时意大利汉学的发展,又历经曲折和困境,从十八世纪过后知道而是世纪五十年代才开始恢复。
本文拟从意大利汉学的中语言研究为例,系统梳理十六世纪以来意大利汉学的发展历程。
前汉学阶段(十一世纪至十五世纪)从十字军东征运动到大航海开启前之间的四百年,是意大利前汉学阶段,国内张西平先生把这一时期的汉学称为称为“游记汉学”2。
原因欧洲从1099年第一次十字军东征运动到1272年最后一个十字军东征,大量的欧洲骑士和平民涉过地中海进入巴勒斯坦地区,大多数人通过遥远的“传说”,对中国建立一个梦幻的遥想,对中国形成了一个朦胧的印象。
随后的十三世纪从1206年至1405年蒙古帝国统治亚洲一百年,建立以一个横跨中国、波斯和中亚的帝国。
正处在中世纪的欧洲人对蒙古人充满了恐惧,这迫使他们要派人去了解蒙古可汗的军事动向和政治意图。
以后陆续有好几拨欧洲罗马教廷的使者穿过中亚到达蒙古帝国的首都。
同时蒙古帝国的建立也方便了意大利早期商人和探险家们的热情,他们常常在长达三四个月的时间里冒着生命危险横穿亚欧大陆。
早期的宗教使者和探险家兼商人称为这一时期的主要人物。
他们中的代表人物有意大利神父约翰。
柏朗嘉宾(Jean de Plan Carpin,1182-1252)经长途跋涉到达蒙古帝国的心脏哈刺和林(Kara korum_),并参加了贵由(Guiyuk)大汗的登基典礼,在递交了宗教的书信后,于1247年返回法国昂。
回国后撰写了《蒙古史》。
意大利人,方济会传教士孟高维诺(Giovanni da Montrcorvino,1247-1328)意大利人鄂多立克(Odoe=icus de Dortu Naonis)是方济会游僧,以浪迹天涯为己任、云游四方。
1318年他开始东方之旅,经印度,横穿马六甲海峡,从广东登陆中国,1322至1328年之间,他在中国旅行6年。
晚年会国有口述下自己在东方在中国的所见所闻。
其书广为流传,被西方誉为中世纪四大旅游家,《鄂立克东游记》。
虽有最有名影响力最大的当属马可波罗(1254-1324)。
马可波罗的父亲尼可罗,马克和叔父马阿飞都是威尼斯巨富。
他们曾经到过蒙古首都,当他们第二次去的时候,带上了年仅17岁的马可波罗。
马可波罗到达东方后很快学会了蒙古语和汉语,1725到1292年他们在忽必烈宫廷供职长达17年,深受忽必烈器重。
马可波罗曾到过西藏云南缅甸越南,他的丰富经历给和广泛的见闻,后来被狱中的狱友鲁斯梯谦(Rusticiamo)记录下来名为《东方见闻录》又名《马可波罗游记》。
这部游记在西方产生了巨大影响。
书中对南宋王朝首都的繁华的描写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西方人探险的热情。
著名航海家哥伦布从这本书中受到巨大鼓舞和启示,非常钦慕中国的文明富裕,激情了冒险东航的决心,1492年他带着西班牙国王致中国皇帝的书信要去中国和印度,只是无意中来到了西印度群岛。
意大利前汉学特点:这一时期更多的是方济会教士和商人们的探险活动,他们自己写或者通过晚年的口述,记录下了一些对东方的感性上的了解和认识,在地理学和人类学和民族学上有不少贡献,但没有语言层面的理论探讨。
其意义是使西方人对东方对中国的认识从朦胧幻想进入了一个更加具体形象。
他们对东方对中国的文明富裕的夸张的描写,激起了西方人的强烈的好奇心,对东方财富的垂涎驱动着他们纷纷扬帆起航向东方,开启了全球化的浪潮。
古典汉学(十六世纪——十八世纪)意大利汉学在十六世纪到十八世世纪进入了古典汉学汉学阶段,古典汉学又称为传教士汉学。
大航海时代开启了全球化的新时代,全世界越发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意大利成为早期全球贸易的商业和金融中心。
文艺复兴运动在一些富裕的城邦中蓬勃发展,此时的意大利成为欧洲各国学习的对象。
欧洲汉学最早在意大利产生也就不足为奇了。
16世纪上半叶,葡萄牙、西班牙等欧洲就教国家同罗马教会结成就叫同盟,并于1540年成立了耶稣会。
基督教耶稣会不断向国外发展,中国成为重要的发展对象。
传播福音的这种原动力使他们远渡重洋,不辞辛劳来到中国。
当葡萄牙人第一次登上中国的时候,传教士也跟着一起进入了中国。
他们想在中国很好的传播基督教,“耶稣会正确地确立了“适应”(Accommodation)策略:不急于追求接受皈依的信徒的数量,而是选择一条沟通双方文化,减缓文化冲突于对立的道路,一大高成功传教的目的。
”3,那就是学习汉文化,让中国人觉得亲近的方式传播基督教的福音。
这一时期的主要人员是意大利派往中国传教的传教士。
面对的是高深莫测的汉语和中国文化,没有前人的学习经验和总结,也没有任何别的双语学习材料,所有的工作都要从头开始。
但是他们遇到了一些学识渊博的国内儒生的帮助,这给他们带来了很多好处。
这些受过良好教育的传教士一方面把西方文化科学介绍给中国,另一方面也首次把中国文明以系统的方式介绍给西方大众。
这次文化的打交流不管是对西方还是对中国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传教士时代比较著名的汉学家包括代表人物罗明坚(MicheleRuggierri,1543-1607)、利玛竇(Matteo Ricci,1552-1610)、艾儒略(Giulio Aleni,1582-1649)、罗雅谷(Jacques Rho,1593-1638)、卫匡国(Matino Martini,1614-1661)。
罗明坚(Michele Ruggleri,1543-1607 ),字复初,意大利人,1543年生于意大利中南部的斯品纳佐拉(Spinazzola)城,曾获民法和教会法两种法学博士学位。
1579年7月抵达澳门,随后开始了在澳门和中国南方长达十年的传教活动。
罗明坚于1579年7月20日左右到达澳门,刚到澳门时,他遵循范礼安(Alexandre V alignani ,1538 —1606) 的进入中国的天主教神父“应该学习中国话及中文” 的要求,开始学习汉语、了解中国的风俗习惯。
罗明坚是一位很有毅力并有极高天赋的传教士,到达澳门后2年4个月,便能认识15000个汉字,可以初步阅读中国的书籍,3年多后,便开始用汉语来写作了。
在中国期间,罗明坚先后到过浙江、广西传教,为天主教在中国站稳脚跟立下了汗马功劳。
他在广东肇庆时,与利玛窦一起编写了第一部汉语—外语字典—《葡华辞典》以帮助入华传教士学习汉语。
而且,他还在澳门写出了第一部欧洲人以汉语所写的著作——《天主圣教实录》,使天主教本地化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在欧洲人中,他是第一个以毕生精力投入到中国研究的。
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年10月6日—1610年5月11日),意大利的耶稣会传教士,学者。
利玛窦号西泰,又号清泰、西江。
在中国颇受士大夫的敬重,尊称为“泰西儒士”。
他是天主教在中国传教的开拓者之一,也是第一位阅读中国文学并对中国典籍进行钻研的西方学者。
他除传播天主教教义外,还广交中国官员和社会名流,传播西方天文、数学、地理等科学技术知识。
他的著述不仅对中西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对日本和朝鲜半岛上的国家认识西方文明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利玛竇1582年来到澳门,此时他已30岁。
罗明坚向开始师从罗明坚一起学习汉语,两人曾经在开往东方的轮船上相遇,只不到达印度之后罗继续前行二利玛窦则在印度留下了。
后来罗明坚向向东方总巡察使范礼安举荐了利玛窦。
1582年(万历十年)利玛窦应召前往中国传教,8月7日到达澳门。
利玛窦的第一部中文著作是《交友论》。
不断利玛窦是西方传教士中影响对为广泛、受到最高统治者器重的传教士。
利玛窦的成绩是多方面的,包括把西方先进的几何原理、地理等自然科学的知识介绍到中国,把中国的哲学思想第一次系统的展现在西方人面前。
《西字奇迹》:(今改名《明末罗马字注音文章》),是中国汉字拉丁化道路之始。
带着西学而来的利玛窦开展了晚明士大夫学习西学的风气。
由明万历至清顺治年间,一共有一百五十余种的西方书籍翻译成中文。
利玛窦撰写的《天主实录》以及和徐光启等人翻译的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等书不仅带给中国许多先进的科学知识和哲学思想,而且许多中文词汇,例如点、线、面、平面、曲线、曲面、直角、钝角、锐角、垂线、平行线、对角线、三角形、四边形、多边形、圆、圆心、外切、几何、星期等等以及汉字“欧”等就是由他们创造并沿用至今。
利玛窦制作的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界地图,在中国先后被十二次刻印。
而且问世后不久,在江户时代前期也被介绍到了日本。
该地图使得日本人传统的崇拜中国的“慕夏”观念因此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对日本地理学的发展,有着很重要的影响。
北极、南极、地中海、日本海等词汇皆出于此地图。
至今,日本仍称17世纪至18世纪的地图为利玛窦系地图。
卫匡国1643年从上海登陆中国,26岁的卫匡国在年长的会友潘国光的引领下学习文言文。
卫匡国在中国八年,用拉丁文和汉语写了不少著作,分别在欧洲和中国出版。
1654年途径德国到达荷兰时应一批学者急于了解中国的学者的请求写了《汉文文法》这是西方第一部汉语教材。
代表性作品这一时期的研究特点:一、提点高,研究成果丰硕。
二、西方传教士得到了中国儒士的无私帮助。
互动性。
三、研究的侧重点在于文言文的,这和汉学注重对中国古代宗教哲学的关注有必然的联系。
四、在研究上是一种仰慕的心态。
从心底敬佩和喜爱中国文化。
这是他们研究的动力和支点。
这一时期的研究意义作用:一、满足了西方对中国强烈的了解的愿望,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在欧洲的传播。
二、传播了西方文明,给古老的东方输入了新鲜血液。
二、为后来学习者打下了学习的基础。
编撰的字典和教科书对后来的西方学习者提供了现行工具。
三、促进了中国国内的汉语研究的发展。
特别是在音韵学上的贡献,尤为突出。
这种自16世纪开始的中西文化交流后来被迫停止,由于中西两个方面的原因,中方由于所谓的“礼仪之争”,西方则是梵蒂冈于1773年颁布禁止耶稣会,传教士工作也基本停止,在这以后意大利汉学进入了学院汉学阶段。
学院汉学阶段(1746-二战结束)学院汉学又叫世俗汉学。
十八世纪后期的“礼仪之争”和罗马教廷的禁止在国外传教的命令,对意大利汉学的发展无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世俗学者逐步取代了传教士的地位。
1732年马国贤神父(Matteo Ripo,1682-1746)在拿波里创办了中国学院,这是意大利第一个中国研究中心,后来改为皇家亚洲学院(1868-1888),最后则改成了拿波里东方皇家学院。
原因:教会撤销了耶稣会传教士的运作。
只能依靠国家政治的力量。
而当时意大利自己都自身难保,所以无暇东顾。